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專題報道>>今日理論版
今日理論版:對新階段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再認識
2008年02月15日08:51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無標題文檔

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張作榮

打基礎別怕費工夫

  在古印度僧加斯那所著的《百喻經》一書中有一則寓言:有位富人看見別人建了一幢三層樓房,又高又大,富麗堂皇,便想同人家比美,要工匠為他仿造。當工匠動手給他修建第一層時,他卻說,“我不要下面兩層,先給我造最上面的一層。”工匠回答說,“沒有下兩層,怎麼能造第三層?”富人固執地說,“反正我隻要第三層,你們就給我造第三層。”周圍的人聽了,都覺得這個富人非常愚蠢可笑。
  這個富人之所以可笑,是因為他犯了違背規律、急功近利的毛病,顯然不能達到目的。民間有俗語,“萬丈高樓平地起”,“磨刀不誤砍柴工”,說的都是做事立業應先做好基礎工作。“萬丈高樓”雖然宏偉壯觀,但它須臾不能離開“平地”。如果沒有“平地”作基礎,“萬丈高樓”就根本不可能建立起來。“磨刀”是“砍柴”的基礎,刀磨得鋒利了,砍柴才又快又省力。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必須依律而行、循序漸進,先從基礎開始,先把基礎打牢。
  這個道理並不難理解。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仍有不少人包括一些領導干部會犯《百喻經》中那個富人犯的毛病。
【全文】

時論精粹

 對新階段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再認識
 
韓俊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的中央1號文件強調要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並對加強農業基礎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把中央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需要進一步深化對新階段農業基礎地位的認識。

  
新階段農業的基礎作用更加突出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和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農業也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雖然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低,農民收入增長來源由過去主要依靠農業轉向越來越依靠非農產業,但農業的基礎作用非但沒有減弱,而且更加突出。

  農業仍然是國民經濟最重要的基礎產業。隨著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國民經濟的主體逐漸轉向工業,農業已不再是國民經濟的唯一基礎,原料工業、能源、交通及通訊等也屬於基礎產業。但不同基礎產業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農業處於最基礎的地位。這不僅是由於農業活動提供了剩余農產品,為其他經濟活動提供了勞動力,而且由於第二、三產業中有相當部分的行業必須由農業提供原料,農業以及以農產品生產為直接基礎的各行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仍然佔有相當大的份額。所以,農業是國民經濟中最為基礎的母體產業,是其他產業發展的基礎。如果農業基礎脆弱,就無法支撐經濟的持續發展。

  農業仍然是不可替代的產業。社會文明的發展要求越來越多的人脫離農業生產甚至脫離物質生產,但農業的特殊地位始終是無法替代的。沒有發達的農業,人們就沒有生存保障,整個社會就沒有發展根基。今后,即便會有更多的非農原料替代農產品原料,但經濟發展對農業原料需求的絕對量不可能減少,食品以及大部分輕工業原料仍然隻能由農業生產來提供,農業的基本功能始終是不可或缺的。

  農產品的基本供給仍然要立足國內。隨著我國人口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對農產品的質量和品種要求越來越高。如果農業的發展不能滿足這些要求,整個經濟的發展就會受到影響,甚至可能出大問題。我國作為一個大國,雖然可以利用國際農產品市場調劑余缺,但隻能立足於主要依靠國內滿足農產品需求。

  農村仍然是擴大內需的瓶頸制約。目前,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較高,這與國內工業品需求不足有密切關系。國內需求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購買力低。從發展的觀點看,我國最大的市場在農村,7億多農村人口消費結構升級對經濟增長的帶動將是持久的和不可估量的。

  農業對物價穩定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我國消費品物價指數(CPI)中食品構成權重一直較高,食品價格上漲對CPI的高低有很大影響,農產品價格幾乎是整個物價的“晴雨表”。1988年我國發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幅度達到18.6%,其中食品價格上漲佔56%。【全文】

 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能源工業

許高峰

   能源是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支撐。缺油少氣、相對富煤,是我國能源的主要特征。發展新型煤化工業,能夠改善能源供應結構,減少環境污染,促進人與自然和諧,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是我國能源工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以煤為主要能源的國家之一。隨著石油價格的不斷上漲,煤炭在能源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煤化工是以煤為原料,經化學方法將煤轉化為氣體、液體和固體產品或半成品,而后再進一步加工成一系列化工產品或燃料的工業過程,包括煤的氣化、液化、焦化及焦油加工、電石乙炔化工以及以煤為原料制取碳素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等。目前,煤化工業有兩種基本發展模式:一是傳統煤化工業,主要是煤的小型氣化、合成氨、焦化及焦油加工、電石乙炔化工等﹔二是新型煤化工業,主要是以大型煤氣化為龍頭,生產潔淨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的產品,如柴油、汽油、航空煤油等。隨著煤化工技術的不斷創新,其產業鏈不斷向石油化工領域拓展延伸。

  與傳統煤化工業相比,新型煤化工業具有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高效等優點。第一,產品升級,附加值高。傳統煤化工業的產品面較窄,主要集中在化肥、焦炭、電石乙炔化學等領域,產品鏈的可延伸性較差。而新型煤化工業的產品面較寬,涉及碳一、碳二、碳三化學和油品領域,產品鏈的可延伸性強,有利於進行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第二,採用高新技術和優化集成工藝。新型煤化工業根據煤種、煤質特點及目標產品的不同採用不同的煤轉化技術,並在能源梯級利用、產品結構方面進行不同工藝的優化集成,整體經濟效益更高。第三,節約能源。發展新型煤化工業將充分發揮煤種、煤質特點,實現不同品質煤炭物盡其用,同時注重生產效率和污染物回收利用,從而使煤炭資源得到合理而有效的利用。第四,經濟效益優化。【全文】

點擊進入圖形版

個稅申報工作應著眼於為納稅人服務

楊志勇

   個人所得稅年度自行納稅申報工作的開展,標志著我國個人所得稅征管進入一個新階段。但從實際情況看,這項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如納稅人的稅收知識缺乏、納稅收入統計困難等。加強和改進個人所得稅的征收管理工作,更好地維護納稅人的正當權利,應以為納稅人服務為著眼點,努力做好相關配套工作。

 

  消除納稅人中存在的自行申報就是補繳稅款的疑慮。應該明確,年度自行納稅申報不是補繳稅款,而是對過去一年內符合自行申報條件的個人納稅情況的總結。事實上,多數人的個人所得稅已經由支付單位代扣代繳。已足額繳納稅款的個人,隻要填報自行申報表格並履行申報手續即可﹔多繳稅款的或者符合其他退稅條件的,還可以申請退稅。隻有少繳稅款的,才需要補繳稅款。
 

  開具個人所得稅完稅憑証以方便納稅人收集個人收入信息。提供完稅憑証是稅務機關的應盡義務。完稅憑証不僅是個人收入情況的最權威証明,而且有助於納稅人對扣繳義務人進行監督,保証國家稅款足額入庫。有了完稅憑証,納稅人可以更方便地統計自己的收入情況,使年度自行申報時漏報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如果由於某種原因,稅務機關在個人納稅后不能馬上開具完稅憑証,也應在年度終了時集中提供個人納稅明細信息。

  改進個稅申報表格的樣式設計。個人所得稅平時按月或按次繳納,而年度自行申報按年度進行。個稅申報表格的設計應該更便於納稅人匯總平時的納稅信息,與現行個人所得稅制更好地兼容,方便納稅人將全部所得轉換為應納稅所得。

  推動相關部門配合提供個人收入狀況信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收入來源多樣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個人理財所得也趨於多樣化。為了便於個人申報相關收入信息,金融機構應向存款者提供每年利息所得納稅的明細清單,証券公司應給參與証券交易的個人提供收入明細清單。【全文】

理論信息

 


“二○○八首都經濟學界新春論壇”提出

把“兩個防止”與改善民生統一起來

  北京開達經濟學家咨詢中心、山西省改革創新研究會等單位主辦的“2008首都經濟學界新春論壇”前不久在北京召開。與會的專家學者圍繞“中國經濟形勢分析──如何預防通貨膨脹和經濟過熱”這一主題進行了研討。

 

  與會者認為,總的來看,2007年我國經濟依然在平穩快速的軌道上運行,國家經濟實力繼續增強,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財政收入繼續大幅增長,企業效益穩步提高。同時,居民消費增長加速,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提高。從經濟結構來看,高科技產業投資增加﹔機電產品、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所佔比重提高﹔區域和城鄉的絕對差距雖然在擴大,但有收斂趨勢。經濟發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節能減排形勢嚴峻、消費物價上漲幅度較大、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務艱巨等。
 

  與會者指出,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作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全文】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責編:權娟)

 相關專題
· 今日理論版
[打印正文]  [給編輯寫信]  [E-mail推薦]
留 言 區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人民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人民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人民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4.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或人民日報網絡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戶名:
密  碼:
        到強國社區注冊
     
 

鏡像:日本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