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專題報道>>今日理論版
今日理論版:以創新精神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
2008年01月30日08:57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無標題文檔

以創新精神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

──網絡文化建設對話錄


動天地

主持人記者 吳珺 何民捷

嘉 賓:

 中國互聯網新聞研究中心主任 劉正榮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 辛向陽

 山東省委黨校副教授 王守光

  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充分發揮互聯網在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對於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擴大宣傳思想工作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陣地、增強我國的軟實力都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營造良好網絡環境。我們必須以積極的態度、創新的精神,大力發展和傳播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切實把互聯網建設好、利用好、管理好。近日,記者就加強我國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的問題,與中國互聯網新聞研究中心主任劉正榮、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辛向陽、山東省委黨校副教授王守光進行了對話。

  網絡文化是如何產生的
  主持人: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文化也應運而生。那麼,網絡文化是一種什麼樣的文化形態?
  辛向陽:網絡文化在我國發展的歷史並不長。1987年9月,我國發出了第一封電子郵件,揭開了中國人使用互聯網的序幕。1994年4月20日,我國首次正式接入國際互聯網,當時的信道寬度隻有64Kbps。這一年,動工建設了第一代中國教育科研網(CERNET),我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真正擁有全功能Internet的第七十七個國家。1997年1月1日,人民日報網絡版進入國際互聯網絡,這是我國開通的第一家中央重點新聞宣傳網站。這些重大事件,標志著網絡文化和網絡宣傳在我國的誕生與發展。
  王守光:網絡促進了人類精神文化活動的延伸,極大地改變了文化生產、傳播和消費方式。互聯網作為一種全新的傳媒,沖破了時空的限制,為我們在全世界范圍內進行通信、開展合作、共享信息和智慧提供了平台。當人們工作、學習、生活、交往都借助乃至通過互聯網絡來實現的時候,就產生和形成了一種新的文化──網絡文化。
  主持人:網絡文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  
  王守光:網絡文化具有比傳統文化形態更優越的功能。首先,它具有迅速傳播知識、信息的功能。網絡可以傳播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種各樣的知識和信息,並且具有迅速、交互、圖文並茂的特點。其次,它具有商業功能。通過網絡進行商業活動,省力省時。隨著安全技術的日趨成熟,網上商業活動會越來越紅火。再次,它具有娛樂服務功能。網絡文化使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大大豐富,人們可以同時以文字、聲音、圖像接受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和娛樂節目。可以說,互聯網為人類創造力的發揮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文化空間。
  辛向陽:網絡文化在我國的發展歷史雖然短暫,但其對社會發展的深刻影響已經顯露。一是網絡文化正深刻影響著百姓的日常生活。人們的吃、住、行、交友等日常活動都可以通過網絡進行。二是網絡文化正深刻影響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網絡與文化的結合推動著一個新的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2006年以來,很多省市區紛紛提出把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主導產業之一。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豐富著生產力的內涵,拓展了經濟發展的空間。三是網絡文化正深刻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網絡文化傳播迅速、直觀,覆蓋面廣。一種新思想、新觀念一旦出現並在網絡中傳播,就會在極短的時間內以各種易於為大眾接受的方式(如直觀的圖片、表格,最直白的語言等)迅速傳播。從積極的方面看,它有利於推動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網絡文化的興起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主持人:無論從世界范圍看,還是從我國情況看,網絡文化發展快得令人目不暇接。我國的網絡文化目前處於一種什麼樣的發展狀態?
  劉正榮:近年來,我國網絡文化蓬勃發展,網絡新聞傳播秩序進一步規范,違法信息的傳播得到遏制,網上輿論主流積極健康,網絡文化產業逐步壯大。這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先進文化的網上傳播日益擴展。重點新聞網站和知名商業網站充分發揮優勢,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積極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充分展示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的輝煌成就。大力實施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網絡文化工程,推動優秀民族文化上網,提升了網絡文化品位。
【全文】   

學者論學問

 文化發展為何要把社會效益
     放在首位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羅貴權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要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什麼是社會效益?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為什麼要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並做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

  《現代漢語詞典》對社會效益的解釋是:“各種經濟活動及科學技術、教育、文學、藝術等在社會上產生的非經濟性效果和利益。”這裡講的非經濟性效果和利益,是指符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要求,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思想保証和精神動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所帶來的非經濟性效果和利益。強調文化建設和文化發展要重視社會效益,是我們黨的一貫思想。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思想文化教育衛生部門,都要以社會效益為一切活動的唯一准則,它們所屬的企業也要以社會效益為最高准則。”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要求:“發展各類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都要貫徹發展先進文化的要求,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進一步強調:“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可以說,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是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基本方針。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之所以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從根本上說,是由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狀況的規律決定的,是由社會主義文化的性質決定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產生、性質和變革﹔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即上層建筑必須積極為經濟基礎服務,促進其形成、鞏固和發展。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狀況的規律,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文化屬於上層建筑中的意識形態范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堅持正確的思想輿論導向,堅持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努力創作出更多的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反映人民主體地位和現實生活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全文】

點擊進入圖形版

改善民生須以群眾滿意為依歸

朱步樓

  民生問題,事關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影響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必須把改善民生放在戰略高度來看待、作為重點工作來推進,認真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把握改善民生的新要求

  當前,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既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動力,也對改善民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更新發展理念。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因此,要在推進發展的實踐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隻有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發展才有動力和活力﹔隻有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促進城鄉居民消費能力增強和消費結構升級,進而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長,對擴大政治參與、維護自身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等方面的要求顯著增強,對民主健全、科教進步、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活殷實等方面的渴求更加強烈。這就要求我們自覺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堅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使廣大人民群眾在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

   轉變政府職能。政府職能的科學定位和順利轉變直接關系民生的改善。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不分,導致政府不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影響民生的改善。應加快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把為人民服務作為各級政府的神聖職責和全體公務員的行為准則,通過科學的機構設置、職能定位和資源配置,不斷提高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簡化辦事程序,推行政務公開,寓管理於服務之中。同時,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發揮其社會自治功能,促進公共服務社會化【全文】

理論信息

  

把握城市發展的新要求

——“第二屆生活品質全國論壇”述要
  

  杭州市委、市政府和光明日報共同主辦的“第二屆生活品質全國論壇”近日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行。與會者圍繞“確立生活品質導向,推進城市科學發展”這一主題,就杭州市建設生活品質之城、開展生活品質評價的意義等問題進行了研討和交流。
   與會者認為,城市是國家和地區的經濟中心,城市經濟發展對國家和地區的發展至關重要。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城市經濟發展須有新的方式,即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重視城市生活品質建設,在優化投資環境的同時改善人居環境,使城市適宜居住、適宜創業。杭州市委、市政府把握城市發展的新要求,提出了注重生活品質的發展理念,開展了建設生活品質之城的實踐探索。這一發展理念和實踐探索,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與會者指出,生活品質評價從滿足人的需求的角度、從發揮人的創造力的角度來評價城市,這就使城市與市民緊緊地連在一起,使經濟社會發展與市民日常生活緊緊地連在一起。
【全文】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責編:權娟)

 相關專題
· 今日理論版
[打印正文]  [給編輯寫信]  [E-mail推薦]
留 言 區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人民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人民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人民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4.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或人民日報網絡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戶名:
密  碼:
        到強國社區注冊
     
 

鏡像:日本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