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專題報道>>今日理論版
今日理論版: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2008年01月23日09:12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無標題文檔

學習十七大精神 貫徹十七大精神

邵景均

公信力不可棄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公信力”一詞被列入新詞范疇,其意是指使公眾信任的力量。在現代社會,一個政黨或政府能否贏得公眾的信任,是決定其興衰成敗的一個關鍵因素。黨的十七大報告在論述堅定不移地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時候,特別強調要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對各級黨政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來說,提高公信力是一個嚴肅的政治問題,應當引起高度重視。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歷史經驗表明,能否取信於民,事關民心得失、政權存亡。在我國歷史上,不論哪一個王朝的滅亡,“信任危機”都是直接的導火索﹔而要推動發展、鞏固政權,也必須從贏得人民的信任著手。《論語》記載,孔子的學生子貢向他請教治國理政的道理,孔子說,使老百姓吃飽飯、有充足的武器和軍備、取得人民的信任,具備了這三個條件,國家就治理好了。子貢問,如果迫不得已非去掉一個條件不可,應該先去掉哪一個呢?孔子回答:“去兵”。子貢又問,如果再去掉一個呢?孔子回答:“去食”,並解釋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丟什麼也不能丟掉信譽,是孔子對執政掌權者的一個忠告。
  對人民講信譽,“說得到,做得到”,是我們黨的重要政治優勢和優良傳統。從“打土豪、分田地”到推翻“三座大山”,從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制度到解決溫飽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我們黨始終堅持為了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以為民謀利的實際行動取信於民。正因為如此,我們黨才能從隻有幾十個黨員的弱小的黨發展成為今天擁有7000多萬黨員、領導13億人民的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 。
【全文】

群眾抒群言

 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教育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黨的十七大鄭重提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並強調指出:“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准確把握並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於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像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還比較落后的國家,在革命勝利后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后面臨的全新課題。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后,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進行了艱辛探索,積累了豐富經驗,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但也經歷了不少挫折。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面對如何繼續推進中國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我們黨經過認真總結、深刻反思和積極探尋,於1978年底召開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作出了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重大決策,推動我國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30年來,我們黨成功開辟和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新時期我們黨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都是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開展的。1982年9月,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明確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命題。黨的十三大深入分析我國國情,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描繪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輪廓。黨的十四大提出了“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概念,較為全面地論述了這一理論的主要內容,並提出了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的戰略任務。黨的十五大確立了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地位,強調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黨的十六大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寫進黨章,闡明了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黨的十七大深刻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鮮明提出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30年來,我們黨緊緊抓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不斷探索和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逐步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這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在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証、戰略步驟、領導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國統一等重大問題上,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個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如果說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像中國這樣經濟文化還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話,那麼,“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則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賦予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全文】

學習通信

  


  逐步提高“兩個比重”

陳文通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這“兩個比重”,關系國民經濟發展全局,是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促進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的重大舉措。
   提高“兩個比重”,可以增加居民收入和改善民生。提高“兩個比重”,既是對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調整,也是對社會利益關系的調整。增加勞動者報酬和居民收入有兩種方式:一是在不改變分配比例的前提下,使其絕對量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而增加,即通過把“蛋糕”做大的辦法來增加﹔一是提高勞動報酬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即通過改變分配比例的辦法來增加。在“兩個比重”偏低的情況下,要增加居民收入和改善民生,不能僅僅依靠把“蛋糕”做大的辦法,而必須雙管齊下,同時提高“兩個比重”。
  提高“兩個比重”,有助於扭轉收入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過大的狀況。收入分配不公,既有再分配方面的原因,也有初次分配方面的原因。提高勞動報酬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屬於初次分配關系的調整。這樣做的結果是,新創造價值的分配適當向勞動者傾斜﹔相應地,企業收入和政府收入等的比重則會降低,從而有利於改變消費與投資的不合理結構。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不僅與初次分配有關,也與再分配有關。目前,我國城鎮居民收入主要來自四個方面:工薪收入、經營淨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其中,工薪收入和經營淨收入、財產性收入屬於初次分配收入,轉移性收入屬於再分配收入。就再分配來說,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意味著提高財政支出中對居民轉移支付的比重。居民收入比重的提高,也可以來自經營淨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比重的提高。因此,應拓寬投資渠道,保護私人財產,鼓勵創業,努力使人們獲得更多的經營收入和財產性收入。
【全文】

點擊進入圖形版

     把握有利時機 完善農村低保

              段玉恩

  2007年,中央提出全面建立覆蓋廣大農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這標志著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建設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但應當看到,這項制度還不完善,而目前正是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利時機。

  長期不懈的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就開始了建立農村貧困人口救助模式的積極探索。為解決農村特困人口的生活問題,各地普遍實行了“五保”制度。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原有的農村貧困人口救助制度遇到了一定困難。1997年,國家啟動新型農村貧困人口救助制度探索工作,先后在全國1000多個縣市進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試點。在此基礎上,2007年國務院決定在全國范圍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蓋全部農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起來。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近年來的實踐探索,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積累了寶貴經驗。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設。“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保障,“有條件的地方要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生活補助、災民救助等社會救助體系。”黨的十七大報告要求,“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黨和國家一系列方針政策的制定,適應了形勢的新變化,順應了人民的新期待,為建設與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指明了方向。
  中央及地方各級財政支持力度加大提供了物質保障。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對於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資金支出逐年增加。2005年用於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支出為19.2億元,2006年增加到28.8億元。2007年,僅中央財政安排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補助資金就達30億元,用於補助中西部地方政府﹔1—11月份全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75.6億元。前不久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加大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補助力度,將符合條件的農村貧困家庭全部納入低保范圍,做到應保盡保。”財政投入的持續較快增長,是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物質保障。【全文】

新書評介

 

 

把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落到實處

楊穎 

  當前,我國正處於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要求我們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努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把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真正落到實處。對於湖北武漢青山區來說,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應著力抓好以下幾點。  

  既要加快發展,又要“好”字優先。青山區是老工業基地,傳統重工業佔主導地位,堅持“好”字優先、實現又好又快發展,關鍵在於調整工業結構和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一是優化工業結構,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支持武鋼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建設汽車板、硅鋼片和優質結構鋼生產基地,調整產品結構。依托大企業,開展鋼鐵、石化產品深加工,延伸產業鏈。發展園區經濟,增強孵化功能,使園區成為發展“雙高”產品的重要載體。二是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改革開放以來,青山區第三產業有了長足進步,但總體上仍然處於滯后狀態。應立足於工業城區的實際,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為大企業服務,為人民群眾消費升級服務,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把“蛋糕”做大,主要是提高經濟效率、加快發展的問題﹔把“蛋糕”分好,主要是堅持以人為本、維護社會公平的問題。我們黨作為執政黨,既要有把“蛋糕”做大的本事,還要有把“蛋糕”分好的能力。為此,青山區近年來著力抓了這樣幾項工作:一是優先發展教育。按照“義務教育抓均衡、高中教育抓特色、職業教育抓素質”的思路,加大政府投入,促進教育發展。二是努力擴大就業。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加強對下崗職工和農民工的技能培訓,採取綠色就業通道、政府貼息貸款、小額貸款擔保等措施促進就業,全區已無“零就業”家庭。三是增加居民收入。推進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2007年,全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16%。四是強化社會保障。【全文】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責編:權娟)

 相關專題
· 今日理論版
[打印正文]  [給編輯寫信]  [E-mail推薦]
留 言 區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人民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人民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人民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4.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或人民日報網絡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戶名:
密  碼:
        到強國社區注冊
     
 

鏡像:日本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