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專題報道>>今日理論版
今日理論版:促進“七個轉變” 推動科學發展
2008年01月21日09:03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無標題文檔

學習十七大精神 貫徹十七大精神

龍新南

在組織工作中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要求我們切實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方面。組織工作在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中擔負著重要責任,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實現科學發展,為全面落實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各項戰略任務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証。
  堅持為大局服務,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組織路線是為政治路線服務的,為大局服務是組織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緊緊圍繞黨的中心任務,堅持在大局下行動,主動為大局服務,是長期以來組織工作的一條基本經驗,也是檢驗組織工作成效的根本標准之一。組織工作為大局服務,必須了解和認清大局。當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是全黨工作的大局。隻有把組織工作放到這個大局下來認識、來把握、來部署,才能找准位置,履行好職責、發揮好作用,保証組織工作沿著科學發展的軌道前進。組織工作為大局服務,還須找准服務大局的切入點。比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需要強有力的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作保証,組織部門就要研究如何樹立正確用人導向、改善用人環境
【全文】

 促進“七個轉變” 推動科學發展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內蒙古自治區要繼續保持國民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推動全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實現“七個轉變”。

  促進由農牧業大區向農牧業強區轉變

  內蒙古是國家重要的糧食和農畜產品生產基地,但農牧業發展水平較低、農村牧區發展滯后、農牧民收入偏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必須堅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要求,創新“三農三牧”工作思路,促進農牧業穩定發展、農牧民持續增收、農村牧區全面進步。

  堅持把發展現代農牧業作為首要任務來抓。大力調整農牧業結構,在毫不放鬆糧食生產的同時,加快發展畜牧業特別是農區畜牧業,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種植業,打好內蒙古的特色牌和綠色牌。加快推進農牧業發展方式轉變,加強以水利為中心的農田和草牧場基本建設,大力發展設施農牧業,增強農牧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積極推進農牧業機械化,提高關鍵生產環節、重點作物、農畜產品集中產區的機械化裝備水平和專業化生產水平。切實抓好農牧業科技進步與創新,提高農牧業科技含量和貢獻率。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牧業的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標准化發展水平。

  千方百計增加農牧民收入。在充分挖掘農牧業內部增收潛力的同時,大力拓展非農牧業增收空間。切實搞好農牧民外出務工引導和培訓服務,大力發展農村牧區二、三產業,壯大縣域經濟,促進富余農牧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

  進一步深化農村牧區綜合改革。繼續推進農村牧區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推進農村牧區金融體制改革,積極推進國有農牧場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穩定和完善農村牧區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規范土地和草牧場使用權流轉,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促進由資本流入區向要素流入區轉變

  近年來,內蒙古注重通過深化改革消除體制機制障礙,通過擴大開放增強發展活力,經濟發展環境不斷優化,目前已成為資本淨流入區。在此基礎上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使內蒙古成為資本、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流入區,是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重要任務。

  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公共服務體制,創新政府公共服務方式。著力健全現代市場體系,積極發展各類生產要素市場。深化財稅、金融、投資體制改革,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

  統籌對內對外開放。通過加強同兄弟省份以及區外大企業的合作,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充分利用毗鄰俄、蒙的地緣優勢,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發展邊境貿易和口岸經濟,廣泛開展與俄蒙的經濟技術合作,全面提升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全文】

群眾抒群言

  


 強調個人品德建設意義重大

   在《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加強社會公德建設、職業道德建設、家庭美德建設的基礎上,黨的十七大報告又增加了加強個人品德建設。這是對公民道德建設內容的豐富與完善,有利於提升全民的道德素質和社會的道德水平。
   把個人品德建設作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使“三德”建設發展為“四德”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一是體現了我們黨在道德建設中遵循道德活動規律、尊重公民道德主體地位的新思路。二是體現了我們黨在處理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中注重發揮道德建設作用的新視野。(河南 周全德)【全文】

 人人都應重視個人品德建設
  
人以德立。做人,隻有品行端正、情操高尚,才能在社會上存身立足、成就事業,才能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古人講“舉賢”,今人說“德才兼備”,其意思都是講德、重德、修德,把德放在重要位置上。道理很簡單,己不正,焉能正人?德不修,談何“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人人都應重視個人品德建設,在提升個人品德中不斷完善自己,在不斷完善自己中實現自身價值。(遼寧 郭興華)【全文】

以個人品德建設促進社會和諧
  
和諧社會,人人共享﹔構建和諧,人人有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每個公民真正從我做起,自覺加強個人品德建設。
  增強自覺。每個人都是和諧社會建設的主體,在和諧社會建設中既有權利又有義務。應培養公民意識和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培養信任、合作、共贏、共享的團隊精神,將個人有機地融入集體,將實現遠大理想和完成當前任務結合起來,為促進社會和諧盡一份心、出一份力。應積極參與社會管理和服務,自覺學法、懂法、守法、用法,履行法定義務,並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湖南 艾醫衛)【全文】

點擊進入圖形版

新書評介

 

 客觀的記述 有益的參考

《改革開放以來思想政治工作大事記》簡評 

  中國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和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組織編寫的《改革開放以來思想政治工作大事記》(以下簡稱《大事記》)一書,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在認真研究大量文獻資料和歷史事實的基礎上,以大事記的形式記述了從1978年11月至2006年12月有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會議、重要文獻、重大活動、重大典型和重要學術成果等,較為全面地反映了這28年我國思想政治工作發展的歷程。該書的出版,為總結和學習改革開放以來思想政治工作的寶貴經驗、進一步做好新世紀新階段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和有益參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思想政治工作擺脫了過去“左”的思想的影響,在服務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服務培養“四有”社會主義新人的過程中開創了蓬勃發展的新局面。為適應新形勢、新任務對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黨和政府就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採取了一系列重要舉措。廣大理論和實際工作者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各個環節大膽實踐、不斷創新,積極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徑,著力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發展規律,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體制機制,創造和積累了豐富經驗。《大事記》就是這28年我國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觀記述。通過《大事記》,人們不僅可以全面認識和了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思想政治工作的歷史,而且可以系統學習和掌握我們黨關於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論、原則和方法。

 

  作為歷史資料類著作,資料的選擇必須具有權威性。《大事記》選取的資料主要包括中央領導人的重要講話,中央有關部門的重要文獻,有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會議、事件與活動,在全國范圍表彰的英雄模范人物,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成果等,體現出較高的權威性。同時,《大事記》對事件的記述忠於文獻本意和事情原貌,力求做到能用文獻說清問題的盡量引用文獻原文,只是在必要時才由編者進行概括和記述,從而大大增加了真實感和可信度。【全文】

為“病有所醫”提供體制保障

王虎峰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要求努力使全體人民“病有所醫”。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深入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進一步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

  樹立正確的醫改理念。一是堅持系統改革的理念。醫改不是幾項衛生政策的簡單調整,而是整個衛生體制和衛生政策的調整,是整個醫療模式的轉變。因此,應深入研究衛生事業發展的規律,堅持按規律辦事,注重做系統性、基礎性工作,切不可急功近利。二是強化全局觀念。醫改不是哪一個部門的事情,也不局限於哪個領域,而是牽涉衛生、醫療、藥品、社會保障等多個領域,需要多個部門齊抓共管和社會的廣泛參與。因此,應站在全局的角度來觀察思考醫改問題,而不能站在某個或某幾個部門的角度進行研究和決策。三是樹立公共管理的理念。在健全醫療衛生體系的過程中,應區分衛生、醫療、藥品、保障等不同領域的特性,按照各領域的發展規律,科學界定政府和市場機制的作用,通過制度安排和政策設計,調動公共部門及非營利和私營組織等社會力量參與,共同實現醫改目標。四是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由過去習慣以管理者為中心來提供服務,轉向以服務對象為中心提供服務﹔由習慣向單位人提供服務,轉為向社會人提供服務,更加注重面向大眾、面向普通居民提供公共服務。

  適時調整衛生醫療干預路徑。目前,嚴重影響居民健康、造成巨大醫療負擔的是一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全文】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責編:權娟)

 相關專題
· 今日理論版
[打印正文]  [給編輯寫信]  [E-mail推薦]
留 言 區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人民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人民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人民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4.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或人民日報網絡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戶名:
密  碼:
        到強國社區注冊
     
 

鏡像:日本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