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內蒙古自治區要繼續保持國民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推動全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實現“七個轉變”。
促進由農牧業大區向農牧業強區轉變
內蒙古是國家重要的糧食和農畜產品生產基地,但農牧業發展水平較低、農村牧區發展滯后、農牧民收入偏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必須堅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要求,創新“三農三牧”工作思路,促進農牧業穩定發展、農牧民持續增收、農村牧區全面進步。
堅持把發展現代農牧業作為首要任務來抓。大力調整農牧業結構,在毫不放鬆糧食生產的同時,加快發展畜牧業特別是農區畜牧業,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種植業,打好內蒙古的特色牌和綠色牌。加快推進農牧業發展方式轉變,加強以水利為中心的農田和草牧場基本建設,大力發展設施農牧業,增強農牧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積極推進農牧業機械化,提高關鍵生產環節、重點作物、農畜產品集中產區的機械化裝備水平和專業化生產水平。切實抓好農牧業科技進步與創新,提高農牧業科技含量和貢獻率。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牧業的區域化、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標准化發展水平。
千方百計增加農牧民收入。在充分挖掘農牧業內部增收潛力的同時,大力拓展非農牧業增收空間。切實搞好農牧民外出務工引導和培訓服務,大力發展農村牧區二、三產業,壯大縣域經濟,促進富余農牧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
進一步深化農村牧區綜合改革。繼續推進農村牧區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推進農村牧區金融體制改革,積極推進國有農牧場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在穩定和完善農村牧區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規范土地和草牧場使用權流轉,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促進由資本流入區向要素流入區轉變
近年來,內蒙古注重通過深化改革消除體制機制障礙,通過擴大開放增強發展活力,經濟發展環境不斷優化,目前已成為資本淨流入區。在此基礎上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使內蒙古成為資本、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流入區,是促進內蒙古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重要任務。
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公共服務體制,創新政府公共服務方式。著力健全現代市場體系,積極發展各類生產要素市場。深化財稅、金融、投資體制改革,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
統籌對內對外開放。通過加強同兄弟省份以及區外大企業的合作,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充分利用毗鄰俄、蒙的地緣優勢,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發展邊境貿易和口岸經濟,廣泛開展與俄蒙的經濟技術合作,全面提升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