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是黨中央站在時代發展前沿、立足我國新世紀新階段的新特征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文化具有認識、教化、審美、娛樂、交流、傳承、塑造等功能,對於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還是民族的靈魂,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的內在驅動力,文化軟實力成為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對文化部門來說,既面臨機遇,也面臨挑戰,需要我們以思想大解放、認識大提高來開辟前進的道路,以大改革、大創新作為根本途徑和強大動力,以大投入、大建設給予保障和支撐。結合自身的職能和責任,文化部門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應著力從六個方面推進。
多出文化精品,自覺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服務
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首先應體現在文化活動活躍、文化碩果累累、文化英才輩出上。隻有創作出一大批深受人民歡迎、能夠傳之久遠的文化藝術精品,涌現出一批理論大家、文藝大師和文壇巨匠,興起文化建設新高潮才有堅實的基礎。
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文化發展方向。引導廣大文化工作者自覺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作為文化工作的基本價值取向和首要任務,並將其貫穿於文化建設的各個領域,融匯於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和文化活動中﹔自覺以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提高人民群眾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為己任,切實履行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神聖職責﹔自覺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積極投身人民群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准確把握時代脈搏和社會發展的潮流,把握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克服浮躁心態,潛心文藝創作﹔自覺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借鑒世界各國文明成果的基礎上進行文化內容和形式的創新,以豐富多彩的藝術風格、精湛完美的藝術形式和深厚扎實的藝術功力,熱情謳歌人民群眾以誠實勞動創造幸福美好新生活的生動實踐,展現人民共和國奮進發展的壯麗畫卷,記錄改革開放的光輝歷程,抒發新世紀新階段我國人民在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大道上迅跑的堅定信念和時代風採。
要自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指導文藝創作和文化工作實踐,努力營造尊重文化規律、尊重文藝創作、尊重文化人才的社會氛圍,為多出文化精品、多出杰出人才提供良好的法規政策和體制機制環境。
基本建成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城鄉人民的基本文化權益
全面規劃並抓緊建設國家、省、市、縣、農村鄉鎮和城市社區及行政村六級公共文化設施。重點建設縣、鄉、村和城市社區的公共文化設施。在大中城市高標准建設好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在省會城市、副省級城市和經濟發達、文化建設基礎比較好的百萬人口以上城市,規劃建設大劇院、音樂廳、美術館(或藝術館)﹔在縣區建設文化館、圖書館或綜合性的文化中心﹔在鄉鎮和城市社區建設綜合性、多功能的文化站,在行政村建設文化活動室﹔在大、中城市和縣城以及居住人口較多的鎮,規劃建設或改擴建劇場、電影院。
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運行保障機制。各級政府要保障公共文化單位正常運轉所需的人員和經費,但應改變過去“養人頭”的撥款方式,更多地通過購買文化服務、以獎勵代撥款、撥款跟活動項目走等方式,確保縣、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正常運轉。重點保障免費向社會開放的各級博物館、革命歷史紀念館、圖書館、美術館、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站)以及農村鄉鎮和城市社區的文化活動中心。
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加快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鼓勵各類企業和個人對公益文化活動、項目和文化設施等進行投入和捐贈。支持、發動社會募捐建立文化發展基金和專項資金,資助公益性文化事業的建設和公益性文化活動的開展。
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產品的生產供給能力。加快建成覆蓋全國城鄉基層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繼續開展送書下鄉、文化下鄉、高雅藝術進校園等公益文化活動。建立公共文化機構評估體系和績效考評機制,制定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文化站、文化活動室等設施建設和業務建設的標准和評價體系,並與政府財政撥款和獎勵緊密結合,促使公益性文化單位更好地為滿足城鄉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服務。【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