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專題報道>>今日理論版
今日理論版: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
2008年01月15日09:12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無標題文檔

使 更 多 勞 動 者 成 為 創 業 者

──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對話錄


動天地

主持人記者 馬宏偉 張怡恬 於春暉

嘉 賓: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 蔡 昉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副所長 莫 榮

 清華科技園發展中心主任 梅 萌

 北京科興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尹衛東

  就業是民生之本、安國之策,也是社會和諧之基﹔創業是經濟活力之源、社會進步之翼,也是擴大就業的倍增器。我國是世界上勞動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最大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擴大就業、鼓勵創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加強就業觀念教育,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怎樣理解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在擴大就業和發展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如何營造鼓勵和支持創業的法律政策環境和社會服務體系?企業在以創業帶動就業中怎樣發揮能動作用?圍繞這些問題,本報記者與勞動就業領域的專家、創新創業園區負責人和創業成功的企業家進行了對話。
  

  我國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平均就業規模分別為13.31人和2.03人,這意味著前者以一個人的創業創造13個就業機會,后者以一個人的創業創造2個就業機會──

  以創業帶動就業抓住了擴大就業戰略的關鍵

  主持人:蔡所長,為什麼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要強調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呢?
  蔡昉:中央強調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這抓住了當前實施擴大就業戰略的關鍵。它把擴大就業的政策手段選擇范圍擴大到更加綜合的領域,即通過政策調整和體制改革,創造更加有利於創業的政策環境,包括改變勞動者的就業觀念,促進小企業、私營企業以及個體就業的發展等等。這一政策信號反映了積極就業政策的新發展。
  主持人:請您具體談一談創業與擴大就業之間的關系。
  蔡昉:以創業帶動就業,是實施擴大就業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就業本來就是產業或經濟活動的結果。因此,要擴大就業,就必然要通過創業促進產業活動,並不斷擴大其規模。實際上,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就業的擴大,在相當大程度上是通過各種政策鼓勵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實現的。2006年,我國城鎮注冊的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就業總規模佔單位登記就業總規模的37.8%。而在全部城鎮就業人員中,還有9859萬人或佔35%的就業沒有在單位就業統計和工商登記中體現出來,其中很大一部分屬於小規模創業及其帶動的就業以及自謀職業。
【全文】 

  我國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總量矛盾和就業的結構矛盾將長期存在,解決突出的就業問題,必須充分發揮小企業創造就業的主力軍作用──

  把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政策落到實處

  主持人:請莫副所長分析一下中央提出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特別是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方針的現實背景。
  莫榮:中央把擴大就業和以創業帶動就業作為就業工作的主旋律,主要立足點就在於我國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總量矛盾和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將長期存在。我國16歲─60歲勞動年齡人口將於2014年達到9.3億多人的高峰,並將長期保持在這樣的高水平上。也就是說,我國將長期面臨勞動力總供給大於總需求的局面。與此同時,就業的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當前主要表現為勞動者素質的不適應和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偏低。一方面,新興產業、高技術行業和技能性職業所需人員供不應求,現代制造業、服務業所需的專業技術和技能人才嚴重短缺,與大量勞動者職業技能水平偏低、就業困難同時並存﹔另一方面,第三產業是現代社會吸納就業的主要產業,而我國第三產業對增加就業崗位的貢獻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加上新成長勞動力、農村富余勞動力、下崗失業人員“三碰頭”,導致就業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必須實施擴大就業戰略,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注重以創業帶動就業。
【全文】

  創業,從夢想到現實,離不開有關方面的扶持和服務。形成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生動局面,迫切需要──

  建立健全促進創業的社會服務體系

  主持人:萬事開頭難。創業,對於創業者來說是一個挑戰。如果能得到系統的幫助和扶持,就會有更多的創業夢想得以實現。我們知道,清華科技園已培育、孵化了一批高新技術企業。請梅主任談談這方面的體會。
  梅萌:搭建創新與創業的舞台、構筑科技與經濟的橋梁,是清華科技園的企業宗旨。我們發揮接近創新源頭的優勢,興辦綜合孵化器和各種專業孵化器,吸引教師、學生和歸國留學人員等各類創業者創辦科技企業,並為他們提供全方位創業服務,提高其創業成功率。一是搭建產學研合作平台。目前,園區內設立了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清華大學科技開發部、清華大學豐田研發中心等多家機構,園區內很多企業與清華大學信息學院、計算機系等院系建立了合作實驗室。清華科技園已成為產學研合作機構的聚集地。二是建立高新技術企業服務平台。通過與政府合作進行專項課題研究、組織政策宣講會和交流會等形式,幫助園區企業獲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資金補助。通過整合社會資源,與人才服務中心、知識產權代理機構、律師事務所、咨詢公司、金融機構等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初步建立起中介服務體系。三是積極推動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營造企業“創新場”。通過整合大學、政府、社會等資源,建立各類服務平台,清華科技園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創新服務體系,一批高成長性創新企業在這裡嶄露頭角。
【全文】

  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實現社會價值提出了新要求──

  企業是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最終落實者

  主持人:北京科興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是2001年成立的生物高科技企業,幾年來發展很快,特別是在SARS滅活疫苗和人用禽流感疫苗研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尹先生作為這樣一家創業型企業的總經理,怎麼看待“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
  尹衛東: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為解決就業問題提供了新思路,也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提出了新要求。科興公司在創業過程中得到了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很多幫助,理應更加自覺地把企業發展與創造就業機會、培養人才、改善就業質量有機結合起來。我體會,隻有成功的創業,才能帶動成功的就業﹔企業隻有保持快速穩定的發展,才能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科興公司成立以來,不斷開發新產品,拓展銷售區域,事業的發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現在,公司已從成立之初的不足10人發展到300余人,形成了一支平均年齡隻有28歲、充滿活力的人才隊伍,有力地保障了研發、生產、銷售及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
【全文】

時論精粹

  發展對保障和改善民生
     至關重要

黃 克

  民生問題,事關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內容。發展,對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民生問題在不同階段有不同表現。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面臨的民生問題主要是發展不足帶來的城鄉居民衣食之憂,解決民生問題的主要內容是怎樣使人們豐衣足食。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已經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在現階段,良好的教育、穩定的就業、公正的收入分配、健全的社會保障、優美的生活環境、自由平等的發展空間等,日益成為城鄉居民的普遍願望,也成為改善民生的主要內容。現在面臨的民生問題,比改革開放初期的民生問題更加多樣、更加復雜,解決的難度也更大。准確把握和深刻認識民生問題,才能扎實有效地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發展經濟是基礎,加強社會建設是保証。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努力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增加財富,增強財力,為改善民生創造條件。由於我國長期存在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問題,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更加重視社會建設,解決好就業、就學、就醫及社會保障等民生基本問題。應堅持在發展中解決就業問題,確立有利於擴大就業的經濟結構和增長模式,加大扶持困難群眾就業的力度,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進一步鞏固“兩基”攻堅成果,加快推進各級各類教育全面發展,切實解決上學貴、亂收費的問題,促進教育公平﹔加快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努力為城鄉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 。【全文】
點擊進入圖形版

干部說干事

 

把學習型黨組織建設提高到新水平

劉實

  我們黨歷來重視學習、善於學習。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都強調加強全黨的學習。黨的十六大以來,各級黨組織按照黨中央建設學習型政黨、大興學習之風的要求,積極開展創建學習型黨組織的活動,形成了許多好的經驗和做法。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以造就高素質黨員、干部隊伍為重點加強組織建設。落實這一任務,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努力把學習型黨組織建設提高到新的水平。

  著力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習的目的全在於運用。創建學習型黨組織,根本目的在於提高廣大黨員干部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推動科學發展和促進社會和諧的能力。一方面,應認真學習掌握經濟、科技、法律、管理、歷史等各種有用的知識,但更重要的是不斷提高科學思維能力。提高科學思維能力,途徑有兩條。一是注重學習理論。深入學習鑽研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特別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不斷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理解,努力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正確的思想方法。二是善於解剖“麻雀”。把學習、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具體問題作為“麻雀”來解剖,從各個層面和角度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進而學會從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出發觀察和分析問題。【全文】

 

  發揮人民首創精神

王振海
  

  任何宏偉的藍圖都是由人去描繪的,任何偉大的事業都是靠人來完成的。黨的十七大確立了我國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目標與任務,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把黨的十七大精神真正落到實處,實現預定的目標與任務,就必須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調動一切積極因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億萬人民群眾的事業。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這充分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主體的思想。一方面,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另一方面,我們黨提出的各項任務都是要依靠人民群眾的艱苦努力來完成的。這就要求我們密切聯系群眾,始終相信群眾,緊緊依靠群眾,最充分地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會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億萬群眾投身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全文】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責編:權娟)

 相關專題
· 今日理論版
[打印正文]  [給編輯寫信]  [E-mail推薦]
留 言 區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人民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人民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人民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4.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或人民日報網絡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戶名:
密  碼:
        到強國社區注冊
     
 

鏡像:日本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