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這是根據現階段我國發展的客觀實際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的正確方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內容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根本保証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必須深刻認識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對於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重大戰略意義和緊迫現實意義,扎扎實實地把黨的十七大提出的這項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戰略任務落到實處。當前,我國正處於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把思想統一到中央精神上來,努力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實質性進展。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意義
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長期的發展進程中,必然要經歷若干具體的發展階段。不同的發展階段會呈現不同的特征,我們必須根據該階段的特征提出切合實際的發展戰略和方針。比如,改革開放之初,由於經濟發展落后,我們深切體會到首先把經濟建設搞上去的必要性,在發展中更多地注重增加經濟總量。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逐步認識到,單純依靠消耗資源和使用廉價勞動力的粗放型增長,既是低效益的,又是不可持續的,進而加深了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發展方式重要性的認識。黨的十二大提出,把全部經濟工作轉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黨的十三大提出,要從粗放經營為主逐步轉上集約經營為主的軌道。黨的十四大提出,努力提高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所佔的含量,促進整個經濟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的轉變。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更明確提出,實行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根本性轉變。黨的十五大和十六大都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黨的十七大報告對此進行了全面概括,第一條就是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的確,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驚人,國家實力明顯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發展成績舉世矚目。但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存在的各種問題也十分明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主要表現在,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高,缺乏核心技術﹔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在,投資和消費的比例失調,三次產業結構比例失調,以及區域、城鄉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等問題﹔粗放型增長方式主要表現在,經濟效益低,能源資源消耗大,經濟增長的環境成本高。針對我國發展新的階段性特征,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新的戰略任務。這是總結我國現代化建設長期實踐得出的重要結論,是根據現階段我國發展的客觀實際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的正確方向。【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