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專題報道>>今日理論版
今日理論版: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內涵
2008年01月02日09:19 【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無標題文檔

學習十七大精神 貫徹十七大精神

鄭劍

創造輝煌

擁抱夢想

  (一)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這是一個大變革大發展的時代,一個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人類社會不斷呈現新的面貌,人類文明不斷邁向新的高程。時代脈搏的律動,傳導到大地的每一個角落。
  (二)當今世界的變化令人深思。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革命加速推進。國際形勢總體穩定,同時世界仍然很不安寧。這一高度概括性的描述,是現狀,也反映了趨勢。時代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民族和政黨,如果因循守舊、畏葸不前,就必然會落伍甚至被淘汰。
  (三)當代中國的變化引人關注。自1978年我們黨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在這一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這些飽含深情的語言,記載了當代中國的光榮,也表達了中國人民的感受。中國的變化堪稱奇跡,舉世矚目。
【全文】

思想縱橫

 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內涵
 
包心鑒
 

  內容提要

  黨的十七大的一個重大理論貢獻,就是明確提出並系統闡發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必須深入學習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同一主題下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有機整體,具有內在一致性,體現了理論創新發展的普遍性。在不同時代條件下和不同發展階段的社會實踐中,這些理論成果又具有各自特殊的價值,呈現出不盡相同的理論特色,體現了理論創新發展的特殊性。

  黨的十七大的一個重大理論貢獻,就是明確提出並系統闡發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內涵豐富而深刻,意義重大而深遠。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必須深入學習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道路的拓展和事業的推進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必須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定不移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作為道路層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著重點是制度問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不斷拓展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以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道路,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作為理論層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著重點是主義問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要堅持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當代中國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堅持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並結合新的時代要求和實踐發展不斷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推向前進。

  作為實踐層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著重點是建設問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提升全社會的文明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更大程度和更高層次上造福於全體人民,不斷譜寫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靈魂。旗幟問題歸根到底是理論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拓展和事業的推進起著引領方向和強固靈魂的作用。因此,始終不渝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必須不斷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識,不斷提高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自覺性。【全文】

學習通信

      
   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學習黨的十七大報告

邵景均

   “確保權力正確行使,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一個重要論斷。這是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探索權力制約和監督機制方面重要經驗和實踐成果的總結,是對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對於規范權力運行、加強反腐倡廉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保証權力正確行使的必然選擇。實踐表明,能否正確行使權力,一要看權力的行使者有沒有正確行使權力的意識、觀念和能力﹔二要看外界有沒有足夠的力量影響和督促權力行使者正確行使權力,使之不能濫用權力。我們黨歷來十分重視領導干部的選拔任用,努力把那些德才兼備的干部用在領導崗位上,並不斷對他們加強馬克思主義權力觀教育,提高他們正確行使權力的自覺性。同時,在強化權力監督方面也進行了積極探索,做了大量有益工作,已經取得明顯成效。但在具體實踐中,一些地方和部門也確實存在權力過分集中的問題,從而導致權力濫用現象的發生。因此,確保權力正確行使,需要努力形成不同性質的權力既相互制約、相互把關又分工負責、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使決策更加科學、執行更加有效、監督更加有力,最大限度地防止權力濫用現象的發生。
  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黨員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這就決定了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是理所當然的。列寧說過,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對大家都是公開的,它辦理一切事情都不回避群眾”。“完全的公開性”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必要條件,“沒有公開性而談民主制是很可笑的”。【全文】

點擊進入圖形版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解放思想

孫學玉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所有這一切,都與解放思想密不可分。實踐証明,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解放思想也永無止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繁重艱巨的改革發展任務,我們必須根據實踐發展的要求,繼續解放思想,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解放思想,應著力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一是創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發展需要數量的增長,但不能簡單地等同於數量的增長。經濟發展必須著力提高質量和效益,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的承載力,努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二是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要在發展經濟的基礎上,推動政治、文化、社會協調發展。三是更加自覺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力建設和諧文化,大力促進全社會文化創造活力充分釋放和文化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切實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從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加強社會建設,完善社會管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使經濟發展成果更多地體現到改善民生上。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解放思想,應樹立世界眼光,加強戰略思維,善於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當代中國同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中國的前途命運日益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我們要以放眼全球的寬廣視野,審視和研究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審視和研究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審視和研究當今國際環境和國際政治斗爭帶來的影響,清醒認識和科學把握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從世界歷史的走向中拓寬我們的視野、把握發展的方向,在學習借鑒世界文明成果中更新我們的觀念、豐富我們的經驗,以更高的標准和要求、以更大的勇氣和膽略推進改革發展的各項工作。【全文】

新書評介

      
             城市管理理念的一次轉變
 

           ──《宜居城市管理》簡評

  吳琳撰著的《宜居城市管理》一書,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從公共管理的角度,對我國建設宜居城市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了研究和探索。
  當前,越來越多的城市把宜居城市作為追求的目標。該書通過總結中外城市建設和管理的實踐,對宜居城市的內涵和我國宜居城市建設中的一些重要問題作了概括和分析。作者認為,宜居城市理論的出現是城市管理理念和發展戰略的又一次轉變。從管理理念上看,就是要追求城市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宜居城市可能因地域、規模等因素而呈現不同的特色,但都不可缺少人文歷史、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因素。是否宜居是衡量城市的重要標尺,直接關系城市的吸引力和競爭力,關系城市的發展。
  該書還根據我國城市建設和管理的新實踐,對一些傳統觀念提出了不同見解。如傳統觀念認為,在城市發展階段,城市的經濟效益大於環境效益。作者指出,有些城市的實踐改變了這種觀念,如大連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使其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實現了快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浙江小鎮千島湖被聯合國認定為“中國宜居城市”,它之所以能夠從一個傳統鄉鎮發展成為現代旅游城鎮,與在規劃、建設和管理的每一個環節都注意體現突出優美生態特色、保留悠久文化傳統、提供優良公共服務、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密切相關。【全文】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責編:權娟)

 相關專題
· 今日理論版
[打印正文]  [給編輯寫信]  [E-mail推薦]
留 言 區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人民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人民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人民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4.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或人民日報網絡中心反映。
我要留言:
用戶名:
密  碼:
        到強國社區注冊
     
 

鏡像:日本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0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