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專題報道>>今日理論版 2007年06月29日09:03

無標題文檔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有效路徑──

經濟落后地區怎樣建設新農村
──陝西省紫陽縣新農村建設的調查
信高信

調查與思考

   經濟落后地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路子該如何走?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陝西省紫陽縣立足縣情,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發展生產為根本,以扶貧開發為重點,因地制宜、穩步扎實地推進新農村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為經濟落后地區建設新農村提供了一些可資借鑒的做法和經驗。
  
探索與實踐
  紫陽縣地處陝南,境內山大、溝深、坡陡,人稠民貧,是典型的農業大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面對這樣的現實,紫陽縣委、縣政府堅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確立了建設新農村的思路和舉措。
  因地制宜,規劃先行。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統籌考慮各方面情況,尤其要切實搞好規劃工作。因地制宜、規劃先行,是紫陽縣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特點。紫陽縣委、縣政府提出,新農村建設規劃要注重超前性,規劃力爭一步到位,建設可以分步實施﹔注重全面性,把農民利益與市民利益、工業發展與農業發展、城鎮建設與農村建設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注重科學性,做到水、電、路“三配套”,功能、綠化、造型“三統一”,生態、景觀、風格“三協調”﹔注重嚴肅性,堅持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經過反復討論,紫陽縣制定出台了《紫陽縣新農村建設規劃》,並編制了各村建設規劃。同時強調,規劃的實施要堅持量力而行,政府不搞大包大攬,更不搞一刀切。比如,在村庄建設上,推出以整潔美化型為主、以拆舊建新型和異地新建型為輔的三種模式,供各村各戶選擇,充分尊重廣大農民的意願。
  抓點示范,以點帶面。為了確保新農村建設扎實有序推進,紫陽縣認真進行了試點工作。以扶貧和農業綜合開發為依托,兼顧城鎮、川道、山區、邊貿等不同類型,在全縣確定了10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要求,研究制定試點村產業發展的具體措施。同時,整合資源、集中資金,大力推進試點村以公路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特色民居建設。
  培育產業,夯實基礎。建設新農村,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而發展生產離不開產業支撐。紫陽縣從自身的資源條件出發,明確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著力發展茶葉產業,採取抓建園、抓加工、抓認証、抓協會、抓茶文化挖掘等措施,擴張茶葉基地規模,提高茶葉產品質量,爭取市場競爭主動權。按照“大產品集中做大、小產品分頭做強做精”的思路,積極發展蠶桑、畜牧、中藥材、勞務輸出等優勢產業,不斷優化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  突出重點,打破瓶頸。交通通訊、供電飲水等基礎設施落后,是制約貧困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瓶頸。紫陽縣緊緊抓住包茂高速公路建設和陝西省實施通村水泥路建設的機遇,三管齊下推進公路建設:一是按照“群眾打底子、政府鋪面子”的思路,採取措施調動群眾參與公路建設的積極性﹔二是通過“財政出一點、社會幫一點、群眾拿一點、項目資金捆綁使用傾斜一點”的辦法,多方籌集公路建設的資金﹔三是根據建、養、運一體化的要求,制定《村級公路養護辦法》……
【全文】


陳錫文

研究農業多功能性問題意義重大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三農”問題再度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這次關注,不是單純的對改革開放之初的平面式回歸,而是認識在實踐過程中的螺旋式上升,是對“三農”問題與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關系的重新審視。多功能農業的提出,是其中重要的進展之一。
  農業多功能性問題,最初是世界貿易保護主義范疇的問題。經過近年來的發展,其內涵更為豐富,並被賦予了重大的經濟和社會意義,是對傳統農業理論的深化。對於我國來說,提出和強調農業的多功能性,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開展對農業多功能性問題的研究,可以為全社會重新認識農業拓寬視野。黨中央、國務院把“三農”工作提高到了黨和政府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但在一些地方,“重中之重”還沒有真正得到落實。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對農業的認識還落后於實踐,還停留在傳統的淺層次上,即隻把農業簡單地看成“吃飯產業”,以吃飯目標掩蓋了農業的豐富內涵,而忽視了農業之於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多種重要意義。對農業多功能性問題予以闡釋,能夠讓人們重新審視農業,充分認識到發展好農業不僅能夠保障糧食供給、提供多種農副產品……
【全文】

學者論學問

怎樣分散農業巨災風險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
 徐景峰

  “靠天吃飯”的農業是受自然災害影響最大的產業,自然災害頻發、受災面廣、災害損失嚴重一直困擾著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發展農業保險是農業自然災害救助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和對農民進行轉移支付的重要渠道。但長期以來,我國農業保險發展一直在低水平徘徊。這是為什麼呢?
  與其他可保風險相比,農業風險具有高度集中性的特點:農業風險單位在災害事故及災害損失中常常表現為高度的時間與空間的相關性,如一場洪水在較短時間內可能使幾個省的風險單位同時遭受洪災損失。風險損失的這種高度集中性,極易引起巨災損失,這與保險理論中的理想可保風險標准相沖突,使商業性保險公司無力通過集中大量風險單位來分攤損失,從而直接制約了農業保險的發展。因此,建立多層次的農業巨災風險分散體系,將農業巨災風險分散於保險公司、政府以及資本市場中,是保障農業保險順利發展的必要措施。建設多層次的農業巨災風險分散體系,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建立同業分保制度。在農業巨災風險面前,任何一家保險公司都無法單獨承受。但如果保險同業間相互分保、共同承擔,則不僅可以使保險公司減輕損失,而且可以使保險公司擴大承保面,增加保險費收入,增強償付能力,平衡風險責任。這樣,保險公司由於實現了規模經濟,就可以降低經營費用和保險成本,而這又為減輕農民保費負擔創造了條件。因此,在化解農業巨災風險時,應加強保險同業合作,在監管部門的支持下,建立保險公司間的相互分保制度,以達到既分散巨災風險、又保証保險公司經營安全和穩定的目的。
  設立專業的農業再保險公司。農業風險具有高度集中性,同一事故可能引起某個特定區域大面積標的發生損失,造成風險責任累積增大。對於這類累積的風險責任,可以通過再保險,將特定區域的風險向區域外轉移,擴大風險承受面,從而使風險分散。但由於農業保險業務的高賠付率,以商業利益為出發點的再保險公司不願承擔農業保險的分保業務,導致承保農業保險的保險公司無法分散經營風險。因此,應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設立專業的農業再保險公司,為商業保險公司提供價格合理的再保險,分擔其承擔的農業巨災風險,並通過對不同險種制定不同的分保比例,引導其經營重點,促進農業保險的發展……【全文】

新書評介

 珍貴革命歷史文獻的生動展現

──《紅色中華第一書》簡評

高 放

  1920年8月,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在上海出版。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著作,堪稱“紅色中華第一書”。《宣言》在上世紀20─30年代多次重印,發行數萬冊,廣為流傳,培養了我國一整代馬克思主義者,對於指導中國革命、改變中國面貌發揮了重要作用。而陳譯《宣言》初版隻印了1000冊,經過80多年的滄桑,迄今全國僅發現9本。因此,今天的人們已經很難看到陳譯《宣言》的原來面貌了。
  最近,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了由范強鳴編寫的《紅色中華第一書》,其主要內容就是重新影印的陳譯《宣言》初版和再版。這兩個版本的譯文完全一樣,區別僅在於初版封面是紅色,書名有誤﹔再版封面是藍色,書名改正了。《紅色中華第一書》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別具一格,非常珍貴……【全文】

“公司+公司”模式──

農業經營組織形式的新探索
吳德禮

 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需要各地結合實際探索農業經營組織形式,使農業生產經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銜接、與農民現實需求相契合。“公司+公司”是國家開發銀行重慶市分行探索形成的一種農業經營組織形式。在這一模式中,前一個“公司”是指龍頭企業公司,后一個“公司”是指農民自己組織起來的“公司”。模式中的“+”表示這兩個公司是互相關聯的公司,這種關聯屬於產業的關聯﹔兩個互相關聯的公司,是一個產業鏈上的兩個主體,相互依存,形成整體。“公司+公司”模式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形式,能夠促進農業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提高農業生產率和現代化水平。
  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方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分散的小農戶實力不強,抗風險能力弱,缺乏市場競爭力,難以在大市場、大流通中長期佔據一席之地。“公司+公司”模式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建立自己的公司,集合土地等農民所擁有的生產資料,形成具備一定實力和發展潛能的市場主體,通過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在市場中不斷發展壯大……【全文】


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途徑──

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戰略

張文兵 張國華

  我國有著幾千年的農業文明史,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孕育了許多具有地理標志的特色農產品。當前,我國已進入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階段。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戰略,能夠促進農產品在原產地域的產業化,提高我國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
  重要作用
  有利於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農產品地理標志是一種新興的知識產權形式,它要求相關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實現規模化、現代化和標准化,建立現代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和農產品質量檢查評價體系。因此,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戰略,有利於促進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改善農業生產經營的物質條件。
  有利於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農業科技創新對地域性和針對性有著很高要求。國外有關研究表明,區域內生性的農業技術創新對農業生產具有巨大促進作用。農產品地理標志針對的是某個地域內的特定品種,對這種農產品進行技術投入,提高其品質與產量,就可以提高該地域的農業科技水平……【全文】

(責編:蔣榮華)
您的留言
內容:
請您注意
  1.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 人民網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 您在人民網留言板發表的言論,人民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4. 如您對管理有意見請向留言板管理員人民日報網絡中心反映。

鏡像:日本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info@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rm@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網站地圖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2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