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江月·秋收暴動》與秋收起義 |
|
涂開榮 |
2007年09月17日16:36 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
 |
|
 |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修銅一帶不停留,便向平瀏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雲沉,霹靂一聲暴動。”
八十年前,毛澤東等親自領導了震驚中外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起義結束后,毛澤東奮筆疾書寫下了《西江月·秋收暴動》。
這首詞分上下兩闋,採取倒敘的寫法。下闋分析了秋收起義爆發的原因及時間。“農民個個同仇”,反映了當時嚴重的階級對立,“地主重重壓迫”卻正是造成這一階級對立的原因。秋收時節,正是收獲的季節,農民本應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卻因為以蔣介石為首的地主階級壓迫和剝削,豐收時節卻是“暮雲沉沉”,正可謂是官逼民反,於是“霹靂一聲暴動”,在毛澤東等的帶領下,湘贛邊界爆發了秋收起義。
上闋闡述了秋收起義的特點及暴動的地點、經過。與南昌起義、廣州起義相比,秋收起義有其明顯特點,秋收起義誕生了我黨的第一支工農武裝,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的第一面軍旗。
參加秋收起義的部隊約有5000人,被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長余洒度、副師長余賁民,師部駐修水,下轄三個團,駐修水的警衛團及平江工農義勇軍一部、修水西鄉農軍被編為第一團,團長鐘文璋﹔安源工人糾察隊、礦警隊和醴陵農民自衛軍,萍鄉、安福、蓮花農民自衛軍被編為第二團,團長王興亞﹔瀏陽工農義勇軍、警衛團一部(由伍中豪率領一營人自修水調至銅鼓)、平江工農義勇軍一部被編為第三團,團長蘇先駿﹔駐修水渣津等地的原國民黨滇軍邱國軒團被收編,編為第四團﹔羅榮桓率領的崇通農民義勇軍被編入師屬特務連。從起義部隊的組成看,既有國民革命軍,又有工人、農民,特別是農軍所佔比重較大,所以被稱為工農革命軍,即詞中所述的“軍叫工農革命”。與南昌起義全部是國民革命軍有著較大的區別。工農革命軍的建立,表明我黨開始獨立地領導武裝斗爭。
秋收起義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第一次打出了我黨自己的旗號,在修水設計制作並率先升起了圖案為“鐮刀斧頭”的工農革命軍第一面軍旗。據時任師部參謀的何長工回憶:“因我在師部當參謀,又在留法期間學了一點幾何知識,師長就將設計軍旗的任務交給了我和參謀處長陳樹華、副官楊立三同志,我根據在法國勤工儉學時見過的蘇聯紅軍的旗樣,提出了設計方案,經過副官楊立三、參謀處長陳樹華的反復修改,終於設計成功了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軍旗。旗底為紅色,象征革命,旗中央的紅星代表中國共產黨,五星內有鐮刀斧頭,代表工農,意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武裝。”“斧頭劈出新世界,鐮刀割斷舊乾坤”,工農革命軍軍旗的升起,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正確方向。
修水、銅鼓都是秋收起義的主要策源地,特別是修水,是秋收起義主力的集結地,是工農革命軍第一面軍旗設計制作和率先升起的地方,是打響秋收起義第一槍的地方,所以毛澤東以親歷者的口吻,寫出了“修銅一帶不停留”,對修水和銅鼓在秋收起義中的歷史地位作出了准確評價。詩詞再現了起義部隊從修銅出發,分別攻打平江和瀏陽這一歷史史實。
1986年9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選》,根據毛澤東的修改抄件重新發表了《西江月·秋收暴動》,詩詞中將“修銅”改為“匡廬”,將“便向平瀏直進”,改為“要向瀟湘直進”,“沉”改為“愁”。仔細品味,不禁驚嘆作者用詞之考究,對待歷史態度之嚴謹。因“匡廬”為九江之代稱,而修水屬九江管轄,且修銅與“匡廬”同為幕阜山之一部,“修銅”改為“匡廬”,准確地道出了在我黨領導下,整個幕阜山工農運動風起雲涌,到處響徹秋的怒號的情勢。同時,“匡廬”對應下句的“瀟湘”,“匡廬”也可引申為“江西”的代稱,意為除了修銅外,還有安源等地舉行了秋收起義,這樣就更全面地反映了“八七”會議后,整個湘贛工農運動的態勢。“平瀏”改為“瀟湘”,准確說明了當時的斗爭意圖,平瀏不是秋收起義的最終目標,其指向是當時湖南的省會城市長沙,但這一目標又是不切合實際的,所以作者用了“要向”,后來根據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的狀況,在文家市會師大會上,毛澤東等實事求是,改變了斗爭方向,最終作出了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的決策,並隨之建立了我黨的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獨創性地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而“沉”改為“愁”最為貼切地反映了當時農民在秋收后的真切感受,秋收后農民的勞動果實被地主階級無償佔有,並飽受壓迫和摧殘,白色恐怖的背景下,農民隻有“愁”了,最后被逼揮戈暴動,進一步說明了“霹靂一聲暴動”的原因。
毛澤東是前敵委員會書記,起義的直接指揮者,他的詩詞《西江月·秋收暴動》盡管隻有短短的50個字,卻真實地再現了秋收起義的歷史,具有詩史價值,為后人學習和研究秋收起義歷史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史料。
|
|
|
(責任編輯:王新玲) |
 |
我要發表留言 |
 |
|
 |
論壇·博客·網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