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陽縣金中鎮:一個“特區”的“三級跳” |
——對開陽縣金中鎮構建生態和諧礦區的調查 |
王 慶 豐先林 |
|
 |
地質勘探表明,開陽縣金中鎮是我國優質磷礦的主要產地,五氧化二磷平均含量達到33.73%,同時也是全國唯一不經處理即可生產高濃度磷肥的優質磷礦石基地。
富集的磷礦資源,注定它在金中鎮乃至開陽縣的經濟社會發展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1958年,開陽磷礦的建礦和開陽磷礦礦務局的成立,拉開了貴州磷化工建設的序幕,並從此結束了中國貧磷的歷史。因此,這個不起眼的山區小鎮——金中,成為了家喻戶曉的“開陽特區”。
1994年,開陽磷礦礦務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100家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單位。1996年1月18日,開陽磷礦礦務局改制為貴州開磷有限責任公司。如今,貴州開磷有限責任公司已成為集礦業、磷化工、房地產業、貿易物流、精細化工、社會服務等於一體的現代化企業集團。不過,磷化工仍然是它的主業。
開磷集團的興盛,也給金中鎮帶來了繁榮。據該鎮政府鎮長李必勇介紹,全鎮有鄉鎮企業148家,個體工商戶1176戶,從業人數4994人。其中以磷礦石生產、加工、經營為主的企業19家,規模以上企業10家,年產磷礦石121萬噸、磷礦粉23萬噸、精選礦11萬噸。2007年全鎮鄉鎮企業總產值11億元,其中以磷礦產業為主的鄉鎮企業總產值9.4億元,佔85%。
2007年,開陽縣財政總收入6.3億元。其中金中鎮的財政總收入為2.4億元。也就是說,金中鎮的財政收入佔了全縣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金中鎮發展了,金中鎮成為了眾多企業和客商關注的焦點。但是,金中鎮發展的背后將是什麼形態?
該鎮黨委書記吳永康坦率地分析道,金中磷礦礦區自1958年建礦以來,在五十年的磷礦採掘和多年傳統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下,特別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的無序開採,導致磷礦資源過度不合理開發利用,使金中磷礦礦區的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主要表現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開裂、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等,所有這些災害已經不同程度地影響了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並日益成為金中礦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絆腳石。
如何化解資源開採過程中凸顯出來的各種矛盾?
資源開採完了怎麼辦?
對於一個典型的資源型“特區”而言,開陽縣乃至貴陽市都在注視著金中,注視著貴州較大的磷礦主產區。
工程治理:力圖地方與企業和諧
“作為貴州開磷集團的主礦區,縣委提出建設綠色和諧礦區對金中鎮來說尤為重要。我們創建生態和諧礦區是結合區域內的企業與生態背景而進行的探索”。金中鎮黨委書記吳永康告訴記者。
該鎮提出的生態和諧礦區構想,首先是從地企和諧的角度,重新梳理發展思路。
“加強勞動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被金中鎮視為實現地企和諧的重要突破口。
隨著磷礦區城鎮化的發展,部分集體土地被征用,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日益突出。根據國家有關文件精神,金中鎮提出了“千名農民素質工程”和“進一步加強礦區內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的運行思路。
工程治理,也是金中鎮下大力氣推進的一項重點工程。金中磷礦區在特殊歷史時期,由於礦業秩序混亂,幾乎無生態環境保護設施,導致磷礦資源過度不合理開發利用,隨之造成了嚴重的地質生態環境問題,其中洋水河流域最為突出。1995年“6·24”洪災后,雖逐步進行了一些治理,但由於歷史欠賬多,生態環境極度脆弱,採礦活動仍在延續等原因,導致新的地質災害不斷出現,治理難度不斷加大。
“必須堅持疏浚與攔堵相結合的原則,對洋水河河道和支流進行治理。”金中鎮鎮長李必勇說。
目前,礦區有關企業和開陽縣、金中鎮共同投入1億多元進行工程治理,已通過修建擋土牆、攔渣壩,填實地表裂縫,新建排水隧洞和排水渠、抗滑樁、恢復植被等生物修復整治措施,對鎮內15處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了礦山環境綜合整治修復。
生態搬遷:力圖人與自然和諧
近年來,金中鎮緊緊圍繞縣委“三化聯動、三業互動、三輪驅動”的發展戰略,結合五大板塊布局,與二、三產業聯動,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和佔地少、能耗小、種養一體化、優質高效和綠色無公害的蔬菜果品及禽畜產品。循環經濟生態工業項目加快建設,新興支柱產業逐步成型。
在記者的調研中,金中鎮創新農民增收機制的做法具有超前性。該鎮緊密圍繞“生態搬遷”舉措,大力實施“農民進企業、農民進城鎮”工程,努力走出一條以工業化帶動農民增收、城鎮化促進農民增收的發展路子。一是堅持適度規模的農業生產布局,大力發展養殖、蔬菜種植,積極推行“公司+農戶”、“協會+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圍繞開磷集團合作發展訂單農業,讓農業進企業。二是按照“山為骨、綠為脈、文為魂”的思路,發展勞務向城鎮、企業輸送﹔鼓勵有謀生能力的搬遷農民向城鎮轉移,推動農民進城。
對於那些因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已不適於居住的區域裡的村民,金中鎮採取的措施是“把人搬出來居住”。
據統計,該鎮已投入2.9億元進行“生態搬遷”工程。目前開磷集團礦區搬出了近1萬名職工,而金中鎮也有5500人脫離了環境脆弱的區域,有2000多人進入城鎮。同時,經過培訓后,該鎮向有關企業輸送了近1000名農民。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使金中鎮的經濟發展不過度依賴於磷礦產業。往最壞處想,即使某一天磷礦資源真的沒有了,金中還有其他產業支撐,農民提前找到了生產生活的新出路,不至於陷入被動局面。”金中鎮鎮長李必勇說。
按照規劃,金中鎮構建生態和諧礦區的目標,就是要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資源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
金中鎮推行的生態和諧礦區試點,或許能為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探索一個可貴的范例。
生態修復:力圖青山與資源同在
生態修復,是金中鎮構建和諧生態礦區的最后“一跳”。
金中鎮鎮長李必勇介紹說,生態修復的重點是植被修復。這方面主要是加強地質災害區域土地管理,創新土地流轉、經營、管理新機制,實現搬遷農戶土地集中連片規劃管理。以25°以上坡耕地和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為重點,嚴格按照以營造生態林、經濟林為主的原則,通過以旅游內涵為主題的規劃、設計和施工,積極引進茶、棗、桃、梨、枇杷、毛竹等優質高產經濟林木樹種,建設生態林業帶。
因為磷礦資源的不可再生性,決定了它總有一天會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的命運。消失不可避免,但卻可以使它消失得慢一點資源利用最大化。在金中鎮建設生態和諧礦區的戰略藍圖中,“加快生態產業發展,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是一個值得彰顯的亮點。
該鎮黨委書記吳永康介紹,“我們將依托磷煤化工生態工業示范基地,以開磷集團為主體,建立磷煤化工發展大循環與企業生產小循環體系,提高整體經濟效益。加快大水生態工業園區建設,使其成為工業產業的創新基地和增長中心。到2012年,建成開磷集團120萬噸/年磷酸二銨、配套80萬噸/年硫酸裝置、30萬噸/年磷酸裝置、1.53萬噸/年氟硅酸鈉裝置、8萬噸/年濕法磷酸淨化等循環經濟項目。同時,我們還將積極推動磷礦採掘業向高效、安全、清潔、優質方向發展,避免開採過程中水土流失、塌陷等地質災害和植被破壞等問題的產生。”
據了解,該鎮還將強力推進磷礦企業的整合,提升產業的集中度和技術裝備水平,實現優質礦產資源的規模化開採,提高資源的回採率和利用率,基本實現資源的集中開發與管理,抑制過量過快開採,建立開採量、開採速度與礦產資源價格、開採成本變化的緊密聯系機制,以此支持開採決策。同時,鼓勵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廢棄物的綜合和循環利用,提高向廢礦井的回填率,適度保留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潛力。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