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排調鎮:一方水土能養好一方人 |
|
喻 丹 文葉飛 霍慶濤 |
|
 |
“省長說,要有信心, 生活會越來越好的”
2008年3月19日,記者在黔東南自治州丹寨縣排調鎮劉家村劉正能家裡看到他的一則日記。
2008年1月9日(臘月初二)。
“今天早上有點毛雨,省長到我家看望我。省長問我,經濟困難不,有什麼要求?省長送了我500元,省長說,要有信心,生活會越來越好的。”
劉正能是排調鎮的老黨員,退伍軍人。早年間,劉正能種植果樹與藥材,日子過得還行。前幾年中風偏癱,農活無人料理,加之看病吃藥,日子漸漸艱難起來。
排調是丹寨縣面積最大和貧困人口最多的一個鎮,是貴州新階段扶貧開發重點二類鄉鎮。2006年底,省委明確排調為省委副書記、省長林樹森同志的工作聯系點。
面對排調實際,扶貧開發如何對症下葯?在排調的三天裡,記者找到了答案。
排調鎮劉家村生豬集中示范養殖場,100多頭生豬正在呼啦啦地搶食。劉家村是排調鎮2007年“一戶一技能”學用轉化示范村,政府投入20萬元貼息“滾動式”扶貧——第一年貸款,次年歸還本金,再貸再還,循環發展。
村支書龍通付介紹,目前,劉家村80戶養豬509頭,養牛206頭。三個佔地6000平方米的肉牛、生豬養殖區正在計劃中。全村現有經果林260畝,以金秋梨和巴爾梨為主,已有100畝挂果。2007年,果農劉玉顯的巴爾梨純收入1.86萬元。同時,全村412畝茶葉,部分已經可以採摘。
“突出養殖,抓好種植”是當前劉家村乃至整個排調鎮的發展思路。排調鎮森林覆蓋率為69.3%,山高林多地少,土壤硒鋅含量高,農產品對人體有保健作用。傳統農業與林爭地,導致水土流失,糧食產量卻上不去。2006年以來,排調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一邊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確保糧食高產穩產,一邊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圍繞優勢產業,以“村兩委+協會(企業)+農戶”的方式,積極打造優質肉牛、茶葉、生姜、藥材、韭菜根“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特色產業村。目前,全鎮共有茶葉基地2272.6畝,紅豆杉基地152畝,韭菜根種植面積510畝,生豬存欄11902頭,山羊存欄1627隻,家禽存欄32971隻,肉牛存欄3894頭。
2007年,排調全鎮糧食總產量8813噸,同比增長4.72%,農民人均收入1712元,比2006年增長209元。
成績背后是汗水。
“排調37個村,還有多少個村沒有通路?共多少裡程?群眾增加收入究竟要靠什麼?最困難的那部分群眾到底怎麼樣解決?”排調鎮黨委書記蘭貴平告訴記者,林樹森省長第一次到排調,一見面就問了他以上幾個問題。調研之后,林樹森省長指出,在原有的發展思路上,排調必須重點突出種植與養殖,壯大特色產業,強化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使產業結構調整能迎接“兩高一快”過境后的大形勢。
林樹森省長親自為排調的基礎設施建設協調落實了一批項目與資金。
排調鎮給出一組數據:2007年建成31.5公裡通村公路﹔完成了14個村寨的飲水工程,建成31口小水池和3口小山塘﹔道路綠化1250米,硬化人行道6600平方米,開通2300米下水道﹔為80戶群眾安裝有線電視線路﹔建成沼氣池24口﹔71戶群眾遷進新區。
宰宿村進村道路硬化了,黨朗村活動室建起來了,送償村91戶人家吃上了山泉水﹔高峰、麻鳥等10個村1675.8畝農田得到了灌溉,碼頭村、岔河村、宰宿村培植起了紅豆杉、生姜、韭菜根基地,黨干村茶葉基地初見雛形……
針對林樹森省長強調的“對於最貧困的那部分群眾,到底怎麼解決”的問題,排調鎮在2007年初下大力氣做了一次貧困監測統計,將全鎮974戶絕對貧困戶(3781人)分為兩類,對智力低下、年老體弱無發展能力的300戶群眾納入民政救助范圍,常年救助,2007年累計發放救濟金21.53萬元,發放糧食33噸,解決了他們的生產生活困難﹔對具備發展能力的267戶,採取黨政領導挂片、單位幫村、干部職工幫戶的措施,加大養殖技能培訓力度,提高他們的自我發展能力﹔積極組織貧困戶剩余勞動力轉移,2007年勞務輸出5437人,其中170戶貧困戶196個勞動力得到轉移,匯入鎮內儲蓄所50余萬元﹔抓好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調查、核實、申報工作,1351戶4085人享受到低保,3385名絕對貧困者解決了溫飽問題。
排調群眾笑了。
排調致富路上的步伐,穩扎穩打!
“我們不用再睡課桌了”
15歲的龍麗是排調中學初二(六)班的學生,她興高採烈地對記者說:“現在我們有宿舍啦,再也不用帶被子上學,不用在課桌上睡覺了。”
排調中學校長楊興舉介紹,排調中學原來沒有宿舍,學生就在教室裡睡覺,桌子一拼,被子一鋪,半邊墊半邊蓋。夏天還好,冬天常常受寒感冒,睡在邊上的學生還會掉下來。有的學生受不了,就在學校旁邊的農戶家租房住,既不安全,也不利於學校管理。
2006年年底,林樹森協調貴州電網資助50萬元修建了排調中學住宿樓,又幫助解決10.26萬元購置學生用床。2007年8月,住宿樓建成,龍麗和她的同學們高高興興地搬進了宿舍樓。
連接鎮區與中學的道路,也由林省長協調20萬元資金將路面硬化,排調中學師生出行不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
正在建設中的還有排調民族小學學生住宿樓,建成后將解決400個小學生住校難的問題。
“黨的政策真英明,合作醫療到農村﹔每人隻交十元幣,一本醫卡手中存﹔有病就到醫院看,費用已作三七分﹔國家幫抬七十去,隻剩三十不操心﹔最高八千來封頂,群眾遇到大救星﹔這個政策真是好,人們感謝黨恩情。”這是馬寨村黨支部書記黎炳倫創作的歌曲。合作醫療明顯減輕了參合群眾的經濟負擔,提高了群眾醫療保障水平。黨早村71歲的李庭昌被牛抵傷住院治療花費了4673元,補償報銷了2715元,老人說:“要是沒有合作醫療,我隻能在家拖著等死,哪裡還去住院看病!”
丹寨縣合作醫療局的工作人員李志雲告訴記者,2006年上半年省政府明確的貴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新增試點縣原本沒有丹寨。林樹森發現丹寨還存在“小病拖、大病磨,小病拖大,大病拖垮”的現象,於是幫助將丹寨增補為2007年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李志雲給了記者這樣一組數據:2007年丹寨參加合作醫療的群眾達107258人,參合率為83.86%,截至2007年11月30日,合醫基金共為20510人次補助報銷了309.17萬元,受益群眾佔參合數的19.12%。
為了讓排調群眾大病不出鎮,林樹森省長還千方百計幫助排調改善醫療衛生條件,協調37萬元修建了鎮中心衛生院住院大樓,解決了排調2.5萬群眾長期外出看病的問題。
排調的干部說,兩年來,排調的種種變化,讓他們深切地感受到,民生就是最大的公務!
“‘排調精神’是排調人致富路上寶貴的精神財富”
林樹森說:“每到一個地方,我都會想,丹寨的豬肉牛肉和韭菜能不能賣到這裡來?”
丹寨,排調,牽動著歷任省領導的心。
自從15年前老省長王朝文將丹寨作為工作聯系點以來,繼任者陳仕能、吳亦俠、錢運錄、石秀詩、林樹森,也都將丹寨作為工作聯系點,對丹寨16萬人民群眾給予持續的關懷與幫助。
排調作為丹寨面積最大與貧困人口最多的鄉鎮,更是得到省領導無私的幫扶與支持。
關懷下的排調人,應以什麼樣的思想狀態與精神面貌迎接機遇與挑戰?
在排調,記者聽到這樣一個名詞:排調精神。
“排調精神”,怎麼詮釋?
“正視現實,負重拼搏”,這就是從排調人奮斗歷史中總結得到的“排調精神”。
“高明凱精神”、“排聳經驗”、“宰宿現象”、“楊光勇樣板”,四者就是對“排調精神”的解讀:
——高明凱,排調巫起村人。為了把公路修進村,他聯合村民在公路上搭帳篷,風餐露宿,歷時兩年,一锨一锨挖出一條6公裡的進村公路。兩年間,村裡“持不同政見者”給高明凱放了三把火:一把火燒掉了他田裡的稻草,一把火燒掉了他的牛棚,一把火將他50多畝的杉木林燒了個精光。三把火沒燒掉他的雄心,卻把高明凱修路的志願燒得更旺。通路那天,鎮裡在巫起村召開現場會,群眾感動了,激動了,紛紛向鎮政府表示,隻要鎮裡能補助雷管炸藥,進村的路,我們自己動手,再也不等不靠不要。
——排聳,一個偏僻貧窮的村寨。排聳人在全鎮率先搞稻田養魚,建沼氣池,種植果樹,千方百計尋找致富路子。
——宰宿,新農村建設的先行者。早在新農村建設啟動前,宰宿人就積極地向各方面爭取資金建設村活動室,硬化球場,修建人行橋,美化村寨。新農村建設前的宰宿,已經呈現出新農村的風貌。
——楊光勇是岔河村人,自幼喪父,家境貧寒,善動腦筋。他到臨近的榕江縣學習種養技術,回到村裡后栽種西瓜、柑桔、楊梅、板栗,同時種草養牛,沒幾年就成了岔河村的首富。富了的楊光勇邀請縣農業技術人員到村裡給村民搞培訓,做指導,帶動全村一起致富。
今天的排調,傳頌著在今年初雪凝災害天氣裡,鎮婦幼保健站副站長李飛的感人事跡:李飛冒著生命危險,踏著50多厘米厚的冰凝,穿越海拔1300米高的貓鼻嶺,步行20個小時,將難產婦女楊光姣送到縣醫院救治,保住了兩條生命。
李飛事跡體現了排調干部對本職工作高度負責任的態度和對人民無限熱愛的感情,體現了排調干部忠於職守、一心為民的精神,它是繼“高明凱精神”、“排聳經驗”、“宰宿現象”、“楊光勇樣板”之后,給“排調精神”增添的更生動的故事與更深刻的內涵。
丹寨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高能華無限感慨地說:“‘排調精神’是今天排調人致富路上精神源泉,是排調人精神跋涉裡的又一個驛站,是排調人寶貴的精神財富。”
排調,從來不缺乏奮斗的歷史與拼搏的精神。
在排調,滿目皆存凝凍后的痕跡,然而倒伏的竹子已經扶起,沿途常見栽杆架線的情景。記者行之所至,屋舍儼然,道路清潔﹔農戶家中,家什整齊,衣著妥貼。伺弄果樹、割草養牛、煮潲喂豬,人人都很忙碌。人勤春來早啊!
“我相信一方水土 能養好一方人”
“我們的縣情是什麼?我們的優勢是什麼?我們的劣勢在哪裡?面對大交通,我們該走一條什麼樣的發展道路?”
林樹森省長聯系丹寨后,丹寨掀起了一次認識縣情、解放思想的大討論。
如果說,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曾經阻礙了丹寨的發展。那麼,現在機遇來了!
高能華介紹,貴廣快速鐵路和廈蓉高速公路過境使得丹寨突破了交通瓶頸,以“一縱一橫四連線”的大交通格局為目標,丹寨到廣州隻需4小時,到重慶僅需6小時,到貴陽隻需1小時,到都勻和凱裡僅需30分鐘。這樣一來,丹寨不僅完全融入省會城市1小時經濟圈和州際城市半小時經濟圈,丹寨還將形成北上、南下、西進、東出口通道。
交通改變了丹寨的地理區位,大交通必將帶來大流通。丹寨,如何才能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匯入時代洪流實現崛起?大流通中的丹寨將亮出一張什麼樣的名片?
正視一下丹寨自身的條件:工業滯后,但環境沒有不可逆轉地被污染﹔繁華不夠,然氣候宜人﹔地緣閉塞,卻維系了一種自有的民族生態環境。當外界都被工業經濟和城市化進程飛速發展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時候,大家會發現,在丹寨在排調,有著人類最本質、最純粹的東西,這是非常吸引人的。換個角度來看,這是一種多麼寶貴的資源。
這樣的資源造就了丹寨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形成了少數民族文化的厚重積澱:“中國西部避暑勝地”、“中國蠟染藝術之鄉”、“中國古法造紙之鄉”、“中國芒筒蘆笙之鄉”、“中國錦雞文化之鄉”、“中國硒鋅之都”。守著這麼多個中國之最的丹寨,有什麼理由不富裕?
過去,無論排調還是丹寨,都缺乏與世界對接的目光和手段。現在,丹寨與排調,都需要尋找一種與外部世界對接的視角與方式。隻有將排調與丹寨放在黔東南、貴州、泛珠三角乃至全中國經濟發展的沙盤中,才能尋找到對接的思路。
大討論深化了認識,達成了共識,丹寨決策層拍板:實施比較戰略,走比較優勢的道路,依托大動脈促進大發展。在未來的幾年裡,打好基礎,努力將丹寨最終建成泛珠三角避暑休閑勝地、富含硒鋅元素的綠色生態食品供應基地、勞務供給基地與加工貿易產業轉移承接基地。
在農業結構調整上,丹寨將由單純的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結合實際,優先發展優質肉牛、硒米、茶葉、韭菜根、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在工業結構上,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形成有色金屬加工、化工生產、建材生產、農產品加工產業﹔在招商引資上,從守著資源坐等客商向改善環境、項目承接服務招商轉變。
思路決定出路。幾個“變”之后,銻品公司、冶煉公司來了,俊健實業、屹立牛業、恆達綠色產業來了,一批年產值在5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走進了丹寨,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撐。
丹寨縣委書記古鵬將2007年丹寨經濟和社會發展總結為“三個一”:一個“平穩”、一個“加大”、一個“提高”:GDP平穩增長,2007年增長速度達到11.3%﹔結構調整力度繼續加大,在經濟總量中,第一、二產業佔GDP的比重為59.9%,農業結構調整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初步顯現,結構調整使農業增加值上升,第三產業佔GDP總量為40.1%,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更加突出﹔財政收入穩步提高,2007年,全縣財政總收入累計完成4353.36萬元,比上年增長17.96%。
“我相信一方水土能養好一方人”,林樹森對丹寨的明天充滿了信心。
丹寨,蟄伏多年終於迎來歷史發展的機遇。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多年來負重前行的耐力交匯成今天蓄勢后發的爆發力,丹寨將為我們展開一幅新的圖景!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