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沉痛悼念蕭克同志>>人物春秋
蕭克29歲當紅軍最年輕方面軍領導人
【字號 】【論壇】【打印】【關閉
蕭克29歲當紅軍最年輕方面軍領導人
  蕭克:1907年7月14日出生在湖南嘉禾的蕭克,容戰將、軍事教育家和作家於一身。他25歲當軍長,27歲率領紅六軍團先遣西征,拉開了萬裡長征的序幕,29歲正式被任命為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抗戰前夕,剛剛而立之年的蕭克就任八路軍120師副師長,成為那一級將領中最年輕的一位。他同時還是在紅軍一、二、四方面軍都擔任過高級將領的將軍,與十大元帥中的每一個都共事過的將軍和南昌起義唯一健在的將軍。新中國成立后,蕭克曾任軍訓部長、訓練總監部長,國防部副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大學校長,軍事學院院長兼第一政委。

  槍林彈雨中,蕭克創作了日后引起巨大反響的長篇小說《浴血羅霄》。小說還未出版就被批判兩次。50多年后正式出版,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長征前的"長征",一張法文地圖和一個外國傳教士幫他找到了賀龍

  對於蕭克來說,長征應該在1934年8月7日下午就開始了。

  時年27歲的蕭克是湘贛蘇區的領導者,是紅軍第六軍團軍團長,他和另外兩位蘇區領導任弼時、王震並不知道,由於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不斷失利,中央決定六軍團和七軍團分別西征和北上,目的分別是探路和引敵。

  蕭克等人接到命令只是,到湖南去,找賀龍。按照中央的要求他們把蘇區大搬家,把省保衛局的犯人,醫院、兵工廠、石印機,甚至連個老虎鉗子都帶上了。這種搬家式的行動,嚴重影響了部隊的機動能力,結果是一路走一路丟。國民黨的報紙曾經形容說,紅軍是前頭"烏龜"扒開路,后頭"烏龜"跟上來。指的是蕭克先遣西征,中央紅軍隨后跟進。湖南軍閥沒有想到紅六軍團會突然突圍,顯得比較慌亂。六軍團時而西,時而東,時而北,時而南使敵人難以捉摸。不久就跳出了湖南軍閥何鍵的包圍圈,進入貴州境內。

  蕭克回憶,貴州山高,谷深,道路窄小,最大的問題是部隊對地形不熟悉,沒有地圖,全靠找向導問路。當地的向導對五裡以外的事情就不知道了,六軍團隻能在貴州大山中艱難轉戰。直到攻入地主武裝盤距的老黃平縣城舊州,才有了轉機。在舊州,他們遇到了外國傳教士薄復禮和海曼。查明身份后蕭克釋放了兩人的家屬,但沒有釋放這兩名傳教士。這是因為,西征以來,部隊連續行軍50多天,傷、病兵日益增多而又無藥醫治,蕭克他們認為,傳教士肯定有辦法弄到藥品和經費,於是提出,釋放他們的條件是給紅軍提供一定數量的藥品和經費。一個意外的收獲是,在教堂,找到一張一平方米大的貴州地圖。蕭克馬上把牆上的地圖取下來,一看全是外國文字就找來稍懂外語的張子意和袁任遠,說不是英文看不懂。蕭克聽說那個叫薄復禮的傳教士會漢語,就讓他把地圖上的地名翻譯成中文。薄復禮說是法文,在一盞煤油燈和一盞馬燈的照明下,薄復禮說,蕭克記,一直干了大半夜完成了翻譯工作。直到這個時候,蕭克才知道,他要去與賀龍會合的地點在什麼位置,這張地圖對六軍團后來的行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薄復禮則一直隨著蕭克行軍,與蕭克談信仰,一起搞娛樂活動,長征途中還利用難得的休息日子聚餐。

  1936年4月,紅二、六軍團進至昆明時,蕭克把扣留了18個月的薄復禮釋放。后來蕭克從斯諾寫的《西行漫記》中看到,薄復禮不僅沒有詆毀紅軍,相反還說了不少贊譽紅軍的話。離開老黃平后,蕭克帶領部隊向東前進,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敵人正在頻繁調動,以近24個團的兵力對六軍團實施大包圍。蕭克在甘溪一帶與敵人遭遇。結果整個軍團被截為四段,減員嚴重。52團是全軍后衛,遭敵包圍,全團苦戰數日損失慘重,18師師長龍雲慘遭殺害。部隊常在懸崖峭壁小路上攀行,有些部隊一天一頓稀飯。中央代表任弼時患瘧疾,手柱木棍指揮行動。蕭克意識到面臨著全軍覆沒的危險,任弼時看出了蕭克的緊張,問他:"怎麼樣?"蕭克用力地說:"堅決向東去,脫離這個地區。"給自己打勁。在敵石阡至鎮遠封鎖線上,部隊找到當地老獵戶引導,深夜進到一條人跡罕見的谷澗水溝,從溝底魚貫向東。這時南北兩面湖南和桂系軍閥發現了紅軍主力的行動,南北夾擊,幸好掩護部隊借地形進行有效阻擊。第二天天亮,掩護部隊改為后衛,隨大部隊走出了深谷,站在谷口親自指揮的蕭克看到了正在東升的太陽,終於鬆了一口氣,他回憶說:"這是一個極端緊張而又關系到全軍團大局的軍事行動。直到現在,一經憶起,心膽為之震驚。"

  1934年10月24日,紅六軍團跳出三省軍閥的包圍,歷經80余天,轉戰5000多華裡,抵達貴州印江縣木黃,與紅二軍團會師。從出發時的9000余人銳減到不足4000人。六軍團的行動探明了沿途敵人兵力的虛實,查明了道路、民情,實際上起到了為中央紅軍長征進行偵察、探路的先遣隊作用。這一天,中央紅軍正式開始長征第8天。

  29歲成為紅軍最年輕的方面軍領導人,與賀龍一起被國民黨稱為"蕭賀匪部"

  1935年這一年,"蕭賀匪部"這個詞出現在國民黨報紙上和蔣介石口中的頻率很高。

  中央紅軍經湘江一役損失五萬人后,蔣介石一度對"剿匪"的前景感到十分樂觀,但"蕭賀匪部"攻城奪地打勝仗的消息卻不斷傳來,使他不得不多次從圍追堵截中央紅軍的部隊中抽調100多個團來應付,使得中央紅軍能夠比較從容地開遵義會議,相對從容地北上。"蕭賀匪部"先后粉碎了蔣介石的兩次"圍剿",在湘鄂川黔四省交界一帶越打越強,從開始的8000人發展壯大到21000人。中央紅軍北上后,南方的革命局面完全由二、六軍團支撐,他們成為革命群眾唯一的希望。

  1935年11月19日,紅二、六軍團18000人,分別從湖南桑植劉家坪和瑞塔鋪出發,開始長征。此時,他們並沒有呆不下去,不過他們分析到:第三次"圍剿"兵力大大超出以往,且多為蔣介石的嫡系、半嫡系﹔根據地東有洞庭,北有長江,南有沅、澧二水,西北為大山,不利大部隊展開﹔根據地經濟、文化落后,長期發展困難等等。退出蘇區之前,蕭克等人只是想轉移一下,擺脫敵人包圍,保存有生力量,到湘黔邊或黔東地區建立新的根據地,並沒有想到渡金沙江,更沒有想到要長征到陝北。

  長征第一天的晚上,蕭克就住在張家界邊上一個小村子裡。那一天,前衛部隊行軍120華裡,主力行軍80華裡,宿營之后就休息了。直到1990年,蕭克重返湘西,發現張家界已經成為著名的旅游風景區,而當年他根本沒有注意到這樣好的風景。幾天后,二、六軍團到達比較富裕的湘中地區,短暫休整了一個星期,本想在這個地方創建新的根據地,但發現大批敵人圍了上來,隻好撤往貴州。這時已經結束了長征的中央軍委來電,指示他們:"速轉黔西、大定、畢節地區,群眾地形均可暫作根據地"。無奈的是,這一次他們依然沒能站住腳,但是部隊得到了20天的休整和補充,兵員充實,士氣旺盛。

  1936年2月,二、六軍團透過滇軍防線,直趨滇東。在南北盤江地區,他們在長征路上第三次嘗試創建根據地。這時,他們接到紅軍總司令部的來電,電報署名總司令朱德、總政委張國燾,要他們北渡金沙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大舉北進。對於張國燾另立中央與一方面軍鬧矛盾的事,賀龍、蕭克等人還不知情,二、六軍團在盤縣開會,大家認為在這裡能否站住腳還不一定,全國形勢來看,全國人民抗日情緒高漲,可見全國革命大勢轉向北方,應執行總部的指示,於是決定北上。蕭克認為,盤縣的這次會議對二、四方面軍,乃至日后的紅軍三大主力會師起了重要作用,否則他們可能留在雲南了。蕭克建議部隊佯逼昆明,卻突然西進。他們在麗江和石鼓等地出其不意地北渡金沙江。蔣介石帶著雲南軍閥頭子龍雲,乘飛機在金沙江南麗江一帶上空盤旋,無可奈何,他們的部隊追到金沙江邊時,紅軍早已遠去多時。后來與四方面軍會合后,李伯釗率劇團來二方面軍演一出戲,叫《破草鞋》,說敵人追到金沙江邊隻揀了紅軍丟下的一隻破草鞋就收兵了。接著蕭克又連翻了三座大雪山,經過了今日也是著名風景區的稻城。於1936年6月在理化與前來接他們的四方面軍32軍會合。

  7月5日,與四方面軍大會師后的3天,在四川甘孜,紅二、六軍團接到中央軍委電令組成紅二方面軍,賀龍為總指揮,任弼時為政委,年僅29歲的蕭克為副總指揮。蕭克成為紅軍歷史上最年輕的方面軍領導人。

  兩個月后,紅軍總司令朱德親自命令蕭克代替生病的王樹聲出任31軍軍長,打胡宗南。10月20日,紅軍長征結束4天后,蕭克正式赴任。至此,蕭克成為極少數在紅軍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軍都工作過的高級將領。抗日戰爭開始后,蕭克任八路軍120師副師長,在八路軍的高級將領中,他依然是最年輕的。(新華網專稿)
來源:新華網 (責編:王新玲)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 沉痛悼念蕭克同志

期刊雜志  
黨的文獻 中共黨史研究
百年潮 世紀風採
紅岩春秋 黨史博覽
黨史文苑 黨史縱覽
湘潮 北京黨史

最新推薦  
2010年全國黨史工作會議
開國上將紀念館
經典著作:領導人文集
歷屆黨代會黨章修改變遷
革命先輩網上紀念館
共和國腳步——1949年檔案
五四運動九十周年
 
歷次黨代會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

中共二大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

中共三大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

中共四大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

……
 
紀念館  
黨旗 黨徽
毛澤東紀念館 周恩來紀念館
黨章 入黨誓詞
劉少奇紀念館 朱德紀念館
 

鏡像: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