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版本過低,請掃碼觀看~

目錄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
序 言
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
二、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三、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
四、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
五、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
六、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七、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
八、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
九、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十、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
十一、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
十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十三、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十四、持續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
十五、提高黨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水平
關於《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的說明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誕生記
劃重點!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速讀
60條要點速覽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
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建立健全這些制度
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
——與會同志談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與會同志談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高舉改革開放旗幟 推進強國復興偉業
——中央和國家機關、人民團體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凝聚力量抓落實,開創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
——各地干部群眾掀起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熱潮
奮發進取譜新篇 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
——各地干部群眾掀起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熱潮
以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
——中管企業、中管金融企業和中管高校干部職工掀起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熱潮
深入實施改革強軍戰略,加快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
——全軍官兵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凝聚改革共識,展現新擔當新作為
——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認真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凝聚改革共識 激發奮進力量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中央宣講團宣講活動綜述
堅持好完善好運行好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
全國人大常委會機關黨組
鐘文宣:堅持黨中央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
穆虹: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
張國清: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
何立峰: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
黃坤明: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
劉國中: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李鴻忠: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
石泰峰: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
陳文清: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李書磊: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
王小洪: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張又俠:持續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
李干杰: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
王 毅: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曲青山: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成就
江金權: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黃守宏: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田培炎:遵循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六個堅持”的原則
張玉卓:深化國資國企改革
羅 文: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
金壯龍: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
懷進鵬:深化教育綜合改革
陰和俊: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黃 強: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
鄭柵潔: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
韓文秀: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王 江: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陶 玲:加快完善中央銀行制度
祝衛東: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
王文濤: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
孟祥鋒:健全協商民主機制
舒啟明:健全基層民主制度
沈春耀:深化立法領域改革
郭沛:深入推進依法行政
賀小榮:健全公正執法司法體制機制
雷海潮: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蔡 昉: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
孫金龍: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訚 柏:健全社會治理體系
吳漢聖:健全社會工作體制機制
鐘 新:深化跨軍地改革
謝春濤:全面提高干部現代化建設能力
張福海:著力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
唐方裕: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
人民日報社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人民日報評論員: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
人民日報評論員: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人民日報評論員:堅持人民至上謀劃和推進改革
人民日報評論員:更加注重突出重點,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
人民日報評論員:更加注重系統集成,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協同高效
人民日報評論員:更加注重改革實效,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
新華社評論員: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
新華社評論員:深刻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題
新華社評論員:深刻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新華社評論員:始終堅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
新華社評論員: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推動高質量發展
新華社評論員:以開放促改革,書寫中國同世界合作共贏新篇章
新華社評論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
新華社評論員: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守正創新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系統觀念
人民觀點: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牢牢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①
人民觀點: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
——牢牢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②
人民觀點: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牢牢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③
人民觀點: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牢牢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④
人民觀點:聚焦建設美麗中國
——牢牢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⑤
人民觀點: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
——牢牢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⑥
人民觀點:聚焦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
——牢牢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⑦
人民觀點: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牢牢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①
人民觀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牢牢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②
人民觀點:堅持守正創新
——牢牢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③
人民觀點: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
——牢牢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④
人民觀點:堅持全面依法治國
——牢牢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⑤
人民觀點:堅持系統觀念
——牢牢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⑥
人民網評: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深刻理解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重要部署”系列①
人民網評: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深刻理解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重要部署”系列②
人民網評: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深刻理解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重要部署”系列③
人民網評: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
——“深刻理解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重要部署”系列④
人民網評: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深刻理解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重要部署”系列⑤
人民網評: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
——“深刻理解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重要部署”系列⑥
人民網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
——“深刻理解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重要部署”系列⑦
人民網評: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深刻理解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重要部署”系列⑧
人民網評: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深刻理解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重要部署”系列⑨
人民網評: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
——“深刻理解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重要部署”系列⑩
人民網評: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深刻理解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重要部署”系列之十一
人民網評: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
——“深刻理解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重要部署”系列之十二
人民網評: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深刻理解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重要部署”系列之十三
人民網評: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証
——“深刻理解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重要部署”系列之十四
注重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
——訪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
加快建設金融強國 助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訪中央金融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金融工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書記王江
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訪中央政法委秘書長訚柏
在新征程上高舉改革開放旗幟
——訪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長曲青山
深化立法領域改革,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統一
——訪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沈春耀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訪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鄭柵潔
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
——訪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
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撐
——訪科學技術部黨組書記、部長陰和俊
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訪民政部黨組書記、部長陸治原
建設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訪司法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王振江
更好發揮財政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
——訪財政部黨組書記、部長藍佛安
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訪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黨組書記、部長王曉萍
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訪自然資源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廣華
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訪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
以開放促改革 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
——訪商務部黨組書記、部長王文濤
深化文化和旅游領域改革 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訪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書記、部長孫業禮
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
——訪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雷海潮
進一步提高人權執法司法保障水平
——訪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賀小榮
持續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和金融強國建設
——訪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行長潘功勝
1.如何認識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成就?
2.怎樣理解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如何理解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
4.為什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做到“三個更加注重”?
5.如何理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6.如何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則?
7.如何理解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8.為什麼要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
9.怎樣理解推進能源、鐵路、電信、水利、公用事業等行業自然壟斷環節獨立運營和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
10.堅持致力於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需要把握哪些重點?
11.為什麼要規范地方招商引資法規制度,嚴禁違法違規給予政策優惠行為?
12.如何理解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推動生產要素暢通流動、各類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潛力充分釋放?
13.完善流通體制需要把握哪些重點?
14.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主要有哪些要求?
15.如何理解完善市場准入制度,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准入環境?
16.為什麼要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和監管制度?
17.怎樣理解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
18.為什麼要建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機制,合理降低制造業綜合成本和稅費負擔?
19.如何理解促進平台經濟創新發展,健全平台經濟常態化監管制度?
20.為什麼要完善中介服務機構法規制度體系,促進中介服務機構誠實守信、依法履責?
21.如何理解構建新型基礎設施規劃和標准體系,健全新型基礎設施融合利用機制?
22.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需要把握哪些重點?
23.為什麼要完善學生實習實踐制度?
24.怎樣理解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
25.如何理解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
26.為什麼要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
27.如何理解改進科技計劃管理?
28.怎樣理解建立專家實名推薦的非共識項目篩選機制?
29.為什麼要建立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制度?
30.如何理解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
31.為什麼要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
32.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有哪些主要要求?
33.如何理解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
34.為什麼要探索實行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管理?
35.怎樣理解健全預算制度?
36.健全有利於高質量發展、社會公平、市場統一的稅收制度,優化稅制結構,需要把握哪些重點?
37.如何把握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
38.怎樣理解完善政府債務管理制度?
39.怎樣理解完善金融機構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
40.為什麼要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
《決定》名詞:增信制度
《決定》名詞:首發經濟
《決定》名詞:懲罰性賠償
《決定》名詞:未來產業
《決定》名詞:數智技術
《決定》名詞:天使投資
《決定》名詞:耐心資本
《決定》名詞:職普融通
《決定》名詞:免費教育
《決定》名詞:專門教育
《決定》名詞:科技倫理
《決定》名詞:專精特新
《決定》名詞:概念驗証
《決定》名詞: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
《決定》名詞:預期管理
《決定》名詞:勞動性所得
《決定》名詞:人民幣離岸市場
《決定》名詞:基本農作物
《決定》名詞:生成式人工智能
《決定》名詞:新就業形態
《決定》名詞:緊密型醫聯體
《決定》名詞:生育友好型社會
《決定》名詞:嵌入式托育
《決定》名詞:銀發經濟
《決定》名詞:碳足跡
《決定》名詞:軍品設計回報
《決定》名詞:基本培訓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自測(第一期)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自測(第二期)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自測(第三期)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自測(第四期)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自測(第五期)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自測(第六期)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自測(第七期)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自測(第八期)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自測(第九期)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自測(第十期)
視頻集合

版權信息

編 者 按

11:54 / 14:12
  • (2024年7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

    出席這次全會的有,中央委員199人,候補中央委員165人。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和有關方面負責同志列席會議。黨的二十大代表中部分基層同志和專家學者也列席了會議。

    全會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作了重要講話。

    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習近平就《決定(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說明。

    全會充分肯定黨的二十屆二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認為,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中央政治局認真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一中、二中全會精神,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發展和安全,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推動和謀劃全面深化改革,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不斷加強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切實抓好民生保障和生態環境保護,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有力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繼續推進港澳工作和對台工作,深入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一以貫之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實現經濟回升向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堅實步伐。

    全會高度評價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實踐和偉大成就,研究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認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全會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全會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要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聚焦建設美麗中國,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聚焦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到二〇二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時,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

    全會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貫徹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等原則。

    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統部署,強調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持續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提高黨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水平。

    全會提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証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要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

    全會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必須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完善發展服務業體制機制,健全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機制,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

    全會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全會提出,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必須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統籌推進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要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

    全會提出,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要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全會提出,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要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深化外貿體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

    全會提出,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和完善我國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豐富各層級民主形式,把人民當家作主具體、現實體現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各方面。要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建設,健全協商民主機制,健全基層民主制度,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

    全會提出,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須全面貫徹實施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協同推進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改革,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機制,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要深化立法領域改革,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健全公正執法司法體制機制,完善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機制,加強涉外法治建設。

    全會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要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

    全會提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

    全會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要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

    全會提出,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必須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完善維護國家安全體制機制,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切實保障國家長治久安。要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機制,健全社會治理體系,完善涉外國家安全機制。

    全會提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深入實施改革強軍戰略,為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提供有力保障。要完善人民軍隊領導管理體制機制,深化聯合作戰體系改革,深化跨軍地改革。

    全會強調,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証。必須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保持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高度自覺,堅持用改革精神和嚴的標准管黨治黨,完善黨的自我革命制度規范體系,不斷推進黨的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要堅持黨中央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

    全會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必須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踐行全人類共同價值,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深化外事工作機制改革,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全會指出,學習好貫徹好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要深入學習領會全會精神,深刻領會和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題、重大原則、重大舉措、根本保証。全黨上下要齊心協力抓好《決定》貫徹落實,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

    全會分析了當前形勢和任務,強調堅定不移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要按照黨中央關於經濟工作的決策部署,落實好宏觀政策,積極擴大國內需求,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扎實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要總結評估“十四五”規劃落實情況,切實搞好“十五五”規劃前期謀劃工作。

    全會指出,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落實好防范化解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重點領域風險的各項舉措,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完善自然災害特別是洪澇災害監測、防控措施,織密社會安全風險防控網,切實維護社會穩定。要加強輿論引導,有效防范化解意識形態風險。要有效應對外部風險挑戰,引領全球治理,主動塑造有利外部環境。

    全會強調,要結合學習宣傳貫徹全會精神,抓好黨的創新理論武裝,提高全黨馬克思主義水平和現代化建設能力。要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切實改進作風,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頑疾,持續為基層減負,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扎實做好巡視工作。要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深化黨紀學習教育,維護黨的團結統一,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

    全會按照黨章規定,決定遞補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丁向群、於立軍、於吉紅為中央委員會委員。

    全會決定,接受秦剛同志辭職申請,免去秦剛同志中央委員會委員職務。

    全會審議並通過了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關於李尚福、李玉超、孫金明嚴重違紀違法問題的審查報告,確認中央政治局之前作出的給予李尚福、李玉超、孫金明開除黨籍的處分。

    全會號召,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凝心聚力、奮發進取,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 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作出的戰略部署,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研究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作出如下決定。

  • (1)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新征程,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全新局面。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以偉大的歷史主動、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敢於突進深水區,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總體完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改革任務,實現到黨成立一百周年時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取得明顯成效的目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黨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這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必然要求,是應對重大風險挑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行穩致遠的必然要求,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中贏得戰略主動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建設更加堅強有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全黨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2)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3)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推動人民當家作主制度更加健全、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達到更高水平。

    ——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體制機制,推動文化繁榮,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完善收入分配和就業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強化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和手段,有效構建新安全格局。

    ——聚焦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創新和改進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

    到二〇二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時,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

    (4)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則。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貫徹以下原則: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突出問題導向,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破立並舉、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統一,重大改革於法有據、及時把改革成果上升為法律制度﹔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 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5)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証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完善管理監督體制機制,增強各有關管理部門戰略協同,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明晰不同類型國有企業功能定位,完善主責主業管理,明確國有資本重點投資領域和方向。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健全國有企業推進原始創新制度安排。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建立國有企業履行戰略使命評價制度,完善國有企業分類考核評價體系,開展國有經濟增加值核算。推進能源、鐵路、電信、水利、公用事業等行業自然壟斷環節獨立運營和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健全監管體制機制。

    堅持致力於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深入破除市場准入壁壘,推進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經營主體公平開放,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向民營企業進一步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完善民營企業融資支持政策制度,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健全涉企收費長效監管和拖欠企業賬款清償法律法規體系。加快建立民營企業信用狀況綜合評價體系,健全民營中小企業增信制度。支持引導民營企業完善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加強企業合規建設和廉潔風險防控。加強事中事后監管,規范涉民營企業行政檢查。

    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支持和引導各類企業提高資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經營管理水平、履行社會責任,加快建設更多世界一流企業。

    (6)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市場設施高標准聯通。加強公平競爭審查剛性約束,強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規范地方招商引資法規制度,嚴禁違法違規給予政策優惠行為。建立健全統一規范、信息共享的招標投標和政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採購等公共資源交易平台體系,實現項目全流程公開管理。提升市場綜合監管能力和水平。健全國家標准體系,深化地方標准管理制度改革。

    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推動生產要素暢通流動、各類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潛力充分釋放。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促進資本市場規范發展基礎制度。培育全國一體化技術和數據市場。完善主要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要素價格機制,防止政府對價格形成的不當干預。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推進水、能源、交通等領域價格改革,優化居民階梯水價、電價、氣價制度,完善成品油定價機制。

    完善流通體制,加快發展物聯網,健全一體銜接的流通規則和標准,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深化能源管理體制改革,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優化油氣管網運行調度機制。

    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建立政府投資支持基礎性、公益性、長遠性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健全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體制機制,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完善激發社會資本投資活力和促進投資落地機制,形成市場主導的有效投資內生增長機制。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減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費,積極推進首發經濟。

    (7)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完善產權制度,依法平等長久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建立高效的知識產權綜合管理體制。完善市場信息披露制度,構建商業秘密保護制度。對侵犯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的行為實行同責同罪同罰,完善懲罰性賠償制度。加強產權執法司法保護,防止和糾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健全依法甄別糾正涉企冤錯案件機制。

    完善市場准入制度,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准入環境。深化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度改革,實行依法按期認繳。健全企業破產機制,探索建立個人破產制度,推進企業注銷配套改革,完善企業退出制度。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和監管制度。

  •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必須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8)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完善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以國家標准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強化環保、安全等制度約束。

    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鼓勵和規范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發展耐心資本。

    (9)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建設一批行業共性技術平台,加快產業模式和企業組織形態變革,健全提升優勢產業領先地位體制機制。優化重大產業基金運作和監管機制,確保資金投向符合國家戰略要求。建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機制,合理降低制造業綜合成本和稅費負擔。

    加快構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全方位全鏈條普及應用,發展工業互聯網,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促進平台經濟創新發展,健全平台經濟常態化監管制度。建設和運營國家數據基礎設施,促進數據共享。加快建立數據產權歸屬認定、市場交易、權益分配、利益保護制度,提升數據安全治理監管能力,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數據跨境流動機制。

    (10)完善發展服務業體制機制。完善支持服務業發展政策體系,優化服務業核算,推進服務業標准化建設。聚焦重點環節分領域推進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發展產業互聯網平台,破除跨地區經營行政壁壘,推進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健全加快生活性服務業多樣化發展機制。完善中介服務機構法規制度體系,促進中介服務機構誠實守信、依法履責。

    (11)健全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機制。構建新型基礎設施規劃和標准體系,健全新型基礎設施融合利用機制,推進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拓寬多元化投融資渠道,健全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協調機制。深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改革,推進鐵路體制改革,發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推動收費公路政策優化。提高航運保險承保能力和全球服務水平,推進海事仲裁制度規則創新。健全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運行、管理機制。

    (12)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抓緊打造自主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健全強化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醫療裝備、儀器儀表、基礎軟件、工業軟件、先進材料等重點產業鏈發展體制機制,全鏈條推進技術攻關、成果應用。建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風險評估和應對機制。完善產業在國內梯度有序轉移的協作機制,推動轉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建設國家戰略腹地和關鍵產業備份。加快完善國家儲備體系。完善戰略性礦產資源探產供儲銷統籌和銜接體系。

  •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13)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完善立德樹人機制,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著力加強創新能力培養。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提高成果轉化效能。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完善學生實習實踐制度。引導規范民辦教育發展。推進高水平教育開放,鼓勵國外高水平理工類大學來華合作辦學。

    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探索逐步擴大免費教育范圍。健全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推進教育數字化,賦能學習型社會建設,加強終身教育保障。

    (14)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建制化、協同化。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完善國家實驗室體系,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推進科技創新央地協同,統籌各類科創平台建設,鼓勵和規范發展新型研發機構,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引領作用,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構建科技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和應對體系,加強科技基礎條件自主保障。健全科技社團管理制度。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鼓勵在華設立國際科技組織,優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團對外專業交流合作管理機制。

    改進科技計劃管理,強化基礎研究領域、交叉前沿領域、重點領域前瞻性、引領性布局。加強有組織的基礎研究,提高科技支出用於基礎研究比重,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企業、社會組織、個人支持基礎研究,支持基礎研究選題多樣化,鼓勵開展高風險、高價值基礎研究。深化科技評價體系改革,加強科技倫理治理,嚴肅整治學術不端行為。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建立企業研發准備金制度,支持企業主動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攻關任務。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鼓勵和引導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費方式把科技成果許可給中小微企業使用。

    完善中央財政科技經費分配和管理使用機制,健全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執行和專業機構管理體制。擴大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范圍,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建立專家實名推薦的非共識項目篩選機制。允許科研類事業單位實行比一般事業單位更靈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實行企業化管理。

    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加強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加快布局建設一批概念驗証、中試驗証平台,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應用政策,加大政府採購自主創新產品力度。加強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

    允許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權,建立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制度,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深化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改革。允許更多符合條件的國有企業以創新創造為導向,在科研人員中開展多種形式中長期激勵。

    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健全重大技術攻關風險分散機制,建立科技保險政策體系。提高外資在華開展股權投資、風險投資便利性。

    (15)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加快建設國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類人才素質。建設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完善人才有序流動機制,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深化東中西部人才協作。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員待遇。健全保障科研人員專心科研制度。

    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堅持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鬆綁。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探索建立高技術人才移民制度。

  • 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必須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統籌推進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

    (16)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構建國家戰略制定和實施機制,加強國家重大戰略深度融合,增強國家戰略宏觀引導、統籌協調功能。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強化規劃銜接落實機制,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基礎作用,增強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實施支撐作用。健全專家參與公共決策制度。

    圍繞實施國家發展規劃、重大戰略促進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就業等政策協同發力,優化各類增量資源配置和存量結構調整。探索實行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管理。把經濟政策和非經濟性政策都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健全預期管理機制。健全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統計指標核算體系,加強新經濟新領域納統覆蓋。加強產業活動單位統計基礎建設,優化總部和分支機構統計辦法,逐步推廣經營主體活動發生地統計。健全國際宏觀政策協調機制。

    (17)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健全預算制度,加強財政資源和預算統籌,把依托行政權力、政府信用、國有資源資產獲取的收入全部納入政府預算管理。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績效評價制度,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和基本民生財力保障。強化對預算編制和財政政策的宏觀指導。加強公共服務績效管理,強化事前功能評估。深化零基預算改革。統一預算分配權,提高預算管理統一性、規范性,完善預算公開和監督制度。完善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

    健全有利於高質量發展、社會公平、市場統一的稅收制度,優化稅制結構。研究同新業態相適應的稅收制度。全面落實稅收法定原則,規范稅收優惠政策,完善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支持機制。健全直接稅體系,完善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規范經營所得、資本所得、財產所得稅收政策,實行勞動性所得統一征稅。深化稅收征管改革。

    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拓展地方稅源,適當擴大地方稅收管理權限。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清理規范專項轉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提升市縣財力同事權相匹配程度。建立促進高質量發展轉移支付激勵約束機制。推進消費稅征收環節后移並穩步下劃地方,完善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和抵扣鏈條,優化共享稅分享比例。研究把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並為地方附加稅,授權地方在一定幅度內確定具體適用稅率。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范圍,適當擴大用作資本金的領域、規模、比例。完善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建立全口徑地方債務監測監管體系和防范化解隱性債務風險長效機制,加快地方融資平台改革轉型。規范非稅收入管理,適當下沉部分非稅收入管理權限,由地方結合實際差別化管理。

    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中央財政事權原則上通過中央本級安排支出,減少委托地方代行的中央財政事權。不得違規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資金,確需委托地方行使事權的,通過專項轉移支付安排資金。

    (18)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完善中央銀行制度,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完善金融機構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發展多元股權融資,加快多層次債券市場發展,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優化國有金融資本管理體制。

    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防風險、強監管,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支持長期資金入市。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強化上市公司監管和退市制度。建立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長效機制。完善大股東、實際控制人行為規范約束機制。完善上市公司分紅激勵約束機制。健全投資者保護機制。推動區域性股權市場規則對接、標准統一。

    制定金融法。完善金融監管體系,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納入監管,強化監管責任和問責制度,加強中央和地方監管協同。建設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統一金融市場登記托管、結算清算規則制度,建立風險早期糾正硬約束制度,筑牢有效防控系統性風險的金融穩定保障體系。健全金融消費者保護和打擊非法金融活動機制,構建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防火牆”。推動金融高水平開放,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穩妥推進數字人民幣研發和應用。加快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

    完善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支持符合條件的外資機構參與金融業務試點。穩慎拓展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優化合格境外投資者制度。推進自主可控的跨境支付體系建設,強化開放條件下金融安全機制。建立統一的全口徑外債監管體系。積極參與國際金融治理。

    (19)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構建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健全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的制度和政策體系。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優化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機制。高標准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健全主體功能區制度體系,強化國土空間優化發展保障機制。完善區域一體化發展機制,構建跨行政區合作發展新機制,深化東中西部產業協作。完善促進海洋經濟發展體制機制。

  • 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20)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構建產業升級、人口集聚、城鎮發展良性互動機制。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推動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險、住房保障、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等享有同遷入地戶籍人口同等權利,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合法土地權益,依法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探索建立自願有償退出的辦法。

    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健全城市規劃體系,引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集約緊湊布局。深化城市建設、運營、治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推動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體系,建立都市圈同城化發展體制機制。深化賦予特大鎮同人口和經濟規模相適應的經濟社會管理權改革。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規,加強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和老舊管線改造升級,深化城市安全韌性提升行動。

    (21)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深化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改革,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完善農業經營體系,完善承包地經營權流轉價格形成機制,促進農民合作經營,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同帶動農戶增收挂鉤。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構建產權明晰、分配合理的運行機制,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

    (22)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優化農業補貼政策體系,發展多層次農業保險。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健全脫貧攻堅國家投入形成資產的長效管理機制。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健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

    加快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統籌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在主產區利益補償上邁出實質步伐。統籌推進糧食購銷和儲備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建立監管新模式。健全糧食和食物節約長效機制。

    (23)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完善耕地佔補平衡制度,各類耕地佔用納入統一管理,完善補充耕地質量驗收機制,確保達到平衡標准。完善高標准農田建設、驗收、管護機制。健全保障耕地用於種植基本農作物管理體系。允許農戶合法擁有的住房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

    優化土地管理,健全同宏觀政策和區域發展高效銜接的土地管理制度,優先保障主導產業、重大項目合理用地,使優勢地區有更大發展空間。建立新增城鎮建設用地指標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協調機制。探索國家集中墾造耕地定向用於特定項目和地區落實佔補平衡機制。優化城市工商業土地利用,加快發展建設用地二級市場,推動土地混合開發利用、用途合理轉換,盤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開展各類產業園區用地專項治理。制定工商業用地使用權延期和到期后續期政策。

  •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24)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在產權保護、產業補貼、環境標准、勞動保護、政府採購、電子商務、金融領域等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相通相容,打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擴大自主開放,有序擴大我國商品市場、服務市場、資本市場、勞務市場等對外開放,擴大對最不發達國家單邊開放。深化援外體制機制改革,實現全鏈條管理。

    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提供更多全球公共產品。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准自由貿易區網絡,建立同國際通行規則銜接的合規機制,優化開放合作環境。

    (25)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強化貿易政策和財稅、金融、產業政策協同,打造貿易強國制度支撐和政策支持體系,加快內外貿一體化改革,積極應對貿易數字化、綠色化趨勢。推進通關、稅務、外匯等監管創新,營造有利於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制度環境。創新發展數字貿易,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建設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設全球集散分撥中心,支持各類主體有序布局海外流通設施,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建設國際物流樞紐中心和大宗商品資源配置樞紐。健全貿易風險防控機制,完善出口管制體系和貿易救濟制度。

    創新提升服務貿易,全面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范,鼓勵專業服務機構提升國際化服務能力。加快推進離岸貿易發展,發展新型離岸國際貿易業務。建立健全跨境金融服務體系,豐富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

    (26)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依法保護外商投資權益。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合理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落實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推動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有序擴大開放。深化外商投資促進體制機制改革,保障外資企業在要素獲取、資質許可、標准制定、政府採購等方面的國民待遇,支持參與產業鏈上下游配套協作。完善境外人員入境居住、醫療、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完善促進和保障對外投資體制機制,健全對外投資管理服務體系,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

    (27)優化區域開放布局。鞏固東部沿海地區開放先導地位,提高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開放水平,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發揮沿海、沿邊、沿江和交通干線等優勢,優化區域開放功能分工,打造形態多樣的開放高地。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鼓勵首創性、集成式探索。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

    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香港、澳門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深化兩岸融合發展。

    (28)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繼續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加強綠色發展、數字經濟、人工智能、能源、稅收、金融、減災等領域的多邊合作平台建設。完善陸海天網一體化布局,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互聯互通網絡。統籌推進重大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

  • 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和完善我國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豐富各層級民主形式,把人民當家作主具體、現實體現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各方面。

    (29)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建設。堅持好、完善好、運行好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健全人大對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監督制度,完善監督法及其實施機制,強化人大預算決算審查監督和國有資產管理、政府債務管理監督。健全人大議事規則和論証、評估、評議、聽証制度。豐富人大代表聯系人民群眾的內容和形式。健全吸納民意、匯集民智工作機制。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聯系服務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

    (30)健全協商民主機制。發揮人民政協作為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健全深度協商互動、意見充分表達、廣泛凝聚共識的機制,加強人民政協反映社情民意、聯系群眾、服務人民機制建設。完善人民政協民主監督機制。

    完善協商民主體系,豐富協商方式,健全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以及社會組織協商制度化平台,加強各種協商渠道協同配合。健全協商於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的落實機制,完善協商成果採納、落實、反饋機制。

    (31)健全基層民主制度。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完善基層民主制度體系和工作體系,拓寬基層各類組織和群眾有序參與基層治理渠道。完善辦事公開制度。健全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完善企業職工參與管理的有效形式。

    (32)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完善發揮統一戰線凝聚人心、匯聚力量政治作用的政策舉措。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更好發揮黨外人士作用,健全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制度。制定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法,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系統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加強宗教事務治理法治化。完善黨外知識分子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政治引領機制。全面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健全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工作機制。完善港澳台和僑務工作機制。

  • 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須全面貫徹實施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協同推進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改革,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機制,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33)深化立法領域改革。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健全保証憲法全面實施制度體系,建立憲法實施情況報告制度。完善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托、各方參與的立法工作格局。統籌立改廢釋纂,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完善合憲性審查、備案審查制度,提高立法質量。探索區域協同立法。健全黨內法規同國家法律法規銜接協調機制。建設全國統一的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信息平台。

    (34)深入推進依法行政。推進政府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促進政務服務標准化、規范化、便利化,完善覆蓋全國的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台。完善重大決策、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查機制。加強政府立法審查。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完善基層綜合執法體制機制,健全行政執法監督體制機制。完善行政處罰等領域行政裁量權基准制度,推動行政執法標准跨區域銜接。完善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雙向銜接制度。健全行政復議體制機制。完善行政裁決制度。完善垂直管理體制和地方分級管理體制,健全垂直管理機構和地方協作配合機制。穩妥推進人口小縣機構優化。深化開發區管理制度改革。優化事業單位結構布局,強化公益性。

    (35)健全公正執法司法體制機制。健全監察機關、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各司其職,監察權、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執行權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體制機制,確保執法司法各環節全過程在有效制約監督下運行。深化審判權和執行權分離改革,健全國家執行體制,強化當事人、檢察機關和社會公眾對執行活動的全程監督。完善執法司法救濟保護制度,完善國家賠償制度。深化和規范司法公開,落實和完善司法責任制。規范專門法院設置。深化行政案件級別管轄、集中管轄、異地管轄改革。構建協同高效的警務體制機制,推進地方公安機關機構編制管理改革,繼續推進民航公安機關和海關緝私部門管理體制改革。規范警務輔助人員管理制度。

    堅持正確人權觀,加強人權執法司法保障,完善事前審查、事中監督、事后糾正等工作機制,完善涉及公民人身權利強制措施以及查封、扣押、凍結等強制措施的制度,依法查處利用職權徇私枉法、非法拘禁、刑訊逼供等犯罪行為。推進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建立輕微犯罪記錄封存制度。

    (36)完善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機制。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深化律師制度、公証體制、仲裁制度、調解制度、司法鑒定管理體制改革。改進法治宣傳教育,完善以實踐為導向的法學院校教育培養機制。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強化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和治理,制定專門矯治教育規定。

    (37)加強涉外法治建設。建立一體推進涉外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務、法治人才培養的工作機制。完善涉外法律法規體系和法治實施體系,深化執法司法國際合作。完善涉外民事法律關系中當事人依法約定管轄、選擇適用域外法等司法審判制度。健全國際商事仲裁和調解制度,培育國際一流仲裁機構、律師事務所。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

  •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38)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工作體系,完善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制度,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構建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完善輿論引導機制和輿情應對協同機制。

    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完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度機制。改進創新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工作機制。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優化英模人物宣傳學習機制,創新愛國主義教育和各類群眾性主題活動組織機制,推動全社會崇尚英雄、緬懷先烈、爭做先鋒。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健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體制機制,健全誠信建設長效機制,教育引導全社會自覺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堅決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形成網上思想道德教育分眾化、精准化實施機制。建立健全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協同治理機制,完善“掃黃打非”長效機制。

    (39)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健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推進公共文化設施所有權和使用權分置改革。深化文化領域國資國企改革,分類推進文化事業單位深化內部改革,完善文藝院團建設發展機制。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結合、抓作品和抓環境相貫通,改進文藝創作生產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機制。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深化文化領域行政審批備案制度改革,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深化文娛領域綜合治理。

    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構,建立文化遺產保護督察制度,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改革完善競技體育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40)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深化網絡管理體制改革,整合網絡內容建設和管理職能,推進新聞宣傳和網絡輿論一體化管理。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和管理機制。加強網絡空間法治建設,健全網絡生態治理長效機制,健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體系。

    (41)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深化主流媒體國際傳播機制改革創新,加快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建設全球文明倡議踐行機制。推動走出去、請進來管理便利化,擴大國際人文交流合作。

  • 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42)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勞動者工資決定、合理增長、支付保障機制,健全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完善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再分配調節機制。支持發展公益慈善事業。

    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規范財富積累機制,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形成有效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合理調節過高收入的制度體系。深化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改革,合理確定並嚴格規范國有企業各級負責人薪酬、津貼補貼等。

    (43)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完善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統籌城鄉就業政策體系,同步推進戶籍、用人、檔案等服務改革,優化創業促進就業政策環境,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完善促進機會公平制度機制,暢通社會流動渠道。完善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

    (44)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健全全國統一的社保公共服務平台。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監管體系。健全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籌資和待遇合理調整機制,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擴大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覆蓋面,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完善社保關系轉移接續政策。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擴大年金制度覆蓋范圍,推行個人養老金制度。發揮各類商業保險補充保障作用。推進基本醫療保險省級統籌,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加強醫保基金監管。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健全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制度。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

    加快建立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滿足工薪群體剛性住房需求。支持城鄉居民多樣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充分賦予各城市政府房地產市場調控自主權,因城施策,允許有關城市取消或調減住房限購政策、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標准。改革房地產開發融資方式和商品房預售制度。完善房地產稅收制度。

    (45)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健全公共衛生體系,促進社會共治、醫防協同、醫防融合,強化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流行病學調查、檢驗檢測、應急處置、醫療救治等能力。促進醫療、醫保、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建立以醫療服務為主導的收費機制,完善薪酬制度,建立編制動態調整機制。引導規范民營醫院發展。創新醫療衛生監管手段。健全支持創新藥和醫療器械發展機制,完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機制。

    (46)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以應對老齡化、少子化為重點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有效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建立生育補貼制度,提高基本生育和兒童醫療公共服務水平,加大個人所得稅抵扣力度。加強普惠育幼服務體系建設,支持用人單位辦托、社區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點等多種模式發展。把握人口流動客觀規律,推動相關公共服務隨人走,促進城鄉、區域人口合理集聚、有序流動。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發展銀發經濟,創造適合老年人的多樣化、個性化就業崗位。按照自願、彈性原則,穩妥有序推進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優化基本養老服務供給,培育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健全公辦養老機構運營機制,鼓勵和引導企業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推進互助性養老服務,促進醫養結合。加快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改善對孤寡、殘障失能等特殊困難老年人的服務,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

    (47)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准管控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健全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制度。建立健全覆蓋全域全類型、統一銜接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規劃許可制度。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管理制度體系,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保護利用和資產保值增值等責任考核監督制度。完善國家生態安全工作協調機制。編纂生態環境法典。

    (48)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責任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建設。完善精准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機制,落實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建立新污染物協同治理和環境風險管控體系,推進多污染物協同減排。深化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構建環境信用監管體系。推動重要流域構建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

    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制度,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建設多元化生態保護修復投入機制。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全面推行水資源費改稅。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健全海洋資源開發保護制度。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深化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推進生態綜合補償,健全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

    (49)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准體系,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優化政府綠色採購政策,完善綠色稅制。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健全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健全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機制。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完善新能源消納和調控政策措施。完善適應氣候變化工作體系。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構建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產品碳標識認証制度、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健全碳市場交易制度、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制度,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 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必須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完善維護國家安全體制機制,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切實保障國家長治久安。

    (50)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強化國家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完善國家安全法治體系、戰略體系、政策體系、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完善重點領域安全保障體系和重要專項協調指揮體系。構建聯動高效的國家安全防護體系,推進國家安全科技賦能。

    (51)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機制。健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體系,完善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應急指揮機制,強化基層應急基礎和力量,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完善安全生產風險排查整治和責任倒查機制。完善食品藥品安全責任體系。健全生物安全監管預警防控體系。加強網絡安全體制建設,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監管制度。

    (52)健全社會治理體系。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探索建立全國統一的人口管理制度。健全社會工作體制機制,加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加強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推動志願服務體系建設。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提高市域社會治理能力,強化市民熱線等公共服務平台功能,健全“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清單管理機制和常態化推進機制。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健全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在基層治理中作用的機制。深化行業協會商會改革。健全社會組織管理制度。

    健全鄉鎮(街道)職責和權力、資源相匹配制度,加強鄉鎮(街道)服務管理力量。完善社會治安整體防控體系,健全掃黑除惡常態化機制,依法嚴懲群眾反映強烈的違法犯罪活動。

    (53)完善涉外國家安全機制。建立健全周邊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強化海外利益和投資風險預警、防控、保護體制機制,深化安全領域國際執法合作,維護我國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權益。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長臂管轄”機制。健全維護海洋權益機制。完善參與全球安全治理機制。

  • 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深入實施改革強軍戰略,為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54)完善人民軍隊領導管理體制機制。健全貫徹軍委主席負責制的制度機制,深入推進政治建軍。優化軍委機關部門職能配置,健全戰建備統籌推進機制,完善重大決策咨詢評估機制,深化戰略管理創新,完善軍事治理體系。健全依法治軍工作機制。完善作戰戰備、軍事人力資源等領域配套政策制度。深化軍隊院校改革,推動院校內涵式發展。實施軍隊企事業單位調整改革。

    (55)深化聯合作戰體系改革。完善軍委聯合作戰指揮中心職能,健全重大安全領域指揮功能,建立同中央和國家機關協調運行機制。優化戰區聯合作戰指揮中心編成,完善任務部隊聯合作戰指揮編組模式。加強網絡信息體系建設運用統籌。構建新型軍兵種結構布局,加快發展戰略威懾力量,大力發展新域新質作戰力量,統籌加強傳統作戰力量建設。優化武警部隊力量編成。

    (56)深化跨軍地改革。健全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建設工作機制,完善涉軍決策議事協調體制機制。健全國防建設軍事需求提報和軍地對接機制,完善國防動員體系。深化國防科技工業體制改革,優化國防科技工業布局,改進武器裝備採購制度,建立軍品設計回報機制,構建武器裝備現代化管理體系。完善軍地標准化工作統籌機制。加強航天、軍貿等領域建設和管理統籌。優化邊海防領導管理體制機制,完善黨政軍警民合力治邊機制。深化民兵制度改革。完善雙擁工作機制。

  • 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証。必須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保持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高度自覺,堅持用改革精神和嚴的標准管黨治黨,完善黨的自我革命制度規范體系,不斷推進黨的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57)堅持黨中央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黨中央領導改革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完善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機制,確保黨中央令行禁止。各級黨委(黨組)負責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謀劃推進本地區本部門改革,鼓勵結合實際開拓創新,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新鮮經驗。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把社會期盼、群眾智慧、專家意見、基層經驗充分吸收到改革設計中來。圍繞解決突出矛盾設置改革議題,優化重點改革方案生成機制,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偏差。完善改革激勵和輿論引導機制,營造良好改革氛圍。

    (58)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以調動全黨抓改革、促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著力點,完善黨的建設制度機制。加強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建立健全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干長效機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鮮明樹立選人用人正確導向,大力選拔政治過硬、敢於擔當、銳意改革、實績突出、清正廉潔的干部,著力解決干部亂作為、不作為、不敢為、不善為問題。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健全有效防范和糾治政績觀偏差工作機制。落實“三個區分開來”,激勵干部開拓進取、干事創業。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常態化,加大調整不適宜擔任現職干部力度。健全常態化培訓特別是基本培訓機制,強化專業訓練和實踐鍛煉,全面提高干部現代化建設能力。完善和落實領導干部任期制,健全領導班子主要負責人變動交接制度。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探索加強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的建設有效途徑。完善黨員教育管理、作用發揮機制。完善黨內法規,增強黨內法規權威性和執行力。

    (59)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健全政治監督具體化、精准化、常態化機制。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健全防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制度機制。持續精簡規范會議文件和各類創建示范、評比達標、節慶展會論壇活動,嚴格控制面向基層的督查、檢查、考核總量,提高調研質量,下大氣力解決過頻過繁問題。制定鄉鎮(街道)履行職責事項清單,健全為基層減負長效機制。建立經常性和集中性相結合的紀律教育機制,深化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綜合發揮黨的紀律教育約束、保障激勵作用。

    完善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機制,著力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健全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同查同治機制,深化整治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領域腐敗,嚴肅查處政商勾連破壞政治生態和經濟發展環境問題,完善對重點行賄人的聯合懲戒機制,豐富防治新型腐敗和隱性腐敗的有效辦法。加強誣告行為治理。健全追逃防逃追贓機制。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

    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強化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健全加強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監督配套制度。完善權力配置和運行制約機制,反對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推進執紀執法和刑事司法有機銜接。健全巡視巡察工作體制機制。優化監督檢查和審查調查機構職能,完善垂直管理單位紀檢監察體制,推進向中管企業全面派駐紀檢監察組。深化基層監督體制機制改革。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修改監察法,出台反跨境腐敗法。

    (60)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對黨中央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決策部署,全黨必須求真務實抓落實、敢作善為抓落實,堅持上下協同、條塊結合,科學制定改革任務書、時間表、優先序,明確各項改革實施主體和責任,把重大改革落實情況納入監督檢查和巡視巡察內容,以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檢驗改革。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對外工作必須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踐行全人類共同價值,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深化外事工作機制改革,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凝心聚力、奮發進取,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新華社北京7月21日電)

  • 習近平

    同志們:

    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我就《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起草的有關情況向全會作說明。

    一、關於確定全會議題的考慮

    圍繞黨的中心任務謀劃和部署改革,是黨領導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從實踐經驗和現實需要出發,中央政治局決定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考慮。

    第一,這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實現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的迫切需要。實踐充分証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國大踏步趕上時代,靠的是改革開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靠的也是改革開放。新時代新征程上,要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開放。黨的二十大確立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重大原則等,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要把這些戰略部署落到實處,把中國式現代化藍圖變為現實,根本在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完善各方面體制機制,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迫切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突出制度建設這條主線,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同時,要清醒看到,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動態過程,必然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發展,已有制度需要不斷健全,新領域新實踐需要推進制度創新、填補制度空白。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繼續完善各方面制度機制,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不斷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第三,這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迫切需要。當前,推動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依然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比如,市場體系仍不健全,市場發育還不充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尚未完全理順,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產業體系整體大而不強、全而不精,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狀況沒有根本改變,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民生保障、生態環境保護仍存短板,等等。歸結起來,這些問題都是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反映,是發展中的問題,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從體制機制上推動解決。

    第四,這是應對重大風險挑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行穩致遠的迫切需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全新的事業,前進道路上必然會遇到各種矛盾和風險挑戰。特別是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不斷升級,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有效應對這些風險挑戰,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需要我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風險、有效應對挑戰,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二、關於決定稿起草過程

    2023年11月,中央政治局決定,成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文件起草組,由我擔任組長,王滬寧、蔡奇、丁薛祥同志擔任副組長,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領導下承擔文件起草工作。12月8日,文件起草組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文件起草工作正式啟動。在7個多月時間裡,文件起草組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征求意見,開展專題論証,反復討論修改。

    在決定稿起草過程中,我們重點把握以下幾點:一是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確定遵循原則,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二是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落實黨的二十大戰略部署來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問題導向。三是抓住重點,突出體制機制改革,突出戰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突出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凸顯改革引領作用。四是堅持人民至上,從人民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五是強化系統集成,加強對改革整體謀劃、系統布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協同高效。

    這次全會文件起草,把發揚民主、集思廣益貫穿全過程。2023年11月27日,黨中央發出通知,就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議題征求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和部分干部群眾意見。大家一致認為,黨中央決定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彰顯了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堅強決心和強烈使命擔當,是對新時代新征程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的再宣示,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就文件主題、框架、重要舉措等提出許多有價值的建議,為決定稿起草提供了重要參考。

    2024年5月7日,決定稿下發黨內一定范圍征求意見,征求黨內老同志意見,專門聽取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代表意見,聽取相關企業和專家學者意見。從反饋情況看,大家一致認為,決定稿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擘畫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戰略舉措,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著力抓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體制機制問題謀劃改革,主題鮮明,重點突出,舉措務實可行,是新時代新征程上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的總動員、總部署,充分體現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歷史主動,必將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同時,各方面提出了1911條修改意見和建議。文件起草組認真研究這些意見和建議,能吸收盡量吸收,作出221處修改。

    在起草工作過程中,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3次會議、中央政治局召開2次會議進行審議、修改,形成了提請這次全會審議的決定稿。

    三、關於決定稿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

    決定稿除引言和結束語外,有15個部分,分三大板塊。第一部分為第一板塊,是總論,主要闡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第二至第十四部分為第二板塊,是分論,主要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等方面部署改革。第十五部分為第三板塊,主要講加強黨對改革的領導、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內容條目通篇排序,開列60條。

    決定稿錨定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重點部署未來五年的重大改革舉措,在內容擺布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注重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仍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主要任務是完善有利於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

    決定稿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這個核心問題,把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擺在突出位置,對經濟體制改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作出部署。著眼增強國有企業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提出增強各有關管理部門戰略協同,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著眼推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提出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加強產權執法司法保護,防止和糾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提出加強公平競爭審查剛性約束,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等等。這些舉措將更好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決定稿對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作出部署。圍繞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提出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以國家標准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

    決定稿對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作出部署。提出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統籌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拓展地方稅源,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范圍,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完善金融機構定位和治理,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完善金融監管體系。

    決定稿對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作出部署。提出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決定稿對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作出部署。提出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深化外貿體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

    第二,注重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決定稿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強調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在教育體制改革方面,提出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提高成果轉化效能。

    在科技體制改革方面,提出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改進科技計劃管理,強化基礎研究領域、交叉前沿領域、重點領域前瞻性、引領性布局﹔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允許科研類事業單位實行比一般事業單位更靈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實行企業化管理﹔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

    在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方面,提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提高各類人才素質﹔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員待遇﹔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堅持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鬆綁﹔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

    第三,注重全面改革。決定稿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框架下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統籌部署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各領域改革。

    在民主和法治領域改革方面,對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分別作出部署。提出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建設﹔健全協商民主機制﹔健全基層民主制度﹔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提出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健全監察機關、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各司其職,監察權、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執行權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體制機制﹔完善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機制。

    在文化體制改革方面,著眼於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提出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改進創新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工作機制﹔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

    在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方面,提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優化創業促進就業政策環境,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提出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充分賦予各城市政府房地產市場調控自主權﹔提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提出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按照自願、彈性原則穩妥有序推進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

    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方面,提出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提出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准管控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健全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准體系,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

    第四,注重統籌發展和安全。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決定稿把維護國家安全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圍繞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提出構建聯動高效的國家安全防護體系,推進國家安全科技賦能﹔健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體系﹔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監管制度﹔探索建立全國統一的人口管理制度﹔完善社會治安整體防控體系,依法嚴懲群眾反映強烈的違法犯罪活動。提出建立健全周邊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長臂管轄”機制﹔健全貿易風險防控機制,完善涉外法律法規體系和法治實施體系,深化執法司法國際合作。圍繞持續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提出完善人民軍隊領導管理體制機制,深化聯合作戰體系改革,深化跨軍地改革。

    第五,注重加強黨對改革的領導。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証。決定稿提出完善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機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鮮明樹立選人用人正確導向,大力選拔政治過硬、敢於擔當、銳意改革、實績突出、清正廉潔的干部,著力解決干部亂作為、不作為、不敢為、不善為問題﹔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落實“三個區分開來”,激勵干部開拓進取、干事創業﹔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健全防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制度機制,健全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同查同治機制,豐富防治新型腐敗和隱性腐敗的有效辦法。

    希望同志們深刻領會黨中央精神,緊緊圍繞全會主題進行討論,提出建設性修改意見和建議,共同把這次全會開好、把決定稿修改好。

    (新華社北京7月21日電)

  • 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力前行,黨和國家迎來又一個歷史性時刻——

    2024年7月18日下午,如潮掌聲中,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正式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

    站在繼往開來的歷史關口,又一次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要會議勝利召開,新時代新征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沖鋒號角響徹神州大地。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矢志不渝、勇毅前行,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將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不斷推向前進。

    高擎改革旗幟  作答時代課題

    ——著力解決影響中國式現代化的體制機制問題,用好改革開放重要法寶,將改革進行到底

    2024年4月底,一則重磅消息通過新華社的電波,傳遍大江南北——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開會議,決定今年7月召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

    “中國政治日程表上最重要的會議之一”“改革開放以來,歷屆三中全會都聚焦改革議題,為中國未來五到十年的發展作出謀劃部署,因此尤為令人期待”……海內外關注的目光,紛紛投向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又一次三中全會——二十屆三中全會。

    三中全會,在億萬中華兒女心中具有沉甸甸的分量。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偉大的歷史主動、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開辟事業發展新天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放眼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和政黨,能有這樣的政治氣魄和歷史擔當,敢於大刀闊斧、刀刃向內、自我革命,沒有哪個國家和政黨,能在這麼短時間內推動這麼大范圍、這麼大規模、這麼大力度的改革,也沒有哪個國家和政黨,能在改革進程中取得這樣的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

    回望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實踐和偉大成就,我們更加深切感悟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新征程,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全新局面。

    時光是忠實的見証者,人民是偉大的書寫者。

    2022年金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向世界庄嚴宣告——

    “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壯闊的復興航程,標注下又一個嶄新的奮斗坐標。

    “新征程上,靠什麼來進一步凝心聚力、匯聚起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力量?答案就是靠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以馬克思主義政治家、思想家、戰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銳判斷力、理論創造力,指明前進方向。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我們面臨的形勢環境之復雜前所未有,肩負的改革發展任務之艱巨前所未有,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向我們提出更加艱深的考題。

    繼往開來的關鍵時刻,如何團結帶領14億多中國人民迎難而上、接續奮斗,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人民期盼中國共產黨人的選擇,時代矚目中國共產黨人的答卷。

    這次三中全會研究什麼議題、作出什麼決定、採取什麼舉措、釋放什麼信號,黨的二十大閉幕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就進行著深入思考。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國大踏步趕上時代,靠的是改革開放。”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靠的也是改革開放。”

    “新時代新征程上,要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開放。”

    登高望遠、撥雲見日,習近平總書記的判斷清醒而堅定。

    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方為人間正道,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才能更上層樓——

    凝聚人心、匯聚力量,實現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迫切需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迫切需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迫切需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應對重大風險挑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行穩致遠,迫切需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2023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先后召開會議,作出一項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重大決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並作出決定。

    同時,成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文件起草組,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擔任文件起草組組長。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主題,為何確定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一語道破要旨:“就是要向國內國際釋放我們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旗幟的強烈信號。”

    拉開歷史的長鏡頭,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眺望,更能讀懂這個主題蘊含的深意。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前進道路上必然會遇到各種不確定、難預料的風險挑戰。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我國發展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不少深層次矛盾躲不開、繞不過。解決、回應這些矛盾問題,必須靠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聚焦中國式現代化——

    圍繞黨的中心任務謀劃和部署改革,是黨領導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是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來謀劃和展開,確保目標明確、有的放矢。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緊密聯系、內在統一。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黨的二十大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了戰略部署。要把這些戰略部署落到實處,把中國式現代化藍圖變為現實,根本在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完善各方面體制機制,掃除各種障礙,源源不斷為中國式現代化激發活力、增添動力。”

    題定綱成,乘勢而進。

    在一次次考察調研、一場場座談交流中,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意義、指導原則、目標任務、重大舉措、科學路徑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做好全會文件起草工作提供有力指引。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全會要抓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解決的重大體制機制問題、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深入研究、深化認識、找准症結,科學謀劃改革的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在此基礎上形成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

    “要順應時代發展新趨勢、實踐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以改革到底的堅強決心,不繞道、不回避,動真格、敢碰硬,堅決清除一切妨礙中國式現代化順利推進的體制機制障礙和制約因素,努力形成精准發力、協同發力、持續發力、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局面。”

    改革大旗高高舉起,時代大潮勢不可擋。

    匯集眾智民意  凝聚信心共識

    ——文件起草工作始終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進行,發揚民主、集思廣益貫穿全過程

    2023年12月8日,北京中南海。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文件起草組第一次全體會議。

    “黨中央把起草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文件這項重大任務交給大家,是對大家的充分信任,也是大家的榮譽和責任。”面對在場的70多名文件起草組同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求:“希望大家以對黨忠誠、高度負責的精神,同心協力、扎實工作,完成黨中央交給的全會文件起草任務。”

    此后的200多個日日夜夜,文件起草工作緊鑼密鼓,全力以赴拿出一份能夠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凝聚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磅礡力量的改革文件。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在改革開放40多年特別是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基礎上推進的。文件起草工作啟動之初,大家就在深入思考:各領域面臨的主要問題究竟是什麼?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解決哪些體制機制問題、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黨中央作出重大決策部署,都要廣泛發揚民主,集中全黨全國智慧。這也是我們起草黨的重要文件的一條成功經驗。”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發揚民主、集思廣益貫穿文件起草工作全過程。”

    2023年11月底,黨中央下發通知,就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議題在黨內一定范圍征求意見。同時,通過一定方式征求部分黨外人士意見和建議。

    不久,帶著對黨情國情世情的調研思考,凝結著各方面的智慧,111份意見和建議從四面八方匯集而來。

    調研先行,意在筆先。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摸清家底、找准問題,做到靶向發力、精准求解。

    平疇沃野、碧水繞田。2024年3月19日,正值春耕備耕時節,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謝家鋪鎮糧食生產萬畝綜合示范片區,仔細察看農情,同種糧大戶、農技人員等親切交流……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地方考察中關注“中國飯碗”,站在廣袤的大地上思索強農惠農富農和農村改革問題。

    沉下來、鑽進去,在改革開放偉大實踐裡尋找答案——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率先垂范。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文件起草組持續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研究思考如何將總書記思想、黨中央意圖、新時代要求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落實到位。

    同時,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和黨中央安排,文件起草組認真開展調查研究,在調研中進一步深入思考、消化吸收,匯聚各方面智慧,形成更集中的改革聚焦點。

    2023年12月,召開全會重點課題調研部署會議,安排55家中央有關部門和單位就38個重點課題進行調研,此后形成78份調研報告﹔同時,組成16個調研組,赴各省區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中央有關部門、單位調研。

    2023年12月下旬起,就全會議題上門聽取黨和國家有關領導同志以及省部級主要領導同志的意見,一對一單獨訪談,並形成一人一稿的訪談記錄。

    習近平總書記對黨和國家領導同志意見及省部級主要負責同志訪談報告逐一審看,對重要意見建議還作了批注。

    直接調研、委托部門和機構調研、進行專題論証、聽取專家意見……一個個重大改革命題,正是在這樣的調研過程中不斷得出答案。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往什麼方向走,這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堅定地說:“要堅持守正創新,改革無論怎麼改,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等根本的東西絕對不能動搖,同時要敢於創新,把該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堅定不移抓。”

    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全會決定“應該是一個能夠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起到全局性、引領性作用的文件,必須更加突出重點,把重心放在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具有戰略性的重大改革舉措上”。

    “一般性改革舉措不寫、發展性舉措不寫、中央已經部署正在實施的改革舉措不寫,力爭讓決定稿的改革成色更足、改革味更濃。”

    從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相關重要文件、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反饋意見建議、專題調研報告、訪談材料、課題研究報告等材料中,系統梳理有關領域的重要改革舉措,匯總形成改革舉措台賬和清單,為決定稿的起草提供堅實的理論和實踐依據。

    披沙揀金,選其要者。經反復比選、研究論証,在突出戰略性、前瞻性的同時,注重改革舉措的針對性、可操作性,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最需要、人民群眾最期盼、對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最緊迫、現實條件最具備的重大改革舉措納入文件。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做好重要改革舉措研究論証的重要指示要求,先后就21項改革舉措,委托53家部門和單位組織論証,並根據論証結果甄別遴選——

    對於共識度較高的改革舉措,相關部門和單位均表示贊成的,果斷納入﹔

    對於共識度較高、但在具體表述上需要進一步完善的改革舉措,根據相關意見建議認真研究吸收,對表述進行修改完善。

    2024年5月7日,決定征求意見稿下發,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

    “今天召開座談會,就是想當面聽一聽大家的意見和建議。”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聽取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代表對決定稿的意見和建議。

    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認真記錄、不時插話,同大家深入交流。會議結束時,總書記叮嚀:“今天的座談會后,大家可以繼續深入思考和研究,把各領域值得關注的情況和各方面反映較為集中的意見建議匯集起來,及時向中共中央反映,為開好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積極貢獻。”

    幾天后,習近平總書記又在山東濟南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聽取了大家就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發展風險投資、用科技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優化外資企業營商環境等方面的意見建議。

    細心的人們不難發現,出席座談會的企業代表中不僅有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代表,還有外資企業代表,改革文件的出台匯聚起最廣泛的民意和智慧。

    幾上幾下、反復修改。7個多月時間裡,對決定稿認真推敲、細致打磨,過程稿多達38次。從重大論斷、重大舉措,到文字表述、遣詞用句,力爭務實嚴謹、精准到位。

    截至5月30日,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共提出修改意見1911條,扣除重復意見后為1756條,其中原則意見135條,具體修改意見1621條。

    經過認真研究這些意見和建議,能吸收的盡量吸收,作出221處修改。

    決定起草的過程,是謀劃改革、推動改革的過程,也是鼓舞人心、昂揚斗志的過程。

    其間,習近平總書記3次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2次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全會有關文件,精心審閱批改文件起草組上報的每一稿,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一遍遍推敲、論証、研究,一次次修改、豐富、完善,決定稿在夜以繼日的反復打磨中日漸成熟。

    7月15日上午,這份承載歷史使命、匯聚黨心民意的文件,擺放在了出席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各位同志面前。習近平總書記就《決定(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說明。

    出席全會的199名中央委員、165名候補中央委員,還有列席會議的同志,分成10個組,深入交流討論、提出意見建議。

    經過充分討論,與會同志共提出修改意見205條。文件起草組根據這些意見建議,對討論稿提出修改建議。

    7月17日晚,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聽取全會各組討論情況匯報和文件起草組修改建議,對決定稿作出25處修改。形成的修改稿於18日上午再次提交全會分組征求意見,之后又作出2處修改,形成《決定》草案。

    與會同志一致表示,《決定》主題鮮明、凝心聚力,布局合理、重點突出,方向明確、措施具體,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堅強決心、政治擔當和歷史主動,是對新時代新征程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的再宣示,必將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注入強勁動力。

    與會同志一致認為,在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實踐和偉大成就基礎上繼續前進,我們底氣十足、信心滿懷。有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領航掌舵,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中國號巨輪必將劈波斬浪,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光明前景。

    繪就改革宏圖  再啟時代新篇

    ——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

    “通過!”

    7月18日下午,人民大會堂。習近平總書記話音甫落,會場響起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

    這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決定》深入分析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科學謀劃了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在新征程上高高舉起改革開放偉大旗幟。

    2萬余字的文件,勾畫百年大黨風華正茂、堅毅篤行的改革藍圖,見証中華兒女勇往直前、拼搏奮斗的鏗鏘足音。

    《決定》共15部分,可分為“1+13+1”三大板塊。第一板塊是總論,主要闡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意義和總體要求。第二板塊是分論,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全面部署各領域各方面的改革。第三板塊主要講加強黨對改革的領導、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

    人們注意到,決定稿共60條,恰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60條舉措呼應銜接,同時又在理論和實踐上體現出鮮明特點。

    堅持目標導向,貫穿和體現中國式現代化主題——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決定》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這一總目標,既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一脈相承,又同黨的二十大作出的戰略部署相銜接,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確了目標導向。

    《決定》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落實黨的二十大戰略部署精心設計,提出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聚焦建設美麗中國、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聚焦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七個聚焦”,從總體上囊括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重點。

    確保改革航船穩舵前行,《決定》提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好“六個堅持”原則: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

    “六個堅持”原則,是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寶貴經驗的科學總結,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須認真貫徹。

    突出改革重點,抓住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

    經濟體制改革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牽引。《決定》13個部分的分論中,涉及經濟領域的就有6個部分,足見其分量之重。

    《決定》把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擺在突出位置,抓住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牽引和帶動其他改革:

    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防止和糾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對侵犯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的行為實行同責同罪同罰……

    同時,《決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拓展地方稅源等舉措,以改革進一步塑造發展動能、激發經濟活力。

    不僅僅是經濟領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決定》堅持需求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統一,抓住主要矛盾,增強前瞻性、可操作性,通過改革有效破除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各方面問題和風險挑戰,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

    堅持人民至上,從人民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

    翻開《決定》全文,發現學生實習實踐這件貌似不起眼的小事,也寫入了中央文件。

    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決定》提出的一系列改革舉措,是發展所需,更是民心所向,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按照自願、彈性原則穩妥有序推進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注重系統集成,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協同高效——

    善弈者謀勢,善謀者致遠。作為一份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具有全局性和長遠性指導作用的政治文件,《決定》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出發提出改革舉措,謀劃具有基礎性和牽引作用的重大舉措,加強各項改革舉措的協調配套,加強相關領域相近改革舉措的整合。

    《決定》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更加注重系統集成,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任務和重大問題為提領,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框架下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強對改革的整體謀劃、系統布局,確保改革更加凝神聚力、協同高效。

    以“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為例,《決定》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推動各領域各部分改革舉措同向發力、形成合力,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強化政治保障,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

    《決定》專門用一個部分部署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既把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引領和政治保障,又持續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完善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機制,健全防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制度機制,健全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同查同治機制,豐富防治新型腐敗和隱性腐敗的有效辦法……一系列重大舉措,充分體現了持之以恆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堅定和清醒。

    改革潮起,擊鼓催征。然而,如果不沉下心來抓落實,再好的目標,再好的藍圖,也只是鏡中花、水中月。

    《決定》60條中的最后一條,突出強調“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各級領導干部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一定能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

    是舉旗定向的宣言書,也是攻堅克難的路線圖。《決定》凝結著我們黨對所處時代環境、風險挑戰、戰略方向的准確判斷,凝結著對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原則、總體目標、主攻方向的深刻把握,凝結著將改革進行到底的深謀遠慮和決心勇氣。

    站在歷史的山巔回望,從開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到開啟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新征程,再到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三次“三中全會”一以貫之、一脈相承:

    ——中國共產黨人前行的決心矢志不渝。在各種風險考驗面前,我們志不改、道不變,任爾東西南北風,不畏浮雲遮望眼,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目標篤定而蹄疾步穩。對於改革進程中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問題,不搞“急就章”、不“畫大餅”,而是困難一個一個克服、問題一個一個解決,既敢於出招又善於應招。

    ——永遠把老百姓的事情作為最重要的事情。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以人民為中心作為謀劃推動改革、檢驗改革成果的邏輯起點與價值依歸。

    ——鍛造堅強領導核心。始終保持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高度自覺,堅持用改革精神和嚴的標准管黨治黨,確保我們黨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又踏層峰辟新天,更揚雲帆立潮頭。

    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不斷將《決定》的“大寫意”轉化為“工筆畫”“施工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能蹄疾步穩,中國式現代化一定能闊步向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定展現出更加光明的前景!

  • 盛夏時節的北京,再次牽動世界的目光。7月15日至18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勝利舉行,開啟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錨定“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矗立起新的裡程碑。

    記者採訪了多位與會同志。大家一致表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

    捧讀沉甸甸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稿,與會同志表示,決定稿是指導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歷史主動,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的堅強決心。

    實現新的更大發展,從根本上還要靠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中國要實現新的更大發展,從根本上還要靠改革開放。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在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進一步凝聚了強大力量、擘畫了宏偉藍圖、發出了改革強音。”中央委員、浙江省委書記易煉紅表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

    “浙江是靠吃‘改革飯’、走‘開放路’發展起來的。我們要堅定不移沿著總書記指引的道路奮勇前進,持續推動‘八八戰略’走深走實,強力推進創新深化、改革攻堅、開放提升,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以浙江之窗展現中國改革的大美畫卷。”易煉紅說。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吹響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沖鋒號,開啟了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中央委員、南部戰區政治委員王文全說。

    新時代以來,我們推動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層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歷史性、革命性、開創性的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征、最壯麗的氣象。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全面深化改革,推動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了不竭動力源泉。

    新時代以來,我們推動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層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歷史性、革命性、開創性的。“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改革范圍之廣前所未有,改革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改革成效之實前所未有。”中央委員、黑龍江省委書記許勤表示,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取得歷史性偉大成就,根本在於習近平總書記領航掌舵,在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我們更加深刻領悟到‘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更加堅定了新時代新征程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的信心決心。”

    越是壯闊的征程,就越需要領航的力量。“我深刻感受到新時代航天事業的每一步發展,都離不開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高度重視、親切關懷和戰略指引。”列席代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宏表示,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實踐充分証明,“兩個確立”是黨和人民應對一切不確定性的最大確定性、最大底氣、最大保証,對於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決定性意義。

    “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學習領會全會精神,堅持獨立自主,堅持自立自強,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載人航天發展之路,為加快航天強國建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做出航天人新的更大貢獻。”楊宏說。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確立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中心任務。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

    “我國發展之所以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關鍵靠的是改革開放。新時代新征程上,要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開放。改革開放與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不竭動力與活力,中國式現代化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中央委員、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說。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探索性事業,還有許多未知領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大膽探索,通過改革創新來推動事業發展。”沈曉明表示,實現新時代新征程的目標任務,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作為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創新、真抓實干,在新征程上譜寫改革開放新篇章。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依靠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來破除障礙、注入動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緊扣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主題來指引方向、謀篇布局。兩者內在統一,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中央委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鄭柵潔表示。

    “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鄭柵潔說,一是通過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不斷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更好支撐和服務中國式現代化﹔二是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三是通過不斷調整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這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四是通過更加完善的體制機制防范化解風險、有效應對挑戰,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走穩走好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証

    放眼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和政黨,能在這麼短時間內推動這麼大范圍、這麼大規模、這麼大力度的改革。

    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應貫徹的原則中,‘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重中之重。”許勤表示,必須堅持黨中央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保持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高度自覺,堅持用改革精神和嚴的標准管黨治黨,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

    中央委員、海軍政治委員袁華智表示,改革越往前走、越往縱深推進,任務越重、困難越多、風險越大。唯有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才能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

    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作為新時代國防和軍隊改革的親歷者、實踐者,我們必須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永遠聽黨話、跟黨走。”袁華智說。

    “我們東部戰區要時刻保持高度戒備,有效塑造態勢、管控危機、遏制戰爭、打贏戰爭,以更強大的能力、更可靠的手段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安全保障和戰略支撐。”中央委員、東部戰區政治委員劉青鬆表示,要積極融入黨和國家改革進程,按照國防和軍隊改革規劃,持續深化聯合作戰體系改革和戰斗力生成模式創新,以有力舉措推動改革強軍戰略各項工作落地落實,為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建設世界一流軍隊注入強大動能。

    “我們南部戰區要全面貫徹新時代政治建軍方略,貫徹軍委主席負責制,打牢官兵維護核心、聽黨指揮的思想政治根基。同時,加緊推進聯合作戰指揮體系建設,優化戰區聯指中心編成和運行機制,不斷提升作戰能力,堅定靈活開展軍事斗爭,為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作出積極貢獻。”王文全表示。

    與會同志一致表示,要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既當改革促進派、又當改革實干家,發揚釘釘子精神,齊心協力抓好《決定》貫徹落實,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

    (本報記者 張 爍 王 浩)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19日 第 02 版)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高度評價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實踐和偉大成就,研究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認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

    會議期間,部分與會同志接受了記者採訪。大家表示,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嶄新局面。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錨定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總目標

    全會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具有劃時代的裡程碑意義,全會通過的《決定》是新時代新征程上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的總動員、總部署,必將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中央委員、陝西省委書記趙一德表示。

    趙一德表示,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統部署,鼓舞人心、催人奮進。陝西將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全會重大部署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充分發揮科教、區位、文化等比較優勢,以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引領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以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打造向西開放的重要基地,以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力培育現代文旅產業,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陝西新篇章。

    “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我們將緊緊圍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堅持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弘揚偉大改革開放精神,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廣東貢獻。”中央委員、廣東省省長王偉中表示。

    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統部署,強調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改革越是千頭萬緒、涉及面廣,越要發揮好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牽住經濟體制改革這個‘牛鼻子’推動其他領域改革,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中央委員、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表示。

    經濟體制改革,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全會強調‘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明確,路徑清晰。”韓文秀認為,要充分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要優化市場環境,統一規范市場競爭規則,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全會提出,必須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港珠澳大橋車流量屢創新高﹔深中通道順利開通,大灣區“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職業資格互認、“港車北上”“澳車北上”等舉措落地實施……“廣東緊緊圍繞‘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的定位,扎實提升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機制‘軟聯通’水平,努力在促進市場一體化、推進高水平開放、發展新質生產力等方面持續發力,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深化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做實。”王偉中表示。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全會提出,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出台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這些成績的取得,根本在於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中央委員、科技部部長陰和俊表示。

    “這次全會深刻洞察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等進行了戰略部署。接下來,我們要強化責任擔當,錨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奮斗目標,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努力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科技創新保障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陰和俊表示。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堅持創新發展,就是要以改革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下一步,我們將發揮好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各方面科技資源作用,提高創新資源配置效率﹔調動各類科技人員積極性,完善科技獎勵、收入分配、成果賦權等激勵制度﹔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下功夫發展好科技服務業,統籌好人才培育、人才發現、人才流動和人才服務機制。”中央委員、天津市市長張工介紹。

    以開放促改革,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全會提出,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這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開放工作的高度重視,彰顯了我國堅定不移擴大開放的決心。”中央委員、商務部部長王文濤表示,“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

    王文濤表示,下一步,將聚焦制度型開放,擴大自主開放、擦亮“投資中國”品牌,做好負面清單“減法”,做好營商環境“加法”,讓中國大市場成為全球創新活動“強磁場”,以高水平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

    全會強調,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作為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天津將全力塑造通道型、平台型、海洋型、制度型、都市型開放新優勢,主動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貢獻力量。”張工表示。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全會提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

    “社會工作直接面對人民群眾,我們將在組織服務凝聚群眾上改革創新,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建立健全人民建議征集工作機制,把人民群眾的‘金點子’轉化為推動工作的‘金鑰匙’。”中央委員、中央社會工作部部長吳漢聖表示,同時,要加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推進行業協會商會改革發展,探索加強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的建設有效途徑,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組織發動各類組織、各類群體參與社會治理、服務人民群眾。

    “我們將加強社會工作者隊伍和志願服務體系建設,讓更多願意服務社會的人有渠道、有載體、有機會參與進來,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吳漢聖介紹。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必須聚焦人民群眾急難愁盼辦好民生實事。全會提到的關於就業、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改革,都是老百姓關心的。”列席代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柯坪路北社區黨委書記熱孜萬古麗·沙吾提表示。熱孜萬古麗·沙吾提深深感受到改革開放為百姓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她表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宏偉藍圖鼓舞人心,時代號角催人奮進。與會同志一致表示,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凝心聚力、奮發進取,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本報記者 王 浩 張 爍)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20日 第 02 版)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閉幕后,中央和國家機關、人民團體及時召開黨組(黨委)會議、全體黨員干部大會和專題會議,以多種形式傳達會議精神,認真學習、廣泛討論、深入交流,迅速掀起學習全會精神的熱潮。

    大家表示,奮進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要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守正創新、務實擔當,不斷譜寫新時代改革開放新篇章。

    新征程新起點  標注改革開放新的裡程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重點研究部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

    通過學習研討,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退役軍人事務部、中國人民銀行、中華全國總工會黨員干部表示,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全會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主題,抓住了事業發展的核心和關鍵,體現了我們黨對肩負的使命任務的高度清醒,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堅定決心信心。

    此次全會的一項重要成果,是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

    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自然資源部黨員干部表示,《決定》既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是我們黨歷史上又一重要的綱領性文件。《決定》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歷史主動,釋放了我們黨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旗幟的強烈信號。

    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司法部、農業農村部黨員干部認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穩改革方向、增強改革主動、凝聚改革共識,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

    船重千鈞,掌舵一人。

    中央和國家機關、人民團體廣大黨員干部表示,有習近平總書記領航掌舵,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中國式現代化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續寫新的壯麗篇章、創造新的更大奇跡。

    新藍圖新部署  推動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交通運輸部、文化和旅游部黨員干部表示,要按照黨中央要求,緊扣2035年改革目標,按照未來5年改革任務部署,將“七個聚焦”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力點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著力點,確保新時代改革開放行穩致遠。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好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等原則。

    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科技部、財政部黨員干部表示,六條原則集中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是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寶貴經驗的科學總結,必須嚴格遵循、長期堅持,並深入領會其豐富內涵,將其貫穿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過程。

    圍繞黨的中心任務,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審計署黨員干部認為,要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全面推進各領域各方面的改革,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著力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教育部、民政部、生態環境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黨員干部表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堅持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抓住什麼、推進什麼,不斷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改革和開放相輔相成,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中國改革發展的成功實踐。”中聯部、外交部、商務部黨員干部表示,要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以新時代改革開放推動中國和世界共同發展進步。

    新氣象新擔當  將改革進行到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吹響了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

    全國人大機關、全國政協機關、應急管理部、全國婦聯黨員干部表示,要把學習好貫徹好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各項任務落實落地落細,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做改革促進派、實干家,牢牢扭住關鍵、持續精准發力,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

    新時代新征程,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中央社會工作部、公安部、水利部、共青團中央黨員干部表示,改革越是向縱深推進,觸及的利益矛盾越是尖銳復雜,必須堅定信心、迎難而上,主動作為、敢作善為,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不斷開辟新時代改革開放事業發展新天地。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關鍵在黨。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機關、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安全部黨員干部表示,要始終保持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和堅定,堅持用改革精神管黨治黨,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不斷推進黨的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持續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以黨的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強政治保証。

    中央和國家機關、人民團體廣大黨員干部堅信,全會勝利召開,必將激勵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凝心聚力、奮發進取,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新華社北京7月20日電 新華社記者)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相繼發布,各地干部群眾以各種形式深入學習,掀起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熱潮。

    大家表示,全會的舉行,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堅定決心和強烈使命擔當,《決定》是指導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凝聚力量、狠抓落實,不斷開創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出堅實步伐

    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高度評價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實踐和偉大成就。

    深圳前海,“特區中的特區”。近年來,前海大力推動制度型開放,對外開放不斷邁出新步伐。2019年至2023年,累計實際使用外資240.47億美元。

    “這幾年,前海一年一個樣,‘荒灘涂’正變為‘聚寶盆’,這得益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在指導新實踐、引領新變革中展現出強大的真理魅力和實踐偉力。”前海管理局副局長王錦俠說,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下,前海要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勇當尖兵。

    千裡之外的大西北,全會公報傳到新疆烏魯木齊市固原巷社區,立即成為社區居民在群眾“說事點”學習討論的內容。

    “這些年,我們不斷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有效地將鄰裡糾紛解決在社區,將意見建議匯總在社區。”社區干部艾散江·阿卜杜巴柯表示,將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在基層治理改革中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近年來,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走深走實。

    認真學習全會精神,黑龍江漠河市北極鎮黨委書記文竹深有感觸。北極鎮近年來全面實施人居環境提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等民生工程,村庄環境越來越好。“實踐充分証明,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定能推進生態美和百姓富的有機統一。”文竹說。

    時下,貴州烏蒙山腹地的畢節市納雍縣厙東關鄉陶營村游人如織。咬定農旅融合發展思路,陶營村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6萬元。

    陶營村黨總支書記肖軍見証了村裡這十幾年的發展:“這些年,我們不僅脫了貧,還發展起了鄉村特色產業。全會提出要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往后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會更寬,日子會更好。”

    全會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河南許昌市長葛市石象鎮營坊村黨群服務中心廣場上,一輛圖書流動服務車吸引了鄉親們駐足。車內除了上千冊紙質圖書,還有超過1萬冊電子書籍供村民免費閱讀。自2020年起,圖書流動服務車定期向遠離城市圖書館的讀者提供服務,惠及近20萬群眾。

    流動服務車工作人員李磊說,全會提出要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這讓人民群眾對未來文化生活有了更大的期待,也給圖書流動服務提出了新的課題。今后“車輪上的圖書館”要開得更遠,讓更多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到更加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

    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圍繞黨的中心任務謀劃和部署改革,是黨領導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全會明確提出“七個聚焦”,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

    東海之濱,巨輪往來、集卡穿梭……繁忙的場景每天都在浙江寧波舟山港上演,彰顯中國經濟持續涌動的發展活力與強大動力。

    “港口是內通外聯的‘橋頭堡’。全會提出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讓我們深感責任重大。”寧波舟山港集團董事長陶成波表示,寧波舟山港將加強改革創新,深化科技賦能,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勇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弄潮兒”。

    全會提出,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其中“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引起甘肅蘭州市公安局七裡河分局經濟犯罪偵查大隊民警張怡強烈共鳴。

    “作為新時代公安戰線的一名基層民警,必須做好每一項執法決定、處理好每一宗案件,努力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為優化營商環境、護航經濟發展更好服務。”張怡說。

    全會提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江西余干縣委書記胡斌表示:“基層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關系百姓冷暖。按照全會指引的方向,我們將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集中力量把民生實事辦好,將發展成果轉化為群眾可及可感的民生福祉。”

    青海可可西裡的藏羚羊種群數量,實現了從不足2萬隻恢復至7萬多隻的變化,成為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生動縮影。

    “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全會為三江源國家公園協調推進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孫立軍說,將從保護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治理理念科學化等方面,全面鞏固提升國家公園建設質量,著力構建系統完備、保護有力、運行有效、監管精准的管理體系。

    全會強調,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証。廣大干部群眾對此深有體會,紛紛表示,歷史和現實証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才能將新時代的改革開放繼續推向前進。

    湖北省中共黨史學會會長何光耀說:“黨的領導是確保改革開放行穩致遠的‘定海神針’。新征程上,要運用好‘六個堅持’的寶貴經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把全會戰略部署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

    從智能工廠生產的手機在海外賣出上億部,到中國“土生土長”的創新藥在海外獲批……北京中關村發揮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作用,先行先試一批輻射全國的改革舉措,釋放出創新主體的無限活力。

    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主任張繼紅說,將落實全會部署,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依靠改革破難題、增活力、強動力,全力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全面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生態。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會通過的《決定》裡充滿民生溫度。

    在陝西西安市灞橋區十裡鋪街道,嵌入式“醫康養”綜合體、社區大食堂、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等構成“15分鐘養老服務圈”,實現轄區內老年人的養老服務托底。

    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答小利表示,將不斷創新工作方法,把改革舉措與基層實際相結合,延伸社區服務的深度和廣度,用實際行動把“民生清單”變為老百姓的“幸福賬單”,把全會提出的“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這一中國式現代化重大任務落到實處。

    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柳泉鄉永新村,隨著一項項涉農改革舉措落地,村庄煥然一新。

    “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全會提出的一系列改革舉措,讓永新村黨支部書記王浩充滿信心:“我們將努力貫徹落實好全會精神,將產業發展與鄉村全面振興有機融合,讓群眾進一步致富增收。”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近期,成都市低空交通管理服務平台開啟首次實戰檢驗。四川沃飛長空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科學家郭亮說:“全會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等,為企業提供了清晰的政策指引。我們將繼續瞄准低空經濟賽道全力布局,加速低空出行服務商業化進程。”

    這幾天,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們正在朱日和鎮巴彥德力格爾嘎查,為農牧民帶來精彩節目。

    “全會提出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為我們文藝工作者指明了奮斗方向。”隊長扎那說,要充分發揮紅色文藝輕騎兵作用,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不斷豐富廣大農牧民的精神生活。

    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凝心聚力、奮發進取。

    “全會作出系列部署,要求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我們必須堅持獨立自主,堅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科技創新促進高質量發展。”安徽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吳勁鬆說,“全面落實全會提出的任務,我們要保持定力,增強信心,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朝著既定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前進。”

    (新華社北京7月21日電 新華社記者)

  • 連日來,各地干部群眾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暢談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實踐和偉大成就,認真領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就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的戰略部署,結合實踐謀劃落實舉措。

    大家一致表示,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凝心聚力、銳意進取,求真務實、真抓實干,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

    偉大成就凝聚奮進力量

    浦江潮涌,東方風來。作為我國首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自貿試驗區自2013年挂牌成立以來,一系列制度創新從這裡走向全國,發揮了改革開放試驗田的作用。

    “新時代以來,上海自貿試驗區大膽試、大膽闖,用實踐印証了‘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的重大意義。”上海市浦東新區發展改革委體制改革處處長鄭海鰲感慨地說,“浦東新區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不斷推進更深層次改革、更高水平開放,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更好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小麥遺傳育種創新團隊的實驗室裡,研究團隊正在對今年夏收收回的上萬份育種材料進行籽粒鑒定、品質分析等工作。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指出,解決好“三農”問題,根本在於深化改革,走中國特色現代化農業道路。牢記總書記囑托,創新團隊潛心種業振興,不斷取得新進展。

    團隊學術帶頭人劉建軍感觸深刻:“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實踐和偉大成就,根本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航掌舵,在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農業科技工作者要緊跟著黨走,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機遇,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貢獻更大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地處科爾沁沙地北緣的吉林省白城市,依托河湖連通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等,不僅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還在促進農民增收、保障糧食穩產高產等方面取得顯著效益。

    “全會以‘六個堅持’深刻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我們要在實踐中繼續用好寶貴經驗,把生態優勢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白城市荒漠化土地治理中心主任紀鳳奎說。

    組建經濟林果專業合作社、開展結對幫扶……地處喜馬拉雅山脈腹地的西藏阿裡地區札達縣底雅鄉底雅村不斷探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機制,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邊防更加鞏固。

    底雅村黨支部書記次仁羅布激動地說:“底雅村將立足邊境興、邊防固這個著力點,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帶領群眾把日子越過越好。”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

    疊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經濟帶發展、共建“一帶一路”等改革開放紅利,重慶市迎來巨大發展機遇。“我們將進一步強化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功能,促進通道與貿易、產業深度融合,用實際行動把全會精神貫徹落實好。”重慶市政府口岸物流辦主任楊琳干勁十足。

    宏偉藍圖指引前進方向

    設備調試、數據運算……位於江蘇南京的紫金山實驗室內,科研人員正在緊張有序地開展6G無蜂窩廣域低空覆蓋、廣域確定性光電融合網絡等前沿技術攻關。

    “全會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強調了改革任務聚焦的七個方面,為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指明了方向。”紫金山實驗室科研部部長齊望東倍感振奮,“全會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將為我們在未來網絡等領域攻克更多關鍵核心技術、推動科研成果應用轉化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強調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

    “激發企業創新活力,需要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沈陽新鬆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張進說,全會強調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這將為創新型企業成長提供更加優良的土壤。

    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抓住什麼、推進什麼。全會提出“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福建三明市沙縣區總醫院黨委書記萬小英深感重任在肩。

    “三明醫改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就是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地位。我們將持之以恆推動‘三醫’協同發展和治理,努力將醫改紅利轉化為人民群眾的健康福祉。”萬小英說。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社區治理隻能加強、不能削弱。從事社區工作近9年,天津市南開區向陽路街道昔陽裡社區黨委書記張燕霞深切體會到社區是基層治理的“底盤”。“社區黨組織作為距離群眾最近的基層黨組織,就是要不斷創新工作方法,推動健全社會治理體系,守護百姓‘穩穩的幸福’。”張燕霞說。

    近年來,廣西北流市積極推進“農地入市”,城鄉融合發展動能不斷增強。

    全會關於城鄉融合發展的部署,讓北流市委書記劉啟更加堅定改革信心:“北流將進一步統籌好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破解產業發展梗阻問題,通過加大資金支持、加強縣域人才培養、強化土地要素保障、發展新質生產力等,持續提升縣域經濟競爭力。”

    南海之濱,海南自由貿易港正在全力備戰封關運作。海口海關自貿區和特殊區域發展處處長何斌說,全會提出,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海口海關將堅持以制度集成創新為主線,高標准完成封關運作各項准備工作,推動自貿港在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上不斷取得新成果。”

    統籌部署推進改革落實

    盛夏的雄安,涌動著創新的活力。5月9日正式啟動運行以來,雄安高新區充分發揮高新區與自由貿易試驗區“雙區疊加”優勢,吸引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加速落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吹響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我們要堅持走好改革發展謀創新之路。”雄安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宋力勛說,“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証。我們要完整、准確、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戰略部署,敢擔當、勇創新、善作為,高標准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

    繪藍圖、定目標、明方向。認真學習了全會精神,湖南湘江新區經濟發展局發展戰略規劃處處長郭丁文說,下一步在研究地方發展規劃思路時,要用好系統觀念,加強統籌協調,確保各方面改革舉措配套銜接,推動改革規劃一步步轉化為發展碩果。

    正值暑假,山西國民師范舊址革命活動紀念館裡,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副館長楊芸表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我們將貫徹落實好全會對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部署,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創造更多優質文化產品,為凝聚民族復興精神偉力貢獻力量。”

    眼下,正是新疆棉花生長的關鍵期,一個個飽滿的棉桃已挂上枝頭。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十團八連職工王剛忙得不亦樂乎。得益於農業技術水平提高,去年他種植的棉花畝產達500公斤。

    “隨著兵團改革不斷深化,兵地持續融合,大家也從種植特色農作物中嘗到了增收致富的甜頭。”王剛說,要深入領會全會精神,發揮好黨員模范帶頭作用,帶動身邊更多人共同致富。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蓮花塘鄉紀委書記班國婷表示:“作為基層紀檢干部,我們要永葆‘趕考’的清醒和堅定,將求真務實的作風貫穿到基層監督執紀中。”

    (新華社北京7月22日電 新華社記者)

  • 連日來,中管企業、中管金融企業和中管高校干部職工認真學習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大家一致表示,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一系列戰略部署,彰顯了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堅強決心和歷史擔當。新時代新征程上,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鼓足干事創業的精氣神,爭當改革行動派實干家,以扎扎實實的實際作為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活力動力,奮力譜寫新時代改革開放新篇章。

    偉大成就鼓舞人心

    不久前,嫦娥六號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月球背面採樣返回。這是我國建設航天強國、科技強國取得的又一標志性成果。第一時間學習了全會公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科研人員李炯卉深有感觸地表示,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歷史性偉大成就,根本在於習近平總書記領航掌舵,根本在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

    “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等改革部署為我國航天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指明了方向。”李炯卉表示,將以全會精神為指引,大力弘揚探月精神,勇毅前行,再立新功,為全面建成航天強國貢獻更大力量。

    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5G網絡,算力網絡覆蓋“東數西算”全部樞紐節點……近年來,中國移動以改革增活力,以創新添動力,持續為我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夯實“數字底座”。

    “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穩,推動我們朝著既定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前進﹔面對前進路上的未知領域,要繼續在實踐中大膽探索。”中國移動發展戰略部(改革辦)總經理劉昕表示,中國移動將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完善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爭做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先行者、排頭兵。

    今年以來,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設積極推進。作為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的主力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已發放“三大工程”貸款1600多億元。國開行住宅與城市建設業務部總經理胡廣華表示,國開行將深入貫徹落實全會精神,深入踐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強化職能定位,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繼續扎實做好各項金融服務。

    成績彌足珍貴,經驗啟迪未來。

    全會以“六個堅持”深刻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改革步入深水區,越往前走遇到的挑戰越大,需要認真總結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清華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肖貴清表示,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將切實貫徹科教興國戰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努力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人才保障。

    宏偉藍圖指引方向

    7月19日,中國人民大學舉辦“復興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學者聚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主題展開研討。

    “全會緊扣中國式現代化來謀劃和部署新一輪改革任務,路徑清晰、方向明確,是新時代新征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動指南,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鐘真表示,要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武裝頭腦、引領學術、促進發展,不斷堅定改革的決心和信心。

    強調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

    連日來,中國電科首席科學家吳鳴亞帶著新興技術領域研究課題,奔波於北京、南京、成都等地。全會公報中“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等有關部署,令他倍感振奮。

    “全會釋放了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的鮮明信號。”吳鳴亞表示,近年來,中國電科堅持改革賦能、創新驅動,加大集成電路、先進材料等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下一步,我們將以全會精神為指引,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加速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著力塑造發展新優勢新動能。”

    在膠東半島,我國首個核能供熱商用工程“暖核一號”建成投運﹔在青海,全球最大裝機容量“水光互補”項目龍羊峽水光互補電站源源輸送綠電……國家電投清潔能源裝機規模達到1.7億千瓦,佔總裝機規模的比重超七成。

    “全會鮮明提出‘七個聚焦’,既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力點,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著力點。”國家電投戰略規劃與發展部副主任李鵬說,國家電投將搶抓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機遇,加快培育新能源領域新業態新模式,為我國綠色發展貢獻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

    2.3萬個網點,一半在縣域,一半在城市﹔縣域貸款余額超9萬億元,佔全行貸款比重達40%……中國農業銀行緊扣服務鄉村振興和實體經濟需要,持續加大金融供給。

    “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是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的系統部署之一,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的高度重視。”中國農業銀行三農業務總監王兆陽表示,農業銀行將充分發揮橫跨城鄉的經營優勢,切實把全會重大改革部署轉化為助推城鄉融合發展的實際行動,統籌做好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金融服務。

    前不久,浙江大學4名本科生通過“浙大學子一站式科研導航平台”參與到學院教授招募的新型量子材料探索研究項目。

    全會鮮明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讓浙大本科生院院長張光新更加堅定改革信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我們將進一步通過對組織體制、運行機制、資源配置等方面的綜合改革,打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的痛點堵點,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時代號角催人奮進

    7月16日,一輛解放J7創領版高端重卡在吉林省長春市緩緩駛下生產線,標志著我國自主研發的第900萬輛解放牌卡車正式出車,也標志著中國一汽總產量達到6000萬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吹響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作為新時代的產業工人,要把高質量發展要求落實到設計、研發、制造的每一個環節,掌握更多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更多技術難題,努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走在前列、勇當尖兵。”中國一汽集團首席技能大師楊永修表示。

    奮斗創造歷史,實干成就未來。

    優美的社區環境、便捷的養老設施、優質的醫療資源……中國人壽已在全國11個城市布局養老社區,養老床位近萬張。認真學習了全會精神,中國人壽集團旗下國壽健康產業投資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李文善干勁滿滿。“我們將始終胸懷‘國之大者’,堅持把金融為民作為必須承擔的政治責任和推動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把握改革發展機遇,積極參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近日,中信集團聯動20多家金融和實業公司組建的中信股權投資聯盟生態圈正式啟動,聚焦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助力更多科技企業成長。中信股權投資聯盟會長陸金根表示:“我們將充分發揮中信集團的綜合優勢,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加速形成‘產業+金融+生態’新模式,努力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作出更大貢獻。”

    正值暑期,四川大學經濟學院組織學生深入實體企業、金融機構等進行實踐學習。“全會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作為教育工作者深感重任在肩。”四川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鄧國營表示,將在全會精神指引下,發揮學科優勢,加強對經濟領域重大問題的研究,同時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

    7月22日,中國首制2萬標箱級超大型集裝箱船——“中遠海運白羊座”輪正從歐洲安特衛普港駛回中國上海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相關部署讓船長蔡章添激情滿懷。

    “在一次次航程往來中,我們真切見証了國家不斷深化高水平對外開放。”蔡章添表示,“作為‘大國船隊’的一員,將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引,奮發進取、勇於擔當,在改革開放大潮中乘風破浪,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多力量。”

    (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 新華社記者)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發出了新時代新征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員令。連日來,從北國邊陲到南國海疆,從大漠戈壁到雪域高原,大江南北座座軍營以生動多樣的形式持續興起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熱潮。

    全軍官兵一致表示,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凝心聚力、奮發進取,為打好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攻堅戰、開創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新局面,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軍委機關各部委、軍委各直屬機構、軍委聯指中心干部在學習中深切感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堅強決心和強烈使命擔當,是我國改革開放歷程中又一座重要裡程碑。各戰區、各軍兵種、軍委各直屬單位、武警部隊官兵表示,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是新時代新征程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的總動員、總部署,必須深入學習領會,全面貫徹落實。

    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組織官兵就全會精神展開交流討論。“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理論和改革實踐推進到新的廣度和深度。”國防科技大學某科技創新團隊教職人員深深感到,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取得歷史性偉大成就,根本在於有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領航掌舵,在於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人民軍隊實現整體性革命性重塑。回顧國防和軍隊改革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火箭軍某旅官兵倍感振奮:“正是在習主席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強軍思想科學指引下,我們這支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邁開了快速發展的步伐,贏得了邁向世界一流的主動。”

    東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飛行員於波與戰友剛完成跨晝夜飛行訓練。他說:“‘搏擊長空心向黨,飛行萬裡不迷航’。學習貫徹全會精神,首先要始終牢記為黨奮飛的初心使命,努力鍛造鐵心向黨、敢打必勝的決勝尖刀。”

    全會提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深入實施改革強軍戰略,為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是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時代要求,是強軍興軍的必由之路,也是決定軍隊未來的關鍵一招。”軍事航天部隊某部、網絡空間部隊某部、信息支援部隊某部官兵表示,全會就“完善人民軍隊領導管理體制機制”“深化聯合作戰體系改革”“深化跨軍地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為深入實施改革強軍戰略繪就了壯闊而清晰的藍圖。

    東部戰區海軍某驅逐艦支隊麗水艦官兵利用任務間隙學習全會精神。“要完善人民軍隊領導管理體制機制,健全貫徹軍委主席負責制的制度機制、深入推進政治建軍是重中之重。”麗水艦干部劉偉說,“我們要堅決把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制勝優勢,練就全面過硬的勝戰本領,努力扛起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神聖職責使命。”

    某高原駐訓場戰車轟鳴,鐵流滾滾,陸軍第81集團軍某合成旅正在高原環境下檢驗裝備極限效能。官兵在訓練間隙圍繞深入實施改革強軍戰略展開熱烈討論。“能夠全面有效維護國家安全,要求我軍基於網絡信息體系的聯合作戰能力、全域作戰能力有一個大的提升。”這個旅“鬆骨峰特功連”干部彭陳說,乘著改革強軍的東風,連隊建設插上了“數字化翅膀”,要繼續樹牢信息主導、數據賦能、體系制勝的新理念,練強信息化作戰本領,把自己融入聯合作戰體系,成為未來戰爭的一隻“鐵拳”。

    “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是一場攻堅戰役,需要軍隊全力以赴,也需要全黨全國大力支持。”浙江紹興市柯橋區黨委與人武部打造的“紅色網上游”紅色教育品牌已經堅持了近20年,近30萬中小學生接受熏陶。柯橋區人武部干部表示,他們將繼續以國防動員改革、國防教育主體職能轉換為突破口,發揮軍地橋梁作用,推動以青少年為重點的全民國防教育有序開展。

    改革強軍,要有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布局與韜略,也要有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氣魄與擔當。

    “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我們將無法避免要面臨一些難中之難、堅中之堅、硬仗中的硬仗,必須錨定目標,強化積極進取的擔當精神,敢啃硬骨頭、奪取新勝利。”聯勤保障部隊某部、武警吉林總隊某機動支隊官兵說。

    空軍某試訓基地某部機務官兵結合崗位實踐展開交流討論。大家表示,黨和人民把先進裝備交到我們手裡,一定要圍繞新裝備、新任務和新場景,抓好重難點問題的集智攻關和融合創新,把最好的飛機維護到最好,推動武器裝備建設更上新台階。

    宏圖已然繪就,號角已經吹響。全軍官兵一致認為,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要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實全會作出的戰略部署上來。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強軍思想,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貫徹軍委主席負責制,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持續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深入實施改革強軍戰略,全力以赴打好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攻堅戰。

    (新華社北京7月24日電 新華社記者)

  •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連日來,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認真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大家表示,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圍,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共中央決策部署上來,凝聚改革共識,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展現新擔當新作為。

    民革中央在學習中表示,作為與中國共產黨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的親密友黨,民革要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學習好貫徹好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毫不動搖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充分發揮在社會法治、促進祖國和平統一、“三農”等參政議政重點領域的優勢,圍繞全會《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積極建言獻策,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民盟中央在學習中表示,民盟將秉承對中國共產黨緊密追隨、堅決擁護的歷史自覺,“奔走國是,關注民生”的優良傳統,“出主意、想辦法,做好事、做實事”的務實作風,科學嚴謹、精益求精的專業態度,就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體制機制問題進行深入調查研究,提出具有前瞻性、戰略性、可操作性的意見建議,履行好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職能,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事業中切實擔負起民盟的歷史使命和擔當。

    民建中央在學習中表示,民建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決策部署上來,凝聚改革共識,堅定改革信心,匯聚改革合力,緊密圍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戰略部署,發揮民建密切聯系經濟界的特色優勢,把民建自身所長與中心大局所需結合起來,在履職盡責上展現新擔當、實現新作為,更好把我國新型政黨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民進中央在學習中表示,作為與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民進必將堅持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找准著力點,充分發揮民進在教育文化出版傳媒領域的界別優勢,以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所需和人民群眾迫切期待為導向,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為凝聚全面深化改革共識、助力中共中央改革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切實發揮參政黨作用。

    農工黨中央在學習中表示,農工黨將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和高度的政治責任感,組織農工黨黨員認真學習領會、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重點任務與重大舉措,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實全會謀劃和部署的各項改革任務中去,堅決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擁護者、踐行者、推動者,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致公黨中央在學習中表示,新征程上,致公黨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圍,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偉大旗幟,致力為公跟黨走,僑海報國建新功,匯聚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團結奮斗的智慧和力量,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真言、謀良策,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九三學社中央在學習中表示,九三學社要精心安排部署學習宣傳貫徹活動,准確把握全會精神實質,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以改革精神推進思想政治建設、組織建設、履職能力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努力營造共促改革的良好環境,圍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心任務與重點領域,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建言獻策,以實際行動支持改革、參與改革、推進改革,為改革大業和中國式現代化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

    台盟中央在學習中表示,台盟要圍繞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凝心聚力,朝著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台盟各級組織和廣大盟員要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為台灣基層民眾、青年群體參與鄉村振興、兩岸交流合作提供更多便利條件,積極引導和協助台商台企融入國家新發展格局,為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架橋梁、獻實策,調動所聯系的台胞滿腔熱忱投入到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共創民族復興美好未來。

    全國工商聯在學習中表示,全國工商聯將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進一步健全促進“兩個健康”工作機制,緊緊圍繞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等重大部署,更好發揮橋梁紐帶和助手作用,把廣大民營經濟人士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無黨派人士在學習中表示,全會上承黨的十八大以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思路,下啟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嶄新篇章,必將深刻改變中國、廣泛影響世界。無黨派人士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遵循,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秉承與黨同心、愛國為民、精誠合作、敬業奉獻優良傳統,發揚攻堅克難奮斗精神,積極投身改革創新一線,在奮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作出新貢獻。

    (新華社北京7月25日電 新華社記者)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全會取得的重要成果、作出的重大部署,對於動員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銳意進取,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具有重大意義。

    為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將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自7月下旬開始,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中央宣講團成員分赴31個省(區、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及有關系統、部門、單位,開展系列宣講活動。

    連日來,中央宣講團共作報告52場,舉辦各種形式的互動交流活動57場,直接聽眾近98萬人,通過電視直播、網絡轉播等渠道間接收聽收看人數達2000多萬。

    高位部署推進

    興起宣講熱潮

    學習好貫徹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為此,中央決定由中宣部會同有關部門組成中央宣講團。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全會精神宣講,親自審定宣講工作方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為做好宣講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7月24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中央宣講團動員會在京召開,中央領導同志出席會議並講話,強調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做好宣講工作的重要指示,認真學習領會全會精神,全面把握宣講工作要求,高質量完成宣講任務。

    動員會上,聚焦增強宣講的針對性實效性,中央領導同志要求緊密聯系宣講地區和領域的實際,深入淺出把黨中央精神講透徹,把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故事、黨領導人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故事講生動,讓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真正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

    當天起,中央宣講團成員即在京進行集體備課。其間,大家原原本本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仔細研讀全會《決定》及其輔導讀本、學習輔導百問等權威材料,結合自身學習體會和宣講對象需求,融會貫通吃透全會精神。

    在充分准備基礎上,一場場高規格的宣講活動在各部門各地區各單位陸續展開。

    7月26日上午,中央宣講團首場報告會在人民大會堂小禮堂舉行。在京黨政軍機關干部、中央企業和高校負責人、理論工作者和各界群眾代表等700余人早早就座,現場聆聽了報告會。

    報告會上,中央宣講團成員貫通歷史與現實,運用生動的案例、翔實的數據對全會精神進行了闡釋講解,既全面透徹又深入淺出,幫助聽眾進一步深化了對全會精神的理解。

    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安排,部分黨和國家領導同志作為中央宣講團成員在有關系統、部門或所在地區進行宣講。

    講清楚全會的重大時代意義和深遠歷史影響,講清楚我們黨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堅定決心,深入宣講黨的二十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重大成就,深入宣講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入宣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宣講全會《決定》提出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深入宣講貫徹落實全會精神的基本要求……黨和國家領導同志的宣講主題鮮明、突出重點,聯系實際、以學促干,受到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的熱烈歡迎。

    大家紛紛表示,黨和國家領導同志的宣講緊扣全會精神,既是一次改革素養的再培訓,也是一次改革實踐的再動員,下一步要按照黨中央要求,將全會精神轉化為工作實績,以更加堅定的信念、更加昂揚的斗志,奮力書寫改革發展新答卷。

    緊密結合實際

    講深講透講活

    走進雲南省澄江市右所鎮馬房村,連片的荷塘映入眼帘,荷葉迎風搖曳、荷花風姿綽約,一派生機盎然景象。

    8月5日下午,中央宣講團成員來到這裡,圍繞全會精神和馬房村實際開展宣講,重點聚焦“三農”領域改革部署予以詳細闡釋並答疑解惑。

    “怎樣讓‘流量’變‘留量’,增加民宿的入住率?”“怎樣做好藕產業,賺到更多錢?”“怎樣吸引更多優秀年輕人返鄉創業,投身鄉村振興?”宣講中,大家結合各自工作提出問題。

    從全會關於壯大縣域富民產業,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等舉措談起,中央宣講團成員深入思考,從馬房村如何用好資源稟賦和本地優勢,如何延伸產業鏈、做好農文旅融合,如何兼顧人才引進和培養、搭建干事創業平台等方面提出了針對性建議,現場互動頻頻、掌聲陣陣。

    從鄉間到工廠,從機關到企業,中央宣講團成員深入了解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所思所盼,既從宏觀改革部署講怎麼看,又積極回應關切講怎麼辦,不斷提升宣講的針對性、實效性。

    在山東,中央宣講團成員來到信發集團,走進環保建材車間、智能火車卸煤車間,與企業干部職工共同交流。

    “全會關於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的部署,大伙兒都非常關心。”信發集團環保項目負責人曹培省率先提問:“在支持企業綠色低碳發展方面,下一步有哪些新舉措?”

    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准體系,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是全會《決定》提出的重要內容之一。結合全會精神,中央宣講團成員從政策、市場、科技三個維度闡釋了多措並舉推動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的實施路徑,使大家愈發增強了對企業發展的信心和底氣。

    新時代改革開放進程中,香港、澳門具有特殊地位和獨特優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落實全會精神,推動港澳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中央宣講團成員在香港和澳門宣講時,就香港把握國家發展帶來的機遇,當好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超級聯系人”“超級增值人”,澳門積極參與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以更大作為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等方面進行全方位講解,深化了特區各界對《決定》相關部署的理解。

    一場場分眾化宣講把全會精神講深講透,一次次交流互動激蕩廣泛共鳴、匯聚實干熱情。

    海南,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中央宣講團成員在宣講期間來到海口江東新區展示中心,把全會精神帶到瓊州大地。

    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是全會《決定》明確提出的重要舉措。在海南宣講,這一話題成為大家討論的熱點。

    “宣講緊密結合實際、堅持效果導向,令我們充分了解到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在優化區域開放布局中的意義和作用,也讓我更加認識到市場監管部門在創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優化消費環境等方面承擔的重任,作為市場監管隊伍裡的一員,我將把全會精神自覺融入工作、服務改革大局,為海南自貿港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海口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桂林洋經濟開發區分局干部黃麗娜說。

    社區是城市治理體系的基本單元,也是宣傳貫徹全會精神的重要陣地。

    方興社區是安徽合肥市街道級的大社區,在這裡,中央宣講團成員與社區工作人員、居民、志願者們聚在一起,對《決定》中大家關心的加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加強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推動志願服務體系建設等方面內容進行了講解。

    聽完宣講,方興社區藍山居民區居委會主任焦娜感觸頗深:“宣講讓我感受到全會精神對基層工作的重要指導意義,面對居民的痛點、難點問題,我們要以黨建為引領,增強群眾工作本領,提升為民服務水平,多為大家辦實事、解難事、做好事,把全會精神真正落實到社區的具體工作之中。”

    在上海、重慶、廣東、山西、吉林、青海、福建、河南、陝西、湖北、西藏等地,精准高效、精彩生動的宣講活動傳播創新理論、堅定改革信心,推動全會精神走深走實、入腦入心。

    聚焦青年一代

    點燃青春斗志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呼喚新時代青年奮發有為。

    連日來,中央宣講團成員來到北京、天津、新疆、內蒙古、河北、江蘇、貴州、遼寧、江西、湖南、廣西、寧夏等地,在宣講中與各行業各領域青年開展交流,凝青年之志、聚改革之力。

    7月29日,盡管正值暑假,但蘭州大學城關校區內的學習氛圍依然濃厚。當天,中央宣講團成員來到學校,為假期留校師生送上了一堂全會精神解讀課。

    “宣講使我們進一步了解了全會精神。抓住這次現場學習機會,先學一步、學深一層,也是我作為一名‘思政人’的分內之事。”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林鬆濤說。

    學深悟透、以學促行,林鬆濤表示,全會精神是一座理論“富礦”,為理論研究闡釋提供了寶貴資源,自己也要結合專業方向,在持續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好理論和實踐問題研究,爭取推出更多體現中國改革認識論、方法論的研究成果。

    在黑龍江,中央宣講團成員來到哈爾濱工業大學,面向高校師生代表等宣講全會精神,並勉勵同學們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己任,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進程中貢獻青春力量。

    “聽了專家的宣講,我了解到全會《決定》中涵蓋諸如‘完善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全方位全鏈條普及應用’‘創新發展數字貿易’等一系列與我的學習方向聯系緊密的部署舉措,真切感受到全會精神與老百姓是如此息息相關。”哈爾濱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李佳萌說。

    李佳萌表示,作為哈工大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學生,將認真學習領會全會精神,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爭取更多實習機會,為將來積極投身電子信息領域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做好准備。

    理論學習有收獲,干事創業添動力。聆聽宣講的青年們,學習理解更加透徹,奮斗意志更加昂揚。

    8月2日上午,浙江省杭州錢塘新區中策橡膠集團高性能子午胎未來工廠內,上萬個傳感器實時進行數據採集,物流機器人穿梭其間。

    站在車間,中央宣講團成員從前不久首次降落杭州蕭山國際機場的國產大飛機C919談起,結合大家熟悉的熱點話題深入講解全會精神,職工們紛紛圍攏過來,駐足聆聽。

    “《決定》中‘建設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的部署,對我們提出了更高要求,唯有提升本領,在生產一線練就一技之長,才能適應新變化、滿足新需求。”“85后”產業工人席群說,新時代產業工人要能苦干,更要肯鑽研,自己也將緊跟時代步伐,發揚工匠精神,努力成長成才。

    在位於四川成都的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與中央宣講團成員交流后,“中國環流三號”實驗負責人鐘武律深受鼓舞:“篳路藍縷幾十載,我國核聚變技術取得了長足進步。此次全會《決定》強調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充分表明了黨中央對科研事業的關心與重視,使我對今后的工作更加充滿信心。”

    “作為‘80后’青年科技工作者,我將認真領會全會精神,和同事們一起用腳踏實地的行動踐行科技報國之志。”鐘武律說,面向未來,他和團隊將以全新的姿態在科技創新的賽道上潛心探索,努力攻克核聚變關鍵技術難關。

    共識在宣講中凝聚,思想在學習中升華。通過宣講,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感悟全會精神、領會改革意圖、明晰前進方向,不斷增強落實改革任務的責任感使命感,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扎實的作風,積極投身中國式現代化的火熱實踐。

    (新華社北京9月2日電 新華社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03日 第 06 版)

  • 今年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70周年。70年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黨的領導下,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優越性,為創造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全面加強黨對人大工作的領導,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理論與實踐創新取得重大成果,形成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思想,指引人大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思想,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我國根本政治制度的本質特征和優勢功效,在新征程上堅持好、完善好、運行好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人大應有貢獻。

    深刻認識在中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中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人民在人類政治制度史上的偉大創造,是深刻總結近代以后中國政治生活慘痛教訓得出的基本結論,是中國社會100多年激越變革、激蕩發展的歷史結果,是中國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運的必然選擇。”在一個國家的各種制度中,政治制度處於關鍵環節。以什麼樣的思路來謀劃和選擇政治制度模式,關系國家的前途命運。

    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這個初心和使命體現在政治上,就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從大革命時期的罷工工人代表大會、市民代表會議、農民協會,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工農兵代表蘇維埃,從抗日戰爭時期的參議會到全國解放戰爭后期和新中國成立初期各地普遍召開的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都為建立人民民主的新型政權積累了寶貴理論和實踐經驗。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提出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構想。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為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構想付諸實踐奠定前提、創造條件。1954年9月,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國家根本政治制度正式建立。經過7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實踐發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煥發出蓬勃生機和活力。

    回顧黨領導人民探索建立、完善發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光輝歷程,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立的全新政治制度,具有先進的政治理念、鮮明的中國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要從“兩個結合”的高度,深刻把握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進一步堅定制度自信,保持戰略定力,倍加珍惜、長期堅持、全面貫徹、不斷完善黨領導人民歷盡千辛萬苦建立起來、經過長期實踐檢驗的國家根本政治制度。

    深刻認識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顯著優勢和巨大功效,把國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優勢功效充分發揮出來

    制度穩則國家穩,制度強則國家強。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贏得戰略主動的重要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基本原則,適應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有效保証國家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有效保証國家治理跳出治亂興衰的歷史周期率”“正確處理事關國家前途命運的一系列重大政治關系,實現國家統一高效組織各項事業,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有效保証國家政治生活既充滿活力又安定有序”。“三個有效保証”,精辟概括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本質屬性和優勢功效,充分說明了這一制度對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的支撐作用。

    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在推動國家發展、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的歷程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展現出巨大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功效。我們黨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揮各國家機關職能作用,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集中力量辦大事,不斷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世所罕見的艱難險阻,我國各民族長期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我國社會長期保持和諧穩定。我國曾是世界上最貧窮落后的國家之一。195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僅為679億元人民幣﹔2023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6萬億元人民幣,穩居世界第二。新中國成立之初,貿易進出口總額僅為11.3億美元,2023年為5.94萬億美元,連續7年保持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我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我國消除絕對貧困,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

    70年的實踐充分証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和實際、體現社會主義國家性質、保証人民當家作主、保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好制度。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毫不動搖堅持、與時俱進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証這一制度得到全面貫徹、有效運行,把國家根本政治制度的優勢功效充分發揮出來,依靠制度威力抵御風險挑戰,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深刻認識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現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載體,在人大工作中深入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

    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追求民主、發展民主、實現民主的偉大創造,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社會主義民主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實踐創新的重大成果。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參與實踐,實現了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相統一,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主義民主。我國治理之所以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很重要的一條經驗就是在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和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政體,是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途徑和最高實現形式。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設計和安排,體現了在黨的領導下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要求。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架構下,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各級人大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各級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大產生、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各級人大代表忠實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參加行使國家權力。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運行和實踐,將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有機統一起來,有力保障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現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載體。”這一重大論斷豐富和拓展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科學內涵、基本特征和本質要求,賦予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和人大工作新的使命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將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就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確要求。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建設,堅持好、完善好、運行好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穩中求進推動人大工作高質量發展,為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全過程人民民主貢獻人大力量。

    支持和保証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在黨的領導下,保証人民依法行使選舉權利、民主選舉產生人大代表,不斷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維護人民依法享有的廣泛權利和自由,保証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落實到人大工作各方面各環節全過程,確保黨和國家在決策、執行、監督落實各個環節都能聽到來自人民的聲音。

    履行好憲法實施和監督職責。堅持憲法規定、憲法原則、憲法精神全面貫徹,堅持憲法實施、憲法解釋、憲法監督系統推進,健全保証憲法全面實施制度體系,建立憲法實施情況報告制度,完善合憲性審查、備案審查制度,不斷提高憲法實施和監督水平,切實維護憲法權威和尊嚴。

    進一步提高立法和監督工作質量。不斷完善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各環節各方面的法律制度,健全人大組織制度和工作制度,提升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法治化水平。統籌立改廢釋纂,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健全國家治理急需、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備、維護國家安全所急的法律制度。加強人權法治保障,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堅持正確監督、有效監督、依法監督,健全人大對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監督制度,完善監督法及其實施機制,強化人大預算決算審查監督和國有資產管理監督、政府債務管理監督,以法治方式推動解決人民急難愁盼問題,維護人民合法權益。

    健全吸納民意、匯集民智工作機制。健全人大議事規則和論証、評估、評議、聽証制度,不斷提高議事質量和效率。豐富人大代表聯系人民群眾的內容和形式,加強人大常委會同人大代表的聯系,提高代表議案建議審議辦理質量,建好用好代表之家、代表聯絡站等聯系群眾的平台。完善人大民主民意表達平台和載體,健全人民群眾參與立法、監督等工作機制,認真研究處理公民、組織對規范性文件提出的審查建議,建設好基層立法聯系點,提高人大信訪工作質量和水平,做好意見吸納和反饋工作。大興調查研究,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最大限度凝聚各方面共識,夯實人大工作的民意基礎。

    講好人大故事。堅持守正創新,進一步提升講故事的意識,增強講故事的本領,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研究宣傳工作,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更加深入人心,彰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特點和優勢。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12日 第 09 版)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要“提高黨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水平”,並突出強調“堅持黨中央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落實《決定》確定的各項改革任務,關鍵在黨,關鍵在於加強黨的領導特別是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全黨同志要深刻領會、堅決落實《決定》關於堅持黨中央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的各項要求,全面貫徹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各方面全過程。

    一、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証

    《決定》把黨的領導擺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的原則首位,強調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經驗的深刻總結。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在當代中國,中國共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處於國家治理體系的核心位置,在國家各項事業中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隻有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改革才能保持正確方向、堅強定力、強大合力,才能行穩致遠、取得成功。我們這麼大一個國家,進行改革這麼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離開黨的領導,是難以想象的,是很容易搞散的,是干不成任何事情的。

    堅持黨的領導,首先要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黨中央是黨的大腦和中樞,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決定權在黨中央。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風雨來襲時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堅實依托,是戰勝前進道路上一切艱難險阻和風險挑戰的可靠保証,是黨保持團結統一和強大戰斗力、不斷取得勝利的關鍵所在。如果黨中央沒有權威,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可以隨意不執行,黨就會變成一盤散沙,黨的領導就會成為一句空話,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就會成為一場空想。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關系著黨、民族、國家的前途命運,帶有根本性、全局性,必須作為最高政治原則來堅守,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含糊、不能動搖。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各級黨委(黨組)和黨員、干部要自覺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聽從黨中央指揮,始終向黨中央看齊,同黨中央要求對標對表,及時校正偏差,決不能打折扣搞變通、搞選擇性執行。

    實踐表明,全黨必須有核心、黨中央必須有核心。核心就是力量,核心就是方向,核心就是未來。沒有核心的領導是靠不住的。新時代之所以能夠發生如此偉大的變革,民族復興偉業之所以能按下“快進鍵”、跑出“加速度”,根本在於有習近平總書記領航掌舵、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航向。有習近平總書記領航掌舵,全黨就有“頂梁柱”,14億多中國人民就有“主心骨”﹔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就有思想上的“定盤星”、行動上的“指南針”。核心掌舵、思想領航所形成的全黨同心同德、團結奮斗,是新時代我們黨的制勝密碼。確立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是新時代最重大政治成果、得出的最寶貴歷史經驗、最客觀實踐結論,是黨和人民應對一切不確定性的最大確定性、最大底氣、最大保証。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最緊要的一條,就是要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廣大黨員、干部要全面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把“兩個維護”作為首要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銘記於心、嚴格遵守,自覺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二、完善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機制

    《決定》強調要“完善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機制,確保黨中央令行禁止”。各級黨委(黨組)和廣大黨員、干部要深入學習領會黨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決策部署,自覺在大局下行動,完善落實機制,確保黨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實到各地區各部門各領域,確保取得實效。

    推動黨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策部署落地落實,必須建立上下協同、順暢高效的領導體制。黨中央領導改革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中央和國家機關、軍隊等要主動擔負落實黨中央改革部署的主體責任,聚焦重大部署、重要任務、重點工作,積極擔當作為,深入研究推進本系統改革任務落地見效。地方黨委要結合實際貫徹落實黨中央改革部署,抓好涉及本地區重大改革舉措的組織實施。各地區各部門要嚴格執行重大事項向黨中央請示報告制度,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情況作為年度重要工作每年向黨中央報告。凡屬戰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事項由黨中央研究決定,各地區各部門不能擅作主張。各地區涉及全局性的重大改革事項,須報經黨中央研究同意后方可執行。一些由地方和部門自主決定的改革事項,也要強化全局意識,在大局下行動,保持同黨中央在改革取向上的一致性,堅決防止和克服本位主義的改革。

    推動黨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策部署落地落實,必須增強改革落實方案的科學性、實效性。各地區各部門要准確把握《決定》提出的各項改革任務的根本目的和本質要求,堅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研究制定符合自身實際的改革落實方案,使改革措施精准管用,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實效性,切實防止照抄照搬、上下一般粗。要圍繞解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突出矛盾設置改革議題,優化重點改革方案生成機制,做到改革議題的提出積極穩妥、針對性強,每一項重點改革方案的出台論証充分、科學精准。人民群眾之中蘊藏著豐富的智慧。要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大興調查研究,切實把社會期盼、群眾智慧、專家意見、基層經驗充分吸收到改革設計中來,注重從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准改革發力點和突破口,通過發揚民主、集思廣益,增強改革決策科學性和改革落實執行力。對新領域新實踐遇到的新問題,要鼓勵結合實際開拓創新,支持干部敢闖敢試,對一些好經驗好做法及時進行總結完善,努力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新鮮經驗。改革部署和改革落實全過程都要大力發揚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精神,加強改革方案評估和改革落實情況督察,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偏差,不斷調整優化改革方案,確保改革順利推進、取得成功。

    三、提高各級黨委(黨組)謀劃和推進改革能力

    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既要有態度,又要有能力。新一輪改革進入深水區,涉及矛盾的復雜性比過去明顯增強,難啃的硬骨頭增多,對各級黨委(黨組)和黨員、干部的思想水平、素質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有科學的思想方法,迫切要求各級黨委(黨組)提高思維能力,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汲取推進改革的智慧,努力掌握看家本領。要全面深入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作為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金鑰匙”,轉化為推進改革的科學思想方法,提高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証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能力,不斷增強改革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創造性。要把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和《決定》精神作為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統籌抓好政治歷練、思想淬煉、實踐鍛煉、專業訓練,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學風,推動黨員、干部掌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任務、“六個堅持”原則和一系列戰略舉措,學會用系統觀念和辯証方法抓改革,善於守正創新,敏銳洞察和防范化解風險隱患,把准改革正確方向﹔善於謀篇布局、排兵布陣、統籌安排,推動各項改革同向發力、協同高效﹔善於把握改革面對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點突破帶動全盤﹔善於分清輕重緩急,把握好改革的時度效﹔善於正確處理立和破的關系,做到破立並舉、先立后破,積極穩健推進改革﹔善於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破解改革難題,鞏固改革成果。要採取典型引路、組織干部到改革開放走在前列的地方取經等方式,引導黨員、干部解放思想、開闊眼界,提高改革實戰能力,努力成為改革的行家裡手。

    廣大干部是推進改革的骨干。建設善抓改革的高素質干部隊伍,既要靠培訓鍛煉,又要靠選拔管理。《決定》提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舉措,各級黨委(黨組)要認真抓好落實。要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落實新時代好干部標准,鮮明樹立選人用人正確導向,大力選拔政治過硬、敢於擔當、銳意改革、實績突出、清正廉潔的干部,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常態化,加大調整不適宜擔任現職干部力度,推動干部德配其位、才配其位,著力形成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要堅持嚴管和厚愛相結合,健全干部擔當作為激勵機制,加大對優秀干部關心和保護力度,把“三個區分開來”落到實處,為負責的干部負責,為擔當的干部擔當,為敢抓敢管的干部撐腰,為積極作為的干部加油鼓勁,充分調動干部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加強誣告行為治理,及時為受到不實舉報的干部澄清正名,營造鼓勵和支持干部大膽干事創業、勇於創新創造的良好環境。

    四、形成齊心協力抓改革的良好工作格局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落實好《決定》關於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各項要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各級黨委(黨組)要加強組織領導,廣泛凝心聚力,把全黨和全社會的力量集中起來,把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團結起來,把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調動起來,形成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合力。

    嚴密的組織體系是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實依托。推動《決定》確立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項決策部署落實,黨的各級組織必須形成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嚴密組織體系。各領域基層黨組織處在改革發展第一線,同人民群眾聯系最直接,必須建設好、建設強。要堅持補短板、強弱項、填空白和提質量、強功能、揚優勢並舉,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推動各領域基層黨組織特別是城鄉基層黨組織履行好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提高組織動員群眾齊抓改革、共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要按照《決定》要求,研究解決基層黨的建設面臨的新問題,抓緊探索加強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的建設有效途徑,以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有效覆蓋保証《決定》確立的改革任務全面落地。

    形成正確的改革認知,是改革得到人民群眾擁護和支持的必要條件。要完善改革輿論引導機制,通過各種媒體和方式,把好的改革舉措宣傳好,著力讓改革深入人心。要密切關注社會上特別是互聯網上對改革的各種看法,及時答疑解惑、澄清謬誤,增進共識、消除雜音,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緊密聯系起來、統一起來,營造充分理解改革、高度認同改革、積極參與改革、主動支持改革的良好社會環境。

    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發揮人民主體作用、激發人民創造活力的根本途徑。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彰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優勢,健全吸納民意、匯集民智工作機制,支持人大及其常委會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發揮法制保障和民主監督作用。推動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充分運用聯系廣泛的獨特優勢,在凝心聚力抓改革方面有效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全面發展協商民主,完善人民政協民主監督和委員聯系界別群眾制度機制,堅持發揚民主和增進團結相互貫通、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充分發揮人民政協作為專門協商機構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作用。積極發展基層民主,尊重基層和群眾首創精神,不斷鞏固和擴大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厚群眾基礎。要充分發揮統一戰線在凝聚人心、匯聚力量上的法寶作用,發揮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優勢,支持統一戰線廣大成員結合自身特點參與和支持改革,動員全體中華兒女圍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一起來想、一起來干。總之,要把發揚民主、匯集眾智眾力貫穿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過程,形成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全體中華兒女共同推進改革的生動局面。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25日 第 06 版)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是其中最重要的內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領導、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科學總結歷史經驗,深刻把握改革規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創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明確回答了新時代為什麼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樣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問題,構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為豐富、最為生動、最富創意的組成部分。深入學習貫徹好這些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對於統一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思想和行動,以更加奮發有為精神狀態推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一、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証

    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決維護中央權威,保証政令暢通,堅定不移實現中央改革決策部署”。改革開放40多年偉大實踐深刻揭示,正是因為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我們才能實現偉大歷史轉折、開啟改革開放新時期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才能成功應對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克服無數艱難險阻,才能確保全黨全國在改革開放問題上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機構,自上而下形成黨領導改革工作體制機制,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以非凡的政治氣魄和強烈的歷史擔當,親力親為謀劃指導改革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為改革提供了最堅強有力的領導保障。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歷史性、革命性、開創性成就,充分証明“兩個確立”和“兩個維護”的極端重要性,充分顯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領導核心作用。

    二、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保改革開放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我們的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我們的改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們的方向就是不斷推動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而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改弦易張。守正創新是改革的本質要求,要有道不變、志不改的強大定力,始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這些重要論述,有力回答了改革舉什麼旗、走什麼路、向什麼目標前進等根本性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為引領,披荊斬棘、勇往直前,牢牢把握改革開放前進方向,該改的、能改的堅決改,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不動搖、不偏軌、不折騰、不停頓,確保改革開放事業行穩致遠。

    三、勇於開拓創新,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不竭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就沒有中國的明天。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新征程,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全新局面。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全面深化改革所處的歷史方位和重大作用。新征程上,必須牢記“堅持開拓創新”這一建黨百年的寶貴歷史經驗,緊緊圍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任務,深入推進改革創新,堅定不移擴大開放,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更完善的制度保証、更強大的能力支撐、更強勁的動力源泉。

    四、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改革開放的主體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從人民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舉措,多辦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實事,做到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這些重要論述,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彰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取向。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切入,深入推進收入分配、就業、教育、社會保障、醫藥衛生、養老托幼、基層治理等民生領域改革,發揮群眾首創精神,注重總結推廣農村綜合改革、河長制、林長制、“三明醫改”、“最多跑一次”、新時代“楓橋經驗”等基層經驗,著力用改革的方法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以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改革成效的重要檢驗,始終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

    五、突出問題導向,著力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

    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越往縱深發展,發展中的問題和發展后的問題、一般矛盾和深層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務和新提出的任務越交織疊加、錯綜復雜,改革開放中的矛盾隻能用改革開放的辦法來解決。要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向積存多年的頑瘴痼疾開刀,著力解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體制機制問題。這些重要論述,體現了全面深化改革奔著現實問題去、盯著突出問題改的鮮明導向。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聚焦制約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堅持把解決重大體制機制問題放在突出位置,攻堅克難,破障闖關,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兩輪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力度前所未有,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改革不斷向廣度和深度進軍。

    六、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解放思想,我們黨就不可能在實踐中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有效化解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前進,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根本最緊迫的任務還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的總開關。這些重要論述,是我們黨對以思想引領變革、以改革促進發展、以創新激發活力的改革開放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變化基本原理的中國化時代化運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抓住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這個“牛鼻子”,把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鞏固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兼顧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開創性提出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新質生產力等一系列重要論斷,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不斷打開各項事業發展新局面。

    七、沿著法治軌道推進改革,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與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要堅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凡屬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新時代改革開放具有許多新的內涵和特點,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制度建設分量更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對於實踐証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成果,及時上升為法律制度﹔實踐條件還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試的,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權﹔對不適應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規,及時修改或廢止。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相輔相成,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相銜接,是改革順利推進、改革成果及時鞏固的有效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突出制度建設這條主線,通過改革和法治的相互促動,不斷完善各方面制度法規,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

    八、自覺運用科學方法論,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全面改革,在各項改革協同配合中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任務之全面、內容之深刻、影響之廣泛前所未有。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改革的重要方法。在推進改革中,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處理好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全局和局部的關系、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的關系、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這些重要論述成為指導改革實踐的重要方法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堅持穩中求進、破立並舉,科學謀劃改革的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全面深化改革從夯基壘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進、積厚成勢,再到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推動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

    九、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改革發展的成功實踐。”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以擴大開放促進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進擴大開放。堅定不移實施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堅定不移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這些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改革和開放的內在統一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不斷完善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布局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高水平推進內陸開放和沿邊開放,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更加注重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推動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為經濟發展不斷拓展新空間。

    十、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用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針對偉大社會革命實踐的新要求來謀劃黨的自我革命,用偉大社會革命發展的新成果來檢驗黨的自我革命的實際成效,努力實現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以偉大社會革命促進黨的自我革命。”全面深化改革越向縱深推進,越要把穩方向、突出實效、全力攻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是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關鍵。放眼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和政黨,能有這樣的政治氣魄和歷史擔當,敢於大刀闊斧、刀刃向內、自我革命,也沒有哪個國家和政黨,能在這麼短時間內推動這麼大范圍、這麼大規模、這麼大力度的改革,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特征和顯著優勢。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釋了以改革精神管黨治黨,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已成為我們黨的歷史自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貫穿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強化改革責任,保持改革銳氣,增強改革韌性,提高改革本領,堅持實事求是,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既當促進派、又當實干家,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推動改革破浪前行。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凝結著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寶貴經驗的科學總結,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理論創新、實踐創新的最新成果,必將成為新征程上指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思想武器。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全力以赴抓好全會精神貫徹落實,把黨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動力。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26日 第 06 版)

  • 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全局和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進一步部署了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大改革舉措。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抓好貫徹落實,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

    一、深刻認識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大意義

    市場是全球最稀缺的資源。擁有超大規模且極具增長潛力的市場,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和應對變局的堅實依托。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作出重要指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十九大和十九屆五中全會均作出相應部署。2022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明確了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黨的二十大進一步強調要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各地區各部門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積極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產權保護、市場准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加快健全,市場設施互聯互通不斷加強,要素資源流動更加順暢,商品服務市場統一邁向更高水平,一批妨礙統一大市場和公平競爭的突出問題得到糾治,市場監管效能持續提升,市場規模效應日益顯現。同時,仍面臨一些領域制度規則不完善、要素市場發育相對滯后、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屢禁不止等問題,亟待通過深化改革,全面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

    (一)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堅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而市場機制的有效性與市場的規模和統一性密切相關。隻有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實現准入暢通、規則一致、設施聯通和監管協同,才能擴大市場規模容量,在更大范圍內深化分工協作、促進充分競爭、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為建設高標准市場體系、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夯實基礎。

    (二)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立足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統籌發展和安全作出的戰略決策,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部署。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在於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要求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循環流轉。暢通國內大循環,必須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順暢流動。強大國內市場的形成與發展,能保持和增強對全球要素資源的吸引力,更好聯通國內國際市場,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三)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健全與之相適應的市場體系和制度環境。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有利於發揮市場機制優勝劣汰功能,讓更高質量的商品和服務脫穎而出﹔有利於發揮市場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提升經濟運行整體效率﹔有利於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具有豐富應用場景和放大創新收益的優勢,服務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力。當前我國經濟面臨有效需求不足等突出矛盾,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有利於拓展內需空間,激發市場活力,鞏固和增強經濟向好態勢。

    二、准確把握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基本要求

    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特別是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証。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既需要在完善制度規則、健全市場體系、創新監管治理等方面攻堅克難,也涉及央地之間、地方之間、政企之間關系的深刻調整,同時還面臨區域差異、城鄉差異、行業差異等客觀實際。必須把黨的全面領導和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貫穿到統一大市場建設各方面全過程,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不斷提高政策統一性、規則一致性、執行協同性,確保統一大市場建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實現黨中央戰略意圖。

    (二)必須發揮好政府和市場“兩隻手”作用。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需要市場和政府協同發力。要科學界定政府和市場的邊界,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既“放得活”又“管得住”。要持續轉變政府職能,規范政府行為,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地位,防止不當行政干預,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著力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充分激發經營主體活力。

    (三)必須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要堅持全國一盤棋,處理好整體和局部的關系。中央層面要不斷完善全國統一大市場基礎制度,規范無序競爭,同時推動解決財稅體制、統計核算、政績考核等深層次矛盾,健全適應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長效體制機制。各地區要找准在全國統一大市場中的定位作用和比較優勢,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防止各自為政、畫地為牢,避免搞封閉小市場、自我小循環。

    (四)必須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我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全國統一大市場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的大市場,而是面向全球、充分開放的大市場。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既要著力打通阻礙國內大循環暢通的梗阻、加快建設高標准市場體系,也要積極推動制度型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深化相關領域改革,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擴大統一大市場的影響力和輻射力,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三、扎實落實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點任務

    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涉及方方面面,要突出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堅持標本兼治、長短結合、系統推進、重點突破,把有利於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各種制度規則“立起來”,把不利於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各種障礙掣肘“破除掉”,在推動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市場設施高標准聯通等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要按照《決定》部署,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規范不當市場競爭和市場干預行為。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和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客觀要求,《決定》強調要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要加強公平競爭審查剛性約束,落實自2024年8月1日起施行的《公平競爭審查條例》,細化審查規則,統一審查標准,統籌開展“增量”新政策和“存量”政策審查,著力糾治限制企業遷移等突出問題,全面清理資質認定等各種顯性隱性進入壁壘。要強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在完善市場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認定法律規則的同時,健全預防和制止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制度,穩步推進自然壟斷行業改革,全面加強競爭執法司法。要規范地方招商引資法規制度,明確並嚴格執行財政獎補、稅收返還、出讓土地等方面優惠政策實施界限,嚴禁違法違規給予政策優惠行為,推動各地招商引資從比拼優惠政策搞“政策窪地”向比拼營商環境創“改革高地”轉變,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要規范招投標市場,完善招投標制度規則,及時廢止所有制歧視、行業壁壘、地方保護等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統一規范、信息共享的招投標和政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採購等公共資源交易平台體系,實施項目全流程公開管理,對各類經營主體一視同仁、平等對待。

    (二)強化統一的市場監管。針對監管規則不完善、執法尺度不一致、監管能力不匹配等問題,《決定》強調要提升市場綜合監管能力和水平。要加強市場監管標准化規范化建設,明確市場監管領域基礎性、通用性監管規則,強化新經濟、新業態監管制度供給﹔完善市場監管行政處罰裁量基准,統一執法標准和程序,減少自由裁量權,促進公平公正執法﹔統籌監管力量和執法資源,夯實基層基礎,創新監管方式,推進跨部門跨區域協同聯動執法,一體推進法治監管、信用監管和智慧監管,增強監管穿透力。標准是經濟活動的技術支撐,《決定》強調要健全國家標准體系。要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推動標准提檔升級,優化標准供給結構,提升標准質量水平,提高我國標准與國際標准的一致性程度,增強我國標准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更好發揮標准引領作用。對涉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重點產品,要加快強制性國家標准的制定和修訂,強化標准實施應用。要深化地方標准管理制度改革,規范地方標准制定管理,防止利用地方標准實施妨礙商品服務和要素資源自由流通的行為。

    (三)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要素市場是整個市場體系的基礎,《決定》強調要推動生產要素暢通流動、各類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潛力充分釋放。重點是要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破除阻礙要素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引導資源要素向先進生產力集聚。要健全統一高效的要素市場體系,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在符合規劃、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穩妥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建設用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完善促進資本市場規范發展的基礎制度,促進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培育全國一體化技術和數據市場,推動區域或行業技術交易機構互聯互通,健全數據資源產權、交易流通、跨境傳輸和安全等基礎制度和標准規范。要完善主要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要素價格機制,把政府定價嚴格限定在自然壟斷經營、重要公用事業等必要范圍內,防止政府對價格形成不當干預。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推進水、能源、交通等領域價格改革,綜合考慮生產成本、社會可承受能力等因素,優化居民階梯水價、電價、氣價制度,完善成品油定價機制,理順價格關系,增強價格彈性,促進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

    (四)完善流通體制。流通是經濟循環的“血脈”,《決定》對此從技術支撐、規則標准、物流成本和能源管理等方面作出部署。要加快發展物聯網,順應數字技術廣泛應用促進萬物互聯趨勢,推動流通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升級,大力發展流通新業態新模式,提升貨物倉儲、周轉、配載效率,提升流通體系敏捷化、智能化水平。要健全一體銜接的流通規則和標准,強化商貿物流、電子商務、農產品流通等重點領域標准制定和修訂,推進“一單制”等適應多式聯運一體化運作的規則協調和互認機制,解決物流數據不互通、單証不統一等跨區域流通障礙。要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深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改革,優化運輸結構,打通“公轉鐵”、內河航運、多式聯運、國際物流等堵點卡點,推動社會物流總費用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持續下降。要深化能源管理體制改革,加快能源市場體系建設,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門檻,根據不同行業特點逐步實行網運分開﹔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推動跨省跨區電力市場化交易,完善電力中長期、現貨、輔助服務交易有機銜接機制﹔優化油氣管網運行調度機制,促進油氣高效靈活調運。

    (五)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必須把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巨大內需潛力充分激發出來。《決定》從投資和消費兩個方面提出了改革舉措,有利於擴大有效益的投資、激發有潛能的消費。要完善促進投資體制機制,統籌用好各類政府性資金,規范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建立政府投資支持基礎性、公益性、長遠性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健全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體制機制,充分釋放放大效應﹔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持續破除民間投資各類准入壁壘,圍繞“高效辦成一件事”優化投資項目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加強重大項目協調服務和用地、用海等要素保障,完善激發社會資本投資活力和促進投資落地機制,形成市場主導的有效投資內生增長機制。要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從增加收入、促進就業、擴大優質供給和改善消費環境等方面綜合施策,促進消費持續穩定增長﹔對住房、汽車等部分領域存在的限制性措施,要因地制宜優化調整,缺乏合理性的及時清理取消﹔圍繞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供需矛盾突出的領域,推動擴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合理增加公共消費。當前以發布新品、開設首店等為代表的首發經濟成為激活消費新動能的重要形態,要因地制宜積極推進,培育壯大新型消費。

    《人民日報》( 2024年07月29日 第06版)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並作出全面部署。我們要提高思想認識,強化制度保障,全面貫徹落實。

    一、深刻認識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發展,賦予習近平經濟思想新的內涵,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戰略舉措,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

    這是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推動生產力水平加快提升的必然要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要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把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根本任務,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優化生產關系,實現了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化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認識,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持續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最根本最緊迫的任務還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進一步彰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夯實現代化建設的物質技術基礎。

    這是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要。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6萬億元人民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27萬美元,位居中等收入國家前列。同時要看到,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傳統生產力和增長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顯。新質生產力由新發展理念引領,代表生產力前進方向。必須以科技創新驅動生產力迭代升級,以新質生產力賦能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持續形成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空間。

    這是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贏得發展主動權的時代要求。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廣泛滲透,重構全球創新版圖,影響大國競爭格局。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搶佔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制高點。同時,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美國等西方國家不遺余力對我打壓遏制,力圖同我“脫鉤斷鏈”。要從大歷史、大宏觀、大格局的高度,認識抓住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生產力躍升機遇的極端重要性緊迫性,推動我國科技和產業發展由“跟隨者”向“引領者”的重大轉變,有力支撐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二、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的主要任務

    構建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涉及經濟、社會、思想變革,改變人們生產、生活、思維方式,需要推進創新性、深層次、系統性改革。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圍繞加快形成同發展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要重點在以下方面著力。

    (一)健全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體制機制。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和途徑。經過長期發展,我國傳統產業在規模體量、結構體系、技術水平、國際市場佔有率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但也要看到,我國傳統產業存在“大而不強”、“全而不精”,部分領域“產能冗余”等問題,要通過深化改革,讓傳統產業“煥發新機”,使傳統產業所蘊含的新質生產力有效釋放。一是支持用數智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健全支持引導企業開展技術改造的有效機制,鼓勵面向傳統制造業重點領域開展共性技術研究,加快推動數智技術在傳統產業的產業化應用示范。二是支持用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持續優化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經濟政策工具箱,全方位、全過程發展綠色生產力。三是以國家標准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截至2023年底,我國現有國家標准4.4萬余項,要修訂一批技術、安全、能耗、排放等關鍵核心國家標准,強化制度約束和標准引領,促進技術改造、消費提質和循環暢通。

    (二)強化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體制機制。科技創新對生產力的質態和產業變革具有決定性影響。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實現了從跟跑逐步向並跑、領跑的轉變,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由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3年的第12位。也要看到,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同世界先進水平仍有差距,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仍然受制於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一是推動領跑領域持續發展,鞏固擴大優勢地位。提高科技支出用於基礎研究比重,加大對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長期穩定支持,強化“從0到1”的原創導向,實施一批前瞻性、戰略性重大科技項目,加強前沿引領技術供給。二是推動並跑領域加力發展,提升創新能力。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產業體系化配套優勢,系統推進科技創新、規模化應用和產業化發展,加速規模擴容和技術升級迭代。三是推動跟跑領域加速發展,力求迎頭趕上。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戰,推進技術攻關、成果應用全鏈條突圍,以自主可控的創新鏈保障安全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同時,要注重以顛覆性技術創新實現“彎道超車”,推動在更多領域實現並跑甚至領跑。

    (三)完善推動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技術密集、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引領帶動作用,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近年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其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從2014年的7.6%上升至2023年的13%以上。也要看到,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存在關鍵核心技術基礎薄弱、區域產業同質化布局、產業急需人才缺乏等問題,需要加以解決。一是著力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堅定不移鍛造長板、補齊短板,圍繞核心基礎零部件和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等重點突破。二是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生態化發展。深入推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構建產業集群梯次發展體系,重點領域培育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三是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優化產業區域布局,著力破除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規范地方招商引資法規制度。持續擴大市場空間,推動更多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為支柱產業。

    (四)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未來產業由前沿科技創新驅動,當下處於萌芽時期或產業化初期,未來具有巨大發展潛力,是全球創新版圖和經濟格局變遷中最活躍的力量。當前,面對世界主要國家激烈競爭,我國未來產業發展面臨“不進則退,慢進亦退”的局面。要開辟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一是加強前瞻性、引領性布局。把握未來產業孵化具有高不確定性、發展具有高成長性、技術具有多路線迭代性等特點,加強前瞻謀劃和政策引導,構建創新策源、轉化孵化、應用牽引、生態營造的產業培育鏈條。二是增加源頭技術供給。加強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從制度上落實企業在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中的主體地位。三是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探索建立包容審慎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適應性監管體系,支持企業特別是廣大中小企業大膽探索試錯。支持地方開展未來產業相關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試。

    (五)健全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體制機制。發展新質生產力,有賴於各類生產要素質量提升和配置效率改進。要改革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促進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一是弘揚企業家精神。愛護和支持優秀企業家,有效激發企業家在資源要素配置中的創造性主動性,發現新市場、開發新產品、應用新技術、實現新組合,支持各種所有制企業共同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二是深化勞動力和人才發展管理體制改革。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評價、流動的工作機制,加強創新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加快暢通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渠道,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三是健全科技金融體制。完善與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全生命周期各階段特點相適應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務,鼓勵和規范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四是大力促進先進適用技術向新質生產力轉化。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加強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允許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權。五是優化土地管理制度。優先保障主導產業、重大項目合理用地,使優勢地區有更大發展空間。推動土地混合開發利用、用途合理轉換。制定工商業用地使用權延期和到期后續期政策。推進合理有序用海、用空。六是完善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建立健全碳排放權、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等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深化能源管理體制改革,引導各類資源環境要素向綠色生產力集聚。

    (六)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近年來,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滲透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二,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模快速增長,其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10%左右。下一步,一是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應用。加快構建高速泛在、天地一體、雲網融合、智能敏捷的新型基礎設施,推動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建設和運營國家數據基礎設施,促進數據共享。二是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全方位全鏈條普及應用。人工智能正在成為類似於歷史上蒸汽機、電力等具有廣泛而深刻影響的新的通用技術。要推動算力、算法、數據等關鍵要素創新突破,加快大模型在工業領域部署,推動通用人工智能為各行業賦能。三是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強化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生態,鼓勵大型企業通過開放平台等多種形式,與中小企業開展合作。四是提升數據安全治理監管能力。加快建立數據產權歸屬認定、市場交易、權益分配、利益保護制度。健全平台經濟常態化監管制度。積極參與全球數字領域標准、規則制定。

    三、全面准確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政策要求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項長期任務和系統工程。既要有歷史耐心,又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既要系統謀劃、整體推進,又要方法得當、防止走偏。

    (一)要堅守實體經濟,不能忽視或放棄傳統產業。傳統和現代、新和舊都是相對的,也是辯証的。新質生產力,強調的是質態,而非簡單的業態。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盲目求新、以新汰舊,把傳統產業當作“低端產業”、“過時產業”簡單退出,會造成產業空心化或產業斷層。傳統產業不一定是落后產業,經過科技賦能、轉型升級,同樣也能夠孕育新產業、形成新質生產力,“老樹可以發新芽”。新質生產力也不可能憑空產生,需要實體經濟支撐和成就。

    (二)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哄而上。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理念、基本內涵、時代特征具有普遍性和一致性。但我國各地情況復雜多樣、發展不平衡,實踐中發展什麼產業,必須充分考慮不同區域、不同產業的實際情況,做到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需要根據本地的發展階段、功能定位、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把握好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方向、路徑,有選擇、有先后、有重點地發展,不能盲目跟風,不能簡單套用單一發展模式。

    (三)要穩扎穩打,不能急於求成。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壯大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尊重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規律,堅持穩中求進。一些經濟基礎雄厚、科研力量強大、創新環境優越的地方,能快則快,可以加快打造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條件暫不具備的地方,步子要慢一點、穩一點,穩步有序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急躁冒進、貪大求洋,脫離實際匆忙上馬所謂“高精尖”產業。

    (四)要發揮好政府和市場“兩隻手”的作用,不能越位或缺位。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兩隻手”共同發力。政府可以在科學布局、政策引導、規則制定、財稅支持等方面更好發揮作用,營造鼓勵創新、允許試錯、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避免重復建設造成產能過剩、資源浪費。同時,市場機制是推動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重要驅動力。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使各類企業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力軍。

    (五)要堅持開放創新,不能閉門造車。開放性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特征,堅持開放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然要求。要著力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在全球范圍內高效引入優質資本、關鍵資源、先進技術、拔尖人才等,向我集聚、為我所用,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全球創新成果發展新質生產力。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30日 第 06 版)

  • 黨的二十大突出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作出統籌安排、一體部署,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目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作出部署,並統一於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創新本質和規律的深刻洞察,充分體現了以改革促創新促發展的鮮明導向和工作方法。要緊扣教育、科技、人才三大領域一體改革,向改革要活力要動力,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涌流,加快形成面向未來的創新型經濟結構和發展模式。

    一、深刻認識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的重要意義

    創新決勝未來,改革關乎國運。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以改革驅動創新、以創新引領發展,對於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更好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一)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物質技術基礎的重要保障。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國式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難度最大的現代化,對物質技術基礎的要求更高,必須創造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完成這一任務,關鍵是要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創新質效越高,生產力水平就越高,就越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推動14億多人口實現共同富裕﹔就越能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越能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物質條件和實踐經驗﹔就越能提升我國綜合國力,更好維護國家核心利益、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能夠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有力推動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生產力大發展大跨越,走出一條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創新發展之路,以強大物質技術基礎保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行穩致遠。

    (二)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現實要求。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一些前沿領域開始進入並跑、領跑階段。同時要看到,我國原始創新能力還不強,科技投入產出效益不高,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仍然比較突出。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僅是發展問題,更是生存問題。適應我國科技事業新的歷史方位、發展要求,破除制約科技創新的制度藩籬,應對科技領域重大風險挑戰,要求我們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走好走實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完善實踐載體、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環境營造,必將全面激發創新活力動力,推動我國科技實力加快實現質的飛躍、系統提升,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牢牢掌握發展主動,引領我國從創新大國躍升為創新強國。

    (三)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是發揮人才優勢、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本質要求。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我國有14億多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達到2.5億,理工科畢業生規模全球最大,研發人員總量世界第一。我國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能夠源源不斷培養造就大批優秀人才。人才優勢是我國發展的重大優勢,其中蘊含著無限的創新創業創造潛能。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將全面激發各領域各層次人才活力,充分釋放全社會創造潛能,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更好把我國的教育優勢、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競爭優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將為創新創業創造提供更廣闊空間,創造更寬鬆環境,提供更有力支持,讓每個人在充分施展才能、成就事業理想中實現自我價值,實現自由全面發展。

    (四)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是引領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把握歷史主動的必然選擇。科技是國之利器,是牽動世界格局變動的重要力量。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創新活動的組織方式、實踐載體、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等面臨深刻變革。圍繞搶佔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這種競爭,既是力量投入的競爭,也是制度機制的競爭。我國正處於政治最穩定、經濟最繁榮、創新最活躍的時期,完全有基礎、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在浩蕩浪潮中抓住機遇、勇立潮頭。要主動識變應變求變,加快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順應科學研究邊界、研究范式、技術趨勢等發展變化強化制度供給,促進增強科技創新的廣度、深度、速度、精度,奮力在日趨激烈的創新競爭中搶佔先機,在全球創新版圖和經濟格局的重塑中把握主動,在引領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實現強國夢、復興夢。

    二、牢牢把握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的內在要求

    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動態過程,改革必須樹立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從支持全面創新的各方面、全鏈條謀劃推進,破立並舉、先立后破強化體制機制保障,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一)堅持有效市場、有為政府一體發力。實踐告訴我們,創新既需要市場機制推動,也需要政府前瞻布局、政策引導,是市場“無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共同培育形成的。世界已經進入大科學時代,科技創新的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要強化黨和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領導者、組織者的作用,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完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決策指揮體系、組織運行機制、配套政策體系,在戰略必爭領域形成競爭優勢、贏得戰略主動。市場是最好的孵化器、加速器、放大器,要用好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善“政產學研”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機制,發揮市場對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資源配置的導向作用,為各類技術提供豐富應用場景,讓多條技術路線競爭成長,篩選出最具發展優勢、最終脫穎而出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

    (二)堅持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共同服務於創新型國家建設,要“三位一體”推進改革,從體制機制上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教育領域改革要突出教育的先導性功能,圍繞成為科技創新策源地和人才培養主陣地,推動教育理念、體系、制度、評價、治理等變革,以教育之強成就人才之強,賦能科技之強。科技領域改革要突出科技的戰略性地位,圍繞制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最緊迫的問題改革攻堅,優化資源配置,完善激勵機制,實現布局重大科研任務和發展高質量教育、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有機結合。人才領域改革要突出人才的根本性作用,圍繞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疏通人才引育用留的機制性梗阻,打造一支宏大的創新人才隊伍,更好支撐教育發展、創新突破。

    (三)堅持原始創新、集成創新、開放創新一體設計。我國已經是創新大國,日益走近世界科技前沿,迫切需要加強“從0到1”的原始創新,掌握更多原創性、變革性、顛覆性技術,還要注重“1+1>2”的集成創新,形成體系化競爭優勢。基礎研究是原始創新的源頭,要在制度和政策上下功夫,有組織地推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為創新發展提供基礎理論支撐和技術源頭供給。科學技術是世界性的、時代性的,我們既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也要推動開放創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要優化國際科技合作管理機制,完善法律法規、審查規則和監管制度,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共同應對重大挑戰,攜手構建全球科技共同體。

    (四)堅持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一體貫通。創新鏈連接從技術研發到產業化的各環節,產業鏈連接從原材料到終端產品的各環節,兩者構成了四鏈基礎架構﹔資金鏈和人才鏈提供金融活水和智力支持,共同服務於創新鏈和產業鏈。長期以來,我國存在科研和經濟“兩張皮”的痼疾,科技創新成果難以及時有效地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四鏈之間相對分割而不是相互融合。要系統梳理四鏈對接融合的堵點、卡點、斷點,科學設計有利於各鏈條各環節要素自由流動、合理配置的體制機制,建設一批應用牽引、供需匹配的四鏈深度融合載體和互聯互通服務平台,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融共生的良好生態。

    三、認真落實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的重點任務

    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作出的具體部署,要抓住關鍵重點,強化協同聯動,推動各項改革舉措落地落實。

    (一)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一是完善立德樹人機制。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加強教材建設和管理,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要深化教育評價改革,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符合我國實際、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引導教育更好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二是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把高質量發展作為教育的生命線,構建各級各類教育全面協調發展的新格局。要夯實基礎教育這個根基,打牢學生的知識基礎,培養學生探索性、創新性思維品質。要做強高等教育這個龍頭,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要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加強終身教育保障,推進數字化教育,賦能學習型社會建設。三是改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完善學生學習實踐制度,切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四是推進教育公平。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探索逐步擴大免費教育范圍﹔健全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縮小教育的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優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一是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加快完善國家實驗室體系,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科學規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強科技基礎條件自主保障。二是構建有利於基礎研究的體制機制。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提高科技支出用於基礎研究比重,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要支持基礎研究選題多樣化,鼓勵開展高風險、高價值基礎研究,開辟新的認知疆域,孕育科學突破。三是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體制。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要健全新型舉國體制頂層設計、戰略規劃、政策舉措、工程項目統籌協調機制,建立一體化的項目、基地、人才、資金配置機制,著力解決關系國家發展全局和長遠利益、關系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科技問題。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要支持企業主動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攻關任務,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產業鏈上下游聯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四是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科技成果的價值在於運用,要建立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制度,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鼓勵和引導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費方式把科技成果許可給中小微企業使用,加速科技成果產出和轉化應用。要加強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布局建設一批概念驗証、中試驗証平台,培育發展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經理人,促進創新成果與市場需求精准對接。金融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要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五是優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進科技計劃管理,強化基礎研究領域、交叉前沿領域、重點領域前瞻性、引領性布局。完善中央財政科技經費分配和管理使用機制,健全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執行和專業機構管理機制,擴大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范圍,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

    (三)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服務、支持、激勵全鏈條體制機制,夯實創新發展的人才根基。一是悉心育才,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堅持走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為主的道路,加快建設國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不斷提高人才供給自主可控能力。二是傾心引才,構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引才機制。堅持全球視野、世界一流水平,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探索建立高技術人才移民制度,千方百計引進頂尖人才,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要完善拴心留人機制,對引進人才充分信任、放手使用,支持他們深度參與國家計劃項目、開展科研攻關,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三是精心用才,完善符合創新規律的人才管理機制。發揮用人主體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中的積極作用,向用人主體授權,積極為人才鬆綁。要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強化科研人員待遇保障,推動人才稱號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讓人才潛心做研究、搞創新。要完善人才有序流動機制,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

    (四)構建良好創新生態。完善政策、健全法治,大力培育創新文化,持續構建有利於原創成果不斷涌現、科技成果有效轉化的創新生態,培厚支持全面創新的沃土。一是強化政治引領。完善黨管教育、黨管科技、黨管人才制度機制,不斷加強和改進知識分子工作,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激勵廣大人才胸懷祖國、服務人民,勤奮鑽研、勇攀高峰。二是樹立創新風尚。健全完善創新表彰獎勵機制,形成鼓勵大膽創新、勇於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環境。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嚴肅整治學術不端行為,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完善科普機制,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濃厚氛圍。三是加強法治保障。完善創新領域法律法規,加強科技倫理治理,強化對創新活動的監管,規范創新行為,保障創新權益,推動科技向善,促進創新更好增進民生福祉。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31日 第 06 版)

  •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作出重要戰略部署,必將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產生重大而深遠影響。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全面貫徹落實《決定》精神,抓緊完善體制機制,深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一、深刻認識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的重大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啟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城鄉融合發展取得重大歷史性成就。新時代新征程,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意義十分重大。

    (一)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是補上農業農村短板、建設農業強國的現實選擇。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長期以來,與快速推進的工業化、城鎮化相比,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步伐有差距,“一條腿長、一條腿短”問題比較突出,農業基礎還不穩固,鄉村人才、土地、資金等要素過多流向城市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能“一邊是繁榮的城市、一邊是凋敝的農村”。必須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各類要素更多向鄉村流動,讓農業農村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掉隊、逐步趕上來。

    (二)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是拓展現代化發展空間、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當前,我國經濟總體呈現增長較快、結構優化、質效向好的特征,但也面臨有效需求不足、國內大循環不夠順暢等挑戰。鄉村既是巨大的消費市場,又是巨大的要素市場,擴大國內需求,農村有巨大空間,可以大有作為。暢通工農城鄉循環,是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增強我國經濟韌性和戰略縱深的重要方面,幾億農民同步邁向全面現代化,會釋放巨大的創造動能和消費潛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必須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釋放我國超大規模市場需求,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良性發展格局,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三)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促進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關鍵是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近年來,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穩步增長,城鄉居民收入比逐步縮小,由2013年的2.81︰1下降到2023年的2.39︰1,但城鄉居民收入的絕對差距仍然不小,農民增收難度較大。必須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拓展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村逐步具備現代化生活條件,讓農民過上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

    二、科學把握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的基本遵循

    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目標是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要完整、准確、全面領會《決定》的部署要求,遵循客觀規律,把握重大原則,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推進。

    (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讓人民生活越過越好。要尊重群眾意願,維護群眾權益,把“政府想做的”和“群眾想要的”有機統一起來,把群眾滿不滿意、答不答應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根本標准,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從群眾殷切期盼中找准工作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全心全意補齊民生短板、辦好民生實事。要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調動億萬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廣大農民共建共享城鄉融合發展成果。

    (二)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協調發展。農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農村居民佔總人口的比重不斷下降,是現代化進程中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但這並不改變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產業和戰略產業的重要地位。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要切實把農業農村發展擺上優先位置,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以更有力的政策舉措引導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開啟城鄉融合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三)堅持把縣域作為重要切入點,率先在縣域內破除城鄉二元體制機制。縣域具有城鄉聯系緊密、地域范圍適中、文化同質性強等特點,最有條件率先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要注重發揮縣城連接城市、服務鄉村作用,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發揮縣城對人口和產業的吸納集聚能力、對縣域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要堅持把縣鄉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促進城鄉在規劃布局、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保護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發展,實現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資源要素優化配置。

    (四)堅持穩中求進、守正創新、先立后破、系統集成,把握好工作的時度效。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既要遵循普遍規律、又不能墨守成規,既要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又不能照抄照搬。要從我國國情出發,科學把握發展階段特征和區域特色,充分考慮不同鄉村自然條件、區位特征、資源優勢、文化傳統等因素差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探索符合實際、各具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模式路徑。要保持歷史耐心,順應自然規律、經濟規律、社會發展規律,穩妥把握改革時序、節奏和步驟。

    三、深入落實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的各項任務

    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是一項關系全局、關乎長遠的重大任務,將貫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過程。貫徹落實《決定》部署要求,需要聚焦重點、聚合力量,採取更加務實的措施辦法,確保改革有力有效推進。

    (一)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2023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6.16%,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比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低近18個百分點,涉及2.5億多人,其中絕大多數是農村流動人口,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還有很大潛力。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落戶限制,因地制宜促進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建立新增城鎮建設用地指標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協調機制,健全由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依法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探索建立自願有償退出的辦法,消除進城落戶農民后顧之憂。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按照常住人口規模和服務半徑統籌優化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布局,穩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和水平,推動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險、住房保障、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等享有同遷入地戶籍人口同等權利,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推進縣域城鄉公共服務一體配置,提升縣城市政公用設施建設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務功能,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和形態。健全城市規劃體系,引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集約緊湊布局。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推動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體系。深化賦予特大鎮同人口和經濟規模相適應的經濟社會管理權改革。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規,深化城市安全韌性提升行動。

    (二)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黨的農村政策的基石。實踐証明,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符合生產力發展規律,順應廣大農民需求,是一項符合我國國情農情的制度安排,必須始終堅持、毫不動搖。深化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改革。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堅持“大穩定、小調整”,確保絕大多數農戶原有承包地繼續保持穩定。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健全承包地集體所有權行使機制。完善農業經營體系。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完善承包地經營權流轉價格形成機制,促進農民合作經營。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質增效,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同帶動農戶增收挂鉤。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創新組織形式和服務模式,擴展服務領域和輻射范圍。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強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集體資產、開發集體資源、發展集體經濟、服務集體成員等功能作用,構建產權明晰、分配合理的運行機制,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因地制宜探索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經營性財產參股等多樣化途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提高集體經濟收入,帶動農民增收。

    (三)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當前,農業基礎還比較薄弱,農村發展仍然滯后,必須不斷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確保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財力保障等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加快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統籌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在主產區利益補償上邁出實質步伐。統籌推進糧食購銷和儲備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建立監管新模式。優化農業補貼政策體系。堅持將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創新鄉村振興投融資機制。從價格、補貼、保險等方面強化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進一步提高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發展多層次農業保險,健全政策性保險、商業性保險等農業保險產品體系,推動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更好滿足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多元化保險需求。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推動防止返貧幫扶政策與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政策銜接並軌,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建立以提升發展能力為導向的欠發達地區幫扶機制,促進跨區域經濟合作和融合發展。加強涉農資金項目監管,健全脫貧攻堅國家投入形成資產的長效管理機制。引導生產要素向鄉村流動。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引導金融機構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強化對信貸業務以縣域為主的金融機構貨幣政策精准支持。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有序引導城市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下鄉服務。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健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長效機制。

    (四)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土地是發展的重要資源,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必須毫不動搖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嚴格保護耕地。健全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制度體系,改革完善耕地佔補平衡制度,各類耕地佔用納入統一管理,完善補充耕地質量驗收機制,確保達到平衡標准,堅決守住耕地紅線。加大高標准農田投入和管護力度,提高建設質量和標准,完善高標准農田建設、驗收、管理機制,確保建一塊、成一塊。健全保障耕地用於種植基本農作物管理體系,優先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盤活閑置土地資源。允許農戶合法擁有的住房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優化土地管理。健全同宏觀政策和區域發展高效銜接的土地管理制度,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精准性和利用效率,優先保障主導產業、重大項目合理用地。優化城市工商業土地利用,加快發展建設用地二級市場,推動土地混合開發利用、用途合理轉換,盤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01日 第 06 版)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這一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就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確要求,對於新征程上堅持和完善我國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豐富各層級民主形式,把人民當家作主具體、現實體現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深刻認識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全面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得到更好發揮,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得到鞏固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堅持運用“兩個結合”,深刻把握民主政治發展規律,原創性提出了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理論,標志著我們黨對民主政治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十個明確”的重要內容,確定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為推進新時代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提供了指引和遵循。

    全過程人民民主清晰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民主觀。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民主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始終不渝堅持的重要理念。對於什麼是真正的、有效的民主,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八個能否”、“四個要看,四個更要看”的標准,揭示了民主真諦,廓清了民主“迷思”。以什麼樣的思路來謀劃和推進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長遠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們黨始終高舉人民民主旗幟的五個基本觀點:一是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二是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是要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用制度體系保証人民當家作主。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符合中國國情、保証人民當家作主的正確道路,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長期奮斗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必然結果,是堅持黨的本質屬性、踐行黨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四是人民通過選舉、投票行使權利和人民內部各方面在重大決策之前進行充分協商,盡可能就共同性問題取得一致意見,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的兩種重要形式,共同構成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特點和優勢。五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關鍵是要把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和優勢充分發揮出來,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為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彰顯了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強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信心和定力,為人類政治文明進步作出充滿中國智慧的貢獻。

    全過程人民民主集中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和特點優勢。全過程人民民主體現社會主義國家性質,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智慧和力量。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不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參與實踐。我國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形成了全面、廣泛、有機銜接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構建了多樣、暢通、有序的民主渠道。在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中,全體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把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全過程人民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實現了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相統一。在黨的領導下,全體人民以國家主人翁的地位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黨的領導是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是保証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在我國政治生活中,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支持人大、政府、政協和監委、法院、檢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發揮作用,這兩個方面是統一的。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必須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保証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得到全面貫徹和有效執行。保証人民當家作主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本質要求。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確保人民享有廣泛而真實的民主權利,發揮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權益。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照憲法法律推進國家各項事業和各項工作,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尊重和保障人權,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

    二、堅持以制度體系保障和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

    經過新中國成立75年來的不懈奮斗,我們黨帶領人民建立並不斷鞏固完善包括國家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在內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為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可靠制度保障。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各級人大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各級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大產生,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從國家機關的性質、設置到職權劃分、運行,都體現了國家權力來自人民、對人民負責、為人民服務、受人民監督的價值理念。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保証黨領導人民依法有效治理國家。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偉大政治創造,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在人民民主的共同旗幟下,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重要機構。人民政協作為專門協商機構,在協商中促進廣泛團結、推進多黨合作、實踐人民民主,充分體現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的特點和優勢。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的重要內容和制度保障,在維護祖國統一、領土完整,在加強民族平等團結、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在黨的領導下,人民群眾在城鄉社區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成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體現。

    我國重要政治制度主要包括選舉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立法制度、國家機構組織制度等,這些制度由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派生而來,在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領域、重點環節中發揮重要作用。

    實踐充分証明,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能夠有效保証人民享有更加廣泛、更加充實的權利和自由,保証人民廣泛參加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能夠有效調節國家政治關系,發展充滿活力的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增強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促進社會生產力解放和發展,促進現代化建設事業,促進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能夠有效維護國家獨立自主,有力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維護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福祉。在新征程上,我們要毫不動搖堅持、與時俱進完善我國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進一步提高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水平,更好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全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三、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實現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中的重要制度載體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現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載體。這一重大論斷豐富和拓展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科學內涵、基本特征和本質要求,賦予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和人大工作新的使命任務。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思想,貫徹落實全會《決定》關於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建設、深化立法領域改革的任務要求,堅持好、完善好、運行好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穩中求進推動人大工作高質量發展,為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提供法治保障。

    一要支持和保証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在黨的領導下,保証人民依法行使選舉權利、民主選舉產生人大代表,不斷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維護人民依法享有的廣泛權利和自由,保証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落實到人大工作各方面各環節全過程,確保黨和國家在決策、執行、監督落實各個環節都能聽到來自人民的聲音。

    二要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堅持憲法規定、憲法原則、憲法精神全面貫徹,堅持憲法實施、憲法解釋、憲法監督系統推進,健全保証憲法全面實施制度體系,建立憲法實施情況報告制度,完善合憲性審查、備案審查制度,不斷提高憲法實施和監督水平。完善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托、各方參與的立法工作格局,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切實提高立法質量。統籌立改廢釋纂,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健全國家治理急需、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備、維護國家安全所急的法律制度,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加強人權法治保障,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探索區域協同立法。堅持改革和法治相統一,確保重大改革於法有據,及時把改革成果上升為法律制度。

    三要健全人大對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監督制度。完善監督法及其實施機制,強化人大預算決算審查監督和國有資產管理監督、政府債務管理監督。實行正確監督、有效監督、依法監督,聚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聚焦人民群眾所思所盼所願,推動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統籌運用法定監督方式,提升監督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保証憲法法律全面有效實施,保証各國家機關依法行使權力,保証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得到維護和實現。

    四要健全吸納民意、匯集民智工作機制。總結新時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踐的成果和經驗,健全人大議事規則和論証、評估、評議、聽証制度,不斷提高議事質量和效率。豐富人大代表聯系人民群眾的內容和形式,加強人大常委會同人大代表的聯系,提高代表議案建議審議辦理質量,建好用好代表之家、代表聯絡站等聯系群眾的平台,使發揮人大代表作用成為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體現。完善人大民主民意表達平台和載體,健全人民群眾參與立法、監督等工作機制,認真研究處理公民、組織對規范性文件提出的審查建議,建設好基層立法聯系點,提高人大信訪工作質量和水平,做好意見吸納和反饋工作。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聯系服務群眾的橋梁紐帶作用。大興調查研究,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最大限度凝聚各方面共識,夯實人大工作的民意基礎。

    五要加強人大及其常委會自身建設。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建設成為自覺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機關、保証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權力機關、全面擔負憲法法律賦予的各項職責的工作機關、始終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的代表機關,打造政治堅定、服務人民、尊崇法治、發揚民主、勤勉盡責的人大工作隊伍,為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作出新貢獻。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02日 第 06 版)

  • 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做好新時代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內容,是做好新時代統戰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凝心聚力的重要舉措。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就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作出重要部署,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一、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統戰工作格局的重要論述,切實增強貫徹落實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兩個大局”的戰略高度,對構建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人心向背、力量對比是決定黨和人民事業成敗的關鍵,是最大的政治,統戰工作的本質要求是大團結大聯合,解決的就是人心和力量問題﹔強調統一戰線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上的作用更加重要,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上的作用更加重要,在增強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上的作用更加重要﹔強調統戰工作是全黨的工作,必須全黨重視、大家共同來做,構建完善黨委統一領導、統戰部門牽頭協調、有關方面各負其責的大統戰工作格局﹔強調統戰工作是各級黨委必須做好的分內事、必須種好的責任田,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都要把凝聚人心、匯聚力量作為想問題、作決策的重要原則,增強統戰意識,搞好分工協作﹔等等。這些重大的原創性論斷,深刻回答了什麼是大統戰工作格局、為什麼要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怎樣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等理論和實踐問題,進一步明確了新時代統戰工作的領導力量、根本目標、重要原則、方式方法。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充分認識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的重大意義,不斷增強做好新時代統戰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一)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是加強黨對統戰工作全面領導特別是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新時代統一戰線工作,根本在於堅持黨的領導,形成全黨上下一齊動手、有關方面協同聯動的工作局面。”統一戰線包含不同黨派、不同民族、不同階層、不同群體、不同宗教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會制度下的各界人士,要把這麼多人團結凝聚起來,必須有一個具有強大凝聚力、影響力和號召力的堅強領導核心,必須始終堅持黨對統戰工作的全面領導特別是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

    加強黨對統戰工作的全面領導特別是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首要的是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不折不扣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統戰工作重大決策部署,把統一戰線各方面成員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決定》強調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這是新時代加強黨對統戰工作全面領導特別是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推動黨的意志和主張在統一戰線各領域各方面得到堅決貫徹落實的重要制度保障,有利於更好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確保統一戰線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

    (二)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是充分發揮統一戰線強大法寶作用、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凝心聚力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是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統一戰線歷來是為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服務的,始終是黨的事業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當前,我國社會結構、階層關系、思想觀念、利益格局等發生深刻變化,特別是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統一戰線面臨的時和勢、肩負的使命和任務發生了某些重大變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凝心聚力的任務更加艱巨繁重,更加需要發揮統一戰線強大法寶作用。

    統一戰線成員廣泛分布於各領域各層次,統戰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隻有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都切實肩負起團結引導黨外人士的職責任務,才能把數量龐大、構成多元的統一戰線各方面成員凝聚起來。《決定》強調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是著眼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使命任務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有利於全黨增強統戰意識、樹立統戰思維,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認識統一戰線、做好統戰工作,形成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強大合力。

    (三)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是促進“五大關系”和諧、推動新時代統戰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和諧,促進海內外中華兒女團結奮斗,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磅礡偉力,是新時代愛國統一戰線基本任務的重點內容,是新時代統戰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方向目標。

    “五大關系”事關我國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經濟制度,都是我國政治領域和社會領域中涉及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重大關系。其中每一個關系,都不是某一個部門能夠處理好的。隻有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都高度重視,共同抓好統一戰線各項政策和任務落實,才能增強統戰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動統戰工作高質量發展,更好促進“五大關系”和諧。

    二、深刻理解黨中央關於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的政策舉措和任務要求,准確把握統戰工作領域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著力重點

    《決定》將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作為黨和國家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舉措,既從政策舉措上對發揮統一戰線強大法寶作用提出明確要求,又從制度機制上對統一戰線各領域創新發展的重點任務作出重要部署,要准確理解把握,切實貫徹落實。

    (一)完善發揮統一戰線凝聚人心、匯聚力量政治作用的政策舉措。堅持黨對統戰工作的全面領導,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關鍵是要扭住“責任制”這個“牛鼻子”。要健全統戰工作責任制,明確黨委(黨組)以及黨員領導干部的統戰工作責任內容、履責方式、重點任務,建立健全統戰工作納入領導班子、領導干部目標管理和考核體系的有效機制。要完善統戰工作領導小組運行機制,理順領導小組機制和統一戰線各領域日常工作機制的關系。要聚焦思想政治引領主責主業,建立健全統一戰線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和長效機制,完善統一戰線各類主題教育和政治培訓制度、同黨外人士聯誼交友和談心談話制度,賦予每項工作以凝聚人心、加強團結、增進共識的意義。

    (二)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中國新型政黨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必須始終把有利於鞏固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作為根本前提,把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貫穿全過程,引導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在事關道路、制度、旗幟、方向等根本問題上始終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著眼提升中國新型政黨制度效能,完善知情明政、協商反饋機制,提高政黨協商質量,健全議政建言機制,有序開展民主監督。要支持民主黨派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建設,推動各民主黨派健全內部監督機制,做中國共產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要加快構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提升社會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

    (三)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要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體系。要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規體系,制定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法。要加快建設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持續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要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重大問題研究,加快形成中國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

    (四)系統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加強宗教事務治理法治化。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是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必然要求,是防范化解宗教領域風險隱患的治本之策。要引導和支持我國宗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增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為目標,促進教義教規、管理制度、禮儀習俗、行為規范等方面逐步形成中國特色,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要堅持保護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極端、抵御滲透、打擊犯罪,進一步健全宗教工作法律體系和政策框架,支持宗教界全面從嚴治教,不斷增強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要健全宗教工作體制機制,建立健全三級宗教工作網絡和兩級責任制,建立健全分級負責、屬地管理和責任追究制度。

    (五)完善黨外知識分子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政治引領機制。黨外知識分子工作是統一戰線的基礎性、戰略性工作。要堅持政治引領、價值觀引領、事業引領,引導黨外知識分子自覺用黨的創新理論凝心鑄魂。要堅持信任尊重、團結引導、組織起來、發揮作用的思路,創新社會化網絡化工作方法,為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成長營造良好環境。要發揮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國有企業和文化衛生單位的重要陣地作用,推動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留學人員聯誼會、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等組織加強規范化建設,鼓勵支持黨外知識分子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更好施展才華抱負。

    (六)健全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工作機制。促進“兩個健康”是重大經濟問題,也是重大政治問題。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不斷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的體制機制,制定出台民營經濟促進法,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相關政策措施,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要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斷完善加強民營經濟人士思想政治引領的工作機制,完善綜合評價體系,更好促進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要全面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建立健全政企溝通協商制度,引導規范民營經濟人士政治參與行為。要深化工商聯改革和建設,深化行業協會商會改革,推動統戰工作向商會組織有效覆蓋。

    (七)完善港澳台和僑務工作機制。港澳台和僑務工作的重點是爭取人心。要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制度體系,堅定貫徹“愛國者治港”、“愛國者治澳”原則,發展壯大愛國愛港愛澳力量,形成更廣泛的國內外支持“一國兩制”的統一戰線。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定支持島內愛國統一力量,持續推進反“獨”促統,堅定不移推進祖國統一大業。要加強和改進僑務工作,完善涉僑法律法規政策,加強海外愛國力量建設,形成共同致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力量。

    (八)健全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制度。培養使用黨外代表人士是我們黨的一貫政策。要加強培養、提高素質,科學使用、發揮作用,著力培養一批同我們黨親密合作的黨外代表人士。要把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納入干部和人才隊伍建設總體規劃,在優秀年輕干部隊伍中統籌考慮黨外干部。要建立健全組織部門、統戰部門協作配合機制,完善黨外人士選育管用機制,加大組織培養力度,更好發揮黨外人士作用。

    三、以釘釘子精神抓好統戰工作領域各項改革任務落實,更好發揮大統戰工作格局的優勢作用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要提高政治站位,不折不扣抓好統戰工作領域各項改革任務落實,通過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真正把統戰工作做到黨中央的關注點上、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點上,進一步形成全黨共同做好統戰工作的強大合力。

    (一)始終堅持科學理論指導。要把深入學習貫徹《決定》精神,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做好新時代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思想結合起來,深刻領會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的重大意義、豐富內涵、實踐要求、具體舉措及其蘊含的科學領導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要加強對《決定》精神的宣傳解讀工作,引導統一戰線廣大成員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決策部署上來。

    (二)切實細化實化政策舉措。要對標對表黨中央決策部署,完善和落實黨委(黨組)統戰工作責任制,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和工作實際,明確有關方面的統戰工作責任清單和任務清單,統籌推進改革任務落實。要加強對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補齊影響大統戰工作格局作用發揮的短板和弱項,推動統戰工作更好融入基層黨建和社會治理體系,提升大統戰工作格局的整體效能。

    (三)努力提高統戰工作能力。要加強黨的統一戰線理論方針政策學習培訓,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提升統戰理論和政策素養,掌握統戰工作特點和規律,善於運用統戰資源和統戰方法,調動各種積極因素、解決各類矛盾問題,推動統戰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工作相互促進、融合發展。要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善於從政治上分析研究、謀劃部署統戰工作,確保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政策舉措落地落實。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05日 第 06 版)

  •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著眼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對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作出新的重大決策部署。我們要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一、深刻認識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大意義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內容,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抓手。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對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法律表現形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根本制度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走什麼樣的法治道路、建設什麼樣的法治體系,是由一個國家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從法治上為解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提供制度化方案,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

    (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今后五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主要目標任務之一,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更加完善”。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骨干工程,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然要求把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方面工作納入法治軌道,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思維、法治的程序、法治的方式開展工作,以國家各方面工作的法治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三)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涉及很多方面,在實際工作中必須有一個總攬全局、牽引各方的總抓手,這個總抓手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與法律體系不同,法治體系是法律制定和法治實施、監督、保障各方面的有機統一,是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的有機統一。我們必須緊緊圍繞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個總抓手,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國。

    二、認真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的偉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局和戰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厲行法治,將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予以有力推進,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為書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形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上取得的最重要成就,就是形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把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同中國法治建設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相結合,具有鮮明的理論創新特質、時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提供了科學行動指南,為推動構建新型國際法治秩序、推進人類法治文明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

    (二)黨對法治建設的領導更加有力。黨中央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寫入黨章,黨領導立法、保証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形成制度性安排。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專題研究全面依法治國問題並作出全面部署,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進行專章部署。制定《中國共產黨政法工作條例》,制定實施法治中國建設規劃和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黨運用法治方式領導和治理國家能力顯著增強。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日趨完善。通過憲法修正案,頒布民法典,制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和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國家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總體實現有法可依。截至2024年6月,我國現行有效法律303件、行政法規598件、地方性法規1.4萬余件。現行有效中央黨內法規225部、部委黨內法規227部、地方黨內法規3485部,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四)法治服務保障大局的作用充分彰顯。依法打擊違法犯罪活動,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常態化,2023年全國群眾安全感為98.2%,我國是公認的最安全的國家之一。制定實施黨委(黨組)國家安全責任制、維護社會穩定責任制規定,充分發揮法治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重要作用。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立足預防、立足調解、立足法治、立足基層,推進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法治化。深入推進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依法平等保護各類經營主體,持續激發市場活力。

    (五)社會公平正義保障更為堅實。司法責任制改革全面推開,法官檢察官辦案主體地位逐步確立,85%的人力資源集中到辦案一線。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深入推進,依法糾正一批重大冤錯案件,制定實施防止干預司法“三個規定”,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立案難、執行難等問題,執法司法質量、效率和公信力持續提升。

    (六)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基本形成。法治政府建設率先突破,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水平普遍提高。啟動實施“八五”普法規劃,人民群眾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全面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法官、檢察官法學專業出身與本科以上學歷的比例均超過95%,律師人數十多年來由30萬人增至72.5萬人,辦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法學教育體系,每年培養輸送10萬余名法治專門人才。

    同時,我國法治體系建設還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法治實施體系還不夠高效、法治監督體系還不夠嚴密、法治保障體系還不夠有力、涉外法治短板還比較明顯等等。推進法治體系建設,必須抓重點、強弱項、補短板,在繼續完善法律規范體系、黨內法規體系基礎上,重點加強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建設,推進法律正確實施。

    三、准確把握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正確方向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件大事能不能辦好,最關鍵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確、政治保証是不是堅強有力。要始終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站穩政治立場,堅持正確方向,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行穩致遠。

    (一)堅持黨的絕對領導。黨的領導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之魂,是我國法治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法治最大的區別。實踐証明,隻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擔負起領導人民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歷史使命和時代重任,隻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最重要的是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把黨的主張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

    (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定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扎根中國文化、立足中國國情、解決中國問題的法治體系,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在法治領域進行的偉大歷史實踐,是社會主義的而不是其他的法治體系。要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定性,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決不能被西方錯誤思潮所誤導,決不照搬別國模式和做法,決不走西方所謂“憲政”、“三權鼎立”、“司法獨立”的路子。

    (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是人民的法治,西方資本主義法治是資本的法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區別於資本主義法治的根本所在。要始終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公共安全問題、最關切的權益保障問題、最關注的公平正義問題,用法治保障人民美好生活。要始終堅持法治建設依靠人民,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拓寬人民群眾參與、表達、監督渠道,使法治建設深深扎根於人民創造性實踐中。

    四、全面落實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點任務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從深化立法領域改革等方面,明確了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點任務。我們必須全面把握,認真貫徹落實。

    (一)堅持立法先行,深化立法領域改革。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要健全保証憲法全面實施制度體系,建立憲法實施情況報告制度,完善合憲性審查、備案審查制度,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要完善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托、各方參與的立法工作格局,統籌立改廢釋纂,不斷提高立法質量。要緊緊圍繞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要健全黨內法規同國家法律法規銜接協調機制,提高立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時效性。要建設全國統一的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信息平台,推動法律統一正確實施。

    (二)聚焦高效實施,深入推進依法行政。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要推進政府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完善重大決策、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查機制,加強政府立法審查。要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完善基層綜合執法體制機制,健全行政執法監督體制機制,完善行政處罰等領域行政裁量權基准制度,推動行政執法標准跨區域銜接,完善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雙向銜接制度,做到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要完善垂直管理體制和地方分級管理體制,健全垂直管理機構和地方協作配合機制,穩妥推進人口小縣機構優化,深化開發區管理制度改革,優化事業單位結構布局。

    (三)強化制約監督,健全公正執法司法體制機制。加強制約監督是實現公正的重要保障。要健全監察機關、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各司其職,監察權、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執行權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體制機制,確保執法司法各環節全過程在有效制約監督下運行。要深化審判權和執行權分離改革,健全國家執行體制,切實解決執行難問題。要完善執法司法救濟保護制度,完善國家賠償制度,深化和規范司法公開,落實和完善司法責任制,推動執法司法權力規范高效行使。要完善涉及公民人身權利強制措施以及查封、扣押、凍結等強制措施的制度,推進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加強人權執法司法保障。

    (四)突出標本兼治,完善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機制。法治社會是構筑法治國家的基礎。要深化律師制度、公証體制、仲裁制度、調解制度、司法鑒定管理體制改革,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改進法治宣傳教育,讓法治走到人民群眾身邊。要貫徹教育、感化、挽救方針,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強化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和治理,制定專門矯治教育規定。要完善以實踐為導向的法學院校教育培養機制,健全法學院校與法治實務部門協同育人機制,提高法治人才培養質量。

    (五)注重一體推進,加強涉外法治建設。法治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建立一體推進涉外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務、法治人才培養的工作機制。要完善涉外法律法規體系和法治實施體系,深化執法司法國際合作,更好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要完善涉外民事法律關系中當事人依法約定管轄、選擇適用域外法等司法審判制度,健全國際商事仲裁和調解制度,打造國際商事爭端解決優選地。要積極發展涉外法律服務,培育國際一流仲裁機構、律師事務所,為我國公民、企業走出去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六)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領導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要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決策部署,把自己擺進去,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能力,做到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要牢記職權法定,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做到依照“三定”履職、依照法制辦事、依照崗位責任落實。要牢記法律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底線不可觸碰,以身作則、遵紀守法。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06日 第 06 版)

  •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立足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著眼賡續中華文脈、推動文化繁榮的重大使命,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重大任務,明確改革路徑和具體舉措,為新時代新征程文化改革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

    一、充分認識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重大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既要通過經濟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物質富裕,也要通過文化體制改革,激發文化生命力、創造力,實現精神富足。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力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強大支撐。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文化繁榮興盛,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事關國家長治久安、民族永續發展。

    (一)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是擔負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中國共產黨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馬克思主義政黨,自覺致力於在賡續歷史文脈中推進文化創造,在傳承中華文明中推動文化進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系統謀劃和部署,推動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特別是我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面向新時代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的文化使命。完成這一使命,關鍵在改革。必須通過改革進一步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為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二)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是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內在要求。相對於物質滿足,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是一種訴諸長遠、訴諸千秋萬代的視野與情懷。越是物質富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是強烈。而且,隨著人們文化素質、文化水准提高,人們對文化作品質量的要求更高了。這些年,我國文藝創作生產能力大幅提升,各種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數量高速增長,文化供給的主要矛盾已由“夠不夠”轉向“好不好”。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立有利於優質文化產品服務不斷涌現的體制機制,更好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三)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是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的迫切需要。從歷史上看,每一次信息技術革命都推動傳播革命。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新的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在文化領域不斷催生各類新業態、新應用、新模式,深刻改變文化創作生產和傳播消費方式,深刻重塑媒體形態、輿論生態和文化業態,深刻推動不同文化和價值觀念交流交融交鋒。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也推動國際傳播格局和國際話語場深刻調整,為我們佔據國際傳播制高點、構筑國際話語新優勢提供了契機。面對新形勢,唯改革者勝。要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全方位改革,推進工作理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全方位創新,把互聯網思維和信息技術應用系統貫穿到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中,實現全面徹底的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

    (四)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時代要求。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人類社會正站在十字路口。一方面,通過文明交流互鑒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的呼聲日益強烈,國際社會對中華文化的關注與日俱增,期待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發揮更大作用。另一方面,宣揚文化競爭並挑起文明沖突、意識形態對抗的傾向也有增無減。尤其是中國快速發展引起個別國家強烈不安,他們憑借信息優勢和輿論霸權丑化我國形象,歪曲抹黑的輿論攻勢不斷加劇。無論是推動文明交流互鑒,還是應對國際文化競爭,都要求我們深化改革,完善國際傳播體制機制,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以真正在國際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

    二、牢牢把握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基本要求

    文化兼具產業屬性和意識形態屬性,決定了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更具復雜性。要貫徹《決定》精神,堅持正確改革方向,牢牢把握基本要求,穩妥有序推進改革。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堅持以什麼樣的思想理論為指導,是文化改革發展的首要問題。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在新時代,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和鞏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地位。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確保我國文化改革發展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高舉起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文化旗幟,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要堅定不移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導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自覺把這一思想貫徹落實到文化改革全過程各方面。

    (二)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增強文化自信,是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根本前提和先決條件。必須堅持走自己的路,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該改的、能改的堅決改,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文化自信來自於我們的文化主體性,要堅持“兩個結合”,以馬克思主義推動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鞏固文化主體性,堅守精神獨立性。

    (三)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文化生產是創造性勞動,核心在人,人才濟濟、人物輩出,文化才能繁榮興盛。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要“目中有人”,把育人才、強隊伍作為十分緊迫的戰略任務,健全符合文化領域特點、遵循人才成長規律的人才選拔、培養、使用機制,改革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努力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結構合理、銳意創新的文化人才隊伍。文化人才的出現有其自身規律和特點,要通過改革營造有利於人才脫穎而出的政策環境,營造有利於人才創新創造的文化生態。要能識才、重才、愛才,健全聯系服務機制,真正把人才凝聚到黨的宣傳思想文化事業中來。

    (四)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創新創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榮興盛的活力源泉,也是文明綿延繁盛的不竭動力。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中華文明之所以綿延不絕,一個重要原因是中華民族始終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進行文化創新創造,涌現出一個個文化高峰。可以說,一部中華文化發展史,就是一部文化創新創造史。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要把激發全民族創新創造活力作為中心環節,加快完善遵循文化發展規律、有利於激發活力的文化管理體制和生產經營機制。要充分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鼓勵解放思想、大膽探索,營造積極健康、寬鬆和諧的氛圍,讓一切文化創新源泉充分涌流,讓一切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

    三、堅定不移將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引向深入

    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是文化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要聚焦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瓶頸問題,以戰略性、引領性改革舉措不斷深化改革,努力開創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一)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但形勢依然復雜嚴峻,斗爭和較量有時十分尖銳,必須進一步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旗幟和靈魂,要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工作體系,完善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制度,推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常態化制度化。哲學社會科學是意識形態的重要支撐,要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面向中國田野、解決中國問題、形成中國理論,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於世界學術之林。輿論工作是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順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趨勢,實施全媒體傳播建設工程,用互聯網思維主導資源配置,構建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的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推動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

    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是意識形態中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要完善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制度機制,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提高全民族文明程度。農村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點,要深入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弘揚新風正氣,倡導科學精神,推進移風易俗,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要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健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體制機制,健全誠信建設長效機制,教育引導全社會自覺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堅決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要積極探索網上思想道德教育分眾化、精准化實施機制,創新方式方法,增強說服力感染力。建立健全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協同治理機制,解決好群眾反映強烈的道德問題。

    (二)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沉實厚重、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是一個時代文化高度的重要標志,也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關鍵所在。文藝作品是文化產品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提高質量作為文藝創作的生命線,推出更多優秀作品,從“高原”向“高峰”邁進。要堅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結合,尊重文藝人才,尊重文藝創造,形成文藝精品和文藝人才不斷涌現的良好局面﹔堅持抓作品和抓環境相貫通,積極營造健康的文化生態、活躍的文化環境,形成文藝精品和文化環境相互生成的生動情景。要改進文藝創作生產服務、引導、組織工作機制,引導廣大作家、藝術家立足生活的深厚沃土,自覺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學習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充分發揮個性與創造力,推出更多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文化遺產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財富,保護好祖國的文化遺產是我們的歷史責任、神聖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遺產十分珍視,強調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對文化遺產保護有一系列深刻論述、明確要求,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要理順體制機制,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構,建立文化遺產保護督察制度,組織開展文化遺產保護督察,著力推動文物古跡、古老建筑、名城名鎮、歷史街區、傳統村落、文化景觀、非遺民俗等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加快構建大保護格局。

    (三)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人在哪兒,宣傳思想工作的重點就在哪兒。”現在,網絡空間已經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新空間,那就也應該成為文化建設的新空間。要深化網絡管理體制改革,統籌和打通網絡內容生產和傳播各環節各領域,按照歸口領導、集中統一、高效協調的原則,進一步整合網絡內容建設和管理職能,推進新聞宣傳和網絡輿論一體化管理,推動形成更加科學高效有序的治網格局。生成式人工智能是目前最具革命性、引領性的科學技術之一,要盡快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和管理機制,推動這一重要領域的產業發展、技術進步與安全保障,做到趨利避害、安全使用。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輿論飛地,要加強網絡空間法治建設,健全網絡生態治理長效機制,使互聯網始終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

    (四)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一個大國發展興盛,必然要求文化傳播力、文明影響力大幅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有本事做好中國的事情,還沒有本事講好中國的故事?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要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促進宣傳、外交、經貿、旅游、體育等領域協調配合,推動部門、地方、媒體、智庫、企業、高校等主體協同發力,加快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用好中華文化資源、緊扣國際關切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善用文化文明的力量,是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的必然要求。要建設全球文明倡議踐行機制,推動文明交流雙邊多邊合作機制建設,深入實施中華文明全球傳播工程,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擴大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07日 第 06 版)

  • 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是黨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將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單列一部分,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進一步明確了新時代新征程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目標任務、重點舉措,為我們做好工作進一步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是積極應對各類風險挑戰,服務保障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內在要求,是續寫兩大奇跡新篇章、有效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舉措,也是主動適應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完善全球安全治理的客觀需要。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扎實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有效防范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努力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堅強安全保障。

    一、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

    總體國家安全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國家安全篇,系統回答了新時代為什麼維護國家安全、維護怎樣的國家安全、怎樣維護國家安全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形成了系統全面、邏輯嚴密、內涵豐富、內在統一的科學理論體系,是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強大思想武器和行動指南,必須深入學習領會、堅決貫徹落實。

    (一)准確把握核心要義。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核心要義,集中體現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十個堅持”,即堅持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絕對領導,堅持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堅持統籌推進各領域安全,堅持把防范化解國家安全風險擺在突出位置,堅持推進國際共同安全,堅持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持加強國家安全干部隊伍建設。這“十個堅持”是我們黨對國家安全工作規律性認識的深化、拓展、升華,深刻回答了新時代新征程如何既解決好大國發展進程中面臨的共性安全問題、又處理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階段面臨的特殊安全問題這個重大時代課題,既有政治性、理論性,又有歷史性、實踐性。這其中,堅持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絕對領導,是“根”和“魂”。要始終堅持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定不移貫徹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主席負責制,完善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領導體制,不折不扣把黨中央關於國家安全工作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二)准確把握大安全理念。當前,我國國家安全的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在此背景下,總體國家安全觀強調的是大安全理念,主張國家安全是全面、系統的安全,是共同、整體的安全,涵蓋政治、軍事、國土、經濟、金融、文化、社會、科技、網絡、糧食、生態、資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極地、生物、人工智能、數據等諸多領域,突破了傳統的國家安全觀,並且還將隨著時代和實踐的發展不斷豐富。要始終堅持總體為要,注重從整體視角認識國家安全問題的多樣性、關聯性和動態性,構建集各領域安全於一體的國家安全體系,筑牢各領域安全底線。

    (三)准確把握原則方法。針對全球化、網絡化時代背景下安全問題的內外聯動性、跨域傳導性、突變放大性等特點,總體國家安全觀把科學統籌作為國家安全工作的重要原則和基本方法。在黨和國家事業層面,強調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注重國家安全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的協同性,做到一起謀劃、一起部署,把國家安全貫穿到黨和國家工作全局各方面各環節。在國家安全本身層面,強調統籌外部安全和內部安全、國土安全和國民安全、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統籌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要統籌發展和安全,推動國家安全各方面工作統籌開展、協調同步,有效防范各類風險傳導、疊加。

    二、全力抓好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重點舉措

    《決定》明確要求,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強化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和手段,有效構建新安全格局。我們要對照《決定》部署的各項重點任務,逐一研究細化,抓好推進落實。

    (一)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國家安全體系是國家安全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要強化國家安全工作協調機制,根據國家安全形勢新特點新變化,完善重點領域安全保障體系和重要專項協調指揮體系,健全重大風險跨部門實時監測、分級預警、快速核查、提示通報等機制,健全國家安全審查和監管制度、危機管控機制、督促檢查和責任追究機制等,形成體系性合力和戰斗力。要完善國家安全法治體系、戰略體系、政策體系、風險監測預警體系,積極推進太空安全、深海安全、數據安全等重要領域國家安全立法,加強對國家安全有關法律法規執行的檢查監督工作,提升國家安全工作法治化水平﹔加強國家安全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優化國家安全戰略指導方針、目標、中長期規劃,統籌用好各種戰略資源和戰略手段﹔堅持因時而動、因勢而變,完善國家安全政策體系和重點領域政策舉措。要完善國家安全力量布局,構建聯動高效的國家安全防護體系。要推進國家安全科技賦能,聚焦重大需求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全面增強科技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能力,更好發揮科技創新對國家安全的支撐保障作用。

    (二)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機制。公共安全一頭連著千家萬戶,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是社會安定有序的風向標。要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不斷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機制,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要健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體系,完善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應急指揮機制,增強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人力財力物力等各方面支撐保障,強化基層應急基礎和力量,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有效預防、減輕、消除危害。要完善安全生產風險排查整治和責任倒查機制,加強制度化常態化安全監管,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從源頭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要完善食品藥品安全責任體系,全面落實企業安全主體責任,壓實地方政府屬地管理責任和有關部門監管責任,強化全流程、全生命周期安全監管,依法打擊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守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要健全生物安全監管預警防控體系,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織牢國家生物安全防護網。要加強網絡安全體制建設,完善網絡空間治理法律法規,健全網絡安全等級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數據安全保護等制度,防范抵御網絡攻擊,筑牢網絡安全“防火牆”。要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監管制度,加快人工智能立法進程,完善科技倫理監管規則,加強分級分類監管,加強對有關風險的動態分析、評估預警、技術攻堅,確保人工智能始終朝著不斷增進人民福祉的方向發展。

    (三)健全社會治理體系。社會治理體系科學合理,國家安全工作才能事半功倍。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形成問題聯治、風險聯控、平安聯創的局面,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和水平。要探索建立全國統一的人口管理制度。要堅持專群結合、群防群治,健全社會工作體制機制,加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加強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推動志願服務體系建設,更好組織群眾、發動群眾,為國家安全工作贏得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要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聚焦“權責明、底數清、依法辦、秩序好、群眾滿意”目標,充分發揮《信訪工作條例》的規范、保障和引領作用,推進預防法治化、受理法治化、辦理法治化、監督追責法治化、維護秩序法治化,確保群眾的每一項訴求都有人辦理、群眾的每一項訴求都依法推進。要准確把握把重大風險防控化解在市域的要求,充分整合資源力量,完善市域社會治理的組織架構和組織方式,提高市域社會治理能力。要強化市民熱線等公共服務平台功能,推進“12345”、“110”等平台對接﹔健全“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清單管理機制和常態化推進機制,實現辦事方式多元化、辦事流程最優化、辦事材料最簡化、辦事成本最小化。要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親善友愛的社會心態。要健全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在基層治理中作用的機制。要深化行業協會商會改革,進一步激發內生動力和活力,更好發揮獨特優勢和作用。要健全社會組織管理制度,加強規范管理、擴大有序參與,促進社會組織提升服務質效和社會公信力。要健全鄉鎮(街道)職責和權力、資源相匹配制度,加強鄉鎮(街道)服務管理力量。要完善社會治安整體防控體系,加強重點區域、部位巡防巡控,提升社會治安掌控力﹔健全掃黑除惡常態化等工作機制,依法嚴懲涉黑涉惡、電信網絡詐騙、跨境賭博、涉槍涉爆、侵害婦女兒童權益和黃賭毒、盜搶騙等群眾反映強烈的違法犯罪活動,全力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四)完善涉外國家安全機制。隨著我國公民、企業走出去越來越多,涉外安全在國家安全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愈加重要。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外交思想,積極踐行全球安全倡議,高站位、高標准謀劃推進涉外國家安全工作,努力創造於我有利的國際環境,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要建立健全周邊安全工作協調機制,推進同周邊國家安全合作。要強化海外利益和投資風險預警、防控、保護體制機制,建立涉外項目法律風險評估制度,引導中資企業境外依法合規經營,增強海外風險防控意識和能力﹔深化安全領域國際執法合作,擴大執法安全合作“朋友圈”,有力維護我國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權益。要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長臂管轄”機制,加強涉外安全領域立法,充實法律“工具箱”。要健全維護海洋權益機制,完善跨軍地、跨部門工作模式,有效防范化解涉海重大安全風險。要完善參與全球安全治理機制,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准則,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重視各國合理安全關切,積極參與聯合國框架下的雙多邊機制,發揮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合作、“中國+中亞五國”和全球公共安全合作論壇(連雲港)等機制平台作用,推動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安全架構,共同應對地區爭端和全球性安全問題,實現普遍安全、共同安全。

    三、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基本要求

    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必須明確工作要求,科學組織、嚴密推進。

    (一)增強系統思維。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運用系統思維來觀察安全形勢、分析安全問題、謀劃安全對策,善於觀大勢、謀大事,既見樹木、更見森林,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強化協同高效、狠抓制度貫通,打破部門和地方壁壘,推動各領域各方面國家安全工作銜接協調、一體推進。

    (二)夯實基層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隨著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逐步走向深入,一些基礎性、深層次的問題愈發凸顯。要准確把握當前面臨的形勢任務特點,扎扎實實做好抓基層、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加強基層力量、基礎工作、基本能力建設,針對性完善機制、創新方法、豐富手段,下大氣力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夯實維護國家安全的根基。

    (三)加強宣傳教育。維護國家安全是一項正義的事業,不僅要堅定不移地“做”,也要理直氣壯地“說”。要堅持集中性宣傳教育與經常性宣傳教育相結合,創新內容、方式和載體,開展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教育活動,並延伸到基層、拓展到各個單位、覆蓋到廣大群眾,營造國家安全人人有責的濃厚氛圍,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增強國家安全意識、擔當國家安全責任、提升維護國家安全能力。

    (四)強化責任落實。維護國家安全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克服“等靠要”思想,主動擔當、積極作為,明確職責、細化分工,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特別是對難點問題,要發揚釘釘子精神,加強研究,集中攻關,確保取得突破。同時,要加強溝通協調、攥指成拳,靠前一步、不留縫隙,形成匯聚黨政軍民學各戰線各方面各層級的強大合力。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08日 第 06 版)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把持續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納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盤子,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高度重視,彰顯了以改革創新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決心意志和深遠考量。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黨中央、習主席決策部署,以習近平強軍思想為引領,深入實施改革強軍戰略,推動國防和軍隊建設高質量發展,奮力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加快把人民軍隊建成世界一流軍隊。

    一、堅定不移深化改革,為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提供有力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習主席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領導開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最為廣泛、最為深刻的國防和軍隊改革,壓茬推進改革“三大戰役”,深入破解長期制約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人民軍隊體制一新、結構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新時代新征程,習主席站在統籌“兩個大局”的高度,把握新的形勢任務要求,作出持續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戰略擘畫,為鞏固拓展改革成果、開創改革強軍新局面指明了前進方向,必將有力推動新時代強軍事業邁出更大步伐。

    (一)這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時代課題。鞏固國防和強大人民軍隊,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支撐。習主席始終堅持強國強軍一體運籌,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放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大棋局中謀劃推進,領導開辟出中國特色強軍之路,進一步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創新和軍事實踐創造。這條適合國情軍情、順應時代發展的我軍現代化新路,極具開拓性探索性艱巨性。面對永葆性質宗旨本色的嚴峻考驗,如何貫徹落實新時代政治建軍方略,深化政治整訓、正風反腐,把我們黨領導的這支英雄軍隊鍛造得更加堅強?面對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風險挑戰,如何全面提升向強制強的打贏能力,有效履行新時代使命任務?面對跨越發展、邁向一流的歷史重任,如何打掉強軍路上的“攔路虎”,實現軍事理論現代化、軍隊組織形態現代化、軍事人員現代化、武器裝備現代化?回答和解決這些重大時代課題,都必須一以貫之用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審視、引領、推進改革,圍繞往哪強、強什麼、怎麼強等重大問題探索創新,不斷解放和發展戰斗力、解放和增強軍隊活力,按照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新“三步走”戰略安排,一步步把習主席謀定的強軍藍圖變成現實,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二)這是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一招。習主席明確未來幾年我軍建設的中心任務是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發出打好攻堅戰的政治號令,要求全力以赴、務期必成。完成這一硬任務,必須大力發揚改革創新精神,聚力破解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卡點堵點,推動我軍建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軍隊建設“十四五”規劃執行已進入能力集成交付關鍵期,打破體系梗阻迫在眉睫,需要創新聚合增效的抓建模式,促進戰斗力建設加速提質﹔塑造安全態勢、遏控危機沖突、打贏局部戰爭有機統一的要求更高,需要加快練兵備戰轉型升級,提高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戰略能力﹔深層次解決我軍建設管理粗放問題,需要全面加強軍事治理,提高軍事系統運行效能和國防資源使用效益﹔人才供給與打仗需求還不夠完全匹配,需要構建完善新型軍事人才體系,全方位培養用好人才﹔等等。推進我軍高質量發展,必須深刻領會貫徹習主席關於向改革要戰斗力的重要指示要求,轉變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模式,增強發展質效,為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強大動力。

    (三)這是搶佔國際軍事競爭戰略制高點的迫切需要。習主席深刻洞察科技之變、戰爭之變、對手之變,反復強調要搶抓世界新軍事革命歷史機遇,抓住了就能掌握先機、贏得主動,抓不住就可能陷入被動、錯過整整一個時代。從戰爭形態演進看,戰爭的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智能化特征日益顯現,網絡信息體系成為核心支撐,戰爭制勝觀念、制勝要素、制勝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從博弈斗爭樣式看,國家戰略競爭力、社會生產力、軍隊戰斗力深度耦合關聯,多領域多手段博弈趨於常態,基於綜合國力的整體較量更加凸顯。從軍事發展態勢看,戰略高新技術群體迸發,新興領域軍事布局加速調整,科技創新對軍事革命的引擎驅動愈發強勁。習主席對制勝未來的變革開新設計,充分體現主動識變應變求變的歷史自覺和戰略遠見,指引我們在國際軍事競爭中謀取新優勢、站上新高地。必須著眼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下大力打造先進戰斗力新的增長極,把建設創新型人民軍隊大踏步推向前進,牢牢掌握軍事競爭和戰爭主動權。

    二、扭住關鍵要害攻堅,著力破解制約新時代備戰打仗能力提升的深層次矛盾。習主席反復強調,改革要牢牢把握能打仗、打勝仗這個聚焦點,把主攻方向放在事關戰斗力生成和提高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上。習主席重要指示為持續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立牢了指揮棒、標定了基准線,是我們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的根本遵循。必須貫徹新時代軍事戰略方針,堅持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總原則不動搖,扭住備戰打仗短板弱項深化改革,推動軍事斗爭准備走深走實。

    (一)完善人民軍隊領導管理體制機制。領導管理體制機制,在軍隊組織形態中處於中樞和主導地位。習主席著眼大力加強政治建軍,領導推進這個領域改革,從立起新體制“四梁八柱”到不斷動態完善,進一步強固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有效提升軍事治理水平。隨著強軍打贏實踐的深化拓展,我軍領導管理體制機制也要跟進調整優化,保証領導掌握部隊更為有力高效。在健全貫徹軍委主席負責制的制度機制上,進一步完善請示報告、督促檢查、信息服務工作機制,推進貫徹軍委主席負責制法治化規范化程序化,確保黨指揮槍要求貫到底、落到位。在深化戰略管理創新上,優化軍委機關部門職能配置,健全戰建備統籌推進機制,加強各領域、全鏈路、各層級治理,以軍事治理新加強助推強軍事業新發展。在健全依法治軍工作機制上,加強頂層謀劃、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和督促落實,突出依法治官、依法治權完善監督體系,加快治軍方式根本性轉變。在體系優化軍事政策制度上,扭住作戰戰備、軍事人力資源等重要領域,完善配套措施,拿出治本之舉,持續釋放改革效能。在深化軍隊院校改革上,把院校教育作為軍事斗爭准備的關鍵一環,面向戰場、面向部隊、面向未來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推動實現內涵式發展、發揮人才培養主渠道作用。通過一系列體制設計和制度安排,把習主席確立的新時代政治建軍方略貫徹到軍隊建設各領域全過程,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軍事制度優勢轉化為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強大力量。

    (二)深化聯合作戰體系改革。建好聯合作戰體系是打勝仗的重要保障。習主席深刻把握現代戰爭規律和戰爭指導規律,對構建一體化聯合作戰體系作出一系列戰略提領,強調指揮是一個決定性因素,要打造堅強高效的聯合作戰指揮機構﹔強調精兵作戰、精兵制勝關鍵在一個“精”字,要形成以精銳力量為主體的聯合作戰力量體系﹔強調發展新領域、新技術、新手段是我軍謀取發展優勢的主要突破口,要加快生成和提高基於網絡信息體系的聯合作戰能力、全域作戰能力。我們必須把習主席重要指示領悟好貫徹好,綱舉目張把聯合作戰體系改革引向深入。著重建強指揮中樞,完善軍委聯合作戰指揮中心職能,健全重大安全領域指揮功能,優化戰區聯合作戰指揮中心編成,推動聯合作戰指揮向下延伸,確保作戰指揮鏈順暢高效運行。著重優化力量布局,統籌各戰略方向力量布勢和軍兵種轉型發展需要,加快發展戰略威懾力量,統籌加強傳統作戰力量,深化部隊編成改革創新,以體系結構迭代發展促進作戰能力整體提升。著重培育新質能力,搞好新興領域戰略預置,加快無人智能作戰力量發展,增加新型作戰力量比重,成體系推進新域新質作戰能力建設。當前最緊要的是重塑網絡信息體系,推動實現網信賦能聯合作戰的新跨越。習主席親自決策組建信息支援部隊,親自授予軍旗並致訓詞,在構建新型軍兵種結構布局、完善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必須深刻領會習主席決心意圖,把這支戰略性力量建設好,把網信組織形態重構好,驅動聯合作戰能力實現質的躍升。

    (三)深化跨軍地改革。習主席著眼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對鞏固提高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作出戰略部署,要求深化改革創新,形成各司其職、緊密協作、規范有序的跨軍地工作格局。必須按照黨中央、習主席決策部署,健全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建設工作機制,推動實現各領域戰略布局一體融合、戰略資源一體整合、戰略力量一體運用﹔健全國防建設軍事需求提報和軍地對接機制,促進軍地之間雙向支撐和拉動﹔深化國防科技工業體制改革,優化國防科技工業布局,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改進武器裝備採購制度,建立軍品設計回報機制,構建武器裝備現代化管理體系﹔優化邊海防領導管理體制機制,完善黨政軍警民合力治邊機制,提升強邊固防綜合能力。還有完善軍地標准化工作統籌機制,加強航天、軍貿等領域建設和管理統籌,深化民兵制度改革等,也要科學論証設計、扎實推進落實。跨軍地改革是一篇大文章,必須在黨中央、習主席堅強領導下,軍地協力向更高層次、更廣領域拓展,促進新質生產力同新質戰斗力高效融合,努力推動國防實力與經濟實力同步提升。

    三、注重體系謀劃推進,確保各項改革強軍戰略部署落地見效。持續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是重大政治任務和復雜系統工程,必須用習近平強軍思想蘊含的軍事觀和方法論來推進實施,增強改革落實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確保取得實效、達到預期目標。

    (一)強化政治引領。改革重大部署體現的是黨的意志主張,一定要從政治上讀懂改革、吃透改革、落實改革,始終做到與黨中央、習主席保持高度一致。要深學深悟習主席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准確把握改革強軍的新部署新要求,始終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尤其是改革無論怎麼改,都必須做到守正創新,在根本政治原則問題上不能有絲毫差池。要嚴肅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自覺做改革的促進派、實干家,不折不扣貫徹執行黨中央、習主席決策指示,切實把改革初衷堅守好、實現好。

    (二)貫徹治理理念。改革越往深處走,體系關聯性越強,觸及的矛盾問題越復雜。要把全局統籌貫穿始終,加強改革各項舉措的協調聯動,加強改革備戰建設各項任務的協力攻堅,加強軍地改革各項工作的協同對接,確保形成總體效應。要把群眾路線貫穿始終,群策群力搞好改革方案深化細化,注重試點探索和實踐驗証,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及時動態調優。要把厲行法治貫穿始終,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有針對性做好法規制度立改廢釋工作,充分發揮好法治的引導、推動、規范、保障作用。

    (三)突出精准施策。改革重在落實、也難在落實,必須在精准謀劃實施上下足功夫。一方面,盯住最難啃的硬骨頭靶向用力,打出換腦筋、改體制、調編制、立規章等多措並舉的“組合拳”,以釘釘子精神狠抓落實、務求突破,堅決將改革進行到底。另一方面,緊跟改革進程完善配套措施,每項改革任務都要把政策保障、資源條件、力量支撐、運行機制等各條線壓緊壓實,打通改革落地“最后一公裡”,防止重大改革舉措踏虛走樣。

    (四)堅持穩中求進。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必須把方方面面的工作想全落細做實,確保改革蹄疾步穩、有力有序推進。要把控節奏,區分輕重緩急,排出任務表、路線圖,力避打亂仗、“翻燒餅”。要防范風險,穩妥審慎化解各種矛盾和隱患,把安全穩定的底守住兜牢。要搞好引導,加大宣傳闡釋力度,靠上去做好一人一事工作,凝聚擁護支持改革的意志力量。要規范秩序,厘清權責界面,理順內外關系,做到初始即從嚴、起步就正規,以嶄新面貌推進改革、奮斗強軍。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09日 第 06 版)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著眼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和肩負的使命任務,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作出戰略部署,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用改革精神和嚴的標准管黨治黨、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高度自覺,必將有力推動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向縱深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堅強保証。

    一、充分認識新起點上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的重大意義

    治國必先治黨,黨興才能國強。在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取得歷史性開創性成就的堅實基礎上,《決定》把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擺在重要位置統籌謀劃、接續推進,有著深遠的戰略考量。

    (一)這是應對重大風險挑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迫切需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必然會遇到大量從未出現過的全新課題、遭遇各種艱難險阻、經受許多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特別是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隨時可能升級﹔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面臨諸多挑戰,不少深層次矛盾躲不開、繞不過,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確保中國式現代化這艘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關鍵在黨,關鍵是要把黨建設好建設強。這就需要通過持續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執政方式,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團結帶領人民群眾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

    (二)這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義。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重要保証。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納入全面深化改革一體謀劃部署,扎實推進黨的組織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層組織建設制度、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轉化為黨和國家的治理優勢。新時代以來,新制定修訂的黨內法規佔現行有效黨內法規的比例超過70%,成為黨的歷史上制度成果最豐碩、制度體系最健全、制度執行最嚴格的時期。全面深化改革永遠在路上,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這就需要通過持續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增強黨內法規權威性和執行力,不斷提高管黨治黨的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水平,更好以“中國共產黨之治”引領保障“中國之治”。

    (三)這是解決大黨獨有難題、建設更加堅強有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必然要求。我們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14億多人口的大國長期執政,既有辦大事、建偉業的巨大優勢,也面臨治黨治國的特殊難題。從時間上看,我們黨已經走過100多年光輝歷程,在全國執政近75年,將長期面臨“四大考驗”、“四種危險”,需要時刻警惕會不會變得老態龍鐘、疾病纏身。從體量上看,截至2023年底,全國共有黨組織532.9萬個、黨員9918.5萬名,把每個組織建強、每名黨員管好,保持黨的團結統一、步調一致極為不易。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黨要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集中性的打掃、洗滌很有必要,但從長計議還得靠改革、靠制度。這就需要通過持續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解決好“六個如何始終”的大黨獨有難題,不斷推進黨的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確保黨始終成為時代先鋒、民族脊梁。

    二、准確把握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的方向原則

    《決定》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總目標和原則。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准確理解把握,貫徹落實到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全過程各方面。

    (一)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科學指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堅持“兩個結合”的光輝典范,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針。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刻回答了“為什麼改”、“往哪裡改”、“怎麼改”的時代課題,把黨的改革理論和改革實踐推向新的歷史高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的建設的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重大問題,極大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就要以此為總遵循、總依據、總指引,經常對標對表、及時校正糾偏,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

    (二)必須以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為根本原則。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証。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一定要朝著有利於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去推進。堅持黨的領導,首要的是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最關鍵的是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要完善加強和維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各項制度,完善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機制,健全黨的全面領導制度,推動全黨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三)必須以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為重要目標。堅持黨的領導,需要不斷改善黨的領導。現在,形勢環境變化之快、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治國理政考驗之大前所未有,對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就要注重創新和改進領導方式、執政方式,不斷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能力,提高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動高質量發展本領、服務群眾本領、防范化解風險本領,使黨的領導更好適應時代發展、實踐需要、人民期盼。

    (四)必須以調動全黨抓改革、促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著力點。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指向,是堅決破除妨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就要通過立規明矩、獎優罰劣、激濁揚清,持續釋放重實干、重實績、重擔當的強烈信號,推動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爭做改革發展的促進派和實干家,帶動全社會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參與改革,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

    三、全面落實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的重點任務

    《決定》從頂層設計的高度對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作出部署安排,明確了路線圖、任務書。我們要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以釘釘子精神把改革任務一項一項抓落地、抓到位、抓見效。

    (一)建立健全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干長效機制。理論武裝越徹底,理想信念就越堅定,思想就越敏銳,行動就越自覺。要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突出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主線,扎實開展大規模、體系化、全覆蓋教育培訓,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深學細悟蘊含其中的世界觀、方法論特別是“六個必須堅持”的精髓要義,自覺做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要健全黨的創新理論學習制度,認真落實領導班子讀書班、“第一議題”、專題黨課、專題研討等具體制度,建立經常性和集中性相結合的紀律教育機制,把理論武裝不斷引向深入。要大力弘揚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創新學習方式方法,完善理論學習考核評價機制,推動學習成效轉化為立足崗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際行動。

    (二)持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應變局、育新機、開新局、謀復興,關鍵是要把領導班子配優建強、把干部隊伍管好用好。要堅持黨管干部原則,鮮明樹立選人用人正確導向,大力選拔政治過硬、敢於擔當、銳意改革、實績突出、清正廉潔的干部。要聚焦解決亂作為問題,健全有效防范和糾治政績觀偏差工作機制,加強正確政績觀教育,改進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政績考核,督促引導領導干部悟透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要聚焦解決不作為問題,研究制定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實施細則,進一步明確“下”的情形、優化“下”的程序、拓寬“下”的渠道、壓實“下”的責任,加大調整不適宜擔任現職干部力度,推動形成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要聚焦解決不敢為問題,研究制定落實“三個區分開來”實施辦法,正確看待干部在履職中的失誤和錯誤,把從嚴管理監督和鼓勵擔當作為高度統一起來,旗幟鮮明為擔當者擔當、為負責者負責、為干事者撐腰、為創新者鼓勁。要聚焦解決不善為問題,健全常態化培訓特別是基本培訓機制,強化專業訓練和實踐鍛煉,有組織有計劃地把干部放到改革發展主戰場、重大斗爭最前沿、服務群眾第一線去磨煉,全面提高干部現代化建設能力。要完善和落實領導干部任期制,保持黨政領導班子成員任職穩定,健全領導班子主要負責人變動交接制度,防止頻繁調整滋長浮躁情緒、誘發短期行為,防止搞“擊鼓傳花”、“新官不理舊賬”。要健全政治監督具體化、精准化、常態化機制,健全加強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監督配套制度,強化日常管理監督的穿透力,管好關鍵人、管到關鍵處、管住關鍵事、管在關鍵時。

    (三)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黨的力量來自組織,黨的領導、黨的全部工作要靠黨的堅強組織體系去實現。要著眼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統籌推進各層級各領域黨組織建設,完善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推動各級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要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突出抓好鄉鎮黨委和村黨組織建設,優化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選派管理,常態化防范和整治“村霸”問題。要加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制定鄉鎮(街道)履行職責事項清單,健全為基層減負長效機制,持續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要探索加強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的建設有效途徑,加快構建統得起、兜得住、管得好的黨建工作格局,擴大黨在新興領域的號召力凝聚力影響力。

    (四)完善黨員教育管理、作用發揮機制。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要通過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來體現,黨的執政使命要通過黨員卓有成效的工作來完成。要嚴格把好黨員隊伍入口關,把政治標准放在首位,加強政治審查,重點考察入黨動機和政治素質,源源不斷把各方面先進分子特別是優秀青年吸收到黨內來。要健全新時代黨員教育培訓體系,善於運用信息化手段抓好基層黨員的直接培訓,嚴格執行“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民主評議黨員、主題黨日等基本制度。要加強和改進流動黨員管理,落實流入地、流出地黨組織和流動黨員本人責任,做細做實組織關系轉接工作,使每名黨員都納入黨組織有效管理。要認真實施不合格黨員組織處置辦法,進一步暢通出口、純潔隊伍。要針對不同群體黨員實際,設立黨員示范崗、黨員責任區,開展設崗定責、承諾踐諾等,引導黨員立足崗位建功立業。要健全黨組織和黨員在網絡空間發揮作用的機制,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推動正能量形成大流量並始終充盈網絡空間。

    (五)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以建設國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為總抓手,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建設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提高各類人才素質。要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要完善人才有序流動機制,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深化東中西部人才協作,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要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堅持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鬆綁,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健全保障科研人員專心科研制度,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員待遇。要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持續深化“唯帽子”問題治理,避免簡單以人才稱號、學術頭銜確定薪酬待遇、配置學術資源。要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探索建立高技術人才移民制度,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更好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12日 第 06 版)

  • 服務於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光榮使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強調,對外工作必須“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營造良好外部環境”。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立足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任務,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對外工作提出的明確要求。我們要深刻領會、堅決貫徹《決定》精神,緊緊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謀劃和推進外交工作,為實現黨在新時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務營造更有利國際環境、提供更堅實戰略支撐。

    一、深刻領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價值和世界意義

    《決定》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中贏得戰略主動的必然要求”。今日之中國是世界之中國,改革開放是中國攜手世界共同發展進步的偉大歷史進程。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為人類和平與發展崇高事業作出了新的重大貢獻。

    為維護世界和平穩定彰顯中國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我們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質量發展,14億多中國人民昂首邁向現代化,帶動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不斷壯大,推動國際力量對比發生近代以來最具進步意義的重大變化。書寫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的新篇章,實現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對世界減貧貢獻率超過70%,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連續多年超過30%,有力推進了全球發展事業。我們把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寫入黨章和憲法,提出推動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走出了一條與傳統大國崛起截然不同的新路。提出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推動五核國發表關於防止核戰爭的聯合聲明,探索並踐行中國特色熱點問題解決之道,取得促成沙特伊朗和解復交等重要成果。一個矢志改革創新的中國不斷發展壯大,必將成功跨越所謂“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必將進一步增強世界和平與國際正義的力量。

    為推動全球開放合作展現中國擔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以擴大開放促進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進擴大開放”。面對保護主義逆流,習近平總書記在世界經濟論壇高舉經濟全球化旗幟,指引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前進方向。在國內,深入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全面實行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有力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營商環境全球排名從96位躍升至31位,貨物貿易和吸引外資總額居世界前列。在國際,堅定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同世界上超過3/4的國家攜手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打造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新平台,推動達成並高水平實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構建面向全球的高標准自由貿易區網絡。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中國堪稱當今世界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引領開放合作潮流的中堅力量。

    為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完善提供中國方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隨著國際力量對比消長變化和全球性挑戰日益增多,加強全球治理、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是大勢所趨。”對外工作頂層設計更加科學,成立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召開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不斷完善對外工作體制機制。創立習近平外交思想,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理念和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給出世界之問的中國答案。倡導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推動達成氣候變化《巴黎協定》,支持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發展壯大,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中國已成為多邊主義的重要支柱。

    為攜手實現世界現代化注入中國活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追求的不是獨善其身的現代化,願同各國一道,實現和平發展、互利合作、共同繁榮的世界現代化”。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使廣大發展中國家看到了新的希望,堅定了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信心。我們平等開展治國理政經驗交流,全力支持發展中國家增強自主發展能力,設立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成立全球發展促進中心,同非洲國家共同實施“九項工程”,為太平洋島國量身打造應對氣變等“六大合作平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越走越寬廣,為世界現代化進程注入新的活力。

    方向決定道路,道路決定命運。《決定》提出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一系列重大目標,具有極為重要和深遠的影響,將是人類社會首次在10億以上人口超大規模層級上整體推進現代化,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中國在改革開放中走到今天、融入世界,也必將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邁向未來、惠及全球,以中國式現代化新成就為世界發展提供新機遇,發揮更具國際影響力、創新引領力、道義感召力的負責任大國作用。

    二、正確認識外部環境中的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

    《決定》牢牢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科學研判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准確把握改革發展前進道路上的外部環境,充分體現了黨中央高瞻遠矚的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全球南方”聲勢卓然壯大,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已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同時,國際形勢變亂交織,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挑戰不斷加劇,個別大國大搞強權霸凌、肆意圍堵打壓新興力量,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

    不畏浮雲遮望眼,亂雲飛渡仍從容。放眼世界,人類發展進步的大方向不會改變,世界歷史曲折前進的大邏輯不會改變,國際社會命運與共的大趨勢不會改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今天,我們已能夠更多把握歷史主動、更大程度影響世界發展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以改革開放的姿態繼續走向未來,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根基。隻要保持信心定力、積極擔當作為,敢於善於斗爭、主動識變應變求變,就一定能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依靠頑強斗爭不斷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

    三、全力推進新時代對外工作,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決定》擘畫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就對外工作為此營造良好外部環境提出了明確要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對外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高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堅持自信自立、開放包容、公道正義、合作共贏的方針原則,奮力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一)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維護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要堅持依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維護國際關系基本准則,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堅持促進大國協調和良性互動,推動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全方位發展,以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為努力方向探索中美正確相處之道,推動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健康穩定發展。堅持親誠惠容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周邊外交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堅持真實親誠理念和正確義利觀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維護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堅持拓展平等、開放、合作的全球伙伴關系,擴大同各國利益的匯合點,構建遍布全球的“朋友圈”。

    (二)積極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要堅持以開放促改革,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同各國共享發展機遇和紅利。加強中外交流互鑒,助力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構建立體互聯互通網絡。積極開展經濟外交,便利中外人員往來,為外資外貿創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主動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准自由貿易區網絡。擴大自主開放,擴大對最不發達國家單邊開放。推動金融高水平開放,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支持實施高水平教育開放,推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健全香港、澳門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

    (三)推進“三大全球倡議”走深走實,引領共謀發展、共筑安全、共興文明的國際潮流。全面推進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充分發揮“之友小組”作用,用好全球發展項目庫和資金庫、全球發展促進中心網絡,共建全球發展伙伴關系,培育全球發展新動能。全面踐行全球安全倡議,推動各國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踐行中國特色熱點問題解決之道,積極參與全球安全治理,推動落實《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全球數據安全倡議》。建設全球文明倡議踐行機制,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用好文明古國論壇等平台,擴大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四)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完善。堅持“平等”,國家不分大小強弱都應在多極化進程中平等參與、享受權利、發揮作用,切實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增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堅持“有序”,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准則,秉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反對陣營化、碎片化、無序化。堅持“普惠”,做大並分好經濟發展的蛋糕,妥善解決國家間和各國內部發展失衡問題,促進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實現互利共贏和共同繁榮。堅持“包容”,支持各國走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和國際金融治理,反對各種形式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抵制歧視性排他性的標准、規則,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

    (五)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攜手建設世界現代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前途所在。要高舉這一光輝旗幟,在世界變局亂局中開辟長治久安、共同繁榮的人間正道,在復雜風險挑戰中把握團結合作、同舟共濟的正確方向。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推動更多雙邊和地區命運共同體建設落地生根,推動衛生健康、氣候變化、網絡安全等各領域命運共同體建設走實見效。倡導以和平發展超越沖突對抗,以共同安全取代絕對安全,以互利共贏摒棄零和博弈,以交流互鑒防止文明沖突,以綠色發展呵護地球家園,同各國一道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為推進世界現代化進程、開創人類更加美好未來匯聚合力。

    (六)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安全保障。堅決捍衛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決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利用台灣、涉港、涉疆、涉藏、人權等問題干涉我國內政、攻擊抹黑我國形象。建立健全周邊安全工作協調機制,為營造長治久安的周邊環境提供堅實依托。強化海外利益和投資風險預警、防控、保護體制機制,深化安全領域國際執法合作,維護我國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權益。加強涉外法治建設,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長臂管轄”機制,健全維護海洋權益機制,健全追逃防逃追贓機制。

    (七)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建設堪當時代重任的外交隊伍。毫不動搖堅持外交大權在黨中央,自覺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認真落實黨領導外事工作條例,進一步強化黨領導對外工作的體制機制,確保黨中央對外工作決策部署不折不扣貫徹落實。深化援外體制機制改革,實現全鏈條管理。全面加強外交戰線黨的建設,堅持守正創新,加強思想理論武裝,建立健全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干長效機制。深化外事工作機制改革,推動外交工作在觀念、體制、能力等方面不斷革新提升。堅持以嚴的基調強化正風肅紀,馳而不息推進外交隊伍建設,鍛造一支對黨忠誠、勇於擔當、敢斗善斗、紀律嚴明的新時代外交鐵軍。

    藍圖已經繪就,奮斗開創未來。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歷史擔當、更加富有活力的創造精神,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懈奮斗!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13日 第 06 版)

  •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既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改革的繼續,又是改革在新時代的重新開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新征程,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全新局面。”正確認識和科學把握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成就,對於全黨全國人民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堅定信心、鼓舞斗志,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在確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同時,明確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拉開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對改革作出全面戰略部署,確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和時間表、路線圖。改革總目標之明確、內容之全面系統、力度之大、影響之廣泛前所未有。

    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領導改革工作,主持召開72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領導小組)會議,統一思想認識、進行工作部署、審議重大改革方案、分析改革形勢、推動改革落實,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堅強有力的領導保障。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過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改革任務總體完成。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砥礪前行、攻堅克難,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是全方位、深層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歷史性、革命性、開創性的。

    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在經濟建設領域取得重大成就。新時代經濟體制改革,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深化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發展。我們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斷擴大。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產權保護、公平競爭等基礎制度不斷改進,信用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日臻完善。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全面實施,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不斷強化,高標准市場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規模效應持續顯現。經濟體制改革有力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2012年至2023年,我國經濟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位居前列,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貢獻國﹔國內生產總值從51.9萬億元增至126.1萬億元﹔科技自立自強成果持續涌現,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不斷健全﹔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截至2023年底,各類經營主體數量超過1.84億戶,其中個體工商戶突破1.24億戶,發展活力競相迸發、充分涌流。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形成。共建“一帶一路”深入人心、成果豐碩,中歐班列持續發揮國際鐵路聯運獨特優勢。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全面實行,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產、服務網絡加快構建,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加快推進,22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蓬勃展開。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服務貿易第二大國、使用外資第二大國、對外投資第一大國,是近200個經濟體的主要貿易伙伴,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加速形成。通過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我國經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台階。

    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在政治建設領域取得重大成就。新時代政治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改革,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我們加強和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積極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健全全面、廣泛、有機銜接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構建多樣、暢通、有序的民主渠道,豐富民主形式,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使各方面制度和國家治理更好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穩步發展。通過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得到更好發揮,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得到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斷健全,法治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進一步發揮,黨運用法治方式領導和治理國家的能力顯著增強。

    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在文化建設領域取得重大成就。新時代文化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我們確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推動全黨動手抓宣傳思想工作。推動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健全互聯網領導和管理體制,堅持依法管網治網。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廣泛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全面發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快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通過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全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極大提升,為新時代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了堅強思想保証和強大精神力量。

    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在社會建設領域取得重大成就。新時代社會體制改革,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進共同富裕,推進社會領域制度創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我們打贏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在收入分配、就業、教育、社會保障、養老托育、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領域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長足進展,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我們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建設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通過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我國社會建設全面加強,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發展了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續寫了社會長期穩定奇跡。

    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取得重大成就。新時代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改革,加快建設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我們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完善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機制,著力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我們建立源頭嚴防、過程嚴管、損害賠償、后果嚴懲等生態文明基礎性框架,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力度,推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建立實施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積極參與全球環境與氣候治理,作出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庄嚴承諾,體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通過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全黨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在國家安全建設領域取得重大成就。新時代國家安全領域改革,緊緊圍繞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深化改革。我們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設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集中統一、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領導體制,完善國家安全法治體系、戰略體系和政策體系,建立國家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和應急管理機制。黨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全過程,嚴密防范和嚴厲打擊敵對勢力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頂住和反擊外部極端打壓遏制,開展涉港、涉台、涉疆、涉藏、涉海等斗爭,有效維護國家安全。通過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國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強,經受住了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為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証。

    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在國防和軍隊建設領域取得重大成就。新時代國防和軍隊改革,緊緊圍繞建設同我國國際地位相稱、同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人民軍隊深化改革,堅持新時代軍事戰略方針,落實新時代強軍目標。我們毫不動搖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和制度,堅持人民軍隊最高領導權和指揮權屬於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全面深入貫徹落實軍委主席負責制。重構人民軍隊領導指揮體制、現代軍事力量體系、軍事政策制度,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新格局。通過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人民軍隊實現整體性革命性重塑,重整行裝再出發,國防實力和經濟實力同步提升,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加快構建。人民軍隊堅決履行新時代使命任務,以頑強斗爭精神和實際行動捍衛了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在黨的建設領域取得重大成就。新時代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緊緊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深化改革,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執政方式,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政治保証。黨健全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建立健全黨對重大工作的領導體制,強化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職能作用,完善推動黨中央重大決策落實機制,嚴格執行向黨中央請示報告制度,強化政治監督,深化政治巡視。制定和落實中央八項規定,持之以恆糾治“四風”。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同向發力,樹立正確用人導向,糾正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堅持紀嚴於法、執紀執法貫通,用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形成比較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嚴格制度執行。黨領導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推動設立國家監察委員會,構建巡視巡察上下聯動格局,構建以黨內監督為主導、各類監督貫通協調的機制,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通過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不斷完善,黨的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顯著增強,管黨治黨寬鬆軟狀況得到根本扭轉,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並全面鞏固,全面從嚴治黨的政治引領和保障作用充分發揮,黨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加堅強。

    來源:《求是》2024/15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這是《決定》的點題之句,即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聚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決定》全篇正是緊緊圍繞這個主題來謀劃和部署各領域改革的。壹引其綱,萬目皆張。全面深入學習貫徹《決定》,首先必須把這個主題理解好、領悟好、貫徹好。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黨和國家保持生機活力的關鍵,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也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最鮮明的品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成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踏步趕上時代,靠的是改革開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人民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成功開啟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靠的也是改革開放。新時代新征程上,要把黨的二十大描繪的中國式現代化藍圖變為現實,根本仍在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決定》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中國式現代化與改革開放相伴而生,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式現代化。同樣,改革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不持續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就實現不了中國式現代化。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唯有把改革開放進行到底,不斷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才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這就是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堅持深化改革開放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五項重大原則之一的深刻依據,也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考量。

    《決定》指出的“六個必然要求”,既集中概括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形勢,又鮮明提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回答的重大課題,深刻闡明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意義。

    第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總目標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建設取得重大成效。同時要深刻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需要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推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第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而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則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條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立足新發展階段,提出和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進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重大進展。當前,以新發展理念指引推動高質量發展依然面臨不少體制機制障礙和卡點堵點,需要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來有效破解,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加油賦能。

    第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必然要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也是區別於西方現代化的顯著標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採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當前,我們要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面臨許多涉及深層次利益關系調整的復雜難題,必須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來建立健全同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相適應的制度體系,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第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應對重大風險挑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行穩致遠的必然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庄大道,但康庄大道不等於一馬平川。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需要應對的風險挑戰、需要防范化解的矛盾問題比以往更加嚴峻復雜。在這種條件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准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轉危為安、化危為機。最根本的還是要向改革要辦法,以改革提前量應對各種風險變量,依靠健全的治理體系和強大的治理能力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

    第五,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中贏得戰略主動的必然要求。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和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突出特征。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我國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日益嚴峻。我們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特別是大國博弈中贏得戰略主動,就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健全落實“中國主張”“中國倡議”和維護中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制度安排,不斷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第六,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建設更加堅強有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必然要求。黨的領導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打鐵還需自身硬。堅持黨的領導,就必須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堅定不移推進黨的自我革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政治勇氣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黨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加堅強。同時,我們黨還面臨著一系列需要持續深入解決的大黨獨有難題,要求我們用改革精神和嚴的標准管黨治黨,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聚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圍繞黨的中心任務謀劃和部署改革,是黨領導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回顧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程可以看到,我們黨總是在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把握歷史的階段性特征,確立發展目標和中心任務,用以統一意志、凝心聚力,然后再在三中全會上重點研究改革議題,把服務中心任務和戰略目標作為改革的主題,通過改革為完成中心任務、實現戰略目標增添動力。黨的二十大確立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中心任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新時代新征程上凝聚全黨全國人民智慧和力量的旗幟,也必然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題。

    《決定》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中強調了“七個聚焦”,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如何聚焦主題指明了方向。

    一是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構建促進高質量發展的經濟體制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決定》15個部分中有6個部分直接涉及經濟體制改革,釋放了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的強烈信號。隻有堅持和發展我國基本經濟制度,不斷完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才能建設好現代化經濟體系。

    二是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健全完善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應有之義。隻有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推動國家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更加完善,才能更好順應民心、匯集智慧、激發力量,確保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始終保持活躍有序、活而不亂的動態平衡,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順利向前發展。

    三是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隻有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不斷健全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體制機制,才能推動文化繁榮,使全體人民精神財富極大豐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強,更好培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力量。

    四是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隻有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在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斷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改革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中國式現代化才能獲得強大動力源泉。

    五是聚焦建設美麗中國。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我們必須統籌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不能走西方現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隻有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才能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六是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前提,完善維護國家安全體制機制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應有之義。沒有國家安全就不可能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隻有統籌發展和安全,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健全國家安全體系,有效構建新安全格局,中國式現代化才能行穩致遠。

    七是聚焦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証。隻有始終保持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高度自覺,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不斷推進黨的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才能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把握落實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的有效方法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項改革舉措都要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不散光、不走神,以科學方法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求落實到位。

    一是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增強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精准性。要以黨的二十大確立的中國式現代化戰略目標和《決定》確立的改革目標為方向引領,堅持從各種制約中國式現代化順利推進的問題入手,查找體制機制障礙和制約因素,探求標本兼治之策。具體來講,就是要以解決阻礙高質量發展的堵點問題、影響社會公平正義的熱點問題、民生方面的難點問題、黨的建設的突出問題、各領域的風險問題等為突破口,實行靶向治療,著力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增強改革舉措的針對性、精准度。

    二是堅持整體推進和突出重點相結合,增強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協同性。《決定》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行謀篇布局,既覆蓋了全域,又突出了重點,體現了全面深化和重點突破辯証統一的鮮明特點。落實《決定》確立的改革任務,要把握這個特點。一方面,加強各項改革舉措的協調配套,推動各領域各方面的改革舉措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一盤散沙甚至相互掣肘的現象。另一方面,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哪裡矛盾和問題最突出,哪裡疙瘩最難解,就把改革矛頭指向哪裡,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四面出擊、平均用力,力求取得以重點帶動全盤、以重點突破推動整體協同的良好效果。

    三是堅持積極主動和扎實穩健相結合,增強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實效性。《決定》確立的改革任務,各地區各部門要積極主動抓落實,但改革的步子要穩健。要堅持破立並舉、先立后破,防止破而不立帶來管理混亂等負面效應。要因地制宜、適時而動,把握好改革時度效,綜合考慮必要性和可行性,做好每項改革舉措的論証評估,全面把握現實條件、社會預期和對其他方面的影響,充分考慮承受能力和可能帶來的后果,把可能出現的情況考慮全,把應對各種風險的措施預備足,確保改革方案務實、管用、可行,防止脫離實際、盲目冒進,為發展留下隱患。要以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檢驗改革,實施對中國式現代化有意義、有價值的改革,防止為追求轟動效應搞勞而無功、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

    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掌握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並運用於改革實踐,著力強化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証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不斷提高黨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水平。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14日 第 09 版)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對新時代新征程各領域改革提出新要求。我們要充分認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重大意義、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把准方向、守正創新、真抓實干,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奮力譜寫改革開放新篇章。

    深刻理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要發展,明確目標和路徑很重要。”目標就是方向,目標就是引領,目標就是動力。我們黨成立100多年來,之所以能夠戰勝無數艱難險阻、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始終堅持實現共產主義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科學謀劃確定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的奮斗目標,以此指引全黨全國人民的前進方向,凝聚起萬眾一心、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引領黨和國家事業闊步前進。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黨在探索和實踐過程中,不斷深化對改革的規律性認識,逐步確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引領改革不斷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改革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地、從經濟領域到其他領域迅速推進、不斷拓展。針對改革不斷深入所面臨的時代性、體系性、全局性問題,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就需要有管總的目標,也要回答推進各領域改革最終是為了什麼、要取得什麼樣的整體結果這個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將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並載入新修改的黨章。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確立,不僅實現了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而且為今后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據,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引領下,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全新局面,為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實現黨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注入了強大動力和活力。

    《決定》提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就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總目標相比,在前面增加了“繼續”兩字,表明我們黨在改革上道不變、志不改和接續奮斗的堅定決心。同時《決定》明確了到2035年的階段性改革目標、分領域具體改革目標和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總目標既一脈相承,又有新的豐富和發展,體現了改革實踐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體現了黨對改革認識的深化和系統化。深刻理解這個總目標,對於完成新時代新征程改革歷史任務、貫徹落實好《決定》作出的各項改革部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至關重要。

    深刻理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堅定自覺緊扣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確立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中心任務,全面深化改革要服從和服務於這個中心任務。隻有深刻理解和錨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決破除妨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才能為完成中心任務、實現戰略目標增添強勁動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深刻理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引領改革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正確方向、沿著正確道路推進才能取得成功。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規定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體現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指向。隻有深刻理解這一總目標並以此為根本尺度,才能做到對改什麼、怎麼改心中有數,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等根本的東西不動搖,把該改的、能改的切實改好、改到位。

    深刻理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不斷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當前,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面臨的國內外形勢更為復雜,涉及的利益格局調整和制度體系變革更為深刻,改革措施的關聯性、耦合性、敏感性更加突出。隻有深刻認識和充分發揮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統領作用,才能更好把握深化改革的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和推進方式,也才能更好制定和統籌實施各領域各方面的改革舉措,協同發力、形成合力,增強整體效能,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效應對沖或合成謬誤等問題。

    准確把握到2035年的改革目標和分領域改革目標任務

    綜合考慮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改革開放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形勢任務,《決定》提出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中,明確了到2035年的階段性改革目標和“七個聚焦”的分領域改革目標,要求到2029年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這就形成了總目標統領下有總有分、總分結合、系統完備的目標體系。

    在到2035年的階段性改革目標中,突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明確“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緊扣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軸,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圍繞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明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這些目標,與黨的十九大、二十大戰略部署安排相一致,展現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麗前景。

    在“七個聚焦”的分領域改革目標中,對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國家安全和黨的建設等領域改革,提出了前瞻性、戰略性、引領性的目標要求。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分領域改革目標相比,增加了國家安全領域改革的目標,進一步凸顯改革的全面性、系統性。

    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推動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更加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更加健全,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國家創新體系效能全面提升,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難點有效破除,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形成,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建成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制度保障更加有力。

    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推動人民當家作主制度更加健全、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達到更高水平。推動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更加健全,充分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人民當家作主制度保障全面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一步發展。協商民主體系更為完善。依法治國得到全面落實,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

    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體制機制,推動文化繁榮,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文化體制進一步完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基本形成。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加快構建,中華文化影響力、中華民族凝聚力顯著增強。

    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完善收入分配和就業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推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體為主體的“橄欖型”社會結構,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和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和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更加健全,實現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民、兜住底線、均等享有。人的全面發展能力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廣泛形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基本建立。生態安全屏障體系基本形成,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強化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和手段,有效構建新安全格局。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國家安全法治體系、戰略體系、政策體系、人才體系和運行機制更加健全,維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全面加強。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高。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更加健全,社會治理效能明顯提升,社會大局保持安全穩定。

    聚焦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創新和改進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堅持和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體制更加健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能力全面提高。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持續深化,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深入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制度規范體系更加完善,黨的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全面推進。

    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引領改革不斷取得新成效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錨定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總目標,突出改革重點,把牢價值取向,處理好重大關系,講求方式方法。

    要堅持黨中央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根本政治保証。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圍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著力解決制約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卡點堵點問題、發展環境和民生領域的痛點難點問題、有悖社會公平正義的焦點熱點問題。要堅持系統觀念,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集成,明確優先序,把握時度效,促進各項改革舉措在目標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要堅持破立並舉、先立后破,該立的要積極主動立起來,該破的要在立的基礎上堅決破,在破立統一中逐步實現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15日 第 09 版)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深刻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提出“六個堅持”的原則,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我國改革開放成功推進的根本保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范圍廣、觸及利益深、攻堅難度大,需要不斷深化對改革的規律性認識,以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增強改革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創造性﹔需要正確判斷形勢,准確把握改革面臨的時與勢、危與機、有利與不利,為改革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需要順應實踐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舉旗定向、謀篇布局,明確改革目標任務、優先序、時間表、路線圖﹔需要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頑強的意志品質,鏟除頑瘴痼疾,打破利益固化藩籬,堅決破除妨礙中國式現代化順利推進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需要廣泛凝心聚力,形成有利於改革的輿論氛圍、政治生態和外部環境。所有這些,一刻也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推動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根本在於有習近平總書記領航掌舵,在於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改革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都要由黨中央統一指揮、統一號令。各級黨委(黨組)要落實領導責任,緊密結合實際,謀劃好、推動好本地區本部門的改革,抓好重大改革舉措的組織實施。各級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要親自抓改革,做到既挂帥又出征,重要改革親自部署、重大方案親自把關、關鍵環節親自協調、落實情況親自督察。要把重大改革落實情況納入監督檢查和巡視巡察內容,推動改革舉措落地見效。堅持以改革精神和嚴的標准管黨治黨,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落實“三個區分開來”,著力解決干部“亂作為、不作為、不敢為、不善為”問題,激勵干部擔當作為,充分調動全黨抓改革、促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提高黨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水平。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人民是歷史的主體,也是改革的主體。改革的目的是為了人民,改革的動力源自人民,改革的成效要由人民來評判。把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為根本目的,改革就能牢牢佔據道義制高點,贏得人民衷心擁護和支持。充分激發人民主人翁精神,匯聚蘊藏在人民之中的無窮智慧,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改革就能擁有最廣泛、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讓人民來評判,改革的靶向就會更加精准,改革的成效就會更加顯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緊緊依靠人民推進改革,根據人民群眾的訴求和期盼設置改革議題,從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中找准改革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在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中尋求改革的金點子、妙法子,使全面深化改革成為人民群眾共同參與、普遍受益的過程。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和價值追求貫穿改革始終。改革決策要堅持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充分發揚民主,廣泛集中民智,真誠傾聽人民心聲,及時回應人民關切,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使改革舉措更加符合實際、符合人民願望。要加大惠民利民改革力度,謀劃好、落實好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舉措,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就業、增收、入學、就醫、住房、托幼養老、生態環保等急難愁盼問題,讓人民群眾在改革中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要充分激發人民群眾參與改革的主動精神,推動形成億萬群眾滿腔熱忱投身改革、萬眾一心支持改革、齊心協力推動改革的生動局面。尊重基層和群眾首創精神,鼓勵開拓創新,用新思路新辦法探索解決新領域新實踐遇到的新問題,努力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新鮮經驗。

    三、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突出問題導向,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

    歷史發展有著內在規律,其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把握歷史規律越深刻越全面,前進方向就會越明確越堅定,開辟未來的歷史主動精神就會越強烈越持久。守正就是要堅守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正確道路,不為任何風險所懼,不為任何干擾所惑。創新就是要以一往無前的膽魄和勇氣變革現實、掃除障礙,沿著歷史前進的邏輯前進、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經過長期探索成功開辟的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庄大道。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色、本質要求、重大原則,是我們黨對現代化建設規律的深刻揭示,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一以貫之、始終堅持、不可偏廢的。同時,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前進道路上必然充滿艱辛、充滿未知、充滿風險挑戰,必須在除舊布新、開拓創新中破浪前行,進一步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使中國式現代化特色更特、優勢更優、前景更加美好。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保持道不變、志不改的強大定力,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個立國之本不動搖,堅持貫通和體現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不偏離,堅持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總目標不放鬆,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迷失。要始終保持改革的銳氣,突出問題導向,聚焦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國家安全、黨的建設等各方面突出問題,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該改的、能改的堅決改、改到位,不繞道、不退縮、不回避,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進一步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確保中國式現代化始終生機勃勃。

    四、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破立並舉、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

    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制度穩則國家穩,制度強則國家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凝結著黨領導人民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承載著黨的政治理想、政治目標、政治綱領、戰略戰術,體現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這一先進制度並不是一經建立就成熟定型、盡善盡美的,而是需要在不斷改革中日益鞏固、完善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將制度建設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線突出出來,就是要加快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和國家治理效能。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圍繞制度建設這條主線,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對黨的領導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制度、黨對人民軍隊絕對領導制度等根本制度,要毫不動搖堅持和鞏固﹔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等基本制度,要與時俱進完善和發展﹔對國家治理急需、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備的重要制度,要加大創新力度。要遵循制度建設規律,堅持於法周延、於事簡便的原則,把中央要求、群眾期盼、實際需要、新鮮經驗結合起來,突出指導性、針對性、可操作性,使制度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努力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要加大制度執行力度,維護制度權威,強化剛性約束,堅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遵守制度沒有特權、執行制度沒有例外,確保制度時時生威、處處有效。

    五、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統一,重大改革於法有據、及時把改革成果上升為法律制度

    法治是國家治理最科學最有效的方式,在協調利益關系、化解社會矛盾、規范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改革是一個通過革故鼎新增活力、添動力、聚合力的過程,需要依靠法治凝聚改革共識、排除改革阻力、鞏固改革成果、有序推進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堅持法治和改革同向發力、同步推進、相互促進,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破解改革難題,有效發揮法治對改革的引導、推動、規范、保障作用,以全面依法治國的突出成效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發展。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在法治軌道上穩步推進,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堅持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相統一、相銜接,研究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要考慮法律依據,需要制定新法的,及時提出立法需求和立法建議,推動制定相關法律,特別是要加快推進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實踐條件還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試的,按照法定程序獲得授權﹔現有法律不適應改革要求的,及時推動相關法律的修改和廢止,防止一些過時的法律條款成為改革的“絆馬索”。要注重運用法治威力鞏固和拓展改革成果,把實踐証明行之有效的經驗和做法及時上升為法律,使之成為必須普遍遵循的行為規范。要深化法治領域改革,協同推進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改革,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機制,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法治素養,把法治信仰、法治權威、法治效用貫穿和體現到改革的全部實踐中。

    六、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世界是相互聯系的整體,是相互作用的系統。用全面系統的、普遍聯系的、發展變化的觀點認識世界、分析和解決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思想方法。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度互動,經濟社會各領域發展深度融合,各種社會矛盾深度交織,更加需要我們用系統觀念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推動事業發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關聯度高、協同性強,許多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既不能單打獨斗、單兵突進,也不能平均用力、“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須善於運用系統思維、系統方法,堅持重點論和兩點論相統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系統謀劃推進改革,不斷增強各項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使各項改革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實際成效上相得益彰。

    全會《決定》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總體謀劃,全篇貫徹著系統觀念,落實好全會重大部署也必須堅持好、運用好系統觀念。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事關中國式現代化戰略全局,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著力解決的重大課題,要從對立統一的矛盾運動中找准改革的主攻方向和發力點,促進這些重大關系更加平衡協調,更加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制定每一項具體舉措,都要有全局觀、整體觀,自覺在大局下行動,切實做到上下貫通、左右協調,防止顧此失彼甚至相互掣肘。要把握改革舉措出台的時機和節奏,既不能急躁冒進、隨意搶跑,也不能消極等待、錯失良機,充分考慮可能產生的影響,讓每一項改革舉措都釋放出最大效應。

    來源:《求是》2024/15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國資國企改革進一步作出重大部署,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於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的重要戰略安排。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深刻認識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戰略意義,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確方向,全力落實好各項關鍵任務,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把國資國企改革向縱深推進,更好地履行國資國企的新責任新使命,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更大貢獻。

    深刻認識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戰略意義

    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對於鞏固公有制主體地位、更好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確保黨長期執政和國家長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更好履行國有企業功能使命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全方位、深層次加速演進,國際國內形勢紛繁復雜,外部環境不確定、難預料成為常態,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任務艱巨繁重。企業興則國家興,企業強則國家強。國有企業大多處在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是實現國家戰略意圖、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和重大風險挑戰的重要力量。要通過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切實把提升國有企業戰略功能價值放在優先位置,聚焦國之大者、圍繞國之所需,更好發揮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作用,以發展的確定性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推動黨和國家事業行穩致遠。

    有力提升國有企業活力效率的關鍵之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有企業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殘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變成現代企業。黨的十八大以來,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取得重大成就,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有力破除,全國國資系統監管企業資產總額從2012年的71.4萬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317.1萬億元,利潤總額從2012年的2.0萬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4.5萬億元,規模實力和質量效益明顯提升。但必須清醒認識到,一些影響國有企業發展活力和內生動力的頑瘴痼疾尚未完全解決,一些企業仍然存在資產收益率不高、創新能力不足、價值創造能力不強等問題,與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不適應。國有企業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通過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以增強活力、提高效率為中心,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不斷提升現代企業治理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加快鍛造發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經營機制新、布局結構新的現代新國企。

    加快推動國有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現實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技創新深刻重塑生產力基本要素,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近年來,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但同時面臨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增多、傳統生產力條件下的經濟增長模式越來越難以為繼等問題,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狀況尚未根本扭轉,對可能產生顛覆性影響的未來技術、未來產業布局還相對滯后。經濟長期增長取決於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企業高質量發展關鍵要靠創新驅動。要通過深化國資國企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不斷強化創新策源,加快推動科技創新基礎上的產業創新,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新優勢,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牢牢把握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原則要求

    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作出的重大部署,必須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的重要論述精神為統領,把好方向、守正創新,切實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

    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這一根本原則。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於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各方面全過程,推動企業黨的建設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加強國有企業領導班子和干部人才隊伍建設,積極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切實發揮高質量黨建的引領保障作用。

    堅持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的總目標。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圍繞實現高質量發展、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國有企業既堅定不移做大、更意志堅定做強做優,不斷發展壯大國有經濟,鞏固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發揮國有經濟引領帶動作用,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堅持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改革重點。站位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引導國有企業強化戰略安全、產業引領、國計民生、公共服務等功能,聚焦主責主業發展實體經濟,提升持續創新能力和價值創造能力,加快向高質量、高效率、可持續的發展方式轉變,著力塑造能夠持續創造效益的獨特競爭優勢,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切實提升國有企業功能價值,高水平實現經濟屬性、政治屬性、社會屬性的有機統一。

    堅持“放得活”與“管得住”的辯証統一。堅持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充分尊重和維護企業法人財產權和經營自主權,把該放的放到位,使國有企業充滿生機活力,創新創造的潛能充分激活﹔堅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底線,把該管的堅決管住,落實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責任,健全防范國有資產流失的制度,完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系,引導企業依法合規經營,實現國資國企治理現代化。

    全面落實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重點任務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重在落實。要自覺把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作為重大責任,與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有效銜接,以釘釘子精神抓好貫徹落實,確保改革實效。

    深入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完善主責主業管理,制定完善國有企業主責主業動態管理辦法,進一步明晰不同類型國有企業功能定位,構建依法履職、分類監管、動態調整、靈活授權的管理機制。健全國有企業投資管理制度,完善投資負面清單,建立投資后評價制度,堅決遏制部分國有企業盲目多元、“鋪攤子”傾向。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統籌國有經濟重大生產力布局,明確國有資本重點投資領域和方向,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健全國有資本合理流動機制,統籌推進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加快調整存量結構,優化增量投向,加強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前瞻性戰略性產業領域的投入布局,增加醫療衛生、健康養老、防災減災、應急保障等民生領域公共服務有效供給,增強重要能源資源托底作用,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打造國有資本投資布局、整合運作和進退流轉的專業化平台,有效發揮投資公司產業投資功能和運營公司資本運作功能,促進存量資產盤活和低效無效資產處置,著力當好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戰略資本。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績效評價制度,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和基本民生財力保障。

    進一步深化分類改革、分類考核、分類核算。完善國有企業分類考核評價體系,根據企業不同功能作用,設置更有針對性、個性化的考核指標,探索實行“一業一策、一企一策”考核,充分體現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充分體現國家戰略導向、戰略要求,充分體現對共性量化指標與個體差異性的精准把握。建立國有企業履行戰略使命評價制度,建立科學客觀、可量化的國有企業功能價值評價體系,對國有企業履行戰略使命情況進行定期評價。開展國有經濟增加值核算,夯實國民經濟結構調整的決策基礎。推進能源、鐵路、電信、水利、公用事業等行業自然壟斷環節獨立運營和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推動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健全監管體制機制。

    健全國有企業推進原始創新制度安排。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支持國有企業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融入國家創新體系,積極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科技項目,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攻關任務,強化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動國有企業真正成為原創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重要主體。建立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提升原創技術研發投入佔比,建立企業研發准備金制度,鼓勵開展高風險、高價值基礎研究。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推動科技創新從跟蹤型向開創型、引領型轉變。發揮國有企業市場需求、集成創新、組織平台優勢,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完善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合作機制,打造創新聯合體升級版,推進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應用的全鏈條創新,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優化創新生態,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靈活開展股權分紅等多種形式中長期激勵,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大力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對科技創新活動給予足夠包容支持。

    完善國資國企管理監督體制機制。完善黨領導國資國企工作的各項制度,堅持和加強黨中央對國有經濟的集中統一領導,強化對國有經濟重大戰略規劃、重要方針政策、重大決策部署的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增強各有關管理部門戰略協同,加強政策協調和信息共享,最大程度減少行政干預,形成工作合力。不斷健全經營性國有資產出資人制度和集中統一監管制度,打造專責專業的國有資產監管機構,深入推進專業化、體系化、法治化、高效化監管,強化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完善中國特色國有企業現代公司治理,健全推進國有企業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強黨的領導的制度機制,創新混合所有制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機制,提升董事會建設質量,完善外部董事評價和激勵約束機制,深化落實三項制度改革,深入實施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推動國有企業真正按市場化機制運營。健全更加精准規范高效的收入分配機制,深化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改革,合理確定並嚴格規范國有企業各級負責人薪酬、津貼補貼等。以黨內監督為主導,促進出資人監督和紀檢監察監督、巡視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等各類監督主體貫通協調,健全國有資產監督問責機制,不斷提升監督效能,堅決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16日 第 09 版)

  •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完善產權保護、市場准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作出重要決策部署,明確提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的主要任務,這對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我們要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決落實好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的各項任務。

    充分認識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的重要意義

    產權保護、市場准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效運行的基本保障,是確保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必要前提,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

    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產權保護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基石。隻有完善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才能依法有效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公民財產權,增強人民群眾財產財富安全感,增強社會信心,形成良好預期,增強各類經營主體創業創新動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

    市場准入是經營主體參與經濟活動的前提,市場准入制度是政府與市場關系的集中體現。隻有構建開放透明、規范有序、平等競爭、權責清晰、監管有力的市場准入制度,由政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加強市場監管,才能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落實經營主體自主權、激發市場活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公平競爭制度是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保障。隻有構建覆蓋事前、事中、事后全環節的公平競爭制度,才能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企業優勝劣汰,充分激發市場內生動力和企業創新活力,更好統籌活力和秩序、效率和公平,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良性生態,維護中小企業發展空間,保障消費者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

    市場經濟同時也是信用經濟,社會信用制度是市場經濟健康規范高效有序運行的重要基礎。隻有形成與國民經濟體系各方面各環節深度融合的社會信用制度,才能健全經營主體信譽機制,使誠實守信成為市場運行的價值導向,推動培育高標准市場體系和高質量經營主體,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有效防范化解市場運行風險。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提出了緊迫要求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深刻把握市場經濟發展規律,不斷加強我國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建設。產權保護制度不斷健全,有效保障了各類經營主體財產權利﹔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建立實施,有效激發了市場內生動力和經營主體創新創業活力﹔競爭政策框架基本形成,有效解決了市場競爭不充分、不規范等一系列問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有效提高了全社會特別是經濟活動參與者的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總體來看,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的建立健全,為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和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同時要清醒認識到: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是一個偉大創舉,既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符合市場經濟一般規律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還需要不斷完善﹔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激勵約束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還需要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的充分供給﹔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這對健全市場經濟基礎制度、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引領新業態新領域發展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還需要加快補齊短板。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要實現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的目標,必須加快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的進程﹔貫徹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的原則,必須把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系統完備、更加成熟定型,必須進一步提高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的體系化、科學化水平。因此,我們要把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為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必須遵循的原則

    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堅持守正創新、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在新的起點上推進制度創新,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堅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必須著眼於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更加有利於把黨的領導貫穿於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過程。必須著眼於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加有利於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著眼於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更加有利於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

    堅持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要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必須著眼於遵循市場經濟一般規律,更加有利於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著力解決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必須著眼於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更加有利於保持宏觀經濟穩定、維護市場秩序和彌補市場失靈。必須著眼於厘清政府與市場邊界,更加有利於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動制度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要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引導規范各類經濟活動。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必須著眼於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更加有利於營商環境的穩定、透明、公開、可預期,提高我國市場對各類要素資源的吸引力。必須著眼於完善法治化市場規則,更加有利於保障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公平交易、平等使用,強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繁榮的內生動力。必須著眼於健全法治化監管制度,更加有利於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確保市場經濟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

    堅持對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對待。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必須著眼於平等使用資源要素,更加有利於推動要素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必須著眼於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更加有利於在准入許可、經營運行、招投標等方面破除各類不合理障礙和隱性壁壘。必須著眼於同等受到法律保護,更加有利於保障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

    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的主要任務

    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意義重大、影響深遠。要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重要部署,既注重急用先立、突出重點,又注重系統設計、分類推進,切實抓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制度建設。

    加快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一是健全以公平為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依法平等長久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制定和修訂物權、債權、股權等產權法律法規,明晰產權歸屬,完善產權權能。加強數據、知識、環境等領域產權制度建設,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法律法規。二是加強產權執法司法保護。完善涉企產權案件申訴、復核、重審等保護機制,暢通涉政府產權糾紛和處理渠道,防止和糾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對侵犯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的行為實行同責同罪同罰。健全依法甄別糾正涉企冤錯案件機制,完善懲罰性賠償制度。三是建立高效的知識產權綜合管理體制。加強專利、商標、原產地地理標志等集中統一管理,優化知識產權綜合執法,提升知識產權綜合管理效能。促進知識產權行政執法標准和司法裁判標准統一。健全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和侵權糾紛行政裁決制度。

    持續完善市場准入制度。一是深化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度改革。實行實繳出資信息強制公示,強化真實出資的法律義務,實行依法按期認繳,加大對虛假出資和違反公示義務的法律責任追究。在公共安全、金融安全、社會穩定等安全風險程度較高領域,研究依法分類設定注冊資本實繳的范圍、比例和期限。健全完善經營主體登記管理法律制度體系。二是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准入環境。加快構建綠色能源等領域准入政策體系,積極擴大數字產品市場准入。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以政策法規、技術標准、檢測認証、數據體系為抓手,更好促進新技術新產品應用。對於涉金融等經營主體,要健全與風險程度相適應的登記制度。三是完善企業退出制度。健全企業破產機制,探索建立個人破產制度,推進企業注銷配套改革。建立覆蓋所有經營主體的強制退出制度和簡易退出制度,推動代位注銷上升為制度規范。研究建立經營主體另冊管理制度,被吊銷營業執照、責令關閉、被撤銷等特殊狀態公司不再納入正常管理范圍。

    切實完善公平競爭制度。一是健全公平競爭政策實施機制。健全市場競爭狀況評估體系,提升競爭監管執法的前瞻性和預見性。進一步健全完善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制度規則,加強和改進監管執法,營造穩定公開透明可預期的市場競爭環境。統籌考慮交易類型、市場份額、行業特性等因素,健全經營者集中分類分級反壟斷審查機制,優化審查流程、提升審查效能。健全數字經濟公平競爭治理規則,探索建立互聯網平台規則、算法等競爭審查評估制度。二是健全公平競爭審查制度體系。實施公平競爭審查條例,制修訂實施細則及重點行業審查規則,持續破除影響市場公平競爭的障礙和隱性壁壘。健全公平競爭審查抽查、督查、舉報處理機制,加強公平競爭審查督查和重點領域專項抽查,建立健全第三方審查和評估機制。三是完善市場信息披露和商業秘密保護制度。深入實施新修訂的《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規范企業信息公示行為。修訂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規則,構建清晰的分行業信息披露制度框架,研究完善信息披露豁免制度,著力提升信息披露質量。推動修訂反不正當競爭法、商業秘密保護規定,進一步完善商業秘密保護法律框架,加大商業秘密保護行政執法力度。加快推進商業秘密保護標准、指引建設,探索建立與高水平國際經貿規則相銜接的商業秘密保護體系。

    不斷健全社會信用制度和監管制度。一是健全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完善全鏈條全生命周期信用監管體系,以監管方式創新提升事前事中事后監管效能。建立健全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制度,以信用風險為導向優化配置監管資源,提升監管精准性和有效性。完善信用承諾制度,探索信用合規機制建設。二是推動企業信用評價公平統一。完善信用信息標准,建立綜合性電子信用檔案,強化信用信息共享共用,全面記錄覆蓋各類經營主體全生命周期的信用狀況。健全信用評價制度,全面建立企業信用狀況綜合評價體系。健全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措施安排,提升經營主體的誠信意識和信用合規水平。三是完善信用修復機制。建立健全權責清晰、運行順暢的信用修復工作機制。構建分級分類管理、梯次退出的信用修復格局,推動修復結果協同聯動、共享互認。建設完善信用修復系統,為經營主體提供高效便捷的信用修復服務,支持經營主體便捷高效重塑信用。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19日 第 09 版)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對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構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等作出新的部署。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准確把握,切實抓好貫徹落實。

    深刻認識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經濟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新的工業革命將深刻重塑人類社會﹔強調要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要緊緊抓住數字技術變革機遇,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是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給全球生產力水平帶來顛覆性影響,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當前,世界各國紛紛加強前瞻性戰略布局,數字領域國際競爭日趨激烈。面對數字化潮流,必須把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擺在重要戰略位置,充分釋放我國制造大國和網絡大國的疊加、聚合、倍增效應,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打造國際競爭新優勢,贏得未來發展主動權。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然要求。融合化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一個基本特征。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量質齊升,2023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超過12萬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10%左右﹔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動能加快發展,傳統產業數字化改造縱深推進,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等融合發展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注入強勁動力。必須充分發揮數字經濟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特點,持續拓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的深度和廣度,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關鍵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強調要把建設制造強國同發展數字經濟、產業信息化等有機結合。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是新型工業化的鮮明特征。特別是人工智能成為影響未來發展的關鍵變量,將全方位、深層次賦能新型工業化,產業智能化、融合化、綠色化加速,深刻改變全球產業發展和分工格局。必須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推進制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筑牢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根基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做強做優實體經濟是基礎。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必須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主動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全產業體系,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堅定不移筑牢制造業,加快建設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擁有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標志。近年來,我國制造業集群化發展水平快速提升,已形成45個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覆蓋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要進一步完善集群布局,引導技術、資金、人才等各類創新資源要素向先進制造業集群匯聚。推動集群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支持上下游企業協同開展數字化改造,促進資源在線化、生產柔性化、產業鏈協同化,提升產業集群綜合競爭力,加快打造一批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方向。要實施制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工程,開展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促進企業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實施改造升級,推動設備更新、工藝升級、數字賦能、管理創新,加快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完善智能制造推進機制,體系化開展場景模式探索、系統解決方案揭榜攻關、標准研制應用和評估評價,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推動數字化綠色化協同發展,加快數字化綠色化融合技術創新研發和應用,推動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

    健全提升優勢產業領先地位體制機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工業化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工業體系全、品種多、規模大的獨特優勢更加明顯,制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4年居世界首位,形成了以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太陽能光伏、動力電池等為代表的一批優勢產業,成為中國制造業的亮麗名片,要把這個優勢鞏固住、發揮好。要實施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加快培育具有生態主導力和產業鏈控制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以產業鏈龍頭企業為樞紐,完善上下游企業信息共享機制,構建數據驅動、精准匹配、協同透明的數字化供應鏈網絡。完善東中西部合作、央地合作、產融合作等機制,引導產業在國內梯度有序轉移,增強國內產業根植性。

    建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機制。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筑牢實體經濟根基的內在要求。要進一步優化財稅支持政策,健全重大戰略任務資金保障機制,加大對制造業技術創新、綠色發展、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公共服務等支持力度,引導更多資源要素向先進制造業集聚。健全金融支持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機制,構建重點產業鏈攻關的全鏈條金融服務支撐體系。優化重大產業基金運作和監管機制,完善基金績效考評體系,確保資金投向符合國家戰略要求。完善先進制造業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合理降低制造業綜合成本和稅費負擔。

    大力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

    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是重要著力點。要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統籌謀劃,協同創新,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深化數字技術為實體經濟全方位賦能。

    適度超前部署信息基礎設施。信息基礎設施是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先決條件。要加強戰略布局,加快建設高速泛在、天地一體、雲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建立健全信息基礎設施統籌規劃、整體布局和協調聯動的體制機制,適度超前建設5G、算力等信息基礎設施,深入推進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深化“5G+工業互聯網”融合創新和規模化應用。發展衛星互聯網,推進第六代移動通信(6G)網絡技術研發。加強交通、能源、市政等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形成適應智能經濟、智能社會需要的基礎設施體系。健全網絡和數據安全保障政策、制度、標准體系,提升網絡和數據安全保障能力。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全方位全鏈條普及應用。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契機,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產業體系優化升級。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和智能制造工程,支持企業圍繞典型場景實施軟硬件一體化改造,推動生產設備和信息系統全面互聯互通,優化業務流程,開展數字化集成應用創新,建設一批數字化轉型標杆企業、智能工廠。優化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供給體系,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探索形成促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長效機制。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加強通用大模型和行業大模型研發布局,推動人工智能在工業研發設計、中試驗証、生產制造、營銷服務、運營管理等重點場景和安全生產、防災減災等領域深度應用。構建區塊鏈產業生態,推動區塊鏈和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加強區塊鏈技術應用。

    加快產業模式和企業組織形態變革。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速制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變革。要引導企業積極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展業務和流程創新,推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數字化管理、平台化設計、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等新模式,壯大柔性生產、雲制造、共享制造、虛擬制造、工業電商等新業態,鼓勵開展第三方智能服務,實現更廣范圍資源優化配置、更深程度生產方式變革、更高水平價值創造。要引導企業組織管理創新,鼓勵支持扁平化、平台化、生態化等新企業形態發展,培育資源共享、價值共創、風險共擔等新型產業組織模式。

    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新一代信息技術是全球技術創新的競爭高地。要建立健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圍繞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的戰略任務,科學布局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建設一批行業共性技術平台,加快布局建設一批概念驗証、中試驗証平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要針對集成電路、基礎軟件、科研儀器等瓶頸制約,加大技術研發力度,為確保重要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安全可控提供科技支撐。要瞄准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形機器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區塊鏈、腦機接口等領域科技創新,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完善數字經濟重點領域基礎性制度

    加快完善平台經濟、數據等重點領域基礎性制度,充分激發平台、數據等資源要素活力,為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提供堅實保障。

    促進平台經濟創新發展。平台經濟是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載體,對促進創新創業、推動產業升級、培育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作用。要健全平台經濟常態化監管制度,支持平台企業發揮生態優勢,提升數字技術和產品服務水平。構建算法安全治理體系,完善算法備案、分類分級管理、安全評估等監管制度。健全保障平台企業境外發展的法律政策和服務體系。完善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加快探索適合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特點的社會保障參保辦法。

    建設和運營國家數據基礎設施。數據基礎設施是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撐。要加快建設適應數據要素特征、促進數據流通利用、發揮數據價值效用的數據基礎設施,推動數據匯聚、處理、流通、應用、交易等功能有序高效運轉,促進數據共享。構建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推動智能計算中心有序發展,建設若干國家樞紐節點和大數據中心集群。積極發展車聯網等融合基礎設施。發展數據空間、隱私計算、區塊鏈、數據脫敏等技術,有效提升數據流通環節安全可靠水平。

    建立健全數據基礎制度。數據是新型生產要素,我國是全球數據資源大國,但數據基礎制度不夠健全,數據要素市場不夠完善,制約了數據價值挖掘和利用。要加快建立數據產權歸屬認定、市場交易、權益分配、利益保護制度,完善數據要素市場體制機制。建立健全數據共享和開發利用的激勵約束機制,促進數據共享,推進公共數據、企業數據、個人數據開發利用,強化高質量數據要素供給。建立健全國家公共數據資源體系,推動公共數據資源安全有序開放。建立合規高效的數據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建設規范數據交易市場。提升數據安全治理監管能力,健全行業數據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標准規范,構建重要數據識別、目錄備案、風險評估等常態化監管機制,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數據跨境流動機制。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20日 第 09 版)

  •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並從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出發,對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作出系統部署。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通過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不斷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提供動力,有效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

    充分認識新時代新征程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重大意義

    改革是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是一個系統性躍升和質變,必須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我們要深刻把握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重大意義和歷史使命。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確保黨的事業后繼有人的戰略之舉。教育事業是黨的事業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大使命。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擁護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既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也推動教育自身進入教育強國建設新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核心課題。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廣大學生成長的外部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針對新形勢新要求,要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不斷完善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體制機制,努力培養更多讓黨放心、愛國奉獻、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是一體推進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提高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能力水平的根本之策。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服務高質量發展作為建設教育強國的重要任務。當今時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圍繞高素質人才和科技制高點的國際競爭空前激烈。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必須要有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和高層次人才作支撐。面對新的國家戰略需求,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有效提高原始創新和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能力,切實以教育改革新成效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建設的教育強國,最終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經過堅持不懈的接續奮斗,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教育“量”的問題總體解決,“質”的問題變得突出。人民群眾“有學上”的需求得到滿足后,對“上好學”、接受更好教育和更加多樣化個性化教育的期盼更加強烈。同時,隨著我國城鎮化發展和人口區域結構分化,亟須加快對教育體系和布局的調整。教育直接關系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和每個孩子的健康成長,影響社會生育意願的提升和未來的現代化強國人才支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必須通過深化改革推動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最廣大人民群眾,持續增強人民群眾對教育改革發展的獲得感幸福感。

    深刻認識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綜合改革取得的顯著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對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體系主體框架基本確立,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新時代教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格局性變化。

    完善黨對教育工作全面領導的體制機制,廣大師生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從中央到地方相繼成立教育工作領導小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領導體制更加完善。堅持和完善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推動中小學建立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黨的領導縱到底、橫到邊、全覆蓋的工作格局加快形成,教育系統始終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廣大師生“四個自信”明顯增強,積極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等重大活動和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重大戰略實施,發出“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時代強音,展現出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和聽黨話跟黨走的堅定決心。

    健全黨的創新理論鑄魂育人機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身心健康水平不斷提升。完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機制,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高校全面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大思政課”建設工作格局不斷拓展,思政課教師隊伍配齊建強。完善黨的教育方針,把勞動教育納入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體美勞”總體要求。建立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堅持“健康第一”理念,體育教學改革持續推進,中小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穩步上升,青少年近視綜合防控取得重要成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加強和改進,為廣大學生健康成長提供了良好環境。

    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顯著增強。建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機制,2023年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到91.1%。全國2895個縣級行政單位全面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7%,推進“雙減”工作、規范民辦義務教育取得明顯進展,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和享受政府購買學位服務的比例超過95%,義務教育進入優質均衡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新階段。推進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建立縣域高中傾斜支持機制。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改革,推動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產業結構相匹配的現代職業教育結構和區域布局。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毛入學率達到60.2%。不斷健全學生資助制度體系,我國學生年資助人次達到1.6億,全面實現應助盡助。健全教育優先發展保障機制,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連續保持在4%以上。目前,我國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4年,全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得到全面提升。

    推進有組織人才培養和科研,教育服務國家戰略實施和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顯著提升。堅定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啟動實施“強基計劃”和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持續推進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改革。高校充分發揮基礎研究主力軍、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在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中,高校牽頭獲得的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分別佔總數的75.5%、75.6%、56.5%。健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機制,推動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建立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體制機制,促進形成與國家戰略相匹配的學校、學科、專業布局。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國家智慧教育平台成為世界第一大教育資源數字化中心和服務平台,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正加速實現。

    提高教育治理能力,良好教育發展生態進一步優化。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共識廣泛形成,教育功利化傾向得到進一步扭轉。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29個省份啟動高考綜合改革,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監督有力的體制機制更加健全。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努力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強化教育法治保障,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辦學水平進一步提升。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深入實施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中國教育以更加開放自信主動的姿態走向世界舞台。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在建設教育強國上仍存在不少差距、短板,大而不強、發展不平衡、供需錯位等問題亟待解決,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培養能力有待提升,制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思想觀念束縛和體制機制弊端還需要進一步破除,實現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的跨越還任重道遠。

    扎實抓好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重點舉措落實

    《決定》提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同時,就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提出了一系列重點舉措。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求真務實抓落實、敢作善為抓落實,實現教育系統性躍升和質變,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支撐、智力支持。

    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立德樹人關系黨的事業后繼有人,關系國家前途命運。要完善立德樹人機制,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聚焦思政課關鍵課程,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加快構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課程教材體系,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感染力。全面深化素質教育,加快補齊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短板,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堅持強教必先強師,著力以教育家精神引領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引導廣大教師堅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養扎實學識、勤修仁愛之心。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事關教育強國成敗。要縱深推進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加快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符合我國實際、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

    圍繞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國家戰略實施關鍵在科技,根本靠人才。要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撐。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引導不同類型高校在不同領域不同賽道發揮優勢、辦出特色和水平。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著力加強創新能力培養。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提高成果轉化效能。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源源不斷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完善學生實習實踐制度,引導學生在一線實踐中加強磨煉、增長本領。引導規范民辦教育發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推進高水平教育開放,鼓勵國外高水平理工類大學來華合作辦學,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加快建設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圍繞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把教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大力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創新。要主動適應人口變化形勢,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探索逐步擴大免費教育范圍,加快縮小教育的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健全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辦好特殊教育,加強專門學校建設和專門教育工作。推進數字化教育,賦能學習型社會建設,加強終身教育保障,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21日 第 09 版)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主動和堅定信心,必將開辟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新境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在“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部分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作出系統部署,是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的關鍵舉措。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努力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以科技現代化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我國科技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關鍵看科技自立自強,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必然選擇。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基礎研究不斷拓展人類認知邊界,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等前沿技術實現多點突破、引發鏈式變革,推動全球產業結構、經濟形態和人類生活方式深刻調整。與此同時,科研范式發生重大變化,學科交叉融合不斷深入,戰略導向、數據驅動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式。我們必須構建完善科技創新組織方式和治理模式,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以更加健全的體制機制不斷拓展科學研究的深度廣度,催生更多原創性顛覆性前沿性技術,增強我國科技競爭力引領力,搶佔科技制高點,贏得戰略主動。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是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當前,科技創新以無所不在的滲透性、擴散性、帶動性廣泛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讓各類先進優質創新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是提升國家競爭力、應對外部風險挑戰的必然選擇。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高技術領域成為國際競爭最前沿和主戰場,深刻影響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國際形勢嚴峻復雜,我國發展面臨外部人為制造科技壁壘、試圖割裂全球創新鏈產業鏈等諸多挑戰。國家之爭就是實力之爭,關鍵是科技創新能力之爭,背后較量的是誰的制度更優越。我們必須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著力破解原始創新能力相對薄弱、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等突出問題,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牢牢把握新時期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實踐基礎和總體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科技體制改革進行戰略謀劃、作出頂層部署,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科技創新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確立,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進一步提升。2023年,黨中央成立中央科技委員會,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推動我國科技領導和管理體制系統性重構、整體性重塑,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拓展。一是黨中央對科技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的體制機制更加健全。中央科技委員會加強科技工作的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科技管理部門強化抓戰略、抓改革、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新型舉國體制更加健全,科技創新治理效能明顯提升。二是科技工作重點環節統籌更加有力。加強了科技戰略規劃統籌、政策措施統籌、重大任務統籌、科研力量統籌、資源平台統籌、區域創新統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布局,科技戰略規劃和政策體系進一步健全。三是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組織協調機制更加完善。圍繞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完善了科技創新重大方向遴選和重大項目立項、組織實施、政策保障等體制機制,國家科技重大項目加快啟動實施。四是科技創新全鏈條管理更加高效。完善了貫穿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體制機制,基礎研究與人才培養結合更加緊密,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不斷完善。五是科技管理工作協調聯動更加順暢。部門間科技管理職責持續優化,新時代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總體布局初步形成,軍民科技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初步形成了部門、央地、軍民科技工作合力。這些新進展為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

    《決定》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要牢牢把握這一總目標,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和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不斷豐富和發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實踐經驗和重要原則。一是堅持黨的領導,完善科技管理體制。必須牢牢把握中國共產黨領導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加強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健全新型舉國體制,保障科技體制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二是堅持“四個面向”,強化科技支撐高質量發展、保障高水平安全的制度保障。必須加強科技創新全領域布局、全鏈條部署,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體制機制,全面增強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奠定制度基礎。三是堅持系統觀念,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必須圍繞構建高效、協同、開放的國家創新體系,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加強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改革發展的良性互動。四是堅持以人為本,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必須以激發各類創新主體和科技人員積極性創造性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制度環境,激發人才第一資源活力動力。

    全面落實黨中央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重要任務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明確到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決定》面向2035年基本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作出系統部署。我們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四個面向”,充分認識科技創新的戰略先導地位和根本支撐作用,構建適應引領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新型舉國體制,構建適應科技強國建設要求的國家創新體系,推進國家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支撐。

    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完善國家實驗室體系,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推進科技創新央地協同,統籌各類科創平台建設,鼓勵和規范發展新型研發機構,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引領作用,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堅持“四個面向”,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建制化、協同化。健全強化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醫療裝備、儀器儀表、基礎軟件、工業軟件、先進材料等重點產業鏈發展體制機制,全鏈條推進技術攻關、成果應用。構建科技安全風險監測預警和應對體系,加強科技基礎條件自主保障。

    完善科技項目和經費管理改革,優化國家科技資源統籌配置。實行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分類管理組織模式,建立地方、企業科技項目納入國家科技計劃體系新機制。改進科技計劃管理,強化基礎研究領域、交叉前沿領域、重點領域前瞻性、引領性布局。加強有組織的基礎研究,提高科技支出用於基礎研究比重,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企業、社會組織、個人支持基礎研究,支持基礎研究選題多樣化,鼓勵開展高風險、高價值基礎研究。建立專家實名推薦的非共識項目篩選機制。完善中央財政科技經費分配和管理使用機制,健全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執行和專業機構管理體制。擴大財政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范圍,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更大經費支配權、更大資源調度權。

    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促進科技與教育、人才良性循環。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著力加強創新能力培養,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推進校企協同創新,提高成果轉化效能。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著力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著力培養造就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員待遇。強化人才激勵機制,健全保障科研人員專心科研制度,堅持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鬆綁。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深化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改革。深化科技評價體系改革,加強科技倫理治理,嚴肅整治學術不端行為。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人才交流通道。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融合發展。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建立企業研發准備金制度,支持企業主動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攻關任務,向民營企業進一步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允許科研類事業單位實行比一般事業單位更靈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實行企業化管理。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加強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加快布局建設一批概念驗証、中試驗証平台,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應用政策,加大政府採購自主創新產品力度。加強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允許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權,建立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制度,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鼓勵和引導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費方式把科技成果許可給中小微企業使用。允許更多符合條件的國有企業以創新創造為導向,在科研人員中開展多種形式中長期激勵。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健全重大技術攻關風險分散機制,建立科技保險政策體系。提高外資在華開展股權投資、風險投資便利性。

    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環境。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深化政府和民間科技創新合作,實現更深層次科技創新制度性開放。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建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平台向全球科學家開放使用的機制。鼓勵在華設立國際科技組織,完善我國科研人員到國際科技組織任職制度。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探索建立高技術人才移民制度。優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團對外專業交流合作管理機制。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22日 第 09 版)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作出部署,是新時代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中力量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的重大改革,有利於解決科技創新力量和優勢資源分散、重復、低效配置問題,激發各類創新主體內生動力和廣大科技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是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事實表明,經濟大國不等於經濟強國。一個國家長期落后歸根到底是由於技術落后,而不取決於經濟規模大小。”我國作為經濟體量世界第二的發展中大國,在百年變局中謀求和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必然同時面臨科研基礎自身積累不足、科技霸權封鎖圍堵打壓、搶佔科技制高點速度比拼等嚴峻現實考驗。隻有把創新資源和力量統籌組織起來,在國家重大需求和戰略必爭領域形成整體優勢,打贏事關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科技之戰,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安全、贏得發展主動。

    從我國歷史經驗看,集中力量辦大事是科技走向自立自強的重要法寶。新中國在一窮二白的內部基礎和全面封鎖的外部環境下,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干出了“兩彈一星”等一大批國之重器。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探索和用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我國在主要科技領域和方向上不斷取得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但是,我國科技發展總體上還處在將強未強、不進則退的關鍵階段,不少關鍵核心技術仍受制於人,必須傳承和用好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一法寶,加緊解決“卡脖子”問題。

    從科研范式變革看,大科學時代必須集中創新資源和力量開展科技攻關“大會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研究向極宏觀拓展、向極微觀深入、向極端條件邁進、向極綜合交叉發力,不斷突破人類認知邊界。”科學研究形態已經告別單槍匹馬、手工作坊式,進入分工協作、整體推進的大科學新階段。當今世界,國際科技競爭正日益演化為創新體系的競爭,哪一種創新體系能夠從根本上解決創新資源和力量分散、重復、低效的問題,哪一種創新體系就更能適應現代科技攻關的需要。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核心目標就是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適應並引領科技創新大聯合、大協作、大攻關。

    從大國科技競爭看,統籌創新資源集中攻堅才能跑贏“搶佔科技制高點”這場世界變局爭奪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競爭就像短道速滑,我們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誰速度更快、誰的速度更能持續。”當前,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高技術領域成為國際競爭最前沿和主戰場,特別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等前沿科技集中涌現,正以前所未有、超乎想象的速度和沖擊力重塑全球政治經濟力量格局。唯有總體謀劃、聚力攻堅、以快制快,在傳統領域縮小差距、追上並跑,在新興領域避免代差、力爭領跑,才能掌握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主動,確保我國現代化進程不會被遲滯甚至打斷。

    把握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的規律性認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針對我國科技創新組織化協同化程度不高,科技資源分散、重復等問題,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統籌各類創新平台建設,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守正創新,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健全科學統籌、集中力量、優化機制、協同攻關的組織運行體系,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形成體現國家意志、完成國家使命的強大合力。

    堅持和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具有非凡的組織動員能力、統籌協調能力、貫徹執行能力,根本在於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二十大后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就是把黨的領導這一最大政治優勢在科技創新領域更加充分發揮出來。要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的體制機制,加強戰略規劃、政策措施、重大任務、科研力量、資源平台、區域創新等方面的統籌,構建協同高效的決策指揮體系和組織實施體系,確保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轉化為集中資源和力量攻堅的國家創新體系優勢。

    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各方面作用,調動產學研各環節的積極性,形成共促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工作格局。”政府主要抓戰略、抓改革、抓規劃、抓服務,市場對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各類創新要素配置起篩選和導向作用。要統籌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個作用,整合雄厚的科研基礎、豐富的應用場景、完備的工業體系等優勢,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一起上,營造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社會參與的良好創新生態。

    堅持整合軍民、央地資源協同創新。近幾年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整合用好軍民創新資源,不僅顯著提升了國防科技能力,而且顯著增強了全社會的創新能力。要堅持軍民協同創新,完善軍民融合創新體系,暢通地方與軍隊、市場與戰場的“雙向快車道”,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轉化為新質戰斗力。當前,地方財政科技經費在我國財政科技經費總盤子中大約佔2/3。要整合央地創新資源和力量,協同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既為國鑄劍,又為地方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堅持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統籌創新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進步是世界性、時代性課題,唯有開放合作才是正道。國際環境越復雜,我們越要敞開胸懷、打開大門,統籌開放和安全,在開放合作中實現自立自強。”自主創新不是關起門來搞創新,要更加注重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把握全球科技創新趨勢和機遇,發揮共建“一帶一路”等平台作用,牽頭組織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在全球配置和利用創新資源,不斷提高我國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響力和規則制定能力。

    堅持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創新不是發表論文、申請到專利就大功告成,創新“成果”必須轉化為發展“結果”、成為產業的“成品”。要堅持把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作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著力點,實現技術突破、產品制造、市場模式、產業發展“一條龍”轉化,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創新技術要發展,必須要使用。要依托龐大市場為新技術開發及時提供應用場景,在大量應用中優化改進、迭代升級。

    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的著力重點

    著眼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從最緊迫的事情抓起,小切口、大縱深,堅決破除妨礙創新資源高效配置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大幅提升科技攻關體系化能力。

    更加注重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加強中央科技委員會對科技工作的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科技體制改革,統籌謀劃國家科技發展重大戰略、重大規劃、重大政策。加強對重大科技戰略任務的組織協調,科學凝練事關戰略全局和國家命運的關鍵核心科學技術問題,遴選戰略任務和重點方向。持續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強化跨部門、跨地區、跨軍地優勢科技力量統籌調配,優化“揭榜挂帥”“定向委托”“賽馬制”等科技攻關組織模式,調動各類創新力量開展“大兵團作戰”。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揮國家實驗室引領作用,聚焦國家重要安全領域,當好科技攻關總平台、總鏈長,多出戰略性、關鍵性重大科技成果。發揮國家科研機構建制化組織作用,開展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和行業共性需求的基礎研究,強化基礎理論支撐和技術源頭供給。發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主力軍作用,調整優化學科專業設置,統籌推進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發揮科技領軍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做好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當好產業鏈和創新鏈的鏈長。

    建強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優化升級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三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升世界級原始創新、產業創新的策源引領功能,打造成為全球科學中心、人才高地和世界創新版圖制高點。加快建設成渝、武漢、西安三個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加強航空航天、核技術、生物醫藥、光電子、智能網聯汽車、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創新,打造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創新增長極。加強跨區域科技創新合作,提升國家戰略腹地承接重大科技和生產力布局的能力,形成更加完善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

    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動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針對重點產業鏈核心技術短板,超常規集中支持鏈主企業帶頭沖鋒突破,保障重點產業的創新鏈供應鏈自主可控。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依托企業建設技術創新中心,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推進科技攻關協同和研發活動一體化。健全有利於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讓企業在解決科研機構“不能轉”“不敢轉”“不會轉”問題中充分發揮作用,提高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成效。

    健全激發創新主體內生動力機制。用好科技評價指揮棒,強化以科技創新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決定》首次提出“改進武器裝備採購制度,建立軍品設計回報機制”,用批量生產的現役產品設計回報費來鼓勵支持設計單位開展基礎預研,有助於從根本上破解軍工科研院所“不立項干不了事,一立項十萬火急來不及”“產品定型之日,就是設計斷糧之時”的困境,提高科研院所的內生動力,改變長期以來高度計劃性制度機制導致的“等靠要”被動局面。完善科學家本位的科研組織體系,深化科技經費分配和管理使用機制改革,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的家國情懷,讓院士稱號進一步回歸榮譽性、學術性,讓科研人員心無旁騖搞科研。

    推進科技基礎能力建設統籌和開放共享。著眼解決科技基礎設施重復建設問題,統籌推進科技基礎條件的體系化、集約化布局,加快完善科學數據中心布局建設,形成優勢互補的科技創新設施條件體系。著眼解決重大項目攻關重復布局問題,加強科研項目全鏈條設計和一體化實施,構建軍民、央地聯動實施重大科技項目機制。著眼解決科技資源共享不夠問題,加強關鍵科學儀器設備自主研制攻關,建設互聯互通的科研儀器設備開放共享平台,促進創新資源最大程度利用。

    營造創新資源優化配置良好生態。充分發揮市場的力量,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推動各類創新要素快速流動、迅速組合、不斷循環往復,形成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政府、資本等有機互動的創新生態系統。大力發展風險投資市場,培育發展風投創投產業集群,優化“募投管退”全鏈條發展,鼓勵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等基金支持創新創業,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發展耐心資本,引導金融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培育創新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基因,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使崇尚科學、追求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23日 第 09 版)

  •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用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發展,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種重要方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作出系統安排,明確了健全規劃制度體系、強化規劃銜接落實機制、加強政策協同配合的戰略方向和重點舉措。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對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作出的重大決策,我們要深刻學習領會,堅決貫徹落實。

    深刻認識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學編制並有效實施國家發展規劃,有利於保持國家戰略連續性穩定性,集中力量辦大事,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對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是黨有效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方式。編制和實施國家發展規劃,充分體現了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所在。在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我國探索形成了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由黨中央全會提出規劃“建議”、國務院編制規劃“綱要”、全國人大審查批准后向社會公布實施的制度安排,將黨的主張有效轉化為國家意志和全社會共同行動。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戰略規劃工作,早在福建工作期間就前瞻謀劃了廈門15年發展藍圖、福州“3820”戰略工程,在浙江工作期間又系統擘畫了“八八戰略”。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國家發展規劃工作,先后兩次擔任中央“建議”起草組組長,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戰略部署,鮮明提出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以黨的創新理論指導規劃藍圖繪制、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科學路徑。我國發展已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尤為需要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使規劃成為黨中央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使黨中央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集中統一領導更加堅強有力,充分凝聚團結奮斗、共創偉業的強大力量。

    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有力保障。編制和實施國家發展規劃,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鮮明特點和世界各國借鑒中國經驗的重要內容。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通過連續編制和實施14個五年規劃(計劃),接力落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長遠戰略目標,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實現由解決溫飽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邁上新征程,黨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中心任務,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分兩步走”戰略安排作出明確部署,清晰描繪了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總體目標,對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行了遠景展望。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有利於緊緊圍繞這一中心任務和戰略目標,保持國家戰略實施的連續性穩定性,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把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宏偉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是加快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國家發展規劃集中體現了國家戰略意圖、中長期目標和階段性任務,發揮著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優化公共資源配置方向、引導經營主體行為的關鍵作用,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宏觀經濟治理的有效手段。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發展規劃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持續增強。黨的十九大報告、二十大報告強調,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2018年11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統一規劃體系更好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的意見》,對理順規劃關系、完善規劃管理作出了制度安排。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項重要任務是持續提升宏觀經濟治理效能,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結合、跨周期設計和逆周期調節協同、總量提升和結構優化互促。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能夠有效發揮規劃統籌當前和長遠、全面和重點、整體和局部的重要作用,使各類調節手段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國家治理效能加快提升。

    貫徹落實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的重點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建立制度健全、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規劃體制,更好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針對規劃體系不完善、規劃銜接不到位、規劃目標和政策工具不協調等影響國家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充分發揮的突出問題,《決定》從健全規劃體系、強化規劃銜接落實機制、優化規劃與宏觀調控協調聯動機制等方面對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健全國家規劃體系。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首要任務是構建定位准確、邊界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國家規劃體系,使各級各類規劃各司其職、規范有序。

    一是充分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國家發展規劃要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戰略意圖,緊緊圍繞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制定分階段落實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為其他規劃落實國家戰略部署提供總遵循。要聚焦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關鍵問題和突出短板,謀劃提出事關國家長遠發展的大戰略、跨部門跨行業的大政策、具有全局性影響的跨區域大項目,增強對其他規劃的指導性和約束力。

    二是持續強化國土空間規劃的基礎作用。國土空間規劃要為國家發展規劃確定的重大戰略任務落地實施提供空間保障,對其他規劃提出的空間開發保護活動提供指導和約束。要依據國家發展規劃提出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和空間結構優化要求,科學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強化開發強度管控和“三區三線”精准落地,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體系。

    三是不斷增強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的支撐作用。國家級專項規劃要聚焦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綠色生態、民生保障等需要集中力量突破的重點領域,對國家發展規劃在特定領域明確的目標任務進行延伸細化。國家級區域規劃要按照國家發展規劃要求,貫徹落實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著力打破地區分割、協調解決跨行政區跨流域的重大問題,促進區域戰略在區域內深化實施、在區域間聯動融合。

    強化規劃銜接落實機制。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關鍵是要貫徹落實黨中央戰略意圖和國務院工作部署,按照下位規劃服從上位規劃、下級規劃服務上級規劃、等位規劃相互協調的原則,加強各級各類規劃銜接協調,確保形成規劃合力。

    一是強化上下貫通。做好其他規劃對國家發展規劃的貫徹落實,健全目錄清單、編制備案、銜接協調等規劃管理制度,依據國家發展規劃,同步部署、同步編制、同步實施一批國家級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動態調整國土空間規劃。在編制過程中要做好指標銜接、任務細化、工程項目分解等工作,確保其他規劃在主要目標、發展方向、總體布局、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風險防控等方面與國家發展規劃協調一致,形成國家發展規劃由專項規劃在“條”上細化、由區域規劃在“塊”上深化、由國土空間規劃在“地”上保障的上下貫通機制,並做好年度計劃對國家發展規劃的滾動落實。

    二是強化橫向協同。加強其他規劃相互間的銜接協調,避免交叉重復、矛盾沖突或合成謬誤。其中,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在空間安排上,要符合國土空間規劃提出的空間開發保護要求。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之間要加強任務設置和項目布局的協調聯動,按照國家重大生產力布局和區域發展格局優化需要,支持動力源地區增強輻射帶動能力,支持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能源資源富集地區和邊境地區提升保障能力。相關專項規劃之間要加強指標匹配和項目統籌,提高綜合效益和整體效能。

    優化規劃與宏觀調控手段協調聯動機制。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重要保障是將各類政策工具發力方向統一到國家發展規劃的部署要求上,實現宏觀政策、年度計劃和公共資源對國家發展規劃的有效支撐和協同保障。

    一是進一步加強國家發展規劃與宏觀政策的協調聯動。依據規劃目標要求和發展形勢,合理確定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就業等政策取向,提升政策科學性和穩定性。健全宏觀經濟政策統籌協調機制,把握好各類政策工具的節奏和力度,把經濟政策和非經濟政策都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發揮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作用,促進各類政策協同發力,形成放大疊加效應。

    二是進一步做好年度計劃與國家發展規劃的銜接。堅持短期目標與中長期目標相銜接,將國家發展規劃的主要指標分解納入年度指標體系並做好年度間平衡,滾動明確重大任務舉措和重大工程項目實施的年度要求,形成“長期戰略—發展規劃—年度計劃”的體系化推進和閉環落實機制,確保既定戰略目標如期高質量實現。

    三是進一步強化公共資源對國家發展規劃的支撐保障。堅持公共資源配置服從和服務於公共政策方向,加強財政預算、政府投資、土地供應等對國家發展規劃的實施保障。貨幣政策、信貸政策要積極支持國家發展規劃確定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堅持項目跟著規劃走、資金和要素跟著項目走、監管跟著項目和資金走,優化存量資源配置和增量資源供給,保障國家發展規劃確定的重大工程項目落地實施。

    全面提高規劃工作科學化規范化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要提高規劃質量,堅持和完善有效實施機制。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更好發揮各類規劃作用,關鍵是規劃質量要高、落地實施要實、法治保障要到位。

    提高規劃編制質量。國家發展規劃要圍繞發揮戰略導向作用,堅持立足國內和全球視野相統籌、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中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相貫通、全面規劃和突出重點相協調,增強戰略性、宏觀性、政策性。國土空間規劃要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基礎上,科學劃定空間管控邊界,強化底線約束和空間指導的基礎性作用。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要著眼於在特定領域和特定區域支撐國家發展規劃落地實施,做深做實規劃內容,增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要嚴格履行規劃編制程序,拓展前期研究廣度和深度,健全專家參與公共決策制度,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以程序規范保障規劃質量。

    完善規劃實施全周期管理制度。要構建全流程規劃實施推進機制,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健全推進落實機制,各地區各部門要制定可操作、可評估、可考核的目標任務實施安排,對約束性指標和公共服務、生態環保、安全保障等領域任務,強化責任分解落實﹔對預期性指標和產業發展、結構調整等領域任務,創造良好政策環境、體制環境和法治環境。健全監測評估機制,組織開展規劃實施情況動態監測,將監測結果作為加強和改進規劃實施的重要依據。開展規劃實施情況中期評估和總結評估,及時向黨中央、國務院請示報告國家發展規劃實施情況,並依法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經評估確需調整修訂的規劃,要嚴格履行審查批准程序。健全監督考核機制,規劃實施情況要納入考核評價體系,接受人大監督、審計監督和社會監督,以有效的監督考核確保規劃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強化規劃編制實施的法治保障。堅持依法制定規劃、依法實施規劃,將黨中央關於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的規定要求和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加快推動國家發展規劃法立法工作進程,以法治引領和保障國家發展規劃更好發揮戰略導向作用,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26日 第 09 版)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要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並就健全預算制度等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確要求。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深刻認識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意義,准確把握謀劃推動新一輪改革的原則要求,扎實有效推動各項改革任務落實。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征程中的重要意義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對於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意義重大。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當前,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1萬美元,正處於要素驅動主導型增長向創新驅動主導型增長轉換的關鍵時期,穩增長、防風險任務艱巨。財稅體制是影響資源配置的重要基礎制度,財政政策是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必須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加快完善有利於高質量發展的財稅體制機制,破除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創造出與14億多人口現代化水平相匹配的社會財富和物質基礎。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以更大的勇氣、更有力的舉措推動更深層次改革。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財稅體制是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適應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圍繞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加快完善稅收制度和財政體制,加強與其他改革協同配套,全面落實現代預算管理要求,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客觀要求。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需要不斷完善包括財稅領域在內的各方面體制機制。當前,我國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問題仍然突出,人均資源佔有量少、生態環境承載壓力較大,發展的外部環境日益嚴峻。需要加快完善推動共享發展的財稅體制機制,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增進民生福祉,促進共同富裕。健全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政策體系,促進美麗中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新時代新征程謀劃推動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需要把握的原則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部署統籌推進財稅領域改革,預算、稅收制度和財政體制改革取得歷史性成就,基本確立了我國財政制度框架。同時,財稅體制運行中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革完善。我們要深刻領會《決定》部署所體現的黨中央決策意圖,正確處理幾個重大關系,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推進。

    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財政預算規定政府的活動范圍和方向,稅收制度關系國家與企業、個人的利益分配。預算改革要圍繞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明晰政府作用邊界,克服錯位、越位、缺位現象,政府該管的要管住,最大限度減少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和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稅制改革要注意處理好“取”與“予”的關系,既防止稅負過重、竭澤而漁,又避免稅負過低、政府調控和公共服務保障乏力,保持合適的財政汲取能力和政府收支規模,使財政經濟發展始終在良性循環軌道上運行。

    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是政府間權責劃分的基本組成部分,政府收入劃分、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轉移支付制度安排事關國家長治久安。深化改革要堅持辯証思維,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統籌兼顧中央的調控力和地方的發展活力,理清權責關系,更好發揮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積極性。要適度加強中央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保持合理的中央財政收支比重,增強中央統一調度、指揮、管理經濟社會和發展的能力。同時,適當放權給地方,增加地方自主財力,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推動當地經濟和社會事業高質量發展。

    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財稅體制涉及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影響效率與公平目標的權衡和實現。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完善體制機制和調節政策,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更好激發各方面積極性,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同時,要統籌促進規則公平、機會公平、結果公平,打破利益固化、階層固化的藩籬,規范財富積累機制,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更好地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正確處理全局與局部的關系。財稅體制改革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必然會觸及一些地區、單位的局部利益。深化改革需要樹牢全國一盤棋思想,凝聚共識,形成合力,堅決落實黨中央關於加強財政資源和預算統籌、規范稅收優惠政策、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完善政府債務管理制度等部署要求,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現象。要增強全局意識和整體觀念,堅持和踐行正確政績觀,堅決防止無序舉債搞建設的做法,規范招商引資行為,反對地方保護,確保黨中央令行禁止。

    正確處理長遠與當前的關系。財稅體制改革要統籌促進短期財政穩定和長期可持續性。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確優先序,把握時度效,遠近結合,攻堅克難。既要立足當前,有條不紊地抓好當下具備條件的改革舉措落地,著力解決經濟財政運行中的堵點卡點問題﹔又要著眼長遠,深刻把握國內外形勢發展新要求,積極識變求變,謀劃推動長遠機制建設。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經濟發展和財力可持續的基礎之上,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貫徹落實深化財稅體制改革部署、健全我國財政制度的重點任務

    落實《決定》部署,要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到財稅體制改革全過程,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加快健全適應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要求的財政制度。

    健全預算制度。圍繞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聚焦落實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等要求,補齊體制機制短板,強化預算剛性約束,持續提升預算管理水平和財政治理效能。一是加強財政資源和預算統籌。把依托行政權力、政府信用、國有資源資產獲取的收入全部納入政府預算管理,增強預算對落實黨和國家重大政策的保障能力。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績效評價制度,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和基本民生財力保障。二是強化對預算編制和財政政策的宏觀指導,將黨中央戰略意圖體現到預算編制和執行的全過程。健全支出標准體系,建立完善動態調整機制,為預算編制提供科學依據。深化零基預算改革,打破“基數”觀念和支出固化僵化格局。加強財政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三是統一預算分配權,提高預算管理統一性、規范性。防止和克服“錢等項目”的現象,提高年初預算到位率,推進預算安排與存量資金的有機結合,加大財政資金統籌和支出結構調整力度,規范各領域、部門和單位預算支出管理,結合實際合理確定預算收支規模。四是深化預算績效管理改革。加強公共服務績效管理,強化事前功能評估。完善預算績效評價制度,強化評價結果運用。突出保基本、守底線,堅決落實黨政機關過緊日子要求,杜絕大手大腳花錢、奢靡浪費等現象。五是完善預算公開和監督制度,提高預算公開工作質量。六是完善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強化數據分析應用。完善財會監督體系,嚴肅財經紀律,不斷提升財政管理效能。

    健全稅收制度。著眼於構建有利於高質量發展、社會公平、市場統一的稅收制度,優化稅制結構,更好發揮稅收制度籌集財政收入、調控經濟運行、調節收入分配功能。一是全面落實稅收法定原則,規范稅收優惠政策,完善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支持機制。研究與新業態相適應的稅收制度,促進和規范數字化、綠色化發展。合理降低制造業綜合成本和稅費負擔。二是健全直接稅體系。完善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規范經營所得、資本所得、財產所得稅收政策,實行勞動性所得統一征稅。三是健全地方稅體系。推進消費稅征收環節后移並穩步下劃地方,完善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和抵扣鏈條。研究把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並為地方附加稅,授權地方在一定幅度內確定具體適用稅率。完善房地產稅收制度。四是完善綠色稅制。全面推行水資源費改稅,改革環境保護稅。完善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等有關促進綠色發展政策體系,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五是深化稅收征管改革,增強稅務執法的規范性、便捷性和精准性。

    完善財政體制。圍繞保持和加強中央調控能力、發揮好中央與地方兩個積極性,聚焦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三方面目標要求,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加快形成穩定的各級政府事權、支出責任與財力相適應的制度。一是清晰劃分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中央財政事權原則上通過中央本級安排支出,減少委托地方代行的中央財政事權。不得違規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資金,確需委托地方行使事權的,通過專項轉移支付安排資金。二是優化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拓展地方稅源,適當擴大地方稅收管理權限。結合稅制改革優化共享稅分享比例。完善產業在國內梯度有序轉移的協作機制,推動轉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規范非稅收入管理,適當下沉部分非稅收入管理權限,由地方結合實際差別化管理。三是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清理規范專項轉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提升市縣財力同事權相匹配程度。建立促進高質量發展轉移支付激勵約束機制。同時,繼續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優化省以下財力分配,切實加強基層財力保障。

    健全政府債務管理體系。按照統籌發展和安全要求,完善政府債務管理制度,更好發揮債券資金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一是加快建立同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機制。完善政府債務分類和功能定位,優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結構,有效滿足宏觀調控需求,更好支持落實國家重大戰略任務。二是建立全口徑地方債務監測監管體系和防范化解隱性債務風險長效機制。健全工作協調機制,強化數據共享應用。加強源頭治理,堅決遏制新增隱性債務,有序化解存量隱性債務。嚴格對違規違法舉債問題監督問責,落實地方政府舉債終身問責制和債務問題倒查機制,發揮典型案例警示作用。三是加強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管理。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范圍,適當擴大用作資本金的領域、規模、比例。完善債務限額分配機制,加強專項債券資金借用管還全生命周期管理。四是加快地方融資平台改革轉型。加強對融資平台公司的綜合治理,持續規范融資管理,禁止各種變相舉債行為,推動形成政府和企業界限清晰、責任明確、風險可控的科學管理機制。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27日 第 09 版)

  •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業發展歷程,解決影響和制約金融業發展的難題必須深化改革。近年來,我國金融業發展加快,金融領域持續創新,金融體系復雜度、開放度不斷提高,迫切需要加快金融改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必將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注入強大動力,不斷開辟金融工作新局面。

    深刻認識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重大意義

    要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學習貫徹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把思想認識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深刻認識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重大意義。

    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必然要求。金融是大國博弈的必爭之地。我國已經是金融大國,但對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金融強國應當具備“強大的貨幣、強大的中央銀行、強大的金融機構、強大的國際金融中心、強大的金融監管、強大的金融人才隊伍”的目標要求,仍然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為加快補齊補強我國金融體系的短板弱項,迫切需要繼續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破除金融高質量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和卡點堵點,加快構建科學穩健的金融調控體系、結構合理的金融市場體系、分工協作的金融機構體系、完備有效的金融監管體系、多樣化專業性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體系以及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體系,有力推動我國金融由大變強。

    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探索新時代金融發展規律,不斷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本質的認識,不斷推進金融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逐步走出一條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不斷發展。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是在改革進程中探索出來的,也必將在改革實踐中繼續開辟廣闊前景,越走越寬廣。

    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的必然要求。防控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當前,我國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領域的風險形勢仍然復雜嚴峻。必須在有力有序有效處置風險的基礎上,針對風險形成和處置中暴露的深層次體制機制矛盾,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強化監管問責,健全金融法治,筑牢金融穩定保障體系,把該扎的籬笆扎牢、該建的防火牆盡快建起來,不斷提升金融業抵御風險能力,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的必然要求。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天職。要繼續以改革為牽引,建立健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打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堵點難點,把金融資源真正集聚到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方向上來,聚焦到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上來,著力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

    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必然要求。縱觀歷史和現實,金融強國都具有高度開放的特征,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方面。要繼續堅持和用好以開放促改革這一改革開放40多年形成的基本經驗,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同時,要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加強開放條件下的風險防控體系和能力建設,以更高水平風險防控保障更高水平金融開放。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應當把握的重要原則

    黨的二十大以來,黨中央對金融工作領導體制、金融監管體制等進行了一系列重塑性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經濟思想金融篇為指導,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深刻理解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八個堅持”的基本要義,在改革推進過程中注重把握好以下重要原則。

    堅持守正創新。要深刻認識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最本質的特征,是我國金融發展最大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必須始終堅持和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確保改革始終沿著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前進。同時,要順應金融改革發展新的實踐要求,深化新一輪金融體制改革,把准改革的方向、路徑和重點,該改的、能改的切實改好、改到位,該突破的堅決突破,著力在金融領域推進和形成新的重大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

    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改革因問題倒逼而產生、為實現目標而推進,改革的過程本質上就是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向著目標不斷前進的過程。當前,金融領域仍面臨風險隱患較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不高、金融亂象和腐敗問題屢禁不止、金融監管和治理能力薄弱等突出問題。做好新形勢下的金融工作,必須錨定建設金融強國目標和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的要求,著力從體制機制層面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

    堅持系統觀念。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特征和經驗。金融體制改革涉及金融調控、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監管、金融產品和服務、金融基礎設施等多個方面,必須有效做好各方面改革的平衡和銜接,統籌推進防風險、強監管、促發展工作,努力實現最大整體效果。同時,必須把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中進行定位和謀劃,加強金融體制改革與財稅、科技、產業、區域、社會等其他相關領域改革的協調銜接,使各領域改革緊密協同、相互促進。

    堅持穩中求進。穩中求進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金融體制改革涉及面廣、敏感度高,必須始終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要堅持穩字當頭,重大金融改革要充分評估、審慎決策、穩健實施,特別是風險防范舉措要同步謀劃、周密部署。同時,要積極進取,把該立的抓緊立起來,對看准了的改革壓茬推進、攻堅克難,敢啃“硬骨頭”,有力有序有效推進各項改革工作。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重大任務

    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於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我們必須深刻領會、准確把握、堅決落實。

    加快完善中央銀行制度。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體系,著力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促進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與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持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著力打造金融機構、市場、產品和服務體系。完善金融機構定位,堅持回歸本源、專注主業。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提升綜合服務水平,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嚴格中小金融機構准入標准和監管要求,推動兼並重組、實現減量提質,立足當地開展特色化經營,防止無序擴張。強化政策性金融機構職能定位,聚焦服務國家戰略,主要做商業性金融機構干不了、干不好的業務。發揮保險業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健全國家巨災保險保障體系。在防風險、強監管的基礎上,促進信托、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企業集團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其他各類金融機構高質量發展。持續推動貨幣、外匯市場改革發展,穩慎有序發展期貨和衍生品市場。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發個性化、差異化、定制化金融產品,讓兼具安全性、收益性、流動性的金融產品更多走進尋常百姓家。建設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統一金融市場登記托管、結算清算規則制度。

    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嚴把發行上市准入關,進一步完善發行上市制度,強化發行上市全鏈條責任。嚴格上市公司持續監管,全面完善減持規則體系。深化退市制度改革,加快形成應退盡退、及時出清的常態化格局。加強交易監管,嚴肅查處操縱市場、惡意做空等違法違規行為。加快投資端改革,推動長期資金入市,發展多元化股權融資,推動區域性股權市場規則對接、標准統一。加強投資者權益保護。強化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監管,加大對分紅優質公司的激勵力度,增強分紅穩定性、持續性和可預期性。健全債券發行、交易和管理制度,加快多層次債券市場發展。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優化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的比例關系。

    深化金融監管體制改革。落實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於金融管理體制改革決策部署,發揮好中央金融委員會統籌協調把關作用,以及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切實加強金融系統黨的建設作用。堅持既管合法更管非法、管行業必須管風險,健全監管兜底機制,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納入監管。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做到“長牙帶刺”、有棱有角。明確金融監管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責任,加強中央和地方監管協同,健全權責一致、激勵相容的風險處置責任機制。建立健全問責制度,以責任追究倒逼責任落實。建立風險早期糾正硬約束制度,設定清晰的整改期限及具體整改要求。筑牢有效防控系統性風險的金融穩定保障體系。健全金融消費者保護機制,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構建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有效隔離的“防火牆”。

    健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鏈條、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支持做強制造業。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標准和產品體系,大力支持清潔能源的研發、投資、推廣運用。持續完善金融支持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政策體系,進一步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加大對鄉村振興的金融投入,支持牢牢端穩糧食飯碗、服務鄉村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加大對健康產業、養老產業、銀發經濟的財稅金融政策支持,有針對性地豐富養老金融產品供給,積極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保留必要的現金等傳統金融服務方式。提升金融監管科技水平,提高數字化監管和金融消費者保護能力。健全完善金融“五篇大文章”等重點領域的統計口徑和考核評價制度,發揮好考核評價“指揮棒”作用,引導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推動金融高水平開放。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推進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完善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對標國際高標准經貿協議中金融相關規則,精簡限制性措施,支持符合條件的外資機構參與金融業務試點,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水平。穩慎拓展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優化合格境外投資者制度。規范境外投融資行為,加大對共建“一帶一路”的金融支持。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強化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功能。加快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強化開放條件下的金融安全機制,推進自主可控的跨境支付體系建設,建立統一的全口徑外債監管體系。積極參與國際金融治理。

    加強金融法治建設。制定金融法,作為金融領域的基本法,與其他金融法律法規共同構成比較完備的金融法律體系。不斷適應金融發展實踐需要,及時推進金融重點領域和新興領域立法,建立定期修法制度。加大金融執法力度,對各類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健全維護國家金融安全的法律工具箱。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28日 第 09 版)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加快完善中央銀行制度”,作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加快完善中央銀行制度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為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建設金融強國提供堅實支撐。

    一、科學認識中央銀行制度的基本內涵

    中央銀行是金融體系的中樞,隨著經濟變遷而演進發展,形成了一系列被廣泛接受的基本目標和職能定位。中央銀行是“發行的銀行”,負責貨幣發行,調節貨幣供應、流通,調整利率水平,維護幣值穩定﹔中央銀行是“國家的銀行”,開展宏觀調控,經理國庫,管理外匯儲備,參與國際金融治理,促進充分就業、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中央銀行是“銀行的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與金融機構開展金融交易,為金融市場提供流動性,維護支付清算體系穩健運行,承擔最后貸款人職責。與傳統中央銀行相比,現代中央銀行更加注重維護幣值穩定,更加注重運用市場化、價格型間接調控方式,更加注重財務獨立性和可持續性,更加注重預期管理,更加注重加強宏觀審慎管理,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金融體系整體穩定。

    中央銀行制度是一國最重要的貨幣金融管理制度。我國於1948年成立了中國人民銀行,開啟了中央銀行制度的探索之路,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不斷實踐,構建了一系列既符合經濟金融普遍規律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中央銀行制度。其中,以貨幣政策體系和宏觀審慎政策體系為核心,以服務實體經濟的信貸政策體系為著力點,以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為載體,以金融基礎設施體系為根基,以金融穩定保障體系為防線,以中央銀行財務預算管理機制為支撐,以國際金融協調合作治理機制為平台,統籌處理好短期任務與長期目標、穩增長與防風險、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關系,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二、深刻把握加快完善中央銀行制度的重要意義

    黨中央高度重視建設和完善中央銀行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強大的貨幣”和“強大的中央銀行”是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建設金融強國的關鍵核心要素,要求現代中央銀行制度更為完善。黨的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黨的二十大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都提出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復雜多變,金融領域的矛盾問題仍然較為突出,對加快完善中央銀行制度建設提出了迫切要求。

    (一)這是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要求。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最本質的特征。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要求中央銀行必須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以正確的政治方向為引領,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質金融服務需求為中心,將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將防控風險作為永恆主題,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穩中求進做好工作。

    (二)這是實現金融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我國正處於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的關鍵階段,為促進經濟轉型升級,中央銀行要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大逆周期調節和跨周期設計,合理熨平短期經濟波動,推動經濟長期運行在合理區間,引導金融體系加大服務實體經濟力度,優化資金投向和結構。

    (三)這是建設金融強國的要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金融是大國博弈必爭之地,大國崛起離不開強大金融體系的關鍵支撐。建設金融強國要求中央銀行對內實施好金融調控,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能力﹔對外深化國際金融合作,推進全球金融治理變革,增強金融國際競爭力和規則影響力。

    (四)這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要求。建設中央銀行制度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一環。中央銀行有效履行職責,有利於疏通國民經濟血脈,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和人民安居樂業﹔反之,就有可能難以遏制惡性通脹或者信用緊縮,引發經濟金融危機,遲滯乃至中斷國家的現代化進程。必須加快完善中央銀行制度,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助力,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保駕護航。

    三、加快完善中央銀行制度的基本原則

    完善中央銀行制度,要以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的宏偉藍圖為目標,不斷加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本質的認識,努力把握新時代金融發展規律,借鑒吸收各國中央銀行發展有益經驗,持續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

    (一)堅定方向,堅持黨中央對中央銀行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黨的領導是我國金融業發展最大的政治優勢和底氣。中央銀行是黨領導金融工作的關鍵部門,事關經濟發展和金融安全,事關人民手中的“錢袋子”。必須堅持中央銀行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不折不扣貫徹落實好黨中央決策部署,踐行金融為民理念,確保中央銀行工作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二)找准定位,確立維護幣值穩定和金融穩定雙目標。中國的中央銀行的根本職責是維護幣值穩定和金融穩定,既包括國內物價穩定,不能讓老百姓手中的錢變“毛”,也包括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要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從更長期視角出發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維持合理的正的實際利率,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正向激勵。同時,重視就業目標,適當關注資產價格變化,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增加政策透明度。

    (三)強化功能,提升中央銀行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中央銀行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推動者和踐行者,要強化中央銀行履職功能,豐富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和工具,引導優化融資結構,健全金融機構體系、產品體系和市場體系,建設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金融支持。

    (四)夯實保障,堅守最后貸款人職責。經濟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經濟的鏡像,經濟風險與金融風險相互交織和影響。要健全以中央銀行為最后貸款人的金融安全網,加強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完善金融風險處置機制,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

    (五)筑牢根基,落實中央銀行獨立的財務預算管理制度。中央銀行的特點在於既是行政機關,負責金融管理﹔也是市場中的主體,本質上作為“銀行”,通過市場化手段,運用資產負債表的擴張或收縮,吞吐基礎貨幣,調控金融活動。由於宏觀經濟金融變量實時更新,金融市場變化和金融風險不可能完全“預算”,中央銀行普遍實行獨立的財務預算制度,從而確保有能力、有財力實現任務和目標。

    四、加快完善中央銀行制度的舉措

    近年來,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金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穩健的貨幣政策精准有力,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持續加大,一些突出金融風險點得到穩妥有序處置,金融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我國在全球高通脹、高利率的環境下實現了物價和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下一步,完善中央銀行制度要以進一步深化改革為根本動力,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加快推進。

    (一)構建科學穩健的貨幣政策體系。完善基礎貨幣投放和貨幣供應調控機制,管好貨幣總閘門,保持社會融資規模和貨幣供應量同經濟增長和價格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把握好金融資源存量和增量的關系,促進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調控和傳導機制,以短期操作利率為主要政策利率,理順由短期操作利率向長期利率的傳導,明確利率走廊上下限,形成分工明確、合理聯動的中央銀行利率體系。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堅持人民幣匯率主要由市場決定,同時對順周期行為進行糾偏,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二)創新精准有力的信貸服務體系。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優化資金供給結構,引導金融機構持續加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精准滴灌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大力發展科技金融,加強對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金融支持,構建覆蓋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體系。加快發展綠色金融,持續豐富和完善綠色金融標准、綠色金融市場和綠色金融產品。進一步發展普惠金融,健全金融服務民營和小微企業政策體系和長效機制。積極推進養老金融,更好滿足老齡社會和銀發經濟的金融服務需求。不斷深化數字金融,加大對數字經濟、數實融合領域的數字金融服務。

    (三)建立覆蓋全面的宏觀審慎管理體系。適應宏觀經濟金融形勢變化需要,加強跨周期、跨行業、跨市場和跨境風險分析,制定宏觀審慎政策,健全政策工具箱,維護金融活動、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金融基礎設施的整體穩健運行。完善房地產宏觀審慎金融政策,推動房地產健康發展。加強對國際經濟金融風險外溢影響監測,健全全口徑跨境資金流動監測預警響應機制。推動宏觀審慎政策與貨幣政策、信貸政策、微觀監管政策等的協調配合和聯動。

    (四)推進結構合理的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支持發展多元化股權融資,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培育和引導耐心資本。健全多層次債券市場體系,加快制定公司債券管理條例,完善債券承銷、估值、做市等制度,健全市場化法治化違約處置機制。穩步發展資產支持証券,盤活存量資產。推動貨幣市場發展,完善同業拆借、債券回購等貨幣市場業務規則。健全外匯市場產品體系,豐富外匯市場參與主體,擴大外匯市場開放。規范發展黃金市場、票據市場,穩慎有序發展期貨和衍生品市場。

    (五)建設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體系。建設金融市場登記托管、清算結算、征信等體系,健全監管框架和准入制度,推進重要金融基礎設施統籌監管和互聯互通。持續推進跨境人民幣業務系統建設,提升自主水平和安全可靠性。推動移動支付互聯互通,拓展支付服務便利性、普惠性和包容性。穩步推進“風險為本”反洗錢監管。穩妥推進數字人民幣研發和應用。完善金融業綜合統計制度。

    (六)健全有力有效的金融穩定保障體系。堅持中央銀行的最后貸款人職責定位,加強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和源頭防控,健全具有硬約束的風險早期糾正機制。推動加強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納入金融監管范圍,實現監管全覆蓋。推進常態化風險處置機制建設,豐富完善風險處置策略方法制度,完善金融穩定保障基金管理制度,發揮存款保險基金風險處置平台作用,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

    (七)推動協調合作的國際金融治理機制。擴大金融業制度型開放,完善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提升金融服務跨境貿易和投融資水平。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優化基礎性制度安排,推動人民幣離岸市場建設,豐富離岸人民幣金融產品,優化人民幣清算行布局,發揮好貨幣互換機制作用。深入參與全球金融治理,提升在重大國際金融規則、標准制定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健全適應高水平開放的金融監管和風險防控體系,提升開放條件下的金融安全。

    (八)實行與中央銀行履職相適應的財務預算管理體系。加快推進中國人民銀行法、金融穩定法、反洗錢法等法律修訂和制定,以中央銀行法律制度為基礎,健全中央銀行內部治理,落實中央銀行獨立的財務預算管理制度,完善總准備金、專項准備金、損失核銷和資本補充機制,充實中央銀行國家資本,使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更加強健可持續,確保能夠主動開展金融調控、及時應對金融風險,實現幣值穩定和金融穩定目標,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

    《 經濟日報 》( 2024年08月15日 第 02 版)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首次提出“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這是黨中央著眼新時代新征程解決“三農”問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三農”領域的具體體現,充分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一以貫之的高度重視,必將為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制度支撐。

    一、深刻認識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的重要意義

    (一)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是豐富發展黨的“三農”方針政策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成立以后就一直把依靠農民、為億萬農民謀幸福作為重要使命。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都十分注重通過政策和策略把億萬農民緊密團結在一起,為共同過上好日子不懈奮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著力破除制約“三農”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建立涵蓋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和各類經營主體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健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政策體系,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力度越來越大、惠及面越來越廣、制度體系越來越成熟完備,有力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實踐証明,我們黨馳而不息重農強農的戰略決策完全正確,黨的“三農”政策得到億萬農民衷心擁護。這些實踐探索和政策創新,為新時代新征程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是解決現階段農業農村發展現實矛盾的迫切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解決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根本要靠深化改革,調動億萬農民積極性。當前,農業農村改革發展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發生深刻變化,面臨不少新形勢新挑戰。全球糧食安全形勢日益嚴峻,端牢14億多中國人飯碗的任務更加緊迫繁重。國內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農業生產經營成本上升、風險加大、效益偏低,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難度越來越大。農村發展相對滯后,鄉村人口形勢、村庄格局加快演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還有不少短板亟待補上。農民增收動能減弱,城鄉居民收入絕對差距仍然不小,農村低收入人口幫扶任重道遠。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對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三)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農業強國的客觀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新時代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現代化的質量和成色。適應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實現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必須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圍繞發展農業、建設鄉村、富裕農民進一步強化全方位支持,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二、准確把握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的原則要求

    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突出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系統謀劃,統籌推進。與過去強調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相比,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的內涵和外延更加豐富,更加強調對農業農村農民全方位支持,更加注重制度供給的系統集成。實踐中要重點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原則要求。

    (一)堅持保護農民利益。始終站穩人民立場,尊重農民意願,把維護農民群眾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中心任務,把是否真正讓農民受益作為衡量標准,讓廣大農民群眾在改革發展過程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進一步完善要素配置、資金投入、公共服務、人才支撐等方面的制度性安排,推動人力投入、物力配置和財力保障向農業農村傾斜,更好服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等重大戰略需要。

    (三)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強化系統觀念,把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放到城鄉融合發展大格局中謀劃和推動,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四)堅持綠色生態導向。綠色是農業的底色,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版圖的基本面。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支持推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一體化推進鄉村生態保護修復,促進農業生產、農村建設、鄉村生活生態良性循環,做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

    (五)堅持政府和市場協同發力。農業農村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有力支持,要強化政策供給,提高支持效能,盡力而為但也要量力而行,防止超越發展階段、超出財政承受能力。強化政府支持不能偏離市場化改革取向,必須尊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注重用改革激發市場活力,推動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三、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的重點任務

    《決定》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對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進行了系統部署,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點任務。

    (一)健全保障糧食安全的體制機制。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必須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要加快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完善價格、補貼、保險等政策體系。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綜合運用糧食最低收購價和收儲、進口等調控政策,平衡供求、穩定價格,防止谷賤傷農和米貴傷民。優化農業補貼政策體系,提高補貼精准性和激勵效能。發展多層次農業保險,推動農業保險擴面、提標、增品,更好滿足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多元化保險需求。著眼促進農業經營增效,完善農業經營體系,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同帶動農戶增收挂鉤,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針對糧食主產區大多“產糧多、經濟弱、財政窮”的狀況,統籌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創新利益補償方式、拓展補償渠道,讓主產區抓糧不吃虧、有積極性。統籌推進糧食購銷和儲備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建立監管新模式,增強應急保供能力,守好“大國糧倉”。強化節糧減損就是增產增供的理念,健全糧食和食物節約長效機制。

    (二)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當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總體形勢是好的,構建了有效的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但返貧致貧風險始終客觀存在,即便是過渡期以后,仍會有一些低收入農戶因疾病、事故、災害等不可抗力存在返貧致貧的可能,關鍵要靠有效的制度及時發現、及時幫扶。要發揮好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預警響應作用,把脫貧人口和脫貧地區的幫扶政策銜接好、措施落到位,堅決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推動防止返貧幫扶政策和農村低收入人口幫扶政策銜接並軌,把符合幫扶條件的農村人口全部納入常態化幫扶。把應該由政策兜底幫扶的脫貧人口,逐步同通過正常幫扶有能力穩定脫貧的人口分開,實行分類管理,對沒有勞動能力的通過綜合性社會保障措施兜底,對有勞動能力的加大產業就業幫扶力度。建立欠發達地區常態化幫扶機制,實行分級負責、分類幫扶,重點支持欠發達地區補齊公共服務短板,發展壯大特色產業,增強內生發展動力。脫貧攻堅期間形成了龐大扶貧資產,要健全脫貧攻堅國家投入形成資產的長效管理機制,確保持續發揮作用。

    (三)健全縣域富民產業發展促進機制。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解決當前農業經營效益低、農民增收致富難、鄉村建設發展滯后等問題,都要求加快發展縣域富民產業。圍繞做好“土特產”文章,因地制宜開發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農林牧漁並舉,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把農業建設成為大產業。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充分挖掘農業多種功能、鄉村多元價值,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鄉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壯大縣域富民產業,出發點是要讓農民有活干、有錢賺,要健全產業發展聯農帶農機制,形成企業和農戶產業鏈上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的格局,讓農民通過發展產業、轉移就業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四)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機制。現階段城鄉差距大最直觀的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差距大。要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健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長效機制。繼續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在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上持續發力,創新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入、建設、運行管護機制。完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從各地實際和農民需求出發,聚焦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加快補上農村飲水、道路、住房安全等基礎設施短板,著力提高農村養老、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質量,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逐步使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優化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布局,適應鄉村人口變化趨勢,優化村庄布局、產業結構、公共服務配置,推進城鄉學校共同體、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推動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由注重機構行政區域覆蓋向注重常住人口服務覆蓋轉變。要持續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准統一、制度並軌。

    (五)健全要素優先保障機制。鄉村振興要靠人才、靠資源。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求,破除妨礙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制度壁壘,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鄉村流動,促進農業生產、增加農民收入,強化鄉村振興要素保障。要完善鄉村多元投入機制,將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創新投融資機制,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強化耕地農用、良田糧用制度保障,改革完善耕地佔補平衡制度,各類耕地佔用納入統一管理,完善補充耕地質量驗收機制,確保達到平衡標准。完善高標准農田建設、驗收、管護機制,加大建設投入和管護力度,確保建一塊成一塊。健全保障耕地用於種植基本農作物管理體系,科學合理利用耕地資源,將有限的耕地資源優先用於保障基本農作物生產。促進土地增值收益取之於農、用之於農,落實土地出讓收入支農政策。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發展壯大鄉村人才隊伍,堅持內培和外引相結合,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

    《 經濟日報 》( 2024年08月16日 第 02 版)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突出強調“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並作出一系列部署。這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一、充分認識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的重大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推動對外開放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貿易強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到2023年,貨物貿易規模連續7年全球第一,服務貿易規模位居世界前列,數字貿易快速增長﹔雙向投資大國地位日益鞏固,利用外資結構持續優化,對外投資合作平穩發展﹔多雙邊和區域經貿合作取得一系列豐碩成果。實踐充分証明,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對外開放是我國發展的關鍵一招。新征程上,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具有重要時代價值和深遠歷史意義。

    (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隻有開放的中國,才會成為現代化的中國”。實現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難度最大的現代化,要求我們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量和水平,有利於為中國式現代化厚植更強大經濟基礎、營造更有利國際環境、提供更堅實戰略支撐,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空間。

    (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求我們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有利於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成為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2023年11月5—10日,以“新時代,共享未來”為主題的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市舉辦,展覽面積約36.7萬平方米,共有289家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參展,均超歷屆水平,折射出中國市場的巨大吸引力。

    (三)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大國擔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大勢”。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少數國家搞“脫鉤斷鏈”、“小院高牆”,推行“回岸、近岸、友岸”三岸分流。有關研究表明,“世界開放指數”呈下滑趨勢。這要求我們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決反對逆全球化、泛安全化,反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有利於深化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共同培育全球發展新動能,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

    (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人民前途所在。”人類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同時全球發展深層次矛盾突出。這要求我們堅持命運與共,推動各國攜手應對挑戰、實現共同繁榮。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推動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有利於推動國際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二、准確把握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基本內涵

    中國越發展,就越開放。中國開放的大門隻會越開越大。我們要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開放。

    (一)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對接國際高標准的制度型開放。制度型開放是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標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對標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既持續深化要素流動型開放,又穩步拓展制度型開放。當前,制度型開放仍有提升空間。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就是要以推進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為契機,推動重點領域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同國際規則更高水平對接,塑造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優勢。

    (二)高水平對外開放是更加積極的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自主開放和對最不發達國家單邊開放都是我們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要形式。黨的十八大以來,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就是自主開放的重要實踐,有效發揮了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平台作用﹔我們給予最不發達國家輸華零關稅待遇的產品范圍進一步擴大。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就是要更加積極主動地擴大開放,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發揮開放平台先行先試作用,加大對最不發達國家支持力度,以自身開放促進全球共同開放,實現良性互動。

    (三)高水平對外開放是把握數字化綠色化機遇的開放。數字化綠色化是世界經濟發展新的重要引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數字經濟、綠色經濟加快發展,2023年可數字化交付的服務進出口額(衡量包含數字產品貿易、數字服務貿易、數字技術貿易和數據貿易在內的數字交付貿易)超過2.7萬億元,跨境電商進出口額達2.4萬億元,新能源領域貿易投資合作為全球綠色轉型作出巨大貢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就是要以數字化綠色化為方向,加快發展方式轉型,深化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和引領國際規則制定,增強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四)高水平對外開放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開放。增進民生福祉是對外開放的根本目的。黨的十八大以來,對外開放有力推動穩增長、穩就業、惠民生,外貿外資直接和間接帶動就業超過2億人,大量優質進口促進了產業升級和消費升級。當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體上已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就是要在開放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外貿外資基本盤,將開放紅利轉化為發展動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讓開放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眾。

    (五)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合作共贏的開放。歷史反復証明,開放包容、合作共贏才是人間正道。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成為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進博會越辦越好,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當前,人類社會要破解發展難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國際合作和開放共享。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就是要拉緊與世界各國的利益紐帶,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促進共同發展。

    (六)高水平對外開放是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開放。越開放越要重視安全,越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決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織密織牢開放安全網,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種風險。當前,開放合作面臨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就是要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著力提升開放監管能力和水平,在擴大開放中增強綜合實力、動態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三、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的主要任務

    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強黨對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全面領導,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一)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既對標國際一流水平,又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主動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在產權保護、產業補貼、環境標准、勞動保護、政府採購、電子商務、金融領域等方面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相通相容,打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擴大自主開放,有序擴大我國商品市場、服務市場、資本市場、勞務市場等對外開放,擴大對最不發達國家單邊開放。

    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全面深入參與世界貿易組織改革,推動恢復爭端解決機制正常運轉,力爭達成首套多邊數字貿易規則。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提供更多全球公共產品。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准自由貿易區網絡,提升我國自由貿易協定開放水平,積極納入數字、綠色、標准等規則。建立同國際通行規則銜接的合規機制,加強貿易政策合規工作,優化開放合作環境。

    (二)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加快建設貿易強國,進一步提升國際分工地位,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打造貿易強國制度支撐和政策支持體系,強化貿易政策與財稅、金融、產業政策協同。推進通關、稅務、外匯等監管創新,營造有利於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制度環境,加快內外貿一體化改革。健全貿易風險防控機制,完善出口管制體系和貿易救濟制度,制定出口管制法配套法規和規章,推動形成多主體協同的貿易摩擦應對機制,筑牢貿易領域國家安全屏障。

    推動貨物貿易優化升級。積極拓展中間品貿易、綠色貿易等新增長點,推動外貿產品標准與合格評定國際合作。建設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設全球集散分撥中心,支持各類主體有序布局海外流通設施,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建設國際物流樞紐中心和大宗商品資源配置樞紐。創新提升服務貿易。全面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范,鼓勵專業服務機構提升國際化服務能力。在有條件的地方發展新型離岸貿易業務。建立健全跨境金融服務體系,豐富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創新發展數字貿易。發展數字產品貿易、數字服務貿易、數字技術貿易和數據貿易,加快貿易全鏈條數字化賦能。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辦好進博會、廣交會、服貿會、數貿會等展會。

    (三)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打造“投資中國”品牌,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堅持高質量引進來和高水平走出去相結合。持續放寬外資市場准入。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合理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落實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推動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有序擴大開放。深化外商投資促進體制機制改革,保障外資企業在要素獲取、資質許可、標准制定、政府採購等方面的國民待遇,支持參與產業鏈上下游配套協作。完善促進和保障對外投資體制機制,健全對外投資管理服務體系,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

    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進一步完善外資企業圓桌會議制度,及時協調解決外資企業困難問題,依法保護外商投資權益。完善境外人員入境居住、醫療、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鼓勵首創性、集成式探索。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依托內河港口開展汽車平行進口試點,加快汽車流通體制創新發展。圖為試驗區內城陵磯港汽車整車進口指定口岸堆場。 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岳陽片區管理委員會供圖

    (四)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培育和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更好發揮開放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鞏固東部沿海地區開放先導地位,提高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開放水平。發揮沿海、沿邊、沿江和交通干線等開放元素聚集優勢,優化區域開放功能分工,打造形態多樣的開放高地。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賦予更大改革自主權,鼓勵首創性、集成式探索,推動全產業鏈創新發展,積極復制推廣制度創新成果。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深入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健全香港、澳門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維護香港、澳門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深化兩岸融合發展。

    (五)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深化經貿合作,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建立更多貿易暢通、投資合作、服務貿易、電子商務等國際合作機制,推動同更多國家商簽自由貿易協定、投資保護協定。繼續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加強綠色發展、數字經濟、人工智能、能源、稅收、金融、減災等領域的多邊合作平台建設。

    開展務實合作,完善陸海天網一體化布局,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互聯互通網絡,統籌推進重大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高質量建設經貿合作區等境外合作園區。建設“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深化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等領域合作。

    來源:《求是》2024/16

  • 協商民主是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健全協商民主機制的重要舉措。我們要深刻認識全面發展協商民主的重要意義,牢牢把握健全協商民主機制的任務要求,切實加強協商民主制度建設,推動協商民主彰顯更大優勢、發揮更大效能。

    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

    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長期實踐中創造和發展的重要民主形式。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科學定位、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取得了豐碩的理論成果、制度成果、實踐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圍繞全面發展協商民主作出重要論述,提出一系列具有理論原創性、政治引領性、實踐指導性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新要求。比如,提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在我國有根、有源、有生命力,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是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保証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制度設計,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是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諦﹔協商民主同選舉民主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共同構成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特點和優勢﹔人民政協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通過多種形式的協商,可以廣泛達成決策和工作的最大共識,廣泛暢通各種利益要求和訴求進入決策程序的渠道,廣泛形成發現和改正失誤和錯誤的機制,廣泛形成人民群眾參與各層次管理和治理的機制,廣泛凝聚全社會推進改革發展的智慧和力量。比如,提出全面發展協商民主,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構建程序合理、環節完整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體系,統籌推進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以及社會組織協商,加強協商民主制度建設,健全協商民主機制。比如,提出堅持黨的領導、統一戰線、協商民主有機結合,通過各種途徑、各種渠道、各種方式就改革發展穩定重大問題特別是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進行廣泛協商,堅持協商於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健全各種制度化協商平台,通過商量出辦法、出共識、出感情、出團結。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發展協商民主的重要論述,從政治上、理論上、制度上、實踐上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協商、協商什麼、怎樣協商等重大問題,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民主政治理論,為新時代全面發展協商民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蓬勃發展,特別是制定關於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政黨協商、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建設、城鄉社區協商等方面重要文件,頒布《中國共產黨政治協商工作條例》等黨內法規,有力指導和推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廣泛開展,呈現出協商內容更加豐富、協商形式更加多樣、協商渠道更加拓展的生動局面,顯示出旺盛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協商民主已經深深嵌入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全過程,在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聯系、促進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廣泛凝聚社會共識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新征程上,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更加需要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更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凝聚智慧和力量。

    發揮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

    人民政協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決定》對發揮人民政協作為專門協商機構作用作出新的部署。要落實《決定》精神,完善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制度,把協商民主貫穿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全過程,不斷提高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水平。

    健全深度協商互動、意見充分表達、廣泛凝聚共識的機制。堅持和完善黨委會同政府、政協制定並組織實施年度協商計劃制度,圍繞黨和國家中心任務,更加精准凝練協商主題,更加深度開展協商議政,更高質量進行建言獻策。健全發揚民主和增進團結相互貫通、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的程序機制,運用政協全體會議、專題議政性常務委員會會議、專題協商會、協商座談會等形式,深入協商議政,加強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堅定發展信心,激發奮斗力量。完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在政協更好發揮作用的機制,支持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在政協參與國家方針政策和地方重要舉措的討論協商。完善政協專門委員會聯系界別工作機制,發揮界別優勢作用和專委會基礎性作用,推動各專委會委員和所聯系界別委員發揮主體作用、積極建言資政。

    加強人民政協反映社情民意、聯系群眾、服務人民機制建設。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政協為人民,把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促進民生改善作為協商議政的重要著力點。健全社情民意表達和匯集分析機制,聚焦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匯集反映社情民意,為黨和政府決策提供參考。完善政協委員聯系界別群眾制度機制,深入做好思想引領、聽取意見、反映要求、凝聚共識、增進團結、匯聚力量的工作。發揮政協委員履職“服務為民”活動平台作用,引導政協委員立足崗位實際、發揮專長優勢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

    完善人民政協民主監督機制。准確把握人民政協民主監督性質定位,發揮協商式監督優勢和作用,重點圍繞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和重大決策部署情況開展民主監督。完善人民政協民主監督的組織領導、權益保障、知情反饋、溝通協調機制,提高民主監督工作實效。完善民主監督形式,做到同履行政治協商、參政議政職能相結合,寓監督於協商會議、視察、提案、專題調研、大會發言、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工作之中。加強人民政協民主監督同黨內監督、人大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等的協調配合,增強監督合力。

    不斷完善協商民主體系

    《決定》對完善協商民主體系、豐富協商方式提出新的要求。要按照《決定》精神,構建程序合理、環節完整的協商民主體系,健全各種制度化協商平台,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參與實踐,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

    健全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以及社會組織協商制度化平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從中國土壤中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新時代多黨合作舞台極為廣闊,要用好政黨協商這個民主形式和制度渠道,通過協商凝聚共識、凝聚智慧、凝聚力量。要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完善民主黨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議制度,完善支持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履行職能方法,加強政黨協商保障機制建設。在人大協商方面,開展立法工作中的協商,發揮人大代表在協商民主中的作用。在政府協商方面,制定協商事項目錄,完善政府協商機制,增強協商的廣泛性和針對性。在政協協商方面,把協商民主貫穿履行職能全過程,加強政協協商與黨委和政府工作的有效銜接,提高政協協商水平。在人民團體協商方面,完善人民團體參與各渠道協商的工作機制,健全人民團體直接聯系群眾工作機制。在基層協商方面,建立健全基層協商民主建設協調聯動機制,開展鄉鎮(街道)協商、村(社區)協商、企事業單位等的協商。在社會組織協商方面,建立健全與相關社會組織聯系的工作機制和溝通渠道,引導社會組織更好為社會服務。根據各種協商渠道優勢特點和實際需要,加強各種協商渠道協同配合,提升協商民主整體效能。建立健全提案、會議、座談、論証、聽証、公示、評估、咨詢、網絡、民意調查等協商方式,豐富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制度化實踐。

    健全協商於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的落實機制。堅持協商於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的原則,對明確規定需要協商的事項必須經協商后提交決策實施,通過充分協商交流、開展民主監督、宣傳黨和國家政策法規、深化思想溝通,廣集良策促進決策優化,廣聚共識推動決策實施。健全知情明政機制,通過邀請參加有關重要會議、參加視察考察調研和檢查督導工作、建立定期通報情況制度、提供協商相關材料、組織專題報告會等,增強協商精准性和實效性。健全決策咨詢制度,完善重大決策前的民主聽証會、民主懇談會、民主評議等,完善基於互聯網平台構建公眾參與政策評估的方式,吸納社會公眾特別是利益相關方參與決策,吸收專家學者、智庫機構進行決策咨詢,使決策和工作更好順乎民意、合乎實際。

    完善協商成果採納、落實、反饋機制。規范和拓展協商成果報送渠道,對協商的主要內容、重要共識、意見建議,做好匯總、分析、精選、報送工作。建立完善協商成果研究吸納和轉化運用機制,各級黨委和政府及有關部門應重視協商意見研究辦理,重要協商成果可作為決策參考體現到政策舉措制定實施之中。建立健全協商成果採納反饋制度,推動協商成果轉化為工作成效。

    推動協商民主落到實處

    黨中央關於全面發展協商民主、健全協商民主機制的任務要求已經明確,關鍵在於抓好落實。

    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根本保証。要深入學習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發展協商民主的重要論述,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確保協商民主建設正確政治方向。建立健全黨領導協商民主建設的工作制度,把協商民主建設納入黨委總體工作部署和重要議事日程,統一領導、規劃、部署協商民主建設。

    堅持協商為民。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們能夠實行和發展協商民主的重要前提和基礎。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進協商民主。按照協商於民、協商為民的要求,把協商嵌入到人民依法有效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的各項工作中。加強基層協商民主建設,保証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廣泛持續深入參與的權利。

    把准協商議題。要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錨定中國式現代化目標任務,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牢牢把握協商議政的重點和著力點。緊扣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發展中重大現實問題,緊貼社會民生領域重點難點問題,把協商建言搞好。圍繞協商議題,深入調查研究,提出切實管用的對策建議,推動協商走深走實。

    提高協商能力。要強化協商意識,做到平等協商、民主協商,商以求同、協以成事。領導干部要帶頭實踐協商民主,掌握協商民主工作的原則、規律、方法,做到集思廣益、從善如流。培育協商民主文化,養成有事好商量的習慣,營造既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協商氛圍。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29日 第 09 版)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並對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作出部署,提出健全基層民主制度的任務。這對於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進一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凝聚起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磅礡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堅持和發展基層民主的重要論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就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闡述了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核心思想、主體內容、基本要求,深刻闡述了關於堅持和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重要原則、著力重點、途徑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民主是中國共產黨始終高舉的旗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實行人民民主就是保証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我們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我們要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切實防止出現人民形式上有權、實際上無權的現象﹔我們一定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根本方針,健全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切實保障和不斷發展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的民主權利。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諦﹔協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我們要堅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堅持協商於民、協商為民,涉及基層群眾利益的事情要在基層群眾中廣泛商量。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權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選舉時有投票的權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續參與的權利﹔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參與實踐﹔我們要把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各個環節貫通起來,不斷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把人民當家作主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黨治國理政的政策措施上來,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黨和國家機關各個方面各個層級工作上來,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來。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以及基層民主的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過程中為什麼要發展基層民主、發展什麼樣的基層民主、怎樣發展基層民主等方向性、根本性、戰略性重大問題,為進一步健全基層民主制度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充分認識基層民主地位作用

    基層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體現。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我國實行以村民自治制度、居民自治制度和職工代表大會制度為主要內容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人民群眾在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和支持下,依法直接行使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過程人民民主深入發展,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充滿活力,基層民主形式不斷豐富,人民群眾從各領域各層次有序參與政治生活,實現層次豐富、真實具體的當家作主,我國基層民主已經成為扎根中國大地的制度形態、治理機制、政治實踐和生活方式,在中國式現代化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正日益發揮巨大作用。

    (一)基層民主是堅持和鞏固人民當家作主政治地位的重要載體。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証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不是一句口號、不是一句空話,必須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我國有960多萬平方公裡土地、14億多人口、56個民族,保証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需要建造一個能夠將全體人民都容納進來的民主體系。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從中國國情出發,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構成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創造了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有機結合的民主形式。基層是人民群眾最集中、政治生活最廣泛、社會事務最經常的地方。基層民主是一種直接民主,人民在通過自己層層選出各級人大代表、賦權代表行使整體民主權利的同時,通過基層直接民主來全面表達自己的意志、行使具體的民主權利,從而就把人民當家作主建立在具體的民主架構載體、有效的民主運行技術等牢固基礎之上,有效保証人民群眾在社會各領域真正享有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當家作主。

    (二)基層民主是凝聚起中國式現代化磅礡力量的重要方式。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民主是目的、也是手段,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也是重要舉措。中國式現代化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人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創造精神,匯集全體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廣大農村、街道社區、企事業單位等基層,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第一線,是人民群眾包括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者集中的地方。中國式現代化,應該是農村、城市、企業都有充分活力的現代化,必須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調動人民積極性、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發展基層民主,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達的意願、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在每一個基層單位都創造出動員大家一起來想、一起來干的民主實踐場景“小氣候”,廣泛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積土為山,積水為海,形成全社會能動精神積極煥發、創新動力激揚奔涌、創造活力競相迸發的生動局面,才能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向前發展。

    (三)基層民主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體現。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涉及人民群眾利益的大量決策和工作,主要發生在基層。基層民主是全過程人民民主最廣泛的實踐和最直接的展開。完整的基層民主制度程序,承載從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到民主監督的全過程,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內容的全覆蓋,構建多樣、暢通、有序的民主渠道,完善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的結構形式和操作技術,廣泛形成人民群眾參與各層次管理和治理的機制,使人民依法有效行使民主權利成為一種全方位、全天候、全景式的真實存在。

    (四)基層民主是鞏固發展安定團結政治局面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基層是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我國治理的基層基礎在鄉鎮(街道)和村(社區)。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把基層基礎夯實。基層是各種矛盾和問題的集聚地,大量社會現象會在基層最先反映出來,大量矛盾問題會在基層最先表現出來,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才能有效協調關系、理順情緒、化解矛盾。發展基層民主,做好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各項工作,涉及人民群眾利益的事情在人民內部商量好怎麼辦,在商量中宣傳政策、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實現各方面意志和利益的協調統一,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才能具有深厚基礎,也才能不斷鞏固和發展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

    三、深入推進健全基層民主制度重點工作

    按照“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的原則,著力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完善基層民主制度體系和工作體系,豐富基層民主實踐。

    (一)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基層群眾自治主要表現為農村的村民自治和城市的居民自治,這是我國最直接、最廣泛的民主實踐。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關鍵是進一步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健全基層黨組織在同級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中居於領導地位的機制。比如在農村,著力深化以黨組織為重點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深化以村民自治章程為基礎的村級民主制度配套建設,深化以黨的創新理論教育為主軸的村級思想文化配套建設,進一步形成以村級黨組織為領導,以村民委員會為載體,以村級集體經濟為依托,以鄉村振興為目標,以全體村民為主體,村級各種組織各司其職、通力協作、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和工作格局。

    (二)拓寬基層各類組織和群眾有序參與基層治理渠道。基層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需要堅持以街鎮、居村為重點,推進基層治理創新政策落地。協商民主是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的重要制度設計。拓寬基層治理參與渠道,需要大力發展基層協商民主,制定協商事項清單,線下線上協商聯動,各類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經營主體及相關人員共同參與協商議事,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決策都通過各種方式、在各個層級各個方面同群眾進行協商,做好上情下達、下情上傳工作,保証人民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務。

    (三)完善辦事公開制度。辦事公開是加強民主監督、保障人民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完善辦事公開制度,核心是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進一步拓展公開內容,規范公開程序,豐富公開形式,做到政策依據、原則要求和程序、過程、結果等全面公開,強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監督。

    (四)健全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職工代表大會是堅持勞動者主人翁地位的重要制度安排。充分發揮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作用,需要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根本方針,進一步規范和完善職工代表大會、廠務公開、職工董事監事、協商民主、職工利益保障發展、合理化建議等制度,更充分更有效保障職工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四、認真落實健全基層民主制度保障措施

    健全基層民主制度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需要與時俱進地抓好落實,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系統發展,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全面提升。

    (一)加強黨對發展基層民主的領導。各級黨委應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理解和把握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健全基層民主制度的重大意義、基本要求,深入研究發展基層民主的重要任務、重要舉措,推動基層民主更加全面深入地發展。

    (二)細化基層民主制度程序。基層民主是一個制度化過程,需要通過一系列制度、機構、程序和功能完整體現出來。通過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中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具體制度、機制和程序,構建基層民主的完整操作體系、運轉體系,切實把基層直接民主的功能、優勢、作用充分體現和發揮出來。

    (三)提高人民群眾民主素質。人民是人民民主的主體,發展基層民主有賴於人民群眾民主意識、民主精神的充分培育和發展。基層民主是生動具體的,需要組織引導人民群眾擴大有序政治參與,經受基層民主實踐鍛煉,不斷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民主素養和民主能力,以更好發揮民主主體的作用,不斷提高基層民主的水平。

    《光明日報》( 2024年08月15日 03版)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戰略部署,在“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部分中明確提出深化立法領域改革的任務要求。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必須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深化立法領域改革,在法治軌道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一、改革和法治需要雙輪驅動、協調推進

    改革和法治相輔相成、相伴而生。直觀來看,改革意味著“破”和“變”,而法治意味著“立”和“定”,二者表面上似乎不一致甚至相矛盾,但本質上,改革和法治是“破”與“立”、“變”與“定”的辯証統一,二者是分不開的。古今中外的各種變法、新政,都是同立法、立制聯系在一起的,是密不可分的。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進入蓬勃發展新階段。立法是實行法治的前提和基礎。“不以規矩,不成方圓。”法治的實現離不開改革的推動、事業的發展,改革的深化、事業的發展也必然要求法治的保障。40多年來,我國立法工作、法治建設總體上是與改革開放事業同時起步、協調推進的。當發展遇到阻力、障礙,人們就呼喚改革開放,新事物新氣象不斷涌現﹔當改革開放帶來的新趨勢新變化突破了既有的制度格局、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人們就呼喚法治建設,要求用法律制度鞏固和保障改革開放的新成果,確立新的行為規范和治理架構。實踐証明,改革開放給當代中國帶來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巨變,同時法治建設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成就和進步。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証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和全局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厲行法治,將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並以前所未有的決心、舉措和力度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基本形成,法治中國建設開創新局面。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戰略部署﹔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部署。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改革和法治的高度自覺和遠見卓識,充分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

    10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改革和法治時曾指出:“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分別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為主題並作出決定,有其緊密的內在邏輯,可以說是一個總體戰略部署在時間軸上的順序展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姊妹篇,我們要切實抓好落實,讓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像兩個輪子,共同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事業滾滾向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貫徹“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改革和法治雙輪驅動、協調推進,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應當同進一步全面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重要保障作用。

    2024年,新修訂的海洋環境保護法施行,進一步強化陸海統籌、區域聯動、綜合治理,在海洋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監督管理執法等方面明確一系列創新制度和務實舉措。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對立法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課題新要求,需要通過深化立法領域改革作出新的回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相統一、相銜接,立法主動適應改革需要,積極發揮引導、推動、規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改革和法治同步推進,增強改革的穿透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部署的重要舉措和任務要求,許多涉及法律法規的制定、修改、廢止、解釋、編纂以及相關授權、批准、配套、清理等工作。新征程上,必須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在法治軌道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統一,重大改革於法有據、及時把改革成果上升為法律制度。立法工作必須緊緊圍繞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來謀劃、來展開、來推進,通過深化立法領域改革,從法律制度上推動落實新的改革舉措和任務要求。

    二、深化立法領域改革應當堅持的重要原則

    (一)堅持黨對立法工作的全面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魂,是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深化立法領域改革的根本保証。立法是國家重要政治活動,政治屬性是立法工作、立法活動的第一屬性。深化立法領域改革,必須旗幟鮮明講政治,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堅持和保証黨對立法工作的全面領導特別是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牢牢把握深化立法領域改革正確政治方向,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証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得到全面貫徹和有效實施。

    (二)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引領。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在思想理論上的集中體現就是形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為什麼實行全面依法治國、怎樣實行全面依法治國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是新形勢下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深化立法領域改革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對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理論和實踐創新成果作出十一個方面的重要概括和闡述,即“十一個堅持”,構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必須長期堅持、全面貫徹、不斷發展。

    (三)堅持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保証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也保証了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這是我們的制度優勢,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區別於資本主義法治的根本所在。新形勢下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深化立法領域改革,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權益,保証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必須堅持立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願、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法治建設和改革工作全過程各方面,使法律法規充分體現人民意志。

    (四)堅持憲法的國家根本法地位。憲法集中體現了黨和人民的統一意志和共同願望,是國家意志的最高表現形式,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法律,領導人民實施憲法法律,黨自身要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都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証憲法實施的職責。隻有堅持憲法的國家根本法地位,堅決維護和貫徹憲法規定、憲法原則、憲法精神,才能保証國家統一、法制統一、政令統一,才能保証在法治軌道上深化立法領域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五)堅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和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相統一。改革和法治相輔相成、相伴相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和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分別就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作出戰略部署,體現了新時代治國理政“破”和“立”的辯証統一。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這就是我們說的改革和法治是兩個輪子的含義,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應當遵循的重要原則。新形勢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深化立法領域改革,應當同進一步全面依法治國緊密結合起來,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著力處理好改革和法治的關系,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發揮好法治的引導、推動、規范和保障作用。

    三、深化立法領域改革的目標任務要求

    《決定》除了在相關部分中多處部署法治建設和立法工作外,第九部分集中對深化立法領域改革提出了任務要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內容。

    (一)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時代在進步,實踐在發展,不斷對法律體系建設提出新需求,法律體系必須與時俱進加以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要完善憲法相關法律制度,保証憲法確立的制度、原則、規則得到全面實施”。深化立法領域改革,必須把憲法這一國家根本法擺在突出位置,健全保証憲法全面實施制度體系,通過完備的法律保証憲法實施,不斷提高憲法實施水平,維護憲法權威。全面發揮憲法在立法中的核心地位功能,每一個立法環節都把好憲法關,努力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體現憲法權威、保証憲法實施。建立憲法實施情況報告制度,探索通過報告反映憲法實施情況和監督憲法實施情況,包括與憲法實施有密切關系的法律法規制定和實施情況,與憲法實施有密切關系的事業發展情況和工作開展情況,合憲性審查工作和備案審查工作情況,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不斷提高憲法實施水平的重點和工作建議等。完善合憲性審查、備案審查制度,提高合憲性審查、備案審查能力和質量。

    (二)完善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托、各方參與的立法工作格局。黨中央領導全國立法工作,研究決定國家立法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有立法權地方的黨委按照黨中央大政方針領導本地區立法工作。堅持依規治黨,健全黨內法規同國家法律法規銜接協調機制。完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加強人大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確定立法項目、組織法律起草、重大問題協調、草案審議把關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健全全國人大相關專門委員會、常委會工作機構牽頭起草重要法律草案機制,更好發揮常委會和專門委員會組成人員、人大代表在立法工作中的作用。注重發揮政府在立法工作中的重要依托作用,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制度建設,做好有關法律草案、地方性法規草案的起草和提請審議工作,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制定實施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拓寬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和方式,充分發揮政協委員、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社會組織在立法協商中的作用。

    (三)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圍繞健全國家治理急需、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備、維護國家安全所急的法律制度,加快涉及重大體制調整、重大制度改革、有關方面反映問題突出的法律修改,補齊法律制度短板弱項,推動國家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堅持一視同仁,堅持致力於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制定金融法,建立健全金融領域綜合性、統領性法律制度,系統推進金融領域法治建設。完善監督法及其實施機制,用好憲法賦予人大的監督權,實行正確監督、有效監督、依法監督。制定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法,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編纂生態環境法典,以法典化立法方式將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制度、實踐創新成果予以確立。修改監察法,出台反跨境腐敗法,構筑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法律制度體系。加強國家安全、科技創新、公共衛生、生物安全、風險防控等方面立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數字經濟、低空經濟和碳達峰碳中和、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法律法規制度建設。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注重運用法治手段開展國際斗爭,豐富涉外法治工具箱,推動我國法域外適用的法律體系建設。

    (四)統籌立改廢釋纂。堅持系統觀念,積極推動相關領域基礎性、綜合性、統領性法律制度建設,根據實際情況運用制定、修改、廢止、解釋、編纂、決定等形式,在條件成熟的立法領域繼續開展法典編纂工作。發揮法律體系中不同層級立法作用,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規、監察法規、軍事法規、司法解釋、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各類規范性文件等,及時修改、廢止不符合實際情況和發展要求的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加強法律法規宣傳解讀工作,增強立法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時效性,推動法律體系科學完備、統一權威。發揮好地方立法實施性、補充性、探索性功能,因地制宜開展區域協同立法和“小快靈”、“小切口”立法,增強地方立法針對性和實效性。

    (五)提高立法質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要高質量,立法也要高質量。”深化立法領域改革,必須抓住立法質量這個關鍵,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高質量立法保障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立法的核心在於尊重和體現客觀規律﹔民主立法的核心在於為了人民、依靠人民﹔依法立法的核心在於遵循立法權限、立法程序、立法形式,目標是以良法促進發展、保証善治,實現良法善治。健全吸納民意、匯聚民智工作機制,完善法律草案公開征求意見和調研論証機制,建設好基層立法聯系點。健全備案審查制度和工作機制,對一切違反憲法法律和上位法的法規、司法解釋、規章和各類規范性文件,都必須依法依規予以糾正或者撤銷。針對法律法規規章等規定之間不一致、不協調、不符合問題,及時組織開展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清理。完善保証法律法規實施的配套規定、標准規范、工作機制等,做好立法技術規范編制和應用工作。建設全國統一的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信息平台。

    來源:《求是》2024/16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對健全政府機構職能體系、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完善政府管理體制機制等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新的要求。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智能高效、廉潔誠信、人民滿意的法治政府,不斷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一、健全政府機構職能體系,提升依法決策和政務服務水平

    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必須用法治給行政權力定規矩、劃界限,確保政府職權法定、依法履職。

    推進政府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機構職能法定化是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深入推進依法行政的重要內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對推進政府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作出部署。要進一步完善相關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法規,依法依規設立機構、配置職能、明確權限和責任、規范運行程序,推動改革成果制度化法定化。堅持優化政府組織結構與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理順部門職責關系統籌結合,使機構設置更加科學、職能更加優化、權責更加匹配。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推進政府機構職能優化協同高效,形成邊界清晰、分工合理、權責一致、運行高效、法治保障的政府機構職能體系。

    完善重大決策、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查機制。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對於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深入推進依法行政至關重要。要完善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未經合法性審查或經審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討論。行政機關主要負責人作出重大決策前,應當聽取合法性審查機構的意見,注重聽取法律顧問、公職律師或者有關專家的意見。嚴格落實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和責任倒查機制。要進一步明確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查范圍,規范審查程序,強化審查責任,健全程序完備、權責一致、相互銜接、運行高效的合法性審查機制。凡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和義務的規范性文件均應經過合法性審查。未經合法性審查或者不採納合法性審查意見導致規范性文件違法,造成嚴重后果的,依紀依法追究有關責任人員的責任。要加強政府立法審查,防止部門利益和本位主義,提高政府立法質量。

    促進政務服務標准化、規范化、便利化。優化政務服務,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全面提高行政效能、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任務。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深入推進政務服務“一網、一門、一次”改革,積極探索創新審批服務便利化措施,政務服務水平大幅提升。但政務服務標准不統一、線上線下服務不協同、數據共享不充分、區域和城鄉政務服務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仍不同程度存在。要促進政務服務標准化,明確政務服務事項范圍,建立基本目錄審核制度和動態管理機制,健全政務服務標准體系。促進政務服務規范化,規范審批服務,規范政務服務場所辦事服務,規范網上辦事服務,規范政務服務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規范開展政務服務評估評價。促進政務服務便利化,推進政務服務事項集成化辦理,推廣“免証辦”服務,推動更多政務服務事項“就近辦”、“網上辦”、“掌上辦”,推行告知承諾制和容缺受理服務模式,提升智慧化、精准化、個性化服務水平。完善覆蓋全國的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台,加強平台建設統籌,提升數據共享能力。圍繞“高效辦成一件事”,健全重點事項清單管理機制和常態化推進機制,實現辦事方式多元化、辦事流程最優化、辦事材料最簡化、辦事成本最小化,不斷提升企業和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二、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促進嚴格公正文明規范執法

    行政執法是政府實施法律法規、履行法定職能、管理經濟社會事務的重要方式。要完善權責清晰、運轉順暢、保障有力、廉潔高效的行政執法體制機制,大力提高執法執行力和公信力。

    完善行政處罰等領域行政裁量權基准制度。規范行政裁量權基准制定和管理,對保障法律、法規、規章有效實施,規范行政執法行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要意義。行政裁量權基准是具體執法尺度和標准。行政機關應結合本地區本部門行政管理實際,按照裁量涉及的不同事實和情節,對法律、法規、規章中的原則性規定或者具有一定彈性的執法權限、裁量幅度等內容進行細化量化,以特定形式向社會公布並施行。要堅持法制統一,裁量權基准的設定要符合法律、法規、規章有關行政執法事項、條件、程序、種類、幅度的規定。堅持程序公正,廣泛聽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意見,依法保障行政相對人、利害關系人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堅持公平合理,綜合考慮行政職權的種類,以及行政執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法律要求和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等因素,確屬必要、適當,並符合社會公序良俗和公眾合理期待。堅持高效便民,避免濫用行政裁量權,防止執法擾民和執法簡單粗暴“一刀切”,最大程度為經營主體和人民群眾提供便利。

    完善基層綜合執法體制機制。基層執法是行政執法的“最后一公裡”,與廣大人民群眾息息相關。近年來,基層綜合執法體制機制改革深入推進,許多地方賦予鄉鎮(街道)執法權,下沉執法力量,取得明顯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執法事項基層接不住、管不好,縣鄉兩級執法協作機制還不夠順暢等問題。完善基層綜合執法體制機制,要科學合理制定基層執法基本權責清單和配合權責清單,穩步將基層管理迫切需要也能夠有效承接的行政執法事項下放給基層,將基層承接不了的行政執法事項收回上級主管部門。穩妥推進綜合行政執法,健全完善鄉鎮(街道)與縣級職能部門行政執法統籌調度和協作配合機制,形成工作合力。

    完善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雙向銜接制度。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是法律規定的兩種重要懲戒方式。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雙向銜接包括兩種情形:一是行政機關查處案件,實施行政處罰,發現涉嫌犯罪的,向刑事司法機關移送案件﹔二是刑事司法機關立案偵查,發現不屬於犯罪,或經審查依法作出不起訴決定,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但需給予行政處罰的,向行政機關移送案件。實踐中,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雙向銜接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有案不移、有案難移,以罰代刑等。完善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雙向銜接制度,要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明確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之間的銜接關系,建立相應的制度機制。完善案件移送標准和程序,健全行政執法機關、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信息共享、案情通報、案件移送制度。加強對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雙向銜接的監督,形成監督合力,保障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有效銜接、法律責任落實到位。

    健全行政執法監督體制機制。行政執法監督作為上級行政機關對下級行政機關行政執法工作的內部監督,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統籌行政執法工作的基本方式。要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完善行政執法監督工作體制,縣級以上政府依法對所屬部門、派出機構、下級政府的行政執法工作進行監督。理順行政執法監督工作機制,司法行政部門作為政府行政執法監督機構,代表本級政府承擔行政執法監督具體事務,縣級以上政府部門在本級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指導下,負責指導監督本行政區域內主管行業的行政執法工作。建立行政執法監督協作機制,推動行政執法監督與其他各類監督有機貫通、相互協調,建立健全信息溝通、線索移送、結果共享等機制。要健全行政復議體制機制,發揮行政復議公正高效、便民為民的制度優勢和化解行政爭議的主渠道作用。

    三、完善政府管理體制機制,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必須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構建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

    完善垂直管理體制和地方分級管理體制。我國作為單一制國家,實行垂直管理和地方分級管理相結合的體制由來已久。完善垂直管理體制和地方分級管理體制,要確保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和國家制度統一、政令統一,理順中央和地方職責關系,更好發揮兩個積極性。屬於中央事權、由中央負責的事項,中央設立垂直機構實行規范管理﹔屬於中央和地方協同管理、需要地方負責的事項,實行分級管理,中央加強指導、協調、監督。科學劃分中央和地方事權、支出責任,強化中央政府宏觀管理、制度制定職責和必要的執法權,強化省級政府統籌推進區域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職責,強化市縣政府執行職責,根據不同層級政府的事權和職能,按照減少層次、整合隊伍、提高效率的原則,合理配置執法力量。健全垂直管理機構和地方協作配合機制,構建從中央到地方運行順暢、充滿活力、令行禁止的工作體系。

    穩妥推進人口小縣機構優化。人口小縣是我國縣域中的一個特殊類型。全國人口少於15萬的縣(市、旗)有389個。這些縣人口數量較少,經濟總量不大,但很多是地域大縣、生態大縣,在鄉村振興、生態保護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要加強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在總結試點經驗做法、深入調研論証基礎上,研究制定指導意見,為穩妥推進人口小縣機構優化提供政策指引。結合人口小縣實際,著力從領導體制、機構職責、資源配置、運行機制上把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各方面各環節。因地制宜、因需制宜,突出主體功能,綜合設置機構,確保該加強的機構職能切實得到加強,該精簡的機構切實得到精簡,進一步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推進縣鄉聯動改革,規范鄉鎮(街道)機構設置,綜合配置工作力量,切實為基層減負增效創造條件。

    深化開發區管理制度改革。開發區建設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自1984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在大連、秦皇島等地設立首批14個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來,各類開發區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加快產業發展、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應看到,開發區類型多樣,涉及多個主管部門,一些開發區職能定位不夠清晰、與屬地行政區職責關系尚未理順,管理體制有待完善。深化開發區管理制度改革,要加強黨對開發區工作的全面領導,科學確定各類開發區的區域布局、功能定位、發展方向和數量規模。聚焦經濟發展、產業發展和投資服務,賦予開發區更大的自主發展、自主改革和自主管理權限。科學確定開發區管理職責,進一步理順開發區與屬地政府的職責關系。優化開發區管理機構設置,創新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提高管理效能。

    深化事業單位改革。深化事業單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十九大、十九屆三中全會、二十大都對深化事業單位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確要求。近年來,有關地區和部門開展深化事業單位改革試點,取得較好成效。要優化事業單位結構布局,完善事業單位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理順事業單位與主管部門的關系,形成適應新時代新征程發展要求的公共服務新格局。強化事業單位公益屬性,破除逐利機制,厘清事業單位與市場的邊界。深化事業單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完善干部人事、機構編制、財政支持、收入分配等管理政策,不斷增強事業單位生機活力和服務水平。

    《光明日報》( 2024年08月19日 03版)

  • 健全公正執法司法體制機制是提高國家治理水平、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護人民權益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健全公正執法司法體制機制”作出專門部署、提出明確要求。這對於進一步深化執法司法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高人權保障水平、服務和保障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健全公正執法司法體制機制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司法體制改革取得一系列重大進展,公正執法司法體制機制更加成熟定型。同時要看到,與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相比,公正執法司法體制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健全完善。

    (一)健全公正執法司法體制機制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離不開嚴格的產權保護制度、公平公正的規則體系和經營主體的退出機制。隻有健全公正執法司法體制機制,才能將民法典確立的物權法定原則、依法平等保護各類產權落實到執法司法的具體實踐中,將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貫穿於市場配置資源的全過程,通過健全破產制度、推動民事強制執行與破產制度有機銜接來完善經營主體退出機制,防止和糾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和強行介入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法律關系,健全依法甄別糾正涉企冤錯案件的程序和制度,形成有利於高水平市場經濟發展的法治環境。

    (二)健全公正執法司法體制機制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隻有不斷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機制改革和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領域執法力度,明確執法范圍、完善執法程序、健全裁量基准,全面准確落實司法責任制,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才能真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三)健全公正執法司法體制機制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內在要求。治國有常,利民為本。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在就業、分配、社保、住房、養老等領域對公平正義的期待更高,對人身權、財產權和人格權的保護更為關切,對推進污染防治和綠色轉型的需求更為強烈。隻有健全公正執法司法體制機制,才能公正高效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健全公正執法司法體制機制是應對紛繁復雜國際國內形勢變化的迫切需要。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隻有不斷健全公正執法司法體制機制,才能有效應對國內外形勢任務的新變化,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優勢,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增強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與活力,更好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二、強化制約監督是健全公正執法司法體制機制的關鍵所在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執法司法體制機制經過一系列改革,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總體上能夠適應我國國情和發展要求,但影響公平正義實現的體制機制因素仍然存在,主要是對執法司法權力的制約監督尚不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抓住關鍵環節,完善執法權力運行機制和管理監督制約體系,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案件辦理、每一件事情處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決定》將制約監督貫穿於健全公正執法司法體制機制的各方面各環節。

    (一)健全監察機關、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各司其職、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體制機制。《決定》在二十大報告“健全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各司其職、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體制機制”的基礎上,將監察機關一並納入執法司法監督制約體系,體現了黨中央對健全公正執法司法體制機制的高度重視。我國憲法第一百二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監察機關辦理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案件,應當與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執法部門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當前,要進一步健全完善監察權、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執行權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體制機制,完善監察調查程序與刑事訴訟程序的有序銜接,加大權力之間的相互制約力度,全面落實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確保執法司法各環節全過程在有效制約監督下運行。

    (二)健全國家執行體制,強化當事人、檢察機關和社會公眾對執行活動的全程監督。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人民法院解決了一批執行領域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執行的公信力不斷提升。同時要看到,執行難、執行亂仍然是當前執行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要繼續深化審判權和執行權分離改革,形成分工負責、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工作機制﹔要健全國家執行體制,確保執行裁決權與執行實施權公正高效行使,探索建立上下聯動、高效運行的執行體制機制﹔要強化當事人、檢察機關和社會公眾對執行活動的全程監督,加大執行公開力度,為徹底解決執行難提供制度保障。

    (三)落實和完善司法責任制,進一步健全司法權力運行的內部監督制約機制。司法責任制改革增強了司法職業的榮譽感和責任感,提升了司法公信力。同時要看到,重放權輕監督、“讓審理者裁判”基本實現而“由裁判者負責”尚不到位等問題較為突出。《決定》在總結近年來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明確提出“落實和完善司法責任制”,既要堅持司法責任制改革的原則方向不動搖,又要加強對司法權力的內部監督制約,完善合議庭、法官會議、審判委員會責任機制,明確庭長、院長管理和監督的權責邊界,健全司法責任甄別、追究和懲戒制度,真正落實“由裁判者負責”。

    (四)深化和規范司法公開,進一步健全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對司法活動的外部監督。公開是公正的重要保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執法司法越公開,就越有權威和公信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司法公開取得顯著成效,司法的權威和公信力普遍提高。同時要看到,隨著互聯網技術特別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司法公開與個人信息保護、商業秘密以及國家經濟社會安全的關系日益復雜,司法公開的范圍、方式、程序亟待進一步規范,既要發揮司法公開的監督制約作用,又要保障當事人依法享有的正當權益。

    (五)深化行政案件管轄制度改革,加大對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的監督力度。行政訴訟又稱“民告官”的制度,其職能之一就是“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行政案件容易受到地方黨政部門或領導干部的干預,所以完善行政案件管轄制度尤為重要。《決定》要求“深化行政案件級別管轄、集中管轄、異地管轄改革”,有利於解決訴訟的“主客場”現象,防止被告所在地的有關部門和領導利用職權和關系插手案件處理,保障法院獨立審判,監督政府依法行政。

    三、加強人權保障是健全公正執法司法體制機制的目的所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司法體制改革必須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健全公正執法司法體制機制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保障人權,就是要將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執法司法的全過程各環節。

    (一)完善事前審查、事中監督、事后糾正等工作機制,加大強制措施中涉及公民人身權和財產權的保障力度。保護公民的人身自由和合法財產不受侵犯,是我國憲法確立的基本原則。黨的十八大以來,順應實踐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期待,我們頒布實施了民法典,為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進我國人權事業發展提供了系統全面的法律保障。但在執法司法實踐中,濫用行政或刑事強制措施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人身、財產等權利的行為仍然存在,特別是濫用查封、扣押、凍結等強制措施侵犯民營企業合法財產的行為屢有發生。《決定》要求“完善事前審查、事中監督、事后糾正等工作機制,完善涉及公民人身權利強制措施以及查封、扣押、凍結等強制措施的制度”。一要完善事前審查機制。強制措施必須依照法定的權限、范圍、條件和程序進行,如公安、檢察機關根據偵查犯罪需要採取技術偵查措施的,必須事前辦理嚴格的批准手續。二要完善事中監督機制。事中監督是防止強制措施不當而及時阻止侵害的一種監督制約機制。如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發現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強制措施不當的,應當及時撤銷或者變更。三要完善事后糾正機制。事后糾正是執法司法機關撤銷、變更強制措施、賠償受害人損失的一種救濟機制。如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實施的行政強制有權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因行政機關違法實施行政強制受到損害的,有權依法要求賠償。

    (二)依法查處利用職權徇私枉法、非法拘禁、刑訊逼供等犯罪行為,加強人權執法司法保障。執法司法機關的工作人員帶頭尊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是維護人民權益、實現公平正義的基礎和前提。《決定》要求“依法查處利用職權徇私枉法、非法拘禁、刑訊逼供等犯罪行為”,指出了當前執法司法機關在加強人權保障中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一要依法查處利用職權徇情枉法、枉法裁判等徇私枉法犯罪,樹立和維護司法公信。二要依法查處利用職權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的非法拘禁犯罪,保護人民群眾的人格尊嚴和人身自由不被侵犯。三要依法查處利用職權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行刑訊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証人証言的刑訊逼供犯罪,維護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權益。

    (三)推進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充分保障被告人合法權益。委托律師辯護是我國憲法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項訴訟權利,也是刑事訴訟中加強人權保障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群眾有了司法需求,需要打官司,一沒有錢去打,二沒有律師可以求助,公正司法從何而來呢?受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以及律師隊伍地區分布不均衡等因素影響,實現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尚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當前,一是執法司法機關要嚴格落實刑事訴訟法和法律援助法的相關規定,確保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托辯護人時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二是建立法律服務資源依法跨區域流動機制,解決法律服務資源短缺地區的法律援助問題。三是各級政府要將政府採購法律援助服務及其他法律援助經費列入本級政府預算,保障法律援助均衡發展。

    (四)完善執法司法救濟保護和國家賠償制度,提高人權保障水平。執法司法救濟保護和國家賠償制度是人權保障的重要內容。一要保障當事人依法享有的復議權、起訴權、上訴權。二要加快完善國家建立的為經濟困難公民和符合法定條件的其他當事人無償提供法律咨詢、代理、刑事辯護等法律服務的制度。三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國家賠償的歸責原則、賠償標准、賠償程序、費用保障和決定執行等相關制度。

    (五)建立輕微犯罪記錄封存制度,促進本人順利回歸社會,避免對其親屬合法權益的不當影響。大量輕罪案件的被告人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較小,且已經承擔刑事責任並經過教育改造,但仍因“有案底”、“有前科”需終身承擔不利后果,其附隨后果還可能對子女升學就業帶來不利影響。建立輕微犯罪記錄封存制度,非經法定程序和理由不得查閱和披露相關記錄,有利於團結教育大多數,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有利於提高人權保障水平。

    《光明日報》( 2024年08月26日 03版)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把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一項重要任務予以部署,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維護人民健康的堅定決心。深入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准確理解把握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大意義、總體要求和任務舉措,進一步健全中國特色醫藥衛生體制,持續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健康支撐。

    一、深刻認識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大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健康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新征程上,衛生健康工作的基礎性地位和全局性作用進一步凸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有利於解決群眾看病就醫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有利於解決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更好地服務人民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一)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標,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沒有1,再多的0也沒有意義。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通過深化改革,推動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更加公平有效、成熟定型,用制度保障人民健康福祉,在推進共同富裕進程中,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健康生活的期盼。

    (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標志。必須通過深化改革,推進醫藥衛生領域供給側結構性調整,全面提高人口健康素質,使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程度與現代化建設相適應,使我國全體人民以強健的姿態邁進現代化社會。同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有利於通過促進人民健康改善預期、擴大內需,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助力調結構、穩就業、促增長。

    (三)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是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風險,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事關社會政治大局穩定。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健全重大傳染病疫情預警研判響應機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織密防護網、筑牢筑實隔離牆,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為經濟社會穩定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必須通過深化改革,不斷提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均衡布局和下沉基層,不斷完善符合國情、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衛生健康發展道路,用中國式辦法解決醫改世界難題,在持續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上展現不同於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

    二、牢牢把握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原則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統籌謀劃、全面推進,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衛生健康發展道路,經受住了新冠疫情的重大考驗,取得了重大決定性勝利,積累了寶貴的理論和實踐經驗。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貫徹落實到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全過程各環節。

    一是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定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前進,始終依靠堅持黨的領導凝聚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維護人民健康的強大力量。

    二是堅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堅定人民立場,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從人民群眾最期盼的地方做起,從人民群眾最不滿意的地方改起,從人民群眾利益出發找出改革最大公約數和最佳平衡點,以增進健康福祉和鞏固黨的執政基礎為最大政績。

    三是堅持衛生健康事業的公益性。毫不動搖把公益性寫在醫療衛生事業的旗幟上,堅持公益性主導,堅持公立醫療機構在服務體系中的主體地位,引導規范民營醫院發展,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不斷完善制度、改革機制、擴展服務、提高質量,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紅利。

    四是堅持新時代黨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這是黨對衛生健康事業的基本要求。必須堅持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並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通過深化改革,推動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將健康政策融入全局、健康服務貫穿全程、健康福祉惠及全民。

    2023年10月初,重慶市北碚區醫療保障局聯合相關鎮街打造的5個醫保政務服務分中心正式啟用,主要經辦醫保關系轉移接續、個人賬戶一次性支取、醫保補繳等19項醫保業務,為周邊企業及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便捷的醫保公共服務。

    五是堅持立足國情、協同聯動。堅持從基本國情出發,推動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人民群眾的期待期盼和承受能力相適應,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等重要關系,突出改革的系統性和政策的協同性。

    三、全面落實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

    要全面落實《決定》部署,結合衛生健康工作實際,持續深化和拓展重點領域改革,更加突出醫療衛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內涵式發展,更加突出衛生健康服務的系統連續,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集成,鞏固和完善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確保改革實效。

    (一)促進醫療、醫保、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以增進人民健康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健全目標統一、政策銜接、信息聯通、監管聯動等機制,增強醫療、醫保、醫藥改革的步調協同。醫療方面要堅持公益性導向,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健全優質高效、連續協同、富有韌性的整合型服務體系,增強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連續性,不斷提升服務人民健康的能力和水平。醫保方面要加強全民醫保制度建設,推進基本醫療保險省級統籌,改革醫保支付方式,促進商業健康保險規范發展﹔建立健全體現醫療服務技術勞動價值的收費機制,定期評估、動態調整診斷、手術、護理等醫療服務價格,有序引導群眾到基層就診,激發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活力。醫藥方面要從研發、生產、流通、使用全流程發力,完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大力支持創新研發和成果轉化,持續優化審評審批流程,推進藥品耗材等集中採購擴面,加強質量安全監管。

    (二)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大力推進“大病重病在本省解決,一般病在市縣解決,頭疼腦熱在鄉鎮、村裡解決”,推進醫療衛生體系系統重塑,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均衡布局。堅持以基層為重點,強化服務體系上下協同聯動和支援幫扶,推動城市醫療資源向縣級醫院和城鄉基層下沉,對中西部地區基層開展巡診帶教、遠程會診。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以推動人員和服務下沉為核心,技術、管理雙下沉同步實施,鞏固完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城市醫療集團等多種形式醫聯體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推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全覆蓋,夯實縣鄉村三級協同關系。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強化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扎實推進轉診連續服務和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加強醫患溝通,適應人民群眾新期待。發揮績效考核評價作用,引導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和省級區域醫療中心發展,落實在危重症轉診會診、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改革完善運行新機制、科技創新、人才培訓、基層幫扶、強化公益性等方面的功能定位,帶動區域內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整體提升。把握衛生健康人才價值和成長規律,深化醫教協同,以臨床需求為導向培養醫學人才,以基層為重點發展壯大醫療衛生隊伍。擴充全科、兒科、心理健康、感染、病理、麻醉等醫療衛生資源,提升服務水平。

    2024年8月19日是第七個中國醫師節。讓更多群眾能在“家門口”看病,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有495萬名基層衛生健康工作者,其中有110萬名鄉村醫生,發揮著“健康守門人”的重要作用。這張拼版照片顯示的是鄉村醫生們在出診中開展健康咨詢及知識宣傳工作。 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攝

    (三)健全公共衛生體系。深入總結抗擊新冠疫情經驗,以制度建設轉化成熟做法,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做好應對新發突發重大傳染病疫情的充分准備,更好地統籌發展和安全。完善國家、省、市、縣四級重大疫情防治體系,健全和優化平戰結合、跨部門跨區域、上下聯動的聯防聯控機制,強化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流行病學調查、檢驗檢測、應急處置和醫療救治能力,提高重大疫情早發現能力,有效遏制重大傳染病傳播。堅持預防為主,創新醫防協同、醫防融合機制,落實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職責,促進醫療機構與公共衛生機構人員通、信息通、資源通,大力培養防治兼備的復合型人才。深入開展健康中國行動和愛國衛生運動,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強重大慢性病預防和早期干預,進一步控制居民健康主要影響因素。

    (四)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健全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公立醫院運行機制。落實政府投入責任,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政策,加強經濟運行管理,防范和有序分類化解運行風險。建立編制動態調整機制,從行業實際出發加強編制保障,對承擔國家指令性任務的給予傾斜支持。深化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落實“兩個允許”(允許醫療衛生機構突破現行事業單位工資調控水平,允許醫療服務收入扣除成本並按規定提取各項基金后主要用於人員獎勵),進一步完善績效評價機制,優化薪酬結構,逐步提高醫務人員固定收入佔比,推動醫療機構不同科室、不同崗位薪酬更加合理,加快建立體現崗位職責和技術勞動價值的薪酬體系。穩妥有序開展公立醫院特需醫療服務。引導規范民營醫院發展,發揮對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滿足群眾多樣化健康需求的重要補充作用,加強與商業健康保險的銜接。創新醫療衛生行業綜合監管手段,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進一步提升監管效能。加強醫療衛生領域廉政建設,持續整治腐敗問題和群眾身邊不正之風。

    (五)推動醫藥科技創新。大力發展衛生健康領域新質生產力,完善衛生健康科技創新體系。圍繞實用管用易用好用,聚焦關鍵技術和裝備以及健全國內標准規范體系,支持發展臨床醫學研究,促進醫工結合、醫藥融合,推動醫學科技領域前沿技術和未來產業的創新研發,建立符合中國人體質的健康標准和規范指南。促進創新藥物、疫苗和醫療設備等成果轉化為臨床應用,推動人工智能、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在衛生健康領域深度應用,為維護人民健康提供更多工具和手段。

    (六)完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機制。推進中醫優質醫療資源提質擴容增能,加強中醫優勢專科能力建設,優化中醫醫療服務價格和支付政策,充分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和作用。提升中醫藥科技服務能力、協同創新能力,加強中醫藥古典醫籍精華的挖掘、保護和開發。推動實施“新時代神農嘗百草”工程,豐富中醫藥治療手段,開發更多道地藥材資源。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不斷推動中醫藥走出去。

    四、凝聚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強大合力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涉及面廣、社會關注度高,必須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全民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要進一步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的組織領導機制,強化地方各級黨委、政府領導責任,制定具體實施舉措,結合研究制訂“十五五”規劃謀劃項目和行動方案。定期研究部署推進過程中重大事項,確保改革政策落實落地。要強化部門協作配合,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同研究細化切實可行、操作性強的配套措施,共同把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向縱深。要調動全社會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醫藥科技創新,豐富醫療衛生服務供給。要鼓勵地方試點和區域協調聯動,在黨中央確定的改革方向和原則下,因地制宜大膽探索,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做法。要強化宣傳引導,用好國家、地方、機構各層面改革經驗,積極營造全社會支持醫改、謀劃醫改和推進醫改的良好氛圍。

    來源:《求是》2024/17

  •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口發展是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必須著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為了保証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作出重大部署。

    一、完善人口發展戰略的必要舉措

    改革開放以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國的人口發展態勢和表現,如生育率降低、勞動年齡人口迅速增長、人口撫養比下降、人均受教育年限增加等,成為經濟高速增長的有力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針對人口發展出現的新變化、新特點,黨中央科學研判,及時調整優化生育政策。作為生育率長期處於低水平的結果,2022年以來,我國人口發展已經進入減量階段,同時進入以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超過14%為標志的中度老齡社會﹔2023年,我國人口以1.48‰的幅度繼續減少,老年(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提高到15.4%。以少子化、老齡化和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為特征,我國人口發展面臨新形勢。

    生育率隨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趨於下降,是現代化過程中各國都會發生的規律性現象。由於經濟社會發展和多年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的雙重作用,我國人口轉變發生得十分迅速。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總和生育率(每位婦女平均生育的孩子數)就降到保持人口穩定所需要的2.1這一更替水平之下並繼續下降,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2020年我國總和生育率降至1.3。長期處於低生育率因而出生人口趨於減少,加上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導致人口增長轉負、適齡勞動人口減少,標志著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人口環境和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決定》部署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正是適應這一變化完善人口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是新時代人口工作的頂層設計。

    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推動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要求以系統觀念統籌謀劃人口問題,按照全局性、綜合性的要求拓展工作思路的深度和工作領域的廣度,堅持改革創新,不斷深化相關領域改革。具體來說,要樹立“大人口觀”、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觀念,把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同制定實施生育支持和激勵措施、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和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等實現有機結合。為此,在實施人口發展戰略時,特別需要注重提高系統性、協同性和實效性。

    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推動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要求人口工作轉向更加重視採用引導和激勵的辦法。保持適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規模,是人口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從國際經驗看,從低生育水平回升到更可持續水平,通常會遇到諸多難點和堵點。努力消除各種妨礙生育率回升的障礙,需要家庭生育意願和社會生育目標逐漸趨於一致,這就要求在工作中更加注重利益引導,加大激勵力度,加大支持政策措施的含金量,有效降低生育、養育、教育的直接成本,解除后顧之憂。同時,這也要求在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同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之間,形成目標和手段都一致的相互促進關系。

    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推動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要求從諸多方面著手,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和改革重點展開,達到以下關鍵目標。首先,加大人力資源開發利用力度,全面提高人口綜合素質,以延續人口紅利和開啟人才紅利。為此需要穩定提高人口健康水平、受教育水平和勞動者就業技能。其次,促進生育率向更可持續水平回升,努力穩定人口規模。這要求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降低生育、養育和教育成本,提高生育意願。再次,把握人口流動客觀規律,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和其他相關公共服務隨人走、錢隨人走,促進城鄉、區域人口合理聚集、有序流動。最后,努力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這要求在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過程中,把健全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與穩妥有序推進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結合起來,提高老年人社會保險的保障和覆蓋水平、養老照護滿足度和勞動參與率。

    二、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

    《決定》提出,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人口特征的一個重要體現是年齡結構,可以把人口的年齡階段及其相互關系視為一個“人口回聲”現象,即每個年齡段人口的數量和質量特征,都是此前人口特征的“回聲”,不僅反映自身的狀況以及人口整體狀況,還是此前年齡段人口特征的后果,同時對此后年齡段人口特征產生影響。例如,歷史上的生育高峰,通常在20年之后相應形成一個勞動力豐富的人口結構,再過40年左右,這些勞動者則逐漸進入退休年齡,老齡化水平加快提高,老年人口撫養比(65歲及以上人口與勞動年齡人口的比率)也必然上升。

    以應對老齡化、少子化為重點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正是針對這種“人口回聲”現象及其體現的人口發展規律性的因勢利導舉措。具體來說,其中體現著三個重要的政策內涵。首先,在全體人民都有著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需要的同時,處在每一個年齡階段的人口分別對應著特有的民生需求,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都是具有年齡特征的民生保障。其次,每個年齡階段之間都是彼此相連、相互影響的關系。因此,在實施人口發展戰略和健全人口服務體系的過程中,這些民生領域的保障和改善,與人口服務體系的建立健全是異曲同工和相輔相成的任務要求。最后,旨在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的人口服務體系應該以系統觀念統籌謀劃,樹立“大人口觀”,著眼於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具體來說,應該從婚嫁、生育、養育、教育、就業、就醫、住房、養老等全方位推進建設,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協同推進。

    三、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

    《決定》強調,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這是適應人口發展新形勢,積極應對老齡化、少子化問題的關鍵舉措。從長期來看,通過努力保持適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規模是最根本的目標。促進生育率向更可持續水平的回升,既不是不可能實現的任務,也不是輕而易舉便可以達到的目標。因此,作為一個戰略目標,推進實現的過程中既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適時、及時出台相關的政策,也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持之以恆、久久為功付出長期的努力。根據人口統計規律,總和生育率為2.1,是一個保証人口發展可持續的更替水平生育率。從世界各國先例來看,生育率在較低的水平上長期徘徊之后,通常難以再回升到更替水平。不過,促進總和生育率向這個方向盡可能靠近,或者在目前水平上有明顯的提高,應該成為政策努力達到的目標,以此保持我國人口資源環境關系更加協調,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更加鞏固,綜合國力進一步穩步提升。

    在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時期,人口工作著眼於“管”和“限”,較多採用的是行政手段。以促進生育率向適度水平回升為取向的人口工作,在出台了一系列優化生育政策的“放”的舉措之后,需要更加注重引導和激勵。這要求政府、社會、家庭之間形成激勵相容、治理協同和推動同步的局面。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就是以應對老齡化、少子化為戰略重點,從全人群、全生命周期著眼和入手,以系統統籌、激勵引導的方法,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促進家庭生育意願與社會適度生育率最大限度的相容。從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的任務要求來看,《決定》按照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覆蓋要求及順序,圍繞降低“三育”成本,部署了一系列重大舉措。一是建立生育補貼制度,在目前各地普遍做法的基礎上,整合各種補貼形式,逐步提高補貼水平,並且與生育保險覆蓋范圍的擴大協同推進,形成廣泛覆蓋的家庭育兒支持基本制度,提高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公共化水平。二是提高基本生育和兒童醫療公共服務水平,提升生育全程基本醫療保健服務能力,擴大輔助生殖技術服務資源,完善母嬰健康、生殖健康和兒童健康服務體系。三是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包括制定產假、育兒假、陪護假、哺乳假法規和管理辦法,創造育兒友好的就業和社會環境。四是加大個稅抵扣力度,具體辦法可以從提高抵扣的照護嬰幼兒年齡和提高抵扣比例兩方面發力。五是加強普惠育幼服務體系建設,增加普惠性服務的戰略性投入,加大對家庭嬰幼兒照護支持和早期發展指導,完善家庭育兒支持服務體系,推動統籌配置0—6歲育幼服務資源,支持用人單位辦托、社區嵌入式托育、幼兒園托育服務、家庭托育點等多種模式發展。

    四、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產業政策機制

    《決定》強調,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2023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提高,這既是少子化即長期處於低生育水平的結果,也是人口預期壽命提高的結果。2023年,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已達78.6歲,顯著高於世界銀行定義的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十分接近高收入國家或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平均水平。我國的健康預期壽命也明顯改善。可見,我國的人口老齡化趨勢總體上符合各國現代化和人口發展的一般規律,並在一些方面超前於同等發達程度的其他國家。在特殊性方面,既包括諸如“未富先老”帶來的諸多挑戰,也包括超大規模老年人口具有的人力資源優勢和巨大市場潛力。《決定》的重大部署,就是從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著力,應對挑戰和抓住機遇,努力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質。

    從完善發展養老產業政策機制角度來看。2023年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規模接近2.2億。這個老年人和大齡勞動者群體,既是我國規模龐大人力資源的一支重要生力軍,也應該成為需求效應顯著的一個消費群體。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就是為達到這一要求作出的戰略安排。銀發經濟著眼於為老年人提供所需產品和服務,具有涉及面廣、產業鏈長、業態多元和潛力巨大的特點,既是解決急難愁盼民生需求的關鍵領域,也通過挖掘老年人消費潛力擴大內需,支撐經濟長期增長。需要同時用力的方面是創造適合老年人的多樣化、個性化就業崗位。2023年我國老年人口撫養比達到22.5%,比十年前提高了9.4個百分點,這既導致勞動力供給減少,也造成養老金持續發放的壓力。應該看到,部分已達到退休年齡的人口既有繼續工作的體能體魄,也有延遲退休的願望。按照自願、彈性原則,穩妥有序推進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有助於更充分挖掘大齡勞動者的人力資本和勞動力潛力,同時提高養老金發放的長期可持續性。鑒於銀發經濟和涉老產業的性質,應該更好協調市場機制和產業政策作用,同步發揮需求引導供給和供給創造需求的作用。

    從完善發展養老事業政策機制角度來看。遵循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的原則滿足老年人的基本養老服務需求,是人口高質量發展同人民高品質生活緊密結合的關鍵任務。優化基本養老服務供給應該從完善政策和機制著力,激勵全社會參與的積極性,動員各方面的存量和增量資源。一是通過政策鼓勵和市場激勵,培育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努力提高機構養老覆蓋率。二是健全公辦養老機構運行機制,提高服務水平、效率和能力。三是鼓勵和引導企業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以及推進互助性養老服務。同時要看到,我國發展不平衡的國情特點也表現在養老服務方面。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按照常住地統計,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中32.5%居住在城市,20.1%居住在縣城,47.4%居住在農村,區域差異和城鄉差異也影響老年人福祉水平。因此,基本養老及相關服務的供給,要對困難老年人進行傾斜,加快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改善對孤寡、殘障失能等特殊困難老年人的服務,推動社會適老化改造,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經濟日報》 ( 2024年08月22日 03版)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新時代新征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和戰略謀劃,彰顯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准確把握新時代新征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大意義和目標任務,堅決抓好貫徹落實,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新時代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統籌加強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開展一系列開創性工作、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形成一系列標志性成果,生態文明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

    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現系統性重塑。堅持全方位布局、系統化構建、多層次推進,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生態文明載入黨章和憲法,制定修訂環境保護法及30余部生態環境法律法規,黨中央、國務院印發實施《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及幾十項具體改革方案,逐步建立起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空間規劃體系、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環境治理體系、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等基礎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和生態文明“四梁八柱”性質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

    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得到全面壓緊壓實。牢牢牽住責任制這個“牛鼻子”,建立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河湖長制、林長制、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制度,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和“管發展必須管環保、管生產必須管環保、管行業必須管環保”要求,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責任體系更加嚴密健全,全黨全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主動性不斷增強。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成為夯實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的重大制度創新和改革舉措。

    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按照優化協同高效的原則,整合優化機構職能,組建自然資源部,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組建生態環境部,整合分散在各相關部門的生態環境保護職責,統一行使生態和城鄉各類污染排放監管與行政執法職責。實施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和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改革,優化流域海域生態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職能配置,生態環境監測監察執法的獨立性、統一性、權威性和有效性不斷加強。

    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改革持續深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現以抓污染物總量減排為主向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轉變,完成國家生態環境質量監測事權上收,完成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全覆蓋,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設立首批國家公園。建立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制度,深入推進“多規合一”改革。深入落實全面節約戰略,實行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節約用地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開征環境保護稅,建立綠色金融體系,推行排污權交易,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這一系列改革舉措的實施,有力推動污染防治攻堅向縱深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成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深刻認識新時代新征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大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新時代新征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對於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筑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生態根基具有重大意義。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以美麗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根本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生態文明,重在建章立制”。與發達國家基本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后轉入強化碳排放控制階段不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同時面臨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和碳達峰碳中和兩大戰略任務,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任務依然艱巨。新時代新征程上,必須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精准發力、協同發力、持續發力,著力破解突出矛盾和問題,構建與美麗中國建設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加快形成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為導向的美麗中國建設新格局。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任重道遠,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內生動力不足,產業結構高耗能、高碳排放特征依然明顯,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的狀況仍將持續。新時代新征程上,必須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以更大的改革決心和更實的改革舉措,堅決破除影響高水平保護、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以高水平保護培育綠色生產力、支撐高質量發展。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以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增進人民群眾福祉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是關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會問題。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必須更加重視回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新時代新征程上,必須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強化生態文明制度執行力和剛性約束,進一步壓緊壓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持續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著力推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全面改善和根本好轉,讓美麗中國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以引領全球環境與氣候治理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迫切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環境治理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政治化趨勢明顯增強,我國參與全球環境與氣候治理面臨新任務新挑戰。新時代新征程上,必須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增強我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生態環境戰略、國際和外交戰略協同性,堅決維護我國發展利益,持續提升我國在全球環境與氣候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引領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共建清潔美麗世界。

    全面落實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目標任務舉措

    《決定》明確將聚焦建設美麗中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重要方面,部署了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和重大舉措。我們要錨定美麗中國建設目標,不折不扣落實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各項任務,為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提供有力保障。

    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生態文明建設是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扎實開展美麗中國建設成效考核,制定實施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規定,夯實美麗中國建設政治責任。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准管控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健全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制度。建立健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規劃許可制度,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管理制度體系,完善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保護利用和資產保值增值等責任考核監督制度,引導、規范和約束各類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行為。完善國家生態安全工作協調機制,提升國家生態安全風險研判評估、監測預警、應急應對和處置能力。編纂生態環境法典,統籌推進生態環境、資源能源、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法律法規制定修訂,強化美麗中國建設法治保障。

    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高品質生態環境是美麗中國的重要標志,必須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責任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建設,加快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從量變到質變。推進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開展多領域多層次創新試點示范。完善精准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機制,以更高標准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落實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推動實現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全要素、全聯動、全周期管理。建立新污染物協同治理和環境風險管控體系,大力推進多污染物協同減排。深入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建設,深化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構建環境信用監管體系,強化企業生態環境主體責任落實。推動重要流域構建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力度,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制度,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建設多元化生態保護修復投入機制。健全海洋資源開發保護制度。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監管制度建設。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全面推行水資源費改稅,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拓寬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的路徑。深化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推進生態綜合補償,健全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讓保護修復者獲得合理回報,讓破壞者付出相應代價。

    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問題,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准體系,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優化政府綠色採購政策,完善綠色稅制,激發綠色低碳發展內生動力和市場活力。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健全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轉變資源利用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健全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機制。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完善新能源消納和調控政策措施。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完善適應氣候變化工作體系。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構建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產品碳標識認証制度、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健全碳市場交易制度、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制度。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30日 第 09 版)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健全社會治理體系作出專門部署。這是從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戰略高度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准確把握健全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意義、重點任務和工作要求,全面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夯實國家長治久安的堅實基礎。

    深刻認識健全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社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社會安全穩定形勢持續向好,書寫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決定》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適應新的形勢任務,就健全社會治理體系作出新的安排部署,對於加快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要意義。

    健全社會治理體系,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加強和改進社會治理的實踐中,對社會治理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黨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黨的二十大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將社會治理體系放到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戰略中部署。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進一步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提高社會治理效能,以社會治理現代化助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健全社會治理體系,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社會治理,要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根本坐標。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對我們在正義維護、權利救濟、安全保障、服務供給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期盼。隻有健全社會治理體系,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人民急難愁盼問題,使社會治理過程人民參與、成效人民評判、成果人民共享,才能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健全社會治理體系,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多於不利條件,但仍然面臨發展中的困難、前進中的問題、成長中的煩惱,需要應對的風險挑戰、解決的矛盾問題比以往更加嚴峻復雜。隻有健全社會治理體系,堅持標本兼治、關口前移,完善風險防控機制,建立健全風險研判機制、決策風險評估機制、風險防控協同機制、風險防控責任機制,最大限度減少風險隱患,才能更好維護社會大局穩定。

    扎實抓好健全社會治理體系重點任務的落實

    《決定》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聚焦制度完善、機制創新、效能提升,對健全社會治理體系的重點任務作出了具體部署。我們要扎實抓好各項重點任務落實,加快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著力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

    提升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能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立足預防、立足調解、立足法治、立足基層,做到預防在前、調解優先、運用法治、就地解決,確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要大力弘揚“四下基層”的優良作風,聚焦家庭、婚戀、鄰裡、債務糾紛等重點方面,滾動開展排查化解,及時將各類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要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落實《信訪工作條例》,推動提升預防、受理、辦理、監督追責、維護秩序法治化水平,形成“受理部門負責程序推進、辦理部門負責實質解決”的工作局面,確保人民群眾的每一項訴求都有人辦理、每一項訴求都依法推進。要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加強社區、校園等心理咨詢室、社會工作室建設,壯大專業心理矯治隊伍,積極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教育和社會心理服務,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要健全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在基層治理中作用的機制。

    強化社會治安整體防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是解決影響我國社會治安深層次問題、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的根本途徑。要完善社會治安整體防控體系,把專項治理和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結合起來,深入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要全面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有組織犯罪法》,健全掃黑除惡常態化機制,長期斗爭、依法打擊、標本兼治、精准督導,有效防范整治行業領域、農村“村霸”、網絡等涉黑惡突出問題,從根本上遏制黑惡勢力滋生蔓延。要緊盯社會治安突出問題,依法嚴懲群眾反映強烈的黃賭毒、食藥環、盜搶騙和針對婦女兒童、留守老人的突出違法犯罪。要深入研究新形勢下犯罪活動規律特點,著力提升打擊電信網絡詐騙、跨境賭博、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等新型犯罪和跨國跨境跨區域犯罪能力,切實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要立足於教育、挽救、預防,加強專門學校和專門教育工作,落實教育矯治措施,最大限度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要落實刑滿釋放人員安置幫教措施,加強心理疏導、就業指導,幫助他們提升回歸社會的能力。要加強精神障礙患者服務管理,健全源頭防范機制,完善政府、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服務管理體系,對確有肇事肇禍傾向的依法落實強制醫療措施,嚴防發生個人極端事件。

    完善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健全社會治理體系,必須把完善體制機制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善於把黨的領導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效能,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確保社會既充滿生機活力又保持安定有序。要加強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進一步完善培養、評價、使用、激勵機制,提升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水平。要建立系統完備、科學規范、協同高效的志願服務制度和工作體系,充分發揮志願者在提供服務、反映訴求、化解矛盾等方面的獨特優勢。要進一步理順行業協會商會黨建工作管理體制,推動行業協會商會深化改革和轉型發展,引導行業協會商會在社會治理中發揮積極作用。要健全社會組織管理制度,完善社會組織培育扶持機制,加強社會組織規范管理,擴大社會組織有序參與,不斷提升服務質效和社會公信力。要提高市域社會治理能力,整合市域資源力量,強化市民熱線等公共服務平台功能,健全“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清單管理機制和常態化推進機制,努力為群眾提供“網上辦、馬上辦、一次辦”的高效服務。要建立全國統一的人口管理制度,統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制度改革,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融入城市的期盼。要健全鄉鎮(街道)職責和權力、資源相匹配制度,建立健全基層權責清單,完善“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等做法,完善鄉鎮(街道)政法委員統籌綜治中心、人民法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工作機制,加強鄉鎮(街道)服務管理能力。

    准確把握健全社會治理體系的基本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加快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明確了社會治理的路徑目標、理念原則、根本取向、方法手段、著力重點,為我們加快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科學指南。我們要深刻理解、准確把握、堅決落實這些基本要求,確保新時代新征程社會治理工作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也是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根本保証。要加快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把黨的領導貫徹到社會治理全過程,提高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真正把黨的理論優勢、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密切聯系群眾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的強大效能。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將社會治理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定期分析研判形勢,研究解決重點難點問題。各級黨委政法委要充分發揮牽頭抓總、統籌協調、督辦落實作用,推動形成問題聯治、工作聯動、平安聯創的良好局面。基層黨組織要發揮戰斗堡壘作用,構建起區域統籌、條塊協同、共建共享的工作新格局。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健全社會治理體系、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價值歸屬。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工作首位,推動聽民聲察民情常態化,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持續提高公共服務均衡化、優質化水平,讓人民群眾成為社會治理的最大受益者。要暢通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創新組織群眾、發動群眾機制,依靠群眾解決群眾身邊的矛盾問題,讓人民群眾成為社會治理的最廣泛參與者。要以群眾滿意為根本標尺,建立完善科學合理、操作性強的社會治理績效考評指標體系,加大群眾意見在社會治理績效考評中的權重,真正把評判“表決器”交到群眾手中,讓人民群眾成為社會治理的最終評判者。

    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法治是社會治理的最有效方式,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要把法治要求落實到社會治理各層次、各領域,發揮好法治對社會治理的規范和保障作用。要推進科學立法,用足用好地方立法權,找准立法切口,制定接地氣、有特色、真管用的社會治理法律法規,以良法保障善治。要推進嚴格執法,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規范執法自由裁量權,提高執法質量、效率和公信力。要推進公正司法,強化對司法活動的制約監督,提高服判息訴率和群眾滿意度,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要推進全民守法,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推動實施公民法治素養提升行動,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增強全民法治觀念,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圍。各級領導干部要自覺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推進社會治理。

    堅持夯實基層基礎。社會治理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必須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固本之策。要樹立大抓基層、大抓基礎的政策導向,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把更多資源、服務、管理下沉到基層。要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台,推進基層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做到權責明晰、運轉順暢、方便群眾。要加強基層干部隊伍建設,增強基層干部掌握情況、化解矛盾、服務群眾本領,推動社會治理各項措施落實到位。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02日 第 09 版)

  • 社會工作是黨的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新時代黨的社會工作,對於走好黨的群眾路線,把廣大人民群眾團結凝聚在黨的周圍,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領域各類組織健康發展,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匯聚全社會推進改革發展的智慧和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社會工作領域改革發展提出明確要求,作出“健全社會工作體制機制”等一系列部署,為新時代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堅決貫徹落實,更好地把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工作效能,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更加有利的社會環境。

    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工作領域改革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戰略和全局高度,大力推進理念創新、制度創新、實踐創新,推動社會工作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進一步夯實黨的執政基礎和國家治理根基,開創了“中國之治”新局面。

    黨的社會工作理論創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新時代為什麼要加強社會工作、怎樣加強社會工作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化了對黨的社會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在根本原則上,強調以黨的領導統攬全局,確保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在價值取向上,強調堅持人民至上,堅持民生為大,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發展方向上,強調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在重點任務上,強調構建黨組織領導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鄉基層治理格局,擴大黨在新興領域的號召力和凝聚力,加強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建設,健全社會參與機制﹔在方法路徑上,強調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在基礎保障上,強調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推動各類資源向基層下沉,統籌考慮基層干部隊伍建設,充實基層一線力量,等等。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社會工作的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的社會工作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保証,也是新時代推動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黨對社會工作的領導全面加強。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重大命題。黨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黨的二十大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戰略部署中都明確了社會工作有關任務。黨的二十屆二中全會決定組建中央社會工作部,作為黨中央職能部門,省、市、縣級黨委組建社會工作部門,這是黨的社會工作領導體系的重大改革。社會工作的制度機制不斷健全,中央層面制定出台《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信訪工作條例》和《關於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關於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的意見》《關於健全新時代志願服務體系的意見》等,建立健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基層組織建設、信訪工作聯席會議等協調機制,有力加強了黨對社會領域相關工作的統籌。

    社會工作重點領域改革縱深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出台一系列針對性舉措,著力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大幅精簡會議文件,規范和減少督查檢查、評選評比等,切實為基層減負賦能,鄉鎮(街道)和村(社區)黨組織領導基層治理能力不斷提高。推動領導干部接訪下訪,有力維護群眾合法權益。黨在社會工作領域組織體系不斷健全,混合所有制企業、非公有制企業和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持續加強,行業協會商會深化改革、轉型發展平穩推進,有力促進了社會領域各類組織健康發展。

    社會工作在黨和國家事業中的作用有效彰顯。社會工作在擴大社會參與、協調社會利益、防范社會風險、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社會治理格局不斷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深入人心,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形成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的良好局面。在黨組織領導和黨員示范帶動下,60多萬個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大量社會組織、廣大社會工作者活躍在各個領域,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社會工作成效在脫貧攻堅、疫情防控、搶險救災等大戰大考中得到充分展現,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的獨特優勢和蓬勃生機。

    健全社會工作體制機制,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當前,我國正處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社會工作面臨許多新情況新任務。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化,特別是城市規模快速擴展和農村地區“空心化”等,給社會工作帶來新的問題﹔群眾對美好生活期待更高,思想認識、價值取向、道德觀念日益多元,給社會工作帶來新的挑戰﹔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大量涌現,給社會工作提出新的課題﹔互聯網和新技術普及應用,社會交往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給社會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所有這些,都迫切需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加以破解,其中首要的是從健全體制機制上著力。

    健全社會工作體制機制,是堅持和加強黨對社會工作全面領導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大強調,把黨的領導落實到黨和國家事業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謀劃和推進社會工作,首要的一條就是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體制機制上作出安排,確保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全面貫徹落實到社會工作各領域,把黨的理論優勢、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密切聯系群眾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

    健全社會工作體制機制,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舉措。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健全社會工作體制機制,對於推動新時代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必須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從根本上為社會發展進步夯實基礎。這就要求我們著力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進一步提升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

    健全社會工作體制機制,是增強社會工作整體效能的重要支撐。社會工作是系統工程,需要各級各方共同參與、合力推動。隻有不斷健全制度機制,才能明晰各方權責關系,實現資源整合、力量融合。這就要求我們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建立起上下貫通、統一歸口、責任明晰、有機銜接的領導體制、工作體系和運行機制,推動各級各方增進協同配合,促進社會工作高效統籌協調。

    健全社會工作體制機制,是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的內在需要。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的共同事業,必須堅持全體人民共同參與,把各方面積極性調動起來。推動社會領域各類組織健康發展,做好各類群體凝聚服務,對於激發社會活力具有重要意義。這就要求我們健全社會工作體制機制,加強對各類組織、各類群體的引領服務,讓全社會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讓全體人民聰明才智充分涌流,匯聚起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磅礡力量。

    認真落實健全社會工作體制機制的重點任務,以改革創新精神推動新時代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

    健全社會工作體制機制,加強新時代社會工作,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社會工作的重要論述,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堅持黨管社會工作,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構建黨委統一領導,社會工作部門統籌協調,各部門各單位各負其責、協同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享有、共同發展的工作格局。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精准施策,聚焦社會工作重點領域,健全體制機制,不斷推動新時代社會工作高質量發展。

    健全匯集民智、化解民憂的體制機制。《決定》強調:“健全吸納民意、匯集民智工作機制”“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我們要發揮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優勢,構建黨委社會工作部門指導、各方積極參與的人民建議征集工作機制,廣泛聽取人民群眾意見建議,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凝聚智慧和力量。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化信訪制度改革,推進預防、受理、辦理、監督追責、維護秩序法治化,用好用足信訪工作“晴雨表”,真實把握群眾的所思所想所憂所盼,把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認真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完善黨委社會工作部門統一領導信訪部門的制度機制,把統一領導的要求規范化、具體化。繼續用好信訪工作聯席會議機制,加強部門工作協同,共同推動有關任務落實。

    健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體制機制。《決定》強調:“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加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黨的二十大黨章規定:“街道、鄉、鎮黨的基層委員會和村、社區黨組織,統一領導本地區基層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加強基層社會治理”。這為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提供了黨內法規依據。中央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專門設立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協調機制,由中央組織部牽頭,中央社會工作部負責具體協調工作。各地要建立健全相應的協調機制,加強黨委社會工作部門與組織、宣傳、政法和民政、農業農村等部門的工作協同,對涉及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工作中需要以政府名義出面的,政府有關部門要協助做好相關工作。健全鄉鎮(街道)職責和權力、資源相匹配制度,加強鄉鎮(街道)服務管理力量,制定鄉鎮(街道)履行職責事項清單,推廣“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等做法,健全為基層減負長效機制,認真落實破解基層治理“小馬拉大車”突出問題的政策舉措,嚴格控制面向基層的督查、檢查、考核總量,著力清理基層組織“濫挂牌”問題,推動資源、服務、管理等下沉基層,為基層干部干事創業營造良好環境。

    健全深化行業協會商會改革的體制機制。《決定》強調:“深化行業協會商會改革。”行業協會商會特別是全國性行業協會商會,是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要加強黨對行業協會商會的全面領導,健全黨的組織體系和群團組織體系,構建以黨內監督為主導、各類監督貫通協調的監督體系。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商會改革發展部際聯席會議作用,研究深化改革的有關問題,積極提出工作建議。健全行業協會商會內部管理制度,促進規范管理、健康發展。明確脫鉤行業協會商會主要行業管理部門,切實履行行業監管和業務指導職責﹔發揮有關部門職能優勢,提升綜合監管效能。抓好行業協會商會黨的工作和改革發展,更好地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群眾、服務行業。

    健全增強黨在新興領域號召力凝聚力影響力的體制機制。《決定》強調:“探索加強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的建設有效途徑。”“三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主體,也是基層黨建的重要陣地。要理順黨建工作管理體制,優化地方黨委“兩新”工委工作機制,構建黨委組織部門統籌協調、社會工作部門歸口指導、行業管理部門各負其責、街道社區(園區)屬地管理的工作格局。創新黨建工作理念方法,把思想政治引領與凝聚服務結合起來,完善相關領域群眾利益協調機制,引領正確發展方向,維護各方合法權益。

    健全加強社會工作者隊伍和志願服務體系建設的體制機制。《決定》強調:“加強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推動志願服務體系建設。”要加大專業教育培養力度,完善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制度,建好用好社區工作者、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志願者等隊伍。推進職業體系建設,健全教育培訓、管理監督、激勵保障等制度機制,打造政治堅定、素質優良、敬業奉獻、結構合理、群眾滿意的社區工作者隊伍。健全黨委組織部門牽頭抓總、社會工作部門負責並組織實施、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機制,加強重點領域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培養使用。健全適應新時代要求、具有中國特色的志願服務體系,構建黨委統一領導、社會工作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和群團組織分工合作、具體推動的志願服務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發揮各類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大力弘揚志願精神,建設素質過硬、數量充足的志願隊伍,聚焦鄉村全面振興、美麗中國建設、共建“一帶一路”等重大任務,引導廣大人民群眾貢獻智慧力量、共同創造美好生活。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03日 第 09 版)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要深化跨軍地改革。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發展和安全、富國和強軍,著眼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作出的戰略部署,是鞏固拓展國防和軍隊改革成果、開創改革強軍新局面的重大舉措。各方面要深入學習領會黨中央的戰略考量,把握深化跨軍地改革的重要意義和實踐要求,高標准完成各項改革任務。

    新時代跨軍地改革取得重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著眼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把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總盤子,領導開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最為廣泛、最為深刻的國防和軍隊改革。在這場偉大變革中,黨中央把跨軍地改革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加強頂層設計、跨域統籌、協調推進,取得一系列重要理論成果、制度成果、實踐成果。

    完善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領導管理體系。著眼形成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構建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領導管理體制,重塑組織管理體系、工作運行體系、政策制度體系,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平衡發展、兼容發展。構建國防發展領域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體系,加強黨中央對國防發展特別是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建設的集中統一領導,充分發揮我國制度優勢和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推進國防建設。

    構建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著眼維護軍人軍屬合法權益,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建立集中統一、職責清晰的退役軍人管理保障體制,組建退役軍人事務部,在縣級以上成立退役軍人事務工作領導機構和行政機構,建成從國家到村(社區)六級退役軍人服務中心,出台《中華人民共和國退役軍人保障法》,制定安置就業、優撫褒揚、服務保障等方面配套政策,形成縱向聯動、橫向協同、全國一盤棋的退役軍人工作格局。

    調整武警部隊領導指揮體制和力量結構。按照軍是軍、警是警、民是民的原則,調整武警部隊歸中央軍委建制,由黨中央、中央軍委集中統一領導,進一步強化黨對全國武裝力量的絕對領導。整體移交武警黃金、森林、水電部隊至國家有關職能部門並改編為非現役專業隊伍,不再將公安邊防、消防、警衛部隊列武警部隊序列並全部退出現役,組建海警總隊。通過調整改革,武警部隊職能更加聚焦,領導指揮體制和力量體系得到優化。

    調整國防動員體制和空中交通管理體制。實施國防動員體制改革,科學配置黨政軍系統國防動員職能,優化重組國家和省、市、縣四級國防動員委員會,調整設立相關辦事機構,建立國防動員指揮運用軍地協調機制,形成在黨領導下軍地各司其職、密切協同的國防動員新格局。實施空管體制改革,在中央和地方層面成立相關領導機構和辦事機構,加快優化國家空中交通管理系統。此外,還實施預備役部隊調整改革,在軍隊保障社會化、軍民科技協同創新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改革舉措,取得扎實成效。

    全面停止軍隊有償服務、重塑軍隊資產管理秩序。著眼保持人民軍隊性質和本色,促進部隊聚焦備戰打仗主業,全面停止軍隊各級機關、部隊及所屬事業單位開展的有償服務活動,軍隊不從事經營活動的目標基本實現,取得顯著政治效應、軍事效應和經濟社會效應。創新軍隊資產管理模式,探索走開軍隊資產集中統管、軍地資產置換路子,推動軍隊資產資源集約化利用、市場化運營、專業化發展。

    認清深化跨軍地改革的重要意義

    改革永遠在路上。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新征程上,面對復雜斗爭形勢和激烈軍事競爭,需要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意志持續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不斷完善人民軍隊領導管理體制機制、聯合作戰體系,深化跨軍地改革,提高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戰略能力。對深化跨軍地改革的重要意義,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認識。

    這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我們黨的戰略任務和重要目標。經過這一輪國防和軍隊改革,國防領域一些體制機制和政策制度問題得到有力破解,為國防建設注入了強勁動力、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時,隨著國家安全形勢變化和強國強軍實踐發展,國防建設遇到不少新情況,一些矛盾問題逐步顯現,主要集中在軍地交叉部位、銜接關口和協調環節。《決定》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事、外事等各領域改革作為整體來謀劃和推進,把深化跨軍地改革作為持續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一個重點,就是要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使國防建設相關制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善,同國家治理相適應、相協調。

    這是促進國防實力和經濟實力同步提升的戰略抓手。科學擺布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正確處理的重大課題。當前,世界科技革命、產業革命、軍事革命加速發展,國家戰略競爭力、社會生產力、軍隊戰斗力的耦合關聯更為緊密,特別是太空、網絡空間、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技術同源、產業同根、路徑同步,為提升國防實力和經濟實力提供了重要機遇。鞏固提高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需要以更加有力的制度安排和保障,促進國防建設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新質生產力同新質戰斗力高效融合、雙向拉動。深化跨軍地改革,就是要持續調整相關體制、優化工作機制,加強戰略規劃統籌、政策制度銜接、資源要素共享,推進各領域特別是新興領域戰略布局一體融合、戰略資源一體整合、戰略力量一體運用。

    這是推動國防和軍隊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習主席指出,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必須把高質量發展放在首位。現在,國防和軍隊建設正處在提質增效的關鍵階段,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需要堅持全局統籌、系統抓建、體系治理,協調推進各領域治理、全鏈路治理、各層級治理、跨軍地治理,以高水平治理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加強軍事治理是我們黨治軍理念和方式的一場深刻變革,改革是全面加強軍事治理的重要推動力。深化跨軍地改革,就是要貫徹治理的理念,進一步完善相關組織體系和運行制度,理順關系、厘清職能、暢通鏈路,加強跨軍地、跨領域統籌,形成各司其職、緊密協作、規范有序的跨軍地工作格局,提高跨軍地治理能力,提高軍事系統運行效能和國防資源使用效益。

    把握深化跨軍地改革的重大舉措

    《決定》對深化跨軍地改革作出明確部署,安排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重點改革任務,需要各級准確理解把握、全面貫徹落實,尤其要關注以下三個方面重大舉措。

    健全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建設工作機制。鞏固提高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是應對復雜安全威脅、贏得國家發展優勢的戰略之舉。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構建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取得重大進展,體制、機制、政策全面重塑,重點區域、重點領域、新興領域協調發展邁出扎實步伐。下一步,重點是優化相關工作機制,提高跨軍地統籌協調水平。完善涉軍決策議事協調體制機制,健全國防建設軍事需求提報和軍地對接機制,完善軍地標准化工作統籌機制,促進國家綜合實力快速高效轉化為先進戰斗力。

    優化國防科技工業體系和布局。強大的國防科技工業是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重要依托,是提升新質戰斗力的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防科技工業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顯著提升,但基礎還不夠厚實,研發生產、持續供給、自主可控、平戰轉換等能力同國家安全戰略需要還不相適應。應深化國防科技工業體制改革,完善建設管理運行機制,改進武器裝備採購制度,暢通從作戰需求生成到武器裝備供給的鏈路,構建武器裝備現代化管理體系。進一步優化國防科技工業布局,健全競爭擇優、正向激勵機制,加強軍工核心能力建設,構建健壯強韌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

    優化邊海防領導管理體制機制。根據國家安全環境的發展變化,我國邊海防領導管理體制大體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后軍隊為主管理、上世紀70年代軍地分工管理、80年代在中央邊防工作領導小組協調下軍地分工協作等階段,1991年設立國家邊防委員會,2005年更名為國家邊海防委員會。這一體制沿用至今,在有力維護國家邊海防安全的同時,也面臨邊海防工作組織體系不夠完備、軍地事權不夠明晰、法規制度不夠完善等問題。下一步,重在加強黨中央對邊海防的集中統一領導,優化邊海防領導管理體制機制,完善黨政軍警民合力治邊機制,提升強邊固防綜合能力,為建設強大穩固的現代邊海防提供有力保障。

    合力抓好深化跨軍地改革任務落實

    習主席指出,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則事半功倍,不得法則事倍功半甚至產生負作用。跨軍地改革涵蓋領域廣、涉及部門多,必須加強政治引領和組織領導,以釘釘子精神抓改革落實。

    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問題導向是改革的鮮明特征,也是改革的重要經驗。深化跨軍地改革,就是要奔著問題去,盯著問題改,向解決深層次矛盾問題發力。推進每一項改革任務,都應當找准制約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問題根源和關鍵,扭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體制上有弊端的破舊立新,機制上有短板的固強補短,政策上有障礙的打通堵點,利益上有壁壘的聚力突破,切實增強改革的針對性實效性。

    堅持體系推進。跨軍地改革牽涉軍地多個方面,關聯發展和安全諸多因素,需要強化統籌兼顧,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應當統籌抓好各項改革的研究論証、方案制定、組織實施,明確優先序,把握時度效,實現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統一。推進跨軍地改革既要把握自身的特殊性,還要考慮與其他改革的關聯性,確保跨軍地改革與其他改革同向發力、同頻共振。

    堅持積極穩妥。一些跨軍地重大改革舉措牽一發而動全身,需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既積極主動又扎實穩健,穩妥審慎地推動落實。注重先立后破,戰略上勇於進取,戰術上穩扎穩打,掌握好改革節奏,控制住改革風險。有的改革觸及復雜利益關系,既要強化進取意識、機遇意識、責任意識,勇於突破不適宜的利益格局,又要講求方法策略,妥善處理改革中遇到的矛盾問題。

    堅持軍地聯動。跨軍地改革越向縱深推進,遇到的硬骨頭會越多,越需要軍地各方面擔起應盡的責任,齊心協力攻克改革堵點、難點。各相關部門和單位應強化大局觀念,善於算大賬、總賬、長遠賬,做到局部服從全局、要素服從體系。加強軍地協商對接,主責單位主動作為,參與單位積極配合,按照職責分工抓好各項工作落實。注重調動和發揮各方面積極性、創造性,廣泛聽取意見建議,最大限度凝聚深化跨軍地改革的智慧和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04日 第 13 版)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於建設一支堪當重任的高素質干部隊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著眼全局和戰略,對提高干部現代化建設能力作出重大部署,指出要“健全常態化培訓特別是基本培訓機制,強化專業訓練和實踐鍛煉,全面提高干部現代化建設能力”。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堅決貫徹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決策部署,持續推動干部隊伍能力建設取得新進展、新突破。

    一、全面提高干部現代化建設能力是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

    能力是干事的基礎,我們黨歷來重視和加強干部能力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干部能力建設放在管黨治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來抓,圍繞為什麼提升能力、提升哪些能力、怎樣提升能力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闡明干部能力建設中具有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問題,強調領導干部學習不學習不僅僅是自己的事情,本領大小也不僅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關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事情。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抓好干部隊伍的能力提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更為迫切。

    我們黨取得新時代偉大成就的關鍵所在。進入新時代,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全黨來一個大學習”,要求全黨同志都要努力增強本領,一刻不停地增強本領。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誨、深切厚望,極大鼓舞著黨員、干部苦練內功、增長才干。新時代以來,通過持續的理論武裝和嚴格的實踐鍛煉,各級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堅定、能力素質更加過硬,干部隊伍煥發出新活力新氣象。廣大干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條戰線上,在經濟建設、科技創新、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疫情防控、抗洪救災等重大工作中,沖鋒在前、勇挑重擔,敢想敢為、善作善成,為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作出了重要貢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堅強隊伍保障。

    實現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的迫切需要。黨的二十大確立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中心任務,開啟了全黨全國人民新的逐夢征程。展望前路,我們需要應對的風險挑戰、解決的矛盾問題、戰勝的困難阻力,一點也不會比過去少,隻會越來越錯綜復雜,解決起來也更考驗勇氣和智慧。軟肩膀挑不起硬擔子。如果知識不夠、眼界不寬、能力不強,久而久之就難以勝任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繁重任務。要深刻認識干部能力需要不斷提升的重要性緊迫性,增強歷史自覺、把握職責定位,進一步提高干部能力建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使廣大干部不斷增強識變之智、應變之方、求變之勇,推動全黨具備更加強大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確保中國式現代化劈波斬浪、行穩致遠。

    廣大干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條戰線上,在經濟建設、科技創新、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疫情防控、抗洪救災等重大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建設忠誠干淨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的有力舉措。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有一支政治過硬、適應新時代要求、具備現代化建設能力的干部隊伍。從現狀看,干部隊伍總體素質是好的,各級干部的能力經過新時代偉大斗爭淬煉得到實質性提升。同時要看到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比如有的政治敏銳性不夠、政治能力不強,有的不同程度存在能力不足、“本領恐慌”,有的缺乏主動擔當精神,等等,反映出干部隊伍的高素質專業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打鐵必須自身硬。新時代新征程,要推動各級干部把提升能力、增強本領作為終身課題,抓緊加油充電,主動學習適應,使自己的能力素質跟上黨中央要求、跟上時代前進步伐、跟上事業發展需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奮發進取、建功立業。

    二、與時俱進全面提高干部現代化建設能力

    我們黨對干部的一貫要求是德才兼備,同時根據不同歷史時期黨面臨的形勢任務提出各有側重的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時代好干部標准,對提升干部能力素質提出一系列新要求,包括增強“八種本領”、提高“七種能力”等等。202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為第六批全國干部學習培訓教材作序,強調要全面提升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政治能力、領導能力、工作能力,為廣大干部指明了新時代新征程上能力建設的時代內涵和實踐指向。

    必須把提高政治能力放在首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領導干部的所有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歷史和實踐証明,要把黨建設得堅強有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必須有一大批政治過硬的黨員干部。新時代干部如何才能政治過硬?很重要的就是牢牢把握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這個中心任務,始終保持政治敏銳性,保持清醒頭腦和政治定力,時時處處從政治上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這就要求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增強科學把握形勢變化、精准識別現象本質、清醒明辨行為是非、有效抵御風險挑戰的能力﹔提高政治領悟力,對“國之大者”了然於胸,始終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高政治執行力,不折不扣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切實做到黨中央提倡的堅決響應,黨中央決定的堅決執行,黨中央禁止的堅決不做。政治能力是具體的,根本要體現到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實際行動上。要自覺加強政治歷練和政治訓練,使自己的政治能力同擔任的工作職責相匹配,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要圍繞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分層級分領域開展現代化產業體系、現代財政金融、鄉村全面振興、科技創新與新質生產力、應急管理與輿情處置、基層治理等專題培訓。

    必須綜合提高領導能力。中國式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變革,需要深化規律性認識,增強引領現代化發展的領導能力。這是涉及全方位、系統性的要求,重點是各級領導干部要對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七種能力”,推動整體素質來一次大提升。在提高政治能力、筑牢忠誠根基的前提下,要不斷提高調查研究能力,了解和掌握真實情況,通過調研摸清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系列卡點瓶頸,為解決各類問題和矛盾提供有力支撐﹔不斷提高科學決策能力,樹立戰略眼光,站在全局看問題、作決策,善於綜合分析、全面權衡、科學決斷﹔不斷提高改革攻堅能力,實現思想觀念、生產方式、利益格局的變革創新,聚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的重大問題謀劃推進改革﹔不斷提高應急處突能力,准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面對突發事件能夠心中有數、分類施策、精准拆彈﹔不斷提高群眾工作能力,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用群眾喜聞樂見、易於接受的方法開展工作,善於宣傳動員、組織發動群眾﹔不斷提高抓落實能力,做到不折不扣、雷厲風行、求真務實、敢作善為,有效破解難題,當好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堅定行動派、實干家。

    近日,國網四川電力成都高新連心橋黨員服務隊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

    必須錘煉過硬工作能力。干部能力當中,工作能力是履職盡責的基本功。從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要錨定黨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部署,重點提升推動高質量發展本領、服務群眾本領、防范化解風險本領。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需要干部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創新的思路和辦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需要干部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需要干部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統籌發展和安全,及時預見、應對、處置重大風險。伴隨現代化建設進程,各方面工作越來越專業化、專門化、精細化,對干部做好本職工作專業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注重培養專業能力、專業精神,對不同領域、不同類型干部的素質能力分別提出了明確要求。要自覺從中找差距、明方向、定目標,加強本領養成和提升,做到術業有專攻。

    三、推動干部現代化建設能力提升常態化長效化

    全面提高干部現代化建設能力,重點在“全面”,關鍵在“提高”。提高現代化建設能力,是新時代干部隊伍建設的重大任務。落實《決定》部署要求,要統籌謀劃、綜合施策,抓好各級干部的教育培訓,不斷拓寬訓練和鍛煉的途徑。

    健全基本培訓機制。能力不會自然而然產生。干部能力提升既靠自身努力,也靠組織培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全黨大學習,沒有干部大培訓,就沒有事業大發展。《決定》指出,要“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工作體系”。我們要深刻領會其精神實質,大力加強干部教育培訓,發揮好黨校(行政學院)干部教育培訓主渠道主陣地作用,扎實開展基本培訓,堅持按需施訓、應訓盡訓,堅持分級分類、全面覆蓋,不斷擴大受益面,確保更多黨員、干部得到全面系統的培訓。要緊緊圍繞干部現代化建設能力明確培訓內容,堅持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主題主線,以堅定理想信念宗旨為根本,以提高政治能力為關鍵,以增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本領為重點,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深刻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體系、核心要義、實踐要求,把握好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培訓方式是決定培訓質量的重要因素。要進一步創新方式方法,把理論學習與現場教學、案例解析、經驗交流等結合起來,把線上線下、直播錄播結合起來,實現教育培訓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能力提升非一日之功,培訓周期是推動培訓常態化長效化的必要保証。要因應形勢變化和發展需求合理調整周期,確保干部學習的連貫性和有效性。

    有的放矢強化專業訓練。專業的人才能干好專業的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論是分析形勢還是作出決策,無論是破解發展難題還是解決涉及群眾利益的問題,都需要專業思維、專業素養、專業方法。要引導干部主動加快知識更新、優化知識結構,自覺鑽研業務,把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專業精神融為一體,做到知行合一。同時持續開展任職培訓和專業化培訓,以干部履職必備的基本知識、基本能力為基礎,堅持干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注重加強新知識新技能學習培訓,幫助干部不斷提升專業化水平。專業訓練重在實戰實訓。要突出需求導向,緊貼業務實操,靈活運用案例,圍繞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分層級分領域開展現代化產業體系、現代財政金融、鄉村全面振興、科技創新與新質生產力、應急管理與輿情處置、基層治理等專題培訓,促進干部及時填知識空白、補素質短板、強能力弱項,成為本工作領域的行家裡手。

    持之以恆加強實踐鍛煉。實踐是最好的磨刀石,也是最好的試金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所有實際能力的獲得都要靠實踐,廣大干部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動者。中國式現代化是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隻能靠在干中學、學中干,正如在戰爭中學會戰爭、在游泳中學會游泳。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把火熱實踐作為培養鍛煉的最好課堂,有組織、有計劃地把干部放到改革發展穩定主戰場、重大任務重大斗爭最前沿、服務群眾第一線去磨礪,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接燙手的山芋,多經受大風大浪考驗、多經受急事難事歷練,促使干部加強斗爭精神和斗爭本領養成,增強防風險、迎挑戰、抗打壓能力。尤其要重視基層和艱苦地區鍛煉,堅持運用“四下基層”工作方法和制度,幫助干部練就擔當作為的硬脊梁、鐵肩膀、真本事,成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

    來源:《求是》2024/17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圍繞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擘畫改革藍圖,強調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對著力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作出重大部署。這是新征程上提高黨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水平,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重大舉措。要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決定》精神上來,堅持以改革精神著力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確保黨永遠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深刻認識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的重大意義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從嚴治黨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得罪千百人、不負十四億”的使命擔當開展史無前例的反腐敗斗爭,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消除了黨、國家、軍隊內部存在的嚴重隱患,推動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並全面鞏固,為順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提供了堅強保障。黨的二十大報告在總結反腐敗斗爭歷史性成就的基礎上,深刻指出“鏟除腐敗滋生土壤任務依然艱巨”,強調“隻要存在腐敗問題產生的土壤和條件,反腐敗斗爭就一刻不能停,必須永遠吹沖鋒號”。在二十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新征程反腐敗斗爭,必須在鏟除腐敗問題產生的土壤和條件上持續發力、縱深推進。”這是我們黨從所處的歷史方位、肩負的歷史使命出發作出的戰略部署,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根本指導作用。

    這是服務保障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黨領導的社會革命邁上新征程,黨的自我革命必須展現新氣象。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需要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腐敗污染政治生態,破壞公平正義,損害營商環境,侵害群眾利益,積累風險隱患,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攔路虎”“絆腳石”。新時代新征程反腐敗斗爭必須緊緊圍繞黨和國家中心任務,服務高質量發展,落實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部署,從源頭著力、向治本深化,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和良好發展環境,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清淤除障、保駕護航。

    這是准確把握反腐敗斗爭形勢的戰略抉擇。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反腐敗斗爭取得壓倒性勝利並全面鞏固,但形勢依然嚴峻復雜。當前反腐敗斗爭已經進入深水區,腐敗存量還未清底、增量仍有發生,說明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尚未徹底根除。從政治層面看,“七個有之”問題仍不同程度存在,黨內政治生態還需持續淨化﹔從經濟層面看,“圍獵”者和“被圍獵”者的不當得利遠高於所付成本,利益誘惑巨大﹔從制度層面看,一些制度規范尚不完善,給權力設租尋租留下空間﹔從文化層面看,拉關系、走后門等錯誤思想觀念仍有市場,模糊是非邊界、侵蝕社會風氣﹔從責任層面看,有的黨組織管黨治黨政治責任履行不到位,有的領導干部奉行好人主義、缺乏斗爭精神,對出現的問題放任自流,等等。如果這些土壤和條件不鏟除,腐敗將會陷入查不勝查的境地。新時代新征程反腐敗斗爭必須對症下藥、精准施治、多措並舉,不斷提高腐敗成本、減少腐敗機會、消除腐敗動機,向著根本解決腐敗問題的目標不斷前進。

    這是乘勢而上打贏反腐敗斗爭攻堅戰持久戰的關鍵舉措。經過黨的十八大后大刀闊斧、披荊斬棘,黨的十九大后一刻不停、堅定穩妥,黨的二十大后持續發力、縱深推進,我們黨帶領人民成功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反腐敗之路,推動反腐敗斗爭站到新的更高起點上。黨對反腐敗斗爭的規律性認識越來越深入,對腐敗問題的研判更加准確、界定更加清晰﹔反腐敗手段越來越豐富,借助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揪出了一批隱藏很深的腐敗分子﹔反腐敗方式越來越科學,堅持個案查處和系統整治有機結合,反腐敗戰果不斷擴大,為進一步深化源頭治理奠定了堅實基礎。新時代新征程反腐敗斗爭必須在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上下更大氣力,堅定不移割除毒瘤、清除毒源、肅清流毒,從根本上鞏固來之不易的勝利成果,通過不懈努力換來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准確把握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的重要原則

    《決定》把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作為推進黨的自我革命的重要內容,要求不斷推進黨的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落實“九個以”的實踐要求,總結運用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寶貴經驗,深化標本兼治、系統施治,不斷增強治理腐敗效能。

    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隻有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才能有力有效推進。要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完善黨中央領導反腐敗工作的體制機制,落實各級黨組織全面從嚴治黨政治責任,使反腐敗工作在決策部署指揮、資源力量整合、措施手段運用上更加協同高效。

    堅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體推進。一體推進“三不腐”是反腐敗斗爭的基本方針和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方略。“不敢”是前提,重在形成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的強大震懾﹔“不能”是關鍵,重在強化對權力配置運行的剛性約束和有效監督﹔“不想”是根本,重在培養廉潔奉公、拒腐防變的思想自覺。要打通三者內在聯系,同時發力、同向發力、綜合發力,推動“三不腐”有機統一、相互促進。

    堅持以改革精神防治腐敗。改革創新是完善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的動力所在,是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的重要法寶。要將防治腐敗措施與改革舉措同謀劃、同部署、同落實,完善配置科學、制約有效、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機制,壓縮權力任性行使的空間﹔推進反腐敗體制機制、方式方法創新,善用科技賦能,不斷提升防治腐敗能力和水平。

    堅持永遠在路上的執著堅定。腐敗是人類社會共有現象,根治腐敗是一個長期歷史過程。要始終亮明我們黨同腐敗水火不容的政治立場,堅定道不變、志不改的信心決心,把嚴的基調、嚴的措施、嚴的氛圍長期堅持下去,著力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讓反復發作的老問題逐漸減少,讓新出現的問題難以蔓延,推動防范和治理腐敗問題常態化長效化。

    堅決落實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的重點任務

    《決定》圍繞著力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點任務和重要舉措。要深入貫徹《決定》部署,完善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機制,統籌抓好任務落實。

    健全黨領導反腐敗斗爭的責任體系。《決定》指出,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証。要健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各級黨委統籌指揮、紀委監委組織協調、職能部門高效協同、人民群眾參與支持的反腐敗工作體制機制,壓實各級黨委(黨組)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特別是“一把手”第一責任人責任,貫通落實相關職能部門監管職責,完善各負其責、統一協調的管黨治黨責任格局。把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有機融入黨的建設總體布局,納入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部署推進,同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和制度建設貫通協同起來,充分發揮政治監督、思想教育、組織管理、作風整治、紀律執行、制度完善在防治腐敗中的重要作用,打好反腐敗斗爭總體戰。

    始終保持高壓懲治震懾力度。面對依然嚴峻復雜的形勢,反腐敗絕對不能回頭、不能鬆懈、不能慈悲。要健全政治監督具體化、精准化、常態化機制,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及時發現、著力解決“七個有之”問題,對在黨內搞政治團伙、小圈子、利益集團的人決不手軟,堅決消除政治隱患。緊盯重點問題、重點領域、重點對象,把嚴懲政商勾連的腐敗作為攻堅戰重中之重,深化整治金融、國企、能源、煙草、醫藥、基建工程和招投標等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領域的腐敗。豐富防治新型腐敗和隱性腐敗的有效辦法,建立腐敗預警懲治聯動機制,強化快速反應、聯合處置。統籌國際國內兩個戰場,健全追逃防逃追贓機制,持續開展“天網行動”,加強“一帶一路”廉潔建設,集中整治跨境腐敗問題,決不讓腐敗分子逍遙法外。推動反腐敗斗爭向基層延伸、向群眾身邊延伸,懲治群眾身邊的“蠅貪蟻腐”,讓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健全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同查同治機制。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互為表裡、同根同源。不正之風滋生掩藏腐敗,腐敗行為助長加劇不正之風甚至催生新的作風問題。要深刻把握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相互交織的規律,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堅持正風反腐一起抓,既“由風查腐”,防止“以風蓋腐”,深挖不正之風背后的權錢交易、權權交易等腐敗問題﹔又“由腐糾風”,細查腐敗背后的享樂奢靡等作風問題。深化受賄行賄一起查,完善對重點行賄人的聯合懲戒機制,堅決查處那些老是拉干部下水、危害一方的行賄人,加大對行賄所獲不正當利益的追繳和糾正力度﹔堅持受騙行騙一起查,嚴懲政治騙子以及結交政治騙子的黨員干部,鏟除政治生態“污染源”。

    完善權力配置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機制。腐敗的本質是權力濫用。要完善權力配置和運行制約機制,堅決反對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抓住定政策、作決策、審批監管等關鍵權力,聚焦重點領域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新興領域治理機制建設,進一步堵塞制度漏洞,規范自由裁量權,減少設租尋租機會。落實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總要求,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以黨內監督為主導、專責監督為主干、基層監督為支撐,促進各類監督貫通協調。持續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優化監督檢查和審查調查機構職能,完善垂直管理單位紀檢監察體制,推進向中管企業全面派駐紀檢監察組,健全巡視巡察工作體制機制,推進執紀執法和刑事司法有機銜接,深化基層監督體制機制改革。推進公權力大數據監督平台建設,運用信息化手段及時發現共性問題,加強預警糾治,以公開透明防止權力濫用。緊盯“關鍵少數”,健全加強對“一把手”和領導班子監督配套制度,增強監督針對性有效性。

    完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和反腐敗法律體系。有效防止腐敗滋生,必須堅持防線前移,強化紀法約束。要完善黨內法規,建立經常性和集中性相結合的紀律教育機制,增強黨紀學習教育實效,推動黨員干部把遵規守紀刻印在心。嚴格執行紀律,深化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對違反黨紀的問題,發現一起堅決查處一起,既讓鐵紀“長牙”、發威,又讓干部警醒、知止。善於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防治腐敗,健全完善基礎性法規制度,持續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與時俱進修改監察法,出台反跨境腐敗法。加強重點法規制度執行情況監督檢查,確保制度剛性運行。

    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根本要讓廣大黨員干部在內心深處自覺抵擋住腐敗誘惑。要健全理想信念教育和黨性教育長效機制,引導黨員干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用理想信念強基固本,不斷提升黨性修養和思想境界,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根基。深入挖掘優秀傳統廉潔文化豐富內涵,用優秀傳統文化正心明德。積極宣傳廉潔理念、廉潔典型,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創新警示教育方式,深刻剖析典型案例,健全以案說德、以案說紀、以案說法、以案說責機制。以優良黨風政風引領社風民風,推動形成廉榮貪恥的社會氛圍。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05日 第 13 版)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60條中最后一條,專門強調“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要求“對黨中央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決策部署,全黨必須求真務實抓落實、敢作善為抓落實,堅持上下協同、條塊結合,科學制定改革任務書、時間表、優先序,明確各項改革實施主體和責任,把重大改革落實情況納入監督檢查和巡視巡察內容,以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檢驗改革”。貫徹落實好這一要求,需要深刻認識抓好改革落實的特殊重要性,明確抓好改革落實的重要關節點和著力點。

    抓落實對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特別重要

    抓落實對一切工作都十分重要,“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是對事業發展和領導活動的重要規律性認識。決策和執行作為推進工作的基本環節,都很重要,為什麼我們經常強調“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呢?其根本道理在於,抓落實作為作決策的后續工作,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所需要的資源和條件、所涉及的戰線和領域、所直面的矛盾和問題,多數情況下比作決策更多一些。同時,再好的決策,如果執行不力、抓落實不到位,就見不到成效,或者達不到預定目標。

    關於抓落實的重要性,古今中外都有很多名言警句。諸如“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為政貴在行,以實則治,以文則不治”﹔“百言百當,不如擇趨而審行也”﹔“馳思於千裡,不若跬步之必至”﹔“言之非難,行之為難”﹔“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等等。這些名言警句,是實踐經驗的凝結,蘊含事物發展和治國理政的客觀規律,給人以恆久啟發和教益。

    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秉持言行一致、求真務實,一直把抓落實作為貫徹黨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組織路線、群眾路線的根本性要求,作為衡量黨員干部黨性和作風的重要標准。毛澤東同志指出:“什麼東西隻有抓得很緊,毫不放鬆,才能抓住。抓而不緊,等於不抓。”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如果不沉下心來抓落實,再好的目標,再好的藍圖,也只是鏡中花、水中月。”黨的各個歷史時期,是不是抓好落實、貫徹執行黨的大政方針措施和方法是不是對頭,都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事業的發展進步。新時代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群眾攻克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許多事關長遠的大事要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極為重要的一條就在於在黨中央正確決策下全黨上下全力以赴抓落實。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攻堅克難的顯著特點,決定抓落實必須下更大功夫。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的全面深化改革,一個重要標識就是敢於突進深水區,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攻堅克難任務更重、特點更鮮明。這是因為,全面深化改革越是向縱深推進,觸及的利益矛盾越復雜尖銳,動奶酪遇到的干擾越多、阻力越大,硬骨頭越難啃。在這樣的形勢下,改革每前進一步都不容易,稍有鬆懈就可能半途而廢。隻有在改革落實上下更大功夫,才能克服利益調整中的種種阻力,真正打破利益固化藩籬,用更多更好的現代化成果惠及最廣大人民,真正做到取信於民,同時贏得國際競爭和國際政治斗爭主動權。《決定》強調“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道理正在於此。

    抓好改革落實需要清晰的思路、明確的責任、頑強的韌勁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抓好改革落實應當有系統的思維、配套的舉措、持續的行動,採取正確的手段方式,精准把握時度效。

    第一,准確理解每項改革舉措的指向和內涵。《決定》的各項改革舉措,都源於實踐、奔著問題去,是經過廣泛聽取意見、深入調查研究提出的,有明確的指向和要求。有的改革舉措雖然就一句話,但論証過程很不簡單,權衡利弊、統一認識做了大量工作。改革舉措要落實好,必先理解好,理解偏頗、誤解誤讀就會落實走樣。首先,應當站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全局高度,正確認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謀篇布局,深入領會黨中央的深謀遠慮,深刻理解各項改革舉措的來龍去脈,弄清楚其在整體改革中承擔什麼角色、發揮什麼作用、要達到什麼目的,把握每項改革舉措的背景和定位,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其次,應當從各領域改革進展和進一步深化改革需要解決的突出矛盾入手,搞清楚每項改革舉措針對的是什麼問題,創新的基點、關鍵點在哪裡,內容邊界、與其他相關改革舉措的關聯在哪裡,明確改革靶向,這樣才能有的放矢、精准發力、不偏不倚抓好改革落實。

    第二,結合實際科學制定改革任務書、時間表、優先序。《決定》部署的改革任務,有綜合性的也有專項性的,有全國性的也有區域性的,有緊迫性的也有戰略性的,有規定性的也有探索性的,有難度特別大的也有難度相對小一些的,抓落實需要分清輕重緩急,善於“十個指頭彈鋼琴”,通過制定改革任務書、時間表、優先序,把《決定》的“大寫意”轉化為“工筆畫”“施工圖”。就中央層面來說,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將對重大改革進行統籌部署,加強對地方和部門實施改革的指導督促。就各地區各部門來說,應當牢固樹立全國一盤棋思想,全面把握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對本地區本領域發展的戰略定位和指示要求,根據《決定》精神對自身承擔的改革任務進行系統梳理,結合實際制定改革實施方案,既加強政策措施銜接,又創造性開展工作。在任務書上,對中央改革方案中路徑明確的規定動作,應當不折不扣做全做實﹔對中央改革方案中的原則性要求,應當因地制宜細化實化﹔對中央改革方案中沒有明確規定但自身有迫切需要的改革空白點,可以有序試點、積極探索。在時間表上,應當按照到2029年新中國成立80周年完成本輪改革任務的總要求,根據輕重緩急確定各項改革任務的起止時限,一個節點一個節點推進,跑表計時,到點驗收。在優先序上,是先易后難、循序漸進,還是抓大帶小、綱舉目張,應當依具體情況而定,不必強求一律。根據需要,可以優先從最急迫的事項改起,從老百姓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社會各界最能夠達成共識的環節改起﹔也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優先落實牽一發而動全身、落一子而滿盤活的重要改革舉措。制定改革任務書、時間表、優先序,應當發揚民主、廣納善言,讓改革方案和舉措盡可能周全、科學,能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識、激發改革活力,確保改革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的檢驗。

    第三,明確各項改革實施主體和責任。抓好改革落實,關鍵在於抓好改革責任落實。根據《決定》精神,黨中央領導改革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各級黨委(黨組)負責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謀劃推進本地區本部門改革,鼓勵結合實際開拓創新,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新鮮經驗。具體到一個地方、一個部門,落實各項改革舉措總是有牽頭單位、參與單位、責任事項、責任人,這要逐一厘清,做到事責對應、各就其位。牽頭單位應當對牽頭的改革舉措主動制定實施方案,精心組織、全程負責、一抓到底,不能推諉責任。參與單位應當積極參與、主動配合,幫助出點子、謀實招,認真抓好分工事項的落實,不能敷衍應付。責任事項應當清晰完整,便於操作和檢查,不能模糊不清。責任人應當勇於擔當、親力親為,整合好資源力量,把握好進度質量,反饋好重要信息,總結好經驗做法,不能當甩手掌櫃。跨領域跨部門、某一單位難以牽頭落實的改革舉措,應當由黨委、政府直接組織實施,“一竿子插到底”、抓深抓透,防止出現“九龍治水”現象。需要上下聯動、左右協同、條塊結合實施的改革舉措,應當由上級黨委明確牽頭單位,建立統一指揮、統籌協調、高效聯動的工作機制,保証政策取向一致、實施過程合力、改革成效互促。改革是全黨的事。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應當以實際行動支持、參與、推動改革,做改革的促進派、實干家,不當改革的旁觀者、空談家。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應當率先垂范,重要改革親自部署,重大方案親自把關,關鍵環節親自協調,棘手問題親自解決。廣大基層黨組織應當成為組織實施改革的堅強戰斗堡壘。

    第四,完善改革督察和評價制度。督察和評價,都是抓好改革落實的重要手段。經過這些年探索,改革督察和評價都建立了工作制度、探索了有效經驗,應當在堅持中不斷完善。改革督察,重在抓住要害和拓展深度。改革推進到哪裡,督察就跟進到哪裡。重點瞄准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大、改革落實難度大、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關系大的問題,既開展專項督察又開展全面督察、綜合督察,在督任務、督進度、督成效的同時察認識、察責任、察作風,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上下功夫。改革評價,重在把握標准。評價內容和指標的設計,聚焦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重點看是否不折不扣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是否有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根據不同地區和領域的特點,可以對改革情況進行差異化考核評價。改革是“國之大者”,《決定》提出把重大改革落實情況納入監督檢查和巡視巡察內容,目的是從政治監督的角度檢視改革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執行黨中央改革決策部署的情況,對失責行為進行問責,這很有必要,應當認真落實。

    第五,持續用力、久久為功推進改革落實。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絕非一蹴而就、一日之功,不能指望畢其功於一役。抓好改革落實,應當深刻認識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堅持正確方向,增強前進定力,不畏浮雲遮望眼,不因困難而退縮。應當拿出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敢字當頭、不怕艱難,勇往直前、直搗黃龍,不達目的不罷休。應當發揚釘釘子精神,緊盯目標、心無旁騖,鍥而不舍、堅韌不拔,一錘一錘敲,積小勝為大勝。應當追求“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一茬接著一茬干,一張藍圖繪到底。抓改革也是一門學問,有自身的規律。應當引導黨員干部在改革中學習改革、實施改革、駕馭改革,同時正確對待改革中的失誤,保護敢闖敢試的積極性。

    注重防止和糾正抓改革落實中的不良現象

    抓好改革落實,需要立規則規范、工作標准,也需要開負面清單,防止和糾正不良現象。這些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級黨委結合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發現和糾正了一些抓改革落實中的不良現象,對推動改革事業持續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據有關方面分析梳理,這些不良現象主要有:

    消極畏難。缺乏斗爭意志、擔當精神,害怕得罪人,不敢也不願觸碰深層次矛盾,對吹糠見米的改革搶著做、濃墨重彩,對動真格、難度大的改革繞道走、輕描淡寫。

    無的放矢。改革措施與發展目標錯位,與解決矛盾問題脫節,甚至把改革本身當目的,為改革而改革。看似想了不少招,使了很大勁,結果空耗資源、無功勞碌,甚至南轅北轍。

    貪圖虛功。熱衷於喊口號、造聲勢、擺花架,盲目追求改革舉措、方案、文件的數量,把說的當做了,把做了當做成了,沒有多少實績就大肆宣傳、到處邀功。忽視群眾感受,盲目跟風做大,抓改革不計成本、難以為繼,甚至留下亂攤子、埋下新隱患。

    本位主義。胸無大局,隻考慮本地區本部門利益,對改革任務搞選擇性落實,甚至不惜損害全局利益制定和執行自己的“土政策”,導致改革變形走樣,把好經念歪。

    簡單草率。不管條件急於求成,將長期目標短期化實施,把“持久戰”打成“突擊戰”,結果欲速不達。對整體任務簡單分解,硬下指標,搞“一刀切”、“一哄而上”,導致打亂仗。

    推諉扯皮。逃避責任,上推下卸,一有問題就“甩鍋”。本是“改革執行者”,卻變身為“改革監督者”。瀟洒隻能是自己的,麻煩永遠是別人的。推諉扯皮的結果是相互掣肘或無人負責,導致改革停滯甚至倒退。

    虎頭蛇尾。落實改革任務開始勁頭十足,不到兩個回合就偃旗息鼓,搞成“半拉子工程”。抓一陣子鬆一陣子,熱一陣子冷一陣子,將改革做成“夾生飯”。忽視改革“最后一公裡”,導致工作前功盡棄。

    這些不良現象,雖然只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門個別存在,但直接影響改革成效,挫傷干部群眾的改革積極性,甚至敗壞黨風政風,必須高度重視,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堅決防止和糾正。應當針對這些不良現象產生的症結,從增強黨性、改進作風、提高能力入手,加強對黨員干部的教育引導,同時健全抓改革落實機制,用好改革指揮棒,及時獎優罰劣、糾正偏差。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應當樹立正確政績觀,顧全大局、實事求是,雷厲風行抓改革,一身正氣抓改革,求真務實抓改革,持之以恆抓改革,堅決不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堅決不搞那些讓人民群眾反感生怨的“外圍改革”“表皮改革”“文件改革”“甩鍋改革”“半拉子改革”“勞民傷財改革”。如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將大成,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將大成。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06日 第 13 版)

  • 7月15日至18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勝利舉行。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中國改革開放矗立起新的裡程碑。

    這次全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舉行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總書記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報告,充分肯定黨的二十屆二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高度評價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實踐和偉大成就,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全會的舉行,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堅強決心和強烈使命擔當,是對新時代新征程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的再宣示,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全會通過的《決定》,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擘畫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戰略舉措,是指導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歷史主動。《決定》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著力抓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體制機制問題謀劃改革,主題鮮明,重點突出,舉措務實可行,是新時代新征程上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的總動員、總部署,必將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新征程,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全新局面。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總體完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改革任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黨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踐充分証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國大踏步趕上時代,靠的是改革開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靠的也是改革開放。新時代新征程上,要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開放。

    圍繞黨的中心任務謀劃和部署改革,是黨領導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黨的二十大確立了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全新的事業,前進道路上必然會遇到各種矛盾和風險挑戰。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這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必然要求,是應對重大風險挑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行穩致遠的必然要求,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中贏得戰略主動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建設更加堅強有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必然要求。全黨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為實現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踔厲奮發、勇毅前行。

    這次全會通過的《決定》科學謀劃了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總目標、重大原則,重點部署了未來五年的重大改革舉措。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新征程上,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我們就一定能實現到2035年的目標,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証。必須保持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高度自覺,堅持用改革精神和嚴的標准管黨治黨,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要堅持黨中央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凝心聚力、奮發進取,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19日 第 02 版)

  •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大黨,領導的是一個大國,進行的是偉大的事業。每逢重大歷史關頭,黨總是能夠制定正確的政治戰略策略,指引我們戰勝無數風險挑戰、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勝利舉行。全會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戰略高度出發,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這是指導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的又一次總動員、總部署,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歷史主動,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的堅強決心,向國內國際釋放了我們黨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旗幟的強烈信號。

    善於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條重要經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國大踏步趕上時代,靠的是改革開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靠的也是改革開放。新時代新征程上,要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開放。實踐充分証明,黨的領導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敢於突進深水區,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敢於面對新矛盾新挑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開了嶄新局面,提出的一系列創新理論、採取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都是革命性的。放眼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和政黨,能有這樣的政治氣魄和歷史擔當,敢於大刀闊斧、刀刃向內、自我革命,也沒有哪個國家和政黨,能在這麼短時間內推動這麼大范圍、這麼大規模、這麼大力度的改革。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實踐和偉大成就,根本在於有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領航掌舵,在於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充分証明“兩個確立”對於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決定性意義。

    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全會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的重大原則,排在首位的就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必須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証。隻有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才能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錨定總目標,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既要有道不變、志不改的強大定力,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又要有敢創新、勇攻堅的銳氣膽魄,推動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將改革進行到底,才能把我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學習好貫徹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改革揚帆風正勁,擊鼓催征再出發。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以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把改革推向前進,我們一定能把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20日 第 04 版)

  • 圍繞黨的中心任務謀劃和部署改革,是黨領導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擘畫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戰略舉措,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的堅強決心。

    黨的二十大確立了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要把這些戰略部署落到實處,把中國式現代化藍圖變為現實,就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上,我們靠什麼來進一步凝心聚力?就是要靠中國式現代化。全會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正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實現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的迫切需要。

    全會指出,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清醒看到,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動態過程,必然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發展,已有制度需要不斷健全,新領域新實踐需要推進制度創新、填補制度空白。隻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完善各方面體制機制,才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制度保障。當前,推動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依然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些問題都是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反映,是發展中的問題。隻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為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全新的事業,前進道路上必然會遇到各種矛盾和風險挑戰。隻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風險、有效應對挑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前進。

    全會科學謀劃了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要錨定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聚焦建設美麗中國,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聚焦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精准發力、協同發力、持續發力,一定能實現到2035年的目標,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貫徹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等原則。必須深刻認識到,這些重大原則是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寶貴經驗的科學總結,是我們黨不斷深化對改革的規律性認識的重大成果,對於增強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改革行穩致遠,具有重大指導意義。新征程上,貫徹這些重大原則,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破解改革難題,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就一定能推動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刻領會和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題、重大原則、重大舉措、根本保証,銳意進取、開拓創新,我們就一定能在新征程上譜寫改革開放新篇章,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披荊斬棘、一往無前。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21日 第 01 版)

  • 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堅持人民至上,從人民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充分彰顯了我們黨的性質宗旨、初心使命,充分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改革,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從聚焦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推進國家組織藥品和耗材集中帶量採購,到秉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從戶籍制度改革讓1.4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到司法體制改革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致力民生,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實實在在的利益。實踐充分証明,堅持人民至上謀劃和推進改革,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使改革更好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擁有最堅實的依托、最強大的底氣、最澎湃的動力。

    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這次全會提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的“六個堅持”重大原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正是其中重要一條。必須深刻認識到,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領域和環節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實踐。新征程上,把牢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取向,堅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能確保改革始終得到人民群眾衷心擁護。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推動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依然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民生保障、生態環境保護仍存短板。這次全會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正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必然要求,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迫切需要。全會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就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提出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這些舉措的落地見效,必將不斷造福人民。

    “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堅持人民至上,就要篤定“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舉措,多辦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實事。要大興調查研究,走好群眾路線,問需、問計於民,尊重基層和群眾首創精神,注重從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准改革發力點和突破口,增強群眾獲得感、認同度,匯集民智、凝聚民心,緊緊依靠人民把改革推向前進。

    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服務、為人民造福的黨。黨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錨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把牢價值取向,堅持人民至上謀劃和推進改革,以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檢驗改革,我們一定能在新的趕考之路上向歷史和人民交出新的優異答卷。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22日 第 03 版)

  • 實現新時代新征程的目標任務,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更加注重突出重點,突出體制機制改革,突出戰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突出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凸顯改革引領作用,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明確了重點任務、指出了主攻方向。

    既抓重要領域、重要任務、重要試點,又抓關鍵主體、關鍵環節、關鍵節點,以重點帶動全局,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方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緊圍繞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來部署各方面改革,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歷史性偉大成就。實踐充分証明,堅持重點突破,在整體推進的基礎上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銜接,實現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統一,才能做到綱舉目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仍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主要任務是完善有利於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全會通過的《決定》,錨定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重點部署未來五年的重大改革舉措,注重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注重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是其重要特點。

    必須深刻認識到,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隻有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這個核心問題,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才能更好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隻有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才能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隻有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統籌推進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才能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隻有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才能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隻有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才能不斷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空間。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作為專章闡述並一體部署,明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全會通過的《決定》對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必須深刻認識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隻有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才能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充分証明,緊緊扭住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就能為其他各方面改革提供強大推動,影響其他各個方面改革相應推進。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更加注重突出重點,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就一定能譜寫新時代改革開放新篇章,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注入強勁動力。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23日 第 01 版)

  • 堅持系統觀念,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寶貴經驗,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的一條重大原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更加注重系統集成,加強對改革整體謀劃、系統布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協同高效。

    新時代改革開放具有許多新的內涵和特點,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制度建設分量更重,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更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之所以“也是劃時代的”,一個重要方面就在於堅持系統觀念,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全新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謀劃和推進改革,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全局觀念,強化戰略思維、辯証思維,分輕重緩急,更加注重系統集成。要加強改革舉措協調配套,推動各領域各方面改革舉措同向發力,增強整體效能。”全會通過的《決定》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框架下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統籌部署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各領域改革,注重全面改革、注重統籌發展和安全是其重要特點。

    必須深刻認識到,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隻有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把人民當家作主具體、現實體現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各方面,才能鞏固和發展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隻有全面貫徹實施憲法,協同推進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改革,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才能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隻有增強文化自信,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才能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力量﹔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隻有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隻有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才能建設美麗中國、譜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現代化的歷史進程表明,發展和安全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需要統籌兼顧、同步推進,實現動態平衡、相得益彰。必須深刻認識到,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隻有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完善維護國家安全體制機制,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才能切實保障國家長治久安﹔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隻有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深入實施改革強軍戰略,才能為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深刻而全面的社會變革,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運用好系統觀念這一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系統集成,形成推進改革的合力,真抓實干、善作善成,中國式現代化就一定能劈波斬浪、行穩致遠。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24日 第 01 版)

  • “更加注重改革實效”“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科學謀劃了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強調“全黨上下要齊心協力抓好《決定》貫徹落實,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

    “既當改革促進派、又當改革實干家”,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取得歷史性偉大成就,關鍵就在於以釘釘子精神抓部署、抓落實、抓督查。從中央層面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到各地區各部門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倒排工期、壓茬推進,再到有關部門深入督察,真刀真槍促進改革落地……全黨上下把抓落實作為推進改革工作的重點,堅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確保改革穩步有序推進,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實踐充分証明,有了好的決策、好的藍圖,關鍵在落實。隻有抓好落實,才能推動改革不斷取得新成效。

    學習好貫徹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堅決扛起抓改革的重大政治責任,增強推進改革的政治自覺。要深入學習領會全會精神,深刻領會和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題、重大原則、重大舉措、根本保証,增強推進改革的思想自覺。要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對黨中央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決策部署,全黨必須求真務實抓落實、敢作善為抓落實,增強推進改革的行動自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要重視謀劃,更要抓好落實。要發揚釘釘子精神,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察實情、出實招、求實效,堅決防止和克服形式主義,切忌搞徒有其表的形象工程、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要深刻認識到,抓落實,是黨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群眾路線的根本要求,也是衡量領導干部黨性和政績觀的重要標志。要制定好實施方案,做到精准施策、適時適度,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切忌脫離實際。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要加強組織領導,激勵干部開拓進取、干事創業,確保黨中央改革決策部署見到實效。

    共識是奮進的動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增進共識。要充分調動全黨全國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人民群眾不僅是浩瀚的力量之海,也是浩瀚的智慧之海。”要大興調查研究,走好群眾路線,問需、問計於民,尊重基層和群眾首創精神,注重從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准改革發力點和突破口,增強群眾獲得感、認同度。要堅持發揚民主、集思廣益,增強改革決策科學性和改革落實執行力。充分調動各方面改革積極性,進一步凝聚改革共識,以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檢驗改革,就一定能形成推進改革的強大合力。

    新的起點,新的部署,新的出發。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吹響了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的時代號角。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奮發有為,開拓進取,我們就一定能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創造新的更大奇跡。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25日 第 01 版)

  •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后勝利閉幕。這次全會是在新時代新征程上,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旗幟,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而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

    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總書記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報告,充分肯定黨的二十屆二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高度評價新時代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實踐和偉大成就。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深入分析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謀劃和部署,既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是我們黨歷史上又一重要綱領性文獻,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歷史主動,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的堅強決心,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實踐意義和時代意義。學習好貫徹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

    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征、最壯麗的氣象。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偉大的歷史主動、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敢於突進深水區,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黨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這些歷史性成就的取得,根本在於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領航掌舵,在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確立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中心任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前無古人的事業,還有許多未知領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大膽探索,通過改革開放來推動事業發展。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在新征程上譜寫改革開放新篇章。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主題、總目標、重大原則、根本保証,提出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新征程上,要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貫徹“六個堅持”的重大原則,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証。打鐵必須自身硬。新征程上,保持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高度自覺,堅持用改革精神和嚴的標准管黨治黨,完善黨的自我革命制度規范體系,不斷推進黨的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才能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要堅持黨中央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

    乘歷史大勢,走人間正道。中國式現代化是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的,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辟廣闊前景。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全會精神,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凝心聚力、奮發進取,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新華社北京7月19日電)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學習貫徹全會精神,要深刻領會和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題,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在扎實奮斗中把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逐漸變成美好現實。

    圍繞黨的中心任務謀劃和部署改革,是黨領導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僅用幾十年的時間就走完了工業化歷程,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確立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中心任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新征程上凝聚全黨全國人民智慧和力量的旗幟,也必然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題。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面臨許多復雜矛盾和問題,必須克服種種困難和阻力,需要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藩籬、激活力、迎挑戰,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這是凝聚人心、匯聚力量,實現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的迫切需要﹔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迫切需要﹔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迫切需要﹔是應對重大風險挑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行穩致遠的迫切需要。新征程上,隻有牢牢把握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作為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創新、真抓實干,才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重要保障,錨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進一步擦亮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夯實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一系列部署涵蓋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方方面面,抓住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核心和關鍵,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改革開放是干出來的,中國式現代化是干出來的。新征程上,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主題,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一錘接著一錘敲,一茬接著一茬干,我們就一定能譜寫改革開放新篇章,創造中國式現代化新輝煌。

    (新華社北京7月21日電)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總目標既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一脈相承,又同黨的二十大作出的戰略部署相銜接,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確了目標導向,匯聚起團結奮斗的磅礡力量。

    制度穩則國家穩,制度強則國家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深刻把握改革規律,總結改革開放寶貴經驗,創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錨定這個總目標,全面深化改革突出制度建設這條主線,通過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實踐充分証明,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軸,深刻把握我國發展要求和時代潮流,把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方能確保改革開放事業蹄疾步穩向前推進,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動態過程,必然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發展,已有制度需要不斷健全,新領域新實踐需要推進制度創新、填補制度空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全新的事業,前進道路上必然會遇到各種矛盾和風險挑戰。特別是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不斷升級,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有效應對這些風險挑戰,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需要我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風險、有效應對挑戰,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繼續完善各方面制度機制,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不斷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牢牢把握發展主動和歷史主動。

    “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錨定到2035年要實現的改革目標: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實現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任務,要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聚焦建設美麗中國,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聚焦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目標指引方向,奮斗開創未來。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讓我們緊緊圍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保持戰略定力,弘揚實干精神,把准方向、守正創新、久久為功,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落到實處,共同譜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

    (新華社北京7月22日電)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貫徹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等原則。“六個堅持”的重大原則對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必須長期堅持,認真貫徹落實。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偉大的歷史主動、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實現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歷史性轉變,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成績來之不易,經驗彌足珍貴。“六個堅持”的重大原則,是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寶貴經驗的科學總結,集中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指明了改革的根本保証,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揭示了改革的價值取向,堅持守正創新體現了改革的重要思想方法,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突出了制度的關鍵作用,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明確了改革的重要保障,堅持系統觀念彰顯了改革的科學思維和方法。“六個堅持”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構成一個邏輯嚴密、辯証統一的有機整體,進一步深化了對改革規律的認識,既是“過去我們為什麼能夠成功”的深刻總結,更是“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的行動指南,為我們在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學指引。

    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則事半功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好運用好“六個堅持”的重大原則,不斷以改革開放新作為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開創中國式現代化新境界。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就是要堅定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堅持守正創新,就是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突出問題導向,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就是要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破立並舉、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就是要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統一,重大改革於法有據、及時把改革成果上升為法律制度﹔堅持系統觀念,就是要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循道而行,功成事遂。深刻領會“六個堅持”重大原則的豐富內涵、精髓要義、實踐要求,將其不折不扣貫徹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領域各環節全過程,腳踏實地、真抓實干,我們定能推動改革開放事業行穩致遠,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創造新的更大奇跡。

    (新華社北京7月23日電)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全面部署各領域各方面的改革。學習貫徹全會精神,要深刻理解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仍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充分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更好地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軸,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不斷取得新突破,以此牽引和帶動其他領域改革,推動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新局面。實踐充分証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體制改革對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響和傳導作用,重大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度決定著其他方面很多體制改革的進度,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

    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依然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還有許多卡點瓶頸需要破解。面對發展中的問題,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從體制機制上推動解決。拎衣要拎衣領子,牽牛要牽牛鼻子。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越是艱巨繁重,面臨的問題和矛盾越是紛繁復雜,就越要堅持重點突破,發揮好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為其他領域改革提供強大動力、創造更好條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著眼於新形勢新任務,就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作出系統部署,體現了對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關系的深刻把握,為我們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實指明了前進方向。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要圍繞處理好這個核心問題,把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擺在突出位置,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從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到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再到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全會的一系列部署力度大、舉措實、含金量高。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才能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暢通國民經濟循環,讓全社會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創新源泉充分涌流。

    堅持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要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這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來進行。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全會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涵蓋高質量發展的方方面面,釋放了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明確信號。立足發展新階段,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夯實戰略支撐、注入強勁動力,就能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始終把握發展主動權。

    改革一子落,發展滿盤活。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壯闊實踐中,牢牢牽住經濟體制改革這個“牛鼻子”,打好關鍵之戰,以重點突破帶動改革整體推進,我們就一定能穿越激流險灘、跨越層巒疊嶂,邁向高質量發展新境界,開創中國式現代化新局面。

    (新華社北京7月24日電)

  •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會作出的一系列部署,釋放出進一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明確信號,展現了新時代中國與世界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堅定決心。

    改革和開放相輔相成,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中國改革發展的成功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從設立22個自貿試驗區、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到力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簽署生效﹔從不斷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到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行業准入﹔從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到搭建進博會、服貿會、消博會等國際經貿合作平台……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不僅讓中國的發展惠及國際社會,也讓看好中國發展前景成為世界的普遍共識。

    鑒往事,知來者。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更加深刻認識到:改革和開放相互促進,改革必然要求開放,開放也必然要求改革。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是根據我國改革發展客觀需要作出的自主選擇,也是把握發展規律、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之舉。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我們才能更好地把握機遇、應對挑戰,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更有力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每一輪改革總是伴隨著新一輪開放,更深層次的開放總能推動改革向縱深邁進。擴大開放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動力。從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到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從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到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再到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全會著眼於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作出系統部署,有利於加快制度建設、法規建設,改善營商環境和創新環境,不斷拓展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塑造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優勢,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開辟新空間。

    開放帶來進步,合作才能共贏。改革開放是中國與世界的雙向奔赴,中國的發展也是世界的機遇。中國式現代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讓14億多中國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對世界來說,這意味著更加廣闊的市場和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將為世界現代化注入強大動力。新征程上,在改革開放中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譜寫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新篇章,中國人民必將同世界各國人民攜手前行、共謀發展,共同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新華社北京7月25日電)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的重大原則之一。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凸顯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取向。

    我們黨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推動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戶籍制度改革讓1.4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加快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建設讓1.4億多群眾喜圓安居夢,個人所得稅改革惠及2.5億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實踐深刻昭示,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開放事業才能底氣堅實、動力強勁、前景光明,不斷造福億萬中國人民。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推動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依然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民生保障等方面仍存在短板。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著力解決突出問題,更好地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持續增進人民福祉。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堅持人民至上,從人民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就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等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必須按照全會作出的部署狠抓落實、務求實效,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舉措,多辦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實事,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改革開放的主體力量。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領域和環節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實踐。改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充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於民統一起來,不斷激發人民群眾參與改革、推動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共同為改革想招,一起為改革發力。

    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也是改革開放事業的奮斗目標。新征程上,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就一定能匯聚起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礡力量,創造無愧時代、不負人民的新業績。

    (新華社北京7月26日電)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擺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的重大原則首位,聚焦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就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等作出部署安排。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高度自覺、用改革精神和嚴的標准管黨治黨的堅強決心,必將確保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行穩致遠。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自上而下形成黨領導改革工作體制機制,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有效應對重大風險挑戰、克服艱難險阻,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實踐啟示我們,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寶貴經驗,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証。前進道路上,必須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推進黨的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首先要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定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完善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機制,確保黨中央令行禁止。要自覺在大局下行動,確保黨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決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到實處,確保取得實效。要謀劃推進本地區本部門改革,結合實際開拓創新,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新鮮經驗。要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把社會期盼、群眾智慧、專家意見、基層經驗充分吸收到改革設計中來,圍繞解決突出矛盾設置改革議題,優化重點改革方案生成機制,完善改革激勵和輿論引導機制,營造良好改革氛圍。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既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重要保証。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以調動全黨抓改革、促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著力點,就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建立健全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干長效機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完善黨員教育管理、作用發揮機制……扭住關鍵環節,抓住重點任務,通過改革不斷完善黨的建設制度機制,就能有力推動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爭做改革發展的促進派和實干家,帶動全社會更深刻地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參與改革,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

    打鐵必須自身硬。改革越是深入推進,就越要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持之以恆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把我們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要根據全會的部署和要求,健全政治監督具體化、精准化、常態化機制,健全防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制度機制,健全為基層減負長效機制,健全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同查同治機制,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堅決清除一切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蝕黨的健康肌體的病毒,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藍圖已經繪就。讓我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求真務實、敢作善為,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一茬接著一茬干,一張藍圖繪到底,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進,不斷譜寫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新篇章。

    (新華社北京7月27日電)

  • 張忠軍

    內容提要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蘊含著深刻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是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寶貴經驗的科學總結,深刻揭示了我國改革開放成功推進的根本原因,指明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証。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排在首位的就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這是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寶貴經驗的科學總結,深刻揭示了我國改革開放成功推進的根本原因,指明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証。貫徹這一重大原則,就要深刻認識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重大意義,深刻把握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聯系,切實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蘊含著深刻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堅持黨對改革的全面領導,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蘊含著深刻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

    從理論邏輯看,黨的領導權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一個重大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政黨是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代表,在建立和建設新社會、領導社會革命的進程中,必須形成統一的步伐、一致的行動,掌握對各種社會力量、社會資源、社會活動的領導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黨的領導是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証,是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根本點”。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新時代新征程上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將改革進行到底,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從歷史邏輯看,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對改革開放寶貴經驗的科學總結。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總結改革開放積累的寶貴經驗,第一條就是“必須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史告訴我們,正是因為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我們才能實現偉大歷史轉折、開啟改革開放新時期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才能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不斷推向前進,推進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

    從實踐邏輯看,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歷史性偉大成就的根本原因。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新征程。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以偉大的歷史主動、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敢於突進深水區,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實踐証明,改革必定要觸及深層次利益格局的調整和制度體系的變革,必定會面臨這樣那樣的風險挑戰。要確保改革立場不移、方向不偏,始終朝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始終把牢價值取向,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根本保証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証。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處於國家治理體系的核心位置,始終是我們各項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我們要深刻把握黨的全面領導對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意義。

    確保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正確方向。我們的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這裡面最核心的是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偏離了這一條,那就南轅北轍了。”隻有毫不動搖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才能確保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始終堅持正確方向,否則就會偏離航向、喪失靈魂,甚至犯顛覆性錯誤。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面臨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我們必須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這個大是大非的重大原則性問題上頭腦十分清醒、立場十分堅定。

    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穩致遠。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這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涵蓋領域的廣泛性、觸及利益格局調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問題的尖銳性、突破體制機制障礙的艱巨性、進行偉大斗爭形勢的復雜性,都要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要充分發揮黨的全面領導這一最大政治優勢,加強對改革的整體謀劃、系統布局,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統籌部署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各領域改革形成合力,統籌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確保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穩致遠。

    凝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強大力量。在改革中,各種思想觀念和利益訴求相互激蕩,各種矛盾和風險隱患相互交織,能否打破利益固化藩籬、凝聚改革共識、匯聚改革力量直接關系改革成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可以充分發揮黨強大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動員和組織全黨和全社會的力量推進改革,凝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力量和智慧,形成改革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充分涌流的生動局面,共同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而團結奮斗。

    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

    黨的領導制度是我國的根本領導制度。提高黨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水平,就要推動黨的全面領導在職能配置上更加科學合理、在體制機制上更加完備完善、在運行管理上更加高效,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廣大黨員干部要始終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和“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取得新進展新突破。

    堅持黨中央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首先要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特別是要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經過長期探索實踐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改革創新,黨中央加強對改革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已經形成一整套有效領導改革的體制機制,如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中央政治局定期研究分析經濟社會形勢、決定重大事項,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負責改革領域重大工作的頂層設計、總體布局、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等等。這些體制機制符合實際、行之有效,需要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長期堅持並與時俱進不斷完善。

    完善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機制。圍繞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黨中央及有關部門建立完善了任務分工、督促檢查、情況通報、監督問責等一系列制度,再加上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嚴密組織體系,能夠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得到全程無縫落實。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地區各部門要堅持局部服從整體、小道理服從大道理,切實履行對職責范圍內改革的領導責任,嚴格執行向黨中央請示報告制度,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推進各項改革任務落地見效,確保黨中央令行禁止。改革創新最大的活力蘊藏在基層和群眾中間,要尊重和發揮地方、基層、群眾的首創精神。在保証黨中央令行禁止前提下,鼓勵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開拓創新,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新鮮經驗。要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把社會期盼、群眾智慧、專家意見、基層經驗充分吸收到改革設計中來,使改革更接地氣,增強群眾獲得感、認同度。要圍繞解決突出矛盾設置改革議題,優化重點改革方案生成機制,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偏差。

    營造有利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黨內政治生態。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必須時刻保持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和堅定,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保持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高度自覺,調動全黨抓改革、促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加強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建立健全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干長效機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鮮明樹立重實干、重實績、重擔當的用人導向,引導干部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全面提高現代化建設能力。增強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探索加強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的建設有效途徑,把黨中央關於改革的決策部署貫徹好落實好,把各領域廣大群眾組織凝聚好。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切實為基層減負。完善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機制,著力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努力營造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態和良好的改革環境。

    (作者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05日 第 09 版)

  • 張 翼

    內容提要

    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是新時代新征程上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的總動員、總部署。《決定》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其中一條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學習好貫徹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必須牢牢把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一重大原則,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做到改革為了人民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斗,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同其他政黨的根本區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開放的初心和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我們黨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進改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比如,大力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2023年基本養老保險覆蓋10.66億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一系列改革舉措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時代在發展,人民群眾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也必然要求做到改革為了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不能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創造更加公平的社會環境,甚至導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把牢價值取向,《決定》在起草過程中重點把握了幾點,其中之一就是“堅持人民至上,從人民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隻有堅持人民至上,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把握和處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問題,才能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樣的改革才有意義。

    做到改革為了人民,必須深入了解人民群眾需求,解決人民群眾面臨的實際問題,提升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為此,要深入調研,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了解人民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托育、住房、養老等方面的需求。要注重從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准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舉措,多辦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實事。同時,把是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改革成效的評價標准,不斷改進和完善各項政策措施。

    做到改革依靠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40多年來,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領域和環節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實踐。歷史和實踐充分証明,沒有人民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無論遇到任何困難和挑戰,隻要有人民支持和參與,改革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越不過的坎。

    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能取得歷史性偉大成就,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充分調動群眾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比如,為了起草好“十四五”規劃建議,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7場座談會,並強調:“我們要著眼長遠、把握大勢,開門問策、集思廣益,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於民結合起來”。又如,這次全會前,文件起草組廣泛征求意見,開展專題論証,進行調查研究,反復討論修改。這些都是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和建議,把群眾智慧充分吸收到改革設計中來的生動實踐。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正是因為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我們才在披荊斬棘的奮斗中續寫了兩大奇跡的新篇章。

    改革越往后,難啃的硬骨頭越多,推進改革矛盾多、難度大,但不改不行。同時,人民群眾還有不少操心事、煩心事,我們的民生工作還有不少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改革任務越繁重,就越要依靠人民群眾支持和參與,善於通過提出和貫徹正確的改革措施帶領人民前進,善於從人民的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完善改革的政策主張。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前,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聚焦改革,開門問策,表示“對大家提出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見和建議,有關方面要認真研究吸納”。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力量。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遇到關系復雜、難以權衡的利益問題,遇到解決起來十分棘手的深層次問題,都要堅持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加強對重大改革問題的調研,在改革設計中盡可能多聽一聽基層和一線的聲音,充分吸收社會訴求、群眾智慧、基層經驗,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動力。

    做到改革依靠人民,就要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推動人民當家作主制度更加健全、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要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拓展民主渠道,豐富各層級民主形式,把人民當家作主具體、現實地體現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各方面,把最廣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

    做到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隨著中國式現代化不斷推進和拓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更加強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拿出更多改革創新舉措,把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養老、食品安全、生態環境、社會治安等問題一個一個解決好,才能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決定》提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並對“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作出戰略部署。落實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的改革任務,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堅持盡力而為,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決定》就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等提出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這些舉措的落地見效,必將不斷造福人民。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優化創業促進就業政策環境,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滿足工薪群體剛性住房需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按照自願、彈性原則穩妥有序推進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等等。要堅持“致廣大而盡精微”,把各項改革工作做扎實、做到位。

    堅持量力而行,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統籌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經濟發展和財力可持續的基礎之上,不要好高騖遠,吊高胃口,作兌現不了的承諾。”量力而行,強調的是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充分考慮特定發展階段的現實條件。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發展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關系,既要通過保障和改善民生來帶動發展,又要根據發展水平確定民生的保障和改善程度。為此,要強化問題導向,從現實條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做起,緊盯老百姓在社會保障方面反映強烈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不斷推進改革,集中精力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以釘釘子精神,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干,鍥而不舍推進民生保障事業持續發展。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院長)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06日 第 09 版)

  • 李 捷

    內容提要

    堅持守正創新,深刻體現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內在要求。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堅持守正創新,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突出問題導向,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科學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其中一條就是“堅持守正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從事的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堅持守正創新,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突出問題導向,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

    堅持守正創新,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

    道路就是黨的生命,道路問題是關系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証統一,是根植於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於是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強有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動態過程,必然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發展。隻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健全已有制度,持續推進制度創新、填補制度空白,不斷完善各方面體制機制,才能更好適應新領域新實踐需要,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中產生,也必將在改革開放中發展壯大。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國大踏步趕上時代,靠的是改革開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靠的也是改革開放。新時代新征程上,要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仍然要靠改革開放。要非常清醒地認識到,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我們的改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

    《決定》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這一總目標,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一脈相承,同黨的二十大作出的戰略部署相銜接,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確了目標導向、政治方向。堅持守正創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這一總目標為引領,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將改革進行到底。

    堅持守正創新,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引領時代潮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認識世界發展大勢,跟上時代潮流,是一個極為重要並且常做常新的課題。中國要發展,必須順應世界發展潮流。”我們黨從成立之日起,始終高度重視對時代的判斷和把握,善於順應時代、緊跟時代、引領時代是我們黨的鮮明優勢。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是順應時代大潮的產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是基於黨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開啟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新征程,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全新局面,也是緊跟時代步伐、順應時代潮流的結果。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堅持守正創新,要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樹立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雲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提出因應的戰略策略,准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在風雲變幻中贏得主動,增強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創造性,始終掌握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歷史主動。

    堅持守正創新,必須順應實踐發展、突出問題導向

    實踐第一的觀點,體現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要義。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和實踐發展的風向標,回答並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問題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強調順應實踐發展、突出問題導向,就是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客觀性,就是要善於把認識和化解矛盾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我們黨現階段提出和實施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之所以正確,就是因為它們都是以我國現時代的社會存在為基礎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我國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總體部署,是從我國現在的社會存在出發的,即從我國現在的社會物質條件的總和出發的,也就是從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要求出發的。”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關鍵時期,我國發展面臨的壓力和挑戰也是空前的,躲不過去,也繞不過去,必須克服困難向前闖。要從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要求出發,聚焦實踐遇到的新問題、改革發展穩定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國際變局中的重大問題、黨的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加強調查研究,准確把握客觀實際,真正掌握規律,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把該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堅定不移抓。

    《決定》深入分析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適應發展需要,順應群眾期待,回應風險挑戰,共提出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覆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方方面面。這些重要改革舉措都是涉及體制、機制、制度層面的內容,其中有的是對過去改革舉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據實踐需要和試點探索新提出的改革舉措,必將在順應實踐發展、突出問題導向中發揮牽引性、突破性作用。

    堅持守正創新,必須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深刻洞察世界發展大勢,准確把握人民群眾的共同願望,深入探索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不斷拓展認識的廣度和深度,敢於說前人沒有說過的新話,敢於干前人沒有干過的事情,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使改革更好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堅持守正創新,是改革的本質要求。我們必須深刻認識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在實踐中大膽探索,通過創新來推動事業發展。《決定》提出的重要思想觀點、重大戰略部署、重大改革舉措,集中體現了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深刻體現了堅持守正創新這一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內在要求。比如,《決定》提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深刻揭示了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中國式現代化之間的內在關系﹔提出“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進一步深化了對“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規律性認識﹔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將教育、科技、人才統一於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創新本質和規律的深刻洞察﹔等等。這些重要思想觀點具有重要理論創新意義,深化了對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認識。《決定》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破立並舉、先立后破,提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等,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集中體現了制度創新的要求。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要求各地區各部門以釘釘子精神把全會精神不折不扣貫徹落實好,同時要緊密結合實際,因地制宜,主動作為,在開拓創新中不斷創造和積累新鮮經驗。這意味著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的過程。

    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錨定總目標,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守道不變、志不改的強大定力,永葆敢創新、勇攻堅的銳氣膽魄,推動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

    (作者為中國史學會會長)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07日 第 09 版)

  • 李忠杰

    內容提要

    重視和加強制度建設,是我們黨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重要認識和結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確保在制度建設上取得新的成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這也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之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深刻領會和把握這一重大原則,抓住制度建設這條主線,確保在制度建設上取得新的成效。

    改革開放的寶貴經驗和重要成果

    制度是由憲法、法律、黨章、黨規以及其他方式規定的具有強制性、穩定性的規范體系,是在不同范圍不同層面要求人們遵循的行為准則、運作程序、辦事規程等。重視和加強制度建設,是我們黨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重要認識和結論。1980年,鄧小平同志指出:“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制度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各方面的制度日益健全、不斷完善,治國理政的制度化水平明顯提高。

    新時代以來,我們黨把制度作為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把制度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專門研究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問題,系統總結我國制度建設的重要經驗,把改革開放以來制度探索創新的成果納入系統化、整體化、規范化的制度體系和治理體系。

    我們黨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著力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用制度體系保証人民當家作主﹔加強文化領域制度建設,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持社會安定有序﹔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等等。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加強制度建設,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了堅實基礎。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動態過程,必然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發展。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已有制度需要不斷健全,新領域新實踐需要推進制度創新、填補制度空白。因此,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制度建設為主線,繼續完善和發展各方面制度機制,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不斷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確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決定》鮮明地突出體制機制改革,從制度著眼部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務。《決定》共提出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都是涉及體制、機制、制度層面的內容,其中有的是對過去改革舉措的完善和提升,有的是根據實踐需要和試點探索新提出的改革舉措。《決定》提出“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這三種不同類型的制度,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基本框架,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制度建設的重點。對這三類制度,必須精准認識和把握。

    筑牢根本制度。根本制度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本質內容和根本特征,起著奠基礎、定方向、管全局的作用。比如,黨的領導制度是我國根本領導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多方面顯著優勢,其中中國共產黨領導是最大優勢,是其他方面優勢得以存在和發揮作用的根本保証。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根本政治制度,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新時代以來,我們黨確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為鞏固全體人民共同思想基礎、凝聚團結奮斗強大精神力量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根本制度是不可動搖、不可改變的,改革的目的是進一步筑牢其根基,使之更為穩固。《決定》提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堅持好、完善好、運行好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還專門部署了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等等,都體現了筑牢根本制度的重要要求。

    完善基本制度。基本制度體現了根本制度的內在規定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基礎,是我們黨在長期執政實踐中探索創立的治國理政的主要制度。在經濟方面,黨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概括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決定》提出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把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擺在突出位置,並提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等重要舉措,體現了對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完善。在政治方面,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是我國基本政治制度。《決定》提出健全協商民主機制、健全基層民主制度等,體現了對我國基本政治制度的完善。我國基本制度集中體現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優勢,要通過改革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使制度優勢更鮮明更顯著展現出來。

    創新重要制度。在制度體系中,重要制度上連著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下接著各種具體的體制機制、程序規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堅持和完善現有制度,從實際出發及時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

    提高制度建設的實際成效

    以制度建設為主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科學的改革方法,進一步提高制度建設的實際成效。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以制度建設為主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從老百姓的關心點、期盼點入手抓住制度建設的著力點、突破口,使制度建設的成果真正順應民心、惠及民生。暢通人民群眾參與國家治理、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充分汲取人民智慧,及時總結各方面的實踐探索,把實踐經驗提煉上升為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化成果。還要注意處理好人民群眾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既要及時推出能夠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制度機制,也要進行前瞻性制度設計,保障好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根本利益。

    注重系統集成。改革越向縱深推進,就會面對更多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各領域改革的關聯性和互動性明顯增強,制度建設要更加注重頂層設計、總體謀劃、系統集成,推進各方面體制機制的配套和協同。比如,《決定》在“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中提出:“圍繞實施國家發展規劃、重大戰略促進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就業等政策協同發力”“把經濟政策和非經濟性政策都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在“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中提出:“強化貿易政策和財稅、金融、產業政策協同”。這些都體現了制度建設更加注重系統集成的要求。要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強化各項制度的系統集成,使各項制度彼此呼應、相互促進,不斷釋放改革效能。

    注重破立並舉、先立后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則事半功倍,不得法則事倍功半甚至產生負作用。”破,就是破除妨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矛盾﹔立,就是建立新的體制機制,使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如果舊的制度破除了,新的制度還未建立起來,就容易形成制度真空,影響改革的最終成效。新的制度逐漸成熟並推開后,舊的制度隨之退出,能夠使改革的力度、速度與人民群眾的接受程度更好統一起來,避免改革中出現風險矛盾疊加的狀況。要把破與立更好地統籌起來,堅持破立並舉、先立后破,把握政策調整和推進改革的時度效,防止畸重畸輕、單兵突進、顧此失彼,穩扎穩打地把改革繼續推向深入。

    (作者為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學術顧問)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08日 第 09 版)

  • 顧海良

    內容提要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協同高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其中包括“堅持系統觀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堅持系統觀念,著力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取得歷史性偉大成就。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堅持系統觀念”這個重大原則,強化系統集成,加強對改革整體謀劃、系統布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協同高效。

    堅持系統觀念是改革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萬事萬物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堅持系統觀念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証法的內在要求,強調堅持用普遍聯系的、發展變化的、統籌兼顧的觀點觀察事物,認識和把握事物發展規律。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正在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推進改革發展、調整利益關系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隻有堅持系統觀念,才能把握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宏觀和微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關系,通過歷史看現實、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以全局觀念謀劃各項改革舉措之間的協調配套,推動各領域各方面改革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增強整體效能﹔才能更好注重系統集成,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提供科學思想和工作方法。

    新時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堅持系統觀念得到了充分運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黨和國家工作全局,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涉及許多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隨著改革不斷深入,我們高度重視各個領域各個環節改革的關聯性、互動性,強調在各項改革協同配合中全面深化改革。對涉及面廣的改革,我們既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牛鼻子”,重點突破、攻堅克難,同時又推進配套改革,形成各項相關改革協同推進的合力,消除各項改革措施相互牽扯甚至相互抵觸的問題。

    堅持系統觀念貫穿於我們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過程。新時代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深刻變革。我們黨始終堅持突出制度建設這條主線,堅持系統觀念,把深化改革攻堅同促進制度集成結合起來,聚焦基礎性和具有重大牽引作用的改革舉措,加強制度創新聯動和銜接配套,不斷健全制度框架,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提升改革綜合效能。

    堅持系統觀念,離不開黨中央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改革進入深水區,涉及問題之多、領域之廣、矛盾之深前所未有。隻有始終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才能增強各項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使改革方向目標清晰、戰略部署明確、方法路徑高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后,黨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改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自上而下形成黨中央領導改革工作體制機制。正是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們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各項改革工作,注重把握各領域改革關聯性和各項改革舉措耦合性,統籌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統籌改革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個要素,推動各項改革相互促進、良性互動、協同配合。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一些重大關系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各種矛盾更為錯綜復雜,對改革頂層設計的要求更高,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更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強化系統集成,加強對改革整體謀劃、系統布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協同高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我們要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這些重大關系,不斷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處理好經濟和社會的關系。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社會保持穩定並不斷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前提。處理好經濟和社會的關系,既要始終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把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又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與協調發展。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造,關鍵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講辯証法、兩點論,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同時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效率和公平互為條件、相互促進,效率的提高要以公平為前提,公平要建立在效率的基礎上。中國式現代化既要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維護社會公平。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就要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同時不斷提升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包容性,更好實現效率與公平相兼顧、相促進、相統一。

    處理好活力和秩序的關系。良好的社會秩序是社會活力迸發的前提和保障,社會活力的迸發則會進一步促進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中國式現代化應當而且能夠實現活而不亂、活躍有序的動態平衡。處理好活力和秩序的關系,要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維護社會穩定,同時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創新創造的活力充分涌流、競相迸發,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創造安定有序又充滿活力的社會環境。

    處理好發展和安全的關系。發展和安全是一體之兩翼,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隻有二者同步推進,才能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和可持續發展。要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和重點領域安全。必須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發展和安全並重,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

    堅持系統觀念,抓好改革落實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就要深刻理解和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對堅持系統觀念提出的新要求,齊心協力抓好改革落實,形成推進改革開放的強大合力。

    以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推進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統集成,堅持以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謀劃推進,加強各項改革舉措的協調配套,推動各領域各方面改革舉措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增強整體效能”。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是在總目標引領下統籌部署、分領域推進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並提出“六個緊緊圍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並提出“七個聚焦”,增加了安全領域,對各領域目標要求也與時俱進作了豐富和完善。這些目標要求都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七個聚焦”既抓住根本、突出重點,又堅持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將改革視為一個有機整體,對改革進行整體謀劃、系統布局。我們要全面理解和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既准確領會每個“聚焦”的鮮明指向和豐富內涵,又對照總目標把握好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系,確保各領域改革相互促進、協同配合,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現象。

    把堅持系統觀念貫穿於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注意把握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落實黨的二十大戰略部署來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因此,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抓好改革落實,要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宏闊視野下,堅持系統觀念,把各項重大改革舉措的落實統一於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一系統工程。比如,《決定》圍繞教育、科技、人才這個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提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圍繞城鄉融合發展這個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提出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圍繞開放這個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提出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圍繞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這個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提出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圍繞法治這個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提出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等等。堅持系統觀念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深刻把握各項重大改革舉措與中國式現代化之間的內在關系,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增強各方面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

    (作者為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12日 第 09 版)

  • 本報評論部

    著眼改革全局,錨定關鍵領域,增強改革銳度,才能達到一子落而滿盤活的效果

    不久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透露,將推動出台完善市場准入制度的意見,發布新版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從2016年試點時的328項縮減為2022年的117項,這張不斷“瘦身”的清單,有力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成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生動注腳。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錨定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重點部署未來五年的重大改革舉措,提出的“七個聚焦”,囊括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重點,准確標定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學習貫徹好全會精神,要把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擺在突出位置,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夯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物質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仍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經濟體制改革對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響和傳導作用。增值稅改革持續深化,留抵退稅制度不斷完善,減負政策的落地讓更多科技企業勇攀創新高峰﹔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持續發力,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不斷擴容,金融供給的創新讓更多產業逐“綠”前行﹔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支持國內外機構合作創新,開放合作的擴大讓更多經營主體實現全球配置資源……新時代的實踐証明,牽住經濟體制改革這個“牛鼻子”,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可以有力促進其他領域深層次矛盾的化解,為全面深化改革創造條件、提供動力。《決定》13個部分的分論中,涉及經濟領域的就有6個部分,足見分量之重、成色之足。著眼改革全局,錨定關鍵領域,增強改革銳度,才能達到一子落而滿盤活的效果。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揆諸以往,我國經濟發展獲得巨大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我們既發揮了市場經濟的長處,又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迅速崛起,就是一個生動的例証。一方面,充分利用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推動動力電池等核心技術不斷突破,持續完善產業鏈供應鏈﹔另一方面,前瞻性開展產業規劃,推動公共充電設施加速普及,為產業創新發展培厚土壤。“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各展其長、同向而行,一起書寫了我國汽車產業“換道超車”的非凡故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這一核心問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著力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同時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做到既“放得活”又“管得住”。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任重道遠。高水平建設,往往意味著高難度,尤其難在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難在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當前,我國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比如,市場體系仍不健全,市場發育還不充分,產業體系整體大而不強、全而不精,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等等。改革越是向縱深推進,觸及的利益矛盾就越復雜,涉及的體制機制問題就越深層。面對新期待,應對新挑戰,要敢於突進深水區,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從現實需要出發,從最緊迫的事情抓起,進一步提升改革的實效性,在關鍵性基礎性領域不斷突破創新,才能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好發展。

    歷史在砥礪前行中創造,輝煌在接續奮斗中鑄就。新的改革藍圖已經繪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突出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更好帶動其他領域改革落實落地,定能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將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不斷推向前進。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12日 第 05 版)

  • 本報評論部

    進一步強化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參與、國家治理、激勵凝聚等各方面功能,使民主形態與自身現代化發展相適應、相契合,實現以民主促進國家發展、在國家發展基礎上推進民主

    圍繞社會現實需求,聚焦群眾急難愁盼,進一步提高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水平,全過程人民民主將彰顯更為強大的生命力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制度。”今年4月,36個國家的駐華使節和外交官來到北京朝陽區南磨房鄉立法聯絡站,了解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基層立法聯系點工作后,發出這樣的感慨。

    收集群眾意見建議,直通國家立法機關,基層立法聯系點的創立,生動展示了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多彩的形式,深刻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特征和顯著優勢。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個聚焦”,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學習好貫徹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必須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推動人民當家作主制度更加健全、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達到更高水平,更好為中國式現代化凝心聚力。

    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是在充分實現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基礎上發展的。面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重任,必須進一步強化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參與、國家治理、激勵凝聚等各方面功能,使民主形態與自身現代化發展相適應、相契合,實現以民主促進國家發展、在國家發展基礎上推進民主。

    有完整制度體系保障的民主,才最可靠、最穩定。經過不懈奮斗,我們黨帶領人民建立並不斷鞏固完善包括國家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在內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也要清醒看到,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國情復雜,要想把14億多人民的意願表達好、實現好,並不容易。

    新時代以來,我國民主創新實踐十分活躍,從民主懇談會、民主聽証會到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聯合進社區,從“小院議事廳”到“線上議事群”,一個個充滿煙火氣的民主實現形式,讓人民當家作主進一步落到實處。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權利意識的增強、社會組織形式的變化,要著力增強改革的主動性,不斷豐富各層級民主形式,把人民當家作主具體、現實體現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各方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要用來解決人民需要解決的問題的。”好的民主滿足人民需要,為人民造福,促進國家治理水平提升。

    內蒙古包頭市昆都侖區前進道街道青二十社區堅持黨建引領,創新議事平台,引入相關社會組織、物管會、兩新企業以及有專業特長的個人等,搭建“社區合伙人”顧問品牌庫,更好滿足居民養老、教育、旅游等各方面需求﹔浙江寧波市海曙區集士港鎮的基層議事協商平台,推動建立社區居民自治服務站,眾籌打造的“共享廚房”解決了上班族等社區居民的晚餐難題,日均吸引超百人就餐……實踐証明,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符合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的民主,是真正有效、管用的民主。圍繞社會現實需求,聚焦群眾急難愁盼,進一步提高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水平,全過程人民民主將彰顯更為強大的生命力。

    我們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關鍵在於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奮進新征程,必須堅定“四個自信”,堅持守正創新,努力把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將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民主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始終不渝堅持的重要理念。今天的中國,構建起覆蓋960多萬平方公裡土地、14億多人民、56個民族的民主體系,實現了最廣大人民的廣泛持續參與。中國的民主道路走得通、走得好,沿著這條道路堅定走下去,民主之樹將根深葉茂、永遠常青,中國的明天將更有活力、更加輝煌。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13日 第 05 版)

  • 本報評論部

    堅持“兩個結合”,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同時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推動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需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實體店購買排長隊、線上直播間秒空,近來,中國企業生產的時尚玩偶“拉布布”在泰國成為“頂流”。在免簽利好政策加持下,還有不少泰國人來華購買。

    不只是潮玩產品,從電視劇到電影,從網絡文學作品到短視頻,近年來,越來越多中國文化產品走紅海外,彰顯新時代文化事業、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嶄新氣象,成為文化強國建設穩步推進的生動例証。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七個聚焦”,囊括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重點,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既要通過經濟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物質富裕,也要通過文化體制改革,激發文化生命力、創造力,實現精神富足。新征程上,錨定總目標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建立有利於優質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不斷涌現的體制機制,持續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系統謀劃和部署,推動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華文化綻放新的光芒,中國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強。面向新時代新征程,必須深刻認識到,文化自信來自於我們的文化主體性,要堅持“兩個結合”,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同時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從而在國際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

    越是物質富裕,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是強烈。如今,新的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深刻改變了文化創作生產和傳播消費方式。而且,隨著文化素養、文化水准提高,人們對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質量的要求更高了。全國已建成公共圖書館超3300個,文化館和博物館超1萬家﹔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美術館、綜合文化站和90%以上博物館免費開放……新時代以來,覆蓋城鄉、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構建,廣大群眾享受到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必須清醒地看到,文化供給的主要矛盾已由“夠不夠”轉向“好不好”,要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全方位改革,推進工作理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全方位創新,更好滿足群眾精神文化新需求。

    創新創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榮興盛的活力源泉。推動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需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一方面,要健全符合文化領域特點、遵循人才成長規律的人才選拔、培養、使用機制,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另一方面,要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文化生態,讓文化創新源泉充分涌流。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體制,才能形成不斷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動局面,推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不斷邁上新台階。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文化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力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強大支撐。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持續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扎實推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定能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為主動、更為強大的精神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14日 第 05 版)

  • 本報評論部

    改革越是深化,越要重視平衡社會利益﹔發展越是向前,越要體現到人民生活改善上

    全面把握發展和民生相互牽動、互為條件的關系,實現發展和民生有效對接、良性循環,才能讓發展更有溫度、民生保障更可持續

    跨省異地就醫,參保人報銷往往面臨“跑腿”“墊資”等難題。重慶大足區的蘭雲福,因工傷需定期到四川成都市治療。以前,得先自己墊錢,再回到重慶報銷,來回跑、周期長、花費多。今年4月,重慶啟動工傷保險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試點,看病就方便多了,隻要帶社保卡就能入院,出院刷社保卡即可直接結算。

    群眾的難點痛點,就是改革的發力點。今年上半年,全國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惠及參保人員1.08億人次,減少資金墊付918.53億元,較2023年同期分別增長了124.69%、32.88%。一系列改革舉措,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就醫體驗,鮮明體現了改革的民生底色。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個聚焦”,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學習好貫徹好全會精神,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改革,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改革越是深化,越要重視平衡社會利益﹔發展越是向前,越要體現到人民生活改善上。

    新時代的改革,民生溫度是重要的關鍵詞。戶籍制度改革讓1.4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個人所得稅改革惠及2.5億人,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領域改革不斷增進人民福祉……站在人民立場上把握和處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問題,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讓經濟社會發展有了更澎湃的動力,讓人民生活品質提升有了更堅實的基礎。把牢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取向,使改革更好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就能緊緊依靠人民將改革推向前進,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歸根到底要靠高質量發展。無論是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還是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無論是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還是優化基本養老服務供給,都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把“蛋糕”做大分好。

    同時要看到,抓民生也是抓發展。持續改善民生的過程,就是增加就業、擴大內需、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過程。從孩子的撫養教育到老年人的就醫養老,從老舊小區改造到消費品以舊換新,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高品質消費需求,能更好調動發展積極性,創造更多有效需求。全面把握發展和民生相互牽動、互為條件的關系,實現發展和民生有效對接、良性循環,才能讓發展更有溫度、民生保障更可持續。

    時代在發展,人民群眾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隨著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要順應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新期待,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確保發展前進一步、民生改善就跟進一步。同時,也不能脫離實際提出過高目標,而要根據經濟發展和財力狀況逐步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才能在兜牢民生底線的同時,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致力民生,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實實在在的利益,是改革的動力所在,也是改革的目標所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推出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措,定能更好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民生答卷,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15日 第 05 版)

  • 本報評論部

    緊跟時代發展,緊扣群眾需求,通過改革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動各方面制度有機銜接、系統集成,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

    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必能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長江入海口、上海崇明島東端,7500多公頃的東灘候鳥棲息地上,如今每年有百萬隻次候鳥過境、停留,這裡是亞太地區候鳥遷徙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久前,第四十六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將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的5處提名地擴展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東灘就是其中之一。

    開展大規模生態修復,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為候鳥保留大片淨土,體現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自覺,是建設美麗中國的生動實踐。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個聚焦”,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學習好貫徹好全會精神,必須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筑牢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根基。

    生態興則文明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不僅關系經濟發展質量,而且攸關每個人的生活品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開展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就舉世矚目,成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顯著標志。站在新的起點,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把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作為基本動力,才能持續增強發展的潛力和后勁。

    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讓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不斷提升﹔實施環境保護督察制度,讓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進一步落實﹔全面劃定“三區三線”,讓國土空間格局持續優化……新時代以來,改革攻堅舉措接連落地生效,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蹄疾步穩,為建設美麗中國筑牢堅實基礎。實踐証明,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

    成效有目共睹,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緊跟時代發展,緊扣群眾需求,通過改革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動各方面制度有機銜接、系統集成,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方能真正實現“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推動美麗中國建設不斷邁上新台階。

    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實現這樣的變革,必須同步提升發展“含綠量”和生態“含金量”,不斷激發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浙江安吉縣推動“以竹代塑”,利用竹資源發展出百億元大產業﹔內蒙古磴口縣“借光治沙”,板上發電、板下種植,讓光伏成為破解荒漠化治理、生態修復難題的“金鑰匙”……實踐証明,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有機統一,有助於凝聚起共建美麗中國的強大合力。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必能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讓綠水青山顏值更高、金山銀山成色更足。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天的中國,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人們真切感受到改革帶來的生態變化。闊步新征程,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來謀劃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繼續把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向深入,我們一定能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江山如畫的大美中國。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16日 第 05 版)

  • 本報評論部

    在平安中國建設中,在改革推進過程中,要始終繃緊這根弦,更加注重國家安全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的協同性,做到一起謀劃、一起部署

    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讓改革與時代共振、與人民共情,才能增強平安中國建設效能,更好防范化解風險、有效應對挑戰

    如何化解電動自行車的安全隱患,一直是社會關注的難點問題。浙江省推出數字化系統“浙江e行在線”,實現全鏈條監管:車牌上有二維碼,可查產購銷等全流程信息﹔路口處,有違法行為識別抓拍設備﹔小區內,配有智能化共享充電設備和感應滅火裝置﹔售后網點,可用小程序錄入廢舊電池信息……安全監管措施更有效,讓群眾更安心。

    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不斷升級技術和服務,以更優的平安“供給”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安全問題,揭示了平安中國建設的成功密碼,也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取向。

    國以安為興,民以安為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個聚焦”,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新征程上,錨定總目標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不斷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強化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和手段,有效構建新安全格局,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創造良好社會環境。

    國泰民安是改革發展的重要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平安是老百姓解決溫飽后的第一需求,是極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發展環境。”沒有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就沒有人民的幸福、國家的強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平安中國建設置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全局中謀劃推進,平安中國建設體制機制逐步完善,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續寫了社會長期穩定奇跡。站在更高起點上,進一步深化改革,有效防范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國家長治久安就有切實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就有堅實基礎。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必須統籌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大力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助力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同時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保障糧食安全﹔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提升可持續發展和未來競爭能力,同時提高化石能源清潔利用水平,保障能源供給安全……新時代以來,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安全兩件大事,讓我們牢牢掌握了發展和安全主動權。在平安中國建設中,在改革推進過程中,要始終繃緊這根弦,更加注重國家安全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的協同性,做到一起謀劃、一起部署,形成發展和安全協調共進、互促雙贏的良好局面。

    平安中國建設是一個動態發展、不斷升級的過程。在全球化、網絡化的時代背景下,國家安全的內涵和外延變得更加豐富。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歷史性變化,人民群眾對平安的需要也越來越多樣化。比如,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我們不僅要維護國內產業安全,還要不斷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又如,隨著全民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食品安全的要求擴展到進、產、儲、銷全鏈條。一些地方打破部門信息壁壘,打造食用農產品“一品一碼”全過程追溯體系,正是為了回應這樣的新需求。主動適應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讓改革與時代共振、與人民共情,才能增強平安中國建設效能,更好防范化解風險、有效應對挑戰。

    今天的中國,從手機裡的防詐提醒,到二維碼中的質量追溯,從生產線上的井然有序,到斑馬線前的禮讓行人,安全穩定早已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現實。改革路上,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加快完善維護國家安全體制機制,扎實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平安中國建設將不斷邁上新台階,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也將更加鞏固。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19日 第 05 版)

  • 本報評論部

    持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改革才能保持正確方向、堅強定力、強大合力

    不斷提高管黨治黨的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水平,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轉化為黨和國家的治理優勢,更好以“中國共產黨之治”引領保障“中國之治”

    “能否幫忙尋找綜合性氫能實驗平台?”“能否協同走出去,多認識一些潛在客戶?”……不久前,一場“七一”專題懇談會在北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舉行。來自機器人、人工智能、商業航天等領域的專精特新企業代表現場出題,相關部門答題,能當場解決的馬上答復,需要多方協調的,列清單跟蹤處理。

    圍繞服務專精特新企業,積極創新黨建工作機制,搭建平台幫助企業排憂解難,聚合資源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改革智慧,也彰顯了黨建工作的引領作用。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個聚焦”,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聚焦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証。學習好貫徹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必須深刻認識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重大意義,創新和改進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提升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是黨必須不斷破解的時代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順利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必須完善堅持黨的領導的體制機制,更好發揮黨的領導這一最大優勢”。

    進一步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必須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改進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政績考核,推動形成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確導向﹔落實“三個區分開來”,把從嚴管理監督和鼓勵擔當作為統一起來……新時代以來,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更加成熟定型,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得到全面加強,全黨抓改革、促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進一步激發。

    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重要保証。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必然會遇到大量從未出現過的全新課題、遭遇各種艱難險阻、經受許多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持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改革才能保持正確方向、堅強定力、強大合力,中國式現代化這艘航船才能乘風破浪、行穩致遠。奮進新征程,要根據時代發展、實踐需要、人民期盼,不斷提高管黨治黨的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水平,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轉化為黨和國家的治理優勢,更好以“中國共產黨之治”引領保障“中國之治”。

    治國必先治黨,黨興才能國強。新時代以來,我們黨以前所未有的勇氣和定力打出一套自我革命的“組合拳”,構建起全面從嚴治黨體系,使黨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加堅強有力,黨心民心更加凝聚。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們黨面臨的“四大考驗”“四種危險”將長期存在。堅持用改革精神和嚴的標准管黨治黨,完善黨的自我革命制度規范體系,不斷推進黨的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才能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群眾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向前發展。

    我們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14億多人口的大國長期執政,既有辦大事、建偉業的巨大優勢,也面臨治黨治國的特殊難題。前進道路上,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時刻保持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和堅定,保持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高度自覺,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必將有力推動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向縱深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堅強保証。

    (本系列評論到此結束)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20日 第 05 版)

  • 本報評論部

    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証

    自2024年7月30日起,港澳地區外國旅游團入境海南144小時免簽政策正式實施。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海南持續吸引世界關注。

    海南自由貿易港的“中國特色”體現在哪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三個“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動搖,堅持維護國家安全不動搖。以三個“不動搖”為遵循,海南自由貿易港如今正成為展示中國風范的靚麗名片。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隻有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中國式現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榮興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的“六個堅持”重大原則,其中排在首位的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認真學習貫徹全會精神,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齊心協力抓好《決定》貫徹落實,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從夯基壘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進、積厚成勢,再到系統集成、協同高效,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根本原因正在於堅持和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環顧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和政黨,能在這麼短時間內推動這麼大范圍、這麼大規模、這麼大力度的改革。歷史和實踐表明,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証。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改革組織方式的深刻變革,也是一場思想理論的深刻變革。創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取向,強調“我們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創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和路線圖,一大批力度大、要求高、舉措實的改革任務付諸實施﹔創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方法和有效路徑,形成改革開放以來最豐富、最全面、最系統的改革方法論……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把黨的改革理論和改革實踐推向新的歷史高度。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科學指引,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

    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越繁重,越需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完善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機制,健全防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制度機制,健全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同查同治機制,豐富防治新型腐敗和隱性腐敗的有效辦法……在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取得歷史性開創性成就的堅實基礎上,《決定》專門拿出一個部分部署“提高黨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水平”,體現出把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引領和政治保障的深刻考量。廣大黨員、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以釘釘子精神把改革任務一項一項抓落地、抓到位、抓見效。

    新起點,再起航。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堅定不移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我們一定能繼續贏得更加偉大的勝利和榮光。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21日 第 05 版)

  • 本報評論部

    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既要為人民而改革,也要依靠人民來改革,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曾經,一些地方政務大廳“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各部門之間經常相互推諉扯皮,企業和群眾辦証辦事不得不多頭跑、反復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切實解決人民群眾辦事難、辦事慢等問題,新時代以來,各地涌現出“一窗綜辦”“一網通辦”“一枚印章管審批”等一批改革創新之舉。政務服務之變,成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價值取向的生動折射。

    堅持人民至上,既是價值觀,也是方法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的“六個堅持”重大原則,其中之一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學習好貫徹好全會精神,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為什麼人、靠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決定》強調“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檢驗改革”,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的根本宗旨。黨的十八大以來,各方面推出2000多個改革方案,邏輯起點和價值旨歸都是為了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變成現實。以人民利益為重、以人民期盼為念,不僅改革的科學性、落實的有效性能夠得到保障,改革本身也會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

    中國式現代化既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也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民生為大”的深層邏輯,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標注了出發點、蓄積起原動力。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貫徹“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重大原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注重從就業、增收、入學、就醫、住房、辦事、托幼養老以及生命財產安全等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准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舉措,多辦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實事,讓人民共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發展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正確的道路從哪裡來?從群眾中來。”人民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沒有人民支持和參與,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指引,浙江諸暨超過90%的基層矛盾糾紛都在鎮、村兩級的社會治理中心得到化解。從北京“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到浙江“最多跑一次”,再到福建三明綜合醫改,無不是依靠群眾推動的社會基層治理創新。這些切實有效的改革舉措,逐步復制推廣到了全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任務越是繁重,越要站穩人民立場,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既要為人民而改革,也要依靠人民來改革,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今天,人民群眾還有不少操心事、煩心事,民生工作還有不少不如人意的地方。改革要奔著問題去,解決問題要務求實效,檢驗改革要依靠人民評判。匯聚14億多中國人民支持改革、參與改革的磅礡力量,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沒有干不成的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就沒有邁不過的坎。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22日 第 05 版)

  • 本報評論部

    堅持守正創新,既確保改革始終朝著正確方向、沿著正確道路推進,又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使中國式現代化始終生機勃勃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突出問題導向,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

    今年暑期,航空市場上,國產大飛機C919執飛的航班受到旅客的追捧。目前,C919已累計獲得全球訂單1000余架。

    打造大國重器,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堅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政府部門有效引導、組織統籌,全國20多個省份、1000多家企事業單位、約30萬人協同作戰,大飛機研制帶動我國6000多項民用飛機技術的集群式突破。

    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機翱翔藍天,“大飛機夢”的歷史性突破,凸顯了新型舉國體制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的制度優勢,體現了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改革紅利,也讓我們更加深刻領會一個道理:“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往什麼方向走?對於這一帶有根本性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話語堅定:“要堅持守正創新,改革無論怎麼改,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等根本的東西絕對不能動搖,同時要敢於創新,把該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堅定不移抓。”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的“六個堅持”重大原則,其中之一是“堅持守正創新”。

    守正創新是我們黨在新時代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立場、方向、原則、道路等根本性問題上旗幟鮮明、毫不含糊,著力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同時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繼續前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全新局面,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堅持守正創新,既確保改革始終朝著正確方向、沿著正確道路推進,又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使中國式現代化始終生機勃勃。

    從“全面深化改革”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增加“繼續”二字,蘊含著實踐的接續、時代的新景。《決定》提出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在理論和實踐上體現出鮮明特點,是堅持守正創新謀劃和推進改革的生動體現。新征程上,要寫好“實踐續篇”“時代新篇”,就要砥礪道不變、志不改的強大定力,提振敢創新、勇攻堅的銳氣膽魄,確保各項改革任務順利落實。

    守正,就是要守住方向、守住原則、守住立場、守住根脈。新時代以來,全國國資系統監管企業資產總額從2012年的71.4萬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317.1萬億元,規模實力明顯提升。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這一重大政治原則,把黨的領導優勢轉化為國有企業的競爭優勢和發展優勢,為實現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保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牢牢把握改革開放的前進方向,才能將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創新,就是要准確把握時代大勢,勇立人類發展前沿,聆聽人民心聲,回應現實需要,大膽闖、大膽試,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打開事業新天地。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要求“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從今年經濟運行數據來看,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布局建設,新質生產力進一步加快形成。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突出問題導向,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

    守正與創新相輔相成、辯証統一。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是一個在繼承中發展、在守正中創新的歷史過程。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准確把握變與不變、繼承與發展、原則性與創造性的辯証統一關系。面向未來,堅持好、運用好守正創新這一重大原則,必能讓“中國之制”的優越性不斷凸顯、“中國之治”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23日 第 05 版)

  • 本報評論部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圍繞制度建設這條主線,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把中央要求、群眾期盼、實際需要、新鮮經驗結合起來,使制度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

    強化各項制度的系統集成,使各項制度彼此呼應、相互促進,有助於形成強大制度合力,確保中國式現代化錨定奮斗目標行穩致遠

    在廣東河源市,有個“面對面”機制。聚焦“看病難”“上學難”“出行難”等群眾關心的問題,有關領導干部及職能部門負責人在座談會現場予以答復,“面對面”工作專班負責督辦反饋,確保改革舉措及時跟進、問題及時辦結銷賬。2021年10月創建以來,這個跨部門、跨層級的“面對面”機制,累計收集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超過6500個,辦結率為75.4%,讓群眾訴求得到及時回應、治理效能有效提升。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的“六個堅持”重大原則,其中之一是“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圍繞制度建設這條主線,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把中央要求、群眾期盼、實際需要、新鮮經驗結合起來,使制度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制度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我們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制度建設是主線、是關鍵。

    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我國成為全球空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讓制度“長牙”“帶電”,全面從嚴治黨筑牢黨的執政根基﹔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調動農民和地方政府保護耕地、種糧抓糧積極性,“中國飯碗”端穩端牢……解決制約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問題,解決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現代化問題,“制度創新”成為牽動改革的“牛鼻子”。新時代以來,我們黨對制度建設的認識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實踐上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開辟了以“中國之制”推進“中國之治”的新境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明顯制度優勢、強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進制度。但是,這一先進制度並不是一經建立就成熟定型、盡善盡美的,而是需要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發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日益鞏固、完善和發展。

    環顧世界,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領域科技創新競相奔涌,它們既是發展的“快車道”,也往往是“無人區”,統籌發展和安全,需要“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放眼長遠,持續守護綠水青山,就要“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堅持用制度管權治吏、護藍增綠,讓制度成為剛性約束。新征程上,已有制度需要不斷健全,新領域新實踐需要推進制度創新、填補制度空白。唯如此,才能以制度建設鞏固改革開放的成果,也才能以制度建設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

    今天的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特征顯著增強。無論是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還是堅持破立並舉、先立后破,制度建設都需要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我們要堅持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推進各方面體制機制的配套和協同。“圍繞實施國家發展規劃、重大戰略促進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就業等政策協同發力”“把經濟政策和非經濟性政策都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強化貿易政策和財稅、金融、產業政策協同”……《決定》提出的這些舉措,都體現了制度建設更加注重系統集成的要求。強化各項制度的系統集成,使各項制度彼此呼應、相互促進,有助於形成強大制度合力,確保中國式現代化錨定奮斗目標行穩致遠。

    制度優勢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面對新任務、新要求、新挑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把《決定》謀劃的改革舉措落到實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將進一步彰顯,中國式現代化將不斷打開新局面。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26日 第 06 版)

  • 本報評論部

    在法治下推進改革,積極發揮法治引導、推動、規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就能夠不斷夯實“中國之治”的法治根基

    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必須協同推進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改革,以國家各方面工作的法治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前不久,被稱為三江源國家公園可可西裡“藏羚羊幼兒園”的索南達杰保護站野生動物救助中心,迎來了9隻可愛的藏羚羊寶寶。它們正在保護站工作人員的悉心呵護下健康成長。

    藏羚羊得到有力保護,離不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的護航。在我國生態環境領域,30余部法律、100多件行政法規、1000余件地方性法規,初步形成了覆蓋全面、務實管用、嚴格嚴厲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匯聚起共護綠水青山、草木生靈的強大合力。

    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的“六個堅持”重大原則,“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其中之一。

    改革發展穩定離不開法治護航,經濟社會建設需要法治保護,百姓平安福祉要靠法治守衛,全面依法治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學習好貫徹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要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把全面依法治國擺在全局性、戰略性、基礎性、保障性位置,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統一,讓法治體系在深化改革中不斷健全,改革步伐在法治保障下更加堅實。

    堅持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相統一、相銜接,改革和法治同步推進,這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鮮明特色。制定民法典,開啟民事權利保障的嶄新時代﹔施行40多年的國務院組織法首次修訂,全面建設法治政府邁出堅實步伐﹔完善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機制,規范立法、執法、司法機關權力行使……黨的十八大以來,法治中國建設同全面深化改革一體推進,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邁上新的高度。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改革與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改革向前一步,法治就要跟進一步。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凡屬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今年6月1日起施行的糧食安全保障法,深入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糧食安全領域改革成果,寫入了調動耕地保護責任主體保護耕地的積極性,保護糧食生產者的種糧積極性,做好糧食生產、儲備、流通、加工、消費等環節的糧食節約工作等規定,以高水平法治護航14億多人的糧食安全。實踐証明,在法治下推進改革,積極發揮法治引導、推動、規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就能夠不斷夯實“中國之治”的法治根基。

    法治為改革有力護航,改革則是法治的推進器。從完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司法責任制,到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再到依法規范司法人員與當事人、律師、特殊關系人、中介組織的接觸交往行為……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和努力,助推良法善治開新篇,助力法治體系顯優勢。《決定》著眼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在深化立法領域改革、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健全公正執法司法體制機制、完善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機制、加強涉外法治建設等方面作出細化部署。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必須協同推進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改革,以國家各方面工作的法治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一個現代國家,必須是一個法治國家。在中國這樣一個超大規模的發展中國家,全面依法治國關系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讓改革與法治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提高全面依法治國能力和水平,必能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27日 第 05 版)

  • 本報評論部

    堅持系統觀念,使各項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改革更多面對的是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必須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

    “一張清單”,折射全面深化改革的協同高效。2018年底,《市場准入負面清單(2018年版)》對外公布,我國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試點於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負面清單制度,被應用於全國經濟治理。與之相配套,審批體制、投資體制、監管機制、社會信用體系和激勵懲戒機制的改革進一步深化,與市場准入制度相關的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有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的“六個堅持”重大原則,其中之一是“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黨和國家工作全局,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涉及許多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學習好貫徹好全會精神,謀劃好推進好《決定》提出的改革舉措,必須堅持系統觀念,使各項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

    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要求。從實踐看,隨著改革不斷深入,各個領域各個環節改革的關聯性互動性明顯增強。2016年,浙江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此后,從利用數字技術等整合各部門的資源,到以政務服務增值化改革促進營商環境優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撬動各方面各領域的改革。如今,打開浙江政務服務網的《浙江省“最多跑一次”事項清單》,絕大多數事項后面已經標注上了“跑零次”。實踐証明,全面深化改革,零敲碎打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

    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也是推進改革發展的重要方法。提出新發展理念,強調“這五大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要統一貫徹”﹔直面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中遇到的問題,一體推進黨的紀檢體制改革、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紀檢監察機構改革﹔促使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相銜接……堅持全局觀念和系統思維,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新時代改革開放開創了全新局面。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改革更多面對的是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必須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協同推進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改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更加注重系統集成,加強對改革整體謀劃、系統布局。堅持系統觀念,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務須練就“大視野”,著眼“一盤棋”,處理好幾個重大關系,使改革更加科學、有序、高效。

    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協同,既抓改革方案協同,也抓改革落實協同,更抓改革效果協同。打好改革“組合拳”,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實《決定》各項改革舉措上來,一定能不斷增強改革整體效能,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開辟廣闊前景。

    (本系列評論到此結束)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28日 第 05 版)

  • 鄭 岩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把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擺在突出位置,提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牽住“牛鼻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緊圍繞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來部署各方面改革,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歷史性偉大成就。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仍要堅持重點突破,將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更好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極大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極大促進了生產力發展,極大增強了黨和國家的生機活力,顯示出巨大的制度優越性。事實証明,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如何健全市場體系、如何暢通要素配置、如何擴大高水平開放,關鍵是要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關鍵性基礎性領域突破創新。

    回望歷史,一些經濟體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未能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處理好這個核心問題。一方面,要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一手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一手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提供更多機會,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另一方面,要通過維護競爭秩序、促進經濟平穩運行等,讓政府在克服市場失靈領域精准發力。確保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才能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市場是最稀缺的資源。擁有超大規模且極具增長潛力的市場,是我國應對變局的堅實依托。圍繞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提出推動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市場設施高標准聯通﹔圍繞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提出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圍繞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提出完善產權、市場准入、企業退出等制度……《決定》將加快建設高標准市場體系作為重大改革任務,有利於降低市場成本、提高市場效率,實現要素、資源、政策合理配置,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夯實基礎。

    市場經濟是人類文明演化的產物,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不是對立的。我國經濟發展獲得巨大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我們既發揮了市場經濟的長處,又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計劃經濟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到“決定性作用”,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不斷深化,為改革指明航向。將改革部署落到實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能彰顯更強大生命力,為社會主義注入蓬勃生機。

    “推進能源、鐵路、電信、水利、公用事業等行業自然壟斷環節獨立運營和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准入環境”……貫徹落實好各項重要部署,錨定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堅定不移深化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就一定能為延續經濟增長好勢頭營造良好環境,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 沈若沖

    事業發展出題目,深化改革做文章。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圍繞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作出重大部署,強調“必須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並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53.9萬億元提升到2023年的超126萬億元,實現了年均6%以上的中高速增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推動我國經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但也要看到,當前推動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依然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比如,市場體系仍不健全,市場發育還不充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尚未完全理順,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產業體系整體大而不強、全而不精,等等。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全會通過的《決定》對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作出部署。這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迫切需要。圍繞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提出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聚焦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強調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著眼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提出健全強化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醫療裝備、儀器儀表、基礎軟件、工業軟件、先進材料等重點產業鏈發展體制機制……這些重大改革舉措,順應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趨勢,順應了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新要求,彰顯了我們黨以改革推動發展的戰略主動。

    以全面深化改革助力高質量發展,必須強化問題意識,突出問題導向,著力解決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堵點問題。就拿發展新質生產力來說,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尤須聚焦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無論是以國家標准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還是鼓勵和規范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發展耐心資本,抑或是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破除跨地區經營行政壁壘,不折不扣抓好這些重大改革舉措落地落實,定能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

    堅持系統觀念,這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以全面深化改革助力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全局觀念。一方面要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另一方面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整體推進中實現重點突破,以重點突破帶動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整體躍升。面向未來,牢牢牽住改革“牛鼻子”,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加快構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聚焦重點環節分領域推進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統籌推進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和高標准市場體系建設,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定能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

  • 居東台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作出了重要部署,強調“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新時代科技事業發展之所以取得歷史性成就,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堅持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把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三大戰略放在一起集中論述、系統部署,明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這次全會進一步提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這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創新本質和規律的深刻洞察。

    教育、科技、人才內在一致、相互支撐。隻有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一體統籌推進,才能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當前,我國已經成為全世界科技人力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人才資源規模、科技人力資源以及研發人員數量等指標居全球首位,但頂尖科技人才不足,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供需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就要貫徹落實全會精神,增強系統觀念,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在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方面,要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提高成果轉化效能﹔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方面,要推動科技創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建制化、協同化,強化基礎研究領域、交叉前沿領域、重點領域前瞻性、引領性布局,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在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方面,要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強化人才激勵機制,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事業中來。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根本。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就一定能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

  • 思 睿

    高水平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鍛造產業發展新優勢,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加快推動傳統制造業升級,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協力推動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提升科技體系服務能力,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更高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打造對外開放新優勢,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的制度和政策體系建設……縱觀神州大地,區域協調發展穩步推進,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布局逐漸形成,生動展現出宏觀經濟治理的成效。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作出部署,明確“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提出“必須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統籌推進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這為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的有效實施指明了方向,也對加強政策統籌、放大政策組合效應提出了更高要求。

    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有助於進一步提升我國宏觀經濟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更好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強調“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制”“進一步提高宏觀經濟治理能力”,到“十四五”規劃綱要首次將“完善宏觀經濟治理”作為“提升政府經濟治理能力”的首要內容,再到此次《決定》提出“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充分體現了黨中央以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決心和信心。進一步提高宏觀經濟治理的針對性、科學性和執行力,有助於促進經濟發展總量平衡、結構優化、內外均衡,這是形勢所需,更是主動作為。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國不斷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創新完善宏觀調控,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投資等政策協調配合﹔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優化組合專項債、國債、稅費優惠、財政補助等政策工具﹔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宏觀調控科學、政府治理有效,換來的是令人矚目的經濟發展成績單。我國的經濟總量從2013年的59.3萬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126萬億元,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平均貢獻率超過30%。實踐証明,精准有力實施宏觀調控,方能把我們的制度優勢轉為治理效能。

    宏觀經濟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既要更好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又要統籌推進財稅、金融領域改革,還要強化政策協同配合形成合力。尤其是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必須錨定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任務,著力健全目標優化、分工合理、高效協同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推動實現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新征程上,進一步提升我國宏觀經濟治理的能力和水平,讓“無形之手”與“有形之手”各展其長、同向而行,定能推動中國經濟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 魏遠哲

    寬闊的柏油路上車流不息,家家戶戶修建起新村舍,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大棚內種滿各式各樣的水果……走進四川德陽什邡市雍城街道城東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特色產業發展正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圖景,成為我國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生動縮影。

    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圍繞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作出重大部署,提出“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既明確了城鄉融合發展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更指明了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的路徑與方向。

    城鎮和鄉村是互促互進、共生共存的。能否處理好城鄉關系,關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我國擁有14億多人口,其中約5億是農村人口。即使未來我國城鎮化達到很高水平,也還有幾億人在農村就業生活。城鄉將長期共生並存,這是客觀規律。“我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既要建設繁華的城市,也要建設繁榮的農村,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動下,我國的城鄉關系發生著深刻變化,開創出嶄新局面。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而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必須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從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全面落實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城市取消落戶限制要求﹔到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大力改善農村水電路氣信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再到推動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我國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2012年的53.10%提高至2023年的66.16%,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全面建立,1.5億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城鄉基礎設施逐步走向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城市與鄉村的聯系日益緊密,鄉村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大頭重頭在“三農”,基礎和潛力也在“三農”。盡管我們城鄉融合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但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仍是社會主要矛盾的集中體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幾億農民同步邁向現代化,能夠釋放出巨量的消費和投資需求。在擴大內需上,農村有巨大空間,可以大有作為。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有利於確保國內國際雙循環比例關系健康,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助力應對世界大變局、把握發展主動權。

    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要用好深化改革這個法寶,激活鄉村振興內生活力。當前,我國正處在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的窗口期。“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把《決定》中的這些重要部署落到實處,才能推動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和平等交換,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以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更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向改革要動力,加快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就一定能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開啟城鄉融合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共譜城鄉融合發展“協奏曲”。

  • 敬 之

    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這是一條重要的規律性認識。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作出部署,並提出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深化外貿體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和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等方面內容。這就要求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改革和開放歷來都是相輔相成的。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才能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持續向前向好。新時代以來,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設立22個自貿試驗區,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不斷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搭建進博會、服貿會、消博會和鏈博會等國際經貿合作平台……在深化改革中確保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既讓中國的發展惠及全世界,也讓全世界更加看好中國的發展前景。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從實踐看,新的改革總是伴隨著新的開放、更深層次的開放。縱覽《決定》,“主動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強化貿易政策和財稅、金融、產業政策協同”“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優化區域開放功能分工”“繼續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等部署,都是在制度建設與完善上著力,更是在促進開放上發力。通過機制完善形成促進開放、改善營商環境的良好基礎,通過開放促進我們自身加快制度建設、法規建設,二者“雙向奔赴”、同時用力,就能不斷提高對外開放質量和水平。

    從更大層面看,堅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是各國合作發展的共同機遇。以共建“一帶一路”為例,2013—2022年,中國與共建國家雙向投資累計超過3800億美元,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當世界各國早已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時,開放包容、互聯互通的共識與舉措,最終變為相互助力、互利共贏,這是中國對全世界作出的建設性貢獻。同時,中國的開放是虛心向世界各國人民學習的開放,是加強同世界各國互容、互鑒、互通的開放。真正做到在對外開放中展現大國擔當,實現更廣互利共贏,不斷創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對外開放格局,就會不斷把對外開放提高到新的水平。

    世界好,中國才會好﹔中國好,世界會更好。堅決落實好《決定》提出的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決策部署,堅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既從世界汲取發展動力,也讓中國發展更好惠及世界,我們一定能在開放中深化改革,在開放中創造機遇,在開放中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 沈慎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注重全面改革才能形成改革的整體效應。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統籌部署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各領域改革,對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作出重大部署,強調“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

    立治有體,施治有序。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積極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拓展民主渠道,豐富民主形式,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確保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以主人翁精神滿懷熱忱地投入到現代化建設中來。奮進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上,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就要堅持和完善我國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豐富各層級民主形式,把人民當家作主具體、現實體現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各方面。

    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主義民主。新時代以來,在“十四五”規劃建議等重大政策文件出台前召開多場專題座談會﹔就黨的二十大相關工作開展網絡征求意見活動﹔“小院議事廳”“居民智囊團”等議事平台讓人民當家作主落地落實……我們黨健全全面、廣泛、有機銜接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構建多樣、暢通、有序的民主渠道,豐富民主形式,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實踐表明,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繼續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建設,使各方面制度和國家治理更好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才能確保把我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中國人民自己手中。

    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一種政治制度的生長,與其扎根的土壤息息相關。適合中國的民主政治制度不是“飛來峰”,鞋子合不合腳,隻有穿的人才知道。從陝甘寧邊區的“豆選”,到北京人民大會堂的鄭重投票﹔從建立“三三制”為原則的抗日民主政權,到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制度……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形成一整套根植中國大地、順應時代需求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我們要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這一根本方向,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保証黨領導人民依法有效治理國家,保証人民始終是國家的主人。

    “堅持和完善我國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決定》對堅持和完善各項政治制度提出了明確要求,確立了改革重點和主攻方向,體現了我們黨對政治制度建設規律性認識的深化,對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歷史主動。圍繞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建設,提出健全人大對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監督制度﹔圍繞健全協商民主機制,提出健全協商於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的落實機制﹔圍繞健全基層民主制度,提出健全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圍繞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提出健全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工作機制……這些改革舉措落地落實,定能推動人民當家作主制度更加健全、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更好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中國式現代化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新征程上,以進一步深化改革為根本動力,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充分激發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匯聚蘊藏在人民中的無窮智慧和力量,定能緊緊依靠人民把前無古人的歷史偉業推向前進。

  • 華 寧

    江蘇蘇州發布《蘇州市低空空中交通規則(試行)》,廣東深圳出台《深圳經濟特區低空經濟產業促進條例》,四川成都將《成都市低空經濟促進辦法》列入2024年立法工作計劃……各地創新舉措為低空經濟發展提供法治保障,確保低空飛行產業飛得安全、飛得高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這一重要部署,為以法治建設護航新質生產力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堅實保証。

    法者,治之端也。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良法善治的護航。繼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命題之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進一步明確強調“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重要改革部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的是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法治作為國家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隻有協同推進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改革,才能以反作用的方式更好助力經濟基礎的鞏固完善,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改革與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相輔相成,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相銜接,是改革順利推進、改革成果及時鞏固的有效路徑。《決定》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明確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六個堅持”重要原則,其中之一是“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統一,重大改革於法有據、及時把改革成果上升為法律制度”。堅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和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相統一,處理好改革和法治的關系,方能不斷破解改革新難題、開創法治新局面。

    在中國這樣一個超大規模的發展中國家,全面依法治國是一次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深刻變革。從完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司法責任制,到完善國家工作人員學法用法制度,再到依法規范司法人員與當事人、律師、特殊關系人、中介組織的接觸交往行為……回首黨的十八大以來極不平凡的改革歷程,一系列改革舉措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深化立法領域改革、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健全公正執法司法體制機制、完善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機制、加強涉外法治建設等具體安排,我們必須穩妥有序、堅定有力把各項重要改革舉措落到實處。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比以往更加需要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更好發揮好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確保黨中央改革決策部署見到實效,我們一定能不斷向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達到更高水平”的目標不斷邁進。

  • 鄭 因

    “一條中軸線,半部中國史。”不久前,體現中國“中”“和”哲學思想、為世界城市規劃史作出重要貢獻的“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從故宮、鼓樓等名勝古跡,到非遺、老字號等文化品牌,北京中軸線成為詮釋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成為堅定文化自信的文明瑰寶。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既要通過經濟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實現物質富裕,也要通過文化體制改革,激發文化生命力,實現精神富足。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文化繁榮興盛,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著眼賡續中華文脈、推動文化繁榮的重大使命,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出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重大任務,為新時代新征程文化改革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從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深入實施,到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日益完善﹔從網紅城市不斷“破圈”,到中國網文加速“出海”﹔從國家版本館等文化地標相繼落成,到《覺醒年代》等文藝佳作應運而生……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文化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大大激發,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匯聚起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是更好豐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必然要求,也將為建設文化強國提供制度保障。

    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就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作出部署,首要就是“完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從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到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一系列舉措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確保文化改革發展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確保思想輿論陣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尤其要看到,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是意識形態中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決定》提出“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有助於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信念、道德規范,提高全民族文明程度。

    進入新時代,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從“有沒有、缺不缺”躍升為“好不好、精不精”。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關鍵要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其中,公共文化服務是維護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途徑。無論是圖書館、文化館等場館,還是烏蘭牧騎、送書下鄉等活動,都應克服時空限制、擴大覆蓋面,讓公共服務更加精准、更接地氣。此外,優化文化供給應更好發揮市場作用,讓更多新作品、新業態、新應用蓬勃涌現,更好滿足多元化、個性化需求,讓文化生活多姿多彩。

    從歷史上看,每一次信息技術革命都推動傳播革命。時下,互聯網成為生產生活新空間,也成為文化建設的新空間。實現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必須把握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契機,推進工作理念、內容、形式、方法等全方位創新,尤其要利用新技術新手段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構筑國際話語新優勢。另一方面,科技一日千裡,治理應跟上步伐。《決定》提出“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有助於推動宣傳思想文化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讓科技向善而行、釋放文化發展正能量。

    “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華文化的弘揚、價值體系的塑造,將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更加強大的說服力和感召力。堅定文化自信,不斷彰顯中國精神、中國智慧、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我們定能書寫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絢麗新篇。

  • 張近山

    去醫院看病,二級以上公立醫療機構普通門診“一次挂號管三天”,這項江蘇前不久推出的改革,給患者帶來實實在在的便利,廣受歡迎。類似聚焦看病就醫“小細節”實行的“微改革”啟示我們: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才能更好造福人民群眾。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必然要求”,這是《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的“六個必然要求”之一。《決定》“七個聚焦”囊括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重點,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可見,“人民”是《決定》的一個重要關鍵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把牢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要求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抓住什麼、推進什麼。看就業,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69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58%﹔看醫療,建成世界最大規模的醫療衛生體系,125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114個省級區域醫療中心讓患者大病不出省﹔看教育,全國2895個縣全部實現了義務教育的基本均衡,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注重從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准改革發力點和突破口,全面深化改革匯聚起最強大的底氣、最澎湃的動力。新征程上,堅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就能確保改革始終得到人民群眾衷心擁護。

    發展為了民生,抓民生就是抓發展。補齊民生短板、增進民生福祉、全力改善民生的過程,也是增強發展新動能、開拓發展新空間的過程。北京西城,老舊小區“原拆原建”,讓居民住上戶型合理、設施完善的新居﹔四川廣安,海綿城市建設解決了老城排水設施不完善等問題﹔河北石家庄,工業遺存老廠房化身別具特色的公園,吸引市民游客前來拍照打卡……城市更新不僅實實在在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也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全國目前已實施城市更新項目超過6.6萬個,完成投資2.6萬億元。實踐証明,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緊緊抓在手上,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改善生活需要,能夠釋放內需潛力、激發產業升級活力,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民心所盼,改革所向,“問題清單”亦是“改革清單”。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推動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依然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民生保障仍存短板。這些發展中的問題,必須依靠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從體制機制上推動解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決定》圍繞“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作出一系列重要改革部署。堅持人民至上,從人民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推動這些舉措落實見效,必將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學習好貫徹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大保障力度,切實改善民生,增強群眾對改革的獲得感、認同度,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定能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凝聚起磅礡力量。

  • 嵐 山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對“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推進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面深化、縱深推進,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一幅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美的生態圖景鋪展在廣袤神州大地上。

    必須把制度建設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從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到創造性提出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從全面推行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制度,到建成世界上覆蓋范圍最廣、受益人口最多、投入力度最大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一系列改革舉措充分証明,建設生態文明重在建章立制,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根本動力。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轉型階段,美麗中國建設已迎來積厚成勢、全面推進,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提速階段。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著力破解生態文明領域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推動構建與美麗中國建設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加快形成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為導向的美麗中國建設新格局。

    《決定》從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等方面提出系列改革舉措。在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方面,要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准管控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管理制度體系,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保護利用和資產保值增值等責任考核監督制度﹔在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方面,要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責任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建設,完善精准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機制,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在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方面,要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准體系,健全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機制,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改革發力,制度賦能。認真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堅決推動生態環境領域改革任務舉措落實落地,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就一定能讓中華大地藍天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 安 泰

    沒有穩定,哪來發展?沒有國泰,哪有民安?安全與發展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任何一方面有明顯短板,都會影響國家富強、社會安定、人民幸福。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更為凸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強調“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提出“必須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完善維護國家安全體制機制,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切實保障國家長治久安”,為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有效構建新安全格局指明了方向。

    回首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壯闊征程,從設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到出台《中國共產黨領導國家安全工作條例》《黨委(黨組))國家安全責任制規定》等黨內法規文件,從建立健全國家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和重要專項協調指揮體系到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等重要法律,得益於體制改革、機構改革、法治改革的全方位發力,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領導更加有力,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

    從戰疫情、斗洪峰,到化危機、應變局,再到穩經濟、促發展,黨和國家事業經受住了各方面安全風險挑戰,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風雨無阻向前進”的生動印証。

    從安全形勢看,隻有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才能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不被滯緩或打斷。新時代新征程,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新的戰略任務、新的戰略階段、新的戰略要求、新的戰略環境。一方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展現出蓬勃生機﹔另一方面,我國改革發展穩定面臨不少深層次矛盾躲不開、繞不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來自外部的風險挑戰始終存在並日益凸顯。正所謂,“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關鍵節點,尤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維護國家安全體制機制,時刻准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

    國家安全工作絕不僅僅是風險評估的問題,關鍵還要加強體系建設和能力建設。黨的二十大報告以專章形式,對“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作出戰略部署。《決定》圍繞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機制、健全社會治理體系、完善涉外國家安全機制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改革部署。比如,提出構建聯動高效的國家安全防護體系,推進國家安全科技賦能﹔健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體系﹔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監管制度等等。這些改革舉措漸次推開、落實見效,必將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匯聚起維護國家安全的強大力量。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罷艱險又出發。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是“應對重大風險挑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行穩致遠的必然要求”。我們要深刻領悟“保証國家安全是頭等大事”的重要意義,堅決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有力落實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各項改革部署,為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提供重要安全保証。

  • 沈若沖

    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鞏固國防和強大人民軍隊,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支撐。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把“持續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納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盤子,從完善人民軍隊領導管理體制機制、深化聯合作戰體系改革和深化跨軍地改革等方面作出重大部署,強調“必須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深入實施改革強軍戰略,為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提供有力保障”。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高度重視,彰顯了以改革創新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決心意志和深遠考量。

    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和習主席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領導開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最為廣泛、最為深刻的國防和軍隊改革,深入破解長期制約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政策性問題,人民軍隊體制一新、結構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為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軍事革命迅猛發展,我軍建設正處在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登頂沖刺階段。把握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隻有堅定不移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著力破解制約新時代備戰打仗能力提升的深層次矛盾,才能推動國防和軍隊建設高質量發展,奮力實現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加快把人民軍隊建成世界一流軍隊。

    領導管理體制機制,在軍隊組織形態中處於中樞和主導地位。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通過體制優化和制度安排,以更高標准、更嚴要求貫徹軍委主席負責制,鞏固和擴大人民軍隊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

    聯合作戰指揮體系,是高效匯聚、精確釋放全域多維作戰能力的組織基礎。針對未來的信息化智能化戰爭,必須持續推進具有我軍特色的聯合作戰指揮體系構建與運行實踐創新,為提高人民軍隊打贏能力提供堅強支撐。

    跨軍地改革,是為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鞏固提高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作出的戰略部署。軍地應齊心協力攻克改革堵點、難點,促進新質戰斗力同新質生產力高效融合,努力推動國防實力與經濟實力同步提升。

    持續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是重大政治任務和復雜系統工程。在習近平強軍思想的科學指引下,堅定不移落實好《決定》提出的各項改革舉措,不斷增強改革落實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就一定能確保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穩步推進,把強軍興軍宏偉藍圖變為現實。

  • 北 岸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排在首位的就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這意味著,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新時代以來,我們不斷健全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黨的全面領導制度體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這使得黨的領導“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有力確保了各項改革任務落實見效。反貧困、建小康,戰疫情、斗洪峰,穩經濟、促發展,化危機、應變局……之所以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辦難事、辦急事,並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關鍵在於我們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緊緊依靠、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這一最大優勢。歷史與實踐充分証明,黨的領導是做好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根本保証,是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根本點。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証。《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專門用一個部分來部署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在總結經驗、闡述意義、提出原則、部署舉措中,都把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作為重要內容。這昭示了一個道理,無論改什麼、改到哪一步,都要堅持黨的領導﹔也釋放出鮮明信號,必須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創新和改進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

    堅持黨的領導,就是要確保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正確方向。《決定》提出“完善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機制,確保黨中央令行禁止。”我們的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而黨中央領導改革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論從制度層面還是實踐層面,都要堅持黨中央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統一領導,如此方能確保改革立場不移、方向不偏。同時,各級黨委(黨組)應堅決落實好黨中央決策部署,謀劃推進本地區本部門改革,結合實際開拓創新,創造出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新鮮經驗。持續完善堅持黨的領導的體制機制,從制度安排上發揮黨的領導這個最大的體制優勢,就能牢牢把握前進方向,推動改革開放事業行穩致遠。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越是向前,對黨的自身建設要求越高。這就需要保持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高度自覺,完善黨的自我革命制度規范體系,不斷推進黨的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決定》提出“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堅持黨的領導,時刻保持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與堅定,對營造有利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良好黨內政治生態至關重要。堅持用改革精神和嚴的標准管黨治黨,引導干部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全面提高現代化建設能力,調動全黨抓改革、促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能蹄疾步穩,中國式現代化一定能闊步向前。

    中國最大的國情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切實把黨的領導落實到改革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真正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行動統一起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必能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深入分析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科學謀劃了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為了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本報記者採訪了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經濟體制改革全方位展開、系統性推進,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記者: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哪些新進展、新成效?

    韓文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政治勇氣全面深化改革,打響改革攻堅戰,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從經濟體制改革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不斷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制度體系持續健全,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制度環境不斷完善,我國經濟體量和發展質量邁上新的台階。可以說,經濟體制改革全方位展開、系統性推進,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就,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推動我國經濟邁上高質量發展之路,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一是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日益健全。市場決定價格機制基本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加快建立,創造性把數據等納入生產要素。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並形成“全國一張清單”,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

    二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等基本經濟制度不斷完善。國有經濟功能定位、布局方向、調整機制更加清晰。民營經濟持續發展壯大,提出“三個沒有變”“兩個健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自己人”等重大理論創新。

    三是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建設。共建“一帶一路”成為最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最大規模的國際合作平台。設立22個自由貿易試驗區,積極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全面實施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

    四是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持續推進。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相機調控、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等更加靈活有效。現代財稅制度加快建立,地方政府債務閉環管理體系基本建立,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深化。

    五是科技體制改革持續深化。組建國家實驗室等戰略科技力量,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院士制度改革基本完成。

    六是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劃定永久基本農田並推動全面建成高標准農田。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持續提升,發揮煤炭兜底保障作用,建立適應新能源高比例大規模並網的體制機制。

    《決定》著力從制度建設上解決我國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堵點問題,改革舉措內容豐富、分量很重、成色十足

    記者:經濟體制改革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分量很重,應該如何突出重點、把握關鍵?

    韓文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決定》作為指導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是鞏固發展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的主動抉擇和戰略之舉,必將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決定》緊緊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把高質量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強調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著力從制度建設上解決我國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堵點問題,集中部署了6個部分24條經濟體制改革內容,改革舉措內容豐富、分量很重、成色十足。

    《決定》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這個核心問題,把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擺在突出位置。《決定》在總目標中明確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決定》在任務部署中強調,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開展國有經濟增加值核算﹔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規范涉民營企業行政檢查,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提供更多機會。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包括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培育全國一體化技術和數據市場,健全一體銜接的流通規則和標准等。完善產權保護、信息披露、市場准入、破產退出、信用監管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

    《決定》對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作出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是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創新,將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全新動力。《決定》提出要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決定》強調要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建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機制,健全平台經濟常態化監管制度。要完善發展服務業體制機制,健全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機制,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這些都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決定》對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作出部署,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在教育方面,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探索逐步擴大免費教育范圍。科技方面,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允許科研類事業單位實行比一般事業單位更靈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實行企業化管理,深化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人才方面,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

    《決定》對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作出部署,加快形成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要構建國家戰略制定和實施機制,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深化財稅體制、金融體制改革,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針對地方政府和基層財政困難,要完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拓展地方稅源,提升市縣財力同事權相匹配程度,不得違規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資金。

    《決定》對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作出部署,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城鄉共同繁榮發展。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必須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圍繞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為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強農惠農富農,要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統籌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

    《決定》對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作出部署,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以開放促改革。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決定》要求主動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擴大對最不發達國家單邊開放,擴大自主開放,有序擴大商品市場、服務市場、資本市場、勞務市場等對外開放。

    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

    記者:全會吹響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沖鋒號,下一步如何推動改革舉措有效落地?

    韓文秀: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証。必須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我們要吃透改革精神要求,把《決定》的“大寫意”轉化為“工筆畫”“施工圖”,明確《決定》部署300多項重要改革任務的完成形式、時限要求和責任主體,以釘釘子精神沉下心來抓落實,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轉化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力量。《決定》突出強調,把重大改革落實情況納入監督檢查和巡視巡察內容,持續開展專項督察、全面督察、綜合督察,以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檢驗改革成效。

    (本報記者 劉志強)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31日 第 02 版)

  •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關系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業發展歷程,解決影響和制約金融業發展的難題必須深化改革。”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對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為了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本報記者採訪了中央金融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金融工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書記王江。

    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撐

    記者:如何認識把握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目標和使命?

    王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必將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注入強大動力,不斷開辟金融工作新局面。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以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助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更好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需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需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需要應對氣候變化等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有這些,都離不開強大金融體系的關鍵支撐。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必須把錨定建設金融強國、扎實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作為投身中國式現代化的直接體現,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必由之路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同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成果,其基本要義“八個堅持”,既遵循現代金融發展的客觀規律,更具有適合中國國情的鮮明特色。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是在改革進程中探索出來的,也必將在改革實踐中繼續開辟廣闊前景。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實踐要求是“防風險、強監管、促高質量發展”。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必須統籌推進防風險、強監管、促高質量發展工作,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以高質量金融服務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記者: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如何把握和落實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的“六個堅持”重大原則?

    王江: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的“六個堅持”重大原則,是我們黨不斷深化對改革規律性認識的重大成果,在金融體制改革中必須長期堅持、深入貫徹。

    一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確保金融工作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要以實際行動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站穩金融工作人民立場,增強服務的多樣性、普惠性、可及性,更好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

    三是堅持守正創新。在始終沿著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前進的同時,順應改革發展實踐要求,把該改的、能改的切實改好、改到位,緊緊圍繞更好服務實體經濟、便利人民群眾推動創新。

    四是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破立並舉、先立后破,把該扎的籬笆扎牢、該建的防火牆盡快建起來。完善金融從業人員、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運行、金融治理、金融監管、金融調控的制度體系,規范金融運行。

    五是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重大改革於法有據、及時把改革成果上升為法律制度。建立完善的金融法律體系,有禁必止,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六是堅持系統觀念。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有效做好金融調控、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監管、金融產品和服務、金融基礎設施等各方面改革的平衡銜接。加強金融體制改革與財稅、科技、產業、區域、社會等其他相關領域改革的協同配合。

    深刻領會、准確把握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重大舉措

    記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作出系列部署和要求,如何全面准確把握這些重大舉措?

    王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作出的部署,與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的部署,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必須一體領會把握。

    一是加快完善中央銀行制度。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體系,著力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在中國人民銀行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二是著力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市場、產品和服務體系。完善金融機構定位和治理,堅持回歸本源、專注主業。深化金融市場改革,強化市場規則,建設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發金融產品,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

    三是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支持長期資金入市。強化上市公司監管和退市制度。建立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長效機制。完善大股東、實際控制人行為規范約束機制。完善上市公司分紅激勵約束機制。健全投資者保護機制。

    四是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建立風險早期糾正硬約束制度,筑牢有效防控系統性風險的金融穩定保障體系。有力有序有效防范化解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重點領域風險。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構建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防火牆”。

    五是深化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完善金融監管體系,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納入監管。強化監管責任和問責制度,加強中央和地方監管協同。健全金融消費者保護機制。

    六是健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健全完善統計口徑和考核評價等制度,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

    七是推動金融高水平開放。堅持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完善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穩慎拓展境內外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加快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強化開放條件下的金融安全機制。積極參與國際金融治理。

    八是加強金融法治建設。制定金融法,作為金融領域的基本法,與其他金融法律法規共同構成比較完備的金融法律體系。及時推進金融重點領域和新興領域立法,建立定期修法制度。加大金融法制執行力度,對各類違法違規行為零容忍。

    堅持和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全面領導

    記者:如何堅持和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全面領導,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提供堅強保証?

    王江: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証。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必須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保証政令暢通,堅定不移實現黨中央改革決策部署。

    一是堅持和加強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健全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金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落實督辦機制,確保黨中央關於金融工作的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得到全面貫徹落實。

    二是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嚴格執行“第一議題”制度,健全理論學習制度,建立健全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干的長效機制,始終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

    三是加強金融系統黨的建設。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的建設的重要思想,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加強金融系統黨的建設。完善中國特色現代金融企業制度,深化黨建與公司治理有機融合。加強金融系統基層黨組織建設,切實增強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

    四是打造忠誠干淨擔當的金融干部隊伍。深入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堅持政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標准,選優配強金融系統干部隊伍。加強金融系統干部理想信念教育。

    五是持之以恆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和正風肅紀反腐。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壓緊壓實金融系統各級黨組織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堅決鏟除金融腐敗滋生的土壤和條件。

    本報記者 曲哲涵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09日 第 02 版)

  • 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對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作出部署。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本報記者採訪了中央政法委秘書長訚柏。

    新時代政法領域改革取得歷史性成就

    記者:如何認識黨的十八大以來政法領域改革取得的成效?

    訚柏: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政法機關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黨對政法工作的絕對領導,推動政法體制和工作機制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為書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新篇章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是黨對政法工作的絕對領導顯著加強。制定實施《中國共產黨政法工作條例》,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以黨內基本法規形式,對黨領導政法工作進行全面系統的制度安排。

    二是執法司法資源配置日趨合理。司法機關85%的人力資源集中到辦案一線,人均辦案數量增長20%以上。

    三是執法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實現重塑。“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誰辦案誰負責、誰決定誰負責”的辦案責任制落地落實,人民法院一、二審裁判生效后服判息訴率達到97.9%。

    四是立體化、多元化、精細化的訴訟體系加快形成。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深入推進,繁簡分流、輕重分離、快慢分道的民事訴訟格局逐步形成。

    五是人權司法保障取得長足進步。平穩廢止勞動教養、收容教育制度,依法糾正一批具有重大社會影響的冤錯案件。

    六是維護社會穩定水平顯著提升。2023年全國公安機關刑事立案數、治安案件數比2019年分別下降12.9%、9.7%,群眾安全感指數達98.2%,我國成為世界上公認的最安全的國家之一。

    記者:如何通過改革進一步堅持和完善黨對政法工作的絕對領導?

    訚柏:政法工作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絕對領導是政法工作的最高原則、最大優勢。健全黨對政法工作絕對領導的體制機制,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政法領域改革的首要任務。

    一是突出政治建設,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自覺做到“兩個維護”,完善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和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督查督辦、監督問責機制,健全重大事項請示報告、決策執行、政治督察等制度,把黨對政法工作的絕對領導貫徹落實到政法工作全過程、各方面。

    二是突出理論武裝,落實黨組(黨委)“第一議題”和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制度,強化政法領導干部政治輪訓和政法干警學習培訓,推動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

    三是突出制度建設,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政法工作條例》,健全完善政法委員會工作規則,充分發揮黨委政法委牽頭抓總、統籌協調、督辦落實作用,提高黨領導政法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水平。

    四是突出隊伍建設,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健全防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制度機制。完善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機制,確保政法隊伍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

    以政法領域改革推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記者:政法機關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參與者,如何通過全面深化政法領域改革,推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訚柏:圍繞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決定》提出深化立法領域改革、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健全公正執法司法體制機制、完善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機制、加強涉外法治建設等五個方面重大改革舉措,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政法領域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們必須准確理解和把握,通過“六個聚焦”,以釘釘子精神抓好貫徹落實。

    聚焦科學立法——健全黨領導立法的體制機制,統籌立改廢釋纂,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促進良法善治。

    聚焦嚴格執法——健全行政執法監督、行政復議等體制機制,完善行政裁量權基准、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雙向銜接等制度,嚴格依照法律規定和程序辦案辦事。

    聚焦公正司法——健全監察機關、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各司其職,監察權、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執行權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體制機制,深化審判權和執行權分離改革,健全司法公開、人權司法保障、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等制度。

    聚焦全民守法——深入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改進法治宣傳教育,完善以實踐為導向的法學院校教育培養機制,不斷筑牢法治根基。

    聚焦涉外法治——建立一體推進涉外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務、法治人才培養的工作機制,完善涉外法律法規體系和法治實施體系,完善涉外司法審判、國際商事仲裁和調解制度。

    聚焦“關鍵少數”——健全和落實政法領導干部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制度機制,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做到依照“三定”履職、依照法制辦事、依照崗位責任落實。

    以高水平法治、高水平安全促進高質量發展

    記者:政法機關擔負著維護安全穩定的重要使命,如何以改革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訚柏:《決定》專門部署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提出了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機制、健全社會治理體系、完善涉外國家安全機制等四方面重大改革舉措。政法機關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推動完善國家安全體制機制,重點要做好以下工作:

    必須把捍衛政治安全作為首要任務,強化國家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堅決防范抵御“顏色革命”,深入推進反恐維穩法治化常態化和反分裂反滲透斗爭,堅決防范暴恐分裂風險。

    必須把預防化解社會矛盾糾紛作為基本方法,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做到預防在前、調解優先、運用法治、就地解決。全面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形成“受理部門負責程序推進、辦理部門負責實質解決”的工作局面。

    必須把社會治安整體防控作為重要內容,完善社會治安整體防控體系,健全掃黑除惡常態化機制,健全和落實刑滿釋放人員安置幫教、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救助、未成年人犯罪預防治理等制度機制,著力提升打擊犯罪、維護穩定的能力。

    記者: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政法機關如何更好服務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訚柏:政法機關是服務和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要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以高水平法治、高水平安全促進高質量發展。

    一是在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上下功夫。始終把嚴格執法放在第一位,對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犯罪,有案必立、有罪必罰。對侵犯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的行為實行同責同罪同罰,堅決防止和糾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完善懲罰性賠償制度。健全依法甄別糾正涉企冤錯案件機制。

    二是在深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上下功夫。立足政法職能,有力服務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產權保護、市場准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入手,推動市場競爭有序、市場配置資源、政府監管到位、司法維護公正等。

    三是在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水平上下功夫。優化公共法律服務供給,建立調解、仲裁、訴訟有機銜接的商事糾紛解決機制,協同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探索建立高技術人才移民制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優質高效、均等可及的法律服務。

    本報記者 亓玉昆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26日 第 02 版)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擘畫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戰略舉措,是指導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歷史主動。學習好貫徹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為了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本報記者採訪了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長曲青山。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記者: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如何理解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

    曲青山:深刻認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需要我們從改革開放的重要時間節點來回顧歷史。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有這樣幾個節點十分重要: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這個時期的關鍵詞是“改革”﹔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新征程,這個時期的關鍵詞是“全面深化改革”﹔剛剛閉幕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譜寫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今后一個時期的關鍵詞就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黨的這三次三中全會承前啟后、繼往開來,都在黨的歷史和新中國的歷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實踐告訴我們,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必須把改革進行到底。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決定》以“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深刻分析了當前時代背景下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的必要性。《決定》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提出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必然要求,是應對重大風險挑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行穩致遠的必然要求,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中贏得戰略主動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建設更加堅強有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必然要求”。《決定》從制度建設、發展理念、價值立場、風險挑戰、大國擔當、黨的建設等方面多角度闡述和強調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既有政治高度,又有戰略高度﹔既有歷史深度,又有世界廣度。概括起來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就是一句話: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深刻領會和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

    記者:指導思想是行動的指南。新征程上,如何深刻領會和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

    曲青山:一個政黨、一個國家有自己的指導思想,一個重大的行動、一個重要的規劃也必須有自己的指導思想。《決定》指出:“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這一段話就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它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旗幟、前進方向、政治立場、發展理念、總基調、總要求、總體布局、戰略布局、工作重點、實踐途徑等,這些都是宏觀的、管總的、管大的、管根本的東西。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好這一指導思想,堅定不移堅持好這一指導思想,任何時候不偏移、不動搖,發揮好指導思想的“定海神針”和“導航儀”的作用。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須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深刻總結改革的歷史經驗和新鮮經驗,在改革使命、改革方向、改革目標、改革策略、改革動力、改革方法等方面作出系統闡述。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科學回答了在新時代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為什麼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樣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

    總目標規定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

    記者:總目標是行動的目的地。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什麼,如何深入領會這一總目標?

    曲青山:《決定》確定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就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眾多目標的組合和集成。為了實現總目標,《決定》提出要聚集七個重點:一是在經濟體制改革上,要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二是在政治體制改革上,要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三是在文化體制改革上,要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四是在社會體制改革上,要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五是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上,要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六是在國家安全體制改革上,要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七是在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上,要聚焦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對於《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決定》也設置了時間期限,強調“到二〇二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時,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總目標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綱,規定了“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

    重大原則對於推動改革行穩致遠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記者:《決定》部署了“過河”的任務,又提出重大原則來指導解決“橋或船”的問題。如何深刻領會和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則?

    曲青山:重大原則來自於實踐,是對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又要再回到實踐中去,對實踐繼續起指導作用。《決定》提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貫徹的六條原則,即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我們必須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嚴格遵循、長期堅持。

    《決定》概括總結的六條原則,集中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是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寶貴經驗的科學總結,是我們黨不斷深化對改革規律性認識的重大成果,對於增強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改革行穩致遠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我們必須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嚴格遵循、長期堅持六條原則,要以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為根本保証、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價值導向、以堅持守正創新為基本原則、以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為重要要求、以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為有效途徑、以堅持系統觀念為科學方法,不斷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

    (本報記者 張 垚 劉 學)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25日 02 版)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對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戰略部署,在“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部分中明確提出“深化立法領域改革”的任務要求。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必須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深化立法領域改革,在法治軌道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了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本報記者採訪了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沈春耀。

    改革和法治需要雙輪驅動、協調推進,從法律制度上推動落實新的改革舉措和任務要求

    記者:如何看待法治與改革的關系?深化立法領域改革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有何重要作用?

    沈春耀:改革和法治相輔相成、相伴而生。法治的實現離不開改革的推動、事業的發展,改革的深化、事業的發展也必然要求法治的保障。40多年來,我國立法工作、法治建設總體上是與改革開放事業同時起步、協調推進的。實踐証明,改革開放給當代中國帶來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巨變,同時法治建設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成就和進步。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証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和全局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厲行法治,將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並以前所未有的決心、舉措和力度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基本形成,法治中國建設開創新局面。我們貫徹“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改革和法治雙輪驅動、協調推進,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應當同進一步全面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重要保障作用。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對立法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課題新要求,需要通過深化立法領域改革作出新的回答。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部署的重要舉措和任務要求,許多涉及法律法規的制定、修改、廢止、解釋、編纂以及相關授權、批准、配套、清理等工作。新征程上,必須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在法治軌道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統一,重大改革於法有據、及時把改革成果上升為法律制度。立法工作必須緊緊圍繞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來謀劃、來展開、來推進,通過深化立法領域改革,從法律制度上推動落實新的改革舉措和任務要求。

    堅持黨對立法工作的全面領導,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引領深化立法領域改革

    記者:深化立法領域改革,應當堅持的重要原則有哪些?

    沈春耀: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深化立法領域改革,應當貫徹以下重要原則。

    一是堅持黨對立法工作的全面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魂,是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深化立法領域改革的根本保証。深化立法領域改革,必須旗幟鮮明講政治,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堅持和保証黨對立法工作的全面領導特別是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牢牢把握深化立法領域改革正確政治方向,從制度上法律上保証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得到全面貫徹和有效實施。

    二是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引領。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在思想理論上的集中體現就是形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為什麼實行全面依法治國、怎樣實行全面依法治國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是新形勢下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深化立法領域改革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三是堅持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保証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也保証了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新形勢下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深化立法領域改革,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權益,保証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必須堅持立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願、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法治建設和改革工作全過程各方面,使法律法規充分體現人民意志。

    四是堅持憲法的國家根本法地位。憲法集中體現了黨和人民的統一意志和共同願望,是國家意志的最高表現形式,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隻有堅持憲法的國家根本法地位,堅決維護和貫徹憲法規定、憲法原則、憲法精神,才能保証國家統一、法制統一、政令統一,才能保証在法治軌道上深化立法領域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五是堅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和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相統一。新形勢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深化立法領域改革,應當同進一步全面依法治國緊密結合起來,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著力處理好改革和法治的關系,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發揮好法治的引導、推動、規范和保障作用。

    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以高質量立法保障高質量發展

    記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立法領域改革提出了哪些目標任務要求?

    沈春耀:《決定》除了在相關部分中多處部署法治建設和立法工作外,第九部分集中對深化立法領域改革提出了任務要求,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內容。

    第一,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深化立法領域改革,必須把憲法這一國家根本法擺在突出位置,健全保証憲法全面實施制度體系,通過完備的法律保証憲法實施,不斷提高憲法實施水平,維護憲法權威。全面發揮憲法在立法中的核心地位功能,每一個立法環節都把好憲法關,努力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體現憲法權威、保証憲法實施。

    第二,完善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托、各方參與的立法工作格局。黨中央領導全國立法工作,研究決定國家立法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有立法權地方的黨委按照黨中央大政方針領導本地區立法工作。堅持依規治黨,健全黨內法規同國家法律法規銜接協調機制。完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加強人大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確定立法項目、組織法律起草、重大問題協調、草案審議把關等方面的主導作用。注重發揮政府在立法工作中的重要依托作用,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制度建設。拓寬社會各方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和方式。

    第三,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圍繞健全國家治理急需、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必備、維護國家安全所急的法律制度,加快涉及重大體制調整、重大制度改革、有關方面反映問題突出的法律修改,補齊法律制度短板弱項,推動國家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

    第四,統籌立改廢釋纂。堅持系統觀念,積極推動相關領域基礎性、綜合性、統領性法律制度建設,根據實際情況運用制定、修改、廢止、解釋、編纂、決定等形式,在條件成熟的立法領域繼續開展法典編纂工作。發揮法律體系中不同層級立法作用,及時修改、廢止不符合實際情況和發展要求的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加強法律法規宣傳解讀工作,增強立法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時效性。發揮好地方立法實施性、補充性、探索性功能,因地制宜開展區域協同立法和“小快靈”“小切口”立法,增強地方立法針對性和實效性。

    第五,提高立法質量。深化立法領域改革,必須抓住立法質量這個關鍵,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高質量立法保障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本報記者 金 歆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13日 第 02 版)

  •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仍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更加注重突出重點,突出體制機制改革,突出戰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突出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凸顯改革引領作用,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確了重點任務、指出了主攻方向。為了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本報記者採訪了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鄭柵潔。

    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更好發揮牽引作用

    記者:《決定》提出,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對此如何理解把握?下一步經濟體制改革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是什麼?

    鄭柵潔:《決定》強調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把握:一是“重點”,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仍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要圍繞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來部署各方面改革,以抓重點來帶全盤。二是“先導”,牽住經濟體制改革這個“牛鼻子”,可以有力促進其他領域深層次矛盾的化解,為全面深化改革創造條件、提供動力。三是“協同”,隨著改革觸及更多利益矛盾和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問題,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也迫切需要協同推進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其他領域的改革,實現各領域改革相互促進、相互支撐。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把握新機遇、應對新挑戰,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都迫切需要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更好發揮牽引作用。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堅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要求,立足宏觀管理和經濟綜合協調部門職責,重點推進五個方面工作。

    一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圍繞增強各種所有制經濟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出台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指引,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完善民營經濟參與國家重大戰略體制機制,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推動形成一批世界一流企業,持續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圍繞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制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明確統一的制度規則,健全一體銜接的流通規則和標准。圍繞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出台完善市場准入制度的意見,發布新版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信用制度。

    二是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引導各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制定實施深化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的行動方案。建設國家戰略腹地和關鍵產業備份,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等。

    三是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健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體系,強化規劃銜接落實機制。圍繞實施國家發展規劃、重大戰略,加強宏觀政策協調配合,將經濟政策和非經濟性政策都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健全預期管理機制,促進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就業等政策協同發力。

    四是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共同繁榮發展。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加快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形成產業升級、人口集聚、城鎮發展良性互動。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完善高標准農田建設、驗收、管護機制,統籌推進糧食購銷和儲備管理體制機制改革。

    五是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堅持以開放促改革,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合理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統籌推進重大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

    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有機統一

    記者:《決定》提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圍繞既“放得活”又“管得住”,如何更好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鄭柵潔:《決定》明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關鍵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這也始終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

    用好用活市場和政府“兩隻手”,就是要使市場“無形之手”充分施展,政府“有形之手”有為善為,既要防止“市場機制失靈”,又要抑制“政府不當干預”,發揮好兩個方面的優勢,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有機統一。一方面,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聚焦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堅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策部署,推動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比如,更大力度推動解決民營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問題,進一步激發經營主體活力。一方面,立足保証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加快推動出台民營經濟促進法,持續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的法治環境、政策環境、市場環境﹔另一方面,聚焦民營經濟面臨的突出問題建立長效機制,深入破除市場准入壁壘,推進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經營主體公平開放,推動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求真務實解決經營主體的急難愁盼問題,充分激發民營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又如,更大力度破除不利於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各項障礙掣肘,進一步暢通國內大循環。一方面,建立健全制度機制。出台完善市場准入制度的意見,加快完善統一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加快推進社會信用法立法進程﹔制定出台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提出操作性強的工作導向和基本參照。另一方面,打通重要環節堵點卡點。完善招標投標法律制度體系,加快推動修訂招標投標法及其實施條例,提升招標投標法律制度剛性約束。推動市場設施高標准聯通,多措並舉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

    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記者:《決定》提出,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下一步,應如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鄭柵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我們要正確認識和理解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先進理念和重大意義,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重點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全鏈條推進技術攻關、迭代應用,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凝練實施一批引領未來發展方向的國家科技重大項目,提高科技支出用於基礎研究比重,推進共性技術平台、中試驗証平台建設,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二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深入實施制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工程,扎實推進鋼鐵、煉油、水泥等重點行業節能降碳改造,新培育一批能效水效標杆。深入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出台重點行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支持重點行業企業兼並重組和跨區域整合,加大力度推動落后產能出清。

    三是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深入實施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鞏固提升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競爭優勢,體系化推進北斗跨領域、跨行業、跨區域廣泛應用。積極培育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加大對企業融資服務等政策支持力度。

    四是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圍繞未來產業成長性高、技術迭代快等特點,強化宏觀指導、前瞻謀劃和有序布局,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開辟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布局建設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加快塑造發展新優勢。

    (本報記者 劉志強)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01日 第 03 版)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為了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本報記者採訪了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

    圍繞成為科技創新策源地和人才培養主陣地,推動教育理念、體系、制度、評價、治理等變革

    記者:如何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為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作出教育的貢獻?

    懷進鵬: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作為專章闡述並一體部署,明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這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現代化進程和強國建設規律的准確把握、對創新本質和規律的深刻洞察,為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充分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指明了前進方向。

    當今時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圍繞高素質人才和科技制高點的國際競爭空前激烈,迫切要求我們有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和高層次人才作支撐。要圍繞成為科技創新策源地和人才培養主陣地,推動教育理念、體系、制度、評價、治理等變革。要充分發揮高校基礎研究主力軍、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為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作出教育的貢獻。重點聚焦三大類改革。

    一是聚焦提高人才自主培養水平和質量,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實施“強基計劃”和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持續推進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改革,強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協同,有的放矢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

    二是聚焦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提倡在政策資源配置上長期支持,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完善青年創新人才發現、選拔、培養機制,鼓勵青年科技人員開展高水平自由探索,挑戰科學“無人區”。

    三是聚焦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效能,打造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加快布局建設高等研究院,推動高校和企業“雙向奔赴”,促進高校科研成果高水平創造、高效率轉化。

    “量”“質”齊升,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記者:《決定》提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下一步,教育在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上有哪些目標和舉措?

    懷進鵬: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對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體系主體框架基本確立,教育現代化發展總體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國家行列,新時代教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經過堅持不懈的接續奮斗,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且有質量的教育體系,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教育“量”的短板已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質”的提升成為緊迫的要求。下一步,我們將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全力以赴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持續增強人民群眾對教育改革發展的獲得感、幸福感。

    一是努力滿足人民群眾“上好學”的期盼。從總量上看,2023年,我國有各級各類學校49.83萬所,有2.91億學歷教育在校生,有專任教師1892萬人。“有學上”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上好學”、接受更好教育和更加多樣化個性化教育的期盼更加強烈。“擴優”方面,將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探索逐步擴大免費教育范圍,促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辦好寄宿制學校、鄉村小規模學校等。“提質”方面,將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制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思想觀念束縛和體制機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二是努力拓寬學生成長成才通道。堅持把促進教育公平融入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環節,適應社會發展多元化、培養方式多樣化、人才結構多層次的時代要求,為具有不同稟賦和潛能的學生創造發展條件,讓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機會。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大力提升中等職業教育辦學質量,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提質培優,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鼓勵應用型本科學校開展職業本科教育,讓更多青年憑借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

    三是努力豐富終身學習資源。教育數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要按照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要求,加強教育資源共享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學習的機會、更加便捷的學習資源、更高質量的教育服務。同時,完善國家開放大學體系,建好老年大學,更好推進國家數字大學建設,推動建設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

    抓好改革落實,推動重大決策部署在教育系統落地見效

    記者:如何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實舉措進一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

    懷進鵬:《決定》對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作出的重要部署,瞄准的是我國教育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社會廣泛關注的教育民生問題,以及影響教育強國建設的深層次問題,我們將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相統一,發揚釘釘子精神,扎實推進各項改革,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具體將在五個方面著力。

    一是著力完善立德樹人機制。近年來,我們堅持抓穩抓牢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導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廣大學生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更加堅定。下一步,我們將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創新,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

    二是著力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必須深入研判人口規模結構變化對教育提出的新挑戰新要求,不斷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推進高起點新建一批、優質學校擴招一批、集團化辦學提升一批、城鄉結對幫扶一批,做大優質教育資源“蛋糕”。

    三是著力發揮高等教育龍頭引領作用。我們將深入部署和加強兩個“先行先試”: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方面先行先試﹔在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高“適配度”上先行先試。鼓勵各地各高校結合自身特點和發展目標,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大膽探索、不斷突破,以改革激活力、增動力。

    四是著力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我們將聚焦科教融匯、產教融合,深化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推進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試點、示范和標准建設,重塑職業教育發展生態。

    五是著力推進高水平教育開放。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我們將找准教育對外開放突破點,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資源和創新要素,加強國際教育科研合作,擴大中外青少年交流,使我國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本報記者 吳 丹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08日 第 02 版)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會議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擘畫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戰略舉措,是指導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歷史主動。學習好貫徹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為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本報記者採訪了科學技術部黨組書記、部長陰和俊。

    科技體制改革是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的關鍵舉措

    記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統部署,提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把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擺在重要位置。對此如何理解?

    陰和俊:成功實踐告訴我們,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一系列重大改革,開創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改革涉及面之廣、觸點之深、力度之大,可謂前所未有。這次全會,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黨中央作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體現了黨中央堅定不移深化改革的歷史主動和堅定信心,必將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我們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關鍵看科技自立自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黨的二十大作出到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部署。在今年6月24日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系統闡明了新形勢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基本內涵和主要任務,為做好新時代科技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刻認識到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要依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必須充分發揮科技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進行專章部署,體現了黨中央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盼,表明了推動科技創新在體制機制上還存在不少制度性短板和弱項,也顯示出科技創新引領發展還有巨大潛力。

    科技體制改革是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的重要內容,是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的關鍵舉措。迎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要求我們必須加快完善科技創新組織方式和治理模式﹔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要求我們必須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提升國家競爭力、應對外部風險挑戰,要求我們必須堅持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突出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

    記者:新一輪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總體思路是什麼?重點任務有哪些?

    陰和俊:科技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出台了一系列新舉措,比如加強研發投入,加快青年人才培養,加大初創企業扶持等,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業活力。面對新形勢新要求,黨中央進一步加強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成立中央科技委員會,重組科學技術部,這是我們黨對國家科技領導和管理體制的一次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中央科技委成立一年多來,加強政策、計劃、資源等統籌,著力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加快啟動實施國家科技重大項目,打破方方面面的利益藩籬,啃下了一塊塊硬骨頭,國家科技治理效能大幅提升,決策效率大大提高,我國科技事業呈現出一片新氣象。新時代以來,我國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到2023年的第十二位,研發經費躍居全球第二,研發人員、高水平論文、發明專利多年位居世界前列,取得了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導航、高鐵、移動通信、新能源汽車、深海深地探測等一大批標志性重大成果。

    在我國科技事業取得長足進步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與世界科技強國相比,與建設科技強國的目標要求相比,我們的科技實力還不夠強大,科技體制機制還不夠健全,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還不夠高。

    《決定》突出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對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作出了系統部署,為我們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針對頂尖科技人才不足、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供需不匹配的問題,《決定》強調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針對原始創新能力還相對薄弱、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問題,《決定》強調加強有組織的基礎研究,鼓勵開展高風險、高價值基礎研究﹔針對科技創新組織化協同化程度不高、資源分散重復的問題,《決定》強調改進科技計劃管理,堅持“四個面向”,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針對高質量科技供給不足的問題,《決定》強調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

    推動科技改革發展實現新的更大突破

    記者:科技部將如何抓好各項改革任務的落實,充分釋放創新活力?

    陰和俊: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科技部將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和使命擔當,堅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錨定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的奮斗目標,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主線,強化戰略規劃、政策措施、科研力量、重大任務、資源平台、區域創新等六方面統籌,推動科技改革發展實現新的更大突破。

    一是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優化定位和布局﹔推進科技創新央地協同,統籌各類科創平台建設﹔推動科技創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建制化、協同化。

    二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抓住支撐產業鏈、企業主體地位、科技成果轉化、科技金融等重點環節,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制度政策體系。

    三是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健全保障科研人員專心科研的制度,堅持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鬆綁減負。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科技部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要求,以改革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以釘釘子精神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有什麼問題碰什麼問題,有什麼堵點疏什麼堵點,加快構建高效順暢、開放協同、富有活力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撐。

    (本報記者 趙永新)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02日 第 02 版)

  •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並圍繞“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改革部署。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本報記者採訪了民政部黨組書記、部長陸治原。

    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記者:如何認識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改革部署要求?

    陸治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全會關於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改革部署充分體現了黨的初心宗旨。《決定》闡述改革重要意義時強調,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必然要求﹔在闡明改革指導思想時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闡述改革的總目標時強調,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圍繞民政領域改革,《決定》強調“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並提出系列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任務舉措。

    這些都充分彰顯了我們黨來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展現了我們黨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自己奮斗目標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

    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深化民政領域改革

    記者:《決定》關於民政領域的改革決策部署具體有哪些?

    陸治原:民政工作保基本、兜底線、暖民心、防風險、促發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決定》從黨和國家事業改革發展全局出發,部署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健全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制度,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支持發展公益慈善事業等,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廣大老年人和各類特殊困難群體的深切關懷,為我們進一步全面深化民政領域改革提供了科學指引。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級民政部門推進民政事業改革發展取得系列制度和實踐成果,一是健全完善基本民生保障制度,構建了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完善了兒童和殘疾人福利制度,圓滿完成脫貧攻堅“兜底保障一批”政治任務,各類特殊困難群眾同全體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會。二是推動建立基本養老服務體系,養老服務實現增量提質,增進了億萬老年人民生福祉。三是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引導社會組織和慈善力量健康發展,近90萬個社會組織和1.4萬個慈善組織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四是改革完善專項事務管理制度機制,落實黨中央對行政區劃管理的集中統一領導,在婚姻、殯葬等領域採取系列惠民便民措施,增強了民政服務對象獲得感。

    各級民政部門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牢牢把握新時代新征程民政部門使命任務,牢牢把握民政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全局性和政策性,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深化民政領域改革,努力譜寫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力量。

    解決好民政服務對象急難愁盼問題,推動保民生與促發展良性互動

    記者: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於深化民政領域改革的新部署新要求,將採取哪些改革措施?

    陸治原: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全會決策部署,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擴大政策供給,完善體制機制,優化管理服務,解決好民政服務對象急難愁盼問題,推動保民生與促發展良性互動,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類民政服務對象。重點推進以下幾個方面改革。

    一是加快完善老齡工作體制機制,營造孝老敬老社會環境,健全養老服務體系,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推進基本養老服務更好惠及全體老年人。我們將加強制度創新和政策供給,把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推動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養老服務體系、健康支撐體系,完善老齡工作體制機制,提升人口老齡化社會治理水平,全面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努力探索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道路。我們將針對老年人特殊需求,健全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建設,積極發展老年助餐服務,支持發展家庭養老床位,推動社區養老服務發展,持續推進公辦養老機構改革,加快完善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專業支撐的養老服務供給格局,壯大養老產業,大力發展銀發經濟,積極培育養老消費增長點,更好滿足廣大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

    二是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實現對低收入困難群體動態監測、主動發現、及時救助、常態化幫扶,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線。我們將順應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要求和滿足困難群眾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建立健全覆蓋全面、分層分類、資源統籌、綜合高效的社會救助體系,強化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救助幫扶,推進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政策與農村防止返貧幫扶政策銜接並軌,健全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銜接機制,加快形成“物質+服務”救助方式,推動社會救助由“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風險、促發展”拓展,更好滿足困難群眾多層次、差異化救助需求。

    三是健全兒童福利制度,強化對孤棄兒童、流動及留守兒童的保障和關愛服務,為兒童健康成長創造良好條件。我們將完善兒童福利保障政策,健全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費增長機制。完善加強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保障措施。優化兒童福利機構設施資源配置,加強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建設,健全基層兒童福利工作網絡。加強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權益保障機制建設,健全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關愛保護體系。實施困境兒童心理健康守護工程,為困境兒童提供心理健康關愛服務。

    四是完善生活困難殘疾人和重度殘疾人補貼制度,健全重度殘疾人照護服務制度,增進廣大殘疾人福祉。我們將完善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健全補貼標准動態調整機制,深入實施“跨省通辦”“全程網辦”“主動服務”等便民服務舉措,減輕生活困難殘疾人、重度殘疾人及其家庭負擔。健全精神衛生福利機構管理制度,擴大精神衛生福利服務供給。建立重度殘疾人托養照護服務制度,加強養老服務和重度殘疾人托養照護服務銜接,推動解決以老養殘、老殘一體、一戶多殘等特殊家庭托養照護服務難題。加快推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發展,建設康復輔助器具評估與應用服務體系。

    五是健全慈善事業促進和監管制度,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我們將按照全會部署,全面貫徹新修改的慈善法,研究制定推進新時代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文件,制修訂《慈善組織認定辦法》《慈善組織公開募捐管理辦法》《個人求助網絡服務平台管理辦法》等配套政策,推動依法治善、依法促善、依法行善。健全慈善組織和慈善活動監管機制,深入實施“陽光慈善”工程,增強監管的協同性、穿透性和有效性。會同有關部門規范慈善組織的善款使用管理,規范互聯網慈善行為,維護慈善公信力。

    本報記者 李昌禹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25日 第 02 版)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把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達到更高水平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重要內容,強調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並對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為了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本報記者採訪了司法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王振江。

    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記者:如何深刻認識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依法治國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如何深刻理解把握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全面依法治國作出的部署要求?

    王振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閉幕后,司法部黨組把學習好貫徹好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第一時間召開黨組會、黨員干部大會,舉行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學習,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全會精神,扎實推進法治領域改革任務貫徹落實。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厲行法治,把法治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把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法治中國建設開創新局面。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同中國法治建設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相結合,形成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提供了根本遵循。二是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健全黨領導全面依法治國制度和工作機制,將中央依法治國辦設在司法部。黨對法治建設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三是召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對全面依法治國作出系統部署,制定實施全面依法治國“一規劃兩綱要”、《全面深化法治領域改革綱要(2023—2027年)》等重要文件,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總藍圖、路線圖、施工圖,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基本形成。四是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深化法治領域改革,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深入推進。五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強人權法治保障,加強產權執法司法保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更為堅實,人民群眾法治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六是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戰略布局,完善涉外法律法規體系,提高涉外執法司法和法律服務水平,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長臂管轄”機制,有力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在此基礎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全面依法治國上作出一系列重大理論創新,部署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進一步豐富發展了習近平法治思想,拓展了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廣度和深度。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明確提出“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深刻闡明了法治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進一步促進了法治化與現代化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融合貫通。

    二是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達到更高水平”,納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使全面依法治國總目標與全面深化改革戰略部署更加銜接協同,為進一步深化法治領域改革明確了目標方向。

    三是將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確定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六個堅持”的重大原則之一,強調要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統一,重大改革於法有據,進一步彰顯了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的鮮明導向,更好發揮改革和法治雙輪驅動的重要作用。

    四是將法治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國家安全、國防和軍隊、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制度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加快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五是圍繞“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作出專章部署,聚焦破除制約影響全面依法治國的體制機制障礙,協同推進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涉外法治等各環節改革,不斷把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推向更高水平。

    加快建設法治政府

    記者:如何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於深入推進依法行政的部署要求?

    王振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治政府建設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點任務和主體工程。司法部承擔著統籌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職責,必須全面貫徹落實全會決策部署,下一步將重點推進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推進政府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按照國務院年度立法工作計劃,圍繞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加快推進法規規章備案條例、行政執法監督條例、政策發布條例、行政規范性文件制定程序條例等立法項目,持續推動政府行為的規范化、法治化。完善重大決策、規范性文件合法性審查機制,嚴格貫徹落實《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暫行條例》,強化合法性審查剛性約束。

    二是加強政府立法審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加強政府立法審查”。作為國務院法制工作部門,司法部將進一步完善政府立法審查制度機制,創新政府立法審查方式方法,增強政府立法審查權威性,全面提升政府立法審查質效,加快推進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三是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我們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完善基層綜合執法體制機制,完善行政處罰等領域行政裁量權基准制度。加快健全行政執法監督體制機制,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到今年年底基本建成省市縣鄉四級全覆蓋的比較完善的行政執法監督工作體系,推動行政執法更加嚴格規范公正文明。推進完善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雙向銜接制度,促進行政執法部門與公安、檢察、審判機關的協作配合。

    四是健全行政復議體制機制、完善行政裁決制度。貫徹落實新修訂的行政復議法,加快推進修訂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完善配套制度機制。加大行政復議個案監督力度,更好發揮行政復議化解行政爭議主渠道作用。健全行政裁決工作機制,規范行政裁決程序,推進有關行政機關切實履行行政裁決職責。

    加快建設法治社會

    記者:如何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於完善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機制的部署要求?

    王振江:法治社會是構筑法治國家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隻有全體人民信仰法治、厲行法治,國家和社會生活才能真正實現在法治軌道上運行”。這次全會圍繞完善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機制作出的決策部署,基本都是需要司法部牽頭推進落實的,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司法行政工作的高度重視。下一步,司法部將重點推進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以落實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為抓手,加強欠發達地區公共法律服務建設,大力推廣遠程網絡等法律服務模式,促進城市優質法律服務資源向農村輻射。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和國家司法救助制度,保障困難群體、特殊群眾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務權益,促進公共法律服務均等化。

    二是深化律師制度、公証體制、仲裁制度、調解制度、司法鑒定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推進律師法、仲裁法、公証法、司法鑒定法等法律制修訂工作,完善公共法律服務制度體系。完善律師工作制度機制,加強對律師隊伍的政治引領,引導廣大律師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律師。深化公証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公証執業監管機制。加強和規范仲裁機構登記管理,推進仲裁機構內部治理結構改革,聚力打造高水平仲裁機構。完善調解體制機制,進一步加強調解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建設,充分發揮人民調解的第一道防線作用。深化司法鑒定管理體制改革,提高司法鑒定科學化、規范化水平。

    三是改進法治宣傳教育。完善“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深入實施公民法治素養提升行動,創新普法方法手段,充分運用新技術新媒體開展精准普法,提高普法針對性、實效性。運用好領導干部應知應會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清單制度,加強國家工作人員法治教育,推進領導干部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總結我國法治體系建設和法治實踐的經驗,闡發我國優秀傳統法治文化,講好中國法治故事,提升我國法治體系和法治理論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四是完善以實踐為導向的法學院校教育培養機制。完善法學教育管理體制,加強中央依法治國辦對法學教育工作的宏觀指導,加強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和司法行政部門對高等學校法學教育工作的指導。司法行政部門要加大對法學院校支持力度,積極提供優質實踐教學資源,做好法律職業和法學教育之間的有機銜接。

    本報記者 張 璁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14日 第 02 版)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深入分析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明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了一系列戰略性、前瞻性、開創性的重大舉措,緊跟時代步伐,順應發展實踐,集中全黨智慧,體現人民意願。學習好貫徹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為了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本報記者採訪了財政部黨組書記、部長藍佛安。

    堅持把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作為新時代財政工作的主線

    記者:如何深入認識黨的十八大以來財稅體制改革取得的顯著成效?

    藍佛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涉險灘、破藩籬,開啟了氣勢如虹、波瀾壯闊的改革新進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在全面深化改革推動下,我國辦成了很多大事要事,有效應對了前進中的各種風險挑戰,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打下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這些年,我們堅持把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作為新時代財政工作的一條主線,接續推進落實黨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務,預算制度改革全面深化,稅收制度改革取得重大進展,財政體制改革邁出堅實步伐。

    總的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財稅體制改革目標基本實現,財政更好發揮了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更堅實的保障。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財政實力不斷壯大,財政資源統籌能力顯著增強。全國財政收入從2012年的11.7萬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21.7萬億元﹔支出規模從12.6萬億元,增加到27.5萬億元,增長一倍多,集中財力辦成了很多大事要事,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民生領域投入得到有力保障。

    二是財政宏觀調控日益完善,有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稅制改革與減稅降費協同推進,努力讓經營主體“輕裝上陣”,讓科技創新領域和中小微企業、制造業企業得到更大支持。採取發行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創新性舉措,支持擴內需、補短板、強弱項、防風險,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三是政府間權責利進一步明確,有效調動了兩個積極性。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支出責任更加清晰,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體系更加優化,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規模從2012年的4.5萬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10.2萬億元,增長125%,有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加快建立健全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財政制度

    記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作出部署,社會各界高度關注。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的總體思路是什麼?有哪些重要舉措?

    藍佛安: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作出部署。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財政制度,在全面系統推進的同時,應突出五個方面:

    一是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財政體制和稅收制度,推動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

    二是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積極適應我國產業結構、商業模式、財富分配等變化,創新財稅制度,推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三是著眼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財稅改革,加強與其他政策協調配合,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提升宏觀調控的科學性和政府治理的有效性。

    四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強化財稅調節作用,推動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更好促進社會公平,持續增進人民福祉。

    五是全面推進建設美麗中國,加強財稅制度供給和政策保障,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具體而言,將主要推進三個領域的改革:

    第一,健全預算制度,大力推進財政科學管理,提升系統化、精細化、標准化、法治化水平。收入上加強財政資源統籌,支出上深化零基預算改革,管理上更加突出績效導向,不折不扣落實黨政機關習慣過緊日子要求,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和基本民生財力保障,做到“小錢小氣、大錢大方”,把寶貴的財政資金用在發展緊要處、民生急需上。

    第二,健全稅收制度,優化稅制結構,促進高質量發展、社會公平、市場統一。研究同新業態相適應的稅收制度。全面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完善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支持機制,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健全直接稅體系,完善個稅制度,更好發揮調節收入分配功能。

    第三,完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更好調動兩個積極性。重點從四個方面入手:

    一是拓財源,推進消費稅征收環節后移,並穩步下劃地方。完善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和抵扣鏈條,優化共享稅分享比例。二是強激勵,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清理規范專項轉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提升市縣財力同事權相匹配程度。建立促進高質量發展轉移支付激勵約束機制。三是管好債,合理擴大專項債券支持范圍,適當擴大用作資本金的領域、規模、比例。建立全口徑地方債務監測監管體系,構建防范化解隱性債務風險長效機制,加快地方融資平台改革轉型。四是優事權,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中央財政事權原則上通過中央本級安排支出,減少委托地方代行的中央財政事權。不得違規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資金,確需委托地方行使事權的,通過專項轉移支付安排資金。

    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

    記者:財政部如何抓好全會部署改革舉措的落實,讓改革效能充分釋放?

    藍佛安:改革貴在務實,重在落實﹔落實是否到位,決定了改革的成效。財政部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將切實增強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全力以赴、不折不扣抓好貫徹落實。

    一是認真學習領會全會精神。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刻領會和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題、重大原則、重大舉措、根本保証,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策部署上來。

    二是抓緊研究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總體方案。對標對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於財稅體制改革的決策部署,科學制定改革任務書、時間表、優先序,分階段分步驟穩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

    三是堅持不懈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財政部將當好改革促進派、實干家,建立健全閉環管理工作機制,涵蓋改革方案研究、制定、出台、落實、評估等各個環節,確保改到位、抓到底。針對重大難點焦點問題,組織深入開展調研,廣泛聽取意見,讓改革方案接地氣、能落地、見實效,確保改革成果讓人民群眾更加可感可及。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緊扣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主題,擘畫了新征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偉藍圖。這既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充分彰顯了我們黨直面挑戰、改革到底的堅強決心和歷史擔當。財政部將把學習貫徹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加強財政科學管理,更好發揮財政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本報記者 曲哲涵)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26日 第 02 版)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提出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本報記者採訪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黨組書記、部長王曉萍。

    民生領域改革讓群眾收獲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記者:如何認識黨的十八大以來就業、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改革取得的成效?

    王曉萍:《決定》既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決定》提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部署推動一系列針對性強、含金量足的重大改革,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比如,在就業方面,堅持把就業作為最基本的民生,實施就業優先戰略,豐富發展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相關制度體系。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300萬人,脫貧勞動力外出務工規模穩定在3000萬人以上,就業困難人員就業超過2100萬人,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的情況下,在14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保持了就業局勢的總體穩定﹔在社會保障方面,推動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入快車道,成功建設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網。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從2012年底的7.9億人、1.5億人、1.9億人,增加到2023年底的10.7億人、2.4億人、3億人,各項保險待遇水平穩步提升,退休人員養老金比2012年翻了一番,失業保險金、工傷保險待遇等也都有了大幅提高。這些都為民生改善、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提供了重要支撐。

    今年以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擔當作為、改革創新,制定實施一系列政策舉措,我國就業局勢總體穩定、穩中向好,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698萬人,同比增加20萬人。同時,社會保障參保人員穩中有增,各項待遇按時足額發放,基金結余持續增加。

    民生領域的改革,讓群眾真切感受到變化,收獲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我們要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續寫保障和改善民生領域改革的新篇章。

    持續促進就業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記者:《決定》就“完善就業優先政策”提出一系列改革任務,如何落實這些任務?

    王曉萍: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勞動力總量依然龐大,就業總量壓力仍將存在。同時,勞動力結構發生深刻變化,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新興產業的培育壯大和未來產業的布局建設,對勞動者技能水平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技能人才短缺、人力資源供需不匹配,結構性就業矛盾亟待解決,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我們要牢牢把握就業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為目標,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為引領,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為抓手,以深化就業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持續促進就業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重點推動落實以下幾個方面任務:

    一是始終堅持就業優先,使高質量發展的過程成為就業提質擴容的過程。把高質量充分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推動就業政策與財政、貨幣、投資、消費、產業、區域等政策協調聯動,充分發揮各類經營主體吸納就業的主渠道作用。積極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厚植良好的就業生態。

    二是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完善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統籌抓好教育、培訓和就業,建立人力資源需求預測機制,強化供需對接。創新培養方式,充分發揮企業培養使用的主體作用,推動技工教育高質量特色發展。暢通技能人才發展通道,逐步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加大榮譽引領力度,廣泛開展各類職業技能競賽,營造技能人才發展良好氛圍。

    三是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政策體系。堅持把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作為重中之重,拓寬就業空間,暢通成長路徑,強化品質服務,加強就業觀念引導。堅持農民工外出就業和就地就近就業並重,特別是要穩定脫貧人口務工規模和務工收入。強化就業困難人員公益性崗位等兜底安置。

    四是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增強服務的均衡性、可及性。持續打造覆蓋全民、貫穿全程、輻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和用好全國統一的就業公共服務平台,推行“大數據+鐵腳板”管理服務模式,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有高效便捷的就業服務。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的制度,營造公平就業環境,健全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同時,完善適應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的勞動權益保障制度,積極推行相關指引指南,指導平台企業落實政策,暢通維權渠道。

    推動社會保障體系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記者:《決定》就“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提出一系列改革任務,如何落實這些任務?

    王曉萍:社會保障是治國安邦的大問題。當前,部分群體社會保障仍有不足,一些人還沒有納入社會保障范圍,一些重要制度還需進一步健全完善。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新型城鎮化加速推進,就業方式多樣化特別是新就業形態快速發展,也帶來一系列新情況新任務。

    我們要按照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要求,進一步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促進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推動社會保障體系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一是增強社會保障可持續性,夯實穩健運行的制度基礎。推進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完善統籌資金調劑機制,強化統一性和規范性。積極發展第二、三支柱養老保險,全面推開個人養老金制度。健全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鼓勵多繳多得、長繳多得。擴大基金市場化投資運營規模,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制度體系。

    二是增強社會保障可及性,將更多人群納入覆蓋范圍。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積極推動高質量參保。擴大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完善社保關系轉移接續制度,統一規范有關政策、待遇標准等,促進勞動力和人才流動。

    三是增強社會保障安全性,健全基金監管體系。壓實基金安全風險防控主體責任,落實監督責任,筑牢政策、經辦、信息、監督“四位一體”防控體系,強化人防、制防、技防、群防“四防”協同,加強對基金運行的全鏈條監管,不斷提高風險防控水平。

    四是增強社會保障便捷性,持續優化經辦管理服務體系。加快完善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台,健全“高效辦成一件事”工作機制,全面加強服務渠道建設,深化服務模式創新,推行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的“一卡通”民生管理服務新模式,讓群眾和企業可感可及。

    五是增強社會保障規范性,加強法治建設。適時完善和修訂社會保障相關法律法規,強化制度的規范統一和剛性約束。加大現有法律法規的貫徹實施力度,及時完善配套政策和實施細則,提高法律法規權威性和執行力。

    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我們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圍繞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健全社會保障體系,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本報記者 邱超奕)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03日 第 02 版)

  •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了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本報記者採訪了自然資源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廣華。

    推動生態文明“四梁八柱”基礎性制度建設,有力支撐高質量發展

    記者:自然資源改革在健全自然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等方面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王廣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偉大的歷史主動、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領導新時代中國開啟了氣勢如虹、波瀾壯闊的全面深化改革進程,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新局面。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

    自然資源部門圍繞黨中央在經濟體制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等方面作出的重要部署,深入開展改革試點,健全自然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建立空間規劃體系,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等,推動生態文明“四梁八柱”基礎性制度建設,有力地支撐高質量發展,改革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推進土地制度改革。審慎穩妥開展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推動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建設,更好保護農民合法權益。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挂鉤機制,促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擴大國有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范圍,完善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二級市場,完善工業用地供應政策,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和用途管制制度。推進“多規合一”改革,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統籌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基本形成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基礎、以用途管制為主要手段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改革土地利用計劃管理方式,實現“項目跟著規劃走、土地要素跟著項目走”。

    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以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體系為重點,以落實產權主體為關鍵,以調查監測和確權登記為基礎,構建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建立自然資源統一調查、評價、監測制度,推進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建設,全面實行不動產統一登記,探索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推進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擴大土地、礦產、水資源、森林、草原、海域等有償使用范圍。

    健全自然資源保護利用制度。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改進耕地佔補平衡管理,以“長牙齒”的硬措施嚴格督察執法,構建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格局。深化礦產資源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礦產資源權益金制度。加強海洋資源開發保護管理,建立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管控制度,加強濱海濕地保護,嚴格管控圍填海。

    健全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和高效利用制度。落實全面節約戰略,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建立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引導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等節約集約用地。建立增量建設用地安排與消化存量建設用地挂鉤機制,促進批而未供、閑置土地盤活利用。持續開展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推動城市用地結構調整,促進城鄉高質量發展。

    統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制度建設。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健全國家公園管理體制,設立三江源等第一批國家公園。編制實施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及專項建設規劃,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增加優質生態產品供給,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設。

    全面謀劃推動自然資源領域重大改革

    記者:《決定》中多項改革舉措涉及自然資源領域,自然資源領域重大改革將如何把握重點,系統推進?

    王廣華:我們將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聚焦建設美麗中國,統籌發展和安全,謀劃落實改革舉措,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增強資源安全保障能力,提高資源集約高效利用水平,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一是圍繞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快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在已開展試點的基礎上,穩妥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完善市場交易和監管規則。

    二是圍繞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完善戰略性礦產資源探產供儲銷統籌和銜接體系,扎實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優化礦產資源管理政策,推動能源和重要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健全礦產地儲備制度。

    三是圍繞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在國家規劃體系中的基礎作用,實現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健全主體功能區制度體系,強化國土空間優化發展保障機制﹔堅持陸海統籌,協同推動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完善促進海洋經濟發展體制機制。

    四是圍繞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聚焦新型城鎮化,健全城市規劃體系,建立新增城鎮建設用地指標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協調機制﹔改革完善耕地佔補平衡制度,探索國家集中墾造耕地定向用於特定項目和地區落實佔補平衡機制﹔健全同宏觀政策和區域發展高效銜接的土地管理制度,促進各地區發揮比較優勢﹔優化城市工商業土地利用,完善土地政策體系,盤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開展各類產業園區用地專項治理﹔制定工商業用地使用權延期和到期后續期政策。

    五是圍繞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立健全覆蓋全域全類型、統一銜接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規劃許可制度﹔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管理制度體系,深化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全面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制度,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建設多元化生態保護修復投入機制﹔健全海洋資源開發保護制度。

    以釘釘子精神推動改革落地見效

    記者:全會吹響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沖鋒號,下一步如何推動改革舉措有效落實,充分釋放改革效能?

    王廣華:學習好貫徹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我們將深入學習領會黨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項決策部署,認真謀劃、精心組織自然資源領域重大改革任務,健全自然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制度,推進各項改革舉措落地見效,為推進高質量發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制度保障。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完整准確全面領會全會精神。把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結合起來,深刻認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准確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題、重大原則、重大舉措、根本保証,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提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中央各項重大決策部署。

    二是強化對改革工作的組織領導。把推進落實《決定》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務擺在自然資源工作的突出位置,積極擔當作為,完善組織領導、謀劃落實、跟蹤問效機制。組建推進改革工作專班,統籌謀劃和推進未來五年自然資源改革,制定改革任務書、時間表、優先序,細化落實責任,健全改革工作推進機制,以釘釘子精神推動自然資源領域各項重大改革任務落地見效。

    三是把握好運用好推動改革的正確方法。深入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遵循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六個堅持”的原則,在推進自然資源領域重大改革中,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堅持改革的正確方向,牢牢把握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在推動自然資源領域重大改革任務中守住改革底線,同時勇於探索、開辟新境。總結自然資源領域改革實踐經驗,加強調查研究,注重從基層實踐中找到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增強自然資源領域重大改革方案的科學性、實效性。堅持把自然資源領域重大改革任務放在推進高質量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大局中統籌謀劃,實現自然資源領域重大改革舉措同向發力、形成合力,提升整體效能。

    本報記者 常 欽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10日 第 02 版)

  •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本報記者採訪了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孫金龍。

    《決定》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

    記者:《決定》提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這一戰略部署具有什麼樣的重要意義?

    孫金龍:《決定》明確將“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的重要方面,同時用專章對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和戰略謀劃,為新時代新征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根本動力。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同時面臨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和碳達峰碳中和兩大戰略任務,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任務十分艱巨。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著力破解生態文明領域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有利於推動構建與美麗中國建設相適應的體制機制,為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堅決破除影響高水平保護、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有利於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以高水平保護培育綠色生產力、支撐高質量發展。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福祉的重要保障。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強化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和執行力,有利於持續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推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全面改善和根本好轉,讓美麗中國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此外,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還是參與引領全球環境與氣候治理的迫切需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和生態文明“四梁八柱”性質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

    記者: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新時代以來,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孫金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統籌加強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推動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

    一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現系統性重塑。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生態文明載入了黨章和憲法,制定修訂環境保護法及30余部生態環境法律法規,黨中央、國務院印發實施《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幾十項具體改革方案相繼實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和生態文明“四梁八柱”性質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

    二是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得到全面壓緊壓實。牢牢牽住責任制這個“牛鼻子”,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建立實施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效考核等制度,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更加嚴密健全。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成為夯實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的重大制度創新和改革舉措。

    三是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組建自然資源部,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組建生態環境部,整合分散在各相關部門的生態環境保護職責,統一行使生態和城鄉各類污染排放監管與行政執法職責。實施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和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改革,優化流域海域生態環境管理和行政執法職能配置,生態環境監測監察執法的獨立性、統一性、權威性和有效性不斷加強。

    四是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改革持續深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現以抓污染物總量減排為主向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轉變,完成生態環境質量監測事權上收,完成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全覆蓋,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設立首批國家公園。推行排污權交易,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重點從四方面推動生態環境領域改革任務舉措落實落地

    記者: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主要包括哪些目標任務?生態環境部將重點從哪些方面推進?

    孫金龍:《決定》對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我們將重點從四方面推動生態環境領域改革任務舉措落實落地。

    一是健全美麗中國建設責任體系。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從根本上確保美麗中國建設政治責任落到實處。我們將深入推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健全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常態長效機制。推動建立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此外,還將健全美麗中國建設實施體系和推進落實機制,開展美麗中國建設成效考核,推進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推進生態環境法典編纂,強化美麗中國建設法治保障。

    二是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責任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建設。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准管控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建立新污染物協同治理和環境風險管控體系,推進多污染物協同減排。深化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構建環境信用監管體系,激發企業內生動力。

    三是健全生態保護修復監管制度。充分發揮生態環境部門職能作用,強化對生態和環境的統籌協調和監督管理。持續推進“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建立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破壞問題監督機制。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拓寬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的路徑,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完善國家生態安全工作協調機制,提升國家生態安全風險研判評估、監測預警、應急應對和處置能力。

    四是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著力構建生態環境領域促進新質生產力“1+N”政策體系,全面開展多領域多層次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大力發展綠色環保產業。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深入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建設。進一步發展全國碳市場,完善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推動綠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強。

    記者:《決定》對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作出部署,提出“完善精准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機制”。今后如何更好地落實和體現精准、科學、依法治污要求?

    孫金龍:當前,隨著污染防治攻堅不斷深入推進,觸及的矛盾問題層次更深、領域更廣。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將全面准確落實精准、科學、依法治污要求,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以更高標准謀劃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堅持精准治污,要強化精准思維,做到精准施策﹔堅持科學治污,要尊重自然規律,自覺按照規律辦事﹔堅持依法治污,必須依法行政,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統籌推進污染治理、生態保護、督察執法與應對氣候變化等工作。

    (本報記者 馮 華 寇江澤)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07日 第 02 版)

  •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擘畫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戰略舉措,主題鮮明,重點突出,舉措務實可行,是新時代新征程上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的總動員、總部署,必將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為了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本報記者採訪了商務部黨組書記、部長王文濤。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

    記者: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有著怎樣的重要意義?

    王文濤: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並對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進行重要部署。這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開放工作的高度重視,彰顯了我國堅定不移擴大開放的決心。要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中來領會改革和開放的內在統一性。

    從兩者關系看,改革與開放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改革到位了,開放能力才更強,開放空間才更大﹔開放擴大了,改革動力才更足,改革效果才更好。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中國改革發展的成功實踐。

    從國內發展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隻有開放的中國,才會成為現代化的中國。”實現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難度最大的現代化,要求我們積極擴大內需,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聯動效應。要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中國式現代化厚植強大物質基礎。

    從國際合作看,開放包容、合作共贏才是人間正道。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脫鉤斷鏈”“小院高牆”甚囂塵上,世界開放指數呈下滑趨勢。這要求我們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推動經濟全球化向前發展。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內涵豐富

    記者: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高水平對外開放有哪些新的內涵?

    王文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開放的大門隻會越開越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可從“四個更”來理解。

    第一,更好對接國際高標准的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相通相容,是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在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推出了首張負面清單、首個“單一窗口”、首個自貿賬戶,很好發揮了改革開放綜合試驗平台作用。新征程上的高水平對外開放,就是要以推動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為契機,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立同國際通行規則銜接的合規機制,塑造開放新優勢,釋放開放新紅利。

    第二,更加積極的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擴大自主開放和對最不發達國家單邊開放,是全會的新要求。比如,“一帶一路”、自貿試驗區和進博會,都是自主開放。進博會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提出、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連辦6屆,實現了“越辦越好”,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窗口、推動高水平開放的平台、全球共享的國際公共產品。新征程上的高水平對外開放,就是要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更加積極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讓中國大市場成為世界大機遇。

    第三,更好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開放。全會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比如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綠色經濟是創新前沿、是當前的新賽道,需要擴大開放合作,營造開放創新生態。商務工作在新征程上的高水平對外開放,就是要創造消費新場景,培育外貿新動能,擦亮“投資中國”品牌,讓中國大市場成為全球創新活動的“強磁場”。

    第四,更好促進合作共贏的開放。全會強調,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各國面臨的發展難題明顯增多,開放合作、互利共贏才是正確選擇。新征程上的高水平對外開放,就是要把開放的蛋糕做大,把合作的清單拉長,全面參與世貿改革,壯大自貿“朋友圈”,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逐項抓好改革任務落實

    記者:下一階段,商務部門在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方面,將採取哪些重點舉措?

    王文濤:學習好貫徹好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我們將把各項戰略部署轉化為任務清單、工作清單,逐項抓好落實。

    一是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在產權保護、產業補貼、環境標准、勞動保護、政府採購、電子商務、金融領域等方面,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相通相容。積極擴大自主開放,擴大對最不發達國家單邊開放。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維護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權威性,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准自貿區網絡。

    二是深化外貿體制改革。貿易強國有三大支柱,分別是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要通過完善制度,夯實這三大支柱。貨物貿易方面,積極拓展中間品貿易、綠色貿易等新增長點,營造有利於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制度環境﹔服務貿易方面,全面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范﹔數字貿易方面,加快貿易全鏈條數字化賦能,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

    三是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盡快落實制造業外資准入限制措施“清零”要求,合理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推動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有序擴大開放。完善促進和保障對外投資體制機制,健全管理服務體系,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完善外資企業圓桌會議制度,保障外資企業在要素獲取、資質許可、標准制定、政府採購等方面的國民待遇,依法保護外商投資權益。簡而言之,將做好負面清單的“減法”、優化營商環境的“加法”,讓外資企業安心、放心、有信心,讓“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

    四是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鼓勵首創性、集成式探索,推動全產業鏈創新發展,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深入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打造形態多樣的開放高地,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

    五是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完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機制,加強綠色發展、數字經濟、人工智能、能源、稅收、金融、減災等領域的多邊合作平台建設。統籌推進重大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建設“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高質量建設境外合作園區,把“一帶一路”打造成造福各方、惠及世界的“幸福路”。

    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全會精神,以釘釘子精神推動黨中央重大部署在商務領域落地見效,堅持以開放促改革,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開創商務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貢獻。

    (本報記者 王 珂 羅珊珊)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06日 第 02 版)

  •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對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為新時代新征程文化改革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本報記者採訪了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書記、部長孫業禮。

    新時代文化和旅游領域改革取得顯著成就

    記者:如何看待新時代文化和旅游領域改革成就?

    孫業禮: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把文化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謀劃推進,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文藝工作座談會、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等重要會議並作重要講話,專門對文化和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親自指導、謀劃、推動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成果。特別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

    文化和旅游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持續推進一攬子重大改革任務落地落實,推動文化和旅游改革發展取得顯著成就。

    推動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體制機制更加健全。圍繞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按照標准化、均等化要求,建成覆蓋城鄉的六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扎實推進,“村晚”、“大家唱”、廣場舞活力四射,群眾文化活動參與度不斷提升。完善文藝創作生產引導機制,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一批充滿中國風、時代感的優秀作品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深化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制度建設,文化遺產得到更好保護,“文物熱”“非遺熱”“博物館熱”蔚然成風。

    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蓬勃發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深入實施,新型文化業態和消費模式加快培育,我國文化產業整體規模持續擴大、經營主體發展壯大、質量效益明顯提升。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推進旅游業綜合改革,構建景區、度假區產品體系,城市休閑、鄉村旅游、冰雪旅游、康養旅游等產品供給更加豐富,成功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中國旅游發展之路。

    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建立完善。落實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部署,整合組建文化和旅游部,統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發展。高質量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加快發展文化遺產旅游、紅色旅游、旅游演藝、研學旅游。發揮文化賦能、旅游帶動作用,深化“文化+”“旅游+”,推進文化和旅游賦能鄉村全面振興,文商旅、文體旅、農文旅等融合業態生機勃勃。

    文化和旅游國際交流合作體系不斷拓展。積極踐行全球文明倡議,加快構建文化和旅游國際交流合作新格局。重大主場外交文化活動精彩紛呈。“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機制更加完善,建立國際劇院、博物館、藝術節、圖書館、美術館、旅游城市六大聯盟。海外中國文化中心達到49家,成為推動文化交流、促進民心相通的重要平台。外籍人員入境旅游便利化水平有效提升,越來越多外國民眾親身感受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

    優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記者:《決定》提出,“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如何理解這一部署要求?

    孫業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后,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內涵更加豐富、要求更高。這就要求我們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提供更多優質產品和服務,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一是優化文藝作品創作生產機制。要堅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結合、抓作品和抓環境相貫通,實施好新時代藝術創作系列工程,充分調動廣大藝術家積極性主動性,營造有利於創新創造的文化生態。加強服務組織,引導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扎根人民,推出更多接地氣有人氣、留得下傳得開的精品佳作。完善文藝院團建設發展機制,持續提升創演質量、管理水平、服務效能。

    二是完善公共服務提供機制。《決定》明確提出“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我們要聚焦“優質”“直達”兩個關鍵詞做好制度設計。線下要優化“村晚”、戲曲進鄉村、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總分館等載體,建立對基層文化需求常態化跟蹤、研判、響應的工作機制,提供高品質、精准化文化服務。線上要優化智慧圖書館博物館、公共文化雲等平台,提升數字化智能化服務水平。健全社會力量參與機制。統籌用好基層各類設施資源,提升公共文化設施使用效能,創新拓展“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完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優化信息、交通、應急救援等服務。

    三是健全文化產業和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機制。文化產業和旅游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提高供給能力,優化供給結構,增強供給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靈活性。統籌好戰略、規劃、政策、法規,形成長中短期結合、環環相扣的制度體系,著力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提升供給水平和服務質量,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讓旅游業更好服務美好生活。

    四是探索文化、旅游和科技融合有效機制。要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推動文化和旅游各方面與科技深度融合,提高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加快發展以智能交互、沉浸體驗等為特征的新型業態,增強文化產品的表現力、傳播力和感染力,提升旅游產品的體驗性、舒適性和便捷性。

    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記者:如何完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制機制?

    孫業禮: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保護好、傳承好文化遺產是我們的歷史責任。《決定》對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出系列部署。我們將切實提高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制度建設水平,處理好繼承和創新、保護和發展的關系,讓中華文化愈發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

    一是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要持續加大文物保護工作力度,組織實施好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強化文物資源空間管控,確保文物安全,防止過度修繕、過度開發,杜絕大拆大建、拆真建假。加大各文博機構及政產學研等協同力度,加強多學科聯合攻關,用“大考古”的思路,抓好考古調查,實施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為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提供更多考古實証。發揮好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紀念館作用,健全大遺址保護利用共建共享機制,創新展覽展陳形式,生動鮮活講好文物故事,開發適應現代消費需求的文創產品。

    二是統籌推進非遺研究、保護、傳承、傳播。要完善非遺保護傳承體制機制和工作體系,健全政策法規體系、名錄體系、人才體系,豐富保護手段,根據非遺項目存續、傳承實際選擇合理保護方式,健全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動態管理制度,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非遺保護傳承。完善區域性整體保護制度,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持續探索非遺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

    三是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要結合文化和旅游工作實際,充分運用我國豐富的文化和旅游資源,推動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依托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推介以文物資源為載體的國家文化地標。依托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提煉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建好用好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等國家文化公園,集中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志。

    記者:《決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如何落實?

    孫業禮: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我們將從兩方面入手,健全體制機制,讓“詩”和“遠方”相得益彰、渾然一體。一是加強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制度設計。要研究推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指導性文件,加強頂層設計、系統規劃、資源統籌、政策保障,促進理念、機制、業態、模式等方面創新,推動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融合。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找准契合處、連接點,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內涵品質,以旅游促進文化的傳播消費,推出新產品、拓展新服務、培育新業態、形成新動能。

    二是推進“文旅+百業”“百業+文旅”。充分發揮文化和旅游在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壯大人文經濟,帶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發揮好文化和旅游在鄉村全面振興、城市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繁榮鄉村文化、建設人文城市。推動更多美術元素、藝術元素融入城鄉規劃建設,增強城鄉審美韻味。

    本報記者 鄭海鷗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02日 第 04 版)

  •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標志。”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如何將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向縱深推進,為建成健康中國、推動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為中國式現代化筑牢健康根基?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本報記者採訪了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雷海潮。

    著力解決群眾預防保健和看病就醫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利益問題

    記者: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是什麼?需要解決哪些方面的突出問題?

    雷海潮: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錨定2035年建成健康中國的目標,更加突出衛生健康服務的系統連續,更加突出改革的系統集成,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要著力解決群眾預防保健和看病就醫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解決衛生健康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系統連續、公平可及的衛生健康服務,為到2035年我國居民主要健康指標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奠定堅實基礎,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記者:健康問題涉及社會方方面面,下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點是什麼?

    雷海潮: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我們黨對健康問題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人民健康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下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點是,建立完善健康優先發展的規劃、投入、治理等政策法規體系,促進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動各地各部門把保障人民健康作為經濟社會政策的重要目標。深入實施健康中國行動和愛國衛生運動,持續推進健康鄉村建設,大力促進社會共治、醫防協同、醫防融合,聚焦影響人民健康的心腦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推動防治關口前移,加強早期篩查、早診早治,鼓勵醫務人員積極參與健康宣教,讓公眾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識和技能,努力控制主要健康影響因素和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

    加快推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記者:解決群眾看病就醫問題,下一階段將有哪些重點舉措?

    雷海潮: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具體目標就是看大病在本省解決,一般的病在市縣解決,日常的頭疼腦熱在鄉村解決。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圍繞這個目標,以基層為重點推動“四個延伸”,加快推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一是進一步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中西部、東北地區,向省域內人口較多城市延伸。全國已建13個類別的國家醫學中心和125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1400余項診療技術在受援省份得到應用。下一步重點是推動已經設立的醫學中心、醫療中心落實功能定位,進一步發揮好區域范圍的輻射帶動作用,新建國家和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向省會城市以下人口較多城市傾斜。

    二是進一步推動城市優質醫療資源向縣級醫院延伸。目前,我國92%的縣級醫院達到二級及以上醫院醫療服務能力。在此基礎上,全面推進城市醫院支援縣級醫院,核心是建立穩定的人員下沉服務長效機制,三級醫院派出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干部給予縣級醫院醫療、藥學、護理、管理等常年駐守指導。

    三是進一步推動上級醫療資源向城鄉基層延伸。關鍵舉措是全面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實現一定區域內相關醫療機構間醫療服務和管理的上下協同聯動、一體化運作,每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都要有上級醫院醫師派駐,固定服務周期。在試點工作基礎上,今年已經全面推開相關工作,要求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到2025年底力爭覆蓋90%以上的縣市,到2027年底基本實現縣市全覆蓋。我國基層有495萬衛生健康從業人員,其中有110萬鄉村醫生,發揮了“健康守門人”的重要作用。在中央編辦、教育部、國家醫保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們正在推動落實大學生鄉村醫生納入編制管理、村衛生室納入醫保定點、為中西部地區定向免費培養醫科類大學生等工作,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四是進一步推動一定區域內醫療衛生服務互相延伸。通過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探索建立轉診中心等方式,增強醫療衛生服務的連續性,提升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獲得感。

    加快健全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公立醫院運行機制

    記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請問如何推進這項改革?

    雷海潮:公立醫院是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主體,其服務和績效表現直接關系大多數群眾的看病就醫感受。深化公立醫院改革的重點是,加快健全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公立醫院運行機制,大力推進投入政策、編制政策、價格政策、薪酬分配政策等方面改革,加強行業綜合監管。

    公益性是導向,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是基礎。需要各級政府落實財政補助政策,合理增加投入,解決公立醫療機構長期債務,減輕財務運行壓力。建立編制動態調整機制,重點向專業技術人員傾斜,讓更多醫療衛生工作者更加有保障。要健全目標統一、政策銜接、信息聯通、監管聯動等醫療、醫保、醫藥協同機制,加強黨委政府領導,由一名領導統管醫療、醫保、醫藥工作。建立以醫療服務為主導的收費機制,定期評估、動態調整。

    維護公立醫院公益性,價格和收費也是一個重要方面。當前的醫療服務價格尤其是技術勞務價格相對偏低。一些新的技術發展很快,但沒有及時納入醫保支付體系。群眾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迫切希望有更多可以報銷的診療服務項目。要協同有關部門,著力推進新療法、新技術納入醫保報銷范圍,同時也要體現對於短板學科和專業的支持,在價格政策上有所傾斜。

    完善薪酬制度,是公立醫院改革的一個重要部分。目前公立醫院薪酬分配在醫院內各個專業各個科室之間不平衡,社會所需要的一些短板學科和專業,長期難以得到加強和發展,如兒科、感染科、麻醉科、病理科、精神衛生科、護理專業等。這就需要從制度上來解決,通過薪酬分配機制的調整補齊短板,推動醫療機構不同科室、不同崗位薪酬更加合理。同時,要進一步調整醫務人員的收入結構,主要是提高固定收入佔比,突出公益性。

    要持續加強醫藥衛生領域廉政建設,創新行業監管手段,尤其是加強穿透式監管,持續整治腐敗問題和群眾身邊不正之風。所謂穿透式監管,就是有深度的監管、能夠發現和解決問題的監管,其目的是保証醫療服務質量安全、保証不損害群眾利益、保証不損害醫保資金安全。

    本報記者 白劍峰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11日 第 02 版)

  • 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是我國憲法確立的一項基本原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健全公正執法司法體制機制。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本報記者採訪了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賀小榮。

    新時代以來,人權司法保障制度機制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記者:新時代以來,在建立健全人權司法保障制度機制方面取得了哪些新進展、新成效?

    賀小榮:人權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廣大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切身利益。加強人權執法司法保障,就是要將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執法司法全過程、各環節,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執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法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緊緊圍繞“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目標,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建立健全人權司法保障制度機制。

    一是深化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制定和完善庭前會議、非法証據排除和法庭調查三項規程,深入推進庭審實質化﹔全面貫徹証據裁判原則,嚴格執行法定証明標准,強化証據審查機制,不斷建立健全冤假錯案有效防范和及時糾正機制。

    二是有序開展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試點工作,推動立法修改完善,依法保障被告人獲得辯護的權利,依法保障律師辯論辯護等各項權利。

    三是加強人格權司法保護,認真貫徹實施民法典人格權編規定,修訂人身損害賠償等配套司法解釋,貫徹落實人格權侵害禁令制度,讓人格尊嚴受到切實保護和尊重。

    四是認真貫徹落實婦女權益保障法和反家庭暴力法,深化家事審判改革,出台加強人身安全保護令意見,實現對婦女兒童權益全面保護。

    五是認真貫徹實施國家賠償法,充分發揮國家賠償審判工作平冤理直、扶危濟困、保障人權、規范公權的職能作用,提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法行使職權的自覺意識,讓受侵害群眾及時獲得救濟。

    六是加強司法救助工作,強化與社會救助協同聯動,及時幫助無法獲得有效賠償的被害人和其他生活困難的當事人。

    依法規范實施強制措施,加強執法司法規范化建設

    記者:《決定》提出,“完善事前審查、事中監督、事后糾正等工作機制,完善涉及公民人身權利強制措施以及查封、扣押、凍結等強制措施的制度”,如何理解這一部署要求?

    賀小榮:強制措施對於制止違法犯罪行為、防止証據毀損、避免危害發生、控制危險擴大等具有重要意義,但使用不當也會給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人身、財產帶來嚴重損害。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頒布實施了以保護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為重要內容的民法典,對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動我國人權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在執法司法實踐中,濫用行政或刑事強制措施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人身、財產等權利的行為在一定范圍仍然存在。

    《決定》提出,“完善事前審查、事中監督、事后糾正等工作機制,完善涉及公民人身權利強制措施以及查封、扣押、凍結等強制措施的制度”。這一重要改革舉措,對於保障和規范公權力機關實施強制措施、強化對人權執法司法保障和對產權依法保護具有重大意義。

    一要完善事前審查工作機制。強制措施必須依照法定的權限、范圍、條件和程序進行,如行政強制法第十八條規定,行政機關實施行政強制措施前須向行政機關負責人報告並經批准。

    二要完善事中監督工作機制。事中監督是防止強制措施不當而及時阻止侵害繼續的一種監督制約機制。如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七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接到報案、控告、舉報或者發現偵查人員以非法方法收集証據的,應當進行調查核實。對於確有以非法方法收集証據情形的,應當提出糾正意見﹔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三要完善事后糾正工作機制。事后糾正是行政或司法機關通過撤銷或變更強制措施以實現公平正義的重要手段,也是填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因違法或不當強制措施造成人身和財產損害的一種必要的工作機制。如行政強制法第八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實施的行政強制有權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因行政機關違法實施行政強制受到損害的,有權依法要求賠償。

    記者:《決定》提出,“依法查處利用職權徇私枉法、非法拘禁、刑訊逼供等犯罪行為”,這一部署有何現實意義?

    賀小榮:執法司法機關的工作人員帶頭尊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是維護人民權益、實現公平正義的基礎和前提。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全國政法隊伍教育整頓開展以來,政法隊伍的素質和能力得到普遍提升,執法司法工作的規范化建設取得積極成效。但也要承認,執法司法領域損害執法司法公信的瀆職犯罪和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犯罪仍然存在。

    《決定》提出,“依法查處利用職權徇私枉法、非法拘禁、刑訊逼供等犯罪行為”,指明了當前執法司法機關在加強人權保障中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一要依法查處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徇私枉法、出入人罪、枉法裁判等徇私枉法犯罪,樹立和維護司法公信。二要依法查處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權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的非法拘禁犯罪,保護人民群眾的人格尊嚴和人身自由不被侵犯。三要依法查處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行刑訊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証人証言的刑訊逼供犯罪或者暴力取証犯罪,維護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權益,確保司法工作的正當性和純潔性。

    抓好改革任務落實,進一步提升人權保障水平

    記者:“推進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有“形”更有“效”,各部門將採取哪些重點舉措?

    賀小榮:委托律師辯護是我國憲法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項訴訟權利,也是刑事訴訟中加強人權保障的重要內容。2017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發布《關於開展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試點工作的辦法》,在8省市開展試點工作。2018年12月,兩部門印發通知,將試點擴展至全國,覆蓋全部刑事案件類型。2022年1月1日法律援助法正式施行,為深化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試點工作提供了依據。2022年10月,“兩高兩部”發布《關於進一步深化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試點工作的意見》,鞏固審判階段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試點工作成效,推動實現縣域工作全覆蓋,從有形覆蓋轉向有效覆蓋,開展審查起訴階段律師辯護全覆蓋試點工作。

    受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以及律師隊伍地區分布不平衡等因素影響,實現刑事案件律師辯護全覆蓋尚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一是嚴格落實刑事訴訟法和法律援助法的相關規定,確保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托辯護人時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二是建立健全法律服務資源依法跨區域流動機制,解決法律服務資源短缺地區的法律援助問題。三是各級政府要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將政府採購法律援助服務及其他法律援助經費列入本級政府預算,保障法律援助均衡發展。

    記者:為什麼要建立輕微犯罪記錄封存制度?

    賀小榮:近年來,我國刑事犯罪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重罪案件比例下降,輕罪案件比例、輕刑率明顯上升。大量輕微罪案件的被告人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相對較小,且已承擔了刑責並經過教育和改造,但仍因“有案底”“有前科”需終身承擔不利后果,其附隨后果還可能對子女升學就業帶來負面影響。

    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已對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作了規定。《決定》提出建立輕微犯罪記錄封存制度,意味著這一制度的適用對象和范圍將不限於刑法規定的未成年人有關犯罪,也適用於其他輕微犯罪。這是刑事司法制度的創新改革舉措,與我國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相契合,體現了該寬則寬、當嚴則嚴、寬嚴相濟、罰當其罪的要求,有利於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對立面,有利於鞏固黨的執政根基,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有利於提高人權保障水平。

    犯罪記錄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但司法機關為辦案需要或者有關單位根據國家規定進行查詢的除外。依法進行查詢的單位,應當對被封存的犯罪記錄情況予以保密。貫徹落實《決定》重要部署,要推動進一步完善立法,健全輕微犯罪記錄封存管理制度。

    記者:今年是國家賠償法頒布30周年,請談一談完善執法司法救濟保護和國家賠償制度的考慮?

    賀小榮:國家賠償制度是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過程中發生侵權行為時由國家承擔責任的一項重要法律制度。

    當前,要進一步完善執法司法救濟保護和國家賠償制度。一要保障當事人依法享有的復議權、起訴權、上訴權,同時要依法懲治虛假訴訟和抑制濫訴。二要加快完善國家建立的為經濟困難公民和符合法定條件的其他當事人無償提供法律咨詢、代理、刑事辯護等法律服務的制度。三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國家賠償的歸責原則、賠償標准、賠償程序、費用保障和決定執行等相關制度,切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依法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促進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

    本報記者 魏哲哲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16日 第 03 版)

  •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就“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提出一系列改革任務。為了深入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本報記者採訪了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行長潘功勝。

    加快完善中央銀行制度,實現幣值穩定和金融穩定雙目標

    記者:《決定》提出,加快完善中央銀行制度,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國人民銀行將如何貫徹落實這一要求?

    潘功勝: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戰略部署。《決定》關於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部署,著力破除制約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必將引領金融事業取得新的歷史成就,中國人民銀行將堅決貫徹落實全會精神,加快完善中央銀行制度。

    加快完善中央銀行制度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們將更加聚焦以“雙支柱”支撐實現“雙目標”,也就是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實現幣值穩定和金融穩定雙目標。圍繞貨幣政策、系統性金融風險防控、金融穩定和國家金融安全、國際金融治理和合作、金融市場、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金融管理和服務等職責,加快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持續推動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金融機構體系和金融市場的結構、布局,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中國人民銀行將重點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中國特色現代貨幣政策框架。這是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的內核。我們將逐步淡化對數量目標的關注,更加注重發揮利率等價格型調控工具的作用,豐富貨幣政策工具箱,健全政策溝通機制,提高貨幣政策透明度。

    二是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和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處置機制,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這是中央銀行維護金融安全穩定的支柱。

    三是健全金融市場和金融市場基礎設施體系,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金融市場制度建設,著力建設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金融市場,建設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體系,這是中央銀行履行好宏觀調控職責的基礎。

    四是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金融新體制,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積極參與全球經濟金融治理與合作。

    中國人民銀行將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堅定走好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扎實做好各項工作,持續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和金融強國建設。

    進一步提升貨幣政策對促進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的效能

    記者: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貨幣政策將如何更好支持經濟回升向好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潘功勝:今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穩健的貨幣政策靈活適度、精准有效,在2月、5月、7月先后三次實施了比較重大的貨幣政策調整,有力支持經濟回升向好。截至7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增長8.2%,人民幣貸款同比增長8.7%,高於名義GDP增速約4個百分點。新發放貸款利率平均為3.6%左右,處於歷史低位。

    我們將繼續堅持支持性的貨幣政策立場,加強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著力支持穩定預期,提振信心,支持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在貨幣政策的調控中將注重把握和處理好三方面關系:一是短期與長期的關系。二是穩增長與防風險的關系。三是內部與外部的關系。

    下一步,中國人民銀行將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精准有效,加大調控力度,加快已出台金融政策措施落地見效,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貨幣信貸合理增長,推動企業融資和居民信貸成本穩中有降,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進一步提升貨幣政策對促進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的效能,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力度,更有針對性地滿足合理的消費融資需求。同時,研究儲備增量政策舉措,增強宏觀政策協調配合,支持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好發力見效,堅定不移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記者:《決定》提出,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中國人民銀行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方面取得了哪些進展?下一步有何考慮?

    潘功勝: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也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過去5年,我國普惠小微貸款、綠色貸款、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貸款、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年均增速都在20%—30%左右,大幅高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速。融資可得性明顯提升。融資成本處於歷史低位。同時,我國網絡金融、移動金融快速發展,在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提升金融的普惠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我國金融發展的亮點之一。近期,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出台了《關於扎實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推動構建部門協同、央地聯動的政策框架和工作機制,為國家創新體系和新型舉國體制建設提供支撐。

    下一步,中國人民銀行將加強與工信、科技、環保等行業管理部門的協同合作,進一步增強金融支持的力度、可持續性和專業化水平,加強政策頂層設計,制定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總體方案,細化政策舉措。同時,聚焦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中小科技企業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持續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能力、強度和水平,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撐。

    持續推動金融高水平開放,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記者:《決定》提出,推動金融高水平開放,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中國人民銀行在推動金融高水平開放方面有何舉措?

    潘功勝:中國人民銀行將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的取向,增強金融開放政策的透明度、穩定性和可預期性,持續推動金融高水平開放,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有序推進金融服務業和金融市場高水平開放。會同金融管理部門進一步完善金融領域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制度。

    二是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我們將堅持以市場驅動和自主選擇為基礎,持續完善跨境人民幣政策,優化人民幣清算行全球布局,推動離岸人民幣市場健康發展。

    三是持續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支持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四是打造更加友好包容的營商環境。統籌推進跨境人民幣和外匯管理改革,提升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水平。持續推動做好外籍來華人員支付服務。

    五是統籌好金融開放和安全,積極參與國際金融治理與合作。

    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經驗表明,擴大對外開放是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和重要保障,是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關鍵舉措,我們將堅定不移做好金融開放各項工作。

    記者:《決定》提出,筑牢有效防控系統性風險的金融穩定保障體系。中國人民銀行如何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

    潘功勝:目前,我國金融體系總體穩健。中國人民銀行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一是在宏觀層面把握好經濟增長、經濟結構調整和金融風險防范之間的動態平衡。

    二是切實提高金融監管的有效性,加強監管協同,形成監管合力。

    三是有序化解地方政府債務、房地產、中小銀行等重點領域風險。

    四是筑牢有效防控系統性風險的金融穩定保障體系。推動加快金融穩定相關立法,推進金融穩定保障體系建設,有效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

    本報記者 吳秋余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20日 第 02 版)

  • 《決定》提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新征程,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全新局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劃時代意義和由此開創的改革開放全新局面,是建立在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成就基礎上的。對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和把握。

    第一,新時代以來黨中央一以貫之、一抓到底推進改革,決心之大、變革之深、影響之廣前所未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以偉大的歷史主動、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開啟了氣勢如虹、波瀾壯闊的改革進程,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黨的十八大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戰略部署,強調不失時機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國防和軍隊、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作出部署,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戰略重點、優先順序、主攻方向、工作機制、推進方式和時間表、路線圖,拉開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打響改革攻堅戰。黨的十八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黨的十九大、二十大及黨的十九大以來有關中央全會都對改革作出部署,也都納入全面深化改革大盤子統籌謀劃、接續推進,先后推出3100多項改革舉措,開創了以改革開放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新局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戰略部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學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彰顯了我們黨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強大決心和堅強意志,必將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大動力。

    第二,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是全方位、深層次、根本性的,啃下了不少硬骨頭,闖過了不少急流險灘,攻克了不少難關。改革敢於突進深水區,刀刃向內、砥礪前行、攻堅克難,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要事。全面深化改革始終堅持從理論上正本清源、從制度上立柱架梁、從實踐上有力推進。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創新理論、採取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都是革命性的。比如,創造性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性的認識,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大而長遠的指導意義。比如,在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黨和國家機構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依法治國體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外事體制改革、社會治理體制改革、生態環境督察體制改革、國家安全體制改革、國防和軍隊改革、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紀檢監察制度改革等方面,都是堅持正確改革方向,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大刀闊斧地干,真刀真槍地改,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

    第三,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成就是歷史性、革命性、開創性的,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推動了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堅持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完善,推動我國經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全面、廣泛、有機銜接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更加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得到更好發揮,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長期性制度保障﹔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健全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體制機制,社會公平正義保障更為堅實,推動開創法治中國建設新局面﹔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建立健全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新時代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了堅強思想保証和強大精神力量﹔健全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推進收入分配、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重點領域制度創新,推動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建立健全精准扶貧體制機制,助力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完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體制機制,建立起源頭嚴防、過程嚴管、損害賠償、后果嚴懲的生態文明基礎性制度框架,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完善集中統一、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領導體制,完善國家安全法治體系、戰略體系和政策體系,建立國家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和應急管理機制,建設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推動發展了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堅持和完善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制度,開展新中國成立以來最為廣泛、最為深刻的國防和軍隊改革,實現了人民軍隊的整體性革命性重塑﹔健全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建立健全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體制機制,推動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縱深發展,黨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加堅強。

    無論從改革廣度和深度看,還是從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對改革的實際檢驗看,全面深化改革都是一場思想理論的深刻變革、一場改革組織方式的深刻變革、一場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深刻變革、一場人民廣泛參與的深刻變革。放眼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和政黨,能有這樣的政治氣魄和歷史擔當,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推動這麼大范圍、這麼大規模、這麼大力度的改革。這根本在於有習近平總書記領航掌舵,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

  • 《決定》提出:“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這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必然要求,是應對重大風險挑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行穩致遠的必然要求,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中贏得戰略主動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建設更加堅強有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隻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全黨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對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系看,圍繞黨的中心任務謀劃改革是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經驗。黨的二十大確立了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重大原則等,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了戰略部署。要把這些戰略部署落到實處,把中國式現代化藍圖變為現實,根本在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研究思考如何從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戰略全局高度,分領域分階段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更加明確清晰的戰略目標願景,解決好中國式現代化是什麼、干什麼、怎麼干的問題,解決好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圍繞什麼來改、改什麼和怎麼改的問題,使我們的改革舉措更好地解決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體制機制問題,不斷完善各方面體制機制,掃除各種障礙,源源不斷為中國式現代化激發活力、增添動力。

    第二,從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看,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必然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向更高水平邁進。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突出制度建設這條主線,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同時要看到,有些制度還不夠完善、體系還不夠健全,有些改革舉措尚未完成,有的甚至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去落實,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還不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我們決不能停下腳步,決不能有鬆口氣、歇歇腳的想法,必須深刻把握我國發展要求和時代潮流,把制度建設和治理能力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深化各領域各方面體制機制改革,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不斷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第三,從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求看,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需要通過改革來清道排障。當前,我國改革發展穩定面臨不少深層次矛盾躲不開、繞不過,突出表現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推進高質量發展仍有不少體制機制障礙和卡點瓶頸,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確保糧食、能源、產業鏈供應鏈可靠安全和防范金融風險還須解決許多重大問題,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托育、養老、住房等方面面臨不少難題,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當口,容不得任何停留、遲疑、觀望,必須一鼓作氣繼續全面深化改革,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用改革的方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

    第四,從應對風險挑戰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全新的事業,前進道路上必然會遇到各種矛盾和風險挑戰,完善的制度是防范化解各種風險挑戰的有力保証。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我國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日益嚴峻。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有效應對這些風險挑戰,需要我們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風險、有效應對挑戰,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 《決定》提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這一要求,闡明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和根本行動指南,必須深刻理解把握,堅決貫徹落實。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內涵豐富、科學系統的思想體系,科學回答了在新時代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為什麼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樣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以全新的視野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改革規律的認識,實現了改革理論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理論推進到新的高度。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地位上,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強調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我們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步伐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強調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強調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動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方向不變、道路不偏、力度不減,推動新時代改革開放走得更穩、走得更遠。這些重要論述,闡明了全面深化改革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中的坐標定位,明確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職責使命。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方向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改革的大方向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不能動搖,而不是對社會主義制度改弦更張,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這些重要論述,是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是抓改革必須把握的根本政治方向。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上,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總體角度考慮全面深化改革問題,創造性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強調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各項改革都要朝著總目標聚焦發力,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這些重要論述,使我們進一步堅定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指向和著力點。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取向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必須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改革,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人民群眾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抓住什麼、推進什麼,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必須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尊重實踐、尊重創造,最大限度集中全黨全社會智慧,最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以更大決心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必須把是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改革成效的評判標准。這些重要論述,為我們處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關系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有利於全黨在全面深化改革上統一思想、統一行動,推動改革落地見效。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布局上,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局面,強調新時代改革開放具有許多新的內涵和特點,改革更多面對的是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對改革頂層設計的要求更高,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更強,相應地建章立制、構建體系的任務更重,必須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科學作出頂層設計、進行總體構架。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黨和國家工作全局,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涉及許多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統籌謀劃深化改革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個要素,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銜接,實現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統一。這些重要論述,貫穿了辯証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為改革提供了科學的思維和實踐路徑。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論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處理好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全局和局部、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改革發展穩定等關系。強調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相結合,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堅持試點先行和全面推進相促進,堅持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相銜接,既鼓勵大膽試、大膽闖,又堅持實事求是、善作善成,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這些重要論述,為正確謀劃推進改革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論指導。

    總之,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內涵豐富、思想深刻、指導性強,是對我們黨領導全面深化改革豐富實踐和寶貴經驗的科學總結,是引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走實走深的思想旗幟。

  • 《決定》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中提出:“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注重系統集成,注重突出重點,注重改革實效,是新時代以來我們黨領導改革事業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決定》在指導思想中突出“三個更加注重”,既是對過去成功做法的充分肯定,也是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更高要求,需要認真領會好貫徹好。

    第一,更加注重系統集成,要求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強化系統觀、全局觀,加強改革舉措協調聯動,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發揮制度整體效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系統觀念謀劃和推進改革,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特別是注重厘清改革邏輯關系,抓好方案協同、落實協同、效果協同,推動有條件的地方和領域實行綜合改革,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對一些關系全局的重大改革,從一開始就加強頂層設計,明確改革時間表、路線圖、優先序,在提高改革整體效能上取得積極成效。改革越往后推進,改革的關聯性互動性會越強,觸及利益也會越深,對系統集成要求必然越來越高。《決定》突出強調注重系統集成,在頂層設計上就把系統性文章做足,以關系全局的重要方面和重大問題為提領,加強對改革整體謀劃、系統布局,促進改革目標相互兼容、改革舉措相互配合、政策取向協同一致,就是要引導各地區各部門把握各項改革舉措內在邏輯性和關聯性,注意在落實中抓好協同,推動改革聚焦聚力、握指成拳、協同高效,實現改革目標集成、政策集成、效果集成。

    第二,更加注重突出重點,要求在抓改革上更加聚焦,率先抓好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集中抓好牽一發動全身的重大改革,以重點突破帶動改革整體推進。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涉及范圍之廣、觸及利益之深、推進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當前和長遠、力度和節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把解決重大體制機制問題放在突出位置,重點推進國資國企、財稅、金融、科技、土地、民生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舉措,發揮其對相關改革的帶動作用和支撐作用,是改革取得重大成效的一條重要經驗。同時要看到,一些地方和部門抓改革思路不清晰,有的把改革當作筐,什麼都往裡裝﹔有的眉毛胡子一把抓,看似面面俱到,實則重點不明、靶心分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勢更為復雜,任務更加繁重,我們既要有全局觀,對各種矛盾和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又要優先解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帶動其他矛盾的解決。要緊緊抓住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這個“牛鼻子”,敢於啃硬骨頭,攻堅克難,以此牽引和帶動其他領域改革。其他領域其他方面改革也要突出重點,做到哪裡矛盾和問題最突出,哪裡的疙瘩最難解,就把改革指向哪裡,防止四面出擊、分散用力。

    第三,更加注重改革實效,要求在改革抓落實上投入更多精力、拿出更多務實辦法,以釘釘子精神抓好落實,推動改革舉措落地見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再好的目標、再好的藍圖,如果不沉下心來抓落實,也只是鏡中花、水中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一手抓改革方案出台,一手抓改革舉措落地,強化各級黨委和“一把手”抓落實責任,推動形成上下貫通、層層負責的主體責任鏈條,並注重發揮改革督察在打通關節、疏通堵點、提高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動各項改革相繼落地、漸次開花,取得扎扎實實成效。同時要看到,隨著改革向縱深推進,改革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特征進一步凸顯,地方和部門抓落實壓力增大,也出現不少問題。有的抓改革勁頭有所鬆懈,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工作流於形式﹔有的遲遲不能在關鍵問題上突破﹔有的抓落實不切實際,盲目搞“一刀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任務極為繁重,需要我們在更好推動改革落地見效上多想辦法、多下功夫,從改革方案設計到改革組織實施,都要奔著有利於抓落實、有利於解決問題去,推動改革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 《決定》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中提出:“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同時,通過“七個聚焦”對總目標作了具體展開,明確“到二〇二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時,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這可以從3方面來理解。

    第一,從目標指向看,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一脈相承、一以貫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我們黨對改革開放理論的一個重大創新。這個總目標是需要長期堅持的,我們推進各個階段、各個領域、各個方面改革,都要聚焦於這個總目標、服務於這個總目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在全面深化改革上持續發力、久久為功,黨的十八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黨的十九大、二十大及黨的十九大以來有關中央全會都對改革作出接續安排,既有改革任務的遞進深化,也有對以往理論制度實踐成果的整合提升,但不管各個階段的目標任務怎麼深化、怎麼提升,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一以貫之的。《決定》明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再次亮明我們黨領導改革的目標導向,再度宣示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堅強決心。

    第二,從實現路徑看,需要牢牢把握“七個聚焦”分領域有重點地推動改革目標實現。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是在總目標引領下統籌部署、分領域推進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六個緊緊圍繞”,分別明確了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黨的建設制度改革的目標指向和工作重點,使各領域改革既有總目標引領,又有針對本領域的具體目標指引,方向明確,路徑清晰,有利於改革全線作戰、同向發力、形成合力。《決定》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提出“七個聚焦”,增加了安全領域,對各領域目標要求也與時俱進作了豐富和完善。比如,經濟領域“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政治領域“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提出“推動人民當家作主制度更加健全、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更加完善”﹔文化領域“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提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社會領域“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提出“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生態文明領域“聚焦建設美麗中國”,提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安全領域“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提出“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強化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和手段,有效構建新安全格局”﹔黨建領域“聚焦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提出“創新和改進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這些目標要求都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應有之義。我們要全面理解和把握,既准確領會每個“聚焦”的鮮明指向和豐富內涵,又對照總目標把握好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系,確保各領域改革相互促進、協同配合,形成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總體效應。

    第三,從時間安排看,改革目標需要有計劃推進、分階段實施。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處理好當前和長遠的關系,分步推進。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堅持把改革總目標同黨的中心任務結合起來,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干,蹄疾步穩、有力有序地推動改革,各個階段任務如期完成,向著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不斷邁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黨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實踐証明,這樣的推進方式符合客觀規律,符合改革實際,是富有成效的。《決定》提出到2035年的目標,這是同黨的二十大作出的戰略安排相匹配、相銜接的,各領域各方面改革都要奔著這個目標前進。具體實施上,《決定》以5年為期,按照到2029年這個時間段來提出改革任務,就是要穩扎穩打,有步驟、有重點地抓好落實,積小勝為大勝。

  • 《決定》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遵循的“六個堅持”的重大原則。准確領會和把握這些重大原則,對於確保改革繼續深入推進並取得成功具有重大意義。

    第一,關於“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黨的領導是我們的最大政治優勢,是我國改革開放成功推進的根本保証。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艱巨繁重的改革任務和各種風險挑戰,黨中央舉旗定向、謀篇布局,自上而下建立集中統一的改革領導體制機制,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挂帥出征,親力親為指導推動改革工作,在許多重大改革、重大關頭、重大問題上果斷決策、一錘定音,為改革提供了最堅強有力的領導保障。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仍然要發揮好這個政治優勢,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全過程,確保改革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

    第二,關於“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為中心是改革的根本立場。我們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根本標准,做到謀劃改革汲取人民智慧,推進改革凝聚人民力量,檢驗改革依靠人民評判,得到人民群眾衷心擁護。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任務越是繁重,越要站穩人民立場,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堅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善於匯集民智、凝聚民心,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第三,關於“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緊跟時代步伐,順應實踐發展,突出問題導向,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守正創新是改革的本質要求。新時代以來,改革發展面臨新形勢新挑戰,我們黨始終沿著正確方向推動改革創新,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障礙,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全新局面。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有道不變、志不改的強大定力,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定“四個自信”不動搖,又要有敢創新、勇攻堅的銳氣膽魄,推動改革不斷取得新突破。

    第四,關於“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破立並舉、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鮮明特點。我們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制度建設是關鍵。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通過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從夯基壘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進、積厚成勢,再到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更加注重制度建設,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破立並舉、先立后破,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第五,關於“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統一,重大改革於法有據、及時把改革成果上升為法律制度”。全面依法治國是改革的重要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協調推進,堅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注重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相統一、相銜接,立法主動適應改革發展需要,為改革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許多制度創新難題需要用法治方式來破解,許多重大改革成果需要用法律形式來鞏固,必須更加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充分發揮法治的引導、推動、規范、保障作用。

    第六,關於“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系,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堅持系統觀念是改革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加強改革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注重把握各領域改革關聯性和各項改革舉措耦合性,統籌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協調影響改革推進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個要素,推動改革系統集成、協同高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面臨的各種矛盾及其關系更為錯綜復雜,必須統籌兼顧、辯証施策,處理好涉及改革發展全局的重大關系,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 《決定》提出:“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這是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體制機制、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發展壯大的重大戰略部署。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各種所有制經濟發展,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多次強調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為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黨中央出台一系列支持各種所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文件,我國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與此同時,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相互取長補短、深化合作,逐步形成產業協作、協同創新的發展格局。同時要看到,公有制經濟布局和結構還不夠優化,效益效率仍然不高,一些公有制企業主責主業不突出、功能定位不清晰,監管機制有待完善﹔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也面臨一些挑戰,許多非公有制企業管理水平不高、內部治理規范性不足,企業營商環境需要提升改善﹔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體制機制仍不健全,有效實現形式仍有待探索完善。

    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對各種所有制經濟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有利於增強公有制經濟發展活力和競爭力,進一步鞏固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有利於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破除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面臨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壯大,更好發揮非公有制經濟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作用﹔有利於推進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相互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發展格局。

    按照《決定》要求,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需要著力抓好幾方面工作:一是引導全社會正確全面認識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發展。把公有制經濟鞏固好、發展好,同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不是對立的,而是有機統一的,二者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而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優勢互補、互促互進中共同發展壯大。要加大理論研究和宣傳,堅決抵制、及時批駁“國進民退”、“民營經濟離場論”等質疑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否定和弱化非公有制經濟的錯誤言論和做法。二是優化各種所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制度環境。從法律和制度上把平等對待各種所有制經濟的要求落實下來,使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健全支持各種所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舉措,完善政策執行方式,加強政策協調性,及時回應企業關切和訴求。三是更好發揮公有制經濟主導作用,更加有力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壯大。加強和改進公有制經濟管理,推動公有制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更好履行戰略使命功能,更好發揮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作用。完善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壯大體制機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不斷提升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活力和質量。四是加強各種所有制經濟協同合作。支持各種所有制企業圍繞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創新鏈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系,在合作中實現互促互進,共同發展。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鼓勵和引導各類企業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加快建設更多世界一流企業。

  •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這是黨中央進一步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動國有經濟更好服務國家戰略目標、有力支持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大部署。

    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是縱深推進國資國企改革、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的內在要求,是增強國有經濟戰略使命功能、充分發揮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主導作用的重要途徑,關系公有制主體地位的鞏固,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新時代國資國企改革,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取得重要進展,國資國企改革取得重大成就。產業布局不斷完善,進一步向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區域布局不斷優化,更好服務區域重大戰略實施﹔戰略性重組、專業化整合取得重要進展,國有資本配置和運行效率不斷提高。國資國企改革在許多領域發生了一系列根本性、轉折性、全局性重大變革,對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國防建設、民生改善等作出了重大貢獻。同時要看到,當前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與新時代新征程上國有企業承擔的重要使命還不相適應,一些國有企業功能定位不清,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相對滯后,創新能力和服務支撐能力不足,資源要素配置效率不高,制約了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作用的發揮。此外,部門間統籌協調不夠、合力發揮不充分,國有企業分類考核評價體系不健全,影響了結構優化調整的實施和成效。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環境、新的戰略任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更好發揮國有經濟戰略使命功能,進一步強化國有經濟支撐作用,進一步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優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明晰國有企業功能定位,推動國有經濟更多投向保障國家安全、支持科技進步、關系國計民生、提供公共服務等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領域,有利於強化國有經濟核心功能﹔優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推動國有企業把有限資源集中到核心業務和擅長領域上,有利於提升資源配置的效率,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優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促進充分競爭領域國有資本市場化流動,有利於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要堅持調整存量結構,優化增量投向,推動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優化配置,確保國有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一是圍繞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二是建立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指引制度,動態發布指引目錄,明確國有資本重點投資領域和方向,增強指引的適應性和可操作性,適時開展效果評估。三是完善國有企業主責主業管理,進一步明晰不同類型國有企業功能定位,厘清國有企業主責功能和主業標准,健全國有企業推進原始創新制度安排,引導企業做強做優做大主業。四是深化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建立充分競爭領域國有資本市場化流動機制,推進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五是完善管理監督體制機制,增強各有關管理部門戰略協同,建立國有企業履行戰略使命評價制度,完善國有企業分類考核評價體系,開展國有經濟增加值核算。

  •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推進能源、鐵路、電信、水利、公用事業等行業自然壟斷環節獨立運營和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這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動相關行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重要舉措。

    能源、鐵路、電信、水利、公用事業等重點行業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起戰略性、基礎性作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這些行業具有共同特征,上中下游各環節呈現出不同的經濟特性和發展規律。行業中游的網絡型基礎設施具有明顯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特性,需要集中建設運營才能更好發揮效益,具有自然壟斷屬性,屬自然壟斷環節﹔行業上下游生產、銷售、運輸服務、設備制造等環節可以有效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屬競爭性環節。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壟斷行業改革和健全自然壟斷環節監管工作,深入推進能源、鐵路、電信、水利、公用事業等重點行業改革,深化以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特許經營、政府監管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根據行業特點實行網運分開、主輔分離、放開競爭性業務,取得重要進展。油氣行業組建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集團有限公司,實現干線管網獨立運營﹔電力行業按照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體制架構,實行廠網分開、主輔分離,加快構建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電信行業推動實現鐵塔站址和衛星網絡等通信網絡基礎設施獨立運營﹔水利行業實現以南水北調工程為代表的干線水網獨立建設運營。

    重點行業自然壟斷環節獨立運營和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在推進過程中,雖然取得積極進展,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一些行業自然壟斷環節與競爭性環節尚未有效分離,自然壟斷環節總體功能定位不清晰,對自然壟斷環節監管不到位﹔部分行業競爭性環節沒有充分放開,有效競爭的市場格局尚未形成。持續推進重點行業自然壟斷環節獨立運營和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有利於增強國有經濟對自然壟斷環節控制力,保障國有經濟在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更好發揮戰略支撐作用,更好優化網絡型基礎設施布局,提升骨干網絡可靠性,提升普遍服務能力和水平﹔有利於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推動經營自然壟斷環節業務企業落實好國家重大戰略和規劃任務,切實發揮自然壟斷環節在服務國家安全方面的積極作用,更好防范和化解風險﹔有利於推動各類經營主體進入競爭性環節,有效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拓展市場空間,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深化自然壟斷環節獨立運營和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要堅持該壟斷的要監管有效,該競爭的要放開、競爭有序,尊重行業特點和市場規律,區分自然壟斷環節與競爭性環節分類改革,科學施策。對於重點行業自然壟斷環節,要統籌推進自然壟斷環節獨立運營和加強自然壟斷環節監管,推動重點行業自然壟斷環節在國家監管下獨立運營。要推動自然壟斷環節業務與競爭性環節業務分離,對於暫不具備條件的,對自然壟斷環節業務實行獨立核算。要有效規范經營自然壟斷環節業務企業的經營范圍,建立對經營自然壟斷環節業務企業履行使命功能的評價制度。要明確自然壟斷環節監管范圍和重點,加強與市場監管、行業監管、國資監管的貫通協同。對於重點行業競爭性環節要進一步放開,穩步推進行政職能與競爭性業務剝離,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

  •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堅持致力於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這是完善落實“兩個毫不動搖”體制機制,進一步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

    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引下,我國非公有制經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不斷發展壯大,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多次強調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黨的十九大把“兩個毫不動搖”寫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作為黨和國家一項大政方針進一步確定下來。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后印發《關於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的意見》、《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等多個政策文件,使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更加系統完備,促進非公有制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同時要看到,當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仍面臨一些困難,既有國內外經濟環境等外部因素影響,也有市場准入、產權保護、融資支持、要素保障等方面的現實障礙,一些企業自身也存在治理管理不規范、經營風險較大等問題。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壯大,推動非公有制經濟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發揮更大作用具有重大意義。

    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經營主體、市場體系、要素配置、監管機制等多領域政策舉措,必須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找准關鍵著力點,堅持致力於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充分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讓非公有制經濟在更加公平、競爭有序的環境中加快發展壯大。按照《決定》要求,需要把握的重點有:一是健全平等保護的法治環境。加快推動出台民營經濟促進法,通過立法形式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實下來,使各類經營主體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二是優化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完善市場准入體系,深入破除市場准入壁壘,更大力度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向民營企業進一步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三是完善競爭有序的政策環境。健全涉企收費長效監管和拖欠企業賬款清償法律法規體系。完善民營企業融資支持政策制度,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引導金融機構對各類所有制企業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加快建立民營企業信用狀況綜合評價體系,健全民營中小企業增信制度,推動“信易貸”等服務模式擴大覆蓋面、提升增信力度。四是支持引導民營企業完善治理結構和管理制度。引導民營企業健全公司治理、加強合規建設、完善風險管理、強化內部監督和廉潔風險防控,實現治理規范和有效制衡。加強事中事后監管,規范涉民營企業行政檢查。此外,還要統籌做好政策輿論、統計監測、常態化溝通交流等工作,引導全社會客觀正確全面認識非公有制經濟,營造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壯大的輿論氛圍﹔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經濟統計制度體系,健全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監測指標﹔持續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完善多層次的溝通交流機制。

  •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規范地方招商引資法規制度,嚴禁違法違規給予政策優惠行為。”這是黨中央對推進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在准確認識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深刻把握市場規律基礎上,從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

    招商引資是地方發展經濟的重要手段,在提升營商環境、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產業發展、培育經營主體、帶動居民增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各地通過積極開展招商引資,吸引大量外部資金,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了地方經濟發展、財政收入增加、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但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地方片面追求本地局部利益,為爭奪投資、項目,違規實施稅費、用地等各類優惠,人為制造政策窪地,使招商引資陷入盲目無序競爭,干擾了要素合理流動,降低了資源要素整體配置效率,阻礙了經濟循環暢通,一定程度上導致產業低水平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制約了全國統一大市場優勢的有效發揮。規范地方招商引資法規制度,嚴禁違法違規給予政策優惠行為,有利於進一步理清政府與市場關系,從根本上鏟除地方招商引資亂象生存土壤,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推動要素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高效配置,提高各地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自覺性﹔有利於引導各地將招商引資工作重點從拼財稅、土地等政策優惠,轉移到優化營商環境、提高服務水平上來,促進形成規范招商、良性招商新模式,實現招商引資高質量發展﹔有利於有效防止重復建設,防范產能過剩,營造良好的產業競爭秩序,促進產業健康發展﹔有利於嚴肅財經紀律,規范地方財政支出,防止財政資源過度消耗,提升地方財政可持續性。

    規范地方招商引資法規制度,嚴禁違法違規給予政策優惠行為,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按照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要求,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建立健全高水平良性招商引資新機制,強化對招商引資宏觀統籌引導。一是建立規范地方招商引資法規制度,開展全國統一大市場立法研究,將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納入法治軌道,有效保障執行統一的市場基礎制度規則、防范不當行政干預。二是強化全國統一大市場政策落實,制定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標准指引,明確標准規則統一、規劃監管統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階段性目標並動態調整,對地方及行業推進統一市場建設提供指引,切實引導各地樹立算大賬、全國一盤棋理念,為招商引資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三是明確嚴格禁止招商引資不當行為,不折不扣落實財經紀律,嚴格禁止各地在招商引資中違規實施財政、稅費和用地優惠,懲處突破環境資源制度和政策規定、違規舉債招商引資等各類不當招商引資行為。四是構建高水平招商引資新模式,從正面引導出發倡導規范招商、良性招商的工作方向,推動各地以優化營商環境為重點提升招商引資水平,健全地方招商引資決策和評價機制,完善招商引資考核機制,大力推進科學、精准、透明、合規招商引資。五是加強招商引資統籌協調和政策指導,強化國家層面對重點產業布局規劃引導,引導各地按照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科學分析當地資源稟賦條件,因地制宜發揮比較優勢招商引資,切實促進招商引資高質量發展。六是強化招商引資違法違規和惡性競爭行為監督問責,對政府採購、招標投標等重點領域環節開展專項治理,對違反招商引資政策規定造成不良影響的,依規依紀嚴肅問責,加大負面案例通報力度,發揮警示作用。

  •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推動生產要素暢通流動、各類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潛力充分釋放。”這是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要素市場化改革工作,對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作出總體部署,明確勞動、資本、土地、技術、數據等領域要素市場化改革的目標方向與任務舉措。近年來,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建設持續深化,土地要素供應方式不斷豐富,用地審批權、土地計劃管理方式、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等推進實施,勞動力戶籍制度改革、人才流動與評價機制加快健全,資本要素基礎制度改革順利實施,技術要素市場建設與成果轉化有力推進,數據要素政策立法與標准制定取得重要進展,資源環境市場制度體系穩步健全,要素價格、交易、監管等治理機制持續完善,傳統要素配置方式不斷創新,新型要素加快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各要素領域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進一步提升,為激發經營主體活力、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同時要看到,與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相比,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仍不健全,市場決定要素配置作用發揮不夠,要素市場政府調節和監管制度有待完善,要素分配政策制度不健全,新業態新領域發展對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提出新的要求。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有利於明晰市場和政府的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保障不同經營主體平等獲取生產要素,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有利於優化資源要素配置,使生產要素能夠從低質低效領域向優質高效領域流動,擴大優質增量供給,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推動要素配置實現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有利於將各類生產要素全面融入經濟價值創造過程,共同支撐實體經濟發展,形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貫徹落實《決定》部署要求,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持續健全要素市場體系,擴大要素市場化配置范圍,促進要素協同配置,扎實推進相關任務落實落地。一是聚焦要素市場制度建設,著力破除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暢通要素流動渠道,豐富要素供應方式。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暢通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渠道,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完善促進資本市場規范發展基礎制度,發展多層次債券市場,加快培育全國一體化技術和數據市場,加強用海、用能、用水等資源環境市場制度建設,積極探索新型生產要素配置方式,推進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二是健全要素市場運行機制,完善主要由市場供求關系決定要素價格機制,加強要素價格管理和監督,防止政府對價格形成的不當干預。健全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三是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試點,鼓勵基層大膽探索、先行先試,統籌推進勞動、資本、土地、技術、數據等要素領域改革,增強要素配置的靈活性、協同性和適應性。

  •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流通體制”。流通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必須把建設流通體制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流通體制建設成果豐碩,國家骨干流通網絡日益健全,流通領域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步伐加快,商品和要素流通制度環境進一步完善。以商貿流通為例,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23年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達12.3萬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9.8%﹔流通設施不斷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超過4000家,農貿市場、菜市場和集貿市場近4萬家﹔流通新業態加快發展,全國網上零售額15.4萬億元﹔農村、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12.9%和12.5%﹔開放融合持續深化,市場准入和貨物跨境流動的障礙減少,16家流通企業進入世界500強榜單。

    同時,我國流通體制仍有待進一步完善,支撐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從流通布局看,物流網絡分布不均衡,農村地區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不少地方缺少對大型商業綜合體等商業網點的規劃引導,存在重復建設情況。從物流建設看,標准化、現代化水平有待提高,效率低、成本高的矛盾比較突出,各種運輸方式融合銜接不夠順暢,商品和服務跨區域流通仍不順暢。從動能培育看,流通發展的新舊動能轉換任重道遠,實體商店等傳統商貿主體面臨巨大轉型壓力,一些地方存在“重生產、輕流通”的現象,缺少國際水准的大型流通企業。從管理體制看,流通領域涉及部門多,一些地方多頭管理、職能交叉和監管空白、留有盲點並存,現代流通的立法工作仍有待加強,信用體系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完善流通體制,需打好“軟硬”組合拳。

    第一,健全一體銜接的流通規則和標准,提升治理水平。完善流通規則和標准體系,加強對我國流通領域現有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的修訂和完善,推動流通領域的法規體系與國際接軌。加快推動農產品市場公益性立法工作,提高政府宏觀調控和保供穩價水平。完善流通治理機制,推動線下商貿流通數字化、智能化、融合化進程,支持流通領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成長壯大。促進供應鏈協同創新,推進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支持流通企業健康發展,防止惡性競爭,培育世界一流流通企業。推動流通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形成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

    第二,健全現代流通網絡,促進供需銜接。打通關鍵堵點、拓展流通空間,形成供需互促、產銷並進的良性循環。加快發展物聯網,健全商品交易市場網絡,將發展商貿流通規劃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統籌考慮商貿流通網點、設施用地或空間需求,優先保障農產品批發市場、菜市場、便利店等民生設施用地。加強標准化建設和綠色發展,支持關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商貿流通設施改造升級、健康發展。健全農產品流通網絡,完善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開展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工程,加快貫通縣鄉村電子商務體系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加強對中西部地區政策支持。健全城鄉多層次商貿網絡,加強郵政、供銷、電商、快遞、益農信息社等資源協作,提高農村商業網點便民綜合服務水平和可持續運營能力。

    第三,完善物流基礎設施,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推動農村市場升級,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加大對冷鏈設施、農產品產地預處理設施等具有一定公益性項目的引導和財政扶持,鼓勵龍頭企業牽頭打造農產品供應鏈。推動城市商業提質升級,統籌推進縣域商業體系建設,打造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發展特色街區和商圈,提升和改善消費環境,滿足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加快智能物聯技術應用,提高數字技術在物流業全過程的滲透率,推動物流要素在線化數據化,實現物流資源的線上線下聯動。統籌規劃物流樞紐,優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完善合作機制,加強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

  •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這是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培育擴大內需是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把擴大內需作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著力點,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202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對推動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進行了長遠謀劃部署。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當前,我國國內市場基礎更加扎實,空間更趨廣闊,內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同時要看到,我國擴大內需仍面臨不少制約,資源要素流動不暢、一些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影響制約內需潛力釋放,勞動、土地、環境等要素趨緊制約投資增長,群眾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內需市場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連著社會民生,是經濟發展的主要依托。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有利於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充分激發內需潛力,有效發揮需求對供給的牽引作用,推動經濟長期健康發展,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有利於防范化解內外部風險挑戰,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要強化各項重點任務舉措落地見效。一是健全投融資體制機制,優化投資結構。完善投資管理模式,建立政府投資支持基礎性、公益性、長遠性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健全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體制機制,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形成市場主導的有效投資內生增長機制,加強投資審批數據部門間共享。強化投資支持政策,完善激發社會資本投資活力和促進投資落地機制,發揮政府資金引導帶動作用,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領域建設。加大對民間投資支持和引導力度,加強投資項目特別是備案類項目的事中事后監管。創新融資機制,聚焦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健全投資項目融資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增強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融資功能。二是完善消費支持政策,持續釋放消費潛力。加快完善“想消費”、“敢消費”和“能消費”的政策環境,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增強人民消費能力。聚焦汽車、住房等關鍵領域,減少限制性措施,對可以依靠市場充分競爭提升供給質量的服務消費領域取消准入限制,持續釋放服務消費潛力。合理增加公共消費,多元擴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提高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公共服務支出效率,積極推進首發經濟。建立健全適應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特點的新型監管機制,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三是健全現代市場和流通體系,促進產需有機銜接。優化現代商貿體系,加快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與商貿流通業態融合創新。發展現代物流體系,促進現代物流業與農業、制造、商貿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形成內外聯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網絡。四是完善內外貿一體化調控體系,全面提升我國商品和服務質量。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促進內外貿法律法規、監管體制、經營資質、質量標准、檢驗檢疫、認証認可等相銜接,推進同線同標同質。

  •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市場准入制度,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准入環境。”這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市場准入制度是市場經濟基礎制度之一,是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的關鍵。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實行統一的市場准入制度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2018年起,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全面實施,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准入規則逐步建立,清單歷經3次動態修訂,事項大幅縮減。“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全面確立,市場准入效能評估穩步開展,一批人民群眾關心、企業關切的典型准入壁壘有效破除。海南、深圳、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廣州南沙等放寬准入政策措施出台落地,市場准入制度體系逐步建立,為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建設高標准市場體系,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要看到,市場准入制度還不完善,市場准入效能評估指標體系不健全,市場准入制度落實執行存在不足,新業態新領域市場准入規則標准不明確,准入環境有待優化。伴隨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對構建高標准市場准入制度體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完善市場准入制度,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准入環境,有利於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減少政府對市場的不當干預,破除各類地方保護、市場分割等市場隱性壁壘,推動實現公開公平市場准入,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提高各類經營主體經濟活動的可預期性,充分釋放經營主體活力,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制度保障﹔有利於為新業態新領域創造良好發展環境,促進新業態新領域更好更快發展,推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完善市場准入制度,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准入環境,要強化宏觀統籌協調,持續健全市場准入制度體系,推動市場准入制度框架更加完備。一是加強市場准入制度頂層設計,推動構建開放透明、規范有序、平等競爭、權責清晰、監管有力的市場准入制度新體系。二是完善市場准入負面清單管理,嚴格落實“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實行動態調整,清單事項內容向社會全面公開。嚴禁在清單之外違規設立准入許可和增設准入條件,保障各類經營主體依法平等准入。三是科學確定市場准入規則,實施寬進嚴管,放開充分競爭領域准入,減少對經營主體的准入限制。對關系國家安全和涉及全國重大生產力布局、戰略性資源開發、重大公共利益的領域,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依法實施准入管理。四是創新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准入環境,按照標准引領、場景開放、市場推動、產業聚集、體系升級的原則路徑,分領域制定優化市場准入環境實施方案,提高市場准入效率。五是加大放寬市場准入試點力度,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重點領域和重大生產力布局,以法規政策、技術標准、檢測認証、數據體系為抓手,選擇重點地區開展放寬市場准入試點,分批制定和推出放寬市場准入特別措施,做好特別措施的落地實施,及時進行政策評估和推廣應用。六是加強市場准入制度落實和監督管理,加強准入效能評估,實現市場准入效能評估全覆蓋,鼓勵地方結合實際加強評估結果應用。強化准入監管,建立與市場准入相適應的監管模式,推動形成政府監管、企業自覺、行業自律、社會監督良好格局。

  •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和監管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和法治經濟。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和監管制度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對於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增強國家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國社會信用體系日臻完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制度基本形成,信用觀念逐步深入人心,知信、守信、用信意識不斷增強,信用在優化營商環境、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提升政府治理和服務效能、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此同時,社會信用體系仍存在制度規則不夠統一、信用信息共享開放不足、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不健全、市場化社會化應用不深、信用監管效能有待進一步提升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和監管制度,弘揚誠信文化,健全誠信建設長效機制,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性支撐。

    第一,這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要求。信用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基石,社會信用正在成為維系市場經濟中各個主體之間經濟關系的重要紐帶。誠實守信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則,良好的信用關系是激發經濟活力的重要基礎,也是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運行的基本保証。誠信是商品和服務大范圍流通交易、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基本條件,貨暢其流、商行天下,靠的就是信用商譽。生產力水平越高,市場化程度越深,對社會信用的要求也越高,健全與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信用體系和監管制度已成為當務之急。

    第二,這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社會基礎。社會信用體系和依法治國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方面,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離不開法治的保障和支撐。社會信用體系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治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致力於提高全社會的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這一體系的構建和運行,離不開法治化水平的持續提升,以法治保障信用。另一方面,法律的有效實施需要相應的社會信用依托,需要社會風尚和道德水平的整體改善。社會信用體系和監管制度的健全,將有力地提升全社會的誠信意識、規則意識和法律意識,提升全民的道德素養,從而為全面依法治國奠定良好的社會基礎。

    第三,這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迫切需要。優化營商環境,重點在於培育各類主體契約精神,形成守信用信自覺意識,構建穩定、透明、可預期的發展環境。一方面,政府機關要守信用信。強化政務誠信建設,兌現和履行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諾和訂立的各類合同,增強政府公信力。創新信用治理理念,構建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以信用狀況為導向科學配置監管資源,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另一方面,經營主體要守信用信。加強自身信用管理,做到誠信經營,在全社會形成強烈的信用意識和文化氛圍。

    第四,這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選擇。“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良好的信用環境不僅關乎社會的經濟利益,更關乎國家的長治久安。中華民族有幾千年文明史,一直倡導人無誠信不立、家無誠信不睦、商無誠信不富、業無誠信不興、政無誠信不威、國無誠信不穩、世無誠信不寧。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誠信應當成為全國人民共同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

    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和監管制度、推動社會信用體系高質量發展需要綜合施策:一是推動社會信用體系法規制度建設,加快社會信用立法進程。二是夯實社會信用體系數據基礎,建立健全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機制,推動信用信息依法合規流通交易。三是健全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拓展信用在行政管理、社會治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深層次應用。四是培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市場化社會化力量,支持信用服務市場發展。五是加強誠信文化宣傳教育,推動形成守信踐諾良好社會風尚。

  •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揭示了新質生產力的基本特征,明確了新時代新征程對發展生產力的新的重大要求,需要我們准確把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第一,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離不開高技術。生產力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在生產力各要素中,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對生產力的質態具有決定性影響。從工業革命的歷程看,從18世紀的機械化,到19世紀的電氣化,到20世紀的信息化,每次重大科技創新都帶來社會生產力大解放。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技術廣泛滲透,帶動了以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為特征的重大產業和技術變革。新質生產力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在基礎研究重大突破及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成果應用基礎上產生的,是社會生產力的又一次解放。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穩步提高,量子信息、腦科學等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原創成果,人工智能、光伏、鋰電池、合成生物等新技術創新成果加快應用,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有力支撐了新質生產力發展。

    第二,新質生產力以資源優化配置為支撐,應具有高效能。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為基本內涵,優化要素投入配置,提升要素組合效能,帶來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從生產力發展歷史看,每次生產力水平的躍升,都伴隨著生產要素范圍及其相對重要性的不斷拓展變化。從勞動、土地到資本、技術,再到知識、管理,再到數據等,生產要素的內涵在持續拓展﹔同時資本、技術要素密集度不斷提升,人力資本、知識、管理等的作用大幅提高,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的倍增作用凸顯。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資源稟賦條件已經發生深刻變化,經濟增長動力正逐步從主要依靠資源要素外延式投入轉向依賴生產要素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帶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過去10年我國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速高於經濟增速,到2023年已經提高到16.2萬元/人的新水平。

    第三,新質生產力以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為表征,必然是高質量。產業是生產力的載體,產業轉型升級是生產力變革的表現形式。人類每一次重大科技革新都會深刻改變產業形態和生產組織方式,帶來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迭代升級,從蒸汽機、紡織機、鐵路,到電力、石油、化學、汽車,再到原子能、計算機、航天技術等。新質生產力同樣帶來產業結構、企業形態、產品質量發生重大變革。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具有創新活躍、技術密集、價值高端、前景廣闊等特點,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近年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2023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13%,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優勢領域加快發展,在數字經濟、低空經濟等新興領域也形成一定領先優勢,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產業基礎不斷夯實。

    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一個新的戰略舉措,在理解和落實中有兩點需要注意把握:一是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傳統產業在我國制造業中的佔比超過80%,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底座。傳統產業不代表落后生產力,通過技術革新可以激發傳統產業煥發新生機,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來源。二是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要一哄而上、泡沫化,而要因地制宜、穩扎穩打。我國幅員遼闊,區域發展差異大,不同地區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不盡相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著力點就有差異。各地區要找准自身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戰略定位,尊重產業發展客觀規律,充分發揮本地區發展潛能和比較優勢,打好“特色牌”、下好“先手棋”,穩扎穩打發展新質生產力。

  •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建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機制,合理降低制造業綜合成本和稅費負擔。”這是從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的戰略高度,對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夯實實體經濟根基作出的重要制度安排。其重要性緊迫性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

    第一,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和成為經濟強國的基礎。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就是要將制造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佔比維持在一個合理區間,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基礎性、全方位支撐。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是指促進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有效向制造業聚集,促進制造業保持合理比重。制造業綜合成本是制造業投入的總成本,既包括顯性成本如稅費負擔、物流成本、要素成本等,也包括隱性成本如法治環境、營商環境等。從世界經濟發展史看,英國、美國、德國、日本能夠先后成為經濟大國強國,無一不是因為大力發展制造業。進入后工業化階段后,英國、美國制造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下降較快,產業空心化問題凸顯,直到近年來美國等開始重視解決這一問題,加大力度吸引制造業回流本土。而德國、日本制造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則長期穩定在20%以上,制造業一直是其參與國際競爭的“殺手锏”。

    第二,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新形勢新挑戰。長期以來我國高度重視制造業發展,我國制造業已覆蓋31個制造業大類、179個中類、609個小類,增加值佔全球比重約30%,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我國有220多種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出口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制造業不僅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也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立於不敗之地的底氣和本錢。同時要看到,制造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16年的28.1%下降至2020年的26.3%,到2023年為26.2%,2013年至2022年制造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佔全部城鎮單位就業人員的比重也下降了近7個百分點。制造業穩定投入機制不健全、綜合成本高是制約制造業保持合理比重的重要因素,主要有金融支持不足,稅費負擔偏重,產業人才有缺口,制造業同房地產、金融等行業的成本收益關系不合理,資源要素存在“脫實向虛”的傾向等。此外,我國制造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總體上仍處於價值鏈中低端,在一些重要細分領域存在短板,關鍵核心技術存在“卡脖子”問題。我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既重要而緊迫,又有很大潛力和空間。

    建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機制,合理降低制造業綜合成本和稅費負擔,重點要有效解決體制機制堵點卡點。一是強化要素保障。推進制造業人才供給結構改革,優化制造業人才激勵機制,打造高技能人才隊伍。建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激勵約束機制,激勵金融機構擴大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信貸規模。積極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等直接融資工具。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加快健全數據要素治理制度。健全完善碳排放權、用能權、用水權等交易機制。二是降低綜合成本和稅費負擔。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優化稅制結構,完善消費稅制,推進征收環節后移並穩步下劃地方,發揮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技術轉讓稅收優惠等政策作用。進一步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建立高效的知識產權綜合管理體制,改革完善知識產權審查制度,研究制定適應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低空經濟等新領域新賽道發展需要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三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大力弘揚工匠精神、企業家精神。建立健全與企業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協調解決企業面臨的問題。積極營造干事創業的社會環境,鼓勵和引導企業堅守實業、做強主業、做精專業,打造中國品牌,建成百年老店。

  •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促進平台經濟創新發展,健全平台經濟常態化監管制度。”這是對我國平台經濟發展和監管提出的重要要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第一,推動平台經濟創新發展對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先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重要意義。平台經濟是以互聯網為平台提供各類生產生活服務的經濟活動總稱。平台經濟是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形態,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代表和載體,為擴大需求提供了新空間,為創新發展提供了新引擎,為就業創業提供了新渠道,為公共服務提供了新支撐。近年來,我國平台經濟快速發展,在發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平台經濟吸納了超過2億靈活就業人員,截至2023年6月底,市場價值超過10億美元、超過100億美元的平台企業分別有148家、26家,總市值規模達到1.93萬億美元。特別是,平台經濟打造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創新生態,集聚了大量的創新資源,成為前沿技術的策源地和試驗場,成為推動通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變革的關鍵力量。

    第二,把握平台經濟特征規律、健全完善平台經濟治理工作十分緊迫。平台經濟利用巨大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以及跨領域、上下游生態系統黏性,容易形成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形成寡頭甚至一家獨大的壟斷市場結構。平台企業往往擁有海量用戶,掌握巨量數據、涉及眾多領域、連接海量主體,容易出現借助市場優勢地位侵害消費者和平台從業者利益等問題。如何把握平台經濟發展規律,加以合理規范和引導,是各國共同面臨的監管難題。美國對平台企業採用“避風港”原則,強調第三方責任,更多豁免平台的直接責任﹔歐盟創立“守門人”規則,連續引入《通用數據保護條例》、《數字服務法案》等,旨在強化平台企業治理責任。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台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按照中央部署要求,近年來我國堅持統籌發展和規范、活力和秩序,不斷健全平台經濟治理機制。我國相繼修訂反壟斷法、發布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合規指引,出台促進平台經濟規范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重要制度和政策舉措,平台經濟監管取得積極進展。但從總體上看,不少工作仍處於探索中,尚未形成系統性經驗。

    第三,健全平台經濟常態化監管制度,加快推動平台經濟治理轉入常態化監管階段是工作重點。我國平台經濟監管模式和治理體系與平台經濟自身特征還沒有完全匹配,要遵循數字經濟和平台經濟發展規律,系統謀劃、綜合施策,在監管理念、體系、模式等方面改革創新,著力打造鼓勵創新包容創新、讓企業敢闖敢干敢於長期投入的制度環境。一是堅持在法治軌道上完善監管。持續提升平台經濟領域監管法治化水平,提升監管體系的穩定性和可預期性。重大監管政策在制定過程中要加強與企業、社會公眾的常態化溝通,加強合法性審核、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等。把握好監管法規和政策出台調整的時度效。二是提升數據安全治理監管能力。數據是平台經濟的關鍵生產要素,要加快建立數據產權歸屬認定、市場交易、權益分配、利益保護制度,促進數據合規高效便捷使用,把我國海量數據和應用場景優勢充分發揮出來。三是強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強化平台經濟領域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維護好消費者、平台從業人員等相關群體利益。更好維護市場秩序,有效鼓勵創新創造。四是提升市場綜合監管能力和水平。健全完善平台經濟跨部門監管協同機制,加強跨區域跨層級監管聯動,強化市場准入、公平競爭、網絡安全審查等常態化監管工作的協同配合。

  •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中介服務機構法規制度體系,促進中介服務機構誠實守信、依法履責。”中介服務機構是重要的市場經濟主體,運用專業知識向委托人提供會計審計、法律服務、評估咨詢等中介服務。完善相關法規制度體系,促進中介服務機構誠實守信、依法履責,是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近年來,我國中介服務機構快速發展,覆蓋會計審計、法律服務、資產評估、信用評級、涉稅服務、知識產權、房產經紀、招投標代理、計量質檢、公証仲裁、信息咨詢等多個領域,其中會計師事務所超過1萬家,律師事務所超過4萬家,資產評估機構超過5000家,在經濟金融活動中發揮了“潤滑劑”、“看門人”的積極作用。行業自律組織設立行業執業標准,通過對本行業中介服務機構開展行業自律,培育和促進中介服務機構獨立公正、規范運作。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完善行業監管制度,建立健全會計法、律師法、資產評估法等法律法規,在引導中介服務機構規范服務、履職盡責方面取得積極成效。

    也要看到,我國中介服務機構在快速發展中暴露出一些問題,與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之間存在一定差距,突出表現在:一些中介服務機構缺乏職業道德和操守,有的與服務對象串通造假,損害社會公眾合法權益,對市場風氣造成不良影響﹔一些領域的法律法規不健全,行業自律約束不足,監管執法存在漏洞,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不夠。

    完善中介服務機構法規制度體系,促進中介服務機構誠實守信、依法履責具有重要意義。一是維護市場經濟秩序、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需要。中介服務機構誠實守信、依法履責,有利於為市場提供客觀公正的信息和專業意見,敦促經營主體依法合規經營,提升信息披露的真實性,維護投資者和消費者合法權益,營造公平、透明、法治的市場環境。二是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市場經濟效率的需要。中介服務機構堅持誠信盡責,為市場交易對手和廣大投資者提供可信賴的專業服務,可以幫助廣大投資者更好作出決策,減少財務和人力投入成本,降低信息不對稱風險,提高市場經濟活力和效率。三是轉變政府職能、完善社會治理的需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轉變政府職能,把政府不該管的事交給市場,為此要求中介服務機構以誠信的職業操守、勤勉盡責的作風,發揮補位作用,強化市場機制約束,加強社會公眾監督,構建相互協調、有機合作的社會治理體系。

    完善中介服務機構法規制度體系,促進中介服務機構誠實守信、依法履責,需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著力開展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壓實中介服務機構主體責任。增強中介服務機構及其從業人員的服務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知法守法意識,形成專業為本、信譽為重、責任至上、質量制勝的執業生態,塑造誠信高效、具有社會公信力的行業風氣。同時,加快培育高水平的本土中介服務機構,提升中介服務安全性,優化行業競爭格局。二是發揮行業自律組織作用。建立健全行業規范和標准,建設行業文化,樹牢誠實守信、勤勉盡責的執業操守,強化行業自律和懲戒,加強自律信息公開披露,開展監督評價,形成社會監督和約束合力。三是加強行業主管部門監管。強化行政監管手段和措施,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完善准入管理,加強日常持續性監管,嚴格監管執法,依法打擊會計造假、審計造假,確保數據真實性。懲處違法違規行為,大幅提高違法成本。四是完善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加快注冊會計師法、律師法、資產評估法等法律修訂,完善各行業中介服務機構管理制度,健全中介服務機構內部治理要求,形成促進規范發展的法律法規和制度環境。

  •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構建新型基礎設施規劃和標准體系,健全新型基礎設施融合利用機制”。這是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夯實建設現代化強國先進物質基礎的重要舉措。

    新型基礎設施是指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信息基礎設施是指基於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基礎設施,如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物聯網、數據中心、人工智能、衛星通信、區塊鏈基礎設施等。融合基礎設施是指傳統基礎設施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進行智能化改造后所形成的基礎設施形態,包括以工業互聯網、智慧交通物流設施、智慧能源系統為代表的新型生產性設施,和以智慧民生基礎設施、智慧環境資源設施、智慧城市基礎設施等為代表的新型社會性設施。創新基礎設施是指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新產品和新服務研制的具有公益屬性的基礎設施,包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教基礎設施、產業技術基礎設施等。

    構建新型基礎設施規劃和標准體系,健全新型基礎設施融合利用機制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有利於規范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應用。構建新型基礎設施規劃和標准體系,有利於明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規范,引導投資、建設和應用行為,強化需求導向,暢通供需循環,形成穩定預期,也為參與國際標准制定、打造國際競爭優勢奠定基礎。二是有利於促進新型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健全新型基礎設施融合利用機制,將不同行業和領域的新型基礎設施高效、安全地連接在一起,可以形成和發揮合力,更好支撐產業的升級、融合和創新,也可以促進各類基礎設施集約共建、優化布局、開放共享,提高建設和應用效率,節約社會資金和資源,避免各行其是、重復建設和無序競爭。三是有利於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新型基礎設施聚焦新一輪科技革命重點方向,是實現科學技術突破、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支撐創新創業的重要載體。構建新型基礎設施規劃和標准體系,可以發揮政策引導作用,加大支持科技創新力度,吸引民間資本和科技人才力量,解決關鍵技術的“卡脖子”難題。四是有利於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新型基礎設施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健全融合利用機制,可以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和新業態,優化供給質量,以供給改善牽引新的需求,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構建新型基礎設施規劃和標准體系,健全新型基礎設施融合利用機制,需著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健全制度規則標准體系。加強新型基礎設施頂層設計,優化布局、結構、功能和發展模式,強化區域、行業協同。健全新型基礎設施制度規則,明確建設和應用要求。構建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和團體標准體系,加強與傳統基礎設施標准銜接融合。二是深化融合利用。深化新型基礎設施應用融合,“建”“用”統一、以“用”促“建”,拓展應用場景,促進協調發展,支持應用范圍廣、賦能能力強、帶動效應好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其在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三是聚力核心技術攻關。整合資源投入,強化政策支持,集中力量攻堅突破新型基礎設施所需關鍵核心技術。發揮新型基礎設施在構建技術創新平台方面的作用,培育創新性強的高技術公司。健全機制和條件,加強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和合理流動。四是構建相適應的投融資模式。建立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運作的投融資機制,政府加強統籌協調,創造條件和環境,引導各類資源向新型基礎設施傾斜。更好發揮市場作用,健全激勵機制,促進經營主體積極參與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和建設,分享和應用建設成果。

  •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並作出了系統全面部署。我們要深入把握理解,認真貫徹落實。

    產業鏈是經濟體系中各產業環節和上下游在一定的技術經濟聯系基礎上形成的鏈條式關系形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是指這種關系形態具有內在穩定性、自主性和柔韌性,能夠在受到外部沖擊后較快自我適應,在受到封鎖打壓時維持有效運轉,在極端情況下保証基本功能。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取決於關鍵環節的自主可控和產業體系的完整穩定。我國擁有全球最齊全的產業門類、最強大的產業配套能力,不僅為贏得大國博弈提供了戰略支撐,也為全球經濟的順暢運行提供了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產業鏈、供應鏈在關鍵時刻不能掉鏈子,這是大國經濟必須具備的重要特征。”一直以來,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全而不精”,部分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同時,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正面臨重構,產業鏈供應鏈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上升,特別是近年來美國等西方國家對我國發展遏制打壓升級,與我國強行“脫鉤斷鏈”,我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進一步凸顯。一個時期以來,國家圍繞重點制造業產業鏈薄弱環節,在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攻關、提升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水平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健全相關制度要著重把握以下幾個重點。

    第一,健全強化重點產業鏈發展體制機制。一方面,要加快產業鏈“補短板”,統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加快技術攻關突破和成果應用,提升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醫療裝備、儀器儀表、基礎軟件、工業軟件、先進材料等重點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強重點優勢領域產業鏈“鍛長板”,健全提升優勢產業領先地位體制機制,深入開展工業產品質量提升行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等重點領域,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增強產業鏈根植性和競爭力。

    第二,全鏈條推進技術攻關、成果應用。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注重“點”“鏈”結合,提升共性技術供給,注重場景牽引,強化政策支撐,全鏈條推進技術攻關、成果應用、生態構建,實現“化點成珠、串珠成鏈”。充分發揮“鏈主”企業的關鍵作用,有效利用我國市場規模巨大優勢,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成長,保持和發展好完整產業體系。

    第三,完善產業在國內梯度有序轉移的協作機制。推進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對接合作模式,聚焦強鏈補鏈搭建產業轉移合作平台。創新區域間產業轉移合作模式,鼓勵產業轉出地和承接地建立產值、收益、用地等指標的分享機制。建設國家戰略腹地和關鍵產業備份。構筑產業轉移“攔水壩”,引導產業鏈關鍵環節留在國內,開展境外基礎設施建設和產能合作。

    第四,完善戰略性礦產資源探產供儲銷統籌和銜接體系。加快推進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堅持急用先行,突出緊缺戰略性礦產,實現找礦新突破,增強戰略性礦產資源長遠保障能力。健全石油、天然氣、煤炭、電力等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完善石油、天然氣等重要能源資源儲備動用機制,推動油氣管網互聯互通。推進大宗商品儲運基地布局規劃建設,夯實糧食、能源、礦產品原材料等穩產保供能力。

  •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學生實習實踐制度。”這一部署對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對此,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加深認識。

    第一,完善學生實習實踐制度,是新時代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更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迫切需要。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是我們黨的一貫要求,也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提出明確要求,特別強調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習實踐是落實教育同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具體途徑,通過加強實習實踐教育,讓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向火熱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一線實踐,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增強對人民的感情、對社會的責任、對國家的忠誠,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國家發展進步、人民偉大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自覺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第二,完善學生實習實踐制度,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完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舉措。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圍繞高素質人才和科技制高點的國際競爭空前激烈,拔尖創新人才成為促進和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通過實習實踐教育,學生可以接觸到真實的問題、置身於真實的場景,從而強化對知識的現實運用、對創新的切身感知,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提高科學思維能力、探索未知的興趣和創新意識。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當前一些地方和學校教育還存在重知識傳授、輕實踐養成的問題,對學生基於實際情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實習實踐教育重視不夠。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亟須把實習實踐教育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創新教育方法和組織形式,在實習實踐中提高教育質量,培養造就更多拔尖創新人才。

    第三,完善學生實習實踐制度,是提升學生就業技能、促進公平就業和高質量就業的有效途徑。實習是學校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高質量實習也是學生高質量就業的重要基礎。通過實習實踐,學生豐富了社會經驗,接觸到了實際工作崗位,明確了就業意願和方向,將為畢業生順利就業奠定堅實的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部等部門先后印發了《關於加強和規范普通本科高校實習管理工作的意見》、《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持續推動實習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建設。目前,學生實習實踐還存在不少障礙,部分高校對實習不夠重視、實習經費投入不足、實習組織管理不到位的現象不同程度存在,學生獲得優質實習資源靠關系、托人情的現象一定程度存在,部分用人單位接收學生實習實踐的熱情不高。這些問題,影響了學生全面發展、成長成才,也影響了公平就業、高質量就業,應當高度重視,切實加以解決。

    完善學生實習實踐制度,需要在全社會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成才觀、教育觀,把大中小學實習實踐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來統籌謀劃,從組織、管理、安全等方面進行全鏈條設計。要把實習實踐教育有機納入各級各類教育,改善學校實習實踐教育條件,創新教學形式與內容,全面提升實習實踐教育質量。建立健全機關企業事業單位接收學生實習的激勵機制,進一步加強高校實習環節的資源投入,規范實習教學組織與管理,面向所有學生提供公平的就業實習機會,提升實習的規范性、公平性、有效性。

  •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這一部署對於促進教育公平、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有效應對人口發展趨勢、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加深理解。

    第一,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是解決我國教育發展不平衡問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客觀需要。受自然歷史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限制,我國中西部地區、欠發達地區整體辦學條件和質量相對滯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西部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教育發展力度切實加大,中央財政教育轉移支付資金80%以上用於中西部省份,累計改造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10.8萬所,實現20多萬建檔立卡輟學學生動態清零,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了歷史性貢獻。邁上新征程,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對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2023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7年,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初步建立,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到2035年,基本公共教育服務總體水平步入世界前列。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進一步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加大對中西部困難地區的支持力度,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覆蓋全民、優質均衡。

    第二,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是適應人口變化形勢、服務支撐人口發展戰略的必然要求。人口是教育資源配置的重要依據。當前,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的趨勢性特征。2016年出生人口出現波峰達到1883萬人,從2017年起持續走低,2023年出生人口下降到902萬人。出生人口數量的下降迫切要求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實現由人口紅利到人才紅利的轉變。同時,我國城鎮化水平大幅提升,2023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6.16%,人口持續從農村遷移至城市,從欠發達地區向發達地區流動。我國教育學齡人口的總體規模和區域分布持續發生重大變化。教育強國建設是人口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工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必須深入研判人口規模結構變化對教育提出的新挑戰新要求,不斷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形成與人口分布相匹配、相適應的教育資源布局,提高教育資源使用效益效能,增強教育體系的服務能力,讓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第三,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建立同人口變化相協調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需要找准推進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要堅持規劃引領,將教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等規劃,落實教育優先發展,強化教育資源的投入和前瞻性配置。完善中央財政教育轉移支付制度,確保有效滿足欠發達地區教育需求,補齊教育發展短板。完善教育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機制,充分發揮教育數字化對教育資源有效配置、高效配置的作用,進一步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向欠發達地區供給和輸入。優化城鄉學校布局,推動城鎮學校擴容增位,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推進師資配備均衡化,加快城鄉教育一體化。推進教育關愛制度化,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等群體的教育保障力度,健全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入學保障政策,以公辦學校為主將隨遷子女納入流入地義務教育保障范圍,確保不同群體適齡兒童平等接受義務教育。

  •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這一部署對於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提升人力資源開發水平和國家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加深理解。

    第一,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是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必然要求。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義務教育,立足確保黨的事業后繼有人、夯實人才培養基礎、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謀劃義務教育工作,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推動我國義務教育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建成世界最大規模的義務教育體系,義務教育普及程度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全國2895個縣級行政單位全部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成為一個新的裡程碑。2023年,全國小學淨入學率保持在99.9%以上,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7%,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和享受政府購買學位服務的比例超過95%。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教育內外部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從人民群眾的訴求看,在“有學上”的問題得到解決后,對“上好學”的願望更加強烈,對教育公平和質量有了更高期待。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隻有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才能讓學生不分城鄉、不分地域都能享有優質教育機會,更好地促進教育公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第二,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是全面提升人力資源開發水平、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的重要舉措。黨的二十大對教育、科技、人才進行統籌安排、一體部署,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比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前了15年,凸顯了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先導和支撐引領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各級各類教育加速發展,人力資源開發水平持續提升,2023年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4年,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撐。從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看,我國正處於人口紅利加速向人才紅利邁進的關鍵時期,必須進一步提高國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人力資源開發水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厚植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基礎。九年義務教育是人生連續受教育時間最長的階段,是打牢人生基礎的關鍵階段,既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又培養其探索性、創新性思維品質。今天的義務教育質量,決定了明天的勞動人口素質,決定了國家的創新能力水平。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有利於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有效提高人口整體素質,更好滿足現代化建設對人才數量、質量、結構的全方位需求。

    第三,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必須納入教育強國建設的大局中來定位、謀劃。義務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國民教育體系中居於最基礎最關鍵的地位。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完善立德樹人機制,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義務教育是國家事權,要堅持政府主責,強化發展規劃、財政投入、教師隊伍建設、評價督導,不斷完善促進優質均衡發展的配套政策體系。要健全城鄉統一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推進學校建設標准化,切實改善學校教學生活和安全保障條件。要著力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加快集團化辦學和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大力推進教育數字化,有效提升薄弱學校、農村學校辦學水平,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教育問題。

  • 重大科技創新是大規模有組織的科技創新活動,能夠集中力量進行科技攻關,解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對於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具有重要作用。《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這是完善科技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改革舉措,將進一步提高科技創新的效能,更好保障重大科技創新的順利實施。

    第一,優化組織機制是完成重大科技創新的必要保障。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學研究范式發生深刻變革,科研活動復雜性顯著增加。重大科技創新具有前沿性、引領性、顛覆性等特點,投入大、風險高、周期長,是系統性社會化大生產的一種形式,必須要有強大的組織機制。同時,我國科技事業發展迅速,科技創新由原來的學習型、追趕型逐漸轉變為並跑型、引領型,迫切需要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以適應科技發展趨勢和我國科技創新工作的需要。特別是中央科技委員會成立后,科技領導體制和管理機制發生重大變化。加強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發揮對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作用,強化國家層面的統籌和布局並組織推動實施,需要進一步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優化組織機制,有利於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集聚戰略科技力量,調動重要創新資源,保障重大科技創新順利實現戰略目標。

    第二,優化組織機制有利於提高重大科技創新的效能。重大科技創新需要大量創新資源,而創新資源是相對稀缺的。優化組織機制,發揮好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政府的組織協調作用,建立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資源配置模式,有利於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實現科技創新效益最大化。重大科技創新往往涉及多個部門、領域、團隊和學科,優化組織機制,有利於增強創新協同性。針對不同創新任務形式,採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完善“揭榜挂帥”、“賽馬”制、“業主制”等方式,建立起適宜的組織模式,可以系統地提升創新效率。通過優化組織機制,可以進一步促進科技產業的融合,增強科技創新對產業和經濟的源頭供給能力,加快成果轉化,盡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第三,優化組織機制必須解決好重大科技創新實施中的突出問題。當前我國重大科技創新實施中還存在國家戰略需求和市場需求轉化為重大科技任務的機制不健全,多元化資源配置格局尚未形成,戰略科技力量組織動員以及產學研、部門間、領域間的協同不夠等問題,亟待通過優化組織機制解決。一是加強統籌布局,完善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的國家重大科技任務選題方式,建立將企業、地方符合國家戰略需求的項目納入國家科技計劃體系的選擇機制。二是完善科技創新全鏈條聯動機制,建立科技創新重點領域一體規劃和部署機制,統籌部署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建立貫穿全鏈條的多部門聯動實施、接力實施工作機制。三是探索建立重大科技任務分類管理組織模式,針對不同領域、目標和特點,選擇合適的部門、地方、總承單位和業主單位負責實施。四是加快轉變科技資源配置方式,探索建立市場驅動的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機制,實現政府有為、市場有效、創新主體有擔當的有機統一。五是強化任務實施督查、動態調整和考核驗收,設置裡程碑節點,引入科技項目監理機制,強化對主責單位、專業機構監督管理。同時,發揮社會監督作用,形成內部管理與社會監督相互促進的管理模式。

  • 科技計劃是根據國家科技發展規劃和戰略安排,以財政支持或以宏觀政策調控、引導,由政府部門組織和實施的科學研究或試驗發展活動及相關的其他科學技術活動。《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改進科技計劃管理,強化基礎研究領域、交叉前沿領域、重點領域前瞻性、引領性布局。”這項重要改革舉措將進一步優化科技計劃管理模式,激發創新活力,使科技計劃更符合科技發展趨勢和國家戰略需求。對此,可以從3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改進科技計劃管理很有必要。目前的科技計劃體系是2015年改革后形成的,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技術創新引導專項(基金)、基地和人才專項等5大類。面對新形勢,國家科技計劃迫切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一是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的要求。根據202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調整科學技術部的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協調管理、科研項目資金協調評估等職責,強化統籌協調職能。根據機構改革的要求,需要進一步改進科技計劃管理,適應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的要求,更符合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科技強國的需要。二是更好擔負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要使命的要求。科技計劃承擔著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重要使命,必須從國家急迫需求和長遠目標出發,聚焦高端芯片、生物科技、工業軟件、新材料、科研儀器等領域全力組織攻堅,用原創技術解決這些重要領域的“卡脖子”問題,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把創新的主動權和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三是進一步提高科技計劃管理水平的需要。當前,科技計劃管理還存在薄弱環節,需要進一步提高管理的綜合性、專業化,壓實科技計劃各環節主體責任,強化專業管理機構的責任,加強研發單位和研發者的考核和目標管理。

    第二,改進科技計劃管理重在加強前瞻性、引領性布局。加強前瞻性、引領性布局是科技計劃管理的關鍵環節,對於確保科技計劃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國家戰略發展目標的一致性至關重要。隻有布好局定好位,才能明確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和關鍵任務,確保科技計劃在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更好地應對挑戰,滿足國家的戰略需求。一是有利於更好發揮科技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隻有做好前瞻性、引領性布局,選准方向和目標,才能更好地搶佔科技制高點,打牢未來發展的技術基礎,發揮科技的戰略先導作用。二是有利於強化科技創新的策源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通過強化前瞻性、引領性布局,使科技計劃更加聚焦原創性、顛覆性、戰略性創新,從源頭和底層打牢技術基礎,創造更多原創理論和技術。三是有利於識別具有巨大潛力的新技術、新產業。要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提前進行資源配置和人才培養,強化科技與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融合。

    第三,加強統籌協調,抓好科技計劃的實施。要強化協同創新,以科技計劃為載體,加強部門、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協同,強化戰略科技力量聯合攻關,推動國家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探索項目、基地、人才一體化機制,以項目支持基地建設,以基地建設培育戰略科技人才,以人才支撐科技攻關,形成良性循環。要加強央地協同,根據國家戰略需求,梳理凝練適合地方或企業承擔的重大項目,納入國家科技計劃體系,由地方或龍頭企業全面負責資金籌集、項目實施,真正形成全國一盤棋。要加強科技計劃監督評估體系建設,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聚焦重大標志性成果分類考核,根據不同任務特點,建立健全分類評價考核方式,抓住關鍵環節和關鍵主體,將監督評估壓力層層傳導到位,形成監督閉環。

  • 非共識項目是指在科技創新活動中,因其創新性、顛覆性的理念而與現有知識體系和共識不一致的項目。《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建立專家實名推薦的非共識項目篩選機制。”這一重要改革舉措為非共識性創新提供了新的支持模式和路徑,體現了對原始創新、顛覆性創新的重視,對於鼓勵科研人員大膽探索、挑戰未知、促進原始創新和顛覆性創新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深刻理解非共識項目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非共識項目的特點是創新性強、風險高、難識別、爭議大,挑戰現有的知識體系、標准和規則,蘊藏著重大創新思維和原創性、顛覆性創新機遇,可能帶來科學技術的重大發現、重大突破,從而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隨著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我們將迎來更多“從0到1”的科技創新成果,原始創新在我國科技創新中的比重越來越大,這意味著會出現更多非共識性創新。因此,建立非共識項目的篩選機制是我國科技發展新階段的必然要求。要看到,非共識項目研究難度大、不確定性高、可識別性不強、失敗風險較大,在同行評議中可能會引起較大的分歧,難以通過常規的同行專家評審程序達成有效共識,通常較難獲得研究資助,必須採取符合非共識項目特征的評選方式。因此,建立非共識項目的篩選機制勢在必行。

    第二,發揮專家實名推薦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項目評價上,要建立健全符合科研活動規律的評價制度,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務導向型科技項目分類評價制度,建立非共識科技項目的評價機制。”專家實名推薦的非共識項目篩選機制是符合非共識項目特點的一種評價機制。採用專家實名推薦,不問出處、不設門檻、不唯申請者過往業績,更加有利於打破常規、識別人才。實名制有利於發揮專家個人影響力,激勵評審專家發揮伯樂作用,也有利於強化專家個人推薦責任,對專家行為形成約束,避免項目評審專家因個人動機而出現的低水平評審和投機行為,降低推薦風險。要發揮好這一機制的作用,一是推薦專家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在推薦時出以公心,以對科技創新負責、對國家發展負責的態度,推薦出真正具有原創性、顛覆性的項目。二是推薦專家要有獨到眼光。深刻把握未來方向,能夠洞悉非共識項目的可行性和巨大創新機遇。三是推薦專家要堅持創新意識。堅持源頭創新,破除跟隨思想,不能以國外有沒有類似研究、有沒有先例、是不是國際熱點等作為評判標准,而應建立鼓勵重大原始創新和顛覆性創新的思維觀念和評價導向,引導我國科學家勇闖“無人區”,突破現有科學技術理論框架,加快原始創新和顛覆性創新。

    第三,建立科學有效的監管、評價和全過程責任制度。強化負責任評審,建立權責一致的責任機制,既要充分發揮專家個人在整個非共識項目實施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也要壓實責任,避免人情圈子、學術壟斷等對項目遴選帶來的負面影響,增加篩選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建立激勵機制,鼓勵科學家在評價活動中堅持真理、勇於創新。另外,對非共識項目的管理,科研管理部門要建立體系化制度,完善資助方式,形成適應非共識項目開展研發活動的制度保障。

  •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建立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制度”。通過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轉化特征的管理制度,將進一步激發科技人員成果轉化積極性,更好保護國家利益和科研人員合法權益,發揮科技成果的效益,促進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多年來,我國不斷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印發《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制定《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形成科技成果轉化“三部曲”。出台《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進一步下放科技成果管理權限,在科技成果管理改革上邁出一大步。科技部、財政部等部門開展了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試點,一些地方因地制宜進行了改革探索,取得良好效果。

    之所以要對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主要是因為科技成果具有不同於一般資產的特征。一是科技成果的價格具有明顯的時效性。如果沒有轉化,不僅價值得不到體現,大部分科技成果的價格會隨著時間快速衰減。科技成果隻有及時進入經濟領域,才能產生效益。二是科技成果僅表現出應用潛力,尚未真正走向市場,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對此難以通過評估確定科學、合理、可信的價格。科技成果作價投資形成股權的價格往往變化幅度巨大,既有企業自身經營發展的原因,也有市場需求變化的影響,股權價格變化不可控。三是科技成果轉化風險較大,轉化過程包括中試熟化、生產等不同階段,面臨諸多未知因素,轉化失敗率較高。

    職務科技成果資產單列管理改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轉化前對職務科技成果的單列管理,要建立職務科技成果及其作價投資形成股權的單列管理模式。二是轉化后對職務科技成果作價投資形成國有股權的單列管理,要簡化股權管理方式,適應科技成果轉化的特點。當前科技成果資產管理在成果初始記賬和定價、成果轉化形成的國有股權保值增值考核和管理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使得成果定價不准確,高校院所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對國有股權的管理有較大顧慮,相關企業在后續融資、並購、重組等涉及股權變動的事項上,程序復雜,周期較長,不利於企業根據市場情況快速融資、靈活決策,也影響科研人員積極性。因此,需要盡快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律以及科技成果特征的國有資產管理制度,解決科技成果管理與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考核要求之間的矛盾,完善作價投資形成國有股權的單列管理機制。進一步縮短管理鏈條、簡化審批流程,建立對職務科技成果作價投資等方式形成的國有股權劃轉、轉讓、退出、損失核銷等處置制度以及資產評估備案、國有產權登記等事項的專門管理制度。

    通過單列管理,能夠更好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單列管理后,可以更切合實際地制定專門管理制度和監管機制。一是在成果轉化中,加強科技安全和科技倫理管理,特別是加強對涉及國家秘密或出口管制成果的管理,更好保護相關領域國家安全。二是更好地強化成果轉化全過程管理,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和監管機制,規范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簡化流程,提高轉化效率,開展風險控制,更好地保護國有資產。三是通過明確科技成果的歸屬和權益分配,提高對科技成果轉化的信心和動力,激勵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更好地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 科技金融是通過銀行、証券、保險、創業投資、抵押、擔保等金融方式和服務,支持科研、成果轉化和科技型企業發展的金融模式。《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這項重要改革舉措對於促進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實現科技、產業、金融三者的良性循環,建設科技強國和金融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面對科技強國建設和國際競爭的嚴峻形勢,強大的科技投入是支撐人工智能、信息技術、量子、生物等前沿科技領域和未來產業發展的必要條件,從科學研究到成果轉化再到產業化,每一步都離不開金融的支持。目前,我國的科技投入總量相對不足、結構不盡合理,急需更多金融投資進入科技創新領域,加快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金融要迎難而上、聚焦重點﹔引導金融機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統籌運用好股權、債權、保險等手段,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鏈條、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近年來,科技管理部門會同金融管理部門和金融機構陸續制定了一批科技金融政策措施。但同時還存在以間接融資為主的社會融資模式與科技型企業的融資需求不匹配、金融機構支持科技創新的內生動力需要提升、金融監管剛性要求對科技創新融資形成抑制等問題。發展科技金融,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需要著重抓好以下幾點。

    第一,加強對科技企業全鏈條、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務。對於種子期和初創期的科技企業,其規模小、資產輕、估值難而資金需求度高,可加強天使投資基金、產業投資基金的支持。對於成長期的科技企業,具備一定商業模式和盈利能力的,可加強專利權質押融資、商標權質押融資、訂單融資等科技信貸服務。對於成熟期科技企業,可支持其在科創板、創業板、新三板等資本市場獲得更多融資機會。

    第二,加大對國家科技重大任務的金融支持。對事關國家發展與安全的重大科技任務,加強銀行信貸、資本市場、科技保險、創業投資、債券以及財政引導等多項政策聯動,重點對國家科技重大任務、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等給予全方位金融支持。支持承擔國家科技重大項目、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的科技領軍企業上市融資。

    第三,構建豐富的科技金融產品體系。強化科技政策性貸款,常態化實施科技創新再貸款政策,提高在再貸款中的結構比例。建立專門機制,推動商業銀行將支持科技創新作為主要政策性業務。對天使投資和專注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創業投資機構進一步給予支持。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拓寬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資金來源。壯大耐心資本,探索社保基金、保險資金、年金資金等長期資金支持科技創新的機制。

    第四,打造科技與金融良性互動的生態。加強科技咨詢、科技創新評價標准、知識產權交易、信用信息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各類金融服務更加標准化、精准化提供支持。完善風險分擔機制,有效發揮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的增信、分險和引領功能,著力解決市場的科技創新風險規避問題。充分考慮科技金融的發展規律,強化科技創新的金融風險防范,提高監管的包容性。優化政府引導基金的考核,採取“長周期”、“算總賬”等的考核辦法,帶動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這明確了進一步深化人才評價改革的目標任務,對創新人才評價機制、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具有重要意義。

    人才評價是人才發展的指揮棒。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黨管人才原則,不斷改革人才評價體系,制定印發《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對包括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在內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作出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有關部門和各地區堅決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開展“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清理,優化整合部委和地方人才計劃,在創新人才評價機制方面積極探索,取得顯著成效。同時應當看到,與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需要相比,我國人才評價體系還存在不適應、不合理的地方,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提升評價體系的科學性、合理性、公平性。

    首先,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是以正確評價導向引領干事創業導向的需要。人才評價體系對於人才的選拔、培養、使用、保障具有重要導向作用。如何讓廣大人才通過更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脫穎而出,關系人才成長和作用發揮。強調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能夠全面准確反映成果創新水平、轉化應用績效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充分體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要求,體現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體現對人才成長規律和人才價值的尊重。同時,有利於打通人才流動、使用、發揮作用的體制機制障礙,充分發揮人才評價正向激勵作用,促進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把精力放到通過創新創業施展才干、實現價值上,有效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更好地把我國制度優勢轉化為人才優勢、科技競爭優勢。

    其次,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是解決人才評價中突出問題的需要。當前我國人才評價體系還不夠完善,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新的評價標准還沒完全立起來。現有的人才分類標准認可度不夠高,對人才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的評價缺乏可量化、成體系、立得住、有說服力的指標支撐。二是舊的評價慣性依然存在。在人才計劃評審中,論文、專利、項目、獎項以及已獲得的人才“帽子”等指標仍然是主要依據。三是“唯帽子”問題治理還需進一步加大力度。不少單位仍然存在把“帽子”大小作為人才招聘引進、定崗定薪直接依據的現象,導致科研人員競相去爭“帽子”。解決以上問題,亟待明確“破四唯”后怎麼“立”的評價方式和標准,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

    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必須堅持“破四唯”和“立新標”並舉,深化人才評價改革。一要分類構建符合科研活動特點、體現人才成長規律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方式。發揮評價指揮棒和風向標作用,按照承擔國家重大攻關任務、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社會公益研究等,分類建立科學合理、各有側重的人才評價標准。二要聚焦經濟社會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制定新職業、新領域人才評價辦法。深化工程教育評價改革,改變“唯論文”傾向,把重大工程設計、新產品或新裝置研制等作為工程碩博士畢業和學位授予的重要依據。加快新興職業領域人才評價標准開發工作。三要持續開展專項整治,防止人才“帽子”滿天飛等問題反彈回潮。鞏固深化部委和地方人才計劃優化整合工作成果,健全人才計劃備案管理制度。建立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自查自糾機制,清理各類考核評價條件、指標中涉及“四唯”以及與人才稱號、學術頭銜直接挂鉤的規定。

  •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海外引進人才支持保障機制”。這是黨中央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努力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穩步提升我國在全球配置人才資源能力的重要舉措。

    海外人才是我國高層次人才隊伍的重要來源。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既需要培養用好國內人才,也需要堅持需求導向,用好全球創新資源,精准引進“高精尖缺”人才。改革開放后,我國有大批留學人員學成后留在海外工作,許多人活躍在國際科技前沿和產業發展高端。把這些優秀人才吸引回來,是解決我國科技領軍人才匱乏的現實、快捷、有效的途徑。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著眼國家戰略需求,不斷加大海外人才引進工作力度,越來越多的海外優秀人才回國(來華)創新創業,對推動我國教育、科技、人才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新時代新征程上,要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為海外人才回國(來華)從事研究開發、學習、工作和生活提供良好環境和服務保障,切實做到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

    第一,拓展事業平台。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使用好是關鍵。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來華)的目的和動力,主要是國內有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更大的發展空間。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創新創業環境和條件仍有差距。要以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國家高水平人才高地為契機,以國家重點科技創新項目、國有重點骨干企業研發項目、高校和科研院所重點學科、國家實驗室、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留學生創業園等為載體,充分發揮用人單位的主體作用,借鑒運用國際通行、靈活有效的辦法,推動人才政策創新突破和細化落實,為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提供良好事業平台和工作生活條件。要營造尊重個性、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寬鬆環境,充分信任、放手使用,讓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干得好、留得住,產生良好擴散效應。

    第二,完善服務保障。海外高層次人才是世界各國競相爭奪的寶貴資源。當今世界,圍繞科技制高點和高端人才的競爭空前激烈,各國紛紛出台吸引人才的戰略和政策,包括調整移民政策、提供豐厚薪金待遇、實行優惠的留學政策、為創業提供稅收優惠等。這些年,為改善吸引人才的條件和環境,各地先后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措施。要聚焦解決海外高層次人才關心的重點難點問題,在待遇保障、出入便利、子女配偶保障等方面不斷完善相關政策,對國家急需的頂尖人才實施特殊支持政策,採取各種措施創造拴心留人的條件,幫助海外引進人才解除后顧之憂,讓他們安心安身安業。

    第三,加強政治引領。加強對人才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是堅持黨管人才原則的重要內容,是集聚愛國奉獻各方面優秀人才的重要舉措,也是弘揚我們黨聯系服務專家優良傳統的具體體現。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在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親自關懷和協調聯系下,錢學森等一批杰出海外專家毅然放棄國外優裕的工作生活條件回到祖國,成為新中國工業、教育、科研和國防事業發展的骨干力量。加強對海外引進人才的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要以思想聯系為重點,加強思想溝通和情感交流,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要關心海外引進人才身心健康,真心關懷、真情服務,幫助解決實際困難。要通過教育培訓、國情考察等,增強海外引進人才的政治認同感和向心力,實現增人數和得人心有機統一。

  •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這是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

    國家戰略規劃體系集中體現了黨和國家的戰略意圖和中長期發展目標,具有全局性、長遠性、根本性的影響,是推動實現國家長治久安、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依托。建立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是我們加強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重要方式,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手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部署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建設,推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就業優先戰略等一系列國家戰略,使我國國家戰略體系更加科學完善。編制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十四五”規劃,建立統一規劃體系和國家發展規劃實施機制,實現各領域專項規劃與國家發展規劃同步部署編制實施。“十三五”規劃引領我國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十四五”規劃各項舉措正在穩步實施,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同時要看到,當前仍存在國家戰略融合不足,規劃目標與政策工具不協同,專項規劃對總體規劃支撐不足,財稅、金融、產業、區域等政策與國家戰略、國家發展規劃統籌協調不夠等問題,影響了國家戰略和規劃作用的更好發揮。

    新時代新征程上,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推動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發揮好國家戰略規劃體系的引領和指導作用,進一步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這有利於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將各部門、各地方的發展目標、發展任務、工作重點納入國家發展全局予以考慮和安排,集中力量辦大事,朝著既定目標和方向前進,確保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有利於更好推進戰略、規劃、政策的統籌協同,增強短期政策與長期政策的銜接配合,保持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強化各類政策的保障和支撐作用,形成目標一致、步調統一的工作合力,保障國家戰略和規劃順利實施。

    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要緊緊圍繞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這一黨的中心任務,突出高質量發展目標引領,堅持發揮戰略規劃導向作用,加強政策協調配合,保障戰略規劃落實。一是健全國家戰略深度融合推進機制。構建國家戰略制定和實施機制,加強國家重大戰略深度融合,增強國家戰略宏觀引導、統籌協調功能。二是健全國家戰略規劃銜接落實機制。強化國家發展規劃和國家戰略的有機銜接,強化專項規劃、區域規劃、空間規劃、地方規劃與國家發展規劃的有機銜接。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導向作用,強化空間規劃基礎作用,增強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實施支撐作用。健全戰略規劃推進落實機制,細化落實政策體系,加強規劃實施評估,健全規劃動態調整、修訂完善、監督考核機制,強化重點任務落實。三是健全政策統籌協調機制。圍繞實施國家戰略和國家發展規劃,加強宏觀政策協調配合,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將經濟政策和非經濟性政策都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統籌把握好政策出台時機、力度、節奏,強化各方面對政策的理解、執行和傳導,推進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就業、投資、消費、環保等政策協同發力,最大限度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形成政策合力。

  •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探索實行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管理。”這是黨中央對完善宏觀經濟治理作出的重大部署,對於增強宏觀經濟分析能力、提高宏觀經濟政策的有效性、提升政府宏觀管理水平、防范化解經濟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資產負債表是綜合反映一個國家資產、負債總量及結構的核算表,也是分析經濟、識別和防范風險、穩定金融的重要方法。資產負債表以資產和負債的存量分析為主,提供了從企業、居民等微觀層面分析宏觀經濟的新視角,與國內生產總值等傳統流量分析形成互補認識,更容易透視國家經濟增長“累積效應”。探索實行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管理,有利於揭示主要經濟活動之間的對應關系,展現國民財富及其部門分布狀況信息,為科學調整和優化國家資產負債結構和各部門經濟結構提供決策依據﹔有利於把經濟增量分析與存量分析、總供給與總需求分析有機結合起來,更加准確提出宏觀經濟政策,提高宏觀經濟政策時效性﹔有利於准確刻畫全國、地方和各部門的資產負債狀況,評估償債能力,反映結構性矛盾及宏觀風險的累積,為科學調整杠杆、識別潛在風險儲備政策工具。

    依據聯合國等五大國際組織發布的《國民賬戶體系2008》,美國、德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編制了國家資產負債表,普遍認為資產負債表的功能作用不局限於傳統的統計與核算,還具有較強的宏觀經濟分析和管理功能。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編制全國和地方資產負債表這一重要改革任務,目的是摸清國家的“家底”,進而對國民經濟狀況作出更全面的判斷和分析。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全國和地方資產負債表編制工作方案》,自2018年起,國家統計局連續編制年度全國資產負債表。雖然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編制工作不斷推進並取得積極進展,但實踐中資產負債表時效不能滿足宏觀經濟管理需要,運用資產負債表進行宏觀經濟管理的理論和實踐尚不夠充分,資產負債表尚未充分參與決策和有效發揮作用。

    探索實行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管理,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拓展資產負債表的監測、預警、管理功能。一是全面提高資產負債表編制質量。建立系統全面的資產負債統計數據庫,提高資產負債表編制的時效性,構建我國國家資產負債表編制理論體系。二是加強基於資產負債表的宏觀經濟管理研究。宏觀經濟管理部門要加強對全國和地方資產負債表的研究,注重資產負債表流量指標、存量指標的銜接,為監測、預警宏觀經濟運行,參與宏觀經濟決策提供參考。三是挖掘和拓展資產負債表的管理功能。研究利用資產負債表對不同部門的資產負債總量和結構進行協調,對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實施效果進行評估,研究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中增加資產負債相關指標的可行性,不斷完善管理原則、目標、手段和方式,充分發揮資產負債表管理效用。

  •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預算制度”,並從加強財政資源和預算統籌、強化對預算編制和財政政策的宏觀指導、統一預算分配權、完善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等多個方面作出部署,為進一步深化預算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預算體現黨和國家意志,服務保障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重大方略、重大決策、重大工作。科學的預算管理以法治化、規范化、透明化為主要特征,堅持預算法定、實行全面預算管理,收入依法組織,支出標准科學,運行規范透明,約束嚴格有力,注重資金績效。健全預算制度,既是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客觀需要。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預算制度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修改(訂)了預算法及其實施條例,出台實施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政府預算體系不斷完善,預算績效管理改革全面實施,預算公開日益規范,政府債務管理得到加強,基本搭建起了預算制度的主體框架。但也要看到,預算制度和相關管理工作也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預算分配權仍不夠統一,財政資源統籌力度有待加大﹔一些領域財政支出不夠規范透明,存在結構固化、資金浪費的現象,預算約束和績效管理有待進一步加強﹔有的地方不顧自身承受能力,在民生領域作出超出財力可能的承諾和安排,影響財政可持續性﹔等等。

    深入推進預算改革,健全預算制度,要圍繞更好發揮集中財力辦大事的體制優勢,堅持守正創新,突出問題導向,進一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補齊制度短板,持續提升預算管理水平和財政治理效能。一是加強財政資源和預算統籌。把依托行政權力、政府信用、國有資源資產獲取的收入全部納入政府預算管理。將部門和單位的所有收入全部編入預算。加強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統籌和有機銜接。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績效評價制度,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和基本民生財力保障。加強預算、資產、債務等資源統籌,優化資源配置,完善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財政保障機制。二是強化對預算編制和財政政策的宏觀指導。健全支出標准體系,建立完善動態調整機制,為預算編制提供科學依據。深化零基預算改革,打破基數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完善中期財政規劃對年度預算的約束機制,加強財政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三是統一預算分配權,提高預算管理統一性、規范性。大力壓縮代編預算規模和年中二次分配,防止和克服“錢等項目”現象,全面提高年初預算到位率,增強預算編制的科學性和准確性。推進預算安排與存量資金的有機結合,加大財政資金統籌和支出結構調整力度,推動資金項目科學整合,規范各領域、部門和單位預算支出管理,結合實際合理確定預算收支規模。四是深化預算績效管理改革。加強公共服務績效管理,強化事前功能評估。加快完善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強化績效評價結果運用。五是完善預算公開和監督制度,提高預算公開工作質量。六是完善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探索編制全國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加強數據分析應用。

    在推進上述改革的同時,要不斷健全財政法律制度,完善財會監督體系,加強財政科學管理,健全財政支出全鏈條管理制度,全面推進預算管理一體化建設,加強政府採購監管,提升國庫管理水平,全面落實預算管理要求。各級領導干部應牢固樹立科學的預算管理理念,帶頭堅持預算法定原則,落實黨政機關過緊日子要求,強化預算約束,嚴肅財經紀律,切實把各方面資金管好用好。

  •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有利於高質量發展、社會公平、市場統一的稅收制度,優化稅制結構。”推進落實這一部署,要深刻領會黨中央關於稅收制度方面的改革意圖和總體要求,准確把握深化稅制改革、優化稅制結構的重點。

    稅收制度具有籌集財政收入、調控經濟運行、調節收入分配等重要功能,涉及國家與企業、個人以及不同地區、群體之間的利益分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稅制改革扎實有序推進,改革完善增值稅制度,調整優化消費稅征收范圍、稅率,初步建立了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探索建立綠色稅制體系,實施資源稅、環境保護稅改革﹔加快落實稅收法定原則,13個稅種已完成立法,修改完善稅收征管法。同時,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相比,稅收制度也還存在一些不相適應的方面。稅收收入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相對較低,地方稅種普遍收入規模較小,直接稅體系還不夠完善,各種隱形變相的稅收優惠政策大量存在,影響了資源配置的效率、調控經濟運行和調節收入分配的效果。

    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決定》要求,健全稅收制度,需要聚焦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進統一市場建設,進一步優化稅制結構,強化稅收功能,使財政收入來源更加平衡穩固,稅收調控更加科學有力,收入調節更加精准高效,更好發揮稅收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具體需要重點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全面落實稅收法定原則。規范稅收優惠政策,完善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支持機制。圍繞支持創新發展、綠色發展和協調發展,完善政策、提升效率,進一步增強規范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加強稅收立法修法工作,研究與新業態相適應的稅收制度,穩步推進增值稅、消費稅、土地增值稅等稅收立法,積極穩妥推進非稅收入立法研究,提升政府收入體系規范化和法治化水平,助力優化營商環境,有力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第二,健全直接稅體系。完善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規范經營所得、資本所得、財產所得稅收政策,實行勞動性所得統一征稅。完善房地產稅收制度。更好發揮直接稅在組織財政收入和調節收入分配等方面的作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第三,完善地方稅體系。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拓展地方稅源,適當擴大地方稅收管理權限。推進消費稅征收環節后移並穩步下劃地方,完善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和抵扣鏈條,優化共享稅分享比例。研究把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合並為地方附加稅,授權地方在一定幅度內確定具體適用稅率。通過合理配置地方稅權,理順稅費關系,培育壯大地方財源,逐步建立規范、穩定、可持續的地方稅體系。

    第四,完善綠色稅制。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全面推行水資源費改稅。改革環境保護稅,研究將揮發性有機物納入環境保護稅征收范圍。完善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等有關促進綠色發展的政策體系。健全碳市場交易制度、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制度,完善碳定價機制,建立健全有利於碳減排的稅收政策體系,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第五,深化稅收征管改革。全面推進稅收征管數字化升級和智能化改造,完善稅務監管體系,進一步增強納稅服務和稅務執法的規范性、便捷性和精准性。規范和加強收入征管,依法征收、應收盡收,堅決防止收“過頭稅費”。

  •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並就增加地方自主財力、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優化共享稅分享比例等方面作出部署,提出明確要求。

    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是政府間權責劃分的基本組成部分。改革開放初期,我國財政體制由原來的“統收統支”改為“分灶吃飯”,先后探索實行了多種形式的財政包干制。1994年,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要求,國家實施了分稅制改革,確立了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的基本框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政府間財政關系的調整完善,從國家治理的高度部署持續推進財政體制改革。基本完成主要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適時調整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逐步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深入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從實際運行情況看,財政體制的調整在增強中央宏觀調控能力、調動地方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形成等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國家財政實力也日益壯大。但也要看到,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要求相比,現行財政體制還存在一些不相適應的地方。部分領域中央和地方財政事權劃分還不夠清晰,地方自主稅源不夠穩定,一些地方對上級轉移支付依賴程度過高,轉移支付激勵約束機制尚未完全建立,等等。

    財政體制改革涉及面廣、利益觸動大、影響十分深遠,必須緊緊圍繞保持和增強中央調控能力,圍繞更好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圍繞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統籌考慮多方面因素,加快推動建立適應推動高質量發展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要求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推進落實中,需要著重把握好“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3個方面的要求。

    第一,權責清晰。遵循受益范圍、信息對稱和激勵相容原則,完善中央和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中央財政事權原則上通過中央本級安排支出,減少委托地方代行的中央財政事權。不得違規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資金,確需委托地方行使事權的,通過專項轉移支付安排資金。規范中央和地方共同財政事權設置,探索建立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動態評估調整機制,健全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

    第二,財力協調。進一步完善地方稅體系,結合稅制改革穩步推進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優化共享稅分享比例。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清理規范專項轉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提升市縣財力同事權相匹配程度。建立促進高質量發展轉移支付激勵約束機制。健全轉移支付定期評估和動態調整、退出機制。規范非稅收入管理,適當下沉部分非稅收入管理權限,由地方結合實際差別化管理。在清晰界定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的基礎上,通過優化政府間收入劃分和轉移支付結構,推動形成穩定的各級政府事權、支出責任和財力相適應的制度。

    第三,區域均衡。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東西南北差異大、各地發展不平衡。財力分配不能簡單看人均財政收支水平高低,需要根據不同地區所處發展階段、資源稟賦、公共服務提供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科學測算均衡調節。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研究完善差異化財稅支持政策,促進各區域發揮自身優勢持續做大財政經濟“蛋糕”。加強對履行特定功能地區的財政支持,增強其財政保障能力。通過完善財政體制安排,加大政策調節力度,有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同時,省以下財政體制是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的延伸,是政府間財政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繼續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深入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優化省以下財力分配,使權責配置更為合理,收入劃分清晰規范,財力分布相對均衡,基層保障更加有力。

  •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政府債務管理制度”,並強調要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范圍,適當擴大用作資本金的領域、規模、比例,建立全口徑地方債務監測監管體系和防范化解隱性債務風險長效機制,加快地方融資平台改革轉型。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政府債務管理工作,統籌內債與外債、中央與地方政府債務管理,部署推動完善制度機制,加強分配使用、支出管理和風險防范,有效發揮債券資金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特別是我國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建設從無到有不斷加強,堅持“開前門、堵后門”,依法賦予地方政府適度舉債權限,加快構建規范的舉債融資機制和閉環管理制度體系,不斷加強法定債務管理,積極穩妥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但也要看到,當前政府債務管理仍存在一些需要改進和加強的地方,全口徑政府債務統計監測和管理體系還不夠健全,違法違規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情況仍然存在,有的地方政府債務負擔較重、償債壓力較大,部分地區融資平台債務風險不容忽視,等等。

    政府適度舉債有利於加快發展、造福后人,符合代際公平原則,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但不顧客觀條件過度舉債、管理失控,則會得不償失,帶來過於沉重的債務負擔,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后勁和可持續性,這方面其他一些國家的教訓也非常深刻。《決定》強調完善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對於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要准確把握改革要求,統籌發展和安全,兼顧當前和長遠,堅決落實好這一決策部署。

    第一,加快建立同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機制。完善政府債務分類和功能定位,優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結構,強化源頭治理,遠近結合、堵疏並舉、標本兼治,有效滿足各方面宏觀調控需求,支持落實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加強地方政府法定債務管理,科學合理確定債務規模,統籌安排公益性項目債券,完善管理約束機制,更好發揮資金效用,有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第二,建立全口徑地方債務監測監管體系和防范化解隱性債務風險長效機制。健全部門之間的工作協調機制,加強數據信息共享應用,堅決遏制新增隱性債務,有序化解存量隱性債務。加強對違規違法舉債問題的監督問責,嚴格落實地方政府舉債終身問責制和債務問題倒查機制,對新增隱性債務和化債不實等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問責一起,加大問責結果公開力度,發揮典型案例警示作用。

    第三,加強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管理。合理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范圍,適當擴大用作資本金的領域、規模、比例。完善債務限額分配機制,債券額度分配向項目准備充分、投資效率較高、債務風險較低的地區傾斜。加強專項債券資金借用管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確保專項債按期償還。

    第四,加快地方融資平台改革轉型。加強對融資平台公司的綜合治理,分類推進融資平台公司市場化轉型,嚴禁新設融資平台公司。持續規范融資管理,禁止各種變相舉債行為。妥善處理融資平台公司債務和資產,剝離其政府融資功能,防范地方國有企事業單位“平台化”。推動形成政府和企業界限清晰、責任明確、風險可控的良性機制,促進地方財政經濟可持續發展。

    同時,要深入推動一攬子化債方案落地見效,壓實防范化解隱性債務風險的主體責任,夯實債務管理基礎,通過安排財政資金、壓減支出、盤活存量資產資源等方式逐步化解風險,在債務化解過程中找到新的發展路徑,在高質量發展中逐步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金融機構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這是加快健全金融機構體系,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重要舉措。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我國金融業快速發展,已形成覆蓋銀行、証券、保險、信托、基金、期貨等各個領域,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的金融機構體系。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金融業機構總資產超過476萬億元,其中銀行業機構數量超過4000家、資產規模居全球第一,保險、股票和債券市場規模居全球第二。近年來,金融系統有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金融機構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融資總量合理增長、結構持續優化、成本穩中有降。脫貧攻堅期間,共發放精准扶貧貸款9.2萬億元。2019年以來,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增長近3倍,綠色貸款余額居全球首位。2021年以來,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平均增速分別達到25%、30%以上。

    同時要看到,當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有待進一步提升,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尚不平衡不協調,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綠色轉型、中小微企業不夠充分有力﹔一些地區高風險中小金融機構偏離定位、治理失效,大股東操縱、內部人控制問題突出,內外部激勵約束機制尚不健全。

    完善金融機構定位和治理,健全服務實體經濟的激勵約束機制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的需要。我國金融機構已經門類齊全,要通過完善定位和治理、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實現定位准確、分工協作、功能協調,為經濟社會提供相適應的高質量金融服務。二是服務實體經濟的需要。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和立業之本,在服務實體經濟中金融機構才能充分實現自身價值、獲得合理回報。三是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需要。經濟風險和金融風險互為因果、相互交織,很多情況下金融是經濟的鏡像。各類金融機構聚焦主責主業,樹立正確的經營、業績和風險理念,防止盲目發展和無序擴張,既能強化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服務,也能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完善金融機構定位和治理,健全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需著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准確定位,堅守主責主業。立足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金融系統要著力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5篇大文章。國有大型金融機構要做優做強,提升綜合服務水平,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中小金融機構要減量提質、優化布局,立足當地開展特色化經營。政策性金融機構要強化職能定位,聚焦服務國家戰略,主要做商業性金融機構干不了、干不好的業務。保險、信托、理財、証券等金融機構要專注主業,規范發展。二是健全公司治理,加強內部管理。深化黨建與公司治理的有機融合,充分發揮金融機構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領導作用。加強內部管理和風險控制,加強董事會、高級管理層履職行為監督。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健全服務實體經濟的經營要求,健全服務實體經濟的盡職免責規定,建立敢貸願貸能貸會貸的長效機制,不搞偏離實體經濟、自我循環、自我膨脹的“偽創新”。三是完善監管和考核,強化激勵約束機制。發揮貨幣政策工具作用,加強宏觀審慎評估,強化對服務實體經濟的引導和激勵。完善金融監管規則標准,對服務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實施差別化監管政策。加強監督檢查,及時糾正金融機構偏離定位和盲目擴張行為。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優化股東利潤考核和評價機制,支持金融機構實現適當利潤。健全資本補充機制,提高服務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

  •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這一重要部署為進一步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指明了方向,對促進資本市場良性循環、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推動資本市場規范健康發展具有關鍵作用。

    資本市場主要包括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等,在金融運行中牽一發而動全身。我國資本市場經過30多年的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資本市場監管制度不斷完善,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穩步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扎實進行,資本市場在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推動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截至2023年末,上海、深圳、北京3家証券交易所共有上市公司5346家,總市值約78萬億元。新上市企業中科技創新類佔比超過70%,高科技行業上市公司市值佔比超過40%。債券市場規模居全球第二,債券市場托管余額158萬億元。

    同時要看到,我國資本市場健康平穩發展的基礎尚不牢固。2020年以來,全國新增上市公司超過1500家,2022年、2023年融資額連續兩年居全球第一,但同期主要股指較為低迷,股民獲得感不強,這表明股票市場的投資、融資功能存在失衡。原因主要在於,市場擴容較快,流動性有所失衡﹔有的上市公司財務數據失真、上市后“業績變臉”﹔投資者保護不到位,對財務造假、違規分紅和減持、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違法違規行為的監管力度有待加強。

    促進投資和融資功能相協調,對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是符合資本市場發展普遍規律。資本市場一方面為實體經濟供給資金,提供融資服務﹔一方面為投資者創造投資渠道,使投資者獲取投資回報。投資功能和融資功能是資本市場功能的一體兩面,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離不開投資、融資功能的相輔相成,二者失衡不僅抑制資本市場功能的正常發揮,也影響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必須樹立投資、融資並重的發展理念。二是有利於進一步提升資本市場投資功能。促進資本市場投資、融資功能相協調,可以吸引社會資金入市,促進居民儲蓄轉換為股權投資,為資本市場提供源頭活水,不僅有利於推動資本市場穩步發展,改善資本市場預期,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促進消費和擴大有效需求,也有利於實體經濟獲得資金支持,發揮資本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作用。三是能夠更好發揮資本市場融資功能。投資、融資功能協調發展,能夠提升直接融資比重,優化融資結構,引導資金流向國民經濟重點領域、重要行業和薄弱環節,為實體經濟提供優質金融服務。

    促進資本市場投資和融資功能相協調,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提升對投資者的服務和回報。完善保險、銀行理財、信托資金、社保基金、基本養老金、企業年金、個人養老金等權益投資,推出與投資者需求相匹配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改革行業綜合費率,向投資者讓利。構建支持“長錢長投”的政策體系,完善有利於長期投資行為的考核評價、稅收、投資賬戶等制度。二是嚴格規范融資行為。發行上市是市場融資的第一步。要深化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提高主板、創業板上市標准,完善科創板科創屬性評價標准,強化信息披露要求,健全新股發行定價機制。進一步規范強制退市標准,嚴格執行和實施退市。三是強化持續監管。加強上市公司監管,嚴格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要求,加強減持、分紅、並購重組等環節監管,強化上市公司及其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高管等人員責任。加強交易環節監管,嚴肅查處操縱市場、惡意做空等行為。加強中介機構監管,懲治財務造假等違法違規行為。加強証券基金機構監管,強化履職盡責要求,推動建立長周期考核機制,由規模導向向投資者回報導向轉變。四是加強投資者保護。進一步提升証券行業違法成本,健全投資者賠償救濟機制,對違法違規行為負有責任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高管、中介機構等要依法賠償投資者損失。落實好証券糾紛特別代表人訴訟制度。普及金融投資和風險知識,加強投資者教育。

  • 決定原文

    加快建立民營企業信用狀況綜合評價體系,健全民營中小企業增信制度。

    名詞解讀

    增信制度是指以擔保、保險、信用衍生工具、結構化金融產品或法律、法規、政策以及行業自律規范文件明確的其他有效形式,為提升融資主體債務信用等級、增強債務履約保障水平、提高融資可得性、降低融資成本,幫助債權人分散、轉移信用風險的一種專業性金融服務安排。

  • 決定原文

    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減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費,積極推進首發經濟。

    名詞解讀

    首發經濟是指企業發布新產品,推出新業態、新模式、新服務、新技術,開設首店等經濟活動的總稱,涵蓋了企業從產品或服務的首次發布、首次展出到首次落地開設門店、首次設立研發中心,再到設立企業總部的鏈式發展全過程。首發經濟具有時尚、品質、新潮等特征,是符合消費升級趨勢和高質量發展要求的一種經濟形態,是一個地區商業活力、消費實力、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品牌形象和開放度的重要體現。

  • 決定原文

    對侵犯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的行為實行同責同罪同罰,完善懲罰性賠償制度。

    名詞解讀

    懲罰性賠償是指在民事法律關系的損害賠償中,超過實際損失數額范圍的額外賠償。根據我國民法典的規定,懲罰性賠償主要適用於侵權案件,如知識產權侵權、產品缺陷侵權、環境污染侵權等,一般要求侵權人有主觀惡意、故意或者欺詐,實施了不法行為並造成嚴重后果等條件。我國食品安全法等法律對懲罰性賠償作了特別規定。完善懲罰性賠償制度,進一步明確適用規則,適度擴大適用范圍和增加賠償數額,有利於鼓勵市場主體運用法律武器維護合法權益,有利於懲罰侵權人並警示他人,更好維護市場秩序與公平競爭。

  • 決定原文

     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完善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名詞解讀

    未來產業是由前沿技術驅動,當前處於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前瞻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代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是經濟增長的最活躍力量,有望培育發展成先導性支柱產業,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世界主要國家都在抓緊布局,發展未來產業,搶佔發展制高點。我國重點圍繞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等方向,大力發展人工智能、類腦智能、量子科技、原子級制造、生物制造、人形機器人、低空經濟、氫能等未來產業,這是牢牢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選擇。

  • 決定原文

    以國家標准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強化環保、安全等制度約束。

    名詞解讀

    數智技術是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有機融合,可以理解為“數字化+智能化”,是在數字化基礎上融合應用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智能技術的過程。數智化是新型工業化的鮮明特征,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通過“人工智能+工業制造”、“人工智能+生成設計”等推進智能工廠、未來工廠、“燈塔工廠”建設,推動實現制造業數智化,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

  • 決定原文

    鼓勵和規范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發展耐心資本。

    名詞解讀

    天使投資是指投資者對具有前沿技術或創新理念、產品或商業模式尚未得到驗証、仍處於種子期但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小型初創企業或創新項目進行的早期投資,通常為該企業或項目接受的第一筆外部股權投資。這個階段的企業或項目往往尚處於萌芽期,甚至隻有一個原型產品或商業計劃,還遠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或成熟的產品。這些投資者之所以被稱為“天使”,是因為他們在企業或項目最初期的時候提供資金支持,往往需要承擔較高的風險,而且通常還會在戰略、管理等方面為企業或項目成長賦能。天使投資是創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創新創業創造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是顛覆性、原創性技術產業早期發展的重要融資安排。

  • 決定原文

    鼓勵和規范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發展耐心資本。

    名詞解讀

     耐心資本是一種專注於長期投資的資本形式,不以追求短期收益為首要目標,而更重視長期回報的項目或投資活動,通常不受市場短期波動干擾,是對資本回報有較長期限展望且對風險有較高承受力的資本。從全球實踐看,耐心資本主要來源於政府投資基金、養老基金(包括社保基金、企業年金、個人養老金)、保險資本等,是私募創投基金、公募基金等引入中長期資金的重要來源,能夠為投資項目、資本市場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是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關鍵要素保障,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條件和推動力。

  • 決定原文

    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

    名詞解讀

    職普融通是指職業教育、普通教育通過教學資源共享、培養成果互認、發展路徑互通等方式,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多樣化路徑選擇,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 決定原文

    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探索逐步擴大免費教育范圍。

    名詞解讀

    免費教育是指教育不收取學生(兒童)學費、雜費以及保育教育費。免費教育的經費由中央和地方財政按照教育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分擔。目前,我國對九年義務教育實行免費,同時國家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免除普通高中建檔立卡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雜費,在提高教育普及水平、促進教育公平、推動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探索逐步擴大免費教育范圍,有利於進一步提高教育普及程度、提高人力資源開發水平,進一步縮小教育的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進一步減輕家庭教育負擔,充分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受教育機會,增進民生福祉,推進共同富裕。

  • 決定原文

    健全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

    名詞解讀

    專門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是對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進行教育和矯治的重要保護處分措施。專門教育針對未成年人身心發展特點,對專門學校學生系統深入地開展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科學文化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等,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育法治意識和規則意識,明確基本的行為底線,糾正心理和行為偏差。加強專門學校建設和專門教育工作,是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現實要求,是促進青少年整體健康成長的底線保障,關系家庭幸福安寧,也關系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專門學校的建設和管理、專門教育的形式和內容,應依據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規實施。

  • 決定原文

    深化科技評價體系改革,加強科技倫理治理,嚴肅整治學術不端行為。

    名詞解讀

    科技倫理是指在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等科技活動中,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體需要遵循的價值理念和行為規范,是促進科技向善、增進人類福祉、推動科技事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 決定原文

    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

    名詞解讀

    專精特新是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創新能力強的簡稱。“專”,即專業化,強調順應產業分工,聚焦細分領域,心無旁騖、堅守主業、深耕細作。“精”,即精細化,強調企業管理精細精益、產品服務精致精良、技術工藝精益求精。“特”,即特色化,強調技術、工藝和產品等有自身獨特優勢,掌握“獨門絕技”。“新”,即創新能力強,強調以創新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持續開展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加大創新投入,提升創新能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以專注鑄專長,以配套強產業,以創新贏市場,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的關鍵環節,是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的重要力量,是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力支撐。

  • 決定原文

    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加強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加快布局建設一批概念驗証、中試驗証平台,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應用政策,加大政府採購自主創新產品力度。

    名詞解讀

    概念驗証是指從技術、市場、產業等維度,對科技成果進行驗証,旨在驗証技術可行性並判斷商業價值、評估市場潛力,是吸引社會資本推動科技成果形成產品、邁向市場化產業化應用階段的重要環節。

  • 決定原文

    探索實行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管理。

    名詞解讀

    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是綜合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特定時間點上擁有的資產、負債總量及結構的統計表,包括政府、住戶、非金融企業、金融機構等各部門機構所擁有的資產與負債的規模和結構。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可以衡量一國多年經濟增長所形成的財富積累,用以從存量視角分析國家經濟的變化趨勢和健康狀況。

  • 決定原文

    健全預期管理機制。

    名詞解讀

    預期管理是宏觀經濟治理的重要內容,指政府部門通過政策解讀、信息公開、新聞發布等方式,加強與公眾的信息溝通,有效引導、協調和穩定社會預期,使政策在某種程度上可被預見和理解,以實現政策效果最大化,確保政策的實施能夠達到預期效果。預期管理對於穩定市場、提高政策效果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有效的預期管理,可以引導市場參與者的行為,減少市場波動,提高政策的執行效率和效果。

  • 決定原文

    健全直接稅體系,完善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規范經營所得、資本所得、財產所得稅收政策,實行勞動性所得統一征稅。

    名詞解讀

    勞動性所得是指經過勞動創造了價值和使用價值而取得的所得,包含物質性和非物質性的勞動產品。勞動性所得不同於資本性所得,其取得的條件是必須經過勞動,從勞動中取得,不勞動則無所得。

  • 決定原文

    推動金融高水平開放,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

    名詞解讀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定義,離岸市場一般指在貨幣發行國之外,開展該國貨幣資金融通活動的區域,也可位於貨幣發行國國內具備與國際接軌的法律、會計、金融監管等制度條件的特殊區域。相應地,人民幣離岸市場是指在中國司法管轄之外,開展人民幣存貸款、匯兌和結算,以及人民幣計價的股票、債券、衍生品等金融產品發行和交易的區域。目前人民幣離岸市場主要包括中國香港、新加坡、英國倫敦等地。

  • 決定原文

    健全保障耕地用於種植基本農作物管理體系。

    名詞解讀

    基本農作物是指為了滿足人們基本生產生活需要而大面積栽培的農作物。在國家層面,基本農作物主要包括糧食、油料、棉花、糖料、蔬菜、飼草飼料等基礎性、戰略性農作物品種。具體到各地區,根據資源稟賦、氣候條件、種植制度、區位條件等因素,基本農作物還包括具備種植歷史、產業優勢以及生產生活必備的區域性品種。由於基本農作物直接關系生存安全、國家安全,需要在耕地資源利用上予以優先保障。

  • 決定原文

    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和管理機制。

    名詞解讀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的一個分支,是基於算法、模型、規則生成文本、圖片、聲音、視頻、代碼等內容的技術。這種技術能夠針對用戶需求,依托事先訓練好的多模態基礎大模型等,利用用戶輸入的相關資料,生成具有一定邏輯性和連貫性的內容。與傳統人工智能不同,生成式人工智能不僅能夠對輸入數據進行處理,更能學習和模擬事物內在規律,自主創造出新的內容。

  • 決定原文

    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擴大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覆蓋面,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完善社保關系轉移接續政策。

    名詞解讀

    新就業形態是指伴隨著互聯網技術應用和數字經濟發展而出現的工作模式,如依托互聯網平台就業的網約配送員、網約車駕駛員、互聯網營銷師等。新就業形態具有勞動關系靈活、工作內容多樣、工作方式彈性、創業機會互聯等特點,對於擴大就業容量、調節勞動力市場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對提升就業質量、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提出新要求,既應該鼓勵發展,也需要對其進行規范。

  • 決定原文

    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建設,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

    名詞解讀

    緊密型醫聯體是指通過建立一定區域內部分醫療機構之間分工協作機制、雙向轉診機制和激勵約束相容的利益共享機制,推動人員、技術、服務、管理協同共享,提升基層能力,建設責任、管理、服務、利益的共同體,實現相關醫療機構間醫療服務和管理的一體化運作,促進醫療資源共享共用,提高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保障運行發展可持續,為人民群眾就近就便提供更加公平可及、多層次、系統連續的醫療衛生服務。

  • 決定原文

    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

    名詞解讀

    生育友好型社會是指社會各方面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社會狀態。政府通過提供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人口服務,完善和落實生育支持政策措施,廣泛動員群眾參與,在全社會形成有利於生育的婚嫁模式、文化和輿論氛圍、激勵機制、服務體系、市場條件等,旨在以良好的政策、社會、市場和家庭環境,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引導年輕人樹立積極的婚戀觀、生育觀、家庭觀,適齡婚育,夫妻共擔育兒責任,建設文明幸福家庭,形成願意生、生得出、生得起、養得好的良性循環,努力保持適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規模。

  • 決定原文

    加強普惠育幼服務體系建設,支持用人單位辦托、社區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點等多種模式發展。

    名詞解讀

    嵌入式托育是指通過在社區(小區)的公共空間嵌入功能性設施,提供家門口的托育服務,形式包括為嬰幼兒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計時托、臨時托等多種形式的照護服務。嵌入式托育堅持公益性與市場化相結合,注重發揮市場主體作用,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協同的模式運行。

  • 決定原文

    發展銀發經濟,創造適合老年人的多樣化、個性化就業崗位。

    名詞解讀

    銀發經濟是向老年人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及為老齡階段做准備等一系列經濟活動的總和。其中既包括滿足老年人就餐、就醫、照護、文體等事業范疇的公共服務,又涵蓋滿足老齡群體和備老人群多層次、多樣化產品和服務需求的各類市場經濟活動,比如發展老年用品、智慧健康養老、康復輔助器具、抗衰老、養老金融產品、老年旅游服務、適老化改造等潛力產業。發展銀發經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重要舉措和必然要求。

  • 決定原文

     構建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產品碳標識認証制度、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健全碳市場交易制度、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制度,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名詞解讀

    碳足跡是指特定對象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和清除量之和,以二氧化碳當量表示。特定對象可以是個體、組織、國家、產品等。碳足跡可以用來反映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為實現溫室氣體減排提供參考。近年來,一些國家的政府正在嘗試將碳足跡管理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工具,其中產品碳足跡應用最為廣泛。加快構建我國碳足跡管理體系,有利於促進形成綠色低碳供應鏈和生產生活方式,增進碳足跡工作國際交流互信,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 決定原文

    深化國防科技工業體制改革,優化國防科技工業布局,改進武器裝備採購制度,建立軍品設計回報機制,構建武器裝備現代化管理體系。

    名詞解讀

    軍品設計是對軍品設計單位配合用戶開展需求論証、關鍵技術開發與驗証、型號設計與跟產服務等活動的統稱。軍品設計回報是對軍品設計、制造單位之間利潤分配的一種調控方式。當前,參與軍品設計、制造的單位利潤分配不夠均衡,軍品設計單位的科研智力投入、知識產權收益等難以得到充足保障,影響設計單位創新內生動力。建立軍品設計回報機制,主要是通過明確不同類型軍品設計的知識產權歸屬,調整知識產權使用費、跟產技術服務費取費比例,完善售后服務費保障模式等舉措,進一步優化軍品定價機制,使軍品設計單位能夠獲得適當成本補償,推動其提升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水平。

  • 決定原文

    健全常態化培訓特別是基本培訓機制,強化專業訓練和實踐鍛煉,全面提高干部現代化建設能力。

    名詞解讀

    基本培訓是指在干部教育培訓中具有基礎性、主體性、牽引性的培訓任務,是教育培訓機構尤其是黨校最重要的、必須要完成的培訓任務,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干部教育培訓重要論述和黨中央關於干部教育培訓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是實現全員培訓、全面覆蓋、全周期實施的關鍵之舉。基本培訓是一項系統工程,著力點是明確培訓對象、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學制、培訓周期等關鍵要素,推動形成多要素融合、多環節貫通、多主體協同的培訓新格局,實現干部教育培訓宏觀質量和微觀質量相統一、共提升。基本培訓的對象,就是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公務員、國有企業領導人員、事業單位領導人員、年輕干部、理論宣傳骨干、高層次人才、基層干部、黨員等。基本培訓的內容,就是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題主線,以黨的理論教育、黨性教育和履職能力培訓為重點,注重知識培訓。基本培訓的方式,就是堅持集中學習,有條件的要進行集中住校培訓,嚴格學員管理﹔用好現代信息技術,運用線上線下相融合、直播錄播相結合的方式,推動好課程、好資源向基層延伸覆蓋。基本培訓的學制,就是立足干部教育培訓目標和對象的實際情況,科學設置培訓班次的時長。基本培訓的周期,就是根據黨中央統一部署,按照黨代會召開的周期,一般每五年制定實施一輪全國干部教育培訓規劃。同時,根據形勢任務需要和具體情況作出彈性安排,確保干部學習的整體性、連貫性和有效性。基本培訓的要求主要適用於各級黨校,其他干部教育培訓機構可參照執行。

  • 期數頭部圖
    1.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於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
    2.全會最重要的成果是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
    3.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4.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新征程,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全新局面。
    5.全黨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6.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必然要求,是應對重大風險挑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行穩致遠的必然要求,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中贏得戰略主動的必然要求,是深入推進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建設更加堅強有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必然要求。
    7.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8.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9.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10.到二〇二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時,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
    11.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個聚焦”是什麼? 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聚焦建設美麗中國、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聚焦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
    12.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貫徹以下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系統觀念。

  • 期數頭部圖
    1.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
    2.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3.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4.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5.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
    6.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7.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
    8.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
    9.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10.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11.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
    12.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13.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
    14.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5.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

  • 期數頭部圖
    1.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2.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証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3.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完善管理監督體制機制,增強各有關管理部門戰略協同,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
    4.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
    5.加快建立民營企業信用狀況綜合評價體系,健全民營中小企業增信制度
    6.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支持和引導各類企業提高資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經營管理水平、履行社會責任,加快建設更多世界一流企業。
    7.完善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推動生產要素暢通流動、各類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潛力充分釋放
    8.完善流通體制,加快發展物聯網,健全一體銜接的流通規則和標准,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
    9.深化能源管理體制改革,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優化油氣管網運行調度機制。
    10.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減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費,積極推進首發經濟
    11.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完善產權制度,完善市場信息披露制度,構建商業秘密保護制度,完善懲罰性賠償制度
    12.完善市場准入制度,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准入環境。

  • 期數頭部圖
    1.健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完善發展服務業體制機制,健全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機制,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
    2.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必須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3.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完善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戰略性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4.以國家標准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5.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6.鼓勵和規范發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發展耐心資本
    7.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8.加快構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
    9.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全方位全鏈條普及應用,發展工業互聯網,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10.抓緊打造自主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健全強化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醫療裝備、儀器儀表、基礎軟件、工業軟件、先進材料等重點產業鏈發展體制機制。

  • 期數頭部圖
    1.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2.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
    3.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探索逐步擴大免費教育范圍。
    4.健全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專門教育保障機制。
    5.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統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建制化、協同化。
    6.深化科技評價體系改革,加強科技倫理治理,嚴肅整治學術不端行為。
    7.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建立企業研發准備金制度,支持企業主動牽頭或參與國家科技攻關任務。
    8.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
    9.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加強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加快布局建設一批概念驗証、中試驗証平台,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應用政策,加大政府採購自主創新產品力度。
    10.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加快建設國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吸引集聚人才平台

  • 期數頭部圖
    1.要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政策統籌協調機制,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
    2.圍繞實施國家發展規劃、重大戰略促進財政、貨幣、產業、價格、就業等政策協同發力,優化各類增量資源配置和存量結構調整。探索實行國家宏觀資產負債表管理。
    3.健全直接稅體系,完善綜合和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規范經營所得、資本所得、財產所得稅收政策,實行勞動性所得統一征稅。
    4.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完善中央銀行制度,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5.積極發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
    6.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防風險、強監管,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穩定發展。
    7.推動金融高水平開放,穩慎扎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發展人民幣離岸市場。
    8.完善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支持符合條件的外資機構參與金融業務試點。
    9.構建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健全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區加快崛起、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的制度和政策體系。
    10.推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優化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機制。高標准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

  • 期數頭部圖
    1.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構建產業升級人口集聚城鎮發展良性互動機制。
    2.深化城市建設運營治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
    3.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深化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改革,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4.完善農業經營體系,完善承包地經營權流轉價格形成機制,促進農民合作經營,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同帶動農戶增收挂鉤。
    5.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構建產權明晰、分配合理的運行機制,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
    6.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
    7.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健全脫貧攻堅國家投入形成資產的長效管理機制。
    8.統籌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在主產區利益補償上邁出實質步伐。
    9.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完善耕地佔補平衡制度,各類耕地佔用納入統一管理,完善補充耕地質量驗收機制,確保達到平衡標准。健全保障耕地用於種植基本農作物管理體系。
    10.優化城市工商業土地利用,加快發展建設用地二級市場,推動土地混合開發利用、用途合理轉換,盤活存量土地低效用地

  • 期數頭部圖
    1.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深化外貿體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資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
    2.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3.主動對接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在產權保護、產業補貼、環境標准、勞動保護、政府採購、電子商務、金融領域等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相通相容,打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
    4.擴大自主開放,有序擴大我國商品市場、服務市場、資本市場、勞務市場等對外開放,擴大對最不發達國家單邊開放
    5.創新發展數字貿易,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
    6.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依法保護外商投資權益。
    7.鞏固東部沿海地區開放先導地位,提高中西部東北地區開放水平,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
    8.發揮沿海、沿邊、沿江和交通干線等優勢,優化區域開放功能分工,打造形態多樣的開放高地。
    9.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鼓勵首創性、集成式探索。
    10.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繼續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加強綠色發展、數字經濟、人工智能、能源、稅收、金融、減災等領域的多邊合作平台建設。完善陸海天網一體化布局,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互聯互通網絡。

  • 期數頭部圖
    1.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和完善我國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豐富各層級民主形式,把人民當家作主具體、現實體現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各方面。
    2.健全人大對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監督制度,完善監督法及其實施機制,強化人大預算決算審查監督和國有資產管理、政府債務管理監督。
    3.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完善基層民主制度體系工作體系,拓寬基層各類組織和群眾有序參與基層治理渠道。
    4.完善發揮統一戰線凝聚人心、匯聚力量政治作用的政策舉措。堅持好、發展好、完善好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系統推進我國宗教中國化,完善黨外知識分子和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政治引領機制,完善港澳台和僑務工作機制,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
    5.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快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培育形成規模宏大的優秀文化人才隊伍,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6.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工作體系,完善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制度,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
    7.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
    8.優化英模人物宣傳學習機制,創新愛國主義教育和各類群眾性主題活動組織機制,推動全社會崇尚英雄緬懷先烈爭做先鋒
    9.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構,建立文化遺產保護督察制度,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統一監管
    10.加強網絡空間法治建設,健全網絡生態治理長效機制,健全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體系。

  • 期數頭部圖
    1.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健全保証憲法全面實施制度體系,建立憲法實施情況報告制度。
    2.完善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托、各方參與的立法工作格局。
    3.推進政府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促進政務服務標准化規范化便利化,完善覆蓋全國的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平台。
    4.健全監察機關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各司其職,監察權、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執行權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體制機制,確保執法司法各環節全過程在有效制約監督下運行。
    5.深化審判權執行權分離改革,健全國家執行體制,強化當事人、檢察機關和社會公眾對執行活動的全程監督。
    6.堅持正確人權觀,加強人權執法司法保障,完善事前審查事中監督事后糾正等工作機制。
    7.完善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機制。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改進法治宣傳教育,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強化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和治理。
    8.深化律師制度公証體制仲裁制度、調解制度、司法鑒定管理體制改革。
    9.建立一體推進涉外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務、法治人才培養的工作機制。

  •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公布

    習近平關於《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的說明

  • 目錄

  • 放大

  • 縮小

  • 換膚

  • 視頻

  • 搜索

  • 用戶昵稱:

    留言內容內容內容內容內容內容內購會發大水發動畫

  • 用戶昵稱:

    留言內容內容內容內容內容內容內購會發大水發動畫

  • 用戶昵稱:

    留言內容內容內容內容內容內容內購會發大水發動畫

  • 用戶昵稱:

    留言內容內容內容內容內容內容內購會發大水發動畫

  • 用戶昵稱:

    留言內容內容內容內容內容內容內購會發大水發動畫

  • 用戶昵稱:

    留言內容內容內容內容內容內容內購會發大水發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