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開國上將呂正操逝世>>回憶懷念

遼寧走出的百歲開國上將呂正操

2009年10月13日20:34   來源:沈陽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呂正操將軍與家人
呂正操將軍與家人

  呂正操將軍,是目前惟一健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上將,作為從遼寧走出的老將軍,他與我們沈陽有著許多難忘的故事——

  生在海城

  ——牢記國恨家仇的苦孩子

  呂正操將軍,字必之,1905年1月4日出生遼寧海城縣唐王山后村(今海城市毛祁鎮山后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當時,正值日本和俄國為爭奪東亞霸權的兵荒馬亂年月,“母親生我的時候,戰事頻繁,兵荒馬亂。為了免遭不測,她有時不得不把我藏到柴草垛裡。”呂正操在回憶錄裡這樣寫道。

  呂正操的少年時代,南滿鐵路正從村子旁邊穿過,猩紅的太陽旗,凶惡的日本巡警和吐著長舌的狼狗,使中國人不敢貿然靠近。后來,日本人不斷加寬南滿鐵路,佔地毀庄稼,村裡人放牧和種地,被日本人碰上就是一頓毒打,他的代課老師過鐵路時,被日本人用刀砍得頭破血流。他祖父和大伯,都被日本人砍傷過,還親眼見到鄉親被日本人用戰刀刺死后扔進河裡。眼看著父老鄉親被日本人凌辱、屠殺,少年呂正操心裡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揮拳怒曰:“長大了當兵打日本,報仇雪恨!”

  呂正操8歲上村小學,老師給他取名呂正言。后來自己改名為呂正操,取義操練軍事打日本。呂正操因家境貧寒僅讀了4年書就被迫輟學,此后便下地干農活,還曾在繅絲廠當過3年學徒,起早貪黑地干重活,得過肺病,吐過血。學徒之余,他如飢似渴地看《三國演義》、《東周列國》等書籍,還堅持練字,打算盤,文化有了提高。

  走進沈陽

  ——在東北軍中茁壯成長

  1922年春,17歲的呂正操經一遠親介紹,來到沈陽參加東北軍,在張學良的衛隊旅一團三營九連當兵。不久,衛隊旅部招考文書,上過小學的呂正操被考官選中,調到旅部副官處當上士文書。青年呂正操舉止穩重,談吐得體,字也工整漂亮,深得張學良的賞識。1923年冬,經張學良推薦考取了東北講武堂第五期學習。在此期間,呂正操經常跟隨張學良參加奉天青年會組織的各種社會問題研究會、科學時事講演會、讀書會、旅游會等活動,還堅持學英語,打網球,接觸到一些進步青年和許多宣傳革命的進步書籍,開始接受到中國共產黨的影響。

  東北講武堂不僅是東北地區歷史最悠久、培養軍事干部最多的軍事機構,而且還與雲南講武堂、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並列為中國四大軍官學校。東北講武堂在十余年間培養的將士上萬名,其中不乏名聲顯赫的人物,如張學良、馬本齋、呂正操、萬毅等。

  呂正操1925年畢業后,曾任東北軍連長、營長、少校副官隊長,成了張學良的少校副官、秘書,同澤俱樂部主任,1929年去16旅任中校參謀處長。

  戎馬生涯

  ——從追隨張學良到投身革命

  呂正操在東北軍和在張學良身邊工作的日子裡,入關參加過第二次直奉戰爭,之后又和吳佩孚、張發奎、馮玉祥、閻錫山等軍隊作戰,積累了軍事斗爭的經驗。“九·一八”事變后,呂正操隨東北軍撤到關裡,1932年奉命開赴熱河參加抗戰。熱河失守后,1933年呂正操的部隊移防易縣,接觸到中共北方局地下黨劉瀾波等,積極參加了抗日救亡活動。1934年又移駐北平擔任城防,目睹了日軍的侵略行徑和中國民眾的抗日風潮。

  1936年10月,呂正操被調到西安,回到了張學良身邊。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時,呂正操擔任張公館的內勤工作,和應邀來西安共商大計的中共代表羅瑞卿等常有接觸,對於中國共產黨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周恩來率中共代表團斡旋期間,呂正操住在中共代表團樓下,負責接待和警衛。事變和平解決后,張學良在陪同蔣介石回到南京后,即被扣押。至此,東北軍已群龍無首,名存實亡。

  1937年3月,蔣介石強令東北軍改編,呂正操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53軍130師691團團長。1937年5月,呂正操被中共中央北方局秘密接納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舉旗抗日

  ——成為威震冀中的抗日名將

  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0月10日下午,呂正操率691團在進抵束鹿縣半壁店,與日軍騎兵隊遭遇,發生激戰,擊斃日軍少尉隊長以下10名並繳獲不少軍用品和戰馬,乘著夜色進駐梅花鎮四德村。深夜,日軍進攻梅花鎮,騎兵隊將691團第一營包圍。值此危急時刻,53軍軍長萬福麟、師長周福成、旅長叢兆麟分別打電報讓呂正操丟掉一營,隨軍而撤。呂正操撕碎電報,翻身上馬,帶隊向敵陣沖擊,接應一營突出重圍。望著國民黨大軍撤退的方向,呂正操果斷地將手一揮:“就此脫離53軍,尋找地下黨,打游擊去!”各營、連長們都同意馬上回師北上。

  第二天,團部在晉縣小樵鎮召開部隊整編和北上行動計劃會議。呂正操說:作為愛國軍人,我們每一個人都負有保衛國土、收復失地的責任。我們面前隻有一條路:像紅軍那樣,到敵后打游擊去!14日,呂正操率部在小樵鎮宣布起義,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改稱“人民自衛軍”,在冀中平原上,樹起了第一面共產黨抗日武裝力量的大旗。

  不久,在建設根據地和對日寇的戰斗中,呂正操領導的人民自衛軍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晉察冀軍區接上了關系。1938年5月,呂正操任冀中軍區司令員兼八路軍第三縱隊司令員,1943年11月任晉綏軍區司令員,中共中央晉綏分局委員、常委,在領導軍民打擊日寇的戰爭中,成為威震冀中的抗日名將。

  重回東北

  ——為解放大業再立功勛

  抗日戰爭勝利后,呂正操根據中央軍委的決定,率軍向東北挺進。10月下旬到達沈陽,在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部任副司令,在穩定沈陽局勢、配合蘇聯紅軍維持市內治安、救濟飢寒貧困的市民、收編偽匪雜牌軍、接收日軍械裝備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2月起任中共中央西滿分局常委、西滿(遼熱)軍區司令員,在東北開展土地改革、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清算日偽罪行、剿滅殘匪、擴大人民武裝、建立人民政權。1946年1月至1947年12月任東北民主聯軍副總司令,在東北各地負責修復戰爭破壞的鐵路和運輸物資等工作,為遼沈戰役和東北的解放做了大量的物資准備,保証了東北解放戰爭的勝利。

  86歲高齡

  ——遠赴美國再會張學良

  從領導崗位退下來的呂正操,一直關注著老上司張學良的消息。受中央的委托,1991年5月,86歲高齡的呂正操親赴美國,看望已90歲的張學良。兩位已經半個多世紀沒有見面的老戰友四目相對,雙手緊握,互致問候,暢敘舊情。呂正操與張學良的高齡聚會,轉達了中國政府和人民對張學良將軍的敬仰之意,慰藉了張學良將軍離開沈陽60年的思鄉之情,為海峽兩岸和平統一大業譜寫了新的篇章。張學良過世后,呂正操在唁電中寫道:“張學良將軍生則功蓋祖國,逝則重於泰山,無愧於祖國人民稱之為千古功臣、民族英雄的偉大稱號。”呂正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張學良)一生志在國家和平統一,振興中華民族。他走了,留下了一個永遠的遺憾。”

  晚年的呂正操將軍曾多次回到沈陽,重游故地,會見老友,參加各種紀念活動。1991年參加“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開館儀式並揭幕,2001年9月在“九·一八”事變70周年之際,呂正操應邀出席由東北三省文史館聯合主辦的紀念儀式,留下了他壯心不已的英雄身影。

  “我一輩子,就是打日本,管鐵路,打網球三件事。”百歲呂正操將軍隻用了這樣輕描淡寫的幾個字,簡潔地敘述了他傳奇的一生。

  在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六十周年的日子裡,我們在千裡之外,遙祝這位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奮斗一生的老將軍健康長壽,頤養天年。
(責編:姚奕)


相關專題
· 開國上將紀念館
· 開國上將呂正操逝世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