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資料中心>>黨內規章選編(停止更新)>>1978-1996>>黨的紀律
中共中央關於禁止在對外活動中送禮、受禮的決定
(1980年8月16日)
【字號 】【論壇】【打印】【關閉
  隨著我國四化建設的進展,許多黨政軍機關和事業單位、企業單位、人民團體,同外國人、華僑、港澳各界的各種工作交往日益增多。在這些交往中,有一個互相贈送禮品的問題。這是一個關系到國家尊嚴、民族道德風尚的重要問題。據各方面反映,在這一授受禮品的問題上,不斷地發生了許多影響很壞、敗壞國家聲譽的現象,發生了許多違法亂紀事件。而且這種現象與事件有繼續發展的趨勢。有的單位和個人,不惜慷國家之慨,多向對方送禮,套取對方也多贈送禮品﹔收了對方禮品之后,壓低標價在內部處理,名曰作價,實則私分﹔有時還因為“分配”不勻而鬧不團結﹔還有一些品質不好的人,竟至提出或暗示要對方贈送彩色電視機、錄音機、電子計算機、電子手表等等禮品。或者隻拿出少量錢款,卻要對方代為購買貴重物品。有的人接受所謂“禮品”之后,在對外經濟談判中,遷就外商,嚴重損害國家利益,等等。這股歪風,不僅引起了廣大群眾的不滿,而且已經招致國際友人的批評,也引起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商人、記者的譏諷﹔另一方面,有的外商則樂於借此歪風施行賄賂。

  中央認為,這是一個嚴重問題,必須採取果斷措施,從根本制度上徹底解決﹔否則,不僅會使某些干部蛻化變質,而且勢將損害社會道德風尚,有辱國家、民族尊嚴。為此,特作決定如下:

  一、今后,除黨和國家領導同志(黨中央主席、副主席、總書記,人大委員長,國務院總理,全國政協主席)在與外國領導人(國賓)的交往中,按照國際通例,代表黨和國家互相贈送禮品外,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在對外活動中,以任何借口向外國人、華僑或港澳商人贈送禮品和接受對方贈送的禮品。隻有外事單位和外貿機構的工作人員,可以按照工作需要,同對方互贈對等的禮品。

  二、像我國的服務行業對內對外都不收“小費”一樣,所有黨政軍民機關、團體和各行各業、各種出國代表團參觀團等等,在對外活動中,除上一條規定者外,一概不接受禮品也不贈送禮品應當定為國家的正式制度。這樣做,既體現我們國家、民族的良好風尚,又可防止各種行賄受賄事件。同時亦可有效地杜絕少數人在對外活動中,牟取私利,假公濟私。因此這一制度隻有利而無損。

  三、在外國人、華僑或港澳商人主動贈送禮品時,應向其說明黨和國家的制度規定,婉言謝絕。確實難以謝絕的,則所收禮品不論大小、多少,一律交公(包括外事單位和外貿機構按國外通例接受的禮品)﹔取消過去零星物品歸個人,高級消費品按百分之幾作價內部處理的規定。

  過去已經分配處理了的禮品,一般不再重新處理。目前尚未處理的,不論是存放在各單位的還是由個人保管的,則應一律上交,不得再自行處理。如在此決定發出之后,仍不上交,私自處理者,應受處分。

  四、絕對禁止在對外交往中,公開示意或暗示要對方贈予任何禮品,和以托對方代購物品為名,進行敲詐勒索、變相受賄。如有違犯,一律按黨紀國法從嚴處分。

  五、凡屬於無法謝絕而收受的禮品,中央一級各單位,按系統分別上交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和中央軍委辦公廳﹔各省、市、自治區的,分別上交省一級黨政軍機關辦公廳,並報告中央和國務院辦公廳請示如何處理。任何其他單位或個人,都不得自行處理。

  六、國際上交換科研、書籍、技術資料,互相提供貿易樣品﹔在特定的國際友好活動(體育比賽、藝術演出、舉辦展覽、人民團體友好往來、友好城市交往等)中,交換紀念品(不包括消費品)﹔駐外人員和出國人員,按照國外習俗,給對方服務人員“小費”、小紀念品等,不在此列。

  以上決定事項,除在黨內傳達貫徹外,另由國務院制訂相應的決定,通告全國執行,並在報紙上公布。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責編:趙娟)



期刊雜志  
黨的文獻 中共黨史研究
百年潮 世紀風採
紅岩春秋 黨史博覽
黨史文苑 黨史縱覽
湘潮 北京黨史

最新推薦  
2010年全國黨史工作會議
開國上將紀念館
經典著作:領導人文集
歷屆黨代會黨章修改變遷
革命先輩網上紀念館
共和國腳步——1949年檔案
五四運動九十周年
 
歷次黨代會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

中共二大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

中共三大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

中共四大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

……
 
紀念館  
黨旗 黨徽
毛澤東紀念館 周恩來紀念館
黨章 入黨誓詞
劉少奇紀念館 朱德紀念館
 

鏡像: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