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戰中日本對華的假幣戰 |
|
金點強 |
|
 |
抗日戰爭時期,中日之間曾有一場曠日持久的金融大戰,其中有意思的是雙方的假幣大戰。
日本印制假幣的工作開始由一個名叫山本憲藏的人負責,這人是個中國通,主修專業是會計,曾在中國學習過。年輕時他就夢想著制造假幣,戰爭正好給了他機會。
當時的山本憲藏供職於日軍參謀部第七課。在此期間,他前往華中地區考察中國法幣的流通情況,並同日本國內的“造幣專家”井上源進行了認真的論証,寫成了文章《法幣謀略工作計劃》,交給了主管諜報工作的第八課。第八課審查后,呈給了陸軍大臣東條英機。后來,該計劃由東條英機親自批准實行。
起初,山本和井上源選中了5元法幣(注:七七事變以前,華北地區流通貨幣的主體是中方銀行的法幣)作為對象,印刷了幾十萬元成品。然而,這批假幣到達中國時,卻傳來一個令他們瞠目結舌的消息,這種5元面值的法幣在中國已經是廢幣。他們的第一次行動遭到失敗。
隨著日軍在戰場上的勝利,在香港日軍查獲了中國中央銀行發行的一批10元面額的紙幣和印鈔機。
1942年,德國海軍在太平洋上截獲一艘美國商船,查獲了美國造幣公司為中國交通銀行印刷的10億元法幣半成品,上面隻缺號碼和符號。日本從德國購得這批半成品后,終於掌握了法幣印刷的全部秘密。從1939年到1945年,日本共制造假法幣40億元之多。
國民黨政府為了與日本假幣對抗,採取了多種措施。最重要的是對法幣進行改版,並不等日本的假幣發揮功效,就開始進入通貨膨脹階段。
在保護法幣和經濟的同時,國民政府還採取“以假對假”策略,即與美英造幣公司合作,制造假幣。當時,日本在淪陷區內流通有各種面值日本鈔票、偽幣和軍用票。每當日軍發行一種新版紙幣時,就由戴笠從汪偽漢奸周佛海處獲取日偽銀行的印鈔票版,帶回歌樂山復制並日夜趕印,總數多達1.5萬箱。然后將成品運至江西上饒,由交通部門配合,源源不斷地偷運到汪偽政權控制的淪陷區,混入金融流通領域。這些假鈔與淪陷區新流通的真鈔一模一樣,連日本制幣專家也難以鑒別。
日本侵略者也偽造過根據地的各種抗幣。對此,根據地人民也採取了許多手段來對付敵人的破壞。除了用土辦法來防止假幣外,當時的宣傳工作者經常在集市上挂出假幣的樣幣,講解如何識別,使日本侵略者很少有可乘之機。
摘《世界新聞報》李鳳玲薦
|
 | 相關專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