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歷史上兩個“臨時中央”始末(上) |
|
孫國林 |
|
 |
第一個“臨時中央”始末 血雨腥風的背景
中共黨史上的第一個“臨時中央”,誕生在1927年7月12日。它有著血雨腥風的背景。
這年的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公開背叛革命,向盟友共產黨人和廣大革命群眾揮舞屠刀,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隨后,廣東、江蘇、浙江等省,相繼發生反革命大屠殺,使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慘遭失敗。一時間,血雨腥風籠罩全國。
就黨中央的領導和路線來說,右傾、退讓是造成大革命失敗的重要原因,總書記陳獨秀應負主要責任。在這樣的背景下,黨在武漢召開了第五次代表大會,有80位代表出席,中心議題是確定黨在緊急時期的任務。會議雖然批評陳獨秀犯了忽略同資產階級爭奪領導權的右傾錯誤,但沒有提出任何切合當前實際的糾正右傾錯誤的辦法。黨的“五大”仍然選舉陳獨秀為總書記,右傾路線繼續危害著黨和革命。
共產國際於當年四、五兩個月連續召開第7次、第8次執委會,討論並通過關於中國問題的決議,指示中共執行。但因其中有許多不切實際甚至錯誤的內容,所以都沒有起到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作用。6月30日,中共中央擴大會議通過的《國共兩黨關系決議案》,仍承認汪精衛控制的國民黨“當然處於國民革命之領導地位”,“工農武裝均應服從政府之管理與訓練”,“工農等民眾團體均應受國民黨之領導與監督”。
中國革命到了最危急、最關鍵的時刻,黨中央必須改組,領導權和路線問題必須解決!但在白色恐怖籠罩下,召開黨代會是不可能的。在當時,解決領導機構的簡捷辦法就是按照共產國際的建議,組成一個以非常方式產生的臨時中央。
在深夜秘密誕生
7月12日夜,根據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的緊急指示,在蘇聯顧問鮑羅廷的參與下,中共中央在漢口秘密進行了改組。由張國燾、李維漢、周恩來、李立三、張太雷組成臨時中央委員會,代行中央政治局職權,陳獨秀被停職,不再參加中央領導工作。同日,臨時中央開會討論挽救時局的辦法,決定在張發奎(北伐軍第二方面總指揮)部隊中發動軍事暴動,在工農運動基礎較好的湘、鄂、贛、粵舉行秋收暴動﹔盡快召開一次中央緊急會議,確定黨的新方針,由李維漢、張太雷、瞿秋白籌備。重視武裝斗爭,抓槍杆子,針鋒相對地反擊蔣、汪對革命力量的鎮壓,成為臨時中央明確的指導思想。
但此時還沒有中央政治局,從組織機構上說是不健全的。按照黨的章程規定,中央政治局是中央委員會閉會期間,代表中央委員會行使職權的中央領導機構,由中央全會選舉產生,在總書記及政治局常委會領導下工作。它的設立,始於黨的“五大”,延續至今。所以,從組織機構上說,沒有中央政治局是不正常、不合理的。
8月7日,按照臨時中央成立時的決定,中共中央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於漢口召開緊急會議(通稱“八七”會議)。出席會議的有中央委員8人,候補中委3人及其他方面代表共21人。共產國際代表羅明納茲和紐曼、洛蜀莫娃也參加了會議。會議對臨時中央的機構進一步完善,選舉出以瞿秋白為首的臨時中央的臨時政治局,按得票多少排序:蘇兆征、向忠發、瞿秋白、羅亦農、顧順章、王荷波、李維漢、澎湃、任弼時等9人當選為正式委員﹔鄧中夏、周恩來、毛澤東、彭公達、李立三、張太雷、張國燾等7人當選為候補委員。
8月9日,臨時政治局召開第一次會議,選舉瞿秋白、蘇兆征、李維漢為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會議還對中央一些部門的工作做了安排:決定瞿秋白兼管農委、宣傳部,並任黨報總編輯﹔蘇兆征兼管工委﹔李維漢兼管組織部和秘書廳﹔軍事部由周恩來負責,部務由秘書王一飛負責﹔婦女部由楊之華負責﹔交通局由顧順章負責﹔出版局暫由鄭超麟負責。
9月23日,臨時政治局常委會討論干部調動與組織問題。決定由羅亦農任中央組織部長﹔成立中央特別委員會,負責籌集黨的經費和保護中央領導人安全,顧順章為負責人,直屬中央常委會領導。9月底至10月10日,中共中央領導機關陸續遷往上海。
11月9日至10日,中央臨時政治局在瞿秋白主持下,於上海召開擴大會議,共產國際代表羅明納茲、紐曼出席。會議實行懲辦主義政策,將毛澤東、彭公達、張國燾開除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增選周恩來、羅亦農為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
11月14日,中央臨時政治局召開常委會議,決定調整中央組織機構:不設部,在中央常委會下設立組織局(相當於中央書記處),由羅亦農、周恩來、李維漢組成,羅亦農為主任。不久,羅亦農代表中央去武漢指導工作,周恩來代理組織局主任。組織局領導組織科、宣傳科、軍事科、特務科、調查科、交通科、文書科、出版分配科、會計科和婦女運動委員會。會議決定李維漢兼任中央常委會秘書長,鄧小平任組織局秘書,楊之華任婦委主任﹔設立職工運動委員會,蘇兆征兼主任﹔設立黨報委員會,瞿秋白兼主任。
1928年5月9日,由中央臨時政治局演化出一個“留守中央”。4月末,中共中央常委會決定:瞿秋白、周恩來去莫斯科籌備與組織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臨時政治局常委羅亦農已於4月犧牲,隻留常委李維漢在國內,與臨時政治局委員任弼時、原江蘇省委書記羅登賢組成“留守中央常委會”,主持與領導國內黨的日常工作。劉昌群代表共青團留守中央,參加留守中央常委會議。這個留守中央,5月9日正式開始工作。
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莫斯科召開的黨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選舉產生中共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但因新的中央領導班子尚未回國,所以留守中央及其政治局,仍舊堅守崗位,繼續工作。7月9日,中共六大致電國內留守中央政治局常委: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群眾、統一群眾、團結群眾於黨的主要口號之下,加緊日常工作”﹔黨的主要任務“仍舊是推翻帝國主義的統治,土地革命,力爭工農民權獨裁制的蘇維埃的政權,繼續堅決的改造黨”﹔黨的主要危險是“與群眾的脫離”,要“堅決反對盲動主義”,“擴大蘇維埃的根據地及加緊組織紅軍”。7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會議在莫斯科決定:向忠發、蔡和森、李立三、徐錫根第一批回國,組織中央機關,留守中央常委繼續工作。8月29日,上述四人回到上海,立即召開新的中央政治局常委特別會議,留守政治局常委出席。9月2日,新的中央開始工作,留守中央即告結束。
【1】 【2】 |
 | 相關專題 |  |
|
|
 | 相關新聞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