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道會議:紅軍長征史上一次鮮為人知的會議 |
|
楊必軍 |
|
 |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進行的二萬五千裡長征,是中國近代革命史上的偉大壯舉,是震古鑠今的人類奇跡,是中華民族一部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當年,中央紅軍和紅二、六軍團長征途經湖南懷化的通道境內時召開了一次生死攸關的重要會議,史稱通道會議。當時因情況緊急,此次會議的召開又是在行軍路上進行,人稱“飛行會議”,史書上沒有詳細記載,是鮮為人知的一次重要會議。多年以來,各級黨史研究部門都在走訪調查、取証查實此次會議的詳細情況,中央黨史研究室石仲泉同志親臨通道調查走訪,認為這次會議在長征史鏈中是有著重要意義的一環鏈條。
1933年5月,國民黨糾集50萬兵力向紅軍中央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第五次“圍剿”。由於受黨內“左”傾冒險主義的影響,中央革命根據地廣大軍民雖經浴血奮戰,終未能打敗敵人的“圍剿”,反而喪師失地,形勢惡化。1934年5月,中央紅軍主力決定撤離根據地。紅六軍團奉中革軍委命令於7月下旬退出湘贛根據地西進。在中共中央書記處作出進行戰略轉移決策的情況下,紅六軍團奉命西進是帶有探路的性質。從江西遂川出發突圍西征,進入湘西與紅三軍(后恢復二軍團番號)會合,發動攻勢,牽制敵人,策應中央紅軍(一方面軍)長征。1934年10月,中央紅軍從江西瑞金、於都與福建的長汀、寧化出發突圍長征。
長征初期,中央紅軍的既定戰略方針是去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以期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1934年11月中旬,突圍的中央紅軍跨越敵軍的三道封鎖線,進入湘南的嘉禾、臨武一線。這時,蔣介石真正搞清了紅軍戰略轉移的目的地。對此,蔣介石於1934年11月17日發布《湘水以西地域剿匪計劃大綱》,妄圖阻止中央紅軍與紅二、六軍團會師。他任命湘軍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調動湘軍和桂軍,在零陵至興安之間近300裡的湘江兩岸配置重兵,構筑碉堡,設置了第四道封鎖線。蔣介石則親率國民黨中央軍周渾元部及部分湘軍在后面追擊。此時的蔣介石欲將紅軍全殲於湘江、瀟水之間。11月20日,白崇禧見紅軍的一支部隊佔領了湘南的江華,又向廣西恭城奔來,他不願同紅軍硬打而消耗實力,就借口兵力不夠及防止紅軍南進廣西,在11月21日忽然從興安、全州、灌陽撤兵,使湘桂軍閥聯合防守的湘江防線出現一個缺口。湘軍何鍵為求自保,也不盡快派兵南移接防,致使這130裡防線無兵防守達7天之久。順利通過這第四道封鎖線的機會是來了,可惜紅軍未能抓住這一良機。11月25日,中革軍委才下達搶渡湘江的命令。紅一軍團先頭部隊於11月27日趕到界首,未經戰斗就佔領了這一渡口,很快控制了界首以北60華裡的湘江兩岸。這時中革軍委縱隊也到達了離渡口不到80公裡的灌陽以北的桂岩地區。在這十萬火急的情況下,中革軍委縱隊的行軍速度非常緩慢,從11月26日至29日,花了整整4天時間才走到湘江岸邊。11月29日,湘軍和桂軍蜂擁而來,向正在渡江的紅軍發起了進攻。兩岸紅軍為掩護黨中央安全過江,與優勢的敵軍展開了殊死決戰。12月1日,戰斗達到白熱化程度,敵人發動了全線進攻,企圖奪回渡口。紅軍將士用鮮血死守渡口,至當日17時,中央機關和紅軍大部隊終於拼死渡過了湘江。紅軍雖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鎖線,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中央紅軍和軍委縱隊,已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多人。血的事實,宣告了“左”傾軍事路線的徹底破產,使廣大紅軍指戰員對王明路線的懷疑、不滿以及積極要求改變領導的情緒達到了頂點。
待中央紅軍突破四道封鎖線之后,蔣介石加緊了兵力部署,一方面調集五六倍於中央紅軍的兵力在通道以北的城步、綏寧、武岡、芷江、會同、靖州一帶,部署了一道嚴密的袋形防線。一方面電令湘、桂、黔地方軍閥分兵堵截合圍,企圖全殲中央紅軍。
1934年12月10日,中央紅軍開始進入通道境內。此刻,“左”傾冒險主義的領導者李德、博古等人,不顧紅軍湘江戰役后兵力折損過半的實際情況和敵人張網以待的險惡局勢,仍然堅持從通道北進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師的既定方針。3萬多人的中央紅軍將面臨一場生死決戰,隨時都有全軍覆滅的危險。在這危急的緊要關頭,黨中央主要領導同志於12月12日在通道境內召開了緊急會議。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博古、周恩來、張聞天、王稼祥、朱德,以及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會上,毛澤東同志力主放棄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方針,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毛澤東同志說:“我們何不來個避實就虛,甩掉眼前的強敵,到貴州去。為什麼一定要去鑽口袋呢?大路朝天,各走一邊嘛!”迫於形勢壓力,毛澤東同志關於放棄與紅二、六軍團會師,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的意見,得到了與會多數同志的贊同。當日會后19時半,以軍委的名義向各軍團、縱隊首長發出了西入貴州“萬萬火急”的進軍電報。在此次會議上,毛澤東同志力挽狂瀾,提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轉兵。
12月13日,中央紅軍從通道分兩路轉兵西進。一路由當時通道縣城的縣溪進入靖州縣的新廠、平茶,然后由新廠、平茶分兩路進入貴州。一路由通道的播陽進入貴州的洪州向黎平進軍。是日,軍委又向各軍團、縱隊發出“迅速脫離桂敵,西入貴州,尋求機會,以便轉入黔北”的電令。14日,中央縱隊進入黔境后,軍委又命令活動在湘西的紅二、六軍團,要配合行動,調動或牽制黔陽、芷江、洪江的敵人,以便策應中央紅軍向黔北進軍。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召開了政治局會議,進一步討論了戰略方針問題,肯定了毛澤東同志在通道會議上提出的轉兵貴州的正確主張。
通道會議是中央紅軍在面臨危機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緊急會議,從危機中挽救了3萬多中央紅軍。正如劉伯承同志在《回顧長征》一書中指出的:“當時,如果不是毛主席堅決主張改變方針,還剩3萬紅軍的前途隻有毀滅。”從此可以看出,會議的歷史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沒有通道會議,就沒有通道轉兵,沒有通道轉兵,也就沒有貴州的黎平會議。因此,通道會議不僅挽救了3萬多中央紅軍,還為黎平會議和以后的遵義會議召開奠定了基礎,同時,“實際上開始了毛澤東在軍事上的領導”,此次會議是紅軍長征中一次具有戰略意義的偉大轉折,是紅軍從失敗走向勝利的起點,在我黨我軍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
 | 相關專題 |  |
|
|
 | 相關新聞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