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資料中心>>史海回眸
一對外國夫婦和《人民日報》的不解情緣
錢 江
【字號 】【論壇】【打印】【關閉
  在《人民日報》的早期創建歷程中,人們會發現一對外國夫婦的身影。他們拍攝的大量照片成為《人民日報》創建史的珍貴見証。同時,通過和《人民日報》新聞工作者的接觸,也改變了這對夫婦的命運,使他們留在中國。

  不久前,89歲的女教授伊莎白·柯魯克應邀訪問人民日報社。看到全新的編輯部大樓,她說:變化太大了!

  要去“紅星照耀的地方”

  伊莎白和他的丈夫大衛·柯魯克早在1948年就與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的編輯、記者相熟悉。那時,他們不遠萬裡,來到中國解放區才幾個月。

  大衛·柯魯克,1910年8月14日出生在英國倫敦一個猶太家庭。少年時家境富有,后家道中落。18歲時前往美國紐約,一邊打工一邊上大學,在那裡接受了馬克思主義。1936年夏,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學士學位的柯魯克回到英國,加入英國共產黨,后加入支援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的“國際縱隊”。1940年夏,柯魯克來到成都,任教於內遷的金陵大學。

  伊莎白,1915年出生在中國成都,父親是早年來華的加拿大傳教士。少女時代,伊莎白被父母送回加拿大接受教育,上大學時主修社會學。大學畢業后,她又回到成都,打算在四川進行人類學研究,結果遇到了柯魯克。1942年夏天,兩人在倫敦結婚。當時,歐洲戰場烽火連天。婚后的柯魯克決心參軍,投入反法西斯戰爭。他的語言才能受到重視,被召入英國皇家空軍,擔任情報員。伊莎白先是進入倫敦一家工廠做工。年底,她加入英國共產黨。不久,她參加了加拿大婦女軍團,成為加拿大作戰部隊的一名護士。

  戰爭中,逐漸成為對日情報專家的柯魯克隨軍先后駐扎印度和錫蘭(今斯裡蘭卡)。戰爭結束后,柯魯克回到英國。不久,伊莎白也從加拿大回到了英國。柯魯克夫婦先后進入倫敦大學東方與非洲學院和倫敦經濟學院,研究中國問題。他們在重讀斯諾名著《紅星照耀中國》時討論說,斯諾寫的已是10年前的事情,如今的中國又發生了什麼?應該親眼去看看,作一個歷史的記錄。他們的決心得到英共中央的支持,為他們開具了介紹信。行前,柯魯克與《時代周刊》、路透社簽約,撰寫關於中國的報道。1947年夏天,柯魯克夫婦乘船來到香港,與中共香港工委負責人喬冠華、龔澎夫婦接頭。經中共香港工委安排,柯魯克夫婦乘船北上,經上海抵達天津,與設在那裡的聯合國救濟與建設總署(簡稱“救總”)中的中共代表接洽。

  中共代表韓敘向柯魯克夫婦介紹情況說,“救總”正在組織一個運輸隊向解放區運送物品,其中包括兩輛吉普車,但現在還沒有找到司機。柯魯克立即自告奮勇,說他可以充當。

  1947年10月底,柯魯克夫婦隨同“救總”運輸隊離開天津南下。這幾百公裡路程走得很慢,通過了一段因戰爭造成的“無人區”。11月下旬,他們來到了河北省武安縣西部山區的十裡店村,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交際處就設在這裡。

  他們來到村前,看見村口過街拱門上寫著醒目的白色大字:“毛澤東是中國人民大救星”。另一堵牆上有一塊黑板,上面抄寫著一段《人民日報》上的新聞。這是他們第一次感受到《人民日報》的存在。

  下榻十裡店村后,他們馬上提交了預定的社會調查提綱。

  他們訪問了晉冀魯豫中央局和軍區所在地,薄一波接待了他們,暢談了4個小時。談話時,薄一波面前放著一個小本子,但他自始至終也沒看上一眼。

  親身經歷中國農村的土地改革

  1947年底到1948年冬,晉冀魯豫中央局制定了在老解放區貫徹新土地法大綱、糾正前期土改中過左行為的計劃。為此,中央局派出了試點工作隊,其中的一支由晉冀魯豫中央局機關報《人民日報》的編輯、記者組成,共12人,隊長羅林。他們於1948年2月25日進駐十裡店村。

  柯魯克夫婦從這天起就置身其間,用自己的筆和照相機記錄了這段歷史。

  工作隊一進村,當晚即召集全村農民大會,逐一介紹工作隊成員。最后一名被介紹的是《人民日報》前線記者吳象,當年27歲。他發音清晰,語言通俗,大聲對鄉親們說:“我們是邊區共產黨中央局派來的工作隊,是來幫助你們實行土地法大綱的。”

  接著,大會介紹十裡店村黨支部的28名黨員。

  在十裡店,《人民日報》的編輯、記者和農民一樣過簡朴的生活,和農民一樣睡土炕,吃玉米和紅薯,穿土布做的衣服。柯魯克夫婦為在社會調查中與《人民日報》的編輯、記者相遇而高興,他們中的不少人英語流暢。他們幫助柯魯克夫婦與十裡店的農民熟悉起來,終於到了可以深談的地步。

  柯魯克具有新聞記者的敏感,妻子伊莎白對社會學調查很有研究。他們像檔案記錄員一樣記錄十裡店農民的家史和經濟現狀,記錄土地改革和復查給他們生活帶來的變化,還記錄了他們由於擁有土地而激發出的革命熱情。柯魯克夫婦專程訪問了當時《人民日報》的負責人張磐石和安崗,和他們結下了終生的友誼。

  在採訪中,柯魯克拍攝了大量照片。在大量的文字和照片記錄基礎上,他們后來寫成社會學著作《十裡店──中國一個村庄的群眾運動》一書,薄一波親自作序,指出:作者是“我們同甘苦、共患難的老朋友,好同志”。“遠涉重洋來到中國解放區,深入群眾,親臨現場,進行了認真細致的採訪和調查研究,以他們流暢的文筆,為我們一個有代表性的村庄的群眾運動作了真實的記錄。”

  他們留在了中國

  十裡店的土改復查工作完成后,《人民日報》工作隊揮手告別。他們馬上就要離開武安,向河北省平山縣裡庄進發,去創辦更重要的華北中央局機關報《人民日報》了。柯魯克夫婦也將著手新的社會調查。這時,華北局第一書記薄一波找到他們,希望他們到石家庄外語訓練班(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前身)工作,那裡急需以英語為母語的教師。大衛有語言天賦,伊莎白有中文基礎,他們的條件太符合需要了。

  作為英共黨員,柯魯克夫婦答應了薄一波的邀請,馬上趕赴石家庄。當時,訓練班約有40名學員,有一定的英語基礎﹔10多位教師,大都於國共談判期間在各地軍調組擔任過翻譯。柯魯克夫婦一到外語訓練班,就發現缺乏教材。僅有的3位外籍教師一邊教學,一邊自己動手編寫英文教材。他們緊張地工作,一直到新中國成立,成為北京外國語學院最早的外籍創建者。柯魯克夫婦一直任教於此,參加了大量的英語教材編輯和教學活動,桃李滿天下。柯魯克參加編輯的《中英辭典》,很受歡迎。

  2000年,柯魯克在北京病逝。妻子伊莎白教授至今仍生活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校園裡,繼續撰寫關於中國西南地區人類學的著作。

  不久前,伊莎白將15張於1948年初春在晉冀魯豫《人民日報》駐地武安縣拍攝的歷史照片贈送給人民日報社。她說,這些照片都是大衛·柯魯克拍攝的,還有大量底片有待整理。可以肯定,那是一批關於中國革命的珍貴記錄。
來源:zzzzzz (責編:武立偉)



期刊雜志  
黨的文獻 中共黨史研究
百年潮 世紀風採
紅岩春秋 黨史博覽
黨史文苑 黨史縱覽
湘潮 北京黨史

最新推薦  
2010年全國黨史工作會議
開國上將紀念館
經典著作:領導人文集
歷屆黨代會黨章修改變遷
革命先輩網上紀念館
共和國腳步——1949年檔案
五四運動九十周年
 
歷次黨代會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

中共二大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

中共三大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

中共四大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

……
 
紀念館  
黨旗 黨徽
毛澤東紀念館 周恩來紀念館
黨章 入黨誓詞
劉少奇紀念館 朱德紀念館
 

鏡像: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