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資料中心>>史海回眸
《毛澤東傳》對建國后重大歷史問題的研究
逄先知
【字號 】【論壇】【打印】【關閉
  毛澤東是新中國的主要締造者,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在新中國前27年的歷史中,不論是我們國家取得的輝煌成就,還是走過的曲折道路、遭受的嚴重挫折,無不與毛澤東的思想和實踐密不可分。在這27年中所發生的一切重大事件,毛澤東都是主要決策者。作為記錄毛澤東這段歷史的《毛澤東傳(1949-1976)》(以下簡稱《毛傳》),對這些重大事件都是用了重筆,以寫出這些事件的來龍去脈:它們是怎樣發生的,是在什麼條件下發生的﹔事件發展的過程是怎樣的,它們在歷史上起了什麼樣的作用和影響﹔毛澤東是怎樣決策的,在決策過程中,他同中央其他領導人發生一種什麼樣的互動關系,等等。這部《毛傳》出版以后,之所以引起人們的廣泛注意,就是因為它使用和公布了大量第一手的檔案資料,比較詳細地記述了人們非常想要了解的毛澤東這段歷史的思想和活動。

  《毛傳》的最大特點是用事實說話。它是在中共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下簡稱《歷史決議》)的指導下編寫的﹔反過來,通過對大量檔案資料的研究,又進一步証明了《歷史決議》的科學性和正確性。本文就新中國前27年中的幾個重大而又為人們比較關注的問題,介紹一下《毛傳》所提供的研究成果。

  一、關於抗美援朝

  毛澤東是如何決策出兵朝鮮的?中國的抗美援朝是由朝鮮戰爭引起的。關於朝鮮戰爭的起因,不屬於《毛傳》研究的范圍,《毛傳》沒有去涉及。但是對朝鮮戰爭,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有著自己的態度,即不贊成打。朝鮮戰爭一旦打起來,勢必影響中國。當時中國剛剛從內戰的廢墟中走出來,面臨的主要任務是盡快把國民經濟恢復起來。1950年6月6日開幕的中共七屆三中全會的主旨就是毛澤東的報告《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斗爭》。這標志著全黨工作中心,已由革命戰爭轉到經濟建設。所以,《毛傳》在《抗美援朝》一節開頭就是這樣寫的:“1950年6月,全黨和全國人民正按照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確定的關於恢復國民經濟的方針和部署,有條不紊地、卓有成效地工作著。然而,一件毛澤東不希望發生的事情發生了——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

  事情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面對不期而遇的朝鮮戰爭,毛澤東和中共中央不能不有所准備。朝鮮戰爭爆發后的第三天,6月27日,美國就決定派出海空軍入侵朝鮮領海、領空,6月30日又命令美國陸軍入朝鮮參戰。7月7日,在美國操縱下,聯合國成立“聯合國軍司令部”,任命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司令。差不多就在同時,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做出一個決策,調五個軍擺在鴨綠江邊。這是一個非常正確而及時的決定,否則,毫無准備,敵人很快打過來,就來不及了。這就叫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美國軍隊侵入朝鮮,中國是不是就一定要出兵援助?那不一定。中國出不出兵,毛澤東有一個“底”,那就是看你美國軍隊過不過“三八線”,你不過我不出兵,你一過我就出兵。10月1日,南朝鮮軍越過了三八線,當天夜裡金日成緊急約見中國大使倪志亮,向中國政府提出出兵支援的請求。10月8日美軍越過了三八線,毛澤東作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下達命令,組織中國人民志願軍,迅速向朝鮮境內出動。10月19日,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

  毛澤東做出出兵朝鮮的決策是非常不容易的。這是一個牽動全局的大事。當時面臨的情況是:敵人是具有高度現代化裝備的美國軍隊,中美兩國的國力、“軍力相差十分懸殊,中國的新生政權還不鞏固,蘇聯最初不肯給以空軍支援,特別是在中央政治局內對出兵有不同的意見。對毛澤東來說,這恐怕是他一生中最困難的一個決策。后來毛澤東對金日成說﹔“我們雖然擺了五個軍在鴨綠江邊。可是我們政治局總是定不了,這麼一翻,那麼一翻,這麼一翻,那麼一翻,嗯!最后還是定了。”這個決策過程,是黨史界一直想弄清、由於缺乏足夠材料而沒有完全弄清的一個問題。主要是沒有留下關於這段歷史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記錄。我們編寫《毛傳》,把它作為一個重要問題加以研究,多方挖掘材料,力求有所突破。好在俄羅斯公布了前蘇聯時期的有關檔案,將這些檔案同我國中央檔案館的檔案對照起來研究,終於得到我們認為比較滿意的解決。從10月1日金日成請求出兵援助,到10月18日毛澤東主持中央會議,把志願軍入朝作戰的時間最后敲定下來,雖然隻有18天,但對毛澤東來說,卻似乎很漫長。對毛澤東的這個決策,彭德懷曾作過這樣的評價:“這個決心不容易定下,這不僅要有非凡的膽略和魄力,最主要的是具有對復雜事物的洞察力和判斷力。歷史進程証明了毛主席的英明正確。”

  抗美援朝戰爭影響了對台灣的解放嗎?近些年來,隨著台灣問題的復雜化,有人就認為抗美援朝影響了對台灣的解放。這涉及對抗美援朝的歷史評價問題。這個說法是否站得住腳呢?隻要了解一下當時的情況就可以得到答案。

  朝鮮戰爭爆發是1950年6月25日。第三天,6月27日,美國在決定派出海空軍入侵朝鮮的同時,就命令第七艦隊向台灣海峽出動,侵佔我國台灣,阻撓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台灣的既定部署。同一天,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宣稱:“對朝鮮的攻擊已無可懷疑地說明,共產主義已不限於使用顛覆手段來征服獨立國家,現在要使用武裝的侵犯與戰爭……在這種情況下,共產黨部隊的佔領台灣,將直接威脅太平洋地區的安全,及在該地區執行合作與必要職務的美國部隊。”這樣,美國就趁朝鮮戰爭之機,直接插手台灣問題,阻止中國人民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致使台灣海峽兩岸的中國人至今仍處於分裂狀態。美國插手台灣問題在先,中國抗美援朝、出兵朝鮮在后,其間相差三個多月的時間,怎麼能說抗美援朝影響了解放台灣?美國侵佔台灣和台灣海峽,才是影響我國解放台灣的根本原因。抗美援朝的勝利具有重大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它保衛和鞏固了中國的東北邊防,我們可以安心地恢復和發展東北重工業基地﹔它保衛了遠東和平,使帝國主義者不敢輕易地在這裡挑起戰爭﹔它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這都是有目共睹的歷史事實。

  二、“過渡時期總路線”是怎樣提出來的?為什麼提出來?

  在黨史界,長期以來存在一個疑問:中國共產黨為什麼在1952年突然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有人曾經懷疑是受斯大林的影響,是不是接受了斯大林的意見?因為周恩來1952年8月率團赴莫斯科,曾與斯大林多次會談,9月24日回到北京。當天,毛澤東召開中央書記處會議,聽取周恩來關於中國“一五”計劃輪廓問題以及同蘇聯談判情況的匯報。就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第一次提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思想。所以提出上述懷疑,不是沒有一點道理。但是經過我們詳細查閱檔案材料,沒有找到証實這種懷疑的任何証據。蘇聯檔案公布后,也未發現這方面的任何線索。倒是有相反的証明。在提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后,毛澤東特地借劉少奇1952年10月去莫斯科參加蘇共十九大的機會,當面征求斯大林的意見,得到了斯大林的同意。由此可以斷定,總路線的提出,並非受斯大林的影響,而是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獨立自主地提出來的。

  那麼,1952年提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總路線的根據是什麼?是憑主觀願望,還是根據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和需要?

  關於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我們黨原來認為,先經過一段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發展,待條件成熟后,再採取“嚴重的社會主義步驟”,一舉進入社會主義。直到1950年,毛澤東、劉少奇和其他中共領導人還是持這種觀點。例如毛澤東1950年6月23日在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上就說過,實行私營工業國有化和農業社會化,“還是在遙遠的將來”。但到1952年,毛澤東的觀點變了,他提出從現在起就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而不是要等到十年或十五年以后才向社會主義過渡。

  是什麼原因使毛澤東改變了原來的設想?《毛傳》作了詳細分析,認為主要是中國社會經濟的現實情況,發生了一些超出毛澤東原來預計的變化。第一,在抗美援朝的情況下,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奇跡般地提前完成。第二,國營工商業和私營工商業的產值比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國營由1949年的43.8%上升到1952年的67.3%,超過了私營。經過“五反”,私營工商業已開始納入接受國營經濟領導的軌道,出現了加工訂貨、經銷代銷、統購包銷、公私合營等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形式,在工業和流通領域中,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實際上已經開始。第三,土改后農村的互助合作事業普遍發展起來,農村中繼土改之后又一場更深刻的社會變革,也在悄然興起。這三個變化,特別是工商業領域中公私比重的變化,促使毛澤東作出新的理論思考和決策。

  毛澤東提出向社會主義過渡,還同他當時對中國社會階級狀況和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分析直接有關。在“五反” 即將結束,全國的土改已基本完成的時候,1952年6月,他就提出:“在打倒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以后,中國內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故不應再將民族資產階級稱為中間階級。”

  從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不論是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還是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都是當時生產發展的需要,是在經濟運行中,不斷解決困難、從而不斷提高生產的進程中逐步實現的。拿工商業改造來說,當時的情況是,私營工商業者自願地要求實行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因為這樣可以解決他們生產上的困難,使生產得到發展。從勞動生產率來看,一般說來,國營高於公私合營,公私合營高於其他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而一切國家資本主義又高於私營。

  總的說來,中國社會主義改造是成功的,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需要。當然也有缺點,主要是搞得過於急促(特別是農業的合作化),所有制形式過於單一。所有制形式過於單一,同當時的一種理論指導有關。這個理論觀點反映在過渡時期總路線宣傳提綱裡面:“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實質,就是使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所有制,成為我國國家和社會的惟一的經濟基礎。” 問題就在“惟一”二字。這是當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流行的一個重要理論觀點。這句話不是毛澤東寫的,但他贊成,並加以發揮。他修改提綱時,在這句話之后加寫了一段文字:“我們所以必須這樣做,是因為隻有完成了由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制到社會主義所有制的過渡,才利於生產力的迅速向前發展,才利於在技術上掀起一個革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著的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出發點是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這個理論觀點對中國以后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今天回過頭來看,當年如果將過渡的時間拉長一些,穩步前進,肯定會更好。本來毛澤東設想的是經過十八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但由於急於求成,採取了一些行政命令的辦法,尤其是大批“右傾機會主義”,僅用三年的時間就倉促完成了,因而留下了一些后遺症。盡管如此,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引下,通過和平的方式,在我國終究建立起作會主義的根本制度。在這個轉變(或革命)過程中,生產不但沒有下降,反而逐年上升。從1953年到1957年,國內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9.2%,超過了同期任何一個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速度,並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

  三、關於中共八大

  關於黨的八大為什麼不提毛澤東思想。黨的七大確立了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並載入黨章,而八大卻沒有提毛澤東思想,因而有人產生一些猜疑或不理解。為此《毛傳》專就這一問題講明了事情的原委,寫道:“到中共八大,沒有再提‘毛澤東思想’。做出這一決定的,不是任何別人,正是毛澤東自己。從1948年11月起,毛澤東在審閱一些重要文件時,都把提到‘毛澤東思想’的地方刪掉,改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或者就隻用‘馬克思列寧主義’。1954年12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專門發出一個通知。通知說:“毛澤東同志曾指示今后不要再用‘毛澤東思想’這個提法,以免引起重大誤解。我們認為今后黨內同志寫文章做報告,應照毛澤東同志的指示辦理。’毛澤東在審定這個通知稿時,還加了一句話:‘在寫文章做演講遇到需要提到毛澤東同志的時候,可用‘毛澤東同志的著作’等字樣。’”

  中宣部通知中所說的“誤解” 是指什麼?這從毛澤東的一次談話中可以得到答案。毛澤東1954年12月19日在同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座談政協工作時曾說:“我們不提毛澤東思想。如果把毛澤東思想同馬列主義並提,有人會以為是兩個東西,為了不使發生誤會,就不提毛澤東思想。”

  關於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論斷。八大決議提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並宣告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是“保護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這是八大最重要的理論貢獻。在這個基本理論問題上,包括毛澤東在內的所有中共領導成員,認識都是一致的。但是,毛澤東在八大閉幕后不久,對決議中的另一句話的提法表示懷疑。這句話是:“這一矛盾的實質,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也就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句話是在大會閉幕前,由陳伯達、胡喬木等商量提出、經毛澤東同意急急忙忙臨時加上的。不久,大約是在八大閉幕后兩個星期,毛澤東對決議提出了異議。但他提出異議的只是上述的那個提法,並沒有對主要矛盾的論斷提出不同意見。后來他還作過這樣的表示:“先進的社會制度與落后的生產力的矛盾,雖然這句話說得不夠完善,但得到了好處,並未發生毛病。” 毛澤東改變八大主要矛盾的論斷,是在八大閉幕后的一年多,反右派運動開展以后的1957年10月9日的中共八屆三中全會上。有人曾發表文章,說八大閉幕不久,毛澤東就改變了八大關於主要矛盾的論斷。事情並不是這樣。可能作者把決議中兩個提法弄混了,一個是關於主要矛盾的論斷,一個是關於矛盾實質的提法。


【1】 【2】 【3】 

 
(責編:王京)



期刊雜志  
黨的文獻 中共黨史研究
百年潮 世紀風採
紅岩春秋 黨史博覽
黨史文苑 黨史縱覽
湘潮 北京黨史

最新推薦  
2010年全國黨史工作會議
開國上將紀念館
經典著作:領導人文集
歷屆黨代會黨章修改變遷
革命先輩網上紀念館
共和國腳步——1949年檔案
五四運動九十周年
 
歷次黨代會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

中共二大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

中共三大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

中共四大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

……
 
紀念館  
黨旗 黨徽
毛澤東紀念館 周恩來紀念館
黨章 入黨誓詞
劉少奇紀念館 朱德紀念館
 

鏡像: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