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屆中央委員會(1928年7月—1945年6月) |
|
|
|
 |
委員:楊福濤①、顧順章(1928年7月-1931年4月)、向忠發(1928年7月-1931年6月)、彭湃(1928年7月-1929年8月)、徐錫根(1928年7月-1932年)、盧福坦(1928年7月-1933年)、李滌生(1928年7月-11月)、張金保(女,1928年7月-1931年7月,1945年4月-6月)②、蘇兆征(1928年7月-1929年2月)、關向應(滿族)、羅登賢(1928年7月-1933年8月)、毛澤東、楊殷(1928年7月-1929年8月)、周恩來、李源(1928年7月-秋)、蔡和森(1928年7月-1931年8月)、項英(1928年7月-1941年1月)、任弼時、余茂懷(余飛,1928年7月-1932年9月)、王藻文(1928年7月-11月)、瞿秋白(1928年7月-1935年6月)、李立三、張國燾(1928年7月-1938年4月) 候補委員:徐蘭芝(1928年7月-11月)、王鳳飛(1928年7月-11月)、王灼(1928年7月-11月)、唐宏經(1928年7月-11月)、劉堅予(1928年7月-1930年5月)、夏文法(1928年7月-1930年5月)、史文彬(1928年7月-1931年7月)、李子芬(1928年7月-1935年12月)、周秀珠(女,1928年7月-1931年1月)、甘卓棠(1928年7月-1929年2月)、鄧中夏(1928年7月-1933年5月)、羅章龍(1928年7月-1931年1月)、王仲一(1928年7月-11月)
(1928年11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增補) 委員:徐蘭芝(1928年11月-1931年1月)、王鳳飛(1928年11月-1931年1月)、王灼(1928年11月-1931年9月)、唐宏經(1928年11月-1931年7月)
(1930年9月擴大的六屆三中全會補選) 委員:溫裕成(1930年9月-1931年5月)、李維漢(1930年9月-1931年1月)、陳郁、徐炳根(1930年9月-1932年)、陸文治(盧永熾、盧德光,1930年9月-1931年11月)、賀昌(1930年9月-1931年1月)、鄧發 候補委員:袁炳輝(1930年9月-1932年)、陳雲(1930年9月-1931年1月)、林育英(張浩、仲丹,1930年9月-1942年3月)、王克全(1930年9月-1931年1月)、朱德(1930年9月-1934年1月)、黃平(1930年9月-1933年1月)、惲代英(1930年9月-1931年4月)、陳潭秋(1930年9月-1943年9月)
(1931年1月擴大的六屆四中全會補選) 委員:秦邦憲(博古)、陳雲、韓連會(1931年1月-7月)、劉少奇、陳紹禹(王明)、沈先定(1931年1月)、許畏三(1931年1月-)、王克全(1931年1月) 候補委員:夏曦(1931年1月-1936年2月)、沈澤民(1931年1月-1933年5月)、王藎仁(1931年1月-1933年2月)、曾炳春(1931年1月-1932年5月)
(1931年9月增補) 委員:張聞天(洛甫)、康生 候補委員:李竹聲(1931年9月-1934年)
(1934年1月六屆五中全會增選) 委員:王稼祥、凱豐、朱德、顧作霖(1934年1月-5月)、方志敏 候補委員:彭德懷(1934年1月-1936年)、楊尚昆、陳鐵錚(孔原)、李富春、李維漢(1934年1月-1935年1月)
(1935年1月增補) 委員:李維漢
(1935年8月沙窩中央政治局會議增補③) 委員:徐向前(1935年8月-)、陳昌浩(1935年8月-)、周純全(1935年8月-) 候補委員:何畏(1935年8月-)、李先念(1935年8月-)、傅鐘(1935年8月-)
(1936年中央政治局增補) 委員:彭德懷
(1938年11月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增補) 委員:林伯渠、董必武、吳玉章、林育英(1938年11月-1942年3月)
中央政治局 主席:向忠發(1928年7月-1931年6月) 總負責人:張聞天(1937年7月-1943年3月)④ 主席:毛澤東(1943年3月-1945年6月) 委員:蘇兆征(1928年7月-1929年2月)、蔡和森(1928年7月-11月)、項英(1928年7月-1941年1月)、周恩來、向忠發(1928年7月-1931年6月)、瞿秋白(1928年7月-1931年1月)、張國燾(1928年7月-1938年4月) 候補委員:關向應(滿族,1928年7月-1930年9月)、李立三(1928年7月-11月)、羅登賢(1928年7月-1933年8月)、彭湃(1928年7月-11月)、楊殷(1928年7月-11月)、盧福坦(1928年7月-1931年1月)、徐錫根(1928年7月-1931年1月)
(1928年11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增補) 委員:李立三(1928年11月-1930年12月)、楊殷(1928年11月-1929年8月)、彭湃(1928年11月-1929年8月)
(1930年9月擴大的六屆三中全會增補) 委員:關向應(滿族,1930年9月-1931年1月) 候補委員:溫裕成(1930年9月-1931年5月)、李維漢(1930年9月-1931年1月)、顧順章(1930年9月-1931年4月)、毛澤東(1930年9月-1934年1月)
(1931年1月擴大的六屆四中全會改選時當選) 委員:徐錫根(1930年9月-1931年9月)、陳郁(1931年1月-1935年1月)、盧福坦(1931年1月-1933年)、任弼時、陳紹禹(王明) 候補委員:關向應(滿族)、王克全(1931年1月)、劉少奇
(1934年1月六屆五中全會改選時當選) 委員:陳雲、秦邦憲、張聞天、康生、毛澤東、王稼祥、顧作霖(1934年1月-5月) 候補委員:朱德(1934年1月-)、鄧發(1934年1月-)、凱豐
(1934年1月六屆五中全會以后至1935年1月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遵義會議>期間增補) 委員:朱德
(1935年8月沙窩中央政治局會議增補⑤) 委員:陳昌浩(1935年8月-)、周純全(1935年8月-)
(1936年中央政治局增補) 委員:彭德懷、張浩
(1934年1月六屆五中全會以后至1937年12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期間增補) 委員:鄧發
臨時中央政治局(1931年9月-1934年1月)⑥ 秦邦憲⑦、張聞天、康生、劉少奇、盧福坦(1931年9月-1933年)、黃平(1931年9月-1933年)、陳雲、李竹聲、陳雲、王藎仁(王雲程,1931年9月-1933年)
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含臨時常務委員會) 主席:向忠發(1928年7月-1931年6月) 委員:向忠發(1928年7月-1931年6月)、周恩來、蘇兆征(1928年7月-1929年2月)、項英(1928年7月-1931年1月)、蔡和森(1928年7月-11月)、李立三(1928年11月-1930年9月)、楊殷(1928年11月-1929年8月)、徐錫根(1930年10月-1931年1月)、張國燾(1931年1月-1938年4月)、張聞天(1931年9月-1945年6月)、陳紹禹(王明,1931年1月-1945年)、秦邦憲(1931年9月-1945年6月)、盧福坦(1931年9月-1932年3月)、陳雲(1932年3月-1945年6月)、毛澤東(1935年1月-1945年6月) 候補委員:李立三(1928年7月-11月)、楊殷(1928年7月-11月)、徐錫根(1928年7月-1930年10月,1931年1月-1932年)、陳郁(1931年1月-1935年1月)、盧福坦(1931年1月-9月) 秘書長:周恩來(1928年7月-11月)、李維漢(代理,1928年11月-)
中央書記處⑧(1934年1月-1945年6月) 書記:秦邦憲(1934年1月-1943年3月)、周恩來(1934年1月-1943年3月)、張聞天(1934年1月-1943年3月)、陳雲(1934年1月-1937年7月,1937年12月-1943年3月)、陳紹禹(王明,1934年1月-1937年7月,1937年12月-1943年3月)、張國燾(1934年1月-1938年4月)、項英(1934年1月-1941年1月)、毛澤東(1935年1月-1945年6月)、康生(1935年1月-1937年7月,1937年12月-1943年3月)、劉少奇(1943年3月-1945年6月)、任弼時(1943年3月-1945年6月) 主席:毛澤東(1943年3月-1945年6月)
五人團(1935年9月- ) 成員:毛澤東、王稼祥、周恩來、彭德懷、林彪
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向忠發(1928年7月-1931年6月)
中央委員會總負責人⑨:秦邦憲(1931年9月-1935年1月)、張聞天(1935年1月-1943年3月)
中央軍事委員會⑩(1929年1月-1930年2月) 主任:楊殷(1929年1月-8月)、周恩來(1929年8月-1930年2月) 委員:楊殷(1929年1月-8月)、周恩來、彭湃(1929年1月-8月)、顏昌頤(1929年1月-8月)、項英、關向應、曾中生、李碩勛(1929年8月-1930年2月)、彭干臣(1929年8月-1930年2月)、李超時(1929年8月-1930年2月)
(1930年2月- 1931年12月) 書記:關向應(1930年2月-8月)、周恩來(1930年8月-1931年12月)、李富春(代理,1931年6月-12月)、武胡景(吳福敬,后期曾短暫任職) 常務委員:周恩來(1930年2月-1931年1月)、關向應(1930年2月-8月)、曾中生(1930年2月-11月) 委員:關向應(1930年2月-)、周恩來(1930年2月-)、曾中生(1930年2月-)、李立三(1930年2月-)、項英(1930年2月-8月)、顧順章(1930年2月-)、C.Y.(1人,不詳,1930年2月-)、萬興(1930年2月-)、萬英(1930年2月-)、李碩勛(1930年4月-1931年1月)⑾、傅鐘(1930年7月-1931年9月)、葉劍英(1930年7月-1931年4月)、聶榮臻(1930年8月-1931年12月)、陳郁(1931年1月-6月)、陳賡(1931年1月-9月)、溫裕成(1931年1月-)、王雲成(王雲程,1931年1月-)、逸之(1931年1月-)、李富春(1931年6月-12月)
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1937年8月-1945年8月)⑿ 主席:毛澤東 副主席:朱德、周恩來、王稼祥(1938年11月-1945年8月)、劉少奇(1943年3月-1945年8月) 委員: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彭德懷、任弼時(1937年8月-1938年3月)、葉劍英、張浩(1937年8月-1942年3月)⒀、賀龍、劉伯承、徐向前、林彪、王稼祥(1938年11月-1945年8月)、劉少奇(1943年3月-1945年8月)
注釋: ①楊福濤於1928年6月犧牲,但因消息隔絕,在同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仍被選為中央委員。 ②張金保於1931年7月北撤銷第六屆中央委員職務,1945年4月中國共產黨六屆七中全會恢復其第六屆中央委員職務。 ③1935年8月沙窩中央政治局會議增補的徐向前、陳昌浩、周純全3名中央委員和何畏、李先念、傅鐘3名中央候補委員,在此后至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之前,均未以中央委員、候補委員資格出席過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和中央其他會議,也未以中央委員、候補委員資格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④1943年3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后至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前,中共中央實際負責人為毛澤東。 ⑤1935年8月沙窩中央政治局會議增補的陳昌浩、周純全兩名中央政治局委員,在此后至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之前,均未以中央政治局委員資格出席過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其他會議,也未以中央政治局委員資格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 ⑥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期間於1931年9月至1934年1月存在的臨時中央政治局,習慣上稱“臨時中央”。 ⑦秦邦憲等9人經共產國際批准,為臨時中央政治局的組成人員。 ⑧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於1934年1月開始設立書記處。當年中央書記處書記與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有時混同 。 ⑨1943年3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后至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前,中共中央實際負責人為毛澤東。 ⑩1931年1月,根據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決定,在中央革命根據地成立了中華蘇維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組織機構延續至1931年11月),負責指揮中國工農紅軍作戰。此后,1931年11月,在中央革命根據地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組織機構延續至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其間:1934年2月機構曾經換屆,1935年12月起改稱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即是中共中央的軍事領導機構,又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軍事領導機構,中國工農紅軍的最高軍事指揮機關。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后,曾於1935年11月成立中華蘇維埃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即中國工農紅軍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組織機構延續至1936年12月),直接受中共中央領導,行使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職權。 ⑾一說為李卓然。 ⑿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期間於1937年8月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組成的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一直延續到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產生之后的1945年8月。 ⒀一說委員中無張浩,而是張聞天或張國燾。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資料)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