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屆中央委員會(1921年7月—1922年7月) |
|
|
|
 |
委員:(按選票得票多少為序,票數相同者按姓氏筆畫為序)
毛澤東、朱德、劉少奇、任弼時(1945年6月-1950年10月)、林伯渠、林彪、董必武、陳雲、徐向前、關向應(滿族,1945年6月-1946年7月)、陳潭秋①、高崗(1945年6月-1954年8月)、李富春、饒漱石(1945年6月-1955年3月)、李立三、羅榮桓、康生、彭真、王若飛(1945年6月-1946年4月)、張雲逸、賀龍、陳毅、周恩來、劉伯承、鄭位三、張聞天(洛甫)、蔡暢(女)、鄧小平、陸定一、曾山、葉劍英、聶榮臻、彭德懷、鄧子恢、吳玉章、林楓、滕代遠、張鼎丞、李先念、徐特立、譚震林、薄一波、陳紹禹(王明)、秦邦憲(博古,1945年6月—1946年4月)
候補委員(按選舉得票多少為序,票數相同者按姓氏筆畫為序)
廖承志(1945年6月-1949年3月)、王稼祥(1945年6月-1949年3月)、陳伯達(1945年6月-1949年3月)、黃克誠(1945年6月-1949年3月)、王首道、黎玉(1945年6月-1950年6月)、鄧穎超(女)、陳少敏(女)、劉曉、譚政、程子華、劉長勝、粟裕(侗族)、王震、宋任窮、張際春、雲澤(烏蘭夫,蒙古族)、趙振聲(李葆華)、王維舟、萬毅(滿族)、古大存、曾鏡冰、陳郁、馬明方、呂正操、羅瑞卿、劉子久(1945年6月-1950年6月)、張宗遜、陳賡、王從吾、習仲勛、肖勁光、劉瀾濤 (1949年3月七屆二中全會遞補)
委員:廖承志、王稼祥、陳伯達、黃克誠 (1956年9月七屆七中全會遞補)
委員:王首道、鄧穎超(女)、陳少敏(女) 中央政治局
主席:毛澤東、劉少奇(代理,1945年8月-10月)
委員: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1945年6月-1950年10月)、陳雲、康生、高崗(1945年6月-1954年8月)、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張聞天、彭德懷、林彪(1955年4月-1956年9月)、鄧小平(1955年4月-1956年9月) 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劉少奇(代理,1945年8月-10月) 中央書記處
主席:毛澤東、劉少奇(代理,1945年8月-10月)
書記: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1945年6月-1950年10月)、陳雲(1950年6月-10月代理,1950年10月-1956年9月)
候補書記:陳雲(1945年8月-1950年10月)、彭真(1945年8月-1956年9月)
中央軍事委員會(1945年8月-1949年9月)②
主席:毛澤東
副主席: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彭德懷
委員: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彭德懷、陳毅、聶榮臻、賀龍、徐向前、劉伯承、林彪、葉劍英 (1954年9月-1959年9月)③
主席:毛澤東
委員:毛澤東、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鄧小平、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黃克誠(1956年11月-1959年8月)、粟裕(1956年11月-1959年9月)、陳賡(1956年11月-1959年9月)、譚政(1956年11月-1959年9月)、肖勁光(1956年11月-1959年9月)、王樹聲(1956年11月-1959年9月)、許光達(1956年11月-1959年9月)、肖華(1956年11月-1959年9月)、劉亞樓(1956年11月-1959年9月)、洪學智(1956年11月-1959年9月)
①陳潭秋於1943年9月犧牲,但因消息隔絕,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仍被選為中央委員。
②1948年11月21日,中共中央決定中央軍事委員會在對外公開發布命令時使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名稱。1949年10月,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關於“人民解放軍和人民公安部隊,受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統率”的規定,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組織機構延續至1954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雖然屬於國家政權系統,仍然堅持中國共產黨對國家武裝力量和軍事工作的絕對領導。
③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期間與1954年9月根據中央政治局的決定組成的中央軍事委員會,一直延續到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產生之后的1959年9月。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資料)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