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望東 |
|
|
|
 |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1955)。原名蕭惠存,曾用名蕭克。1910年8月25日生於江西省吉安縣(今為市)西區淡江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4歲時父親早逝,9歲起受堂叔資助免費入私塾4年,后輟學當徒工。1927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曾任紅3軍師教導隊、軍教導大隊政治委員,紅1軍團無線電隊、衛生部政治委員。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和長征,在反“圍剿”作戰中左手嚴重負傷致殘。1936年紅一方面軍東征山西時,奉派任河東游擊支隊政治委員,並在主力紅軍回師陝北后率部就地獨立堅持游擊戰爭。翌年2月入抗日軍政大學第二期學習,曾當選2隊黨支部書記。抗日戰爭爆發后,奉調赴鄂豫皖邊紅28軍工作,任軍政治部主任,旋任由該部改編的新四軍第4支隊政治部主任。1938年奉命離開第4支隊,參與組建新四軍抗日先遣大隊,任大隊長兼政治委員,率部挺進河南睢(縣)杞(縣)太(康)地區開展游擊戰爭。其間,他領導所部正確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會同友鄰部隊有力推動了該地區抗日活動的發展,成為豫東敵后抗戰有名的“肖大隊”。1939年后,歷任新四軍第6支隊、八路軍第4縱隊政治部主任,新四軍第4師、第2師兼淮南軍區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初期,任淮南軍區政治委員兼中共淮南區委書記,后任山東軍區第7師政治委員。1947年2月,在萊蕪戰役中指揮所部搶佔綿陽關、勇奪大寨,擊退濟南國民黨軍的增援,切斷李仙洲集團的退路,對戰役全勝起了積極作用。同年4月起,任華東野戰軍第10縱隊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政治部主任,先后參加了沙土集、隴海路破擊戰、豫東、濟南等戰役。1949年3月,出任新組建的中共蘇北區委和蘇北軍區書記、政治委員,隨即全力以赴組織當地軍民展開渡江戰役的船隻、資材等項准備,為支援主力部隊取得渡江戰役的勝利做出了貢獻。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共江蘇省委副書記兼江蘇軍區第二政治委員,華東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代理主任,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第一副部長、黨組書記、代理部長,濟南軍區第一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委員。是中共八大候補代表、第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共第十二、十三屆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55年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89年5月11日在北京逝世。 |
鄭重聲明:本資料庫內容(含文字和圖片),隻供在線閱讀瀏覽,禁止任何網站或單位轉載、使用(包括已取得常規新聞授權的網站),違者必究。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