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奇才 |
|
|
|
 |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1955)。原名胡其才。1914年10月28日生於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高橋區李家田村一個佃農家庭。全家7口人僅靠租種地主一石田、撐持一個小豆腐坊度日,他小小年紀就在豆腐坊和田間隨家人一起參加力不勝任的勞作。9歲起入本村私塾,半耕半讀3年。此間,曾受到啟蒙老師、共產黨員張楚峰的良好教育和影響,1929年參加少先隊,翌年8月投身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四方面軍警衛營排長,紅4軍11師32團連政治指導員、營政治委員,第33、35團政治委員,第11、12師政治委員。參加了鄂豫皖、川陝蘇區反“圍剿”和長征。抗日戰爭爆發后,任八路軍第129師385旅770團副團長。1937年底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后任抗大總校中隊長。1938年8月,奉派由延安赴山東,歷經3個多月,行程三千余裡到達沂蒙山根據地。11月,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8支隊副司令員,不久任第4支隊政治委員、第1支隊司令員兼第二軍分區司令員,此后堅持魯中抗戰達7年之久。先后任山東縱隊第1旅副旅長,魯中軍區參謀處長,山東軍區第3師副師長。參與指揮了葛庄、臨朐等戰斗和攻克沂水城、打擊頑軍勢力、粉碎日軍“掃蕩”等作戰,為魯中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魯中人民至今還記得當年的胡奇才司令。1987年,時任濟南軍區政治委員的遲浩田到沂蒙山區視察,有一七旬老翁特地向他詢問胡奇才,並隨口唱出了當年歌頌臨朐戰斗的歌謠:“胡奇才真勇敢,指揮八路打冶源,打死鬼子三十三,活捉一個翻譯官。”抗日戰爭勝利后,他奉命率部赴東北,任東北民主聯軍第3縱隊副司令員,繼任第4縱隊副司令員、司令員。1946年指揮新開嶺戰役,贏得遼東我軍首次大捷,在自衛戰爭初期創造了我軍一役殲敵一個整師的輝煌戰例,受到中央軍委通令嘉獎。后任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副司令員。在遼沈戰役中,參與指揮塔山阻擊戰,與優勢之敵鏖戰6晝夜,有力保障了攻錦作戰的勝利。后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1軍副軍長。新中國成立后,任遼東軍區司令員,東北軍區空軍副司令員,遼西軍區司令員。1952年5月,主動要求赴朝鮮戰場參觀學習,任東北軍區赴朝參觀團團長,兼志願軍第20兵團68軍副軍長,工作半年。同年底,入南京軍事學院高級班學習,1954年畢業后任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后任副司令員、顧問。是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1955年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7年7月3日在北京逝世。著有回憶錄《坎坷的路》。 |
鄭重聲明:本資料庫內容(含文字和圖片),隻供在線閱讀瀏覽,禁止任何網站或單位轉載、使用(包括已取得常規新聞授權的網站),違者必究。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