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貫五 |
|
|
|
 |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1955)。原名周經魁,別名周昌湛。1902年10月10日生於江西省吉安縣敖城區介富村一個自給自足的農民家庭。7歲入私塾,13歲起半讀半學徒兩年。20歲父親病逝,家庭生活日益困難,被迫到本村義利榮雜貨店當學徒維持生計。1926年,在大革命風暴推動下參加當地店員工會,次年任鄉農民協會副主席。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3軍第9師27團宣傳員、書記官,紅1軍團第1師第1團特派員,第1師特派員,軍團直屬隊特派員,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和中央紅軍的長征。抗日戰爭爆發后,任八路軍第115師直屬隊政治處調研股股長。參加平型關戰斗后,任第115師343旅政治部鋤奸科科長。1938年6月,第343旅組成東進抗日挺進縱隊,任縱隊組織部部長兼鋤奸部部長。同年9月,隨部進至津浦鐵路以東的冀魯邊平原地區開辟敵后根據地。此后,他在該地區堅持斗爭5年之久,歷任東進縱隊第6支隊政治委員,冀魯邊軍政治委員員會書記兼冀南行署第6專員公署專員,第115師教導第6旅政治委員兼冀魯邊軍區政治委員,冀魯邊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等職,參與指揮了韓家集戰斗和反頑、反“掃蕩”作戰,並積極組織發展地方武裝、建設抗日政權,領導打通了與清河區的聯系,為創建和發展冀魯邊抗日根據地做出了重要貢獻。1944年1月,冀魯邊和清河區合並為渤海區,任渤海軍區政治部主任。抗日戰爭勝利后,任由渤海軍區部隊編成的山東軍區第7師政治委員。1945年10月,第7師等部奉命進軍東北,他被留任渤海軍區政治部主任,繼任軍區副政治委員。1946年6月與司令員袁也烈指揮攻克德州,兼任德州軍管會主任。翌年10月,華東野戰軍渤海縱隊成立,任縱隊政治委員和黨委書記,遂率部參加膠東保衛戰和周(村)張(店)、濰縣、濟南等戰役。后任華東地區南下干部第3支隊司令員,率4500余名干部隨軍南下,為新解放區建設提供干部資源。新中國成立后,任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華東軍區干部管理部第二副部長,浙江軍區(后改省軍區)副政治委員、第二政治委員,南京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浙江省軍區第二政治委員,南京軍區副政治委員。是中共九大代表,第三、四次全國人大代表。1955年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7年3月29日於南京逝世。著有《艱苦奮戰的冀魯邊》。 |
鄭重聲明:本資料庫內容(含文字和圖片),隻供在線閱讀瀏覽,禁止任何網站或單位轉載、使用(包括已取得常規新聞授權的網站),違者必究。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