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令彬 |
|
|
|
 |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1955)。原名張柏茂。1902年6月22日生於湖南省平江縣龍門區楓樹下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出生僅10個月父親病逝,4歲時母親改嫁,與祖母相依為命,7歲起被迫給人放牛。9歲時過繼給本族堂叔撫養,曾讀半年私塾,后到裁縫店當學徒。14歲起到地主家做長工。飢寒困苦、倍受屈辱的生活,使他深深體會到舊社會的黑暗,心靈深處萌發出強烈的反抗意識。為了劫富濟貧、強身自衛,他從十四五歲起即利用冬閑時間拜師習武,成為龍門地區有名的“打教師”。1925年夏,他在同鄉青年張勉之(中共黨員)的影響和引導下開始從事農民運動,率眾與鄉間地主豪紳展開斗爭。后在家鄉組織農民協會,任委員長,並任農會特派員兼農民自衛隊隊長、兒童團指導員、區裁判委員、農民夜校籌款委員。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家鄉農民運動在白色恐怖下轉入隱蔽斗爭,他離開龍門投身平(江)瀏(陽)工農義勇隊,同年9月隨隊參加了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后任工農革命軍第1師1團教導隊區隊長,紅4軍第31團教導隊代理隊長,紅4軍第3縱隊中隊長、副官、副官長、衛生隊隊長。參加了開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和贛南閩西地區的游擊戰爭。1930年后,任紅12軍第34師衛生隊隊長,紅12軍軍醫處處長,閩西軍區軍醫處處長,紅一方面軍第一兵站醫院院長兼政治委員,紅9軍團衛生部部長,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斗爭和戰場救護領導工作。1934年10月參加長征,翌年升任紅9軍團(后改稱紅32軍)供給部部長,隨紅四方面軍行動。1936年7月,調任紅四方面軍直屬供給處處長。到陝北后,任中央教導師(慶陽步兵學校)供給處處長,抗日軍政大學第二分校校務處副處長、處長。抗日戰爭爆發后,任中央軍委直屬金庫處處長,軍委供給部軍人合作社主任,軍委副官處副官長。1939年5月,任八路軍兵站部副部長,后任中央軍委總后勤部兵站部部長、供給部部長、經濟建設部部長。在此期間,為適應抗戰形勢的需求,積極參與領導建立健全部隊各級后勤機構,為實現全軍后勤體制的轉變,提高后勤工作效能做出重要貢獻。1942年10月起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后勤部部長。抗日戰爭勝利后赴東北,任冀熱遼軍區后勤部部長、軍區副參謀長兼后勤部部長,熱河省財政廳廳長,冀察熱遼軍區后勤司令部司令員、中央軍委總后勤部軍需部部長兼華北軍區軍需部部長。新中國成立后,從1950年1月∼1976年10月任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副部長(期間曾兼高級后勤學校第三副校長),1975年8月起挂職休養。1985年7月中央軍委明確他享受大軍區正職待遇。他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一至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九至第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1982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55年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7年7月14日於北京逝世。 |
鄭重聲明:本資料庫內容(含文字和圖片),隻供在線閱讀瀏覽,禁止任何網站或單位轉載、使用(包括已取得常規新聞授權的網站),違者必究。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