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興元 |
|
|
|
 |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1955)。1908年10月10日生於山東省莒南縣朱樓鄉劉家東山一個中等富裕的農民家庭。6歲入私塾,11歲上小學。1925年到青島滄口一紡紗廠當養成工,后轉到雜貨商店當學徒。1928年底考入馮玉祥部學兵團當兵,后到國民黨孫傳芳部第47師營部、旅部當文書。1931年5月第47師參加對中央蘇區第二次“圍剿”時被紅軍打敗,潰散中毅然參加紅軍,被分配到紅軍第4醫院當文書。同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2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曾任紅軍第4醫院政治處秘書兼俱樂部主任,軍委后方辦事處文印科科長,紅軍醫院政治部巡視員,總衛生部秘書、組織科科長兼青年科長、總務處處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三、第四、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1936年7月紅二、紅四方面軍在甘孜勝利會師,兩個方面軍衛生部合並,任衛生部總務處處長,后改任組織科科長。到達陝北后,於1937年1月入抗日紅軍大學學習。抗日戰爭爆發后,任八路軍衛生部政治處副主任、主任,第115師工兵營政治委員、師教導大隊政治委員。率部參加汾離公路三戰三捷和同蒲路破襲戰。1940年1月后任第115師政治部民運部副部長、東進支隊政治部主任、教導第5旅政治部主任,參與建立魯南抗日民主政權和發展抗日武裝。1943年3月起任濱海軍區政治部主任、代政治委員,山東軍區第2師政治委員。參與指揮贛榆城戰斗和強攻臨沂戰役。抗日戰爭勝利后,率部挺進東北,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第2師政治委員,率部參加四平保衛戰和新站、拉法戰斗。1946年8月任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第2師政治委員。率部參加四平保衛戰。1947年秋任東北民主聯軍輪訓師團干部的“上干隊”政治委員。1948年底起任東北野戰軍第5縱隊政治委員、第42軍政治委員。率部參加遼沈、平津、安新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南軍區黨委秘書長,軍區干部部副部長、部長。1955年3月后任廣州軍區副政治委員、第二政治委員。1968年2月起兼任廣東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主任。1972年3月后任中共四川省委第一書記、四川省革命委員會主任,成都軍區第一政治委員、司令員,人民解放軍軍政大學政治委員、軍事學院政治委員。由於年事已高,長期過度操勞,心臟病頻繁發作等原因,1978年給中央軍委寫信請求休息、免去工作。同年11月,中央軍委免去其軍事學院政治委員職務。是中共第九、第十、第十一屆中央委員。1955年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0年8月14日在北京逝世。 |
鄭重聲明:本資料庫內容(含文字和圖片),隻供在線閱讀瀏覽,禁止任何網站或單位轉載、使用(包括已取得常規新聞授權的網站),違者必究。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