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西元 |
|
|
|
 |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1955)。原名劉熙元,曾用名劉東元。1917年2月26日生於江西省吉安縣(今為市)桐坪鄉社上村貧苦農民家庭。曾入私塾兩年。12歲起獨自到吉安縣城謀生,先后在布店、雜貨店、煙店學徒。1930年10月紅一方面軍攻克吉安后,參加學徒工會,后隨紅軍撤離吉安。1931年1月參加工農紅軍,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5月轉入中國共產黨。曾先后在紅軍學校政治部、紅一方面軍直屬隊、紅3軍團第6師任青年干事,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和長征。到陝北后,任紅1軍團第4師直屬隊總支書記。1936年參加東征戰役后入抗日紅軍大學學習,曾任“紅大”俱樂部主任。1937年4月調任紅4師第12團政治委員。抗日戰爭爆發后,任八路軍第115師686團3營教導員,參加了平型關、午城、井溝等戰斗。1939年任686團政治委員,隨115師主力由晉西進至魯西,曾率部首戰樊壩。1940年任魯南支隊政治委員,教導2旅6團政治委員,參加開辟北起膠濟鐵路、南抵隴海鐵路、西至沂河、東至黃海邊的濱海抗日根據地。在郯城戰役中,所部6團8連獲“郯城模范連”榮譽稱號。1943年起任濱海軍分區政治委員兼中共地委書記,山東軍區第1師政治部主任。率部先后參加陸房突圍、沂蒙山區反鐵壁合圍、山東軍區1944年和1945年對日、偽軍攻勢作戰和大反攻等大小上百次戰役戰斗。抗日戰爭勝利后赴東北,受命開辟通化地區,任中共通化地委書記兼遼東人民自治軍通化支隊司令員和政治委員,通化保安司令部司令員。1946年初,指揮所部平息當地反動武裝叛亂,迅速打開建設根據地局面,部隊由千余人發展到八九千人。同年7月,部隊改編為遼東軍區獨立2師,任師長兼政治委員。后任東北民主聯軍、東北野戰軍第3縱隊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人民解放軍第40軍副政治委員,先后參加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東北1947年攻勢作戰和遼沈、平津等戰役。1949年3月調任第47軍副政治委員,在第四野戰軍編成內進軍中南。衡寶戰役后,隨第二野戰軍參加西南戰役、解放重慶等。新中國成立后,任第38軍政治委員。指揮所部參加了抗美援朝第一、二、三、四次戰役。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8軍政治委員。第二次戰役中與軍長梁興初指揮所部殲德川南朝鮮軍1個師大部,繼令一部先敵佔領三所裡、龍源裡,阻敵南逃北援,對戰役西線作戰勝利起了關鍵作用,第38軍由此贏得“萬歲軍”之美譽。曾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勛章。1952年回國后,任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長,1956年起調任團中央書記處書記,並任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副主席、主席,世界青年聯合會副主席。1964年重返部隊,任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總政治部副主任。1969年起任蘭州軍區、南京軍區副政治委員,享受大軍區正職待遇。1983年12月離職休養。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一、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55年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03年7月14日在南京逝世。 |
鄭重聲明:本資料庫內容(含文字和圖片),隻供在線閱讀瀏覽,禁止任何網站或單位轉載、使用(包括已取得常規新聞授權的網站),違者必究。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