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 勝 |
|
|
|
 |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1955)。原名盧家揚,曾用名李勝。 1911年11月5日生於廣東省樂會縣(今海南省瓊海市)第一區芳嶺村一個農民家庭。幼年父母雙亡,與祖母相依為命,14歲時祖母去世,孤身闖蕩社會,在飽嘗舊社會種種苦難的經歷中磨煉出不畏強暴、勇於克服困難的堅強性格。不滿15歲就參加了本村農民協會和討逆團,任討逆團分隊長。1927年參加農民自衛軍。次年,瓊崖革命武裝在國民黨重兵“圍剿”下遭受挫折,他離開家鄉前往新加坡,先后當過制膠工人和外輪海員,並於192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春因開展海員工會活動被新加坡當局驅逐回國,同年10月轉入中國共產黨,12月奉派到閩南從事軍事斗爭。1933年初參加閩南紅軍第3團,后任班長、排長、紅4連政治指導員。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長征后,留在閩南地區繼續堅持游擊戰爭,曾率部開辟雲(霄)(平)和詔(安)游擊根據地。1935年9月任紅軍雲和詔獨立營營長,后任閩粵邊紅軍支隊支隊長(旋改為閩粵邊獨立營,任營長)。1936年9月,指揮獨立營和紅3團骨干組成的一支隊伍攻克雲霄縣城,威震閩南。翌年7月“漳浦事件”后,重建紅3團,任團長兼政治委員。抗日戰爭爆發后,任新四軍第2支隊第4團團長,遂率所部從福建龍岩出發進至安徽岩寺。1938年5月,奉調新四軍參謀處工作(陶勇接任團長),10月重回第4團,改任政治委員。1939年10月與陶勇率部北渡長江,組成蘇皖支隊,開辟揚州以西至安徽天長地區抗日游擊根據地,曾任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后任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3縱隊政治部主任,第1師3旅政治部主任、師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蘇中軍區第四分區司令員、政治委員兼中共地委書記,參加了半塔集、郭村、黃橋等戰役戰斗。解放戰爭時期,任華中野戰軍第7縱隊政治部主任,華東野戰軍第4縱隊師長、縱隊副司令員,第三野戰軍23軍政治委員,率部參加了蘇中、萊蕪、孟良崮、豫東、淮海、渡江、上海等戰役。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志願軍9兵團第23軍政治委員,獲朝鮮民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自由獨立勛章。1954年回國后入軍事學院學習。1958年起任福建省軍區政治委員,福州軍區副政治委員。1975∼1983年任福州軍區顧問。是第四、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1955年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7年9月23日在福州逝世。著有《盧勝回憶錄》。 |
鄭重聲明:本資料庫內容(含文字和圖片),隻供在線閱讀瀏覽,禁止任何網站或單位轉載、使用(包括已取得常規新聞授權的網站),違者必究。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