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 強 |
|
|
|
 |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1955)。原名方鰲軒、方長。1912年2月13日生於湖南省平江縣長壽街一個貧苦農民家庭。6歲入長壽街育才小學讀書,10歲時因家境貧寒被迫輟學,跟隨父親在碼頭當苦工。12歲在獻鐘鎮刻字印刷店當徒工。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9月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平江青年義勇隊區隊政治指導員,獻鐘工人糾察總隊區隊長。1928年初參加工農革命軍。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連政治委員、紅3師黨委秘書,安源煤礦工人糾察大隊黨代表,紅3軍團第1師第2團政治委員,中央警衛營、團政治委員。曾率警衛營以犧牲4人、傷20余人的微小代價,攻克駐有1000余名守軍的重要城池——連城,並殲守軍600余人。戰后不久,中央警衛營擴建為中央警衛團,獲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軍委授予“紅軍模范團”榮譽稱號。1933年6月任紅22師政治委員,遵義會議后任紅軍干部團黨總支書記。參加了第一、第二次攻打長沙及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1936年任紅四方面軍第9軍政治部宣傳部部長,隨軍西渡黃河作戰。1937年3月在祁連山突圍中被俘,在獄中發起成立中共支部,同年6月組織200余被俘人員脫險歸隊。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129師第385旅政治部主任,軍委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黨務委員會副主席,軍委華北戰地工作考察團團長,八路軍軍政學院教育長,中央軍委辦公廳秘書長,陝甘寧八路軍留守兵團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等職。抗日戰爭勝利后赴東北,任合江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組織部隊剿匪、開辟合江革命根據地,在北國邊城導演了一幕幕智取頑匪的活劇,使合江成為中共東北局和東北民主聯軍的鞏固根據地。1947年3月起任東滿軍區獨立師師長,東北民主聯軍第10縱隊第30師師長、縱隊副司令員。率部參加1947年秋、冬季攻勢作戰和遼沈、平津等戰役。1949年任第四野戰軍第47軍副軍長、第44軍軍長,率部參加廣東戰役和萬山海戰。1950年起任中南軍區海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53年春任海軍副司令員,分管潛艇部隊與海軍航空兵部隊的組建工作。1955年8月赴蘇聯伏羅希洛夫海軍軍事學院學習,1957年10月畢業回國后,任海軍副司令員兼海軍軍事學院院長、政治委員。1960年任國防工業委員會秘書長兼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主管國防工業口工作。1963年9月起任第六機械工業部部長、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主任、海軍副司令員。是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1982年、1987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55年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
鄭重聲明:本資料庫內容(含文字和圖片),隻供在線閱讀瀏覽,禁止任何網站或單位轉載、使用(包括已取得常規新聞授權的網站),違者必究。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