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 毅 |
|
|
|
|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1955)。原名萬允和,字頃波。1907年8月8日生於遼寧省金縣(今大連市金州區)四十裡鋪一個農民家庭。滿族。8歲時隨父母移居縣城,先后入金州公學堂、私塾讀書3年,后當過學徒和雇員。1925年3月考入東北陸軍軍士教導隊第4期步兵科,畢業后曾任張學良副官處少尉副官。1929年入東北講武堂第9期,翌年6月以名列該期學員考核第一的優異成績畢業,並獲張學良獎給的懷表一塊、指揮刀一把。后任東北軍少校營長、中校副團長。1935年隨軍轉戰陝甘地區時,結識中共組織派赴東北軍進行統戰工作的劉瀾波等人,開始了解工農革命道理,同情中共革命主張。次年1月調任東北軍第109師627團團長后,曾積極掩護中共組織在該部秘密開展抗日救亡活動,12月率部參加西安事變。抗日戰爭爆發后,先后任東北軍112師672、667團團長,隨軍轉戰江陰、南京、魯南等地。1938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升任東北軍第111師333旅旅長。次年被東北軍內部反共頑固派逮捕入獄。1942年越獄后到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旋因東北軍第111師發生事變,經山東分局批准,重返該部任新111師副師長、師長,組織進步官兵與反共頑固派進行斗爭。1944年10月,該師改編為八路軍濱海支隊,任濱海軍區副司令員兼濱海支隊支隊長。抗戰勝利后,調任東北挺進縱隊司令員,奉命由山東率先開赴東北,指揮所部“清匪反霸”、發展武裝,克服天寒地凍、缺衣少糧、武器彈藥不足等困難,連續轉戰於南起沈陽、北至吉林、長春,東起通化,西至法庫廣大地區,至1946年初使所部由初入東北時的3500余人迅速發展到14000余人,並解放遼吉兩省交界大片地區,為爾后粉碎國民黨正規軍的進攻創造了重要條件。1946年1月 起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第7縱隊司令員,東滿軍區副司令員兼遼吉軍區司令員,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司令員、政治委員。參與指揮了四平保衛戰,率部參加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和東北1947年夏、秋、冬季攻勢等作戰。1948年5月起任東北野戰軍第5縱隊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2軍軍長、特種兵司令員等職。參加了遼沈、平津戰役。新中國成立后,任炮兵第一副司令員兼東北軍區炮兵司令員和炮兵學校校長,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解放軍總參謀部裝備計劃部部長,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顧問。是中共第七、八屆中央候補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一、二屆國防委員會委員。1982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55年獲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7年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著有《萬毅將軍回憶錄》。 |
鄭重聲明:本資料庫內容(含文字和圖片),隻供在線閱讀瀏覽,禁止任何網站或單位轉載、使用(包括已取得常規新聞授權的網站),違者必究。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