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 克 |
|
|
|
 |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1955)。原名武毅。1907年7月14日生於湖南省嘉禾縣泮頭鄉小街田村。受過私塾和小學教育,並上過師范學校。1926年初赴廣州,入國民政府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憲兵教練所,畢業后被分配到憲兵團,不久轉到國民革命軍補充第5團,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初赴武漢,在北伐軍葉挺部第71團任連政治指導員,參加了汝南、臨颍戰斗。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8月參加南昌起義,並隨起義軍南下。起義軍主力在廣東失利后,於12月輾轉回鄉,參與組織中共嘉禾南區支部。1928年1月參加湘南起義,任宜章獨立營副營長。后率部到井岡山,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歷任連長、營長、支隊長、第1縱隊參謀長兼教導隊長等職,參加了保衛井岡山和進軍贛南、閩西等作戰。1930年6月任第1路軍(后改為1軍團)第4軍第3縱隊司令員,參加了攻打文家市、長沙、吉安等戰斗。同年10月起任紅4軍第12師師長、江西獨立5師師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三次反“圍剿”。1932年10月被派往湘贛蘇區任紅8軍軍長、紅6軍團軍團長兼第17師師長,參與領導湘贛蘇區反“圍剿”和北上配合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指揮了九渡沖、棠市、梅花山等戰斗。1933年獲二等紅星獎章。1934年4月,指揮所部在沙市設伏,殲滅國民黨軍一個整旅,予另兩個旅以重創,取得湘贛蘇區反“圍剿”的最大一次勝利。8月,根據中央軍委“轉移到湖南中部去發展擴大游擊戰爭及創立新的蘇區”的指示,與任弼時等率部西征,途中迂回轉移,忽東忽西,巧妙沖破湖南、貴州、廣西三省國民黨軍的圍堵,於同年10月抵達貴州印江縣木黃,同賀龍等率領的紅2軍團(當時稱紅3軍)會合,參與創建了湘鄂川黔蘇區。其間,率部設伏十萬坪,奔襲桃子溪,激戰忠堡、板栗園,打破敵人的各路“圍剿”。1935年11月,率部從湖南桑植出發開始長征,以聲東擊西、避實擊虛的靈活戰術,擺脫了國民黨軍130個團的圍追堵截。1936年7月在甘孜同紅四方面軍會師后,任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紅31軍軍長。
抗日戰爭爆發后,任八路軍第120師副師長,參與創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領導開展敵后游擊戰爭。曾在《解放》周刊上發表《我們在晉西北與敵人作戰的經驗》,在抗日軍政大學作題為《抗日戰爭的經驗教訓》的演講。1939年初任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司令員兼軍政委員會書記,率部開辟平西、平北、冀東、熱南等抗日根據地。1942年2月起任晉察冀軍區副司令員,協助聶榮臻等領導反“掃蕩”斗爭。抗日戰爭勝利后,先后兼任冀熱遼軍區司令員、晉察冀第二野戰軍司令員、晉察冀野戰軍司令員。1946年9月起,與羅瑞卿指揮晉察冀野戰軍先后取得易滿、保南、正太、懷來等戰役的勝利,使晉察冀與晉冀魯豫解放區基本連成一片。1948年5月任華北軍區副司令員兼華北軍政大學副校長,先后兩次負責組織石家庄保衛戰,粉碎了國民黨軍傅作義部偷襲石家庄的企圖,保障了黨中央所在地西柏坡的安全。1949年5月任第四野戰軍兼華中軍區第一參謀長,參與指揮了衡寶、廣東、廣西等戰役。
1950年起任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軍訓部部長,人民解放軍訓練總監部副部長、部長,國防部副部長,參與領導全軍軍事訓練、籌建軍事院校、組織起草人民解放軍共同條令等工作。1958年因所謂教條主義問題受到錯誤批判,並被解除軍隊職務。1959年任農墾部副部長。1972年起任人民解放軍軍政大學校長,國防部副部長兼軍事學院院長、第一政治委員。是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第十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一屆中央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一至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1982、1987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曾任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委員會主任,主持編纂《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和《中國軍事百科全書》。1955年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主編有《南昌起義》、《秋收起義》,著有長篇小說《浴血羅霄》等。 |
鄭重聲明:本資料庫內容(含文字和圖片),隻供在線閱讀瀏覽,禁止任何網站或單位轉載、使用(包括已取得常規新聞授權的網站),違者必究。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