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先楚 |
|
|
|
 |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1955)。1913年2月生於湖北黃安(今紅安)一個貧農家庭。12歲時上過一年學,后因家境貧寒而輟學,靠外出學徒、打工度日。1927年黃麻起義時參加農民協會。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孝感紅軍游擊隊,曾任排長、連長和獨立師副官。1933年所部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在手槍團任副連長。1934年11月隨軍長征,在225團任連長、營長,率部多次擔負突擊任務。1935年10月任紅15軍團第78師232團團長,參加勞山戰役和直羅鎮戰役。1936年2月起任第75師224團團長,第78師副師長、師長。在東征戰役中率部圍困石樓,堅守黃河渡口。在西征戰役中率部連克定邊、鹽池,受到紅軍總部的表揚。1937年初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抗日戰爭爆發后,任八路軍第115師344旅688團副團長、689團團長,率部參加平型關戰斗和創建晉冀豫邊抗日根據地的斗爭。在1938年4月晉東南反“九路圍攻”中,率部參加長樂村戰斗,與日軍進行5次白刃戰,掩護兄弟部隊兩個團安全轉移。爾后挺進冀南敵后,開辟以威縣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1939年起任第344旅副旅長、代理旅長,新編第3旅旅長兼冀魯豫軍區第3分區司令員,曾率部參加邯長戰役和多次反“掃蕩”作戰。1941年3月回延安,先后入軍政學院、軍事學院和中共中央黨校學習。1943年8月調任抗大總校第1大隊大隊長。日本投降后奉命赴東北,於1946年2月任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副司令員。5月參與指揮鞍海戰役,以軍事打擊和政治攻勢相結合,連克鞍山、海城、大石橋等城鎮,牽制了進攻北滿的國民黨軍。同年秋參與指揮新開嶺戰役,在對老爺山久攻不克、敵援兵迫近的危急時刻,建議集中所有火炮抵近射擊,迅速攻佔敵陣地,全殲國民黨軍號稱“千裡駒”的第25師,開創了東北戰場一次作戰殲敵一個整師的先例。隨后參加四保臨江作戰和東北1947年夏季攻勢作戰,曾參與指揮梅河口攻堅戰,全殲守敵一個師。1947年9月任東北民主聯軍第3縱隊司令員,指揮所部在秋季攻勢作戰中實施遠程奔襲,在威遠堡地區圍殲國民黨軍第116師。1948年3月率部參加四平攻堅戰。繼而參加遼沈戰役,率部攻克義縣,圍攻錦州,並在遼西會戰中突襲國民黨軍第9兵團指揮部和3個軍部,俘兵團司令廖耀湘。因所部攻無不破、所向無敵,被稱為“旋風部隊”。隨后率部入關,參加平津戰役,攻佔北平南苑機場。1949年起任第四野戰軍第40軍軍長、第12兵團副司令員兼40軍軍長,隨南下先遣兵團向武漢進軍,先后參加渡江、湘贛、衡寶、廣西等戰役。
1950年參與指揮海南島戰役。他克服缺乏航渡裝備和渡海作戰經驗等困難,組織部隊進行木船渡海訓練,經過打秋千、走浪橋、練搖櫓、學掌船,使絕大多數來自北方的指戰員由“旱老虎“變成了“水蛟龍”。同年3月戰役打響后,先以小部隊偷渡,爾后率軍主力強渡,並迅速向縱深推進,突破國民黨陸海空三軍立體防御體系,在美亭、海口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創造了在現代條件下以木帆船為主實施大規模渡海登陸作戰的成功戰例。同年6月任第13兵團副司令員。10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員,在第一至第五次戰役中隨前線指揮所行動,直接指揮西線作戰。1952年7月任第19兵團司令員,參與指揮秋季反擊作戰。1953年初因病回國治療,4月被任命為中南軍區參謀長。1955年入軍事學院戰役系學習。1957年9月任福州軍區司令員,翌年指揮福建前線部隊對國民黨金門守軍進行大規模炮擊。1959年10月任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福州軍區司令員。“文化大革命”中,曾任中共福建省委第一書記,對林彪、江青一伙的行徑進行過抵制。1973年12月調任蘭州軍區司令員。1980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常委。他是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1968年遞補為中央委員。第九至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一至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1955年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1986年10月3日在北京病逝。 |
鄭重聲明:本資料庫內容(含文字和圖片),隻供在線閱讀瀏覽,禁止任何網站或單位轉載、使用(包括已取得常規新聞授權的網站),違者必究。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