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秋濤 |
|
|
|
|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1955)。曾用名旭高、武民。1907年8月3日生於湖南平江程家園一個貧農家庭。七歲時即學做農活,10歲后到地主家干活。1925年在三眼橋參加雇農工會,曾任工會委員長。1927年在平江嘉義做工,曾參加平江農民扑城暴動。192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任嘉義赤衛團政治委員,曾率領2000余名赤衛隊員參加配合紅軍攻打長沙的戰斗。后任平江縣工會委員長、湘鄂贛省總工會委員長。1933年起任湘鄂贛軍區政治部主任、中共湘鄂贛省委副書記兼第三作戰區政治委員,參與領導湘鄂贛蘇區反“圍剿”。1934年10月主力紅軍長征后,任瀏陽、宜春、萬載工作團書記,中共湘鄂贛省委代理書記、書記兼省軍區政治委員。在與上級失去聯系、部隊損失嚴重的情況下,領導湘鄂贛邊區軍民堅持斗爭,重建紅16師。1935年領導紅16師積極開展攻勢作戰,連續取得勝利,使部隊由1000余人擴充到5000余人。但同年夏,面對國民黨軍重兵“清剿”,部隊未及時轉入游擊戰爭,結果在幾次突圍中被打散,遭受嚴重損失。此后,率領幾百人的隊伍,在極端險惡和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堅持斗爭,靠吃野菜、住山洞度日。1936年3月在平江黃金洞召開省委擴大會議,決定部隊分散活動,轉入游擊戰爭,成立獨立營並發展游擊隊,用盤旋式兜圈子的戰術對付敵“清剿”,保存了革命力量。1937年5月任湘鄂贛抗日紅軍軍事委員會主席。
抗日戰爭爆發后,參與領導同國民黨當局談判,並組織各區紅軍和游擊隊集中到嘉義,改編為湘鄂贛人民抗日紅軍游擊支隊,任司令員。1938年1月任新四軍第1支隊副司令員兼第1團團長、新四軍軍政委員會委員,率部由平江開赴安徽岩寺整訓。6月率部挺進到高淳、當涂、溧水交界地區開展敵后抗日游擊戰爭,參與創建蘇南抗日根據地。1939年11月指揮所部配合新四軍第3支隊取得繁昌反“掃蕩”的勝利。1940年4月參加皖南春季反“掃蕩”,在父子嶺戰斗中擊退日軍進攻。10月參加皖南秋季反“掃蕩”,攻佔被日軍佔領的涇縣縣城。1941年1月初任新四軍皖南第1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奉命向北轉移。在隨即發生的皖南事變中,指揮部隊浴血奮戰,並果斷決定分散突出重圍。1942年2月任新四軍第7師副師長。1943年11月到延安,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1945年4月參加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抗日戰爭勝利后,任中共魯南區黨委書記、魯南軍區政治委員,領導軍區部隊配合主力作戰,發動群眾支援前線。1947年主力部隊撤離魯南后,奉命組成前方指揮部,領導當地軍民開展游擊戰爭,採取“下跳棋”戰術,同十倍於己的國民黨軍周旋於魯南山區。1948年任中共魯中南區委第一副書記、魯中南軍區司令員兼第一副政治委員、華東支前委員會主任兼華東支前司令部司令員、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第一副書記、山東軍區第一副政治委員。曾組織動員大量人力、物力支援濟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戰役,並圓滿完成向剛解放的大城市運輸急需物資的任務。
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共中央山東分局代理書記兼山東軍區政治委員。1950年8月調任中央復員委員會(后改稱中央轉業建設委員會)秘書長,參與領導數百萬復員軍人的安置工作。后任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人民武裝部部長。1955年起任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隊列部部長、動員部部長,中央軍委人民武裝委員會副主任,為實行義務兵役制、加強國防后備力量建設做了大量工作。1975年任總參謀部顧問。是第二、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第四、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55年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1981年8月25日病逝於北京。著有《實行義務兵役制,保衛祖國社會主義建設》、《高舉紅旗,堅持斗爭》。晚年主編反映民兵斗爭史《中國民兵》一書。 |
鄭重聲明:本資料庫內容(含文字和圖片),隻供在線閱讀瀏覽,禁止任何網站或單位轉載、使用(包括已取得常規新聞授權的網站),違者必究。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