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鐘期光 |
|
|
|
 |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1955)。曾用名鐘昱明。1909年1月2日生於湖南平江肥田白湖口。4歲起即入私塾讀書,並學書法。1921年考入平江縣天岳書院,開始接受現代教育和進步思想,積極參加反帝愛國學生運動。1926年中學畢業后,到平江南鄉爽源鎮白馬廟小學教書,同時兼辦農民夜校,從事農民運動。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曾任區農民協會委員長。大革命失敗后,參加湖南工農義勇軍平江第1支隊,曾任中共平江下東鄉特委秘書,參加組織平江農民扑城暴動。1928年7月平江起義后,任中共平江縣委組織部長、縣蘇維埃政府秘書長,並曾兼任軍事部長,參與領導農民暴動。1930年7月調任紅5軍秘書長,參加長沙戰役。后任湘鄂贛總指揮部宣傳科科長、中共湘鄂贛省委秘書長、湘鄂邊中心縣委書記兼獨立團政治委員等職。主力紅軍長征后,曾任紅16師政治部主任、湘鄂贛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兼省蘇維埃政府教育部部長,參加了極其艱苦的三年游擊戰爭。
抗日戰爭爆發后,任新四軍第1支隊第1團政治處主任。1938年4月任抗日先遣支隊政治部主任,隨部挺進蘇南敵后,參與指揮韋崗戰斗,圓滿完成了戰略偵察和發動群眾的任務。后任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政治部副主任、蘇北指揮部政治部副主任、第1師兼蘇中軍區政治部主任、蘇浙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先后參加指揮車橋戰斗、蘇中反“清鄉”和反“掃蕩”戰斗、黃橋戰役以及浙西三次反頑戰役,參與創建蘇南、蘇中抗日根據地。他長期主持政治部的領導工作和部隊戰時政治工作,強調政治工作的要有創造性、戰斗性、實效性和針對性,提出“縮小機關,充實連隊,一切工作在基層,政治工作在前線”的工作方針,對保証作戰勝利起了重要作用。對此,粟裕曾說:“鐘期光同志工作很實際,很實在。從江南到蘇中,政治工作實際上是由他支持的。”他強調堅持抓好思想教育是政治工作的中心環節,提倡思想教育主要是“正面灌輸”,同時又要“扶弱為強”,還要“見事就教”他重視總結經驗,先后撰寫並發表《對改進目前連隊政治工作的意見》、《在整訓中力求改善政治工作的領導方式問題》、《改造思想和改進我們的工作》、《論部隊中政治工作建設》、《關於戰時政治工作的幾個問題》、《本師的五年》等論文和文章。解放戰爭初期,任華中軍區政治部副主任、華中野戰軍政治部主任,對部隊進行深入的戰前動員,發出《開始打》的政治工作指示,為粉碎國民黨軍的進攻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參與指揮高郵、蘇中、宿北等戰役,具體負責組織協同、開展對敵政治攻勢、協助后勤補給和聯絡民工支前等工作。1947年起任華東野戰軍、第三野戰軍暨華東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在魯南、孟良崮、豫東、濟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戰役中,參與領導前線政治工作,曾總結推廣“立功運動”、“火線擴軍”、“溶化俘虜”等基層戰時政治工作經驗。在1948年8月起草的《攻濟打援的政治工作指示》中,明確提出“隨俘、隨補、隨打”的擴軍方針,受到中央軍委的重視。1949年夏任華東軍政大學副政治委員,主持黨務和政治工作。
1951年參與組建軍事學院,任政治部主任。1955年3月任該院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1957年10月任政治委員。1960年12月調任軍事科學院副政治委員,曾兼任戰史研究部部長。長期致力於加強部隊政治工作建設,發展軍事教育事業和開展軍事學術研究工作。曾提出“保証六分之五的科研時間”和軍事科研成果“好的不用多,一個勝十個”等。他要求政治工作要鼓勵多出人才、多出成果,提出“我們軍事科學院靠研究成果吃飯”的名言。“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2年因患腦血栓未及治療而致癱瘓。1977年任軍事科學院顧問。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1982∼1985年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55年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1年5月22日病逝於北京。 |
鄭重聲明:本資料庫內容(含文字和圖片),隻供在線閱讀瀏覽,禁止任何網站或單位轉載、使用(包括已取得常規新聞授權的網站),違者必究。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