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 華 |
|
|
|
 |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1955)。1916年1月21日生於江西興國城內東街蕭屋村一個工人家庭。1922年入小學讀書,1927年畢業后入興國縣立文蘭閣中學學習。1928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參加興國暴動。1929年曾入毛澤東舉辦的興國土地革命干部訓練班,並當選為共青團興國縣委書記,在全縣14個區、60多個鄉建立起團組織和少年先鋒隊。1930年3月調入中國工農紅軍,7月轉入中國共產黨。先后任紅4軍軍委青年委員、特務營政治委員、第10師第30團政治委員、紅1軍團政治部和紅軍總政治部青年部部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一至第四次反“圍剿”。1933年8月出任“少共國際師”(第15師)第一任政治委員,率部參加第五次反“圍剿”。12月在江西黎川縣團村戰斗中,同師長吳高群指揮所部配合主力部隊挫敗國民黨軍3個師的進攻。1934年10月率部參加長征,擔負掩護軍委縱隊的任務。1935年1月遵義會議后,任紅1軍團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曾協助劉伯承同彝民首領小葉丹歃血結盟,使紅軍主力順利通過大涼山地區。在搶渡大渡河戰斗中,他親自吹響沖鋒號,鼓舞十七勇士勝利渡河。同年6月調任紅1軍團第2師政治委員。9月,與師長陳光率部攻克天險臘子口。到達陝北后,率部參加了直羅鎮、東征、西征、山城堡等戰役。
抗日戰爭爆發后,任八路軍第115師政治部副主任,參加平型關戰斗。1937年10月任第343旅政治委員,與旅長陳光指揮廣陽伏擊戰,殲日軍近千人。次年3月,與代旅長李天佑率部進行午城井溝戰斗,殲日軍千余人。1938年8月任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領導創建冀魯邊抗日根據地。1940年3月任第343旅政治委員、魯西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曾參與指揮討伐國民黨頑軍石友三的兩次戰役,使冀魯豫和魯西抗日根據地連成一片。同年6月起任八路軍第115師政治部主任,協助政治委員羅榮桓加強部隊、民兵和戰時政治工作建設,參與領導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斗爭,開展對敵政治攻勢,爭取多股偽軍反正。抗日戰爭勝利后,奉命率先遣部隊進入東北,開辟南滿根據地。曾任東滿人民自衛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遼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遼東省委書記。1946年春先后指揮本溪保衛戰和鞍海戰役,在東北戰場首創以軍事打擊與政治攻勢相結合的成功戰例。同年10月指揮第4縱隊進行新開嶺戰役,全殲國民黨軍號稱“千裡駒”的第25師,開創了東北民主聯軍在一次作戰中殲敵一個整師的先例。11月任南滿軍區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參與指揮四保臨江作戰。1948年5月任東北野戰軍第一前方指揮所(8月改稱第1兵團部)政治委員,與司令員蕭勁光一起指揮長春圍困戰,提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口號,開展大規模瓦解敵軍的群眾運動,終使10萬守軍不戰而降,再創人民解放軍經過圍困戰解放大城市的先例。同年11月調任東北野戰軍特種兵司令員,率部南下入關,參加平津戰役。1949年7月率中國青年代表團到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參加第二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並應邀訪問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等國。
1950年3月任人民解放軍空軍政治委員,后任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協助主任羅榮桓健全總政治部組織機構,參與領導制訂政治工作條例,開展全軍政治思想工作,創建全軍文化和體育團體。1956年9月任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副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監察委員會書記。12月任總干部部部長,堅持以“五湖四海,任人唯賢”為原則選拔、培養和使用干部。1959年任中央軍委副秘書長。1964年9月任總政治部主任、中央軍委常務委員。1965年創作完成《長征組歌》,成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不朽作品。“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一伙的迫害,被非法關押7年之久。1975年7月恢復工作,任軍事科學院第二政治委員。1977年4月調任蘭州軍區政治委員兼中共甘肅省委書記。是中共第八、第十一、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1983年6月當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55年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1985年8月12日於北京病逝。 |
鄭重聲明:本資料庫內容(含文字和圖片),隻供在線閱讀瀏覽,禁止任何網站或單位轉載、使用(包括已取得常規新聞授權的網站),違者必究。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