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愛萍 |
|
|
|
 |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1955)。原名張端緒。1910年1月9日生於四川達縣羅江口鎮張家溝。1925年在達縣中學讀書時積極參加學生運動和農民運動。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在四川、上海從事秘密工作,曾任中共支部書記、縣委委員。同年12月赴江蘇如皋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在第14軍歷任排長、政治指導員、營長、大隊政治委員。1930年冬起任共青團閩西特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中央局秘書長,江西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少年先鋒隊中央總隊長,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候補執行委員。曾編輯團中央機關報《青年實話》,主編少先隊中央總隊部機關刊物《少年先鋒》。1934年春入中國工農紅軍大學學習,同年秋起任紅3軍團第4師團政治委員、師政治部主任。長征中先后任紅3軍團第11、第13團政治委員,率部參加奪佔婁山關、攻克遵義城、堅守老鴉山等戰斗。到達陝北后,任軍委騎兵團政治委員。1936年夏入抗日紅軍大學學習,畢業后任抗日軍政大學教員。
抗日戰爭初期,任中共江浙省委軍委書記、豫皖省委書記、八路軍武漢辦事處高級參謀。1939年7月調任任八路軍、新四軍皖東北辦事處處長。12月任新四軍第6支隊第4總隊總隊長兼政治委員,率部與八路軍南進支隊、蘇魯豫支隊一部挺進蘇皖邊區敵后開辟抗日根據地。1940年8月任八路軍第5縱隊第3支隊司令員。1941年皖南事變后,八路軍第5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3師,任第9旅旅長、3師副師長兼蘇北軍區副司令員。1944年9月任新四軍第4師師長兼淮北軍區司令員,指揮所部進行了打破日偽軍蠶食、擴大解放區的多次戰斗,並在日本投降前展開大反攻,收復蘇北大片失地。解放戰爭初期,任華中軍區副司令員。因在指揮作戰中負重傷,赴蘇聯治療。1949年回國后參加渡江戰役,並奉命組建華東人民海軍,任華東軍區海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創辦《人民海軍報》和《海軍畫報》,為人民海軍的創立做出貢獻。后任第7兵團兼浙江軍區司令員、華東軍區暨第三野戰軍參謀長,參與指揮解放浙江沿海島嶼。
1954年8月任浙東前線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55年1月成功地組織了人民解放軍首次陸海空聯合登陸作戰,解放一江山島,為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聯合渡海登陸作戰積累了寶貴經驗。同年秋出任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后兼國防工業辦公室副主任,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主任,國家科委第一副主任,中央軍委科技裝備委員會主任,領導戰略武器和常規武器的研究、試驗與生產,成功地組織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1975年后,排除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干擾,整頓國防科研事業和國防工業,領導並組織中遠程、洲際、潛地核彈道導彈和偵察通信衛星的研制與試驗工作。在擔任國防科學技術和國防工業領導期間,經常深入科學試驗第一線調查研究,及時協調和解決研制工作中存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對發展和改進我軍現代化武器裝備,特別是戰略導彈力量和航天事業的建立與發展做出重要貢獻。1980年后,歷任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部長、中共中央軍委副秘書長。是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1958年補選),第十一、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一至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1987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1955年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並主要著作收入《張愛萍軍事文選》(1994)。出版有《神劍之歌——張愛萍詩詞、書法、攝影選集》(1992)、《張愛萍墨跡》(1995)。2003年7月5日在北京逝世。 |
鄭重聲明:本資料庫內容(含文字和圖片),隻供在線閱讀瀏覽,禁止任何網站或單位轉載、使用(包括已取得常規新聞授權的網站),違者必究。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