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天佑 |
|
|
|
 |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1955)。1914年1月8日生於廣西臨桂縣六塘圩高皮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曾讀過兩年私塾,8歲時開始務農。1926年舉家逃荒到龍勝縣,靠砍柴燒炭度日。1928年夏入桂軍當兵。1929年被選送到南寧教導總隊學習,受到隊內共產黨人的影響。同年10月在張雲逸的率領下開赴百色地區,途中加入中國共產黨。12月參加百色起義,任中國工農紅軍第7軍排長、特務連連長。1930年4月在攻打榕江城戰斗中,率突擊隊破城時腿部中彈,但仍堅持戰斗。1931年隨部轉戰桂黔湘粵贛邊地區,多次在危急關頭帶領全連沖鋒在前、退卻在后,掩護軍部首長和領導機關安全撤離,被稱為“年輕的小老虎連長”。同年7月進入中央蘇區,參加第三次反“圍剿”作戰。贛州戰役中,在攀登城牆時身中3彈,險些送命。1932年5月傷愈后任紅一方面軍第7軍58團副團長,不久到瑞金中央紅軍學校上級干部隊學習。1933年起任58團團長、紅3軍團第5師13團團長,參加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在東征福建回師江西作戰中,指揮部隊在運動戰中全殲國民黨軍1個主力團。同年獲三等紅星獎章,所部獲“英雄模范團”錦旗。1934年1月任紅3軍團第5師師長,率部參加第五次反“圍剿”和第二次入閩作戰。10月隨紅一方面軍長征,率部擔任軍團前衛,在廣西灌陽新圩以兩個團的兵力阻擊國民黨軍桂系2個師又1個團,激戰三晝夜,掩護中央及軍委縱隊全部渡過湘江。1935年初任紅3軍團作戰科科長。紅一、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今小金)會合后,調任紅四方面軍第30軍參謀長,隨右路軍行動。到陝北后,任紅1軍團第10團團長、第2師副師長,率部參加直羅鎮戰役和東征戰役。1936年5月任第4師師長,率部參加西征戰役和山城堡戰役。
抗日戰爭爆發后,任八路軍第115師343旅686團團長。1937年9月在平型關戰役中,率部擔任主攻,並相機奪取制高點老爺廟,對戰役勝利起了關鍵作用。10月參加廣陽伏擊戰,再殲日軍千余人。1938年3月任第343旅副旅長、代理旅長,轉戰於呂梁山地區,參與開辟晉西南抗日根據地,指揮午城井溝戰斗。同年5月因病回延安,后到西安治療。1939年赴蘇聯就醫,並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與劉亞樓、盧冬生等同班。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后,擬經蒙古回國,但因邊境地區日軍布防嚴密而未果。1943年8月化裝成蒙古商人,穿越荒蕪人煙的戈壁灘,經寧夏、甘肅到達西安。1944年3月回到延安。日本投降后赴東北。1946年1月起任北滿軍區參謀長,4月指揮軍區部隊一部進佔哈爾濱,任鬆江軍區司令員兼哈爾濱市代理衛戌司令員。1947年5月任東北民主聯軍第1縱隊司令員,指揮部隊參加三下江南、攻打四平和東北1947年夏、秋、冬季攻勢作戰。1948年1月任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司令員。3月在四平攻堅戰中,與政治委員萬毅統一指揮3個縱隊擔任主攻任務,全殲國民黨守軍1.9萬余人。遼沈戰役中,率部參加黑山、大虎山阻擊戰和遼西會戰。1948年11月任東北野戰軍第38軍軍長,與政治委員梁必業率軍入關。在解放天津的作戰中,指揮西線部隊率先攻佔金湯橋,全殲守敵13萬人,活捉國民黨軍天津警備司令官陳長捷。1949年5月任第四野戰軍第13兵團第一副司令員。
新中國成立后,任廣西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參與領導改編國民黨軍起義部隊、剿滅國民黨殘余武裝和土匪的斗爭,共殲匪特38萬人。1954年入南京軍事學院戰役系學習。1957年畢業后,任廣州軍區第一副司令員、代理司令員,大力加強邊海防建設。1962年9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曾參與領導援越抗美斗爭,多次率團訪問越南。1969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參與領導人民解放軍正規化、現代化建設。是第二、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第一至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1955年獲一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1970年9月27日在北京病逝。 |
鄭重聲明:本資料庫內容(含文字和圖片),隻供在線閱讀瀏覽,禁止任何網站或單位轉載、使用(包括已取得常規新聞授權的網站),違者必究。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