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克農 |
|
|
|
 |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1955)。曾用名李澤田、李震中等。1899年9月15日生於安徽省巢縣炯煬鎮中李村(今屬巢湖)一個職員家庭。1910年起先后就讀於蕪湖安徽公學、聖雅閣書院(蕪湖教會學校),受到進步思想的熏陶,與后來的著名文學家阿英結為至交。1919年任安慶《國民日報》副刊編輯,參加過愛國進步活動。后曾在安徽省政府、六安縣政府供職。1925年在蕪湖參與創辦民生中學。1926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3月任國民黨蕪湖縣黨部宣傳部部長,開展地方群眾工作,支援國民革命軍北伐。大革命失敗后,輾轉到上海,先后籌辦中共組織領導的《鐵甲車》報、《老百姓》報。1929年冬化名打入上海無線電管理局任廣播新聞編輯,不久升任電務股股長,在中共中央特科領導下從事秘密情報工作。1931年4月及時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顧順章在武漢被捕叛變的緊急情報轉報上級,使中共中央機關安全轉移,免遭國民黨當局的破壞。同年冬到中央蘇區后,任江西省蘇維埃政府政治保衛分局執行部部長、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政治保衛局執行部部長,曾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候補執行委員。1932年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政治保衛局局長、紅軍工作部部長,參與組織領導蘇區和紅軍政治保衛工作的建設。長征中負責進行敵情偵察和保衛中共中央機關安全的工作。到陝北后,任中共中央聯絡局局長,負責與東北軍和第17路軍的聯絡,從事社會各界的統一戰線工作和建立白區的秘密交通工作。1936年春曾作為中共代表在洛川與張學良達成局部停戰協定。西安事變發生后,任中共代表團秘書長,到西安協助周恩來工作。1937年1月曾代表紅軍在潼關與國民黨中央軍代表顧祝同進行停止內戰的談判。后在西安組織領導紅軍辦事處。
抗日戰爭爆發后,先后任八路軍駐上海、南京辦事處處長、八路軍總部秘書長、中共中央長江局秘書長。1938年11月組建八路軍駐桂林辦事處並任處長。協助周恩來等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並組織為八路軍、新四軍籌備軍需物資和秘密輸送中共過往人員的工作。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奉命撤回延安,任中共中央社會部副部長。1942年兼任中共中央情報部副部長,參與領導秘密情報組織的建設工作。抗日戰爭勝利后,於1946年1月任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方面秘書長,負責中共代表團的黨務行政和情報工作。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離延安后,任中共中央后方委員會委員,參與中央和軍委后方機關的組織工作。在葉劍英的領導下,具體負責各地情報系統的工作,為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及時掌握敵情和指揮全國解放戰爭起了重要作用。1948年任中共中央情報部代理部長和中央保密委員會主任委員,參與策動和平解放北平、湖南、川康、雲南、西藏等地的工作。為組織國民黨軍海空軍和“中國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的多次起義,成功地組織實施了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所需的情報工作。
新中國成立后,任中共中央情報委員會書記、中央情報部部長、外交部副部長、中央軍委總情報部部長。曾領導肅清北平數千名敵特,為穩定社會秩序、防止反革命破壞,做了大量艱巨的工作。1951年7月抱病赴朝鮮參加停戰談判,直至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簽字。同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1954年4月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代表,出席討論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會議,協助首席代表周恩來工作,並主持代表團的內外事務和聯絡工作。1955年兼任中共中央調查部部長。是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1955年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1962年2月9日在北京病逝。他多才多藝,尤其喜愛戲劇表演藝術。在戰爭年代,曾編寫過劇本,並親自上台表演。 |
鄭重聲明:本資料庫內容(含文字和圖片),隻供在線閱讀瀏覽,禁止任何網站或單位轉載、使用(包括已取得常規新聞授權的網站),違者必究。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