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得志 |
|
|
|
 |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1955)。原名楊敬堂。1911年1月3日生於湖南省醴陵縣南洋橋(今屬株洲)三望沖一個鐵匠家庭。自幼隨父親學打鐵,后到江西萍鄉安源煤礦當工人。1928年參加湘南起義武裝組成的工農革命軍第7師,並隨部隊到井岡山。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起任紅4軍第11師通信警衛排排長、特務連連長、炮兵連連長,參加了文家市、吉安戰斗和中央蘇區反“圍剿”作戰。1932年后任紅15軍第45師新編第93團長、紅1軍團第7師20團團長、第1師1團團長。曾奉命率紅1團堅守陣地三晝夜,打退國民黨軍3個師的輪番進攻,受到總部的表彰,並被授予三等紅星獎章。1934年10月參加長征,率團擔負前衛和先遣任務。曾指揮紅1團強渡天險烏江,全殲嵩明縣城守敵﹔繼又組織“十七勇士”突擊隊強渡大渡河,為后續部隊打開通路。到陝北后,任紅1師副師長。1936年參加東征戰役后,任紅2師師長,率部參加西征和山城堡戰役。1937年春月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抗日戰爭爆發后,任八路軍第115師343旅685團團長,率部參加平型關戰役。1938年任第344旅副旅長和代理旅長,帶領100余人翻越太行山,越過平漢鐵路封鎖線,在滑縣與689團會合后,取得全殲偽軍扈金祿部的勝利。隨后於平漢路東、漳河以南、衛河兩岸開辟抗日根據地。1939年春任冀魯豫支隊支隊長,率部在冀魯豫地區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壯大抗日武裝,建立抗日民主政權。曾連克曹縣、定陶,全殲兩縣城的反動武裝,並接連發起討伐國民黨石友三、丁樹本等部數萬頑軍,創建了冀魯豫抗日根據地。1940年起任八路軍第2縱隊司令員、冀魯豫軍區司令員,組織軍民開展敵后平原游擊戰爭,以“掏老窩”的戰法,多次挫敗日偽軍“掃蕩”﹔同時組織部隊和群眾進行生產自救,戰勝天災人禍,鞏固和擴大了冀魯豫抗日根據地。1944年4月返回延安,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第1旅旅長。抗日戰爭勝利后,任晉冀魯豫軍區第1縱隊司令員、晉察冀軍區第1和第2縱隊司令員,率部參加了邯鄲、正太和青滄戰役。1947年6月任晉察冀野戰軍司令員,指揮保北、清風店戰役。11月在朱德、聶榮臻領導下,指揮石家庄戰役,開創了奪取堅固設防城市的先例,拔除了國民黨軍在華北的一個戰略要點,使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大解放區連成了一片。1948年5月任華北軍區第2兵團(后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兵團)司令員,指揮冀熱察和察綏戰役。平津戰役中,率部圍困、攻克新保安,全殲守敵國民黨軍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的“王牌”第35軍另2個師。后率部參加太原戰役,繼又進軍西北,參加隴東追擊戰和蘭州、寧夏等戰役。
1950年兼任陝西軍區司令員,組織部隊參加修建寶(雞)天(水)鐵路和屯田墾荒。1951年2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9兵團司令員,率部參加第五次戰役和秋季防御作戰。1952年夏起任志願軍副司令員、司令員,參與指揮上甘嶺戰役。1954年回國,入軍事學院戰役系學習並兼任該系主任。1955年4月被任命為濟南軍區司令員。1969年起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武漢軍區司令員。1979年1月任昆明軍區司令員,指揮雲南方向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1980年起任國防部副部長,解放軍總參謀長,中共中央軍委常委、副秘書長,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委委員,參與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是第一至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央委員,第九至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屆中央書記處書記,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87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1955年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4年10月25日在北京病逝。著有《楊得志回憶錄》。 |
鄭重聲明:本資料庫內容(含文字和圖片),隻供在線閱讀瀏覽,禁止任何網站或單位轉載、使用(包括已取得常規新聞授權的網站),違者必究。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