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成武 |
|
|
|
 |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1955)。1914年10月27日生於福建省長汀縣張屋鋪一個農民家庭。1926年考入長汀省立第七中學。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9年參加本縣農民暴動,加入閩西紅軍,先后任秘書、宣傳隊中隊長。1930年5月轉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起任紅4軍第12師連政治委員、教導大隊政治委員、紅11師32團政治委員、紅2師4團政治委員,參加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和贛州、漳州、南雄水口、樂安宜黃、金資等戰役。1934年10月隨紅一方面軍主力長征,多次率部擔任前衛,指揮4團強渡烏江、搶佔婁山關。1935年5月與團長王開湘率紅4團由安順場出發,沿途擊破川軍的阻擊,經兩晝夜強行軍,佔領瀘定橋西橋頭,隨即佔領瀘定城,為中央紅軍主力越過大渡河創造了條件。同年9月又揮兵攻破天險臘子口,為紅一方面軍進軍陝北打開了通道。到陝北后,參加直羅鎮戰役。1936年初任紅1師政治委員,參加東征戰役。同年入抗日紅軍大學學習。1937年初任紅1師師長。
抗日戰爭爆發后,任八路軍第115師獨立團團長,率部至靈丘縣腰站地區牽制打擊日軍,保証了師主力部隊首戰平型關的勝利。爾后率部收復淶源、廣靈、靈邱、渾源、陽原、蔚縣、易縣等7城。1937年冬任八路軍獨立第1師師長、晉察冀軍區第1分區司令員兼第1支隊司令員,后兼政治委員和中共地委書記,領導開辟恆山地區抗日根據地,並先后參加易淶戰斗和晉察冀軍區1938年秋季反“圍攻”。1939年冬在日軍2萬余人分多路對晉察冀根據地北岳區進行冬季“掃蕩”中,參與指揮雁宿崖戰斗,並指揮6個團的兵力在淶源地區進行反擊,於黃土嶺擊斃日軍“名將之花”獨立混成第2旅旅長阿部規秀中將,並斃傷日軍900余人。百團大戰中,率部參加正太鐵路破襲戰。1941年9月在河北省易縣狼牙山地區反日偽軍“清剿”中,所部涌現出“狼牙山五壯士”。1944年冬任冀中軍區司令員,率部恢復和發展冀中抗日根據地。1945年在春夏季攻勢作戰中,指揮所部相繼發起任河、文新、饒安、子平河東、大清河北等戰役。抗日戰爭勝利后,任晉察冀軍區冀中縱隊司令員,率部參加平綏路戰役。1946年6月任晉察冀野戰軍第3縱隊司令員,率部參加大同集寧、張家口保衛戰、易滿、正太戰役,並參與指揮青滄戰役。1947年6月任晉察冀野戰軍第二政治委員,參加指揮保北、清風店、石家庄、淶水、察南綏東等戰役。1948年8月起任華北軍區第3兵團司令員,為策應東北野戰軍進行遼沈戰役,率部進軍綏遠,解放集寧、包頭后,回師參加平津戰役。1949年1月任第20兵團司令員,指揮所部參加太原戰役。后率部進駐天津,任天津警備區司令員、京津衛戌區副司令員、中共中央華北局委員。
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0兵團司令員,指揮所部參加夏、秋季防御戰役。1952年回國后,任華北軍區參謀長、副司令員兼參謀長,京津衛戌區司令員。1955年任北京軍區司令員兼防空軍司令員,領導軍區部隊和防空軍部隊加強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並組織部隊參加北京地區水利工程建設。1959年10月任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北京軍區司令員。1965年12月起任代理總參謀長,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副秘書長。“文化大革命”中,曾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誣陷迫害,長期遭關押。1974年重新工作。1978年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福州軍區司令員。1983年去職。是第一至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一、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55年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著有《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斗爭》、《楊成武回憶錄》等。 |
鄭重聲明:本資料庫內容(含文字和圖片),隻供在線閱讀瀏覽,禁止任何網站或單位轉載、使用(包括已取得常規新聞授權的網站),違者必究。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