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 勇 |
|
|
|
 |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1955)。原名楊世峻。1913年10月28日生於湖南省瀏陽縣文家市一個小商人家庭。1926年在小學讀書時參加兒童團。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到常德國民黨軍第50師學兵團當兵。1929年回瀏陽,參加區蘇維埃政府工作。1930年入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隨營學校學習,並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8軍政治部宣傳隊大隊長、紅4師連長,紅2師獨立營營長兼政治委員、紅4師10團政治委員,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1934年獲三等紅星獎章。同年10月隨紅一方面軍主力長征,在突破三道封鎖線后,所部作為紅3軍團先頭部隊首先渡過湘江。后率部參加奪佔婁山關、攻克遵義城、堅守老鴨山等戰斗。1935年9月任陝甘支隊第2縱隊10大隊政治委員。到陝北后,任紅一方面軍第1軍團1師、4師政治委員,率部參加直羅鎮、東征、西征和山城堡戰役。
抗日戰爭爆發后,任八路軍第115師343旅686團副團長、團長兼政治委員,率部參加平型關、午城井溝等戰斗,並取得汾離公路伏擊戰的勝利。1939年3月初率部隨第115師東進支隊由晉西到達魯西,指揮686團取得首戰樊壩的勝利,領導開辟魯西抗日根據地。后任第115師獨立旅旅長兼政治委員、第343旅旅長兼魯西軍區副司令員、教導第3旅旅長、魯西軍區司令員兼魯西專署專員。1941年初與政治委員蘇振華率教導第3旅運用圍點打援的戰法,取得潘溪渡戰斗的勝利。繼又挫敗了日偽軍對魯西區的“掃蕩”,鞏固了魯西抗日根據地。同年7月任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不久赴延安,先后在軍事學院、中共中央黨校學習。1944年4月返回冀魯豫邊區,參與指揮東平、陽谷等戰斗。抗日戰爭勝利后,任冀魯豫軍區司令員、晉冀魯豫野戰軍第7縱隊司令員,指揮所部先后攻克巨野、嘉祥、濟寧、汶上等縣城。並參加邯鄲、定陶、巨金魚等戰役。1947年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縱隊司令員,率部參加豫北攻勢。在魯西南戰役,突破國民黨軍黃河防線,一舉攻克鄆城,創造了晉冀魯豫野戰軍單獨攻堅和全殲國民黨軍1個師又2個旅的先例,受到通報表彰。爾后,率部參加進軍大別山,組織指揮高山鋪戰役,所部因戰績突出,被野戰軍記大功一次。1948年在淮海戰役中,率部參加阻擊和圍殲黃維兵團。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戰軍第5兵團司令員,參加渡江戰役,直出浙贛線,解放衢州、景德鎮、上饒等20余座城鎮。11月進軍西南,解放貴州后,率第5兵團主力和第3兵團一部參加成都戰役。
1950年1月兼任貴州軍區司令員和省人民政府主席,年底入軍事學院高級系學習。1952年畢業后,任解放軍總高級步兵學校副校長、第二高級步兵學校校長。1953年5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0兵團司令員,組織所部參加夏季反擊作戰並指揮金城戰役。1954年春起任志願軍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司令員。1958年10月回國,先后任北京軍區司令員、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北京軍區司令員。曾大力推廣郭興福教學法,提高全軍區的軍事訓練工作,增強了部隊戰斗力。“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林彪反革命集團迫害,被解除職務。1972年起任沈陽軍區副司令員、新疆軍區司令員兼新疆自治區黨委第二書記和自治區革命委員會副主任。曾組織部隊參加南疆鐵路、天山公路和烏魯木齊石油化工廠的建設工作。1977年夏起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中共中央軍委常委、副秘書長。1979年參與組織指揮解放軍邊防部隊在廣西、雲南進行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他重視部隊全面建設,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組織擬訂了軍隊建設的三年規劃。是第一至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至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十二屆中央書記處書記,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1955年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3年1月6日在北京病逝。 |
鄭重聲明:本資料庫內容(含文字和圖片),隻供在線閱讀瀏覽,禁止任何網站或單位轉載、使用(包括已取得常規新聞授權的網站),違者必究。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