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良才 |
|
|
|
 |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1955)。原名朱紹時。1900年9月27日生於湖南省汝城縣外沙村一個富裕農民家庭。曾讀過中學,在本村當過兩年小學教員。1925年被選為村農民協會委員。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被捕,被營救出獄后,參與組織秘密農會。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1月參加湘南起義,在工農革命軍第1師任秘書。到井岡山后,任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連黨代表、軍部秘書,參加了反“進剿”、反“會剿”和黃洋界保衛戰。1929年初隨紅4軍主力向贛南、閩西挺進,參加大柏地、長嶺寨、龍岩、上杭等戰斗。12月出席中共紅4軍第九次代表會議(即古田會議)。1930年任第3縱隊第7支隊政治委員、紅3軍第9師政治委員。在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作戰中,與師長徐彥剛率部從正面攻佔國民黨軍第18師師長張輝瓚的指揮部,與兄弟部隊一起全殲該師師部另2個旅,並生俘張輝瓚。1932年7月任紅5軍團第15軍政治委員。在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作戰中,與軍長陳伯鈞率部擊潰國民黨軍第59師前衛部隊,后與兄弟部隊一起將其大部殲滅。1933年被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授予二等紅星獎章。同年任紅一方面軍第14師政治委員,率部參加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1934年任紅5軍團第34師政治部主任。長征途中,任中革軍委總衛生部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經常親自組織醫療搶救工作。1935年6月,紅一、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今小金)會合后,調任紅四方面軍第31軍政治部主任,因同張國燾的分裂活動進行斗爭,遭受打擊而被調任方面軍教導團團長兼政治委員。1936年10月隨紅四方面軍西渡黃河,后任紅30軍政治部副主任兼組織部部長。1937年3月西路軍失敗后,隻身一人,不畏艱險,經36天沿途乞討,化裝潛行,回到陝北。作戰中曾多次負傷,右臂留有終生殘疾。
抗日戰爭爆發后,任八路軍駐蘭州辦事處秘書長。他深入調查,多方聯系,機智靈活地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營救了大批革命志士和西路軍失散人員。1938年回延安,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同年秋調任晉察冀軍區第3分區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率部參加晉察冀軍區秋季反“圍攻”。1939年10月任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副主任,1944年任主任,協助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領導全區的政治工作。在艱苦復雜的戰斗環境中,積極倡導、組織開展模范中共支部和殺敵立功運動,注意發揮中共基層組織的核心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及時發現、宣傳“狼牙山五壯士”、“民兵英雄李勇”、“子弟兵的母親戎冠秀”等先進典型,對鞏固基層、提高部隊戰斗力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重視搞好軍政、軍民關系,參與組織領導部隊進行生產運動,努力減輕根據地人民的負擔,為鞏固、發展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作出了貢獻。抗日戰爭勝利后,協助聶榮臻組建晉察冀軍政干部學校,任副校長兼副政治委員。1948年5月協助葉劍英組建華北軍政大學,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為適應部隊的發展,培養了大批軍政干部。
新中國成立后,任華北軍區政治部主任兼華北軍政大學政治委員、華北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任北京軍區政治委員,在軍隊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中,努力發揚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維護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堅持以基層黨支部為基礎,注意總結推廣新經驗,加強部隊政治工作建設。1958年主動要求退出領導崗位,離職修養。是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法院委員、中共中央華北局委員、華北行政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第二至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1955年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89年2月22日在北京病逝。撰寫有《朱德的扁擔》等回憶文章。 |
鄭重聲明:本資料庫內容(含文字和圖片),隻供在線閱讀瀏覽,禁止任何網站或單位轉載、使用(包括已取得常規新聞授權的網站),違者必究。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