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運動是整個人民運動的一部分 |
(一九四七年五月三十日) |
|
|
 |
中國境內已有了兩條戰線。蔣介石進犯軍和人民解放軍的戰爭,這是第一條戰線。現在又出現了第二條戰線,這就是偉大的正義的學生運動和蔣介石反動政府之間的尖銳斗爭(1)。學生運動的口號是要飯吃,要和平,要自由,亦即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蔣介石頒布了《維持社會秩序臨時辦法》(2)。蔣介石的軍警憲特同學生群眾之間,到處發生沖突。蔣介石用逮捕、監禁、毆打、屠殺等項暴力行為對付赤手空拳的學生,學生運動因而日益擴大。一切社會同情都在學生方面,蔣介石及其走狗完全陷於孤立,蔣介石的猙獰面貌暴露無遺。學生運動是整個人民運動的一部分。學生運動的高漲,不可避免地要促進整個人民運動的高漲。過去五四運動(3)時期和一二九運動(4)時期的歷史經驗,已經表明了這一點。
注 釋:
(1)從一九四六年十二月起,隨著人民解放戰爭的發展,國民黨統治區廣大學生的愛國民主運動,有了新的高漲,逐步形成為反對蔣介石反動統治斗爭的第二條戰線。一九四六年十二月底到一九四七年一月初,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幾十個大中城市,五十多萬學生,相繼舉行罷課和游行示威,抗議美國士兵強奸北京大學一名女生的暴行,要求美軍撤出中國。這一斗爭,迅速獲得了工人、教員和其他人民群眾的支持。一九四七年五月四日,上海各校學生舉行游行示威,反對內戰。同時,發生了上海八千工人、學生包圍國民黨警察局的事件。這一愛國運動,立即擴大到南京、北平、杭州、沈陽、青島、開封等許多城市。國民黨反動派對學生的愛國民主運動採取了極端野蠻的鎮壓辦法。五月二十日,同時在南京和天津毆傷和逮捕學生共百余人,造成有名的“五二○血案”。但是學生的愛國運動,在廣大人民支持之下,並沒有被鎮壓下去。以“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為口號的學生罷課示威運動,和工人罷工、教員罷教等各界人民的反美反蔣斗爭,當時遍及六十多個大中城市。一九四八年五月間,上海學生又同文化界、新聞界和其他各界一起,展開了反對美國扶植日本侵略勢力復活的愛國運動,這個運動也迅速地擴展到其他許多城市。直到全國勝利為止,學生的愛國斗爭從未停止過,給了國民黨以嚴重的打擊。
(2)國民黨政府於一九四七年五月十八日頒布所謂《維持社會秩序臨時辦法》,嚴禁人民十人以上的請願和一切罷工、罷課、游行示威,並授權各地方政府,對於人民的愛國民主運動,採取“緊急措施”,進行鎮壓。
(3)見本書第33頁注(1)。
(4)見本書第65頁注(1)。
(5)節選自《蔣介石政府已處在全民的包圍中》,這是毛澤東為新華社寫的一篇評論。標題為《毛澤東 鄧小平 江澤民論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一書編者所加。
(根據《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刊印)
來源:中國共青團網站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