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青團中央關於加強城市社區團組織建設的若干意見 |
|
|
|
 |
為了貫徹落實江澤民總書記“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貫徹落實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全國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會議的要求,切實加強城市社區共青團工作,不斷鞏固黨的青年群眾基礎,充分發揮青少年在社區兩個文明建設中的生力軍作用,現就加強城市社區團組織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強社區團組織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近年來,各地團組織根據社區發展的需要,適應青年的新變化、新特點,以“青年文明社區”創建活動為載體,以街道團工委建設為重點,對新時期社區團建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是,仍有相當一部分社區的團組織建設滯后,相當一部分團員青年游離於傳統團組織網絡之外,社區團的工作缺乏應有的活力,與經濟社會發展還不相適應,因此,必須提高認識,採取有力措施,切實加強社區團組織建設。
1.必須充分認識到,加強社區團組織建設,是服務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必然要求。社區是基本的社會單元,承擔著從政府和企事業單位分離出來的大量社會職能,社區的建設和發展直接關系到改革、發展、穩定全局,關系到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基本需求,關系到青少年的成長成才。共青團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在配合黨和政府做好社區青年工作,推進社區建設方面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隻有切實加強社區團組織建設,不斷增強團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才能更好地團結、教育和帶領青年,為推動社區的兩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2.必須充分認識到,加強社區團組織建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多樣化、社區組織形式多樣化、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多樣化,使青年思想政治工作面臨大量的新情況、新問題,社區聚集著越來越多的青年,做好新時期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必須佔領社區這塊重要陣地。隻有加強社區團組織建設,才能使共青團的社區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有堅實的組織保障,從而鞏固黨在社區中的青年群眾基礎。
3.必須充分認識到,加強社區團組織建設,是共青團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改革的深化,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對團組織,特別是城市基層團組織提出了新課題、新挑戰。非公有制經濟組織迅速發展,大量的進城務工青年、待業青年、下崗青年聚集在社區內,現有團的組織網絡還難以覆蓋這些青年,一些地方的基層團組織缺乏應有的活力,有的甚至處於癱瘓、半癱瘓狀態。這種狀況若不加以改變,將影響共青團自身的發展。加強社區團組織建設,把不同領域、不同層面的青年凝聚起來,已經成為共青團在新形勢下實現自身發展的戰略選擇。因此,各級團組織必須充分認識到加強社區團組織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社區團組織建設擺上重要位置,採取切實措施,抓緊抓好。
二、社區團組織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新時期社區團組織建設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總書記“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緊密結合社區黨的建設,以街道團工委為核心,建立健全社區團的組織網絡,探索和創新社區團的工作方式,不斷增強社區團組織內在活力,更好地為大局服務,為青年服務。
加強社區團組織建設,要遵循以下原則:
——堅持“黨建帶團建”。要堅持黨的領導,自覺以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導社區團的建設,把社區團的建設納入社區黨建的整體格局,在黨建的帶領和帶動下推進社區團的建設。
——堅持服務促團建。服務黨的中心工作,服務社區的發育和發展、服務青少年成長成才,是社區團建能否成功的關鍵。要緊密圍繞經濟建設中心,集全團之力,在精神文明建設、民主法制建設、維護社區穩定等任務中發揮團員青年的骨干作用。在服務中發展、壯大社區團組織,使共青團聯系青年的紐帶作用發揮得更加充分。
——以改革、發展、創新的觀點來研究和推動社區團組織建設。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探索新方法,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社區團建理論。堅持繼承與創新的統一,充分發揮基層的主觀能動性,尊重和鼓勵基層的首創精神。
三、加強社區團組織建設的目標、任務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強社區團組織建設,要適應城市管理體制改革,適應青年群體結構和分布的新變化,強化街道團工委的主體作用,建立健全社區團組織網絡,大力加強社區團干部和團員隊伍建設,使社區團組織在服務大局和服務青年的有機結合中不斷增強內在活力,為進一步開創社區青少年工作新局面提供堅實的組織基礎。
1.以街道團工委為核心,建立健全社區團組織工作網絡。要在街道普遍建立團工委,充分發揮其在社區團的工作中的主體作用。街道團工委作為區(市)團委的派出機構,負責領導街道所屬單位團組織的工作,管理街道內下崗、待業的團員﹔負責街道內的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新型社會組織的建團工作(街道管理范圍之外的單位除外),這些單位的團組織建立后,原則上隸屬於街道團工委﹔受區(市)團委委托,街道團工委可指導、協調區(市)團委所屬的駐街單位團組織的工作﹔對隸屬於區(市)以上團委的駐街單位團組織,街道團工委應主動協調,聯合其開展團的工作和活動。駐街單位團組織應積極支持、配合街道團工委開展工作。街道團工委要積極探索對居住在街道,但組織關系不在街道的團員的管理方式,擔負起外來務工團員青年的教育管理職責。要積極承擔並管理好政府委托的青少年事務。
街道以下團組織的設置,要按照有利於開展團的活動,有利於發揮團組織作用的原則,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要努力在居委會或小區一級建立團支部(總支),並以物業管理、市場管理部門和社區內有關單位為依托,大力在居民區、工業區、商業街、集貿市場、外來務工青年居住區中建立團組織,建立健全社區團組織網絡。要發揚“全團帶隊”的優良傳統,普遍建立街道少工委,並以居委會、樓院等為單位成立少先隊的基層組織。要加強青少年社團建設,延長團的工作手臂。
要爭取黨組織的重視支持,推動街道黨政領導牽頭,有關職能部門和單位參加,辦事機構設在街道團工委的街道青年工作委員會,優化街道團的工作環境。要努力保証社區團組織正常開展工作的必要經費和活動陣地。街道團工委的工作經費應從財政列支。社區青少年服務中心等陣地建設應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規劃。要按照“五個有”的要求,全面加強社區團組織建設,力爭用幾年時間,使具備“五個有”的社區團組織達到60%以上,並創建一大批“五四紅旗團委”。
2.切實加強社區團干部隊伍建設。要在黨組織的統一領導下,探索與社區改革和發展相適應的社區團干部管理制度,通過組織推薦、民主選舉等方式,把思想政治素質好、工作責任心強、善於聯系廣大團員青年的青年黨員和優秀團員選拔到街道團的崗位上來。要重點加強街道團工委班子建設,街道團工委委員應包括有代表性的駐街單位的團組織負責人。上級團委要協助街道黨(工)委,認真做好街道團工委負責人的選拔配備和管理工作。要著力配齊配強街道專職團工委書記,條件暫不具備的,要先配備兼職團工委書記並逐步向專職過渡。街道專職團干部一般應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年齡在30歲左右,從本街道優秀青年干部中選拔。街道團工委負責人應享受同級黨組織職能部門或下一級黨組織負責人的待遇,是黨員的,根據黨章規定可列席街道黨(工)委會議。街道兼職團干部應保証必要時間從事團的工作,並享受相關政治、生活待遇。
3.認真做好社區團員發展和教育管理工作。在堅持標准、保証質量的前提下,向一切先進青年敞開大門,加大經常性發展團員的工作力度。對在本社區居住、就業時間在6個月以上,且無固定單位或所在單位未建立團組織,提出入團申請並具備團員條件的青年,應吸收入團。要加強對團員的教育管理,認真及時地做好下崗團員、待業團員、學校畢業生團員、復轉軍人團員、外來務工團員的組織關系轉接工作。要按照團員流出、流入地共同負責,以流入地管理為主的原則,切實做好在轄區內居住和就業的流動團員的教育管理工作。要努力探索“一個身份,兩個舞台”的團員“雙重管理”機制,突破團員隻參加所屬團組織的活動的傳統模式,允許團員的組織隸屬關系與參加團的活動的范圍適當分離,使團員除參加所在單位、學校的團組織活動外,參加所居住社區團組織的活動。社區團組織應通過適當方式將這部分團員的有關情況反饋給所屬單位、學校的團組織。要積極做好“推優”工作。加強對團員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教育,為黨組織源源不斷地輸送新鮮血液。
四、進一步明確社區團組織的職責,探索適合社區特點的工作和活動方式
社區團組織要在黨組織的領導下,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找准共青團組織在服務社區建設和發展中的位置,履行好各項職能,開展符合社區特點和青年實際工作,充分發揮團結教育青年的核心作用。
1.加強社區團組織的自身建設。要始終把社區團組織建設擺在社區團的工作的首位,建立並落實工作責任制。要針對青年群體結構、分布和青年特點的新變化,積極探索與之相適應的團內組織生活制度和工作運行機制。要努力創新社區團組織的工作內容和活動方式,逐步形成社區共青團“小機構、多載體、大服務”的工作格局。小機構即以街道團工委為核心,整合社區內團組織,建立精干、高效的工作機構﹔多載體即充分發揮社區共青團的資源優勢和廣泛聯系社會的優勢,動員社會力量,整合社區資源,把社區內的服務載體、服務手段、服務陣地有效利用起來﹔大服務就是針對社區人員結構和社區居民素質的多樣性,一切依靠居民,一切服務居民。
2.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結合黨的十五大精神和社會主義建設歷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加強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堅持不懈地對廣大青年進行鄧小平理論教育、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教育、社會主義道德教育、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使他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
3.代表和維護青少年的合法權益。要關心青少年的思想、工作、學習和生活,反映他們的意見和要求,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詢、婚戀服務、技能培訓、就業指導、法律援助、失足青少年幫教等服務項目。通過對社區內青少年弱勢群體的幫扶,幫助有困難的青少年走出困境﹔通過開展創建“優秀青少年維權崗”活動,清除社區黃賭毒,淨化青少年成長成才的環境﹔開展“千校百萬”外來務工青年培訓和下崗青年再就業培訓,提高他們的勞動技能和文明素質。
4.構建青少年參與社區服務和建設的制度。要以“青年文明社區”
創建活動為統攬,以社區青少年服務中心為工作平台,以社區青少年組織為基礎,以青年志願者、青年文明號、大家樂、新世紀讀書計劃、跨世紀中國少年“雛鷹行動”等各種服務項目和群眾性文體活動為主導,圍繞美化社區環境、優化社區秩序、活躍社區文化、完善社區服務、和諧社區人際關系、提高青少年素質六個方面的內容,建立青少年和社區之間的互助互動的雙向服務體系,發揮青少年在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中青發[2000]24號
來源:中國共青團網站 |
|
|
|
|
毛澤東紀念館 |
周恩來紀念館 |
|
|
劉少奇紀念館 |
朱德紀念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