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網上黨校>>黨課教材
解析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裡的幾個關鍵點
趙岐山 陳俊英
【字號 】【論壇】【打印】【關閉
  引子: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站在時代和全局的戰略高度,深刻總結了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進一步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的地位。無疑,這是一次意義深遠的會議。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其中包含了許多新觀點新論斷,反映了我們黨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是指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踐的綱領性文件。要學好六中全會精神,切實把《決定》各項部署落到實處,首先需要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等基本理論問題有深刻的理解。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統一全黨思想,動員和積聚全國人民的力量,共同推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偉大實踐。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

  十六屆六中全會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從多個方面深刻闡述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並將其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現實課題和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的歷史任務。《決定》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意義的闡述,反映了我們黨圍繞著“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大命題而進行的理論探索,又向前邁進了一步,又有了新的理論成果。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長期以來,我們黨圍繞著“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大命題,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使我們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但是,以往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只是局限於經濟、政治、文化等幾個方面,並未深入到社會領域的層面。黨的十六大上,我們黨首次提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概念,而在十六屆六中全會上,則進一步明確提出了“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証”的重要論斷,這就大大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追求社會和諧是人類亙古久遠的理想,社會和諧也是社會主義社會追尋的重要目標之一。馬克思恩格斯所描繪的共產主義社會,其最鮮明的特征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實就可以用“和諧”來解釋,而且那是一種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和諧”──消除了階級、城鄉、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社會財富極大豐富,人民思想覺悟空前提高,實行各盡所能、各取所需,每個人都能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所以,共產主義社會無疑將是一個全面和諧的社會,而作為共產主義社會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自然也要把“和諧”寫在自己的旗幟上,這樣才能為共產主義的全面和諧創造條件。

  二是進一步豐富了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決定》指出:“社會和諧是我們黨不懈奮斗的目標。”這是我們黨的奮斗歷程的高度概括和生動總結。我們黨過去領導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設社會主義,就是要在中國建立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平等、家家富裕的美好社會。社會主義制度在古老的中國確立以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高舉改革開放大旗,全面推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為推進社會和諧進行了種種努力,並為今后和諧社會的構建創造了各種有利的條件。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我們黨更是具體地闡述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並鄭重地將追求社會和諧作為自己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這意味著:今后的中國共產黨人,不僅要建設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的中國,而且要建設社會更加和諧的中國。

  三是進一步強調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在新世紀裡的奮斗目標。這一奮斗目標的實現,對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對於增強社會主義制度的說服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謂全面小康社會,是一個全面協調發展的社會,而社會和諧是其中應有之義。需要指出的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時期,同時也是矛盾凸顯時期。我國現階段總體是和諧的,但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這些空前的變革,既給我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帶來了巨大的活力,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的和諧。我們要勝利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就要成功化解這些矛盾和問題,最大限度地化解不和諧因素,最大程度地發展和諧因素。隻有社會和諧了,才能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提供所需的客觀環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

  指導思想是管總的,是管方向的,它決定著我們將走什麼樣的道路,採取怎樣的措施。指導思想正確,我們的事業就會事半功倍,反之就會事倍功半,甚至遭遇挫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我國進入發展的關鍵時期、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的時代背景下進行的龐大的系統工程,更需要有堅定、明確、正確的指導思想。《決定》提出,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的指導思想,同時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夠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証。我們該如何正確理解這一總的指導思想?

  首先,這一指導思想闡明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性質。誠然,任何社會都追求和諧。但是,我們所要構建的和諧社會,隻能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和諧社會。這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的性質所決定的。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是國情的選擇。因此,我們建設和諧社會,必須在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來進行,否則,和諧社會的構建就會失去根基和方向,也根本無法建立起來。要保証和諧社會的社會主義性質,就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隻有堅持黨的領導,構建和諧社會才能始終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才能發動起強大的組織力量。同時,之所以說我們所要構建的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性質的,還在於:它是一個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就是說,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其建設者是全體人民,其享有者也是全體人民﹔其根本依靠力量是全體人民,其根本目的也是為了全體人民。

  其次,這一指導思想規定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指針。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化過程中,相繼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它們指導著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取得了偉大勝利。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在准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認真總結我國發展經驗、深入分析我國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基礎上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明確了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發展的動力在於人,堅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發展,堅持體現公平正義和利益兼容的協調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從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根本的遵循。可以說,離開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一定會迷失方向,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再次,這一指導思想闡述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這就是《決定》裡所說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加以推進。這個總要求,其實也可以理解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所謂民主法治,是指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所謂公平正義,是指廣大人民群眾的各項權益得到保障,社會各方面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所謂誠信友愛,是指全體人民都要誠實守信、相互幫助,融洽相處﹔所謂充滿活力,是指通過合理的制度、體制和機制創新,使每個社會成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得以充分調動﹔所謂安定有序,是指經濟和社會井然有序,人民群眾安居樂業﹔所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指人類生產活動與自然生態活動處於良性循環之中。可以說,這個總要求,不僅具有很強的理論意義,同時也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既是構建活動的重要實踐內容,同時也是衡量社會和諧與否的重要標准。

  最后,這一指導思想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點工作。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觀點,解決矛盾,要善於抓住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一個現實工作,又是一個戰略任務,工作可謂千頭萬緒。從哪裡入手?哪些是重點?哪些更具有根本意義?這個問題解決好了,無疑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決定》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這就為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選准了工作的切入點,抓住了問題的核心和關鍵。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實踐黨的宗旨和執政為民理念的根本要求,推進和諧社會建設也不例外。把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重點,著力解決人民群眾關切的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問題,不僅能夠使人民群眾更真切更具體地體味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而且能夠使他們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中來。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任務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新世紀新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現實課題,也是貫穿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任務。因此,制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奮斗目標,既要著眼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更要立足當前,提出切合實際的階段性目標和任務。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則,十六屆六中全會對未來15年(到2020年)構建和諧社會的奮斗目標作出了明確的部署。這是一個針對性很強的階段性目標。因為這樣的目標的制訂,是建立在我們黨認真分析現在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准確把握未來發展趨勢基礎之上的(教學提示:闡述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任務時,可緊密結合當前我國社會存在的一些問題,也可引入教學參考之四之內容)。按照《決定》的要求,到2020年,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這是朝著“民主法治”目標邁進的重要舉措。一個和諧的社會,首先應當是民主與法治的社會。隻有當人民群眾的基本權利得到切實的尊重和保証,整個社會的運轉和法人、自然人的行為都以法律為遵循,社會秩序才能得到正常的維護,社會和諧才能擁有廣泛的社會基礎。要發展和健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要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不斷用法律形式發展和完善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依法參與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管理的機制,以切實尊重和保障人民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權益。

  二是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會就業比較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這是實現“公平正義”目標的重要舉措。公平是評判一個社會是否和諧的重要尺度,也可以說,公平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當前,我國社會中確實存在著一些有失公平的現象,影響了社會和諧,也影響了人民群眾的情緒,比如分配領域的不公現象。當然,公平是個歷史概念,沒有永恆的公平,也沒有絕對的公平。現階段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制度。因而,我們不能把公平理解為平均,但也不能放任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公平是在尊重絕大多數人利益的基礎上能夠保護困難群眾的公平,它承認差距的存在,但這種差距應是合理的、適度的。維護公平需要解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積極推進改革,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生活中存在的阻礙公平實現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二是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堅持把提高效率與維護公平有機統一起來。

  三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良好道德風尚、和諧人際關系進一步形成。這是實現“誠信友愛”目標的重要舉措。一個和諧的社會,應該有一個能夠體現時代風貌、凝聚民族力量、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的核心價值體系。《決定》把這樣一個重大的問題提了出來,並將其作為建設和諧文化的核心內容。要建立一個誠信友愛的社會,就要努力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日益鞏固,使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范深入人心,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生理心理健康水平明顯提高,男女平等、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基本形成。

  四是全社會創造活力顯著增強,創新型國家基本建成。這是實現“充滿活力”目標的重要舉措。一個和諧的社會,不是一潭死水,不是“萬馬齊喑”,不是故步自封,更不是追求“超穩定”狀態。一個和諧的社會,應當是充滿了生機、活力和創造,每個人都能夠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每個人的才能都能夠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展示。為此要做到:全社會團結和睦,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更加和諧﹔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制度進一步完善,保護創新熱情、鼓勵創新實踐、完善創新機制、寬容創新挫折的社會氛圍基本形成﹔各方面的創新相互促進、充滿活力的國家創新體系基本建立,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顯著增強,逐步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五是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秩序良好。這是實現“安定有序”目標的重要舉措。一個和諧的社會,必定是一個社會安定、秩序井然的社會。要實現這一目標,關鍵是要建立起完善的社會管理體系。為此就要做到: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基本建立,與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體制和秩序相適應的社會體制和秩序基本形成,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訴求表達、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基本健全,社會應急管理體制和機制基本完善。在整合社會管理資源的基礎上,形成政府與市場分工明確、上級政府與基層政府分工合理、各類社會組織服務功能完善的互補型網狀結構,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結構轉型的需要,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方便感和安全感。

  六是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好轉。這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目標的重要舉措。一個和諧的社會,最基本的前提條件就是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因為,自然環境決定著人類生存的質量,我們很難想象,在一個環境持續惡化、資源日趨枯竭的空間裡,能夠建立起一個持久和諧的社會。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要做到:把促進經濟增長方式根本轉變作為著力點,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全面降低能源和其他資源的消耗水平,以切實解決危害群眾健康和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和生態問題為重點,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步伐,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

  在明確提出這些主要任務的基礎上,《決定》強調,要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持續努力,實現“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這是一個總目標,它既包含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近期目標,也包含了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遠目標,需要我們付出長期而艱苦的努力才能實現。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原則

  原則是做某件事或解決某個問題在某個領域裡不能離開或違背的禁止性規定。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必須要遵循正確的原則。為此,《決定》提出了“六個必須堅持”,並將其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

  一是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這一條講的是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問題。《決定》把這一條作為首要原則,是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的生動體現,同時也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體現。黨的奮斗歷程告訴我們,隻要我們的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人民的利益的,就一定能夠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也一定能夠取得最終的勝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一定是如此。為此,我們必須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讓人民共建共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二是必須堅持科學發展。這一條講的是工作方針的問題。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隻有經濟社會發展了,社會財富增加了,構建和諧社會才能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否則和諧社會就成了“空中樓閣”。但是,在我國經濟制約因素不斷增多、特別是資源和環境成為瓶頸的情況下,我們再不能延續舊的發展道路和模式,必須走科學發展之路。一句話,發展是硬道理,科學發展更是硬道理。為此,我們必須要堅持“五個統籌”,努力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真正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是必須堅持改革開放。這一條講的是工作動力的問題。改革開放是我國經濟建設的主要推動力。改革開放所釋放出的巨大功效,在我國經濟持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國家綜合國力持續增強中得到了驗証。我們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樣需要改革開放這個推動力。目前我國社會中所存在的不和諧現象和不和諧因素,從根本上講源於體制上存在的問題。因此,我們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改革開放是必由之路。這就要求我們要適應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管理體制改革的同時,努力加快社會領域改革的步伐,大膽進行制度創新,通過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改革措施的協調性,逐步形成體現公平正義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建立健全充滿活力和富有效率的體制機制,使和諧社會的構建能夠獲得堅實的制度支撐。

  四是必須堅持民主法治。這一條講的是工作保証的問題。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和基本價值,而加強民主法治,則是促進、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途徑和重要保障。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使依法治國方略得到全面實施,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社會尤其是黨的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帶頭增強依法行事的意識。要穩步推進國家管理行為的法制化、規范化,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能夠建立在堅實的法治基礎之上,用法律制度來促進、實現和保障社會和諧。

  五是必須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這一條講的是工作條件的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有好的客觀環境。而要建設一個好的客觀環境,必須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不改革就沒有動力,不發展就沒有物質基礎。但在改革發展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社會穩定,妥善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維護社會安定團結,做到以改革促進和諧、以發展鞏固和諧、以穩定保障和諧,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從而為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一個好的客觀環境。

  六是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全社會共同建設。這一條講的是領導核心和依靠力量的問題。黨的領導是我們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証,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事業的關鍵所在。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必須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不斷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和執政能力建設,不斷提高各級組織和領導干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的能力,用黨的建設促進和諧社會構建。同時,和諧社會建設是為了人民,和諧社會建設要依靠人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領導下的全體人民的共同事業。因此,必須維護廣大人民群眾作為和諧社會建設者和享有者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性,真正形成促進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

  需要指出的是,這“六個必須堅持”是一個整體,它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明確了未來15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方向和路徑、動力和保証以及需要把握的重大關系。我們要在實踐中全面把握和貫徹好這些重要原則,扎實工作,開拓進取,努力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來源:zzzzzz (責編:武立偉)



期刊雜志  
黨的文獻 中共黨史研究
百年潮 世紀風採
紅岩春秋 黨史博覽
黨史文苑 黨史縱覽
湘潮 北京黨史

最新推薦  
2010年全國黨史工作會議
開國上將紀念館
經典著作:領導人文集
歷屆黨代會黨章修改變遷
革命先輩網上紀念館
共和國腳步——1949年檔案
五四運動九十周年
 
歷次黨代會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

中共二大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

中共三大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

中共四大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

……
 
紀念館  
黨旗 黨徽
毛澤東紀念館 周恩來紀念館
黨章 入黨誓詞
劉少奇紀念館 朱德紀念館
 

鏡像: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