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網上黨校>>黨課教材
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楊樹青
【字號 】【論壇】【打印】【關閉
  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從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出發,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歷史任務,並成為“十一五”規劃的首要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農業是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對農村是一場重大的社會變革,對農民是一個美好的時代福音。但要從理論上把社會主義新農村說清,在實踐上做好,都不容易。要真正貫徹中央精神,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理論問題上必須弄清以下幾個基本問題。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歷史背景

  (一)我國總體上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時機已經成熟。目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一些主要發展指標均表明我國已進入城鄉統籌發展的新階段。一是人均GDP。2005年我國人均GDP達到1700美元,步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二是產業結構。2005年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3%,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51%和36%。非農產業成為我國經濟的主體力量,以信息和重化工為代表的產業,已取代了傳統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三是就業結構。2005年,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為44%,第二和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分別為23%和33%。非農產業已取代農業成為我國勞動力就業的主體。四是城鎮化水平。2004年,我國城鎮人口佔總人口的比重達到41.8%,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正處於工農和城鄉關系調整的轉折時期,初步具備了加大對農村發展支持的條件。

  (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正面臨許多有利條件和難得的機遇。第一是我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2005年,國家財政收入突破3萬億元大關。財政實力的增強,表明我國具備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能力。我們完全有能力通過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進一步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第二是中央的支農惠農力度逐漸加大。第三是加快農村發展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第四是農村建設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綜合以上四點,說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在我國的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國家財政的增長已經初步具備工業反哺農業和城市支持鄉村能力的現實基礎上提出來的。另一方面,面對日益擴大的城鄉差別和更加突出的“三農”問題,人們普遍要求改變農村公共設施和公共事業落后面貌,實現城鄉和諧與協調發展﹔要求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質量,讓農民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中央發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偉大事業的號召。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要求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要求非常明確,內容非常全面,“十一五”規劃用“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20個字描繪出了一幅新農村的美好藍圖。這20個字包含的內容涉及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管理等方方面面。生產發展為新農村各方面的發展提供物質條件,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各方面發展的最終目的,鄉風文明為新農村的各方面發展提供支持,村容整潔為新農村的各方面發展提供良好環境,管理民主為新農村的各方面發展提供政治保障。我們一定要深刻理解和准確把握新農村建設的豐富內涵,確保新農村建設沿著正確軌道順利推進。

  (一)生產發展——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生產發展是建設新農村的基本前提,隻有生產發展,才能為建設新農村、提高廣大農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為農村各項事業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否則,新農村建設就成了無源之水。

  (二)生活寬裕——新農村建設的核心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核心目標就是為了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讓農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逐步享受到與城市居民差距不大的公共服務。

  (三)鄉風文明——新農村建設的關鍵環節。鄉風文明,就是要不斷提高農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重建農村精神家園,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學、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靈魂。

  (四)村容整潔——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村容整潔,就是要從根本上治理農村臟亂差的狀況,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人居環境,打造擁有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風尚、新秩序的農村新面貌,使農村成為人們享有幸福感的美好家園。這是建設新農村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

  (五)管理民主——新農村建設的有力保障。管理民主,就是要在農村黨組織的領導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村民自治機制。這是建設新農村的政治保証。

  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要求,是中央領導同志和許多專家深入各地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包括到國外考察后,在總結國內外新農村建設的做法和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它不僅具有很強的指導性,也有很強的可行性。它也可以概括為五個“新”:就是產業發展要形成“新格局”,農民生活水平要實現“新提高”,鄉風民俗要形成“新風尚”,鄉村面貌要呈現“新變化”,鄉村治理要健全“新機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從“三農”方面看,也可概括為“三改一化”:把傳統農業改造建設成為具有持久市場競爭力和能持續致富農民的高效生態農業,把傳統村落改造建設成為讓農民能過上現代文明生活的農村新社區,把傳統農民改造培育成為能適應分工分業發展要求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形成城鄉互促、共同繁榮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當前,我們正處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國際經驗表明,當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這一時期是城鄉關系、工農關系變化最為深刻的時期。處理得好,城鄉就能夠協調發展,社會就能夠和諧穩定,較快地進入現代化﹔處理得不好,就會導致農村長期落后,人口過分向城市集中,形成數量龐大的城市貧困階層,城鄉差距進一步拉大,社會矛盾突出,進而嚴重阻礙現代化進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在汲取國外發展成敗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著眼於順利推進我國現代化進程而提出來的。我們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要堅持把統籌城鄉發展放到“五個統籌”的首位,通過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讓佔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群眾平等地共享發展成果,提高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促進農民的全面發展,走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發展道路。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前提,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的。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這幾年來,城市發展很快,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沒有懸念,但農村發展滯后,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艱巨。現在農村與城市的差距太大,用一些外國專家的話說是“城市像歐美,農村像非洲”,農村的基本環境和經濟收入都與城市相去甚遠。從農村本身全面小康的實現程度來看,地區發展又極不均衡。到2002年,東部地區農村全面小康的綜合實現程度達到30.8%,中部地區為14.1%,而西部地區隻有9.8%,全面小康建設才剛剛起步。可見,農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難中之難、急中之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關系到農業、農村發展和農民富裕,而且關系到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部署。農村蘊藏著巨大的需求潛力,隻要農村經濟能夠持續發展,農民收入能夠持續增長,中國就不愁沒有發展空間。這是一招“活棋”,這步棋走好了,就能拉動內需和消費,把農村潛在的巨大消費需求轉化為現實購買力,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持久的拉動力。

  (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社會和諧離不開廣闊農村的和諧。億萬農民是我們黨執政和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重要群眾基礎,他們的生活富裕和幸福美滿與社會和諧是息息相關的。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在農村形成安定、和諧、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保証廣大農民安居樂業,這就可以惠及億萬農民,讓廣大農民群眾過上富裕、文明、安康的幸福日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

  總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利於農業、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的富裕,有利於工業、城市的發展,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和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必須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現代化進程中的一項重要歷史使命,使之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認識和共同行動。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原則

  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科學發展觀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理論的重大突破。隻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才能保証新農村建設的正確方向,切實把新農村建設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新農村建設,就要堅持以人為本,把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放在為農民群眾謀利益、促進農民群眾共同富裕上﹔就要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新農村建設涵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各個領域,涉及農村、農民、農業問題的方方面面,應按照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構建和諧社會“四位一體”的要求系統推進。同時,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落實到新農村建設的具體實踐中,發展經濟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和子孫后代利益為代價。

  二要以科學規劃為龍頭。推進新農村建設,應把科學規劃放在首位。制定規劃應立足當前、把握長遠、統籌安排,廣泛聽取農民群眾的意見與建議,尊重自然規律、科學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按照方便農民、提升農村、發展農村產業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規劃農民居住區、產業發展區以及發展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尤其要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民風民俗、文化歷史、地理特點等,把土地、水系、能源、集中居住區規劃好,並搞好年度建設規劃與中長期規劃的銜接。規劃制定以后,應分清輕重緩急,分步實施,扎實推進。

  三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增加農民收入是檢驗新農村建設成效的核心指標。應通過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高效、集約、規模農業,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等,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要積極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步伐,不斷增加農民務工人員收入﹔鼓勵和支持符合產業政策的鄉鎮企業發展,著力發展縣城和重點鎮,為農村轉移富余勞動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要切實保障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穩定、完善、強化對農業和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

  四要以為農民群眾辦實事為著力點。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長期的戰略任務。在當前,就要以農民群眾最關心、要求最迫切、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著力點,深入研究、著力解決。一是進一步解決交通問題。“要想富先修路,沒有路別想富”。交通問題是制約農村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村道路建設應以方便農民進出、有利農村發展為出發點。二是搞好環境整治。繼續進行基本農田水利建設,達到無論旱澇都能保証農民的穩定收入。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在農田水利建設上下了很大功夫,但與實際需要還相距甚遠。水庫失修、水渠管網淤塞和河流干涸等問題都亟待解決,必須大力推進治水、恢復水系工作。加強對垃圾的清理、歸集、處理,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推廣沼氣等清潔能源。三是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快鄉鎮衛生院的建設與改造,逐步完善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加大公共財政對新型合作醫療的補貼力度,積極探索發展農村基本醫療保險。四是加快發展農村義務教育和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著力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培訓機制,提高農民的技能。五是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倡導健康文明新風尚,積極開展群眾喜聞樂見、寓教於樂的文體活動,保護和發展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

  五要以促進民主公平為基礎。切實維護農民的民主權利,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們要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尊重農民意願,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健全村務公開制度,完善民主議事制度,開展普法教育,確保農民群眾依法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公平正義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也是新農村建設的基礎。為此要進一步採取措施,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如把教育資源更多地投向農村、實行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等。

  六要以加大投入為保障。現在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對農業應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重點在“多予”上下功夫。要擴大公共財政在農村的覆蓋范圍,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要引導金融資本和民間資本加大對農村建設的投入,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資金來源多渠道。同時,在加快發展農村經濟的基礎上,通過農村自身積累加大投入。既要鼓勵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又要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增加集體經濟積累,堅持節約、集約的方針,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資金的使用效益。

  七要以提高農村基層黨員干部素質和能力為依托。建設新農村,關鍵是要有好的帶頭人。農村基層黨員干部在新農村建設中,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努力成為勤勞致富的標兵、服務群眾的先鋒、廉潔奉公的表率。應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切實加強基層黨員干部隊伍建設,通過開展教育和培訓,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有技術、懂管理、會經營的基層領導骨干,讓他們帶著政策、帶著感情、帶著責任、帶著辦法引領廣大農民建設新農村。
來源:zzzzzz (責編:武立偉)

更多關於 新農村 的新聞
· “新農村、新文化、新信息”公益巡演走進雲南
· 為建設新農村提供有力的氣象保障
· 牡丹江市農村藥品"兩網"建設惠及農民
· 煙台新農村建設聚焦和諧
· 福建村企結對共建新農村 計劃兩年投入9.4億元
· 為建設新農村提供有力的氣象保障
· 新農村建設要有金融支持 民間融資需要“正名”
· 人民日報:《關於加強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的意見》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大舉措
· 新農村建設要有金融支持 民間融資合法化該做了
· 建設新農村——別叫虛榮遮住眼


期刊雜志  
黨的文獻 中共黨史研究
百年潮 世紀風採
紅岩春秋 黨史博覽
黨史文苑 黨史縱覽
湘潮 北京黨史

最新推薦  
2010年全國黨史工作會議
開國上將紀念館
經典著作:領導人文集
歷屆黨代會黨章修改變遷
革命先輩網上紀念館
共和國腳步——1949年檔案
五四運動九十周年
 
歷次黨代會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

中共二大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

中共三大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

中共四大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

……
 
紀念館  
黨旗 黨徽
毛澤東紀念館 周恩來紀念館
黨章 入黨誓詞
劉少奇紀念館 朱德紀念館
 

鏡像: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