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網上黨校>>黨課教材
正確理解“十一五”規劃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
中共中央黨校黨建部 趙緒生
【字號 】【論壇】【打印】【關閉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審議並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十一五”規劃)。“十一五”規劃是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編制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是黨中央在提出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后編制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十一五”規劃為我國未來五年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制定了宏偉藍圖,明確指出了“十一五”期間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

  (一)指導思想

  五中全會指出,制定“十一五”規劃,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這就明確指出了“十一五”規劃的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是“十一五”規劃的思想靈魂。做好“十一五”時期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工作,關鍵是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切實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轉入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軌道。堅持不同的發展觀,就會有不同的發展前景。科學發展觀是指導新時期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就在於經濟社會發展要“以人為本”。發展的力量來源於廣大人民,發展的成果也必須惠及最廣大人民。“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念強調要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真正體現出了中國共產黨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執政就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十一五”規劃明確指出,在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指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四項原則”,即: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堅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在科學發展觀統領和“四項原則”思想指導下,五中全會對“十一五”期間的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六個必須”:一是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保持經濟發展的較快速度,是實現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的要求,也是解決就業等各種社會問題的要求。為此“十一五”規劃強調,必須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合理確定經濟增長速度,努力在長時期內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二是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從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為現代的集約型經濟增長模式,積極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三是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十六大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自主創新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強大助推器。如果國家的自主創新不足,就很難為經濟發展提供長期強勁的動力支持。為此“十一五”規劃強調,科技發展要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不斷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

  四是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不是隻有城市的發展,而沒有農村的發展﹔不是隻有一個或幾個重點區域的發展,而沒有所有區域全面的發展。科學發展觀要求,必須實現城鄉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推動城鄉經濟社會良性互動、共同發展,推進統籌區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的落實。

  五是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面對我國正經歷的經濟轉軌、社會轉型過程中不可避免出現的大量復雜的社會矛盾,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保持社會安定團結,努力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十一五”規劃對和諧社會建設作出了全面安排,即建立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

  六是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從我國改革開放的現實看,有些改革進展不快,有些改革仍止於表層,這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因此,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形成一整套有利於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節約能源資源的體制機制。

  (二)總體目標

  五中全會按照十六大對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部署,提出了“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第一,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最新的2002年版統計報告顯示,2000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按名義匯率折算(即以所謂實際數字)為840美元。這是中國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的重要標志。2002年底,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首次達到1000美元。按照“十一五”規劃的發展目標,到2010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1680美元。

  第二,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簡單地說,所謂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就是指每創造一萬元國內生產總值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根據慣例,一般以生產一萬元國內生產總值所消耗的標准煤噸數作為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從中國環境資源信息網得到“十五”計劃制定時的數據(具體數據尚未統計出),預計“十五”期間,我國每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以1990年不變價)由2000年的2.77噸標准煤下降到2005年的2.2噸標准煤。按照“十一五”規劃的節能目標,到2010年我國每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仍以1990年不變價)將約為1.76噸標准煤。

  第三,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一般而言,一個經濟強國必須要有一批在國內外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名牌企業,作為拉動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強大推動力量。我國的名牌優勢企業集中在服裝紡織、輕工制造和電子通訊類產業,先后出現了海爾、聯想、華為、春蘭等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名牌企業。今后,我國企業發展必須走加大科學技術含量、提高服務和管理水平的道路,不斷提升企業的研發能力和拓展國際市場的能力,爭取有更多業績良好的企業能夠進入世界500強。

  第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開放型經濟達到新水平,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今后,我們將通過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財政稅收體制改革以及金融體制改革,進一步加強和改善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形成有利於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市場經濟機制。要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要求,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重點推進“走出去”戰略,是“十一五”規劃的一大亮點。“走出去”戰略是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拓展經濟發展空間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國行使在世貿組織中的權利、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需要,更是形成中國式跨國公司、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需要。近幾年,一些具有戰略眼光的中國企業(如中石化、海爾、春蘭、聯想等)主動走向國外,已形成全球生產銷售網絡,初具跨國公司雛形。此外,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進一步融入國際經貿體系,經濟對外開放程度日益提高。在加快發展對外貿易中,確保國際收支平衡在國民經濟中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從現實來看,保持良好的國際收支狀況,既是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和對外經濟交往取得明顯成效的結果,同時對於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和保障國家經濟金融安全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第五,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城鎮就業崗位持續增加,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貧困人口繼續減少。今后,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要進一步在財政上和政策上加大對城鄉教育、文化、醫療、社會保障以及困難群體的支持力度,提高公共教育、公共衛生以及困難群體經費的投入比重,體現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公平正義的社會政策價值取向。

  第六,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普遍提高,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衛生和環境等方面的條件有較大改善。“十一五”規劃在經濟增長的目標上將更注重人文本質,為提高以城鄉居民生活質量為核心的人的全面發展不斷積累物質條件。在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上,更加強調“共同富裕”和“共享成果”的政治理念,使中國城鄉十幾億人都能夠在居住、交通、教育、文化、衛生和環境等方面共同參與發展的機會,共同分享發展的成果。

  第七,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產狀況進一步好轉,構建和諧社會取得新進步。民主法制建設是依法執政、依法治國的本質要求。隻有通過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才能真正保証人民當家作主。黨的十六大報告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全局,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一同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目標明確提了出來。精神文明建設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佔有重要地位,精神文明為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理論指導、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穩定的社會治安和良好的安全生產狀況既是推進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保証,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后,要繼續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方針,落實維護社會穩定的工作責任制,建立健全社會輿情匯集和分析機制、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加強和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機制,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要進一步抓好煤炭生產、危險品運輸、公共交通安全等關乎廣大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安全的監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生產的長效機制,從源頭上、從根本上治理好安全生產中的各種隱患問題,確保人民群眾能夠在穩定安全健康的環境中安居樂業。

  (三)主要任務

  五中全會在認真總結“十五”計劃提前順利實現的經驗基礎上,深入分析了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並對“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作出明確安排:

  第一,首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並成為“十一五”規劃的首要任務。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黨中央、國務院一再強調要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要求,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大對農村教育、文化、醫療、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等社會事業的支持力度,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使農村面貌出現歷史性的新變化、新氣象。

  第二,實行以提高經濟“質量”為重點的新產業政策。面對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所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在產業結構調整上,要合理安排三大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比重。在加強和鞏固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前提下,要重點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同時加快發展服務業,提升服務水平和管理水平。在經濟增長方式上,要變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長方式為高技術、低消耗、高產出、高效益的集約型增長方式。為此,必須加大技術改革和制度創新,加大對科技研發的投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和技術開發能力,積極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

  第三,統籌區域發展,形成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進入新世紀,按照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思想,我國的區域發展基本完成了由“沿海發展戰略”向“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轉變,初步勾勒出了未來區域發展的宏觀格局:要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第四,統籌城鄉發展,形成健康發展的城鄉格局。在城市化進程中,中國的城市發展出現了大城市與中小城市的反差、城市與鄉鎮的反差。為了防止大城市向超大城市盲目擴張,防止中小城市因各種政策或資源因素而萎縮,防止城市和鄉鎮之間差距擴大,“十一五”規劃將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

  第五,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十一五”規劃要求,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要加快調整不合理的經濟結構,徹底轉變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使經濟增長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質、高效利用資源、減少環境污染、注重質量效益的基礎上,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開展能源資源節約,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並重,把節約放在首位,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和措施,務求節約能源資源取得重要進展。要加大環境保護力度,繼續推進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實現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要認真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環境問題,切實抓好水污染防治,加快城市大氣污染治理,嚴把建設項目環境准入關,嚴格環境執法。總之,要在全社會形成資源節約的增長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費模式。

  來源:《黨課》/中共天津市委支部生活社
(責編:王新玲)



期刊雜志  
黨的文獻 中共黨史研究
百年潮 世紀風採
紅岩春秋 黨史博覽
黨史文苑 黨史縱覽
湘潮 北京黨史

最新推薦  
2010年全國黨史工作會議
開國上將紀念館
經典著作:領導人文集
歷屆黨代會黨章修改變遷
革命先輩網上紀念館
共和國腳步——1949年檔案
五四運動九十周年
 
歷次黨代會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

中共二大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

中共三大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

中共四大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

……
 
紀念館  
黨旗 黨徽
毛澤東紀念館 周恩來紀念館
黨章 入黨誓詞
劉少奇紀念館 朱德紀念館
 

鏡像: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