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網上黨校>>黨課教材
科學發展觀是指導 又快又好發展的哲學
李抒望
【字號 】【論壇】【打印】【關閉
  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生存、發展、享受的空間和舞台﹔人們繼承了前輩創造的文明成果,開拓著屬於自己這一代人的嶄新事業。作為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和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每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都有自己的歷史任務、歷史課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領導全國人民奔向全面小康社會的征程上,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在深刻總結我國長期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全面吸收當代人類文明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戰略思想。十六屆五中全會又進一步指出:“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這個結論,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升華,是黨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的最新成果。毋庸置疑,以十六屆五中全會為標志,科學發展觀已經由一個政策型的理論觀點,上升成為對我們黨和國家起根本性指導作用的基本原理,是指導當代中國又快又好發展的哲學。學會用科學發展觀認識和改造世界,用科學發展觀提升我們全黨的執政能力,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科學發展觀是當代中國發展的歷史邏輯

  發展是人類永恆的主題,發展觀的問題至關重要。有什麼樣的發展觀,就會有什麼樣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和發展結果。中國共產黨人歷來十分重視發展問題,為了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富強,我們黨的幾代領導集體殫思竭慮、艱辛探索,有成功和經驗,也有曲折和教訓。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半個多世紀,特別是改革開放近三十年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波瀾壯闊的實踐歷程,實際上就是我們黨對發展規律進行探索的過程。早在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同志就提出,社會主義建設要堅持統籌兼顧的原則,並寫出了《論十大關系》和《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光輝著作。改革開放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制定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和一系列方針政策,高擎起“發展是硬道理”的時代大旗。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社會,進一步告誡全黨:“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順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偉大實踐的要求,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強調全黨要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推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四位一體”的建設。不言而喻,從“發展是硬道理”,到“發展是第一要務”,再到“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形成了一條關於當代中國發展問題的清晰的歷史線索和思想脈絡。

  改革開放使我們經歷了裡程碑式的體制變遷,比較順利地完成了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軌,同時實現了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社會物質財富與日俱增,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市場經濟體系逐步完善,政府宏觀調控能力日漸成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經濟快速增長,積累了相當的物質成果,社會整體福利的改進才有了現實的經濟基礎,社會全面發展才有了物質前提,為科學發展觀的形成奠定了實踐基礎。完全可以這樣說,科學發展觀是我國改革開放取得豐富物質成果后水到渠成的精神文化成果,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綜合發展形成的思想產物。

  本世紀頭二十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進入新世紀,在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之后,我國已經從總體上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的發展階段。這既是一個發展的黃金期,也是一個矛盾凸現期。當前,我國經濟運行和社會運行中,呈現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階段性特征和矛盾。比如,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經濟結構不夠合理,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轉變,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能源、資源、環境、技術的瓶頸制約日益突出,農業基礎薄弱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解決“三農”問題的任務相當艱巨,等等。解決這些問題,迫切需要我們牢牢把握新的發展階段的特征,切實抓住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制定正確的發展目標任務和方針政策,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努力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積極妥善地應對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的必然選擇,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科學發展觀的創立,不僅立足國內,而且放眼世界,正確借鑒各國發展的經驗教訓,全面吸收了當代人類文明發展的最新成果。人類歷史上傳統的發展觀,普遍偏重於物質財富的增長,忽視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忽視人文的、資源的、環境的指標,忽視自然界首先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傳統發展觀的影響下,盡管積累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但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現象屢見不鮮,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往往不能隨經濟增長而相應提高,甚至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和社會動蕩。自上世紀中葉開始,不少國家開始反思人類的發展歷史,越來越認識到遵循協調性、綜合性、持續性是人類發展的唯一正確選擇。從1960年美國人羅斯托的《經濟成長的階段》一書問世,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增長的極限》,到1987年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主持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的發表,逐步完成了人類思想史上新發展觀的根本性轉變,以其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力載入人類文明史冊。我們黨的科學發展觀,正是包容了近代以來工業化國家的一切優點,特別是在吸納了當今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總之,科學發展觀的形成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心血和艱辛探索,集中了全黨的智慧,並經過了實踐的檢驗,反映了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標志著我們黨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與時俱進到了一個新高度。正如胡錦濤同志指出的:“科學發展觀總結了20多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吸取了世界其他國家在發展進程中的經驗教訓,概括了戰勝非典疫情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

  科學發展觀是指導又快又好發展的哲學

  科學發展觀是什麼?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不是一般的體現,而是集中的體現。集中到哪裡?哲學。因此,科學發展觀就是指導發展的哲學,它包含了對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途徑和要求等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把科學發展觀賦予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意義和高度,提升到哲學的境界,是十六屆五中全會的一大理論創新,為我們從更深層次上解讀我國發展現狀、破解發展難題、創新發展思路,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學會用科學發展觀認識和改造世界,隻有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探討浸潤其間的哲學意蘊,才能充分認識科學發展觀的重大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全面把握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深刻內涵。

  科學發展觀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辯証唯物主義認為,事物以過程而存在,是永恆發展的﹔事物以系統而存在,是普遍聯系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符合“永恆發展”、“普遍聯系”的原理,符合事物辯証發展的規律。所謂“全面發展”,就是要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看成一個系統工程,著眼於對自然、經濟、社會復雜系統的全面思考,著眼於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諧社會的全面建設與整體進步,不能隻計一點不及其余。所謂“協調發展”,是指社會系統和自然系統以及社會系統內部之間,相互適應、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狀態,單純的經濟增長,不會自動保証社會公正、公平、和諧、穩定等社會發展綜合目標的實現,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能畸重畸輕,而應協調共進。所謂“可持續發展”,其主要內涵是指人類對自然的索取必須與人類向自然的回饋相平衡,當代人的發展不能以犧牲后代人的發展機會為代價,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糧。歷史一再証明,隻有把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等因素綜合起來統籌考慮,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一個地區和國家乃至世界,才可能避免全局性生態和社會災難的降臨,健康長久地前行。總之,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體現了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本質要求。

  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崇高理想,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不管是全面發展、協調發展,還是可持續發展,歸根結底都是為了人。否則,所謂的發展就失去了任何意義。因此,從目的范疇來看,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價值取向,是以人為本、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屬性。“以人為本”,就是把人作為社會主體和中心,一切以人為目的,摒棄傳統的把人作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義傾向。“以人為本”的要義有兩個方面,一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和恩格斯設想的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一個本質特征。我國現在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距離那樣的理想境界還很遙遠,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在現階段還不可能完全實現。但是,即使如此,中央還是站在面向未來發展的高度把問題提了出來,這不但表明我們黨堅定的政治信念和對遠大目標的執著追求,而且表明從現在起,我們就要腳踏實地地朝著這樣的方向去努力。這對於把未來社會的理想和初級階段的現實有機結合起來,減少歷史進程中的盲目性,增強發展的自覺性,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二是“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我們黨所主張的發展,不是為了少數人或某些集團的利益,而是為了全體人民的利益,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必須讓廣大人民群眾都能夠平等地分享到。科學發展觀開宗明義地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是對人的主體地位的高揚和提升,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深切的人文關懷,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觀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政治本色。

  科學發展觀把統籌兼顧作為根本要求,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解決發展中出現的不平衡的問題,關鍵是要做到統籌全局、兼顧各方,正確處理各種復雜的矛盾,這就需要掌握辯証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科學發展觀把“五個統籌”作為發展的根本要求,充分體現了這一思想方法,這是它的突出特點。“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是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重要戰略方針,是黨和國家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基本政策取向和行為導向。同時,在每一個“統籌”中,都還有一系列相應的政策措施。“五個統籌”,是全面性和重點性的統一,目標和手段的統一,現實性和長遠性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科學性和價值性的統一。真正做到“五個統籌”,最大限度地兼顧各個方面,其結果必然就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然是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因此,科學發展觀以“五個統籌”為根本要求,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証地看問題的方法。

  學會用科學發展觀認識和改造世界

  科學發展觀從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的結合上,第一次比較全面系統地回答了當代中國“為什麼發展”、“為誰發展”、“靠誰發展”、“發展什麼”、“怎麼發展”等重大問題,涵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揭示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道路、發展模式、發展戰略、發展目標和發展手段等基本內涵,體現了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本質要求。學會用科學發展觀認識和改造世界,提升執政能力,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實現又快又好發展,最根本的是需要全黨同志特別是黨的各級領導干部,理論聯系實際,掌握科學發展觀所集中體現的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學好在處理這些帶根本性、全局性、戰略性重大問題上的立場、觀點、方法。

  關於“為什麼發展”。必須十分明確,科學發展觀不是否定發展,而是鼓勵發展﹔不是不要發展,而是強調又快又好地發展。改革開放近三十年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証明,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不發展就沒有出路,不發展就不可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正在走的發展道路,是世界社會主義歷史上從未走過的,也是世界近代歷史上后發大國興起從未走過的。這條道路,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就是科學發展觀指引的道路。當年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中國要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壟斷的世界上殺出一條血路,將給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發展自己,提供可以借鑒的有益經驗,也証明社會主義的成功。我們現在所做的,就是這樣的一件事情。這也正是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政治意義。當前,我國正處在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我們必須從戰略的高度把握面臨的發展機遇,以積極主動的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抓住機遇而不可喪失機遇,開拓進取而不可因循守舊,要趨利避害,加快發展,壯大自己。

  關於“為誰發展”。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四個字,如此溫暖人心,是因為它包含著普遍價值,洋溢著鮮明的人文主義精神,體現著馬克思主義“萬物人為本,萬事民為先”的基本政治立場。它要求我們,事事處處、時時刻刻,都要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愛護人、解放人、發展人,把人民群眾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高價值主體,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作為最高價值追求,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最高價值理想。對我們黨的各級領導干部來說,“以人為本”,就是以民為本,就是執政為民,必須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為什麼說群眾利益無小事?不要膚淺地把它當作只是為了強調一種姿態、一種作風的說法,應該懂得,這是一個以政治語言來表述的充滿人文主義精神的深刻命題。隻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體現科學發展觀的本質。

  關於“靠誰發展”。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不僅包含了發展“為了誰”的價值內涵,而且也包含了發展“依靠誰”的深刻內容﹔既強調為最廣大人民的利益謀發展、一切發展為了人民,又強調依靠最廣大人民的力量謀發展、一切發展依靠人民。這就明確了發展的主體和動力源泉問題,堅持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立場。一切發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始終堅持黨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健全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決策機制,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把依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和智慧、才能、力量,作為構想發展思路、制定發展政策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就是要始終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關於“發展什麼”。人類思想史上,盡管有各種各樣的發展理論,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強調經濟發展。科學發展觀的第一位要求,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胡錦濤同志指出:“科學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不能離開發展這個主題,離開了發展這個主題就沒有意義了。發展首先要抓好經濟發展。”因此,科學發展觀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決不意味著經濟發展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是通過抑制經濟發展來平衡別的發展。無論現在還是將來,經濟發展始終是發展的中心內容,是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基礎。所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黨的基本路線,要堅持一百年,這是不能動搖的,是堅定不移的。如果在提出科學發展觀之后,我們反而模糊了這個認識,偏離了這個方向,那就恰恰違背了科學發展觀的第一位要求,也從根本上違背了我們黨的政治路線。同時,又必須十分清醒地看到,經濟發展代替不了社會發展,物質文明水平的提高不等於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水平的自然提高。如果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偏離科學發展,不重視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忽視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忽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那麼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社會矛盾不僅得不到解決,反而會愈演愈烈,最終將會付出沉重代價。因此,在推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同時,必須更加注重社會全面進步,更加關注財富怎樣分配、利益怎樣協調、矛盾怎樣化解等社會問題,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和協調並進。

  關於“怎麼發展”。怎麼發展?一句話,又快又好。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實現又快又好地發展。所謂“又快又好”,就是要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實現又快又好發展,首先要快,快是前提﹔關鍵在好,好是方向、目的。按照又快又好發展的要求,十六屆五中全會《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從“十一五”時期我國發展的實際出發,提出了“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的24字基本思路。概括地說,就是要以實現科學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為強大動力,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為重要保障,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進步。按照這一基本思路,《建議》要求: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這“六個必須”,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是“十一五”時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和總體要求。因此,要落實好科學發展觀,必須在又快又好發展上下功夫。

  來源:《黨課》/中共天津市委支部生活社
(責編:王新玲)



期刊雜志  
黨的文獻 中共黨史研究
百年潮 世紀風採
紅岩春秋 黨史博覽
黨史文苑 黨史縱覽
湘潮 北京黨史

最新推薦  
2010年全國黨史工作會議
開國上將紀念館
經典著作:領導人文集
歷屆黨代會黨章修改變遷
革命先輩網上紀念館
共和國腳步——1949年檔案
五四運動九十周年
 
歷次黨代會  
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

中共二大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

中共三大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

中共四大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

……
 
紀念館  
黨旗 黨徽
毛澤東紀念館 周恩來紀念館
黨章 入黨誓詞
劉少奇紀念館 朱德紀念館
 

鏡像: 教育網  科技網
E_mail:cpc@peopledaily.com.cn 新聞線索:cpc@peopledaily.com.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招聘英才 | 幫助中心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聯系我們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京朝工商廣字第0394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1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